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士傅弘

相關人物:共 76 位
共 7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釋慧達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一名窣和。姓劉氏。咸陽東北三城定陽稽胡也。勇而多力。嗜獵射。倜儻自縱。雅不得鄉(xiāng)里譽。治家至贍足。父母兄弟相孝友。仕以梁城突將守襄陽。嘗被酒獲疾。死歷地獄諸苦。因出家。住慈州安民寺。后復往越。禮舍利??虆栠M脩。具如別傳。太延元年。西游涼州番禾。望東北御谷而拜曰。此崖他日當有尊像出現(xiàn)。而或全或缺。世之治亂系焉。正光初。忽大風雨疾雷破山。見一丈八石像屹立。嚴整而無其首。人競琢首置之。隨置隨墮。視其勢不可置。乃已。而魏之衰自此始。逮周興。光發(fā)城東七里澗。掘之得首。舉而合之像上。如素。保定初。詔建寺其地。額瑞像。建德初。像首復墮。而滅法之兆見矣。隋開皇間。像完美殊甚。大業(yè)五年。上躬致禮敬。詔易寺額為感通。以旌其異。夫象當達之記。更八十七年。而后果出現(xiàn)。又四十馀年而與首合。又十馀年而首墮。每合每墮。驗如達記。是何其神也。達死。肅之酒泉。阇維獲碎骨如葵子。關表百姓。至今以廟貌奉之。號劉師佛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慧達。
姓劉。
名窣(蘇骨反)和。
本咸陽東北。
三城定陽稽胡也。
先不事佛。
目不識字。
為人兇頑。
勇健多力樂。
行獵射。
為梁城突騎。
守于襄陽。
父母兄弟三人并存。
居家大富。
豪侈鄉(xiāng)閭縱橫不理。
后因酒會遇疾。
命終備睹地獄眾苦之相。
廣有別傳。
具詳圣跡。
達后出家。
住于文成郡。
今慈州東南高平原。
即其生地矣。
見有廟像。
戎夏禮敬處于治下安民寺中。
曾往吳越。
備如前傳。
至元魏太武大延元年。
流化將訖。
便事西返。
行及涼州番禾郡東北望御谷。
而遙禮之。
人莫有曉者。
乃問其故。
達云。
此崖當有像現(xiàn)。
若靈相圓備。
則世樂時康。
如其有闕。
則世亂民苦。
達行至肅州酒泉縣城西七里石澗中死。
其骨并碎。
如葵子大可穿之今在城西古寺中。
塑像手上。
寺有碑云。
吾非大圣。
游化為業(yè)。
文不具矣。
爾后八十七年至正光初。
忽大風雨。
雷震山裂。
挺出石像。
舉身丈八。
形相端嚴。
惟無有首登。
即選石命工彫鐫別頭。
安訖還落。
因遂任之。
魏道陵遲。
其言驗矣。
逮周元年。
治涼州城東七里澗。
忽有光現(xiàn)徹照幽顯。
觀者異之。
乃像首也。
便奉至山巖安之。
宛然符會。
儀容彫缺四十馀年。
身首異所二百馀里。
相好還備。
太平斯在。
保定元年。
置為瑞像寺焉。
乃有燈光流照鐘聲飛向。
相續(xù)不斷。
莫測其由。
建德初年。
像首頻落。
大蒙宰及齊王。
躬往看之。
乃令安處。
夜落如故。
乃經(jīng)數(shù)十。
更以馀物為頭。
終墜于地。
后周滅佛法。
僅得四年鄰國殄喪。
識者察之方知先鑒。
雖遭廢除像猶特立。
開皇之始經(jīng)像大弘。
莊飾尊儀更崇寺宇。
大業(yè)五年。
煬帝躬往禮敬厚施。
重增榮麗。
因改舊額為感通寺焉。
故令模寫傳形量不可測。
約指丈八臨度終異。
致令發(fā)信彌增日新。
余以貞觀之初歷游關表。
故謁達之本廟。
圖像儼肅日有隆敬。
自石隰慈丹延綏威嵐等州。
并圖寫其形所在供養(yǎng)。
號為劉師佛焉。
因之懲革胡性。
奉行戒約者殷矣。
見姚道安制像碑。
神僧傳·卷第三
釋慧達。姓劉氏。名窣和。本咸陽東北三城定陽稽胡也。先不事佛目不識字。后因酒會疾。命終備睹地獄眾苦之相。因出家為僧。住于文成郡。至元魏太武太延元年流化將訖。便事西返行及涼州番禾郡東北望御谷而遙禮之。人莫有曉者。乃問其故。達云。此崖當有像現(xiàn)。若靈相圓備則世樂時康。如其有闕則世亂民苦。爾后八十七年至正光初。忽天風雨雷震山裂。挺出石像舉身丈八。形相端嚴唯無有首。登即選石命工彫鐫別頭安訖還落。因遂住之。魏道凌遲其言驗矣。逮周元年治涼州。城東七里澗忽有光現(xiàn)。徹照幽顯觀者異之。乃像首也便奉至山巖安之。宛然符會。相好圓備。太平斯在。保定元年置為瑞像寺焉。識者方知其先監(jiān)。達后行至肅州酒泉縣城西七里澗中死。其骨并碎如葵子大??纱┲=癯俏鞴潘轮兴芟裨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8—514 【介紹】: 或作保志、寶志。世稱寶公或志公。南朝僧。金城人。俗姓朱。少出家于京師道林寺,師事沙門僧儉,修習禪業(yè)。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鐘山,往來都邑。好作預言,語如讖記,當時帝王士庶皆視為神僧而信奉之。齊武帝迎入華林園,梁武帝準其出入禁內。
全梁文·卷七十一
寶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為志公。齊永明中迎入華林園,尋住東宮后堂,天監(jiān)十三年卒,葬鐘山。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測之人也。
宋元嘉中。
金陵人朱氏婦于上巳日。
聞兒啼鷹巢中。
梯樹得之。
養(yǎng)以為子。
方面瑩徹如鏡。
手足皆鳥爪。
七歲去。
依鐘山大沙門僧儉。
為童子。
長而落發(fā)。
脩習禪觀。
坐必閱旬浹。
久之。
忽無定居。
多來往皖山劍領之下。
發(fā)而徒跣。
著錦袍。
飲啖同流俗。
恒以剪刀。
及鏡縑帛等。
負之柱杖而。
趨經(jīng)聚落。
兒童嘩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嘗從食鲙者。
求鲙。
食者與而心非之。
即吐水中皆成生魚游去。
時時題詩。
初不可解。
后皆有驗。
建元間。
異跡甚著。
丞相高嵩為武帝言之。
以禮自皖山。
迎至都下。
館于陳征虜家。
輒自剺其面。
出十二首。
觀世音相。
慈嚴妙麗。
傾都觀嘆。
后帝忿其惑眾。
收付建康獄。
而游行市里。
不少變。
然在獄中者自若也。
一夕使吏取門外所食物。
且則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缽盛飯。
滿兩輿送供。
至建康令呂文顯以事啟帝。
詔迎至禁中。
俄有詔屏除后宮。
為家人??。
吏亦以例出公。
已而猶見公于景陽山上。
引比丘七輩行道。
帝怒使推驗失所在。
吏曰。
公出久矣。
今在省中。
吏就視之。
則身如涂墨者。
帝聞而大驚。
陳顯達鎮(zhèn)江州殷齊之以大司馬從行。
往辭公公。
引紙畫鴉授之。
曰緩急可用也。
顯達叛。
齊之遁去。
顯達遣騎追之。
將及。
齊之窘甚。
時晚景嚑黑。
樹林陰翳。
無所見群鴉噪其上。
因念公前日所授畫。
意即匿其處以免。
鄱陽忠烈王飯公于私弟。
去則置荊枝于門上。
俄詔王領荊州。
衛(wèi)尉胡諧病。
以書邀屈。
語尤切。
公題其書尾曰。
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龍光罽賓兩寺。
皆無有。
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厲侯伯。
公所厚善者。
又求之其家。
侯伯曰。
公昨就吾家行道倦。
今臥未興。
求者視之。
笑而起。
公在花林園。
忽重著三布帽。
然亦不知何自得也。
俄而武帝崩。
文慧太子豫章文獻王相繼薨。
而齊亦自此季矣。
靈味寺沙門寶亮。
欲施公衲帔。
未及有言。
公輒自來持帔去。
仲熊嘗問己仕所至。
直解杖頭左索。
擲予之。
仲熊后。
果至尚書左丞。
永明中。
館東宮后堂。
旦暮每出入諸門無他。
末年忽褰衣疾走。
以避云。
門有血污人。
逮西昌害郁林先令。
載尸寄故閹人徐龍駒家。
其犢車所過頸血涂。
戶限皆滿。
建武中。
明帝害諸生高士。
江泌憂之。
南康王子琳訪公禍福。
公以香爐舉覆其灰曰。
都盡都盡。
后皆如其語。
徐陵兒時。
父??詣公。
公拊之曰。
天上石麒麟也。
屯騎桑偃謀不軌。
公見之戟手。
詬曰。
若欲斮頭穴胸邪。
偃汗下不敢仰視。
梁受禪。
武帝以前朝過于禁錮。
至是詔釋之。
嘗問曰。
弟子煩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問。
十二之旨。
曰在書字時節(jié)刻滿中。
又問。
何時得凈心脩習。
曰安樂禁。
又問年祚遠近曰。
元嘉元嘉。
帝欣然。
以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監(jiān)五年冬旱。
雩祭備至。
而雨不降。
志謂左右曰。
吾病不差。
就官乞活。
儻不奏白。
官應得禍。
即上啟愿于華光殿。
講勝鬘經(jīng)請雨。
帝即命沙門法云講之。
終夕而雪。
志又以刀橫水盂上。
良久雨。
帝初繁刑。
公假以神力。
令見高祖受極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詔畫工張僧繇寫公像。
藏禁中僧繇下筆輒不自定。
扣頭哀懇。
公笑曰。
毗婆尸佛蚤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帝偶同公臨江。
縱望。
有物溯流而上。
公舉杖引之。
隨杖至。
蓋紫旃檀也。
詔供奉官俞紹雕公像。
頃刻而成。
神情如生。
帝大悅。
置內庭。
為子孫世世福。
時法云寺云光師講經(jīng)。
天為雨華。
帝意其證圣。
夜于含光殿。
焚疏請約志云光傅大士四老齋。
翌日。
云光不至。
公嘗聽法云講法華。
至假使黑風。
問風果有否。
曰世諦故有。
第一義諦故無。
公曰。
若體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
法云默然。
公則自為主客。
辨難鋒出。
一座莫有解者。
帝嘗從容。
問國祚有流難否。
公指其喉視之。
侯景之亂。
尤追繹其言焉。
有僧一曰石頭。
浮杯來謁帝。
帝方與客棋。
吟曰殺之。
棋罷問。
僧所在。
侍衛(wèi)奏適蒙旨。
已殺之矣。
帝嗟悼。
以問公。
公曰。
陛下前身蚯蚓也。
僧嘗為鋤草者。
誤 殺蚯蚓。
今償債耳。
天監(jiān)十三年。
公移花林園像置所居房。
帝聞之曰。
大師將去我耶。
是歲十二月忽命。
奏絲竹徹晝夜。
至六日終于興皇寺臨亡然一燭。
付后閤舍人吳慶以聞。
帝嘆曰。
大師不復留矣。
燭者將以后事囑我乎。
帝昔與公臨鐘山之定林指前獨龍岡阜曰。
此為陰宅。
則永其后。
帝曰。
誰當?shù)弥?div id="jpdjwua" class='inline' id='people_9269_2_247_comment'>
志曰先行者得。
至是以金十二萬。
易其地。
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
盡施其妝奩。
建浮圖五層于其上。
且冠以無價寶珠云。
仍建開善精舍敕陸倕制銘干冢內。
王筠勒碑于寺門。
處處傳其遺像焉。
畢工。
上幸其寺。
公忽見于云間。
萬眾歡呼。
聲震山谷。
敕謚廣濟大師。
公顯跡之始。
可五六十許。
及終亦不老。
有徐棲道者。
年九十三。
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歲計其亡時。
蓋九十七矣。
神僧傳·卷第四
釋寶志。本姓朱氏。金城人。初朱氏婦聞兒啼鷹巢中。梯樹得之。舉以為子。七歲依鐘山僧儉出家修習禪業(yè)。往來皖山劍水之下。面方而瑩徹如鏡。手足皆鳥爪。止江東道林寺。至宋大始初忽如僻異。居止無定飲食無時。發(fā)長數(shù)寸常跣行街巷。執(zhí)一錫杖。杖頭掛剪刀及鏡?;驋煲粌善ゲ?。齊建元中稍見異跡。數(shù)日不食亦無饑容。與人言始若難曉。后皆效驗。時或賦詩言如讖記。江東士庶皆共事之。齊武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既旦人見其入市。還檢獄中志猶在焉。志語獄吏。門外有兩輿食來金缽盛飯。汝可取之。既而齊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餉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武帝即迎入宮居之后堂。一時屏除內宴。志亦隨眾出。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帝怒遣推檢其所閤。吏啟云。志久出在省。方以墨涂其身。時僧正法獻欲以一衣遺志。遣使于龍光罽賓二寺求之。并云昨宿且去。又至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覺。使還以告獻。方知其身分三處宿焉。志常盛冬袒行。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未及發(fā)言。忽來引衲而去。后假齊武帝神力。使見高帝于地下常受錐刀之苦。帝自是永廢錐刀。武帝又常于華林園召志。志忽著三重布帽以見。俄而武帝崩。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而薨。永明中常住東宮后堂。一日平明從門出入。忽云。門上血污衣褰衣走過。及郁林見害車載出。此帝頸血流于門限。齊衛(wèi)尉胡諧疾病請志。志注疏云明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諧亡。載尸還宅。志曰。明日尸出也。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鎮(zhèn)江州辭志。志畫紙作樹。樹上有烏。語云。急時可登此。后顯達逆節(jié)。留齊之鎮(zhèn)州。及敗齊之叛入廬山。追騎將及。齊之見林中有一樹。樹上有烏如志所畫。悟而登之。烏竟不飛。追者見烏謂無人而返。卒以見免。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往詣志。志遙見而走。大呼云。圍臺城欲反逆斫頭破腹。后又旬事發(fā)。偃叛走朱方。為人所得。果斫頭破腹。梁鄱陽忠烈王嘗屈志至第。忽令覓荊子甚急。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少時王出為荊州刺史。其預鑒之明此類非一。志多去來興皇凈名兩寺。及梁武即位下詔曰。志公跡均塵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陋一至于此。自今行來隨意出入勿得復禁。志自是多出入禁中。嘗于臺城對梁武帝吃鲙。昭明諸王子皆侍側。食訖武帝曰。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師何為爾。志公乃吐出小魚依依鱗尾。武帝深異之。如今秣陵尚有鲙殘魚也。天監(jiān)五年冬旱。雩祭備至而未降雨。志忽上啟云。志病不差就官乞活。若不啟白官應得鞭杖。愿于華光殿講勝鬘經(jīng)晴雨。梁武即使沙門法云講勝鬘。竟夜便大雨。志又云。須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舒州灊山最寄絕。而山麓尤勝。志公與白鶴道人皆欲之天監(jiān)六年二人俱白武帝。帝以二人皆具靈通。俾各以物識其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以鶴止處為記。志云。某以卓錫處為記。已而鶴先飛去。至麓將止。忽聞空中錫飛聲。志公之錫遂卓于山麓。而鶴驚止他所。道人不懌。然以前言不可食。遂各以所識筑室焉。有陳征虜者。舉家事志甚篤。志嘗為其見真形。光相如菩薩像焉。志知名顯奇四十馀載。士女供事者不可勝數(shù)。然好用小便濯發(fā)。俗僧闇有譏笑者。志亦知眾僧多不斷酒肉譏之者。飲酒食豬肚。志勃然謂曰。汝笑我以溺洗頭。汝何為食盛糞袋。譏者懼而慚服。晉安王蕭綱初生日。梁武遣使問志。志合掌云?;首诱Q育幸甚。然冤家亦生。于后推尋歷數(shù)與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會稽臨海寺有大德。常聞楊州都下有志公語言顛狂放縱自在。僧云。必是狐貍之魅也。愿向都下覓獵犬以逐之。于是輕船入海。趨浦口欲西上。忽大風所飄。意謂東南六七日。始到一島中望見金裝浮圖千云秀出。遂尋徑而往至一寺。院宇精麗花卉芳菲。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美容色并著真緋袈裟。倚杖于門樹下言語。僧云。欲向都下為風飄蕩。不知上人此處知何州國。今四望環(huán)海??直距l(xiāng)不可復見。答曰。必欲向揚州即時便到。今附書到鐘山寺西行南頭第二房覓黃頭付之。僧因閉目坐船。風聲定開眼。如言奄至西岸。入浦數(shù)十里至都。徑往鐘山寺訪問。都無字黃頭者。僧具說委曲報云。西行南頭第二房。乃風病道人。志公雖言配在此寺。常在都下聚樂處。百日不一度來。房空無人也。問答之間不覺志公。已在寺廚上乘醉索食。人以齋過日晚未與。間便奮身惡罵寺僧。試遣沙彌繞廚側漫呼黃頭。志公忽曰。阿誰喚我。即逐沙彌來到僧處。謂曰。汝許將獵狗捉我。何為空來。僧知是非常人。頂禮懺悔。授書與之。志公看書云。方丈道人喚我。不久當亦自還。志公遂屈指云。某月日去。便不復共。此僧語眾。但記某月日。至天監(jiān)十三年冬。于臺后堂謂人曰。菩薩將去。未及旬日無疾而終。尸骸香軟形貌熙悅。臨亡然一燭以付后閤舍人吳慶。慶即啟聞。梁武嘆曰。大師不復留矣。燭者將以后事屬我乎。因厚加殯送。葬于鐘山獨龍之阜。仍于墓所立開善寺敕陸倕制銘于冢內。王筠勒碑文于寺門。傳其遺像處處存焉。
高僧傳·卷第十 神異下
釋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師道林寺。師事沙門僧儉為和上修習禪業(yè)。至宋太始初忽如僻異。居止無定飲食無時。發(fā)長數(shù)寸。常跣行街巷。執(zhí)一錫杖。杖頭掛剪刀及鏡或掛一兩匹帛。齊建元中稍見異跡。數(shù)日不食亦無饑容。與人言語始若難曉后皆效驗。時或賦詩言如讖記。京土士庶皆共事之。齊武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明旦人見其入市。還檢獄中志猶在焉。志語獄吏。門外有兩輿食來金缽盛飯。汝可取之。既而齊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餉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一時屏除內宴。志亦隨眾出。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帝怒遣推檢失所在。問吏啟云。志久出在省。方以墨涂其身。時僧正法獻欲以一衣遺志。遣使于龍光罽賓二寺求之。并云。昨宿旦去。又至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覺。使還以告獻。方知其分身三處宿焉。志常盛冬祖行。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未及發(fā)言。志忽來引納而去。又時就人求生魚鲙。人為辦覓。致飽乃去。還視盆中魚游活如故。志后假武帝神力。見高帝于地下。常受錐刀之苦。帝自是永廢錐刀。齊衛(wèi)尉胡諧病請志。志往疏云明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諧亡。載尸還宅。志云。明屈者明日尸出也。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鎮(zhèn)江州辭志。志畫紙作一樹。樹上有烏。語云。急時可登此。后顯達逆。即留齊之鎮(zhèn)州。及敗齊之叛入廬山。追騎將及。齊之見林中有一樹。樹上有烏。如志所畫。悟而登之。烏竟不飛。追者見烏謂無人而反。卒以見免。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往詣志。志遙見而走。大呼云。圍臺城欲反逆斫頭破腹。后未旬事發(fā)。偃叛往朱方。為人所得。果斫頭破腹。梁鄱陽忠烈王嘗屈志來第。會忽令覓荊子甚急。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少時王便出為荊州刺史。其預鑒之明此類非一。志多去來興皇凈名兩寺。及今上龍興甚見崇禮。先是齊時多禁志出入。今上即位下詔曰。志公跡拘塵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狹一至于此。自今行道來往隨意出入勿得復禁。志自是多出入禁內。天監(jiān)五年冬旱。雩祭備至而未降雨。志忽上啟云。志病不差就官乞治。若不啟百官應得鞭杖。愿于華光殿講勝鬘請雨。上即使沙門法云講勝鬘。講竟夜便大雪。志又云。須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上嘗問志云。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答云。十二識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又問十二之旨。答云。旨在書字時節(jié)刻漏中。識者以為書之在十二時中。又問。弟子何時得靜心修習。答云。安樂禁。識者以為禁者止也。至安樂時乃止耳。后法云于華林寺講法華。至假使黑風。志忽問風之有無。答云。世諦故有。第一義則無也。志往復三四番。便笑云。若體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難可解。其辭旨隱沒類皆如此。有陳御虜者。舉家事志甚篤。志嘗為其現(xiàn)真形。光相如菩薩像焉。志知名顯奇四十馀載。士女恭事者數(shù)不可稱。至天監(jiān)十三年冬。于臺后堂謂人曰。菩薩將去。未及旬日無疾而終。尸骸香軟形貌熙悅。臨亡然一燭以付后閣舍人吳慶。慶即啟聞。上嘆曰。大師不復留矣。燭者將以后事屬我乎。因厚加殯送葬于鐘山獨龍之阜。仍于墓所立開善精舍。敕陸倕制銘辭于冢內。王筠勒碑文于寺門。傳其遺像處處存焉。初志顯跡之始。年可五六十許。而終亦不老。人咸莫測其年。有徐捷道者。居于京師九日臺北。自言是志外舅弟。小志四年。計志亡時應年九十七矣。時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亦并有神力云。
僧璩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朱氏。
吳人也。
少為沙門。
師事僧業(yè)。
尤明十誦。
工文章。
涉獵書傳。
始居虎丘山。
宋孝武聞其名。
詔至京師為僧正。
止中興寺。
時有沙門僧定。
自稱得不還果。
璩集眾詳斷。
令現(xiàn)神足。
定曰恐犯戒。
故不現(xiàn)。
璩曰。
按律文有四因緣。
得現(xiàn)神足。
一斷疑網(wǎng)。
二破邪見。
三除憍慢。
四成功德。
定不能然。
遂擯之。
乃著戒眾論。
以示來葉。
少帝準從受五戒。
豫章王子尚宗為法友。
歿壽五十八。
注勝鬘經(jīng)。
撰僧尼要事。
行于世。
釋道儼者。
雄丘小黃人。
善毗尼。
精研四部。
融會眾家。
又覈梵漢異音旨歸作決正四部毗尼論。
大弘律教。
游彭城沒。
壽七十五。
高僧傳·卷第十一 明律
釋僧璩。姓來。吳國人。出家為僧業(yè)弟子??備J眾經(jīng)尤明十誦。兼善史籍頗制文藻。始住吳虎丘山。宋孝武欽其風聞。敕出京師為僧正悅眾。止于中興寺。時有沙門僧定。自稱得不還果。璩集僧詳斷令現(xiàn)神足。定云??址附涔什滑F(xiàn)。璩案律文有四因緣得現(xiàn)神足。一斷疑網(wǎng)。二破邪見。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既虛誑事暴即日明擯璩仍著誡眾論以示來業(yè)。璩既學兼內外又律行無疵。道俗歸依車軌相接。少帝準從受五戒。豫章王子尚崇為法友。袁粲張敷并一遇傾蓋。后移止莊嚴。卒于所住。春秋五十有八。述勝鬘文旨。并撰僧尼要事兩卷。今行于世。時又有道表律師。率真有高行。宋明帝敕晉熙王爽從請戒焉。
釋慧猷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江右人。史失其氏。少為沙門。精律學。性剛方。師西國卑摩羅叉。深達十誦。以講授為陜西學者之宗。有十誦義八卷。
高僧傳·卷第十一 明律
釋慧猷。
江左人。
少出家止江陵辛寺。
幼而蔬食履操至性方直。
及具戒已后專精律禁。
時有西國律師卑摩羅叉。
來適江陵大弘律藏。
猷從之受業(yè)。
沈思積時。
乃大明十誦講說相續(xù)。
陜西律師莫不宗之。
后卒于江陵。
著十誦義疏八卷。
僧曇暉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22—504 【介紹】: 南朝梁女尼。成都人。本青陽氏女,俗名白玉。幼樂修道,父母弗許。至十三歲,始從比丘尼法育出家,住長樂寺。明經(jīng)論,時諸名師極力問難,無能屈者。門徒至千數(shù)百人。
比丘尼傳·卷第四
曇暉。
本姓青陽。
名白玉。
成都人也。
幼樂修道父母不許。
元嘉九年有外國禪師畺良耶舍。
入蜀大弘禪觀。
暉年十一。
啟母求請禪師欲咨禪法。
母從之。
耶舍一見。
嘆此人有分令其修習。
囑法育尼使相左右。
母已許嫁于暉之姑子。
出門有曰。
不展馀計。
育尼密迎還寺。
暉深立誓愿。
若我道心不遂。
遂致逼迫者。
當以火自焚耳。
刺史甄法崇聞之。
遣使迎暉。
集諸綱佐及有望之民。
請諸僧尼窮相難盡。
法崇問曰。
汝審能出家不。
答曰。
微愿久發(fā)特乞救濟。
法崇曰善。
遣使語姑。
姑即奉教。
從法育尼出家。
年始十三矣。
從昱學修觀行。
裁得稟受。
即于座末便得入定。
見東方有二光明。
其一如日而白。
其一如月而青。
即于定中立念云。
白者必是菩薩道。
青者聲聞法。
若審然者當令青者銷而白光熾。
即應此念。
青光遂滅。
白光熾滿。
及至起定為昱尼說。
昱尼善觀道聞而歡喜贊善。
時同坐四十馀人莫不見嘆其希有也。
后婿心疑以為奸詐。
相率抄取將歸其家。
曇暉時年十六矣。
以婢使營衛(wèi)不受侵逼。
婿無如之何。
復以訴州。
刺史賞異。
問畺良耶舍曰。
此人根利慎勿違之。
若婿家須相分解費用不足者。
貧道有一蒼頭即為隨喜。
于是解釋。
后于禪中自解佛性。
常住大乘等義并非師受。
時諸名師極力問難無能屈者。
于是聲馳遠近莫不歸服。
宋元嘉十九年。
臨川王臨南兗延之至鎮(zhèn)。
時年二十一。
驃騎牧陜復攜住南楚。
男女道俗北面擁帚者千二百人。
歲月稍淹思母轉至。
固請還鄉(xiāng)。
德行既高門徒日眾。
于市橋西北自營塔廟。
殿堂廂廊倏忽而成。
復營三寺皆悉神速。
莫不嘆服。
稱有神力焉。
年八十三。
天監(jiān)三年而卒。
初張峻隨父母益州。
嘗忽然直往不令預知。
同行賓客三十許人坐始定。
便下果粽并悉時珍。
刺史劉悛后嘗率往亦復如之。
梁宣武王嘗送物使暉設百人會。
本言不出臨中自往。
及至乃有三百僧。
并王佐吏近四百人。
將欲行道。
遣婢來倩人下食。
即遣人。
唯見二弟子及二婢奠食都無雜手力。
王彌復嘆之。
不可量也。
或有問暉者。
見師生徒不過中家之產(chǎn)。
而造作云為有若神化。
何以至此耶。
答云。
貧道常自無居貯。
若須費用役五三金而已。
隨復有之不知所以而然。
故談者以為有無盡藏焉。
時又有花光尼。
本姓鮮于。
深禪妙觀洞其幽微。
遍覽三藏傍兼百氏。
尤能屬文。
述暉贊頌。
詞旨有則。
不乖風雅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8—522 【介紹】: 南朝梁時僧。吳郡人,俗姓顧,本名凈藏。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講說經(jīng)論,博采眾說,時輩莫及。梁武帝甚器重之住鐘山開善寺。后帝見僧行敗壞,欲自任白衣僧正以匡正之,集眾咨議,藏獨言其不可,事乃寢。尤精《成實論》,所著《成實論義疏》為當時有影響之作。與僧旻、法云并稱梁代三大法師。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藏本名凈藏,吳人,天監(jiān)末居鐘山開善寺。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智藏。
姓顧氏。
本名凈藏。
吳郡吳人。
吳少傅曜之八世也。
高祖彭年司農(nóng)卿。
曾祖淳錢唐令。
祖瑤之員外郎。
父映奉朝請。
早亡其母嘗夢。
出繞吳城一匝。
密云四布而天中開朗。
眾星墜地取而吞之。
因而有娠焉。
及生藏也。
少而聰敏。
常懷退讓。
果食衣服爰及威儀皆新華。
先讓而處下末。
由此擊譽鄉(xiāng)閭敬而尚重。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以泰初六年敕住興皇寺。
事師上定林寺僧遠僧祐天安寺弘宗。
此諸名德傳如前述。
藏稟依訓范敬義弘隆。
嘗遇師疾甚不食多日。
藏亦從之。
待師進飲藏還進飲。
乃至平復方從師好。
自是戒德堅明學業(yè)通奧。
眾所知識超于夷等。
當時柔次二公玄宗蓋世。
初從受學。
挹酌經(jīng)論統(tǒng)辯精理。
及其開關延敵。
莫能涉其津者。
藏洞曉若神微言每吐。
預有比蹤罔不折伏。
于是二僧嘆揖。
自以弗及之也。
齊太尉文憲王公。
深懷欽悅爰請安居。
常嘆相知之晚。
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紹隆釋教。
將講凈名選窮上首。
乃招集精解二十馀僧。
探授符策乃得于藏。
年臘最小獨居末坐。
敷述義理罔或抗衡。
道俗翕然彌崇高譽。
先是會稽慎法師。
志欲宣通妙法。
乃請文宣方求講匠。
以藏名稱普聞允當僉屬。
遂流連會稽多歷年祀伏膺鼓篋寔系有徒。
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輦。
信同瓶喻有似燈傳。
俄而十誦明了諸部薄究。
未還吳郡道流生地。
學人裹糧隨之不少。
永元二年重游禹穴。
居法華山結眾弘業(yè)。
及齊德將謝。
王室大騷。
天地既閉經(jīng)籍道廢。
遂翻然高舉。
欲終焉禹穴。
逮有梁革命。
大弘正法。
皇華繼至。
方游京輦。
天子下禮承修。
榮貴莫不竦敬。
圣僧寶志遷神。
窀穸于鐘阜。
于墓前建塔。
寺名開善。
敕藏居之。
初藏未受具戒。
遇志于定林上寺。
遂推令居前。
垂示崇敬之跡。
識知德望有歸告之先見矣。
時梁武崇信釋門。
宮闕恣其游踐。
主者以負扆南面域中一人。
議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門一不沾預。
藏聞之勃然厲色。
即入金門上正殿踞法座抗聲曰。
貧道昔為吳中顧郎。
尚不慚御榻。
況復乃祖定光。
金輪釋子也。
檀越若殺貧道即殺。
不慮無受生之處。
若付在尚方。
獄中不妨行道。
即拂衣而起。
帝遂罷敕任從前法。
斯跨略天子高岸釋門。
皆此類也。
有野姥者。
工相人也。
為記吉兇百不失一。
謂藏曰。
法師聰辯蓋世天下流名。
但恨年命不長。
可至三十一矣。
時年二十有九。
聞斯促報講解頓息。
竭精修道發(fā)大誓愿足不出門。
遂探經(jīng)藏得金剛般若。
受持讀誦畢命奉之。
至所危暮年香湯洗浴凈室誦經(jīng)以待死至。
俄而聞空中聲曰。
善男子。
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報盡期。
由般若經(jīng)力得倍壽矣。
藏后出山試過前相者。
乃大驚起曰。
何因尚在世也。
前見短壽之相。
今了一無。
沙門誠不可相矣。
藏問。
今得至幾。
答云。
色相骨法年六十馀。
藏曰。
五十為命。
已不為夭。
況復過也。
乃以由緣告之。
相者欣服。
竟以畢年辭世。
終如相言。
于是江左道俗。
競誦此經(jīng)。
多有徵應。
乃至于今日有光大。
感通屢結。
逮梁大同中。
敬重三寶利動昏心。
澆波之儔。
肆情下達。
僧正憲網(wǎng)無施于過門。
帝欲自御僧官維任法侶。
敕主書遍令許者署名。
于時盛哲無敢抗者。
匿然投筆。
后以疏聞藏。
藏以筆橫轢之告曰。
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
帝覽之不以介意。
斯亦拒懷略萬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彌盛。
事將施行于世。
雖藏后未同。
而敕已先被。
晚于華光殿設會。
眾僧大集。
后藏方至。
帝曰。
比見僧尼多未誦習。
白衣僧正不解科條。
俗法治之傷于過重。
弟子暇日欲自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此雖是法師之事。
然佛亦復付囑國王。
向來與諸僧共論。
咸言不異。
法師意旨如何。
藏曰。
陛下欲自臨僧事。
實光顯正法。
但僧尼多不如律。
所愿垂慈矜恕此事為后。
帝曰。
弟子此意豈欲苦眾僧耶。
正謂俗愚過重。
自可依律定之。
法師乃令矜恕。
此意何在。
答曰。
陛下誠欲降重從輕。
但末代眾僧難皆如律。
故敢乞矜恕。
帝曰。
請問諸僧犯罪。
佛法應治之不。
答曰。
竊以佛理深遠教有出沒。
意謂亦治不治。
帝曰。
惟見付囑國王治之。
何處有不治之說。
答曰。
調達親是其事。
如來置之不治。
帝曰。
法師意謂。
調達何人。
答曰。
調達乃誠不可測。
夫示跡正欲顯教。
若不可不治。
圣人何容示此。
若一向治之。
則眾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復不立。
帝動容追停前敕。
諸僧震懼相率啟請。
帝曰。
藏法師是大丈夫心。
謂是則道是。
言非則道非。
致詞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
諸法師非大丈夫。
意實不同言則不異。
弟子向與藏法師碩諍。
而諸法師默然無見助者。
豈非意在不同耳。
事遂獲寢。
藏出告諸徒屬曰。
國王欲以佛法為己任。
乃是大士用心。
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數(shù)。
未必稱意。
況復眾僧。
五方混雜未易辯明。
正須去其甚泰耳。
且如來戒律布在世間。
若能遵用足相綱理。
僧正非但無益為損弘多。
常欲勸令罷之。
豈容贊成此事。
或曰。
理極如此。
當萬乘之怒何能夷然。
藏笑曰。
此實可畏。
但吾年老。
縱復荷旨附會。
終不長生。
然死本所不惜。
故安之耳。
后法云謂眾曰。
帝于義理之中未能相謝。
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講成實。
聽侶千馀。
皆一時翹秀。
學觀榮之。
又敕于慧輪殿講波若經(jīng)。
別敕大德三十人預座。
藏開釋發(fā)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記擬后傳習。
天監(jiān)末年春舍身大懺。
招集道俗。
并自講金剛般若以為極悔。
惟留衣缽。
馀者傾盡一無遺馀。
陳郡謝幾卿。
指掛衣竹戲曰。
猶留此物尚有意耶。
藏曰。
身猶未滅意何由盡。
而尚懷靖處托意山林。
還居開善因不履世。
時或敕會。
乃上啟辭曰。
夙昔顧省心惑不調。
欲依佛一語于空閑自制。
而從緣流二十馀載。
在乎少壯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減。
若復退一毫。
便不堪自課。
故愿言靜處少自營衛(wèi)。
非敢傲世求名。
非欲從閑自誕。
是常人近情。
懼前徑之已迫耳。
帝手敕喻曰。
求空自閑依空入慧。
高蹈養(yǎng)神實是勝樂。
不違三乘。
亦以隨喜。
惟別之際能無悵然。
岐路贈言古人所重。
猶勸法師。
行無礙心。
大悲為首方便利益。
隨時用舍不宜頓杜。
以隔礙心行菩薩道無有是處。
敕往反頻。
仍久之然持操不改。
帝將受菩薩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
時超正略牒法深慧約智藏三人。
而帝意在于智者。
仍取之矣。
皇太子尤相敬接。
將致北面之禮。
肅恭虔往。
朱輪徐動鳴笳啟路。
降尊下禮就而謁之。
從遵戒范永為師傅。
又請于寺講大涅槃。
親臨幄坐爰命咨質。
朝賢時彥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聞。
又于北閣更延談論。
皆嘆曰。
陪預勝席未曾有也。
藏任吹虛舟真行平等。
毀譽不動榮利未干。
宴坐空閑毅然山立。
雖神宇凝隔風韻清高。
其應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
可謂望儼即溫。
君子之變者矣。
自現(xiàn)處巖岫晦形人世。
又于寺外山曲別立頭陀之舍六所。
并是茅茨容膝而已。
皇太子聞而游覽。
各賦詩而返。
其后章云。
非曰樂逸游。
意欲識箕潁。
藏結心世表。
常行懺悔。
每于六時翹仰靈相。
口云。
理味深玄淺思斟酌自抱疑礙。
恐乖圣意多僻。
因而懇惻詞淚俱發(fā)。
嘗宿靈曜寺。
夜行暫用心。
見有金光照曜。
一室洞明。
人問其故。
答曰。
此中奇妙未可得言。
是旦遘疾至于大漸。
帝及儲君中使相望。
四部白黑日夜參候。
敕為建齊手制愿文。
并繼以醫(yī)藥。
而天子不整。
唯增不降。
臨終詞色詳正。
遺言唯在弘法。
以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有五。
敕葬獨龍之山。
赴送盈道同為建碑。
墳所寺內各一。
新安太守蕭機制文。
湘東王繹制銘。
太子中庶子陳郡殷鈞為立墓志。
初藏常夢見金粟如來入室共談執(zhí)二麈尾。
其一寶裝。
其一者素。
留素者與藏。
又徵士廬江何胤。
居吳郡虎丘。
遇一神僧。
捉一函書云。
有人來寄語頃失之。
及開函視全不識其文詞。
后訪魏僧云。
是大莊嚴論中間兩紙也。
時人咸謂藏之所致。
又彭城劉混之罪當從戮。
藏時處后堂。
為帝述四等義。
外奏聞之。
帝曰。
今為國事不得道四等義如何。
藏曰。
言行乘機也。
今機發(fā)而不中。
失在何人。
四等之舉義非徒設。
帝遂舍而不問。
竟以獲免。
劉氏終亦不委斯由。
其潛濟益被率多如此。
凡講大小品涅槃般若法華十地金光明成實百論阿毗曇心等。
各著義疏行世。
釋法惠 朝代:南北朝

人物簡介

名僧傳抄
本姓李氏。
高昌人。
少好射獵。
酣酒弦歌。
其婦美艷。
一國無雙。
高富子弟。
爭與私通。
惠他日出游。
為豪富所打。
友人報語。
惠自思惟。
己有大力。
必當見殺。
避往龜茲。
乃愿出家。
貧無法服。
外國人死。
衣以好衣。
送尸陀林。
辭訣而反。
惠隨他葬家人去彼。
剝死人衣。
遇起尸鬼起。
相菆臾更為上下。
凡經(jīng)七反。
惠率獲勝。
剝取衣裳。
貨得三千。
以為法服。
仍得出家。
修學禪律。
苦行絕群。
蔬食善誘。
心無是非。
后還高昌。
住仙窟寺。
德索既高。
尼眾依止。
稟其誠訓。
唯都郎中寺馮尼每謂惠曰。
阿阇梨未好。
可往龜茲國。
金華寺帳下直月間。
當?shù)脛俜ā?div id="u88af2r"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32_0_44_comment'>
惠信尼語。
往至龜茲。
到見直月。
直月歡喜。
呼進房內。
以蒲陶酒。
一斗五升。
服令其飲。
惠大驚愕。
我清凈久。
本來覓法。
翻飲非法之藥。
苦執(zhí)不肯。
直月急推令去。
惠即退思。
遂不敢違。
違便頓飲盡。
醉問而臥。
直月鎖房。
乃更馀行。
及惠酒醒。
追自拔惱。
我忽犯戒。
悔過自責。
槌打身體。
欲自害命。
于此少時。
得第三果。
直月還問曰。
得和后。
還高昌。
大弘經(jīng)律。
道俗歸敬。
頎動鄉(xiāng)邑。
齊永元年。
無疾坐亡。
手屈四指云(弟子惠化所述云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7—593 【介紹】: 一作僧可。
東魏僧。
俗姓姬,虎牢人。
博覽群書,尤精玄理。
出家后,精研三藏。
年四十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于嵩洛,從學六載,親受衣缽為東土禪宗第二祖。
后于鄴都大弘禪法,弟子中傳其衣缽者為三祖僧璨。
全北齊文·卷十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人,初名神光,久居伊洛,事達摩于少林,得法傳衣,是為二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 傳宗科
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嘗以無子禱于佛。一夕感異光照室。其母因而懷妊。及娩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幼不群。博涉詩書。尤精玄理。后覽佛書。若超然自有所得者。素好游。不事家人產(chǎn)業(yè)。即抵洛陽龍門之香山。依寶靜禪師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沈講肆。遍學大小乘義。年三十二。返香山終日宴坐。閱八載。于寂嘿中。見神人。謂曰。汝將南受果位尚滯于此??珊酢R钊沼X頭痛如刺。其師欲召善醫(yī)者治之??罩泻鲇新曉弧4艘坠嵌?。非常痛也。可遂以見神事白師。師視其頂。即五骨峣然。如五峰秀出。因曰。吉祥相也。吾聞達磨大士南居少林。汝宜趣往而師事之。必有所證。此神所贊也。可受教造少室。晨夕參承。達磨每面壁端坐。無所誨??勺阅钤弧N羧饲蟮?。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fā)掩泥。投崖飼虎。顧我何人。而敢易邪。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蓤粤⒉粍?。遲明積雪過膝。達磨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杀瘻I曰。愿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磨曰。諸佛無上妙道。自非曠劫精勤。能行難行。能忍難忍。而欲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冀有所得。不可也??陕務d。潛取刀斷左臂。置師前。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身。汝今斷臂吾前。以求佛慧??梢病K炫c易名。曰慧可??稍?。諸佛法印??傻寐労?。磨曰。諸佛法印。此心是也。豈從人得哉??稍弧N倚奈窗?。乞師與安。磨曰。將心來。與汝安??稍弧R捫牧瞬豢傻?。磨曰。我與汝安心竟。后磨以衣缽付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此衣缽所以表信也。至吾滅后二百年。衣缽不傳。法周沙界。潛符密證者。亦何可數(shù)哉。可既得弟子僧璨。乃復付以達磨衣缽。而說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本來無有種?;ㄒ嗖辉?。且謂。汝善護持。吾有宿累。今當償之。隋開皇十二年。遂往鄴都管城正救寺。談無上道。聽者云會。先是辨和法師者。講涅槃經(jīng)。學徒悉引去。和不勝忿。遂讒于邑令。加以非罪??赦晃樁K。年一百七塔磁州淦陽縣唐德宗追謚大祖禪師。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僧可。一名慧可。俗姓姬氏?;⒗稳?。外覽墳素內通藏典。末懷道京輦默觀時尚。獨蘊大照解悟絕群。雖成道非新。而物貴師受。一時令望咸共非之。但權道無謀顯會非遠。自結斯要誰能系之。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游化嵩洛??蓱褜氈酪灰姁傊?。奉以為師。畢命承旨。從學六載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赡司途程昭袃舴x埏埴方知。力用堅固不為緣陵。達摩滅化洛濱。可亦埋形河涘。而昔懷嘉譽傳檄邦畿。使夫道俗來儀請從師范??赡藠^其奇辯呈其心要。故得言滿天下意非建立。玄籍遐覽未始經(jīng)心。后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鄴盛開秘苑。滯文之徒是非紛舉。時有道恒禪師。先有定學王宗鄴下。徒侶千計。承可說法情事無寄。謂是魔語。乃遣眾中通明者。來殄可門。既至聞法泰然心服。悲感盈懷無心返告。恒又重喚亦不聞命。相從多使皆無返者。他日遇恒。恒曰。我用爾許功夫開汝眼目。何因致此諸使。答曰。眼本自正。因師故邪耳。恒遂深恨謗惱于可。貨賕俗府非理屠害。初無一恨幾其至死。恒眾慶快。遂使了本者絕學浮華。謗黷者操刀自擬。始悟一音所演。欣怖交懷。海跡蹄瀅淺深斯在。可乃縱容順俗。時惠清猷乍托吟謠?;蛞蚯槭鲁翁惚懜顭┦?。故正道遠而難希。封滯近而易結。斯有由矣。遂流離鄴衛(wèi)亟展寒溫。道竟幽而且玄。故末緒卒無榮嗣有向居士者。幽遁林野木食。于天保之初道味相師。致書通好曰。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知形之是影。揚聲止響。不識聲是響根。除煩惱而求涅槃者。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喻默聲而尋響。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諍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及造談聊伸此意。想為答之。可命筆述意曰。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砣蛔杂X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憫此二見之徒輩。申詞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馀。其發(fā)言入理未加鉛墨。時或纘之。乃成部類。具如別卷。時復有化公彥公和禪師等。各通冠玄奧。吐言清迥托事寄懷。聞諸口實。而人世非遠碑記罕聞。微言不傳清德誰序。深可痛矣。時有林法師。在鄴盛講勝鬘并制文義。每講人聚乃選通三部經(jīng)者。得七百人。預在其席。及周滅法與可同學共護經(jīng)像。初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jīng)。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蓪8叫砣缜八悺T赓\斫臂。以法御心不覺痛苦?;馃教幯獢嗖蚴橙绻?。曾不告人。后林又被賊斫其臂。叫號通夕。可為治裹乞食供林。林怪可手不便怒之??稍?。餅食在前何不自裹。林曰。我無臂也??刹恢?稍?。我亦無臂。復何可怒。因相委問方知有功。故世云無臂林矣。每可說法竟曰。此經(jīng)四世之后變成名相。一何可悲。有那禪師者。俗姓馬氏。年二十一居東海講禮易。行學四百南至相州遇可說法。乃與學士十人出家受道。諸門人于相州東設齋辭別哭聲動邑。那自出俗。手不執(zhí)筆及俗書。惟服一衣一??。一坐一食以可常行。兼奉頭陀。故其所往不參邑落。有慧滿者。滎陽人。姓張。舊住相州隆化寺。遇那說法便受其道專務無著。一衣一食但畜二針。冬則乞補。夏便通舍覆赤而已。自述一生無有怯怖。身無蚤虱睡而不夢。住無再宿。到寺則破柴造履。常行乞食。貞觀十六年。于洛州南會善寺側宿柏墓中。遇雪深三尺。其旦入寺見曇曠法師。怪所從來。滿曰。法友來耶。遣尋坐處。四邊五尺許雪自積聚不可測也。故其聞有括訪諸僧逃隱。滿便持衣??周行聚落無可滯礙。隨施隨散索爾虛閑。有請宿齋者。告云。天下無人方受爾請。故滿每說法云。諸佛說心。令知心相是虛妄法。今乃重加心相。深違佛意。又增論議殊乖大理。故使那滿等師常赍四卷楞伽以為心要。隨說隨行不爽遺委。后于洛陶中無疾坐化。年可七十。斯徒并可之宗系。故可別敘。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生會稽上虞顏氏。學年。事季父僧廣為師入道。廣律行。蓋當時之領袖也。韶材具峻整。昉游都。即還鄉(xiāng)受戒。護持嚴謹。如擎油缽。沙門道林請留以開導鄉(xiāng)土。即夢韶舌相長廣而欲中斷。因悔前失。勸之使再出都邑弘化。始紹莊嚴旻公遺緒。次稟龍光僧綽。蓋亦開善璚公之裔也。末又探習三藏。廣綜眾家。年二十三。遂講大品。聽者溢道。后還晉陵建元等寺敷演。解冠群英。韶性嗜禪寂。每愿年將四十。便罷法席。而學侶相顧不勝欽向。時年已三十有九矣。會建元寺主。臨終遣言。傳法于韶。于是坐堂上教授。無所辭讓。梁簡文邵陵岳陽王等。承稟訓誨。尤加欽重。季世澆薄。乃往豫章。授余豫州黃司空等菩薩戒法。適遇外國三藏真諦談論。諦嘆曰。吾行天下多矣。至如斯人誠未易得。為翻金光明經(jīng)唯識論涅槃中百句長解脫十四音等。天嘉四年?;墼逋┑纻愝叀6僭S人。具疏連署。請于會稽白馬寺長講。且十年而韶亦老矣。俾慧藻嗣領徒眾。而宴坐瓦棺。蹈初志也。沙門智顗。請述前業(yè)。固以疾辭。其馀赴應。茲不復錄。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右脅臥終于開善寺。其月十六。窆于鐘山獨龍岡。壽七十六。講成實論五十馀遍。涅槃三十馀遍。新金光明三十馀遍。維摩天王仁王等經(jīng)。遍數(shù)不記。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警韶。
姓顏氏。
會稽上虞人。
學年入道。
事叔僧廣以為師范。
廣律行貞嚴。
當時領袖。
初韶游都聽講。
便能清論。
年登冠肇還鄉(xiāng)受戒。
護持奉信如擎油缽。
有沙門道林。
請留鄉(xiāng)土。
乃夢韶舌相廣長。
而欲將斷。
既寤深惟。
留戀斯成墜失。
愧悔前請便勸出都。
于即大弘法化傳燈不絕。
即莊嚴旻公之遺緒也。
次稟龍光僧綽。
乃是開善瓊支末。
又探習三藏廣綜眾家。
年二十三講大品經(jīng)。
味法當時磨肩溢道。
后還建元晉陵等寺敷演經(jīng)論。
解冠群宗。
韶乃愿年四十長就講說。
而學侶相顧不勝欽尚。
時年三十有九。
為建元寺講主。
臨終遺令傳法。
韶遵崇馀烈即坐演之。
受業(yè)之賓有逾師保。
梁簡文邵陵及岳陽等。
大相欽重歸承訓誨。
從危難后世改情浮。
乃往豫章將通道務。
時逢豫州黃司空等。
素情所仰請為戒師。
會外國三藏真諦法師。
解該大小行攝自他。
一遇欣然與共談論。
諦嘆曰。
吾游國多矣。
罕值斯人。
仍停豫都為翻新金光明并唯識論及涅槃中百句長解脫十四音等。
朝授晚傳。
夜聞晨說。
世諺。
瀉瓶重出。
知十再生者也。
梁樂陽王于荊立位。
遣信遠迎。
楚都弘法。
韶念報地之重。
來敕遂乖。
陳武定天文皇嗣業(yè)。
并弘尚正道敕請還都。
戒范承仰優(yōu)禮彌隆。
天嘉四年有會稽慧藻同泰道倫等二百馀人。
連署請韶。
長講于白馬寺。
廣弘傳化十有馀年。
既登耳順。
便令慧藻續(xù)講。
躬往瓦官宴坐少時。
法門深妙。
時沙門智顗。
定慧難踰人神頗測。
靜嘆精利事等夙成。
共諸前學頻請重講。
留意綿久以疾辭之。
又為新安殿下黃司空等共僧三請不免勤注又于王府略說維摩。
龍光寺中廣敷成實。
亦得數(shù)年成諸學肆。
未辭朽老歸志山林。
乃入幽巖自靖十有馀載。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時。
右脅而臥神慮澄然終于開善寺春秋七十有六。
其月十六日窆于鐘嶺獨龍之山。
所講成實論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遍。
大品四十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維摩天王仁玉等經(jīng)遍數(shù)。
繁亂不紀廣敘。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出會稽山陰顧氏。
梁大通間。
京輦盛弘成實。
榮時始聽。
即能盡所辯論。
一眾駭異。
由是遠播聞望。
益力學。
不事世務。
間得父母書問。
輒焚棄。
未嘗視。
謂其友曰。
予豈無情哉。
顧書中但二字耳。
見之徒廢吾業(yè)。
詰其二字。
則答惟兇吉耳。
如是三十馀年。
至年五十。
大弘法席。
會梁昭明在座遣問講者誰歟。
即抗聲曰。
禹穴慧榮。
太子國之儲君。
而不識是。
何見之狹耶。
聞者掩耳。
榮從容如平常。
后偕其徒還鄉(xiāng)里。
獨其母無恙。
因嘆曰。
十五辭鄰故。
五十還故鄰。
少年不識我。
長老無一人。
邑中爭歆艷之。
而惡其傲誕。
遂大集眾令豎義。
榮曰。
予學豈諸公可及哉。
茍豎義則恐諸公難于應對。
請從眾舉。
而我應之。
眾乃舉八寸種好。
蓋意其不能盡記持也。
榮曰。
豎義之法。
當如是乎。
此雖文繁。
義則易知。
即部分上下牒數(shù)列名出體。
眾莫之難激。
至德之季。
卒于楊都。
續(xù)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篇四
釋慧榮。
姓顧氏。
會稽山陰人也。
梁高祖大通年。
辭親出聽。
時建初彭城盛弘成實。
素未陳略即盡清辯。
一眾同嗟便開令望。
而稟性虛廓不指世務。
惟以法事馀全無敘。
鄉(xiāng)邑二親哀其弱喪。
數(shù)因行李寄以書信。
榮得而焚之。
顧諸友曰。
余豈不懷乎。
廢余業(yè)也。
書中但二字耳。
復何開乎。
人問是何。
答吉兇也。
如此積功三十馀載。
不號義龍誓無返跡。
自是專業(yè)勇鎧。
聲稱彌遠。
即而講悟。
學者歸之。
年至五十門人亦爾。
大弘法席廣延緇素。
時梁儲在坐素不識之。
令問講者何名。
乃抗聲曰。
禹穴慧榮江東獨步。
太子不識何謂儲君。
一坐掩耳。
以為彭亨之太甚也。
榮從容如舊旁若無人。
后與諸徒還歸故邑。
其母尚在馀并物故。
乃喟然嘆曰。
十五辭鄰故。
五十還故鄰。
少年不識我。
長老無一人。
本邑道俗欲光其價。
而忌其言令也。
大集諸眾令其豎義。
榮曰。
余學廣矣。
輒豎恐致馀詞。
任眾舉其義門。
然后標據(jù)。
眾以其博達矜尚。
乃令豎八十種好。
謂必不能誦持。
榮曰。
舉眾無人也。
斯乃文繁義可知耳。
即部分上下。
以法繩持。
須臾牒數(shù)列名出體。
僉雖難激蓋無成濟。
晚又出都。
相仍講授。
至德末年卒于楊都。
共 7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