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玄奘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4—712 【介紹】: 唐僧。當陽人,俗姓文。居荊州覆舟山玉泉寺。武則天、中宗時三被詔入內(nèi)供養(yǎng),為受戒師。景龍間乞歸山,敕允其請詔中書門下于林光宮觀內(nèi)道場設齋。有《順了義論》、《攝正法論》、《佛性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生當陽文氏。貞觀二十二年。恩澤出家。初依文綱律師。研究毗尼。后于覆舟山玉泉南十里所。別立精舍。號隆興追智者彈師故跡。修習止觀法門。自則天稱制中宗纂歷三被詔入內(nèi)供養(yǎng)。尊以師禮。從受戒法。景龍三年詔許歸山。先嘗追召天下義行高僧。二十馀人。常于內(nèi)殿修福。至是散齊。仍詔中書門下。及諸學士等。于林光殿。送景。上親賦詩。中書令李嶠。中書舍人李乂等。皆應制和。時江陵道俊玄奘亦以還鄉(xiāng)。承御賜則其榮于衣錦晝行多矣。著順多義論二卷。攝正法論七卷。佛性論二卷。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春秋七十九。弟子奉葬于所住寺之西原。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恒景。
姓文氏。
當陽人也。
貞觀二十二年敕度聽習三藏。
一聞能誦如說而行。
初就文綱律師隸業(yè)毗尼。
后入覆舟山玉泉寺。
追智者禪師習止觀門。
于寺之南十里別立精舍。
號龍興是也。
自天后中宗朝。
三被詔入內(nèi)供養(yǎng)為受戒師。
以景龍三年奏乞歸山。
敕允其請。
詔中書門下及學士。
于林光宮觀內(nèi)道場設齋。
先時追召天下高僧兼義行者二十馀人。
常于內(nèi)殿修福。
至是散齋。
仍送景并道俊玄奘各還故鄉(xiāng)。
帝親賦詩。
學士應和。
即中書令李嶠中書舍人李乂等數(shù)人。
時景等捧詩振錫而行。
天下榮之。
景撰順了義論二卷攝正法論七卷佛性論二卷。
學其宗者如渴之受漿。
至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所住寺。
春秋七十九。
弟子奉葬于寺之西原也。
系曰。
江陵玄奘與三藏法師。
形影相接相去幾何然其名同實異。
亦猶藺相如得強秦之所畏。
馬相如令楊雄之追慕。
然則各有所長短亦可見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京兆人,俗姓韓,字玄惲,名犯太宗諱,以字行。幼出家,居青龍寺。高宗顯慶中,詔住京師西明寺,以著書為務。有《法苑珠林》、《信福論》、《大小乘禪門觀》、《四分律討要》、《金剛經(jīng)集注》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韓,字玄惲,因避太宗諱,多以字行。原籍伊闕(今河南伊川),因祖代為官,遂居長安(今陜西西安)。12歲出家于長安青龍寺,高宗顯慶間嘗預玄奘譯事。后入西明寺,與道宣律師同傳律宗。撰有《法苑珠林》、《諸經(jīng)要集》、《善惡業(yè)報論》等書?!?a target='_blank'>法苑珠林》影響最著,在唐代即盛傳,為溝通佛經(jīng)內(nèi)容與變文講唱之津梁?!?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四、《大唐內(nèi)典錄》卷五有傳?!?a target='_blank'>法苑珠林》、《諸經(jīng)要集》等書存其詩偈6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道世字玄惲。避太宗偏諱以字行。俗姓韓氏。其先伊闕人。祖代因官為京兆人。年十二。出家青龍寺。顯慶中詔住慈恩寺。復詔總持西明寺。編法苑珠林。至總章元年畢功。
全唐詩續(xù)補遺
道世,俗姓韓,字玄惲,伊闕人。后避太宗諱以字行。年十二出家,顯慶中詔居京師西明寺。所著有《法苑珠林》、《諸經(jīng)要集》、《四分律討要》、《金剛經(jīng)集注》等。卒于總章元年后。一云弘道元年卒。詩六十二首。(《全唐詩》無道世詩,傳據(jù)《宋高僧傳》卷四、《釋氏疑年錄》卷四)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字玄惲。其先伊闞韓氏。祖代官京兆。子孫家焉。年十二依青龍寺辭俗名犯大宗廟諱。以字行。 研覈律部。尤慕上乘。顯慶間。以奘師新翻經(jīng)論。入內(nèi)共養(yǎng)。仍選慈恩寺大德輪番行道。不替于時。世預其列。 及東宮造西明寺亦以英博召居之。時宣律師盛闡毗尼。世輔翊不敢怠。復編類一書。號法苑珠林。百篇釐為十帙。以使內(nèi)學披攬。馀著述頗多既而卒。壽臘之詳。史不具述。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道世。
字玄惲。
姓韓氏。
厥先伊闕人也。
祖代因官為京兆人焉。
生且渥潤漸而聰敏。
俄厭眾沙思參救蟻。
二親鐘愛遏絕其請。
久而遂心。
時年十二。
于青龍寺出家。
從執(zhí)德瓶止臨欣鑒。
律宗研覈書籍鉆尋。
特慕上乘融明實性。
于時籍甚三輔欽歸。
顯慶年中。
大帝以玄奘師所翻經(jīng)論。
未幾詔入內(nèi)。
及慈恩寺大德。
更代行道不替于時。
世亦預其選。
及為皇太子造西明寺。
爰以英博召入斯寺。
時道宣律師當涂行律。
世且旁敷。
同驅五部之車。
共導三乘之軌。
人莫我及。
道望芬然。
復因講貫之馀。
仍覽甚深之藏。
以為古今綿代制作多人。
雖雅趣佳辭無足于傳記。
由是搴文囿之菁華。
嗅大義之瞻卜。
以類編錄號法苑珠林。
總一百篇。
勒成十帙。
始從劫量終乎雜記。
部類之前各序別論。
令學覽之人就門隨部撿括所知。
如提綱焉。
如舉領焉。
世之用心周乎十稔。
至總章元年畢軸。
蘭臺郎李儼為之都序。
此文行于天下。
又著善惡業(yè)報及信福論。
共二十三卷。
大小乘禪門觀及大乘觀。
共十一卷。
受戒儀式禮佛儀式共六卷。
四分律討要五卷。
四分律尼鈔五卷。
金剛經(jīng)集注三卷。
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
世頗多著述。
未測其終。
名避太宗廟諱多行字耳。
故時稱玄惲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久依奘法師。
學方譯婆沙論。
寶以非想見惑之疑。
請益奘。
因別出十六字入論中遮難辭。
寶白曰。
此固梵本語邪。
奘曰。
吾以義意作之耳。
寶曰。
師豈宜以凡情粉飾圣量哉。
若俱舍之六離合釋義尤以寶為定。
時光寶二師之。
于奘師是猶什公之得融睿云。
長安三年。
義凈三藏就福先寺西明寺翻譯。
詔偕法藏勝莊等。
證義聞譽益著。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法寶。亦三藏奘師學法之神足也。性靈敏利最所先焉。奘初譯婆沙論畢。寶有疑情。以非想見惑請益之。奘別以十六字入乎論中。以遮難辭。寶白奘曰。此二句四句為梵本有無。奘曰。吾以義意酌情作耳。寶曰。師豈宜以凡語增加圣言量乎。奘曰。斯言不行我知之矣。自此炰炰頡頏于奘之門。至乎六離合釋義。俱舍宗以寶為定量矣。光師往往同迦濕彌羅馀師禮記衍字也。時光寶二法師若什門之融睿焉。后越精義學令問孔膠。長安三年于福先寺京西明寺。預義凈譯場。寶與法藏勝莊等。證義。于時頗露頭角。莫之與京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西域人。
結侶東游,遇玄奘得度。
玄宗開元中住京兆大安國寺。
時有韋玎請廢釋道二教,玄宗將從之,利涉抗言力爭,事遂罷。
后徙南陽龍興寺。
有《立法幢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本西域天竺人,婆羅門種姓。
早年結侶欲游中國,途遇玄奘,遂同來長安。
通群經(jīng)眾論,為門賢哲,深得中宗及朝中顯貴禮遇。
玄宗開元中,曾在大安國寺宣講《華嚴經(jīng)》,嘗與韋玎內(nèi)殿辯論,賦詩相譏。
晚年謫居漢東,尋移南陽龍興寺。
續(xù)高僧傳》卷一七有傳。
全唐詩》存詩1首。
另《敦煌掇瑣》中存其詩偈4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西域人。婆羅門種姓也。蚤年結侶。捋游震旦。會玄奘三藏。方東反。遇諸金梭嶺。而獲師事焉。遂為奘門高弟。宏放沖達。中宗尤器重之。朝野士貴。莫不愿交。開元中。講華嚴于安國寺。四眾奔擁。無容膝地。檀施云委。而忮求者頗側目。 時有大理評事總校韋打。上言。釋道二教。蠹政久矣。臣乞與較所學。若果優(yōu)長。則國家存之。何不可者。詔三教各選百人。集內(nèi)殿辨論。定其勝負。于是玎先升高座。唱所問難。道士葉靜能。沙門思明。皆屈挫。涉次升座。辭指注射。往復數(shù)百千轉。而端緒條暢。彼常不足。而此常有馀。旁觀為之駭汗。涉乃從容問玎曰。子先升座。豈非主耶。然則主人何姓。以儒則姓孔。以道則姓李。以佛則姓釋。如是則子其姓孔矣。玎曰。姓韋。涉即于座長哦曰。我之佛法是無為。何故今朝得有韋。無韋始得三數(shù)載。不知此復是何韋。待衛(wèi)百僚。聞之悚然。上因憶韋后事。遽變色曰。玎是庶人族。輒敢輕蔑祖教。淩??釋門哉。玎懼下殿。俯伏待罪。叩頭言。臣非庶人族屬。上怒終不解。詔貶象州。賜涉號明教大師。助錢帛。造明教寺以彰其能。后以小罪。謫居漢東。徙南陽龍興寺?;壑覈鴰熞陨揭斑M見。涉識之曰。汝將來當以道德。為天子模范。勉之。非吾輩敢比也。且遺之衣物。其藻監(jiān)類此。著立法幢論一卷行世。大歷中。西明寺翻經(jīng)沙門圓照。為作傳成十卷。則其美言懿行之富??芍?。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利涉者。本西域人也。即大梵婆羅門之種姓。夙齡疆志機警溢倫。宗黨之中推其達法。欲游震旦結侶東征。至金梭嶺遇玄奘三藏。行次相逢禮求奘度。既而群經(jīng)眾論鑿竅通幽。特爾遠塵歸乎正道。非奘難其移轉矣奘門賢哲輻湊。涉季孟于光寶之間。其為人也猶帛高座之放曠。中宗最加欽重。朝廷卿相感義與游。開元中于安國寺講華嚴經(jīng)。四眾赴堂。遲則無容膝之位矣。檀施繁熾利動人心。有穎陽人韋玎。垂拱中中第。調選河中府文學。遷大理評事秘校。見涉講筵幣帛堆積。就乞選糧所獲未厭。表請釋道二教定其勝負。言釋道蠹政可除玄宗詔三教各選一百人。都集內(nèi)殿。韋玎先陟高座。挫葉靜能及空門思明。例皆辭屈。涉次登座解疑釋結。臨敵有馀。與韋往返百數(shù)千言。條緒交亂相次抗之。棼絲自理正直有歸。涉重問韋曰。子先登席可非主耶。未審主人何姓。玎曰。姓韋。涉將韋字為韻揭調長吟。偈詞曰。我之佛法是無為。何故今朝得有為。無韋始得三數(shù)載。不知此復是何韋。涉之吟作百官悚然。帝果憶何韋之事。凜然變色曰。玎是庶人宗族敢爾輕懱朕玄元祖教。及凌??釋門。玎下殿俯伏待罪。叩頭言。臣非庶人之屬。涉貴其鉗利口以解疏狂。奏曰。玎是關外之人。非玄貞之族類。敕貶象州百姓。賜涉錢絹助造明教寺。加號明教焉。二教重熙涉之力也。因著立法幢論一卷。公卿間有言曰。涉公是韋掾之膏盲也。涉曰。此舉也矢在弦上不得不發(fā)。自此京城無不改觀。言談講者以涉為最焉。晚節(jié)遭其譴謫漢東。尋屬寬宥移徙南陽龍興寺。時惠忠國師知重涉名。聊款關相謁曰。納衣小僧向前某被門徒朝要連坐于此。適觀師當有貴氣。可作高道國德。勿同吾也。乃開篋提衣物令忠?guī)熞穵?。由此襄鄧之人皆驚涉如此懸記。忠?guī)煹缆曈止怅U焉。蓋涉望重之故也。上元二年詔忠?guī)熑牍B(yǎng)。肅宗時入宮起居。太上皇乃引忠見上皇曰。此人何如利涉。則知涉才業(yè)優(yōu)長帝王器重。復多著述。大歷中西明寺翻經(jīng)沙門圓照撰涉?zhèn)鞒梢皇?。足知言行之多也矣?/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