詩如果寫得天然有趣,則別有韻致。嚴羽《滄浪詩話》云:
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
他有意識地將詩材、詩趣區(qū)別于學識、理趣。關于詩趣,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所輯“詩趣”條目下,有“天趣”、“奇趣”、“野人趣”、“登高臨遠之趣”,可知兩宋諸家論詩趣,或是著眼于“趣”的特質,如“東坡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讀有奇趣’”[9];或是關注到“趣”的來源,如“山谷言庾子山云:‘澗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幸员M登高臨遠之趣?!盵10]
嚴羽“別材”、“別趣”之論使人不禁想到材與趣之間是否存在關聯(lián)——或許材與趣本來就是相依相傍、相輔相成的,趣因材而豐富,材因趣而靈秀。由此看來,醞釀詩趣與鍛煉詩材或許難以割裂看待,而關于詩趣的問題也不妨從詩材切入。
誠然,并非萬事萬物皆宜入詩,但詩材也是從尋常事、物中來。唐珙《過洞庭》: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fā)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從一、二句看,思緒似由西風而起,觸景生懷,選材也屬平常。由洞庭波老念及湘君白發(fā),本順流而出,但詩人竟能感受到洞庭、湘君在西風中老去,終是引人遐思。至第三句忽柳暗花明,“醉后”二字既似是暗中呼應一、二句(當然亦不排除因一、二句之蒼涼深情而沉醉或尋醉的可能),又直接統(tǒng)攝三、四句。醉后恍然不分天地云水,故此時的清夢不僅溢滿船只,而且輕壓星河。虛虛實實,清麗超然,卻貼合人物的真實體驗,令人回味??梢?,此詩言尋常之事物而尤顯生動可愛,恰是因詩人憑自身感受來發(fā)現(xiàn)詩材,以事、物達意,藉事、物養(yǎng)篇;事與物相互勾連,則詩趣有秀意。
詩材、詩趣固然需要發(fā)現(xiàn),但更需要呈現(xiàn),即詩人如何在作品中呈現(xiàn)得特別有趣。茲以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為例,此詩寫于作者隱居之時,梁武帝想讓他入仕為官,便問“山中何所有”,陶弘景以詩答曰: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一、二句一問一答,后者以白云影射山中美景,滿含喜愛。三、四句進一層應答,然語調一轉,“只可”、“不堪”、“自”、“君”有意拉開了問、答之人的身份距離與心理距離,卻不失矜傲俏皮。雖為表達婉拒之意,但跳脫了直來直往的生硬模式,筆端之情收放自如,天然一番風趣。這也使我們想到:表達的方法縱使多種多樣,而貫穿其間的線索始終是情感。以跳躍的、不拘俗套的方式呈現(xiàn)詩材,以情生句,依情成詩,則詩趣含靈氣。
其實,下筆之時,裁剪詩材和醞釀詩趣也是相互催化的。茲舉筆者之例:元旦清晨,好友忽然敲門,一束鮮花捧到眼前。驚喜難以言表,當即修剪枝葉、插入花瓶,而朋友相知之情、時序更替之感和經年負笈之嘆也隨之翻上心頭,當即寫了一首小詩:
花氣長相慰,情親何一瓶。嶺南多綺夢,散作四時青。
后兩句在腦中縈繞多時,那日面對花香在案,忽然計上心來。好友送花原是生活片段,心中之趣自然成了筆下之趣;筆含生趣,則觸目之事、物和胸中之情多可入詩,詩材俯拾皆是。這樣的長篇短章雖未必精彩,但敝帚自珍,也各有可親之處。
詩趣、詩材需要用心感受與呈現(xiàn)。葉燮《原詩》云:
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其心如日月,其詩如日月之光。
或許,詩趣的煉成同樣在于人心。寫詩自當用心?;乜?span style='color: #001754;'>《滄浪詩話》,不妨以今人的視角考量詩材的界定,書趣、理趣是否不宜入詩呢?只是自古 “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才更貼近人之常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