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詩本不易作。
葛立方《韻語陽秋》指出李商隱《柳》詩:“動春何限葉?撼曉幾多枝?”石曼卿《梅》詩:“認(rèn)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照這種樣子作去,實在不免笨拙惡劣,后學(xué)應(yīng)當(dāng)引為鑒戒。
總之,意中所要描寫的對象,不可便抱定不放,須從空處設(shè)想,從無跡象處著筆, 方是高手。
宋人傳說畫院中出題目考試畫家,題目是“落花歸去馬蹄香”。大家都老老實實畫出落花,有一人只畫 蝴蝶數(shù)枚在馬后追隨,落花的意思自然包含在內(nèi)。這個道理與作詩是相通的。
詠物詩中最容易落俗套的無過于詠梅的詩。人人愛誦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已經(jīng)不是上等詩。至于高迪的“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更為俗不可耐,學(xué)者千萬不可誤認(rèn)誤學(xué)。
議論詩始于晚唐,李商隱尚不過借以抒感慨,至于杜牧《題烏江廟》詩:“勝敗兵家不可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本偷扔谧饕黄椨鹫?。
以后到了宋代,這樣的詩越來越多,其實史論已經(jīng)是可以不作的,何況用空議論來作詩呢?宋明人的議論詩還有很多遷腐可笑的,比起纖俗的詠物詩來,更無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