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興世

相關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張欣泰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6—501 【介紹】: 南朝齊竟陵人,字義亨。
張興世子。
不以武業(yè)自居,好隸書,讀子史。
宋時,辟州主簿,歷仕諸王府佐。
入齊,官尚書都官郎。
武帝與之早經(jīng)款遇,及即位,以為直閣將軍。
后以不樂武職,帝怒,屏居家巷。
東昏侯時,為雍州刺史。
因密謀廢立,事敗被殺。
全齊文·卷二十二
欣泰字義亨,竟陵竟陵人,宋左衛(wèi)將軍興世子。
辟州主簿,歷諸王府佐,入齊歷官寧朔將軍,除尚書都官郎。
武帝即位,以為直閣將軍,歷豫章王太尉參軍、安遠護軍、武陵內史,復為直閣、步兵校尉,除正員郎,徙隨王子隆鎮(zhèn)西中兵,改領河東內史,免。
明帝即位,為領軍長史,遷咨議參軍,出為永陽太守。
東昏侯即位,除輔國將軍、廬陵王安東司馬,進雍州刺史,以謀廢立伏誅。
僧昕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潞之上黨人。資性恬默。不妄言笑。人有以經(jīng)論微旨奧義問者。則披釋無所凝滯。蓋其學自遠公涅槃十地得也。后入京住興善寺。風度高爽。非流輩不相往來。仁壽中。送舍利。置塔于毛之護法寺。奉上命也。瑞應具別錄。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釋僧昕。
潞州上黨人。
自騖道法津周聽大小。
逮諸禪律莫大登臨。
傾渴身心無席不赴而導戒愚智眾通諠靜。
昕一其正度恭慎橫經(jīng)。
聆其披析曾不忽忘。
初眾見其低目寡言絕杜論道皆號為曚叟也后有智者問其文理咸陳深奧。
輕浮章句略不預懷。
有問其故。
答曰。
勿輕未學妙德常藏。
惟夫大覺方能靜照。
盛德明約可無細瑕。
愚師軌物時有通悟。
惟自兩明殷鑒方取會不得以法累人致乖祇奉。
暨周滅二教逃隱泰山。
大隋開法還歸聽習。
游步洛下從學遠公。
十地涅槃咸究宗領。
后入關住興善寺。
體度高爽不屈非濫。
時復談講。
辯詞迅舉抑揚有度。
至于僧務營造情重勤切躬事率先擔摙運涉。
仁壽中歲。
置塔毛州護法寺。
下敕令送舍利初至公館。
有沙門曇義者。
高行名僧。
聞諸舍利皆放光明我等罪業(yè)一無所現(xiàn)。
即解衣為懺燒指為燈。
竟夕供養(yǎng)。
明旦出光通屬人物。
又出金瓶回旋行道青赤。
白光三色流照。
經(jīng)于信宿其光乃隱。
四月七日初夜放光。
赫赤欻然滿佛堂內。
須臾出戶流照四檐。
將入函時又放赤光。
烈盛逾日。
通夜又放照于函內。
四月十日天花如雪從空亂下。
五色相間人皆收得。
又感異香微風普遍熏塞寺內。
其函忽變?yōu)榍嗔鹆А?div id="ujfoic2"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973_1_46_comment'>
內外通徹。
人以白綾周匝數(shù)重漫覆其函。
又加磚累灰泥其上。
尋照其泥還如函色。
又灰泥上畫作十花。
飾以金薄。
及成就后唯一金色。
馀花皆釆。
未下塔前。
張世謙。
清信士也。
常持八戒遠離妻孥。
靜室誦經(jīng)。
乃聞輿所梵贊之聲出戶看之。
見有群僧各執(zhí)香花繞旋供養(yǎng)。
迫之遂失。
又見天人持諸幡蓋。
及以香花東南飛來。
當于塔上變成大云旋空良久。
又見百馀沙門在塔基上。
執(zhí)帚輦土以陪增者。
比及明晨寂無所見。
時經(jīng)夏暑土地乾燥。
人皆思雨。
應念即降。
三四寸許。
川野除煩。
沙丘縣民路如意者。
回心信佛望見光相。
路雖遠映舉目徹見寺僧五人在佛堂內。
又聞塔邊音樂贊嘆聲極亮遠。
重雨天花滿四十里。
塔基倍多。
昕慶斯眾瑞。
即具表聞。
晚還資業(yè)不測其卒。
劉弘宇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劉弘宇,南直隸揚州府泰州人。
父劉清,號西郭,以歲貢任浮梁縣訓導,教嚴而氣和,題壁有“琴到?jīng)]弦應寡和,笛如無孔豈容吹”之句。
一日忽治裝趣歸,衿佩泣留不聽,因立石系思,司寇郎李大欽為記。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授戶部主事,晉郎中,天啟初官成都府知府,調廣平府知府。
女劉孟劉,幼字侍御張承仁曾孫張世睦,未嫁,世睦方弱冠,以下帷攻苦得癇疾,不曉人道,其父孔怡憫劉閨淑,密語女父,令他適。
孟劉聞之,泣曰:兩髦宛然,河清可俟。
忍為不淑,以玷兩家門第乎?
且禽獸行,非人所為也。
若必奪吾志,惟死耳。
自是謝鉛華,衣縞素,至三十三歲,忽膺疾不起,將訣,語侍婢曰:取篋中金簪來。
簪至,乃自插發(fā)髻間,危坐而逝,蓋簪乃張氏聘物也。
郭廣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郭廣,字涵之,號滄涵,山東濟南府齊東縣人。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二年(1622年)壬戌科三甲進士。
歷任常州府知府,崇禎元年五月升河南按察司副使、寧前監(jiān)軍道副使。
時餉缺,七月寧遠兵變爆發(fā),遼東巡撫畢自肅、總兵官朱梅、推官蘇涵淳、州同知張世榮被亂兵綁縛在譙樓上,捶擊交下,畢自肅被毆血流滿面,兵備道郭廣新至,身翼自肅,為解救諸人,發(fā)庫銀二萬金,又益借商民五萬金,補發(fā)軍餉,士兵怨恨稍平,釋放所縛官員。
后憂勞卒于官,錫封蔭贈,贈太仆寺少卿。
張世溶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張世溶(1578年—1644年),字水心,江西撫州府臨川縣人。
張世溶是萬歷四十年舉人張世涵的弟弟,崇禎六年(1633年)中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成進士。
此時他已經(jīng)六十歲,得到大學士方逢年重視,獲授遂安知縣;任滿后本來擬定試任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但朝廷下令行取官職必須曾在邊疆處事,故改官蠡縣知縣。
他在任內招攬流民,在京畿北處安排兵餉猶如長城,其后朝廷徵召他考選兵科,但未及入京都城已失陷,他不投降而被殺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5—1646 【介紹】: 明浙江東陽人,字九一,號玉笥。天啟二年進士。授番禺知縣。崇禎初擢刑科給事中,劾罷閹黨副都御史楊所修等,嘗諫帝“求治太銳,綜核太嚴”。七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安慶等十府。以農民軍勢盛,請割安慶等府,另設巡撫。后代陳新甲為兵部尚書。十六年,以清兵入畿輔,下獄,旋得釋。命赴江南練兵輸餉。南都陷,請魯王監(jiān)國,任兵部尚書,督師江上。還守東陽,兵敗投水死。有《吳中水利書》、《張忠敏公遺集》。
維基
張國維(1595年—1646年),字九一,一字止庵,號玉笥,浙江金華府東陽縣人。
明亡后,自盡殉國。
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浙江四十六名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聯(lián)捷壬戌會試十二名,三甲一百六十名進士,都察院觀政,授廣東番禺知縣,興學校,課農桑,以德化民。
四年本省同考,以政績卓越,崇禎元年考選,授刑科給事中;三年升吏科右,四年升吏科左,五年升禮科都給事中,六年升太常寺少卿。
崇禎七年(1634年)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疏浚了松江、嘉定、上海、無錫等地河道。
十二年升工部右侍郎,總理河道。
崇禎十五年升兵部尚書,十六年革任。
十七年(1644年)三月,以兵部尚書兼右僉都御史赴江南、浙江,督練兵、輸餉諸務。
離開北京后,李自成攻破北京。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弘光帝召為戎政尚書。
因山東討賊有功,加太子太保。
后與馬士英不和,乞省親歸。
同年五月,清軍陷南京。
國維在家聞變,召集義勇,至臺州,與陳函煇、宋之普、柯夏卿及陳遵謙、熊汝霖、孫嘉績等擁戴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移紹興,國維任武英殿大學士,督師錢塘江。
次年六月初,方國安叛降,國維還守東陽。
二十五日,清兵破義烏,追至七里寺,國維召二子張世鳳、張世鵬問其生死,長子表示不愿茍且偷生,次子猶豫不決,國維即怒以石硯擲擊,不中。
世鵬泣曰:“從容盡節(jié),慷慨捐軀,兒等甘之如飴,唯祖母年邁八旬……”。
午夜,國維遂整理衣冠,向母訣別,賦《絕命詞》三章,寫“忠孝不能兩全,身為大臣,誼在必死。
汝二人或盡忠,或盡孝,各行其志,毋貽大母憂,使吾抱恨泉下!
”遺書于次子。
南向再拜曰:「臣力竭矣」!
跳園中水池亡,年五十二。
國維既死,家人扶其尸于大廳。
清兵騎兵多為山東濟寧人,見國維尸體叩頭拜謝。
張世鳳不屈而死,被殺于錢塘江畔。
浙江總督張存仁敬佩張國維,不忍斷其香火,于是釋放張世鵬。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賜謚忠敏。
著《吳中水利全書》。
姚奇胤 朝代: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姚奇胤(1602年—1646年),字有仆,號二存,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明朝政治及南明軍事人物。
姚奇胤是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庚辰科會試四十六名,未殿試,崇禎十六年(1643年)補癸未科進士,獲授廣東南海知縣,當?shù)馗皇啾I賊,他卻能不接受賄賂,有為政聲譽。
之后轉任職方主事,改山東道御史,巡按廣東,但未就任就在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和郭維經(jīng)、郭承乾、王巖、郭維翰、彭之玠、彭吉修、李之梁、張世廣、鐘靈及經(jīng)歷盧君聘招募八千人到贛州,協(xié)助楊廷麟、萬元吉守城,當中他守衛(wèi)龜角尾。
后來炮裂城陷,他和郭維經(jīng)拒守東門,當天和彭期生在郁孤臺飲酒,酒醉后說:「我守護危城數(shù)月了,援絕力盡,與城池共存亡,是道義。
同鄉(xiāng)在千里外共事,死也不孤單。
」喝完后散去。
下午城陷,他向南拜后在城樓上吊自盡,時年四十三;其子姚端亦以御史殉柳州之難,其靈柩與遺孤不得歸鄉(xiāng),其友吳模求而得之,為他哭泣發(fā)喪,葬于武林,祀鄉(xiāng)賢。
永歷年間追贈太仆卿、兵部尚書,謚忠閔,有兒子姚端。

人物簡介

維基
連城璧(16世紀—1660年代),字如白,江西撫州府金溪縣五里圳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連城璧是天啟四年(1624年)的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成特用出身,十六年(1643年)獲授靈山知縣,修繕城池、訓練鄉(xiāng)勇以抵抗廣西貴縣流寇韋兒、黃應秀,又興建學舍教授士子,調任順德知縣,隆武年間擢官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二年(1646年)冬天隆武帝被俘,瞿式耜等人建議立桂王朱由榔監(jiān)國,他從肇慶前往梧州入見,即受命巡按廣東,協(xié)助巡撫王化澄處理軍務,再返回肇慶。
漳州海盜蕭嘉音以驍勇?lián)I為寇,永歷元年(1647年)三月連城璧親自招撫,對方率眾歸附,他用忠義激勵蕭嘉音,并改其名為王興,推薦他擔任副總兵;他鎮(zhèn)守恩平,清朝兩廣總督佟養(yǎng)甲寫信招降給他被拒,于是利誘王興脅逼其奪取巡按印信,王興告知他,他殺牛備酒,召來王興部下席地列坐,喝酒時他對眾人說:「敵人用千金買我的印信,是嗎?
」眾人沒有說話,只有王興胡子磔然、張大眼睛,他就掀衣袒腹大聲說:「刀來,剖開我的腹部拿去印信,以尸體取賞便可。
」王興大哭,部下也大哭,誓死守衛(wèi)印信,他將此事寫信告知佟養(yǎng)甲,對方回信:「廣東易得,此印難得。
按院不可威脅,王興怎可單獨利誘!
」次年(1648年)七月,王化澄薦升他為太仆寺少卿,永歷帝臨幸梧州,他和王興入謁,改任太常寺卿、大理寺卿,七月起用為兩廣總督,三年(1649年)十一月以副都御史督兵進攻江西、湖廣,四年(1650年)八月召用刑部右侍郎但未行。
永歷七年(1653年),職方主事程邦俊持敕給連城璧,連城璧再次糾合散亡,命王興、陳奇策、羅全斌軍船攻三水會合李定國,當時武庫員外郎張猶龍、主事饒章、惠朝副使楊肇科、監(jiān)軍副使陳期新,南安推官容文燁、中書舍人胡世儀、饒藻都在軍中,總兵張云龍之子都督同知、副總兵張世煥也從行,與徐孚遠、林察、周瑞、蘇茂往來。
總兵徐文華來到述說福建海旁諸紳起義,因而命對方聯(lián)絡,而朝廷亦升他為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與郭之奇、李明忠、何吾騶、黃士俊及總兵練復、梁標相呼應,連戰(zhàn)皆捷,收復陽春、陽江、新興、恩平。
十年(1656年)清兵被王興擊退,有人勸他回到行在,他回答:「與王興共事而不堅持到底,是辜負了他。
」不愿離去,到十三年(1659年)八月王興戰(zhàn)敗自焚而死,他正在外招兵,得知死訊后大哭不停,走入朗愛山中,平南王尚可喜、總督李率泰再三招降,他都答書以死自誓,尚可喜可憐他,于是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把他安置在陽春,和縣內謝凝之、江巖叟相唱和,康熙元年(1662年)回到金溪時已經(jīng)年逾七十歲,此后杜門家居,很快去世。
兒子連以謙曾任兵部職方郎中,連以詷為恩貢;弟弟連城瑜曾任戶部主事,三人皆跟隨連城璧從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20—1664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玄著,號蒼水。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弘光元年,首先響應同郡錢肅樂號召,參加義師,迎魯王監(jiān)國。隆武帝在福建自立,頒詔浙東,煌言自充報使赴閩,欲團結抗清。魯監(jiān)國二年,加右僉都御史,監(jiān)張名振軍至崇明。大風覆舟,脫歸,結寨于上虞平岡。旋加兵部右侍郎。六年,與名振從魯監(jiān)國入閩。永歷八年,會名振軍入長江,遙祭明孝陵。名振死,煌言統(tǒng)其軍。十二年,與鄭成功率舟師北上,遇臺風,泊舟山。次年,大舉入長江,破鎮(zhèn)江,至江寧城下。煌言以一軍由蕪湖進取徽州、寧國一帶,克二十四縣。聞成功以輕敵兵潰之訊,乃由徽州經(jīng)浙江山地至天臺。永歷帝死后,知事不可為。散軍居南田懸岙島??滴跞辏磺遘娝@,至杭州遇害。葬南屏山陰。有《張蒼水集》。
詞學圖錄
張煌言(1620-1664) 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南明弘光朝覆亡后,與同郡錢肅樂等奉魯王監(jiān)國,進兵部侍郎。魯王敗,入閩依鄭成功。南明桂王立,擢兵部尚書。與鄭成功大舉入江,自督一師下皖地二十余城。鄭成功失利退海上,遂成孤軍。清康熙三年(1664),知事不可為,遂遣散部曲,退居懸岙島,被執(zhí)不屈,就義于市。乾隆謚忠烈。其詩古文辭,才筆橫溢,藻采繽紛,昌明而宏偉,贍博而英多。亦工詞,風格高抗,孤忠自托。有《張蒼水集》,詞在集中。
張蒼水詩文集·張序
昔歐陽公「五代史」不為韓通立傳,君子病之。
然天下后世,莫不知周有韓矘目。
清修「明史」、號稱詳備;雖甬上四烈婦亦為之列傳,而獨于蒼水先生遺之,史臣之不職也。
然天下后世,莫不知明有張蒼水。
蒼水先生,書生也。
當明亡時,不過一舉子耳;乃膽薪彌厲、氈雪自甘,義幟縱橫凡二十載。
其言曰:『所爭者天經(jīng)地義,所圖者國恤家仇,所期待者豪杰事功、圣賢學問』。
嗚呼!
漢之武侯,足以擬之。
顧其行誼雖不錄于「明史」,而見諸私家箸述者美矣、備矣;獨于世德之所自,猶付闕如。
壽鏞竊不自揆,既得先生遺集于其族裔張世倫所謂海濱遺老高允權本者,殆其侍卒史丙所藏者歟!
爰依歲月,重為編次。
更稽諸譜乘,得清池張氏「世德錄」,復詳考其世系。
蓋自宋文節(jié)公知白六世孫自然老人紹宗箸有「自然齋雜言」,以懲五戒、循五美垂訓。
又三傳至伯祥,以「雍睦」名其堂;是為先生六世祖錫之從子。
而先生之曾祖尹忠實作「世德錄」者,又二傳至兩如,為人嚴毅正直。
當先生絕裾去,自慰曰:『不負生平讀書也』。
張氏于有明三百年中,以自然老人開其始、以蒼水先生保其終,豈偶然哉!
因而嘆夫官家之記載,不如譜牒之流傳。
今蒼水后人雖無可考,而雍睦堂子孫實能寶其遺文、修其家乘;壽鏞以疏族,猶得補闕拾遺,豈不重可貴歟!
抑聞之:先生好士,士多歸之。
有葉振名者,時所稱「葉六腐氣」也。
先生欲作「陶潛論」以斥逍遙泉石者,振名曰:『人心胥溺,幸二、三遺民高尚其事,留此面目』。
先生乃止。
羅子木者,佐先生開屯南田。
既被執(zhí),先生與趙廷臣語次往復,子木抗聲曰:『先后死耳,何必與若輩絮語』!
先生初欲絕食,子木笑曰:『大丈夫死忠,任其處置可也』。
二人固奇士,然先生舍命從善亦可見矣。
壽鏞既編先生遺集,惜「明史」之無傳,遂取其犖犖大者補之,更敘其得書之由來,先生之風與「雍睦」之澤并千古矣!
民國二十三年一月,后學張壽鏞序。
冰槎集·引
于戲!
此予槎上作也。
昔之乘槎者,或為客星而直犯牛斗,或入女宿而得支機;故至今羨為勝事。
予獨不然。
浮蹤浪跡,當凄霰嚴霜,不得已而棲托靈槎;筆墨所及,都成冰聲。
則是槎也,非貫月也、亦非掛星也。
而茲集所存,又皆晚節(jié)所依;于是以「冰槎」名。
嗟呼!
水澤腹堅矣、天根盡見矣,乃從凌云千丈間而欲論列古今、辨正華夏,不失君臣、父子、朋友之義,不其難矣哉!
異日者,東風解凍,尚有相見此槎中人而興嘆者否?
歲在壬寅菊月朔,張煌言自識。
壽鏞謹案:海濱遺老高先生允權跋,以「奇零草」乃公所自定;而「采薇集」乃釋兵后作,公自注『起甲辰六月』,而七月被執(zhí)矣,獨未及「冰槎集」。
顧先生自作「引言」既在壬寅菊月朔,則凡以后之文,皆非先生作「引言」時所編之文也。
今通行各本,類皆羼雜;則仍宜依據(jù)最初之本。
壽鏞得先生文集于其后人張世綸者,即與「奇零草」同一筆墨錄副者也;蓋亦「高本」也。
今依之編年,略參黃氏本(即章刻本),始辛卯、終壬寅九月;然仍非真面目也,得其似而已。
奇零草·序
余自舞象,輒好為詩歌。先大夫慮廢經(jīng)史,每以為戒,遂輟筆不談;然猶時時竊為之。及登第后,與四方賢豪交益廣;往來贈答,歲久成篋。會國難頻仍,余倡大義于江東,敹甲敿干,凡從前雕蟲之技,散亡略盡矣。于是出籌軍旅、入典制誥,尚得于余閒吟詠性情。及胡馬渡江,而長篇短什與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誠筆墨之不幸也!余于丙戌始浮海,經(jīng)今十有七年矣。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蛱衢帽狈ィ犊L歌;或避虜南征,寂寥低唱。即當風雨飄搖、波濤震蕩,愈能令孤臣戀主、游子懷親!豈曰亡國之音,庶幾哀世之意。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移節(jié)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復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殘編斷簡,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國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遺;何筆墨不幸一至于此哉!嗣是綴輯新舊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國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又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己亥長江之役,同仇兵熸,余以間行得歸;凡留供覆瓿者,盡同石頭書郵:始知文字亦有陽九之厄也! 年來嘆天步之未夷、慮河清之難俟。思借聲詩,以代年譜;遂索友朋所錄、賓從所鈔次第之。而余性頗強記,又憶其可憶者,載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過如全鼎一臠耳。獨從前樂府歌行不可復考,故所訂幾若廣陵散。嗟乎!國破家亡,余謬膺節(jié)鉞;既不能討賊復仇,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當天寶之亂,流離蜀道,不廢風騷,后世至名為詩史;陶靖節(jié)躬丁晉亂,解組歸來,著書必題義熙;宋室既亡,鄭所南尚以鐵匣投史眢井中,至三百年而后出:夫亦其志可哀、其精誠可念也已!然則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猶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間之作也。 永歷十六年(歲在壬寅)端陽后五日,張煌言自識。 壽鏞謹案:先生之詩,詩史也。一再散亡,僅存者此耳。顧「奇零草」為先生手訂,時在壬寅端陽后五日;凡在是年是月是日以前始得入之,乃見真面目。而拾殘剩于散亡之余,當以最初之本為依據(jù);雖全謝山亦后定者也。今壽鏞幸得海濱遺老高先生允權錄本于先生后人,先生詩文略備。謹依其所注年歲,分年編定,不復分體;更參校張丈讓三謂「得鈔本于黃東井后人,徐闇公孚遠各印朱色爛然、尚是永歷間舊帙、余杭章太炎據(jù)以付印者」為之互勘,次其后先。以丁亥「閒居」為始、壬寅「北回示將吏」為終,以復先生手編「奇零草」之舊。壽鏞谫陋,譬諸畫家力求神象之肖,而能肖與否,惟力是視;倘更得畫工潤色之,使褒鄂皆真,尤所望也!
張光祺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光祺(?—?
),江蘇丹徒人。
進士出身。
乾隆五年,擔任廣東廣州府永安縣知縣(現(xiàn)紫金縣知縣)。
后由張世燦接任。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