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大安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吉州新淦人。
初投本州元證禪師出家。
辭師赴東都,復至江西參洞山良價,為其法嗣。
又歷參大溈安和尚、明招德謙諸僧,曾與香嚴智閑、巖頭全豁、鏡清道怤等僧論道。
晚住撫州疏山,世稱疏山和尚。
撰有《四大等頌略》、《華嚴長者論》等。
后梁時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宋高僧傳》避宋太祖諱作光仁。
約為晚唐時人,禪宗僧侶,嗣洞山良價。
曾參大安和尚,又嘗與香嚴智閑、鏡清道怤等論道。
撰有《四大等頌略》、《華嚴長者論》等。
宋高僧傳》卷一三、《祖堂集》卷八、《景德傳燈錄》卷一七均有傳,后二書錄存匡仁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不知何許人。叢林號矮師叔。以其形質(zhì)矬陋也。然氣槩精爽。其說法。且不以杖拂為用。時時捫撫木蛇?;騿栄伞t曰。曹家女也。機辦宏峻。四方學者所嚴憚。蓋洞山門下之雄杰士也。 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仁云尺五頭巾。又問。如何是尺五頭巾。仁云圓中取不得。 仁一日舉香嚴旨重不得全話。問鏡清云。怤道者作么生會。鏡清云全歸旨重。仁云作么生不得全。清云個中無旨路。仁云始愜病僧意。 冬至上堂。僧問如何是冬來意。仁云京師出大黃。 仁遷化時有偈曰。我路碧空外。白云閑處閑。世有無根樹。黃葉風送還。又著四大等頌。李長者華嚴論略。行世。既入龕。有白鹿。屈膝龕前。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光仁。不知何許人也。其形矬而么么。幼則氣槩凌物。精爽殆與常不同。早參洞山深入玄奧。其辯給又多于人也。嘗問香嚴禪師。答微有偏負。曰某累繭重胝而至。得無勞乎。唾地而去。后居臨川疏。山。毳客趨請頗有言辭。著四大等頌略華嚴長者論行于世。終入龕中。已有白鹿至靈前屈膝而起。時眾謂為作吊焉。次筠州白水院釋本仁。不知何許人也。得心于洞山法席。仁罕談道。而四方之人若影之附形。卻之還至。乃徇丹陽人請住。無幾時。天復中至洪井高安白水院聚徒。垂欲入滅。先觸處告違。乃集眾焚香曰。至香煙盡處是某涅槃時。如其言端坐而化。次龍牙山釋居遁。姓郭氏。臨川南城人也。年殆十四警世無常。而守恬。淡白親往求出家于廬陵滿田寺。于嵩山受具戒。已思其擇木。乃參翠微禪會。迷復未歸莫知投詣。聞洞上言玄格峻。而躬造之。遁少進問曰。何謂祖意。答曰。若洞水逆流即當為說。而于言下體解玄微。隱眾棲息。七八年間孜孜戢曜。時不我知。久則通矣。天策府楚王馬氏素藉芳音。奉之若孝悌之門稟毗長矣。乃請居龍牙山妙濟禪院。侁侁徒侶常聚半千。爰奏舉詔。賜紫袈裟。并師號證空焉。則梁貞明初也方岳之下。號為禪窟。窺其室得其門者亦相繼矣。至龍德三年癸未歲八月。遘疾彌留。九月十三日歸寂。遁出世近四十馀齡。語詳別錄。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十
釋圓琳,字琮璋。
姓張氏,宛平人也。
幼依京師龍姥宮受染,長乃具足于岫云洞初。
潛心律學,不避寒暑。
屢歲荒旱,食止秫粥,眾多苦之,殊難下咽。
琳獨泊如,始發(fā)愿力,增置香租。
聞都中西方寺講演《楞嚴》,躬往聽受,偶因疾作,不能隨眾,深以為惜。
已而復參迦陵、調(diào)梅二宗匠,機峰迅利,洞徹本源,均見稱許。
岫云印徹方監(jiān)院事,招之還山。
復進引禮,兼綜內(nèi)外。
四十馀年,三易丈席,屢承推舉,乃退避不遑,惟用志苦修,殫思建置,殿堂寮舍,百廢具興,岫云名勝,遂甲于畿輔。
歲在甲子,高宗幸臨,覽秀賞奇,嘆為靈境,御賜額聯(lián),兼題詩句,宸章燦發(fā),照映泉石,而佛樓道場,嚴整陳設(shè),欽命琳為總理,其見重如此。
嘗念步禮五臺,游侶跋涉,恒苦饑渴,設(shè)亭施茶,用廣接待,力行三年,靈感種種,事詳《清涼山志》。
又有十方緇素,窮苦無告者,殊堪悲憫,乃建安樂延壽堂于寺左,使得就養(yǎng),朝暮入堂,導眾課誦,專修凈業(yè)。
丁丑堂成,設(shè)無量壽會,和碩莊親王為之記。
庚辰歲,發(fā)愿航海,趿屩普陀,過馀杭凈慈寺,因修濟公塔,立五百尊者名號牌。
及歸,過廣陵,鹺運高公仰慕清望,請留瓶缽于慧因寺度夏,復求送佛于寶華拜經(jīng)臺,用式儀表。
冬乃還山,為皇太后萬壽啟建道場,于萬壽寺祝延圣禧。
甲申歲,圣駕復幸山中,次前韻詩一章、賜銀三百兩、玉佛塔一尊,皇太后加賜銀器供具一堂。
自有叢林以來,不居丈席而荷天恩之渥疊,未之前聞。
其任院事,前后增廣租地二百馀頃。
雖資出檀施,非盛德感人,何以致此。
直督方公、吉林德公,皆為文以紀之,而德公則記重修大悲壇,方公則專記延壽堂增置養(yǎng)贍地者。
一時朝貴傾心,圣后眷德,猶以避席為高,視后之爭主方丈,騖馳京省,纏訟經(jīng)年者,可同日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