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那羅延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8—605 【介紹】: 隋僧。定州鉅鹿人,俗姓趙。少聰穎過人。出家于趙郡應(yīng)覺寺。博學(xué)多聞,人稱裕善薩。入隋,文帝賜資助營山寺,號靈泉。后遷住演空寺。有《十地疏》、《地持疏》、《般若疏》、《華嚴(yán)疏》、《涅槃疏》、《四分律疏》、《圣跡記》、《佛法東行記》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趙。
定州鉅鹿曲陽人。
幼知敬僧禮像。
懼聞屠殺聲。
六歲即茹素。
父母強(qiáng)破之。
不可。
七歲求出家。
二親以資質(zhì)之妙。
宜世其業(yè)。
固莫之許。
裕嘆曰。
吾一生壞矣。
遂益習(xí)復(fù)以究家學(xué)。
年十五念欲遁去。
而適丁父憂。
苦塊之禮。
罔敢弗至。
既釋服竟。
往趙郡應(yīng)覺寺。
從明寶二禪師落發(fā)。
其母初未嘗聞也。
年二十有二稟具。
即誦四分僧祇。
八日書誦俱了。
刺史侯景。
尤加器重。
后南游漳淦。
專學(xué)四分于隱公所五夏。
能臻其奧。
初道憑嘗以地論之指授慧光。
而裕依憑法席茲久。
剖奇發(fā)新。
莫不推揖。
齊宣帝方寵進(jìn)法上。
詔為大統(tǒng)。
以駕御英彥。
而望風(fēng)趨勢者。
比足立。
惟裕操守?zé)o所變。
上因加敬。
然于華嚴(yán)涅槃地論律部。
但尋舊解。
若大集般若觀經(jīng)遺教等疏。
則獨(dú)出淵思。
而壹掃宿說。
安游榮等三師雜心。
嵩林二師成實。
皆口傳心受。
曾無遺誤。
其博贍可知矣。
居鄴都者十二白。
內(nèi)外號之。
為裕菩薩云。
會宣帝疾。
詔開華嚴(yán)。
昭玄諸統(tǒng)。
推裕為法主。
有一雄雞。
常隨眾集。
逮散席。
乃飛鳴西南樹上。
一夕殪。
帝遂有瘳。
內(nèi)出袈裟三百領(lǐng)。
施裕而俾散之。
又詔住官寺。
固辭。
知命之際。
方事禪寂。
未盈炎溽。
而起赴檀越范陽盧氏之請。
負(fù)笈者萬指。
未幾還鄴。
所務(wù)如舊。
一日安東王樓睿。
于僧前遍加禮拜。
次至裕。
見其有異。
忽股慄流汗。
即從受戒。
且為營治寶山寺。
齊亡。
周廢二教。
裕服斬缞绖帶。
率其徒二十輩。
遁山谷間。
夜釋竺墻。
晝攻魯誥。
益力其所綴述。
皆部粹類聚。
期以貽后。
屬歲薦饑。
遂出卜書一卷。
使坐市肆取米。
占者叢鬧。
得米頗多。
裕亟焚其書。
隋興。
教亦昌盛。
裕首被徵命。
開皇三年。
相州刺史樊叔略。
創(chuàng)千法師會。
而裕當(dāng)元席。
詔復(fù)僧職。
而叔略因舉為都統(tǒng)。
裕固引去。
游燕趙。
兩河稔其化十年。
止洛之靈通寺。
夜得牒于庭。
若言報緣之終。
在咸陽者。
明年璽書下相之大慈寺。
致裕入京。
裕曰。
咸陽之厄驗矣。
竟徒步至京。
詔住大興善寺。
仍詔有司。
議立國統(tǒng)。
裕表辭再三。
乃詔左仆射高穎。
右仆射蘇威。
納言虞慶則。
總管賀若弼等。
詣寺宣旨。
代帝受戒懺罪。
施綾錦帛三百匹。
助寶山構(gòu)建。
帝躬署寺額曰靈泉。
而又徙步以歸。
謂人曰。
往來之勞非厄乎。
俄徙演空寺。
詔問起居。
仁壽中。
帝分布所藏神尼舍利于諸州起塔。
所在靈應(yīng)尤多。
世皆以為祥瑞。
而裕獨(dú)以每所見。
無非白華白樹白云。
豈吉相哉。
吾第恐國有喪禍也。
初人弗之信。
既而獻(xiàn)后文帝崩。
相州刺史囧陽公薛胄。
堂礎(chǔ)變玉。
設(shè)齋慶賀。
裕曰。
流離也。
宜戒慎之。
胄心以為不然。
后竟坐楊諒謀逆事。
徙邊。
仁壽之季。
寒陵山筑九級浮圖。
昉四級。
督之急。
曰事或有障。
日夕并力。
將八級而晉陽難作。
其先見之明如此。
時忽訛言裕化。
而究其所從起不可得。
裕曰。
吾其亡矣。
即誨厲門人。
至七日早。
作賦哀速終悲永殯二詩。
夜語侍者曰。
吾茲背殊痛。
三更覺香氣充室。
口猶稱佛名號。
明相現(xiàn)時。
奄爾示寂于演空寺。
大業(yè)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壽八十八。
樹塔窆于寶山靈泉寺側(cè)。
裕性直威重爽塏。
服章觕弊。
雖貴達(dá)廝下。
禮貌無所間。
往來曾莫望其將迎。
身佩白光奕然。
照映幽晦。
姿稟孝愛。
母疾將歸養(yǎng)。
中道聞訃而返曰。
吾茲以嚴(yán)母冥??梢病?div id="gjpfvlj"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22_1_190_comment'>
志存遠(yuǎn)大。
不局偏授。
故單講雙時。
雅為恒度。
其赴他請。
非颙仰之至。
不屑就。
然未嘗茍簡以邀檀施。
有一寺請講。
暇隙見韭園。
迫近法席。
問知其故。
裕惡之即辭去。
主謝過。
愿悉犁其韭四十畝。
以種谷乃已。
素?zé)o積蓄。
好施予。
寶山造石龕。
名金剛勝力住持那羅延窟。
鐫法滅之相于巖石。
凡坐必正面西向。
所服御一準(zhǔn)律。
以范來學(xué)。
或譏其邀名。
裕笑曰。
使誠邀名而為善。
不猶愈于邀利而為不善者乎。
有沙門亡其名。
燕人也。
丐一言之益以別。
裕付以高僧傳曰。
經(jīng)誥禪律。
恐雜圣心。
未若景行于此之為得也。
其人欣戴而去。
裕說戒羯磨。
無傳欲法。
嘗入凈影寺。
正值布薩。
裕坐堂上見遠(yuǎn)公傳欲。
抗聲曰。
慧遠(yuǎn)以為有法事因緣故爾說欲。
然而眾僧聽戒。
豈是魔事耶。
或以告遠(yuǎn)。
遠(yuǎn)詣堂。
裕曰。
仁者當(dāng)以身攝物。
說欲之制。
豈法主可為哉。
遠(yuǎn)頂禮受其語。
其述著。
有十地疏四卷。
地持維摩般若各二卷。
華嚴(yán)疏及指歸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義章四卷。
勝鬘央掘壽觀仁王毗尼母往生論彌勒上下生遺教等諸經(jīng)。
各為疏記。
成實毗曇智論各鈔五卷。
圣跡記二卷。
佛法東行記。
眾經(jīng)宗要。
譯經(jīng)體式。
受菩薩戒法。
并戒本首尾。
注華嚴(yán)等經(jīng)論序。
大小乘同異論。
舍利目連傳。
御眾法等外。
制安民論。
陶神論。
各十卷。
?卵成殺論。
字本七卷。
莊紀(jì)老綱式經(jīng)。
兆緯相錄。
醫(yī)決符禁法文。
斷水蟲序。
齊世三寶記。
滅法記。
光師弟子十德記。
僧制寺誥。
十怨十志頌。
齊亡消日頌。
觸事伸情頌。
寺破報應(yīng)記。
孝經(jīng)義記。
三行四去頌。
詩評雜集等五十卷。
行于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九 義解篇五
釋靈裕。
俗姓趙。
定州鉅鹿曲陽人也。
年居童幼異行感人。
每見儀像沙門必形心隨敬。
聞屠殺聲相亦切愴胸懷。
致使鄉(xiāng)黨傳芳親緣為之止殺。
年登六歲便知受戒。
父母強(qiáng)之誓心無毀。
尋授章本及以千文。
不盈晦朔。
書誦俱了。
至于孝經(jīng)論語。
才讀文詞兼明注解。
由是二親偏愛望嗣門風(fēng)。
年七歲啟父出家。
父以慧解夙成。
意宗繼世決誓不許。
唯令俗學(xué)專尋世務(wù)礙之道法。
裕嘆曰。
不得七歲出家。
一生壞矣。
遂通覽群籍資于父兄。
并包括異同深契幽賾。
唯老莊及易。
未預(yù)承傳。
年十五潛欲逃世。
會丁父艱。
便從世疾苫塊縈轉(zhuǎn)。
杖而能起服畢厭俗。
心猛不敢辭母。
默往趙郡應(yīng)覺寺。
投明寶二禪師而出家焉。
其人亦東川之摽領(lǐng)也。
既初染大法敕令誦經(jīng)。
裕執(zhí)卷而誓曰。
我今將學(xué)必先要心。
三藏微言定當(dāng)窮旨。
終無處中下之流。
暨于儒釋兩教。
遍須通曉也。
年始弱冠。
聞慧光律師英猷鄴下。
即往歸稟。
會已歿世才經(jīng)七日。
獨(dú)嗟無遇。
戒約何依。
乃回投憑師聽于地論。
荏苒法席終于三年。
二十有二方進(jìn)具戒。
還從明寶二德求為本師。
乃皆辭曰。
吾為汝緣吾非汝師。
可往勝上所也。
遂赴定州而受大戒。
即誦四分僧祇二戒。
自寫其文。
八日之中書誦俱了。
有定州刺史侯景。
訪裕道行奏請度之。
隸入公名甚相器重。
后南游漳滏。
于隱公所偏學(xué)四分。
隨聞尋記五卷行之。
又以地論初興。
惠光開悟之元匠。
流衍弘導(dǎo)。
道憑即光師之所親承。
憑光并有別傳。
裕依憑法席。
晨夜幽通發(fā)奇剖新者。
皆共推揖。
有齊宣帝盛弘釋典。
大統(tǒng)法上勢覆群英。
學(xué)者望風(fēng)。
向附用津僥倖。
唯裕仗節(jié)專貞。
卓然不偶倫類。
但慮未聞所聞。
用為翹結(jié)耳。
后上統(tǒng)深委高亮欽而敬之。
自此專業(yè)華嚴(yán)涅槃地論律部。
皆博尋舊解穿鑿新異。
唯大集般若觀經(jīng)遺教等疏。
拔思胸襟非師講授。
又從安游榮等三師聽雜心義。
嵩林二師學(xué)成實論。
功將一紀(jì)解貫二乘。
綱領(lǐng)有存皆備科舉。
而精爽弘贍理相兼通。
曾與諸僧共談儒教。
旁有講席。
參涉間聞兩聽同散。
竟以相聞覆述句義并無一遺。
由此鄴下擅名遐邇馳譽(yù)。
且而剛梗嚴(yán)毅守節(jié)自專。
至于都講覆述勵懷非任。
世供道望銷聲避隱。
有事不獲已者。
讓而受之。
夏居十二。
鄴京創(chuàng)講名節(jié)既著。
言令若新。
預(yù)聽歸依遂號為裕菩薩也。
皆從受戒三聚。
大法自此廣焉。
因以導(dǎo)物為恒務(wù)矣。
意存綱領(lǐng)不在章句。
致有前后重解言義不同。
亡筌者會其宗歸。
循文者失其宏趣。
會齊后染患愿講華嚴(yán)。
昭玄諸統(tǒng)舉裕以當(dāng)法主。
四方一會雅為稱先。
時有雄雞一頭常隨眾聽。
逮于講散乃大鳴高飛。
西南樹上經(jīng)夜而終。
俄爾疾遂有瘳。
斯亦通感之明應(yīng)也。
內(nèi)宮由是施袈裟三百領(lǐng)。
裕受而散之。
文宣之世立寺非一。
敕召德望并處其中。
國俸所資隆重相架。
裕時郁為稱首。
令住官寺。
乃固讓曰。
國意深重德非其人。
幸以此利授堪受者。
其高謝榮時為類若此。
有善生法供則受而無憚。
其攝引陶化又若此也。
故其所行藏。
不為世情之所同測矣。
年四十有七。
將鄰知命。
便即澄一心想禪慮巖阿。
未盈炎溽。
范陽盧氏聞風(fēng)遠(yuǎn)請。
裕乘時弘濟(jì)不滯行理。
便往赴焉。
至止講供。
常溢千人。
聽徒嘉慶前后重疊。
后還鄴下。
與諸法師連座談?wù)f。
齊安東王婁睿。
致敬諸僧次至裕前。
不覺怖而流汗。
退問知其異度。
即奉為戒師。
寶山一寺裕之經(jīng)始。
睿為施主傾撒金貝。
其潛德感人又此類也。
周氏滅齊。
二教淪沒。
乃潛形世壤。
衣以斬缞三升之布。
頭绖麻帶如喪考妣。
誓得佛法更始方襲舊儀。
引同侶二十馀人居于聚落。
夜談?wù)頃x俗書。
學(xué)既探幽隨覽綴述。
各有部類。
名如后列。
時屬儉歲糧粒無路。
造卜書一卷。
令占之取價。
日米二升以為恒調(diào)。
既而言若知來。
疑者叢鬧。
得米遂多。
裕曰。
先民有言。
舐蜜刃傷。
驗于今矣。
索取卜書對眾焚之。
日別自往。
須臾獲價。
卷席而歸。
所得食調(diào)及時將返。
用供同厄遂達(dá)有年。
大隋運(yùn)興。
載昌釋教。
裕德光先彥即預(yù)搜揚(yáng)。
開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
創(chuàng)弘講會延請諸僧。
并立節(jié)前標(biāo)遺法明寄。
一期影向千計盈門。
裕當(dāng)元帝允副玄望。
有敕令立僧官。
略乃舉為都統(tǒng)。
因語略曰。
統(tǒng)都之德。
裕德非其德。
統(tǒng)都之用。
裕用非其用。
既其德用非器。
事理難從。
僉謂。
舍于此人則薦失綱要。
后更伸請。
乃潛游燕趙。
五年行化道振兩河。
開皇十年在洺州靈通寺。
夜于庭中得書一牒。
言述命報厄在咸陽。
初莫測其然也。
至于明年。
文帝崇仰釋門遠(yuǎn)訊髦彥。
皆云。
裕德覆時望矣。
因下詔曰。
敬問相州大慈寺靈裕法師。
朕遵崇三寶歸向情深。
恒愿闡揚(yáng)大乘護(hù)持正法。
法師梵行精淳理義淵遠(yuǎn)。
弘通玄教開導(dǎo)聾瞽。
道俗欽仰思作福田。
京師天下具瞻四方輻湊。
故遠(yuǎn)召法師共營功業(yè)。
宜知朕意早入京也。
裕得書惟曰。
咸陽之厄驗于斯矣。
然命有隨遭。
可辭以疾。
又曰業(yè)緣至矣。
圣亦難違。
乃步入長安不乘官乘。
時年七十有四。
敕遣勞待令住興善。
仍詔所司咸集僧望評立國統(tǒng)。
眾議咸屬莫有異詞。
裕笑曰。
當(dāng)相通委何用云云。
遂表辭請還。
置言詳覈。
帝覽表究情。
依即聽返。
仆射高穎等。
意存統(tǒng)重。
又表請留。
帝即下敕。
令且住此。
裕曰。
一國之主義無二言。
今復(fù)重留情所未可。
告門人曰。
王臣親附久有誓言。
近則侮人輕法。
退則不無遙敬。
故吾斟酌向背耳。
尋復(fù)三敕固邀。
裕較執(zhí)如上。
帝語蘇威曰。
朕知裕師綱正。
是自在人。
誠不可屈節(jié)。
乃敕左仆射高穎右仆射蘇威納言虞慶則總管賀若弼等諸公詣寺宣旨。
代帝受戒懺罪。
并送綾錦衣服絹三百段。
助營山寺。
御自注額可號靈泉。
資送優(yōu)給有逾常準(zhǔn)。
力步而歸達(dá)于本邑。
顧而言曰。
往返之弊厄不亡乎。
由是敕問屢馳。
?錫重沓。
稽疑請決者不遠(yuǎn)而至餐風(fēng)沐道者復(fù)結(jié)于前矣。
裕末又住演空寺。
相州治西。
秉操彌堅履行逾肅。
帝聞之又下詔曰。
敬問演空寺大德靈裕法師。
朕遵仰圣教重興三寶。
欲使生靈咸蒙福力。
法師舍離塵俗投旨法門。
精誠若此。
深副朕懷。
其為國主思問如此類也。
及仁壽中年。
分布舍利諸州起塔。
多有變?nèi)稹?div id="yrewlcp"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22_2_283_comment'>
時人咸嘉為吉徵也。
裕聞而嘆曰。
此相禍福兼表矣。
由雜白花白樹白塔白云。
相現(xiàn)吉緣。
所為兇兆。
眾初不信之也。
俄而獻(xiàn)后文帝相次升遐。
一國素衣。
斯言有據(jù)。
相州刺史內(nèi)陽公薛胄所住堂礎(chǔ)忽變?yōu)橛瘛?div id="phndsfw"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22_2_294_comment'>
胄謂為善徵也。
設(shè)齋慶之。
裕曰。
斯琉璃耳。
宜慎之戒之。
可禳之以福。
胄不從其言。
后楊諒起逆。
事有相緣。
乃流之邊裔。
追悔昔言不慎之晚矣。
又于寒陵山所造九級浮圖。
仁壽末歲止?fàn)I四層。
裕一旦急催曰。
一切無常事有障絕。
通夜累構(gòu)將結(jié)八重。
命令斷作。
僅得施座安橙。
值晉陽事故。
生民無措其手足。
裕命復(fù)懸于后載。
其先見之明皆若此也。
于時鄴下昌言。
裕師將過世矣。
道俗云合同稟歸戒。
訪傳音之無從。
裕亦信福命之云盡。
乃示誨善惡勵諸門人。
從覺不愈。
至第七日援筆制詩二首。
初篇哀速終曰。
今日坐高堂。
明朝臥長棘。
一生聊已竟。
來報將何息。
其二悲永殞曰命斷辭人路。
骸送鬼門前。
從今一別后。
更會幾何年。
至夜告侍者曰。
痛今在背。
吾將去矣。
至于三更忽覺異香滿室。
內(nèi)外驚之。
裕靜慮口緣念佛。
相繼達(dá)于明相。
奄終于演空寺焉。
春秋八十有八。
即大業(yè)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哀動山世。
即殯于寶山靈泉寺側(cè)。
起塔崇焉。
初裕清貞潔己正氣云霄。
器識堅明抗跡塵表。
師資傳授斯寄得人。
身佩白光映照幽晦。
眄睞高視瞻見遠(yuǎn)近。
而奉禁自守杜絕世煩。
虔虔附道克念齊圣。
母病綿篤追赴已終。
中路聞之竟不親對。
嗟曰。
我來看母今何所看。
宜歸鄴寺為生來福耳。
割略親愛如此之類。
至于弘法軌模。
萬代宗轄。
志存遠(yuǎn)大不??偏授。
故有單講雙時。
雅為恒度。
略文對講生常不經(jīng)必有傳講。
要須延請供承颙仰方登法座。
嘗有一處敷演將半。
因行游觀乃近韭園問其本緣云。
是講主所有。
裕曰。
弘法之始為遣過原。
惡業(yè)未傾清通焉在。
此講不可再也。
宜即散之。
便執(zhí)錫持衣徑辭而出。
講主曰。
法師但講。
此業(yè)易除耳。
復(fù)未足憂之。
便借倩村民犁具。
一時耕殺四十畝韭。
擬種谷田。
斯道俗相依。
言行無越。
一人而已。
其講悟也始微終著。
聲氣雄遠(yuǎn)辯對無滯言罕重宣。
或一字盤桓動移數(shù)日。
或一上之中便銷數(shù)卷。
及至后講更改前科。
增減出沒乘機(jī)顯晦致學(xué)者疑焉。
裕曰。
此大士之宏規(guī)也。
豈可以恒情而斷之。
故十夏初登。
而為領(lǐng)袖傾敬。
或大德同集間以謔情。
及裕之臨席。
無不肅然自持諠鬧攸靜。
所以下座尼眾莫敢面參。
而性剛威爽服章粗弊。
貴達(dá)之與廝下。
承對一焉。
去來自彼曾無迎送。
故通儒開士積疑請決。
藝術(shù)異能抱策呈解。
皆頂受絕嘆。
言不寫情。
可謂坐鎮(zhèn)雅俗于斯人矣。
故鄴下諺曰衍法師伏道不伏俗。
裕法師道俗俱伏。
誠其應(yīng)對無思發(fā)言成論故也。
又營諸福業(yè)。
寺宇靈儀。
后于寶山造石龕一所。
名為金剛。
性力住持。
那羅延窟面別鑴法滅之相。
山幽林竦言切事彰。
每春游山之僧。
皆往尋其文理。
讀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
其遺跡感人如此。
自前后行施悲敬兼之。
袈裟為惠出過千領(lǐng)。
疾苦所及醫(yī)療繁多。
但得厚味先必奉僧。
身預(yù)倫伍片無貯納。
講授之隙正面西方。
凡所涕涶返而咽之。
一報無棄。
形不妄涉口不凈詞。
人畜訓(xùn)誨絕于呵捶。
乃至責(zé)問童稚誡約門人。
自述己名彼號仁者。
苦言切斷聞?wù)邷I流。
自有師資希附斯軌年登耳順養(yǎng)眾兩堂。
簡以未具異室將撫。
言行有濫即令出眾。
非律所許。
寺法不停女人尼眾。
誓不授戒。
及所住房由來禁約不令登踐斯勵俗后代之弘略也。
沙彌受具和上德難。
故盡報不行。
自馀師證至?xí)r臨眾。
若授以三聚則七眾備傳。
故使弘法之時方聽女眾入寺。
并后入先出直往無留。
致有法席清嚴(yán)向傳宇內(nèi)。
侍者供給不預(yù)沙彌。
僧制澄正無論主客。
內(nèi)惟護(hù)法外肅愆過。
身服清修不御綾綺。
垂裙踝上四指。
衫袖僅與肘齊。
祇支極長至脛而已。
設(shè)見衣制過度則處眾割之。
故方裙正背大氈被褥。
皮革上色錢寶等物。
并不入房。
何況身履而為資具。
斯又處儉之后教矣。
常服五條由來以布。
縱有繒帛成施。
終以惠人。
祇支亦爾。
馀則弊納而已。
世有激刺。
頗用以為邀名者。
時或達(dá)之。
裕曰。
吾聞君子爭名小人爭利。
復(fù)何辭乎。
或曰。
名本利緣耳。
裕曰。
吾得利便失名矣。
又曰。
此乃詐為善相。
答曰。
猶勝真心為罪也。
時人以為佳言。
其志行之儀可垂世范。
故傳者不漏其節(jié)焉。
自年三十即存著述。
初造十地疏四卷。
地持維摩波若疏各兩卷。
華嚴(yán)疏及旨?xì)w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義章四卷。
勝鬘央掘壽觀仁王毗尼母往生論上下生遺教等諸經(jīng)各為疏記。
成實毗曇智論各抄五卷。
圣跡記兩卷佛法東行記眾經(jīng)宗要譯經(jīng)體式受菩薩戒法并戒本首尾注華嚴(yán)等經(jīng)論序大小乘同異論舍利目連傳御眾法等。
各有聚類。
宗要可傳。
又制安民論陶神論各十卷。
勸信釋宗論?卵成殺論字本七卷。
莊記老綱式經(jīng)兆緯相錄醫(yī)決符禁法文斷水蟲序齊世三寶記滅法記光師弟子十德記僧制寺誥十怨十志頌齊亡消日頌觸事申情頌寺破報應(yīng)記孝經(jīng)義記三行四去頌詩評并雜集等五十馀卷。
久行于世。
言無華侈。
微涉古制。
略情取理者久而味之。
又凡授法意專行用。
有返斯趣者。
告曰。
原圣人垂教教被行人。
人既不行還同不學(xué)。
有違者驅(qū)出。
斯又重法成人者也。
觀裕安民陶神二論。
意在傳燈惠流民品。
篤識高行此焉攸屬。
有黃龍沙門。
鄴中同聽經(jīng)論。
禪律罔不吞委行解相貫。
學(xué)者傳之將返燕郡。
故來別裕。
乃致請曰。
愿垂示一言要法所謂即解即行而能長益沙門道行者。
裕曰。
必如來言臨別相告。
后將首路。
裕曰。
經(jīng)誥禪律恐雜圣心。
高僧一傳即凡景行。
輒以相酬可為神用耳。
其人欣戴赍傳還鄉(xiāng)。
斯寔殷鑒物表機(jī)悟有宗也。
又生常處眾必先端首。
說戒羯磨無傳欲法。
諷諫之術(shù)聞?wù)呷缌鳌?div id="ihvn2iz"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22_2_534_comment'>
當(dāng)于京輦?cè)雰粲八隆?div id="n9netm7"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22_2_535_comment'>
正值布薩徑坐堂中。
見遠(yuǎn)公說欲。
??孤曉弧?div id="h9m4yfu"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22_2_538_comment'>
慧遠(yuǎn)讀疏而云。
法事因緣眾僧聽戒。
可是魔說。
合座驚起怪斥其言。
識者告遠(yuǎn)。
遠(yuǎn)趨而詣堂。
裕曰。
聞仁弘法身令易傳。
凡習(xí)尚欣。
圣禁寧準(zhǔn)。
遠(yuǎn)頂禮自誡銜泣受之。
由是至終遠(yuǎn)常赴集。
其生物信順皆若此焉。
自東夏法流。
化儀異等。
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載者。
裕其一矣。
釋道密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生相之周氏。
高齊之季。
出家。
從耶舍三藏。
學(xué)梵書語。
且聽采大乘經(jīng)論于鄴下。
開皇間。
詔與翻譯。
住京師之大興善寺。
仁壽詔葬舍利于同州大興國寺。
寺即文帝生地也。
帝生魏之大統(tǒng)七年六月十三日。
赤光紫氣。
充庭溢室。
狀如樓閣。
色染人衣。
姆以其熱而扇之。
帝噤至不能啼。
忽有一尼。
至自外。
謂太祖曰。
兒來處甚高。
佛天所祐。
非汝俗家所可育也。
我當(dāng)為公育之。
太祖因割宅之偏為寺。
通小門往來。
以帝委之。
尼遂以那羅延名帝。
而撫字惟謹(jǐn)。
尼蒲坂劉氏女。
名智仙。
七歲出家。
一日禪坐。
屋極上入定。
其師遍求不可得。
率以為溺井死矣。
自是有所云為輒神驗。
及周廢教。
尼依帝家。
終不徙寺以寖大。
舍利瑞應(yīng)。
見別傳。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釋道密。
姓周氏。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
師習(xí)方藝。
又從鄴下博聽大乘。
神思既開理致通衍。
至于西梵文言繼跡前烈。
異術(shù)勝能聞諸齊世。
隋運(yùn)興法翻譯為初。
敕召入京住大興善。
師資道成復(fù)弘梵語。
因循法本留意傳持。
會仁壽塔興銓衡德望。
尋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興國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處本基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統(tǒng)七年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時赤光照室流溢外戶。
紫氣滿庭狀如樓闕。
色染人衣。
內(nèi)外驚禁。
奶母以時炎熱就而扇之。
寒甚幾絕。
困不能啼。
有神尼者名曰智仙。
河?xùn)|蒲坂劉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
恐其墮井。
見在佛屋。
儼然坐定。
時年七歲。
遂以禪觀為業(yè)。
及帝誕日。
無因而至。
語太祖曰。
兒天佛所祐。
勿憂也。
尼遂名帝為那羅延。
言如金剛不可壞也。
又曰。
此兒來處異倫。
俗家穢雜。
自為養(yǎng)之。
太祖乃割宅為寺。
內(nèi)通小門。
以兒委尼。
不敢名問。
后皇妣來抱。
忽見化而為龍。
驚遑墮地。
尼曰。
何因妄觸我兒。
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歲告帝曰。
兒當(dāng)大貴從東國來。
佛法當(dāng)滅由兒興之。
而尼沈靜寡言。
時道成敗吉兇。
莫不符驗。
初在寺養(yǎng)帝。
年十三方始還家。
積三十馀歲略不出門。
及周滅二教。
尼隱皇家。
內(nèi)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東入為天子。
重興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祚后。
每顧群臣。
追念阿阇梨以為口實。
又云。
我興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從道人里來。
由小時在寺。
至今樂聞鐘聲。
乃命史官王劭。
為尼作傳。
其龍潛所經(jīng)四十五州。
皆悉同時為大興國寺。
因改般若為其一焉。
仁壽元年。
帝及后宮。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磓試之宛然無損。
遂散于州部。
前后建塔百有馀所。
隨有塔下皆圖神尼。
多有靈相。
故其銘云。
維年月。
菩薩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堅。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寶弟子。
蒙三寶福祐。
為蒼生君父。
思與民庶共建菩提。
今故分布舍利。
諸州供養(yǎng)。
欲使普修善業(yè)同登妙果。
仍為弟子。
法界幽顯。
三涂八難。
懺悔行道。
奉請十方常住三寶。
愿起慈悲。
受弟子等請。
降赴道場證明弟子。
為諸眾生發(fā)露懺悔。
文多不載。
密以洽聞之譽(yù)。
送此寺中。
初下塔時。
一院之內(nèi)光明充塞。
黃白相間兼赤班氣。
旋繞朗徹。
久而乃滅。
道俗內(nèi)外咸同一見。
寺有四門。
門立一碑。
殿塔廊廡及以生地。
莊嚴(yán)綺麗晃發(fā)城邑。
仁壽之末。
又敕送于鄭州黃鵠山晉安寺。
掘基至水。
獲金像一軀。
高尺許。
儀制特異。
正下塔時。
野鳥群飛旋繞塔上。
事了便散。
又見金花三枚騰空久之下沒。
基內(nèi)又放螢光。
后遂廣大。
繞塔三匝。
寺本高顯素?zé)o泉水。
洎便下汲。
一夕之間去塔五步。
飛泉自涌有同浪井。
廣如王劭所紀(jì)。
及大業(yè)伊始。
從治雒陽。
上林園中置翻經(jīng)館。
因以傳譯。
遂卒于彼所出諸經(jīng)如費(fèi)氏錄。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周。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師。
習(xí)方藝。
又從鄴下聽大乘。
通衍西梵文言。
隋運(yùn)興法。
翻譯為任。
敕召入京。
住大興善寺。
師資道成。
復(fù)弘梵語。
會仁壽塔興。
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興國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處本基。
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統(tǒng)七年。
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時赤光照室。
流溢外戶。
紫氣滿庭。
狀如樓閣。
色染人衣。
內(nèi)外驚禁。
奶母以時炎熱。
就而扇之。
寒甚幾絕。
困不能啼。
有神尼者。
名曰智仙。
河?xùn)|蒲坂劉氏女也。
少出家。
有戒行。
以禪觀為業(yè)。
及帝誕日。
無因而至。
語太祖曰。
兒天物所祐。
勿憂也。
尼遂名帝為那羅延。
言如金剛。
不可壞也。
又曰。
此兒來處異倫。
俗家穢雜。
自為養(yǎng)之。
太祖乃割宅為寺。
內(nèi)通小門。
以兒委尼。
不敢名問。
后皇妃來抱。
忽見化而為龍。
驚惶墮地。
尼曰。
何因妄觸我兒。
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歲。
告帝曰。
兒當(dāng)大貴。
從東國來。
佛法當(dāng)滅。
由兒興之。
而尼沉靜寡言。
時道成敗吉兇。
莫不符驗。
初在寺養(yǎng)。
帝年至十三。
方始還家。
積三十馀歲。
略不出門。
及周滅二教。
尼隱皇家。
內(nèi)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東。
入為天子。
重興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位后。
每顧群臣。
追念阿阇梨。
以為口實。
又云。
我興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以從道人里來。
由小時在寺。
至今樂聞鐘聲。
乃命史官王劭。
為尼作傳。
其龍潛所經(jīng)。
四十五州。
皆悉同時為大興國寺。
因改般若為其一焉。
仁壽元年。
帝及后宮。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錘試之。
宛然無損。
遂散于州郡。
前后建塔。
百有馀所。
隨有塔下。
皆圖神尼。
多有靈相。
密以洽聞之舉。
送此寺中。
初下塔時。
一院之內(nèi)。
光明充塞。
黃白相間。
兼赤斑氣。
旋繞朗徹。
久而乃滅。
仁壽之末。
又敕密送于鄂州黃鵠山晉安寺。
掘基至水。
獲金像一軀。
高尺許。
儀制特異。
正下塔時。
野鳥群飛。
旋繞塔上。
事了便散。
又見金花三枚騰空。
久之下沒。
基內(nèi)又放螢光。
后遂廣大。
繞塔三匝。
寺本高顯。
素?zé)o泉水。
須便下汲。
一夕之間。
去塔五步。
飛泉自涌。
有同浪井。
及大業(yè)伊始。
密徙雒陽上林園中。
置翻經(jīng)館。
因以傳譯。
遂卒于彼所。
僧鳳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3—639 【介紹】: 隋唐時僧。南蘭陵人,俗姓蕭。南朝梁武帝族孫。初修儒業(yè),博通能文。隋文帝開皇中從僧粲出家,粲授以真乘。唐太宗貞觀中居定水寺。有《法華經(jīng)疏》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蕭。早工文翰,隋文帝開皇初,從僧粲法師出家,住長安崇敬寺。大業(yè)中隋煬帝駐蹕南郊,令僧徒禮拜,僧鳳援引經(jīng)論,明沙門不敬王者之理。唐太宗貞觀中,敕主京師普集、定水兩寺,后赴岐州西山龍宮寺講經(jīng),尋卒,年77歲?!?a target='_blank'>續(xù)高僧傳》卷一五有傳。有詩偈1首,收入《全唐詩》。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hù)教科(二)
姓蕭氏。梁諸王孫。父長。陳招遠(yuǎn)將軍新昌守。以鳳夙有令譽(yù)。姿非世俗所堪。隋開皇初。僧粲法師。名重海寓。乃委心請道。事以師傅之禮。粲察其精爽。授以真乘。開十等之差。疏八勢之位。鳳領(lǐng)略無遺。 會煬帝御極。文物一盛。大業(yè)間。駐蹕南郊。詔曰。軍國有容。華夷不革。尊主崇上。遠(yuǎn)存名體。條格久頒。柰何抗禮哉。于是老氏之徒皆拜。唯佛氏僧尼。相視無拜者。時沙門明瞻。先答詔不聽。頻詔催拜。鳳方主崇敬寺。位次殊下。不得已而進(jìn)。奏其所以弗敬之理。授據(jù)莫不確實。竟罷。 隋獻(xiàn)后崩。禪定斯構(gòu)。辟入道場講解。貞觀中。中書舍人杜正倫奏。住普集寺。尋更右遷定水寺上座。頃之岐州西山龍宮寺迎請。其寺北背層巖。南臨清渭。石鏡耀日。松蘿冒空。暢悅幽情。即不辭而往赴。及疾猶能起開法華。以示最后言別之益。以其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終于寺。春秋七十七。塔全身于陳倉縣之北原。弟子法位樹銘。左仆射燕國公張颋文。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僧鳳。
姓蕭氏。
梁高其族祖也。
曾祖懿梁侍中宣武王。
大父軌梁明威將軍番禺侯。
顯考長陳招遠(yuǎn)將軍新昌守。
鳳以族胄菁華風(fēng)望高遠(yuǎn)。
置情恢廓立履標(biāo)峻。
昔在志學(xué)聰慧夙成。
文翰曾映聲辯超挺。
所制雜文百有馀首。
冠出儒林識者咸誦。
固得早登延譽(yù)令逸京皋。
開皇之始僧粲法師。
名重五都學(xué)周八藏。
乃委心請道歸宗師傳。
粲鑒其精爽美其器略。
授以真乘。
開十等之差。
導(dǎo)以玄辯。
疏八勢之位。
鳳雅有幽度領(lǐng)覽無遺。
勝氣邁于比肩。
賦命懷于前達(dá)。
時倫相顧曰。
師逸功倍。
聞之昔人。
冰涼清厚。
驗之今日。
會隋煬負(fù)圖。
歷試黃道。
大業(yè)中歲駐蹕南郊。
文物一盛千年罕及。
欲以軍威帝業(yè)激動鬼神。
乃高飾黃麾盛陳白羽。
霜戈曜日武帳彌川。
皂素列于朝堂。
下敕曰。
軍國有容華夷不革。
尊主崇上遠(yuǎn)存名體。
資生通運(yùn)理數(shù)有儀。
三大懸于老宗。
兩教立于釋府。
條格久頒。
如何抗禮。
黃老士女承聲下拜。
惟佛一宗相顧峙立。
沙門明贍。
率先答詔。
具如別傳。
然敕頻催。
何為不禮。
鳳為崇敬寺主。
依例被追。
乃擺撥直進(jìn)。
援引經(jīng)論明不敬之理。
僉詳贍鳳抗詔之儀。
可謂蘭菊各擅其英華。
竹柏互陳其貞節(jié)。
不可削也。
獻(xiàn)后云崩禪定斯構(gòu)。
下詔辟召。
來萃道場相從講解。
迄于暮齒。
善綜引安機(jī)要。
難問失緒顯論攸歸。
貞觀中年釋門重闡。
青田有穢白首斯興。
非夫領(lǐng)括無由弘護(hù)。
中書舍人杜正倫。
下敕監(jiān)掌統(tǒng)詳管轄奏召。
以為普集寺任。
尋更右遷定水上座。
綏?二寺無越六和。
妙達(dá)眾心欣其仰止。
年及從心更新誠致。
縶維塵境放曠山林。
言晤相諠終事畢矣。
有岐州西山龍宮寺。
遠(yuǎn)來請講深幸素心。
承彼北背曾巖南臨清渭石鏡耀日松蘿冒空暢悅幽情。
即而依赴。
大開法觀導(dǎo)引慧蹤。
遂使道俗來蘇聞所未有。
既而厚夜悽感。
常志前言。
悲谷增慨彌隆遐想。
以其年暮月二十三日。
因疾終于彼寺。
春秋七十有七。
初以疾極委臥。
猶存弘法。
精爽不移。
乃力疾而起曰。
妙法華經(jīng)。
最后言別。
終須一釋用通累念。
遂對眾開之。
下坐怗然。
奄爾神逝于岐州陳倉縣之龍宮寺。
士俗官庶痛心疾首。
喪我所天。
悲夫陳跡昭穆安睹。
乃遷靈于縣郭之北原。
鑿窟處之。
仍施白塔。
苕然望表。
遠(yuǎn)近瞻屬無不涕零。
有弟子法位。
學(xué)聲早被。
言晤清遠(yuǎn)。
以終天難補(bǔ)英聲易塵。
匪假陳揚(yáng)于何取則。
乃于定水寺為建一碑程器萬古。
其文左仆射燕公為制。
惟鳳立性矜莊氣厲群伯。
吐言爽朗晤涉奔隨。
以般若為心田。
以涅槃為意得。
講法華經(jīng)百有馀遍。
制疏命的亦是一家。
馀諸經(jīng)論待時而舉。
初鳳之往西山。
便留遺疏述其遠(yuǎn)度。
累以馀緣。
恰達(dá)彼寺因而不返。
樂天知命何以加之。
故其遺文后偈云。
苦哉黑闇女  樂矣功德天 智者俱不受  愚夫納二邊 我奉能仁教  歸依彌勒前 愿闡摩訶衍  成就那羅延
僧慧能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8—713 【介紹】: 名或作惠能。唐僧。嶺南新州人,祖籍范陽,俗姓盧。與神秀同師禪宗五祖弘忍禪師。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币毁实煤肴藤澰S,密傳其衣缽,成禪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寶林寺,弘揚(yáng)“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漸悟”相對,分稱南宗、北宗。卒,憲宗謚其為大鑒禪師。弟子輯其語錄為《六祖壇經(jīng)》。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盧,新州(今廣東新興)人。早年聽人誦佛經(jīng),頗能領(lǐng)會,遂北行訪師。高宗咸亨間入黃梅東禪寺,參禪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時稱為盧行者。因所作禪偈為弘忍所賞,于夜間傳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隱遁。隱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廣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發(fā)受戒。后歸住韶州寶林寺,為眾說法,歷三十余年,影響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國恩寺。憲宗時賜號大鑒禪師。生平見《舊唐書》本傳?;勰転槟献诙U之創(chuàng)始人,其為學(xué)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北宗禪之漸悟說不同。后人尊其為禪宗六祖。其語錄由門人輯為《六祖法寶壇經(jīng)》。此書及《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存其詩偈20余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全粵詩·卷五
釋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盧。新州(今新興縣)人。幼年喪父,家貧,不識字,以采樵為生。二十四歲時,聞人誦《金剛經(jīng)》,決心學(xué)佛,乃往投湖北蘄州黃梅縣東山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得傳衣缽,南歸隱遁十六年。唐高宗儀鳳元年(六七六),薙發(fā)于廣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后于韶州曹溪寶林寺大倡頓悟法門,宣揚(yáng)“見性成佛”,為佛教南宗開創(chuàng)者、禪宗之六祖。唐玄宗先天二年圓寂,年七十六。唐憲宗詔謚大鑒禪師。弟子編其語錄為《六祖壇經(jīng)》。事見《壇經(jīng)》及釋法海撰序,又王維、柳宗元、劉禹錫撰碑銘、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盧氏。其先范陽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為新州人。咸亨中至樂昌。就智遠(yuǎn)禪師出家。復(fù)至蘄春。就宏忍禪師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師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具寶林寺。詔赴京邑。謝病不起。神龍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改額法泉。是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憲宗時追謚大鑒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盧氏。南海新興人也。其先出范陽。父行瑫始官中朝。武德中以譖左遷。為州司馬。貞觀十二年戊戌。生能于官舍。未幾而父喪母寡。貧甚。能于民間日售薪。共甘旨。一日聞旅館有客誦經(jīng)。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語而寤。固。問客此何經(jīng)。曰金剛般若經(jīng)也。又問何從得之。曰得之蘄州黃梅馮茂山忍大師所。大師且以為誦此經(jīng)即當(dāng)見性成佛。能曰我志欲見大師。然以母累。柰何。時一客又以白金十兩。俾安家而趣使往。咸亨中。道過韶陽。信士劉志略。延以恩禮。志略之姑尼也。方讀涅槃。問疑義。能為解析。因問字。曰不識也。尼怪而詰其故。則曰諸佛妙義。不墮文字。尼嘆服。呼為行者而稱之鄉(xiāng)里間。眾遂筑辟寶林舊寺。請居之。以便趨向。能念曰。吾以求師至是。遽以自安可乎。明日往依樂昌縣之智遠(yuǎn)禪師于西石窟。遠(yuǎn)尤加器重。曰必蚤獲印證于蘄。而后轉(zhuǎn)以見教也。至蘄。忍師問。來何自。曰自嶺南。曰何求。曰求作佛。曰嶺南人無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豈爾。乃服役。至懸石腰間踏舂碓。以效勤苦。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書偈于壁。以著己見解。能亦倩客。夜書一偈其旁。忍見之。陰召而傳其所受之衣缽。曰自吾先師。以此表信。今妄庸者。莫不覬覦。故其所在之地。命若懸絲焉。汝其亟逝。無滯此也。于是逃于四會懷集之間。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師。以風(fēng)幡之辨。求見所受衣缽。而為之落發(fā)。從智光律師。登壇受具。其壇蓋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記云。后有肉身菩薩。于此得戒。梁三藏真諦。又手植菩提樹于壇側(cè)。記云。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說無上乘法。上元中。忍大師示寂于蘄之東山。能懸知之曰。吾師其真歸矣。既而訃至。徙居寶林寺。刺史韋璩以大梵寺迎焉。力辭入曹溪。由是天下心學(xué)之士。歸曹溪。而武后中宗。以神秀禪師奏舉。婁降璽書。詔赴闕。繼遣中官薛簡敦致。皆謝疾不起。后賜磨衲袈裟一。缽一。編珠織成經(jīng)巾一。綠質(zhì)紅暈華綿巾一。帛五百匹供養(yǎng)。舍新興宅為寺。請額國恩。神龍三年。詔韶州繕治其寺。務(wù)盡壯麗。易賜其額法泉。延和元年。預(yù)命弟子。建塔于法泉寺。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歸而唱滅。春秋七十六。十一月反葬曹溪。憲宗追謚大鑒。塔曰元和正真。宋太平興國三年。詔易曹溪法泉寺為南華寺。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能。
姓盧氏。
南海新興人也。
其本世居范陽。
厥考諱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終于貶所。
略述家系。
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
貞觀十二年戊戌歲生能也。
純淑迂懷惠性間出。
雖蠻風(fēng)?俗漬染不深。
而詭行么形駁維難測。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屢空業(yè)無腴產(chǎn)。
能負(fù)薪矣日售荷擔(dān)。
偶聞廛肆間誦金剛般若經(jīng)。
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
問曰。
誰邊受學(xué)此經(jīng)。
曰從蘄州黃梅馮茂山忍禪師勸持此法。
云即得見性成佛也。
能聞是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
忙歸備所須留奉親老。
咸亨中往韶陽遇劉志略。
略有姑無盡藏恒讀涅槃經(jīng)。
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義。
怪能不識文字。
乃曰。
諸佛理論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嘆服。
號為行者。
有勸于寶林古寺修道。
自謂己曰。
本誓求師而貪住寺。
取乎道也何異卻行歸舍乎。
明日遂行至樂昌縣西石窟。
依附智遠(yuǎn)禪師侍座談玄。
遠(yuǎn)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見龍。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勸往蘄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終于下風(fēng)請教也。
未幾造焉。
忍師睹能氣貌不揚(yáng)。
試之曰。
汝從何至。
對曰。
嶺表來參禮。
唯求作佛。
忍曰。
嶺南人無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眾而已。
如是勞乎井臼。
率凈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與涅槃而平等。
忍雖均養(yǎng)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能和汝。
偈辭在壁見解分岐。
揭厲不同淺深斯別。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師轉(zhuǎn)相付授。
豈徒爾哉。
嗚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懸絲小子識之。
能計回生地。
隱于四會懷集之間。
漸露鋒穎。
就南海印宗法師涅槃盛集論風(fēng)幡之語。
印宗辭屈而神伏。
乃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
所登之壇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
跋摩已登果位。
懸記云。
后當(dāng)有肉身菩薩于斯受戒。
又梁末真諦三藏于壇之畔手植菩提樹。
謂眾曰。
種此后一百二十年有開士。
于其下說無上乘度無量眾。
至是能爰宅于茲。
果于樹陰開東山法門。
皆符前讖也。
上元中正演暢宗風(fēng)慘然不悅。
大眾問曰。
胡無情緒耶。
曰遷流不息生滅無常。
吾師今歸寂矣。
兇赴至而信。
乃移住寶林寺焉。
時刺史韋據(jù)命出大梵寺。
苦辭入雙峰曹侯溪矣。
大龍倏起飛雨澤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納之客擁塞于門。
四部之賓圍繞其座。
時宣秘偈或舉契經(jīng)。
一切普熏咸聞象藏。
一時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徑途盡歸圓極。
所以天下言禪道者。
以曹溪為口實矣。
洎乎九重下聽萬里懸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歸依而適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璽書。
詔赴京闕。
蓋神秀禪師之奏舉也。
續(xù)遣中官薛簡往詔。
復(fù)謝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鳳闕。
遠(yuǎn)公之足不過虎溪。
固以此辭。
非邀君也。
遂賜摩納袈裟一緣缽一口編珠。
織成經(jīng)巾綠質(zhì)紅暈花綿巾絹五百匹充供養(yǎng)云。
又舍新興舊宅為國恩寺焉。
神龍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務(wù)從嚴(yán)飾。
賜改額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國恩寺建浮圖一所。
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異香滿室白虹屬地。
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絕。
氣微目瞑全身永謝。
爾時山石傾墮川源息枯。
鳥連韻以哀啼。
猿斷腸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間眼滅吾疇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以其年十一月遷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會若顏子之于孔門也。
勤勤付囑語在會傳。
會于洛陽荷澤寺崇樹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為碑焉。
會序宗脈。
從如來下西域諸祖外震旦凡六祖。
盡圖繢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葉圖序。
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禪定。
后加漆布矣。
復(fù)次蜀僧方辯。
塑小樣真肖同疇昔。
能曾言。
吾滅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憶是言加鐵環(huán)纏頸焉。
開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羅客購潛施刃其元。
欲函歸海東供養(yǎng)。
有聞?chuàng)翳F聲而擒之。
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羅僧。
其色青黑碧縑復(fù)袷。
非人間所有物也。
屢經(jīng)盜去。
迷倒卻行而還褫之。
至德中神會遣弟子進(jìn)平送牙癢和一柄。
朝達(dá)名公所重有若宋之問。
謁能著長篇有若張燕公說。
寄香十斤并詩。
附武平一至。
詩云。
大師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無礙香。
隨心到南海。
武公因門人懷讓鑄巨鐘。
為撰銘贊。
宋之問書。
次廣州節(jié)度宋璟來禮其塔。
問弟子令韜無生法忍義。
宋公聞法歡喜。
向塔乞示徵祥。
須臾微風(fēng)漸起。
異香裛人。
陰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錄。
后肅宗下詔能弟子令韜。
韜稱疾不赴。
遣明象赍傳法衣缽。
進(jìn)呈畢給還。
憲宗皇帝追謚曰大鑒。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劉氏稱制番禺。
每遇上元燒燈。
迎真身入城為民祈福。
大宋平南海后。
韶州盜周思瓊叛換。
盡焚其寺塔將延燎。
平時肉身非數(shù)夫莫舉。
煙熛向逼二僧對舁。
輕如夾纻像焉。
太平興國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為南華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識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無疑貳。
況復(fù)記心輪間如指之掌。
忍師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缽乎。
秀師則否。
通曰。
是法寧選緇白。
得者則傳。
周封諸侯乃分分器。
同姓異姓別也。
以祖師甄別精粗以衣為信。
譬如三力士射堅洛叉。
一摩健那射則中而不破。
二缽羅塞建提破而不度。
那羅延箭度而復(fù)穿馀物也。
非堅洛叉有強(qiáng)弱。
但由射勢力不同耳。
南能可謂那羅延射而獲賞焉。
信衣至能不傳。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忍言。
受傳衣者命若懸絲。
如是忍之意也。
又會也稟祖法則有馀。
行化行則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驗?zāi)軒熤扔X。
不傳無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則哲也。
吁。
釋安靜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西域人也。開元十五年。東游中國。至定陶。問丁居士墓所在。竟造而發(fā)之。則五色云氣噴薄出土中。其骨皆金色。連環(huán)不斷。引之可長五丈許??计渎晞t銼然清亮。以杖挑而負(fù)之。且別求地。樹塔以葬。久之畢事。靜亦告滅焉。初居士脩梵行。得心法于嵩山普寂禪師。及終合掌跏趺。凡一城中之寺院。鐘磬響應(yīng)。蓋當(dāng)時固已異矣。至是而人益敬慕。 又有成都府徐果師者。狀若癡狂。語事多中。則亦志公疆練之徒歟。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安靜。
本西域人也。
開元十五年振錫東游至定陶。
直問丁居士何在。
鄉(xiāng)人報之曰。
終已三載葬在郊外。
且曰。
是人也乃在家菩薩。
專勤梵行嘗禮事嵩山普寂禪師云。
已得甚深法。
將終合掌加趺而坐。
儼然而絕。
曹城諸寺院鐘磬不擊自鳴也。
靜至墳所躬自發(fā)之。
時五色云氣騰噴而上。
遂取其骨皆金色。
連環(huán)若鎖。
可五丈許。
鏗然響亮。
擐杖頭而行。
別樹塔重葬。
眾咸驚嘆。
少頃靜瞥然滅沒焉。
系曰。
有情遺骼引因踐果也。
凡夫身中。
節(jié)不相至。
十地菩薩骨節(jié)解盤龍相結(jié)。
佛則全身舍利焉。
今丁居士骨有鉤鎖形。
則超凡夫未階十在此乃八臂那羅延身。
骨節(jié)頭相鉤是歟。
證居士力量及此矣。
譬若出金之砂之謂渾不可謂為砂也。
含玉之石之謂璞不可謂為石也矣。
次又成都府大云寺有徐果師者。
混物韜光。
人罕詳測。
或入三昧不失律儀。
或示狂癡語事多中。
先為衛(wèi)元嵩。
是難測之士。
坤維間往往有人謂之徐果師。
徐姓也。
果名也師通稱也此亦彊練志公之倫類矣不知其終云。
僧智慧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北天竺迦畢試國人。
梵名般剌若,姓憍答摩。
通大乘。
德宗建中初來華傳佛教。
其舅氏子羅好心時為神策正將,上表薦慧譯經(jīng),詔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華嚴(yán)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
卒于洛陽。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智慧。
姓憍答摩。
北天竺迦畢試國人。
天資穎悟。
七歲依大德調(diào)伏軍出家。
誦四阿含。
十萬頌。
阿毗達(dá)磨四萬頌。
既具戒。
誦薩婆多。
近四萬頌。
俱舍二萬八千頌。
及大毗婆沙等。
兼通其義又七年。
習(xí)小乘法。
后于中天竺那爛陀寺。
承事大德智護(hù)進(jìn)友智友。
槁大乘金剛般若等經(jīng)。
唯識。
瑜伽。
中邊。
因明。
聲明。
醫(yī)明。
王律等論。
十八年。
受瑜珈法。
入曼茶啰三密護(hù)身五部印契于南天竺達(dá)磨耶舍。
誦凡三千五百馀頌。
稔聞支那大國文殊所護(hù)乃泛舶東指。
歷二十二年再至番禺。
僅克有濟(jì)。
貞元二年。
始留京輦。
神策軍正將羅好心舅氏子也。
方以朱泚之亂有戰(zhàn)功。
相見悲喜。
迎至其家。
延留供養(yǎng)。
八年疏舉翻譯。
六月八日。
內(nèi)出梵本。
詔以罽賓三藏般若。
開釋梵本。
翰林待詔光澤寺利言度語。
西明寺圓照筆受。
資圣寺道液。
西明寺良秀。
莊嚴(yán)寺應(yīng)真。
醴泉寺超悟。
道岸。
??空。
充正義。
仍就西明寺置館。
是日共施有加。
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十卷。
華嚴(yán)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jīng)。
般若心經(jīng)各一卷。
十月繕寫進(jìn)上。
詔于神策軍衛(wèi)。
賜齋。
嚫慧絹五百疋。
冬衣一襲。
馀賜絹各有差。
慧謝有疏。
不錄。
其表兄羅好心。
謝疏稱。
奉天定難功臣。
開府儀同三司。
檢校太子詹事。
語多不錄。
慧終于洛陽。
塔龍門之西國。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智慧者。
梵名般剌若也。
姓憍答摩氏。
北天竺迦畢試國人。
穎悟天資。
七歲發(fā)心。
違侍二親歸依三寶。
時從大德調(diào)伏軍教誦四阿含滿十萬頌。
阿毗達(dá)磨三萬頌。
及年應(yīng)法隨師往別國納具足戒。
誦薩婆多近四萬頌。
俱舍二萬八千頌。
又誦大婆沙兼通其義。
七年于彼專習(xí)小乘。
后詣中天竺那爛陀寺。
稟學(xué)大乘唯識瑜伽中邊等論金剛般若經(jīng)因明聲明醫(yī)明王律論等。
并依承智護(hù)進(jìn)友智友三大論師。
復(fù)游雙林經(jīng)八塔。
往來瞻禮十有八年。
聞南北竺頗尚持明。
遂往咨稟。
彼有灌頂師名達(dá)摩耶舍。
見慧勤重可教。
授瑜伽法入曼荼羅三密護(hù)身五部印契經(jīng)。
于一年誦徹三千五百馀頌。
常聞支那大國文殊在中。
錫指東方誓傳佛教。
乃泛海東邁。
垂至廣州風(fēng)飄卻返抵執(zhí)師子國之東。
又集資糧重修巨舶。
遍歷南海諸國。
二十二年。
再近番禺。
風(fēng)濤遽作舶破人沒。
唯慧存焉。
夜至五更其風(fēng)方止。
所赍經(jīng)論莫知所之。
及登海壖其夾策已在岸矣。
于白抄內(nèi)大竹筒中得之。
宛為鬼物扶持而到。
乃嘆曰。
此大乘理趣等經(jīng)。
想支那人根熟矣。
遂東北行半月達(dá)廣州。
即德宗建中初也。
屬帝違難奉天。
貞元二年始屆京輦。
見鄉(xiāng)親神策軍正將羅好心。
即慧舅氏之子也。
悲喜相慰。
將至家中延留供養(yǎng)。
八年上表。
舉慧翻傳。
有敕令京城諸寺大德名業(yè)殊眾者同譯。
得罽賓三藏般若開釋梵本。
翰林待詔光宅寺沙門利言度語。
西明寺沙門圓照筆受。
資圣寺道液。
西明寺良秀。
莊嚴(yán)寺應(yīng)真。
醴泉寺超悟。
道岸辯空。
并充證義。
六月八日欲創(chuàng)經(jīng)題。
敕右街功德使王希遷與右神策軍大將軍王孟涉驃騎大將軍馬有鄰等。
送梵經(jīng)出內(nèi)。
緇伍威儀樂部相間。
士女觀望車騎交駢。
迎入西明寺翻譯。
即日賜錢一千貫茶三十丳香一大合。
充其供施。
開名題曰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成十卷。
又華嚴(yán)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
各一卷。
皆貞元八年所譯也。
是歲十月繕寫畢。
二十八日設(shè)?車大備威儀。
引入光順門進(jìn)。
帝覽忻然慰勞勤至。
敕于神策軍賜齋食。
?慧絹五百匹冬服一副。
馀人賜各有差。
慧表謝。
答詔褒美。
同日請譯經(jīng)。
奉天定難。
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詹事羅好心上表云。
臣表弟沙門般剌若先進(jìn)大乘理趣六波羅蜜梵本經(jīng)。
伏奉今年四月十九日敕。
令王希遷精選有道行僧于西明寺翻譯。
今經(jīng)帙已終。
同詣光順門進(jìn)上。
答詔云。
卿之表弟早悟大乘。
遠(yuǎn)自西方求游上國。
宣六根之奧義。
演雙樹之微言。
念以精誠所宜欽重。
是令翻譯俾用流行。
卿夙慕忠勤職司禁衛(wèi)。
省覽表疏具見乃懷所謝知。
好心以朱泚圍逼之際頗有戰(zhàn)功預(yù)其中兵。
為帝寵重。
慧得好心啟導(dǎo)。
譯務(wù)有光。
帝制經(jīng)序焉。
慧后終于洛陽。
葬龍門之西岡。
塔今存矣。
釋惟則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其先京兆長孫氏。
祖洌仕鄂州司馬。
父利涉因居金陵。
則姿性恬憺。
力學(xué)治儒術(shù)。
尤嗜佛書。
每曰。
此誠能盡得吾心之妙。
既而出家。
從牛頭慧忠。
得心法。
遂南入天臺佛窟巖居焉。
服薜荔。
薦落葉。
木食澗飲。
兀如枯株。
神凝而氣化。
又詎可以世間情識。
窺其際哉。
后有樵者見之。
轉(zhuǎn)相告語。
于是瓶錫趨傅。
卒成叢社。
示徒云。
一心無物也。
萬法無物也。
然未嘗無物。
斯則天地如影。
今古如夢。
孰為生死哉。
至人以是獨(dú)照。
能為萬物之主。
吾知之矣。
汝等知之乎。
僧問如何是那羅延箭。
答云中的也。
坐四十年。
如一日。
歲次庚戌。
夏六月十有三日。
召門人垂教戒。
至十又五日。
跏趺而逝。
是夕也山下之人。
聞有聲。
若山崩者。
且見彩云貫巖如纈。
壽七十八。
臘五十八。
建龕塔于本院。
河南尹韓乂撰文勒碑。
則有著述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