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慧睿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55—434 【介紹】: 即道生,俗稱生公。南朝宋僧。鉅鹿人,寓居彭城。俗姓魏。幼從竺法汰出家,隨師姓竺。后游長安,從鳩摩羅什受業(yè)關中,羅什門下有“四圣”、“十哲”,道生都預其列。東晉安帝義熙五年還至建康,住青園寺。入宋,深為文帝所敬重。主張“頓悟成佛”、“一闡提人皆有佛性”等。時大經未至,聞者難信,忤眾被擯。遂南下虎丘山。傳說曾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石為點頭。后入廬山,預蓮社。卒于山中。文帝元嘉七年,大本《涅槃》傳到建業(yè),一闡提有佛性,果如其說。著述甚多,有《維摩》、《法華》諸經義疏及《善不受報義》、《頓悟成佛義》等,多已佚失,今存《法華經疏》。
全宋文·卷六十二
道生,彭城人,師事法汰,初住龍光寺,隆安中入廬山,尋往長安,師事鳩摩羅什。義熙中南歸,元嘉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出魏氏。
鉅鹿人也。
客居彭城。
世衣冠。
父為廣威令。
生幼而卓異。
沙門竺法汰見之。
大驚曰。
此兒豈受功名富貴縛者耶。
而生亦欣然。
愿隨歸山中為弟子。
年十五。
便能講授。
一時名流。
莫敢犯其詞鋒。
于是名震法苑。
居廬山七年。
與慧嚴慧睿入長安。
從羅什受業(yè)。
什門英豪數(shù)百。
無有出其右者。
還都館于青園寺。
宋太祖文皇帝特加禮敬。
方設大會。
帝地坐親同眾齋。
食至。
眾疑日晚。
不敢下箸。
帝曰。
日未晚也。
才中耳。
生曰。
向日麗天。
今天言日中。
何得非中。
舉缽便食。
一眾從之。
帝大悅。
王弘范泰顏延之。
皆造門結好。
生每以真丹所譯經文。
未能盡達佛旨。
而學者又滯見聞。
然其所謂。
善不受報。
頓悟成佛。
惟忘言得旨者知之。
乃著二諦論。
佛性常有論。
法身無色論。
佛無凈土論。
應有緣論。
皆網羅舊說。
發(fā)其淵奧。
皎如日星。
而或者憎嫉之。
已而涅槃泥洹前品。
先至秦京。
生熟讀之曰。
一闡提人。
自當成佛。
此經未盡耳。
于是講輩交攻之。
誣以為邪說。
據(jù)律當擯。
生白眾誓曰。
若我所說。
不合經義。
愿于此身目見惡報。
若實契佛心。
愿舍壽時據(jù)獅子座。
乃受擯袖手南還。
仍館青園。
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
有龍升天。
光射西壁。
改名龍光。
眾疑其異。
俄生果去青園。
而至吳之虎丘山。
日豎石為聽徒。
講涅槃經。
至闡提有佛性處。
則謂石曰。
如我所說。
義契佛心否。
石皆為動。
若首肯之者。
遂還廬山銷景巖。
及涅槃大本至南京。
果言闡提皆有佛性。
生見而尉喜不自勝。
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
升法座。
詞音朗潤。
聽者悅悟。
俄麈尾墮地。
隱幾而化。
有釋慧生者。
繼止龍光。
有高行。
時號大小生以別之。
神僧傳·卷第三
竺道生。本姓魏氏。鉅鹿人。生而穎悟聰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愛而異之。后值沙門竺法汰。遂改俗歸依。及年在志學便登講座。吐納問辯辭清珠玉。雖宿望學僧當時名士。皆慮挫詞窮莫敢詶抗。年至具戒器鑒日深。初入廬山幽棲七年。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故鉆研群經。萬里從師不憚???。后游長安從什公受業(yè)。關中僧眾咸謂神悟。還止青園寺。宋太祖文皇深加嘆重。后太祖設會。帝親同眾御于地筵。下食良久。眾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缽便食。于是一眾從之。莫不嘆其樞機得衷。時涅槃后品未至。生曰。闡提皆當成佛。此經來未盡耳。于是文字之師。誣生為邪擯而遣之。生白眾誓曰。若我所說不合經義。請于見身即見惡報。若實契佛心愿舍壽時據(jù)師子座。竟拂衣入?yún)侵⑶鹕健XQ石為徒講涅槃經。至闡提有佛性處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龍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曰龍光。時人嘆曰。龍既去生必行矣。俄而投跡廬山肖影巖岫。山中僧眾咸共敬服。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稱闡提悉有佛性。與生所說若合符契。生既獲斯經。尋即講說。以宋元嘉十一年。于廬山升于法座講說涅槃。將畢忽見麈尾紛然而墜。端坐正容隱幾而卒。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竺道生。本姓魏。鉅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為廣戚令。鄉(xiāng)里稱為善人。生幼而穎悟聰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愛而異之。后值沙門竺法汰。遂改俗歸依。伏膺受業(yè)。既踐法門俊思奇拔。研味句義即自開解。故年在志學便登講座。吐納問辯辭清珠玉。雖宿望學僧當世名士。皆慮挫詞窮。莫敢酬抗。年至具戒器鑒日深。性度機警神氣清穆。初入廬山幽棲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故鉆仰群經斟酌雜論。萬里隨法不憚???。后與慧?;蹏劳伍L安。從什公受業(yè)。關中僧眾咸謂神悟。后還都止青園寺。寺是晉恭思皇后褚氏所立本種青處因以為名。生既當時法匠。請以居焉。宋太祖文皇深加嘆重。后太祖設會。帝親同眾御于地筵。下食良久。眾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缽便食。于是一眾從之。莫不嘆其樞機得衷。王弘范泰顏延并挹。敬風猷從之問道。生既潛思日久徹悟言外。乃喟然嘆曰。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文鮮見圓義。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于是校閱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又著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凈土論應有緣論等?;\罩舊說妙有淵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與奪之聲紛然競起。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師。生剖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說阿闡提人皆得成佛。于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fā)獨見忤眾。于是舊學以為邪說譏憤滋甚。遂顯大眾擯而遣之。生于大眾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說反于經義者。請于現(xiàn)身即表厲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愿舍壽之時據(jù)師子座。言竟拂衣而游。初投吳之虎丘山。旬日之中學徒數(shù)百。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龍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號曰龍光。時人嘆曰。龍既已去生必行矣。俄而投跡廬山。銷影巖岫。山中僧眾咸共敬服。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稱闡提悉有佛性。與前所說合若符契。生既獲斯經尋即講說。以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于廬山精舍升于法座。神色開朗德音俊發(fā)。論議數(shù)番窮理盡妙。觀聽之眾莫不悟悅。法席將畢忽見麈尾紛然而墜。端坐正容隱幾而卒。顏色不異似若入定。道俗嗟駭遠近悲泣。于是京邑諸僧內慚自疚追而信服。其神鑒之至徵瑞如此。仍葬廬山之阜。初生與睿公及嚴觀同學齊名。故時人評曰。生睿發(fā)天真。嚴觀洼流得。慧義彭享進??軠Y于默塞。生及睿公獨標天真之目。故以秀出群士矣。初關中僧肇始注維摩。世咸玩味。生乃更發(fā)深旨顯暢新異及諸經義疏。世皆寶焉。王微以生比郭林宗。乃為之立傳旌其遺德。時人以生推闡提得佛。此語有據(jù)。頓悟不受報等時亦為憲章。宋太祖嘗述生頓悟義。沙門僧弼等皆設巨難。帝曰。若使逝者可興。豈為諸君所屈。后龍光又有沙門寶林。初經長安受學。后祖述生公諸義。時人號曰游玄生。著涅槃記及注異宗論檄魔文等。林弟子法寶亦學兼內外。著金剛后心論等。亦祖述生義焉。近代又有釋慧生者。亦止龍光寺。蔬食善眾經兼工草隸。時人以同寺相繼。號曰大小二生。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十三
慧義俗姓梁,北地人,范泰立祗洹寺,請為住持,至元嘉末,終于烏衣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梁氏。不知何許人也。風骨秀整。通貫經論。晉義熙間。出京師。自言嘗有冀州道人法稱。臨終謂弟子普嚴曰。嵩高神云。江東劉將軍。應受天命。吾以璧鎮(zhèn)三十二。金一餅。為信。時高祖方居宋王邸。聞之謂義曰。君能為我行求之可乎。十三年七月。義至嵩岳禱以乞。夢即夢即夢一髯而杖者指曰。此石下是也。義明日遍行山中。識所夢處。得璧與金。果如其數(shù)。以獻。永初元年。車騎范泰。建祗洹寺。義為指授儀。則元嘉二十一年。沒于烏衣寺。壽七十三。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慧義。
姓梁。
北地人。
少出家。
風格秀舉志業(yè)強正。
初游學于彭宋之間。
備通經義。
后出京師。
乃說云。
冀州有法稱道人。
臨終語弟子普嚴云。
嵩高靈神云。
江東有劉將軍應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鎮(zhèn)金一鉼為信。
遂徹宋王。
宋王謂義曰。
非常之瑞亦須非常之人然后致之。
若非法師自行恐無以獲也。
義遂行。
以晉義熙十三年七月往嵩高山。
尋覓未得。
便至心燒香行道。
至七日夜夢見一長須老公。
拄杖將義往璧處指示云。
是此石下。
義明便周行山中。
見一處炳然如夢所見。
即于廟所石壇下果得璧大小三十二枚黃金一鉼。
此瑞詳之宋史。
義后還京師。
宋武加接尤重。
迄乎踐祚禮遇彌深。
宋永初元年車騎范泰立祇洹寺。
以義德為物宗固請經始。
義以泰清信之至。
因為指授儀則。
時人以義方身子泰比須達。
故祇洹之稱厥號存焉。
后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
或傳譯經典。
或訓授禪法。
宋元嘉初徐羨之檀道濟等專權朝政。
泰有不平之色。
嘗肆言罵之。
羨等深憾。
聞者皆憂。
泰在不測。
泰亦慮及于禍。
乃問義安身之術。
義曰。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故上下能相親也。
何慮之足憂。
因勸泰以果竹園六十畝施寺。
以為幽冥之祐。
泰從之。
終享其福。
及泰薨。
第三子晏謂義。
昔承厥父之險。
說求園地。
追以為憾。
遂奪而不與。
義秉泰遺疏。
紛糺紜紜彰于視聽。
義乃移止烏衣。
慧睿同住。
宋元嘉二十一年終于烏衣寺。
春秋七十三矣。
晏后少時而卒。
晏弟曄。
后染孔熙先謀逆。
厥宗同潰。
后祇洹寺又有釋僧睿。
善三論。
為宋文所重。
僧念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5—504 【介紹】: 南朝梁女僧。泰山南城人,俗姓羊。十歲出家,為比丘尼法護弟子。禪思精密,博涉諸經。齊孝武永明中移住禪林寺,咨學者眾,竟陵王蕭子良四時供養(yǎng)。
比丘尼傳·卷第四
僧念。
本姓羊。
泰山南城人也。
父彌州從事吏。
念即招提寺曇睿法師之姑也。
圭璋早秀才監(jiān)明達。
立德幼年十歲出家。
為法護尼弟子。
從師住太后寺。
貞節(jié)苦心禪思精密。
博涉多通文義兼美。
蔬食禮懺老而彌篤。
誦法華經日夜七遍。
宋文孝武二帝常加資給。
齊永明中移住禪林寺。
禪范大隆諸學者眾。
司徒竟陵王四事供養(yǎng)。
年九十。
梁天監(jiān)三年卒。
葬秣陵縣中興里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