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玄鑒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三
沙門寶公者。
嵩山高棲士也。
旦從林慮向白鹿山。
因迷失道。
日將隅中。
忽聞鐘聲。
尋響而進。
巖岫重阻登陟而趨。
乃見一寺。
獨據(jù)深林三門正南赫奕輝煥。
前至門所。
看額云靈隱之寺。
門外五六犬。
其大如牛。
白毛黑啄或踴或臥。
回眸盻寶。
寶怖將返。
須臾見胡僧外來。
寶喚不應(yīng)。
亦不回。
顧直入門內(nèi)犬亦隨。
入良久寶見。
人漸次入。
門屋宇四周房門并。
閉進至講堂唯見床榻高座儼然。
寶入西南隅床上坐。
久之忽聞東間有聲。
仰視見開孔如井大比丘前后從孔飛下。
遂至五六十人。
依位坐訖自相借問。
今日齋時何處食來。
或言豫章成都長安隴右薊北嶺南五天竺等。
無處不至。
動即千萬馀里。
末后一僧從空而下。
諸人競問。
來何太遲。
答曰。
今日相州城東彼岸寺鑒禪師講會。
各各豎義。
有一后生聰俊難問。
詞音鋒起殊為可觀。
不覺遂晚。
寶本事為和尚。
既聞此語望得參話。
因整衣而起白諸僧曰。
是寶和尚。
諸僧直視寶。
頃之已失靈隱寺所在。
寶但獨坐于柞木之下。
一無所見。
唯睹巖谷。
禽鳥翔集喧亂。
及出山以問尚統(tǒng)法師。
尚曰。
此寺石趙時佛圖澄法師所造。
年歲久遠賢圣居之。
非凡所住。
或沈或隱遷徙無定。
今山行者猶聞鐘聲。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七
釋秀。
俗姓李氏。
汴州陳留人。
習禪精苦。
初至荊州后移洛都天宮寺。
深為武太后所敬禮。
玄鑒默識中若符契。
長安中入京住資圣寺。
忽戒禪院弟子滅燈燭。
弟子留長明燈亦令滅之。
因說火災(zāi)難測不可不備。
嘗有寺家不備火燭。
佛殿被災(zāi)。
又有一寺鐘樓遭火。
又一寺經(jīng)藏焚爇。
殊可痛惜。
寺眾不知其意。
至夜失火果焚佛殿鐘樓及經(jīng)藏三所。
唐玄宗在藩時。
嘗與諸王俱詣作禮。
留施一笛。
玄宗出后。
秀召弟子曰謹掌此。
后有要時當獻上也。
及玄宗登極達摩等方悟其言。
取笛以進。
秀師年百歲卒于此寺。
瘞于龍門山。
道俗奔赴數(shù)千人。
燕國公張說為其碑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4—793 【介紹】: 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年二十八赴京師,路遇鶴林玄素禪師,遂從而習牛頭禪法。后居臨安徑山,參學(xué)者眾。代宗大歷三年,召至長安,問法要,賜號“國一”。宰相崔渙、裴度等皆師事之。后辭歸,卒謚大覺。世稱“牛頭六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6—794 【介紹】: 或作道欽。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師從玄素禪師,修習牛頭禪法。后住余杭徑山,結(jié)廬獨處。代宗大歷中詔至京師,賜號國一禪師,后辭歸。卒謚大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朱氏。吳郡昆山人。家世業(yè)儒。母管。夢。折蓮華系之衣帶。覺而有孕。及生性溫雅。與詳兒戲。輒為佛事。長從校橫。不勤師傅。年二十八。將趨試京師。道由丹徒。謁素禪師于鶴林。素謂之曰。子能從吾游乎。即躬為剃落。顧語其徒法鑒曰。此子異日大興吾宗在。既受具。遂將南詢。以博其趣向。祈教誡于素。素曰。乘流而行。遇徑即止。至臨安有山焉。樵者以為此天目之徑路也。因次素言。禪坐石上不他往。一日有老翁。拜于前曰。我龍也。淵居此山久矣。自師之來。天人擁衛(wèi)。威德熾盛。吾宮殿眷屬。皆不能安。師誠有意教化者。愿舍為道場。語具別錄。前臨海令吳貞。又以別嶼歸之。自爾來學(xué)之士眾矣。大歷三年二月。詔曰。朕聞江左有蘊道禪人。德性冰霜。凈行林野。朕虛心瞻企??恃鰬覒?。有感必通。國亦大慶。愿和尚遠降中天。盡朕歸向。不違愿力。應(yīng)物現(xiàn)形。今遣內(nèi)侍黃鳳。宣旨特到詔迎。速副朕心。春暄。師得安否。遣此不多及。敕令本州供送。凡到州縣。開凈院安置。官吏不許謁見。疲師心力。弟子不算多少。聽其隨侍。上見之鄭重。咨問法要。供施勤至。司徒楊綰嘆曰。此真方外高士也。手詔賜號國一。當是時執(zhí)弟子禮者。相國崔渙晉公裴度第五琦陳少游等。既還山。貞元五年。璽書宣勞。所賜尤豐縟。六年州牧治龍興之凈院。請下山。以便省候。八年示微疾。說法而逝。報齡七十九。法臘五十。謚大覺。弟子實相常覺等。奉全身塔葬于龍興之凈院。刺史王顏撰碑文。有慧崇者。亦其手度弟子也。事具別傳。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欽。吳郡昆山人。姓朱氏。世服儒業(yè)。年二十八。即貢于禮部。道由丹徒。遇鶴林玄素禪師。得指入道之要。遂出家。大悟宗旨。久之辭去。素曰。汝乘流而行。遇徑即止。師至臨安東北山下。問途于樵者。曰。此徑山也。師自東北而登。涉重岡。西至高峰北巖中。據(jù)石床而坐。俄有老人素衣拜于前曰。我龍也。自師至此。吾屬五百皆不安居。當挈歸天目。愿以此地為立錫之所。言訖不見。北峰之陽有草庵可居。蓋龍所造也。大歷三年。代宗詔至闕下。禮遇有加。一日在內(nèi)廷。帝至起立。帝曰。師何以起。師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悅。賜號國一。逾年辭歸杭州。即其庵所建寺。是為開山始祖。示寂后。謚號大覺。 贊曰。 代有覺士  出于文儒  宴坐雙徑  龍驤厥居 珠淵鱗屋  化為精廬  國之一號  帝賜不誣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法欽。
俗姓朱氏。
吳郡昆山人也。
門地儒雅祖考皆達玄儒。
而傲睨林藪不仕。
欽托孕母管氏忽夢蓮華生于庭際。
因折一房系于衣裳。
既而覺已便惡葷膻。
及迄誕彌歲在于髻辮。
則好為佛事。
立性溫柔雅好高尚。
服勤經(jīng)史便從鄉(xiāng)舉。
年二十有八俶裝赴京師路由丹徒。
因遇鶴林素禪師。
默識玄鑒知有異操。
乃謂之曰。
觀子神府溫粹幾乎生知。
若能出家必會如來知見。
欽聞悟識本心。
素乃躬為剃發(fā)。
謂門人法曰。
此子異日大興吾教與人為師。
尋登壇納戒。
鍊行安禪。
領(lǐng)徑直之一言。
越周旋之三學(xué)。
自此辭素南征。
素曰。
汝乘流而行逢徑即止。
后到臨安。
視東北之高巒。
乃天目之分徑。
偶問樵子。
言是徑山。
遂謀掛錫于此。
見苫蓋覆罝網(wǎng)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
時雨雪方霽旁無煙火。
獵者至將取其物。
頗甚驚異嘆嗟。
皆焚網(wǎng)折弓而知止殺焉。
下山募人營小室請居之。
近山居前。
臨海令吳貞舍別墅以資之。
自茲盛化參學(xué)者眾。
代宗睿武皇帝大歷三年戊申歲二月下詔曰。
朕聞江左有蘊道禪人。
德性冰霜凈行林野。
朕虛心瞻企渴仰懸懸。
有感必通國亦大慶。
愿和尚遠降中天盡朕歸向。
不違愿力應(yīng)物見形。
今遣內(nèi)侍黃鳳宣旨。
特到詔迎速副朕心。
春暄師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縣開凈院安置。
官吏不許謁見疲師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聽其隨侍。
帝見鄭重咨問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楊綰篤情道樞行出人表。
一見欽于眾。
退而嘆曰。
此實方外之高士也。
難得而名焉。
帝累賜以縑繒陳設(shè)御饌。
皆拒而不受。
止布衣蔬食。
悉令弟子分衛(wèi)。
唯用陶器行。
少欲知足無以儔比。
帝聞之更加仰重。
謂南陽忠禪師曰。
欲錫欽一名。
手詔賜號國一焉。
德宗貞元五年遣使赍璽書宣勞并慶賜豐厚。
欽之在京及回浙。
令仆公王節(jié)制州邑。
名賢執(zhí)弟子禮者。
相國崔渙裴晉公度第五琦陳少游等。
自淮而南婦人禮乞。
號皆目之為功德山焉。
六年州牧王顏請出州治龍興寺凈院安置。
婉避韓滉之廢毀山房也。
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
說法而長逝。
報齡七十九。
法臘五十。
德宗賜謚曰大覺。
所度弟子崇惠禪師。
次大祿山顏禪師。
參學(xué)范陽杏山悟禪師。
次清陽廣敷禪師。
于時奉葬禮者。
弟子實相常覺等。
以全身起塔于龍興凈院。
初欽在山猛獸鷙鳥馴狎。
有白兔二跪于杖屨之間。
又嘗養(yǎng)一雞不食生類。
隨之若影不游他所。
及其入長安長鳴三日而絕。
今雞冢在山之椒。
欽形貌魁岸身裁七尺骨法奇異。
今塔中塑師之貌憑幾猶生焉。
杭之錢氏為國。
當天復(fù)壬戌中叛徒許思作亂。
兵士雜宣城之卒發(fā)此塔。
謂其中有寶貨。
見二甕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發(fā)長覆面。
兵士合甕而去。
刺史王顏撰碑述德。
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李吉甫丘丹。
各有碑碣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山陰人,俗姓夏侯。住五臺山清涼寺,博綜經(jīng)論。德宗延入譯場,使造疏,遂編成十卷以進。好游名山。憲宗時賜號清涼國師,尋示寂,年七十余。弟子傳法者百余人。有《毗廬疏》、《隨疏演義》、《華嚴綱要》、《三圣圓融觀》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觀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年十一。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涼山大華嚴寺。開成三年卒。謚清涼國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會稽之夏侯氏。年十一。依應(yīng)天山寶林寺霈禪師。誦法華經(jīng)。年十四。以恩澤。獲隸此寺落發(fā)。即走四方。訪求師友。乾元中。從閏州棲霞寺醴律師。及鄉(xiāng)里曇一。究律部。詣金陵玄壁法師。稟關(guān)河三論。大歷中。傳起信涅槃于瓦官寺。受東海起信疏義于淮南。然后溫習華嚴大經(jīng)。于天竺法詵門下。往剡溪扣成都惠量。覆探三論十年。就蘇州習天臺止觀于湛然法師。兼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復(fù)咨決南宗禪旨于牛頭山忠?guī)?。徑山欽師。洛陽無名師。北宗于惠云師。于是旁覽泛問。天竺悉曇。四囲。五明。秘咒。儀軌。東土經(jīng)史。子傳。三雅。訓(xùn)詁。世間技藝。莫不該綜。每曰。五地圣人。身證真如。猶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況于方居學(xué)地。能忌是乎。大歷十一年。巡禮五臺峨嵋。備瞻圣像。俄還居五臺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既因寺主賢林所請。為講經(jīng)論。乃惙然長想。以為華嚴合文殊之智。普賢之理。表彰毗盧遮那萬行之極。而舊疏文繁義約。不足發(fā)明。于寤寐間。見金色人立日中。捉觀納口。咀嚼都盡。駭汗而覺。喜曰。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刹皇枞A嚴。以報三圣之德哉。乃始興元元年正月。終貞元三年十二月。成二十卷。飯千僧以落之。自爾欲求可以付授者。夜而夢。已化為大龍。鱗鬣耀日。拿攫碧落。矯首于南臺。蟠尾于北臺。頃之身出小龍千數(shù)。蜿蜒騰躍。分散青冥。四年春正月寺主賢林。請開新疏。七年河?xùn)|節(jié)度使李自良。復(fù)請開于崇福寺。德宗朝。遣中使李輔光宣詔。即日入都。參預(yù)罽賓三藏般若譯事。烏茶國王所進后分。辭以明年。詔許焉。又明年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居于中條之棲巖寺。寺有異僧。所為莫測。而語多應(yīng)驗。初觀未至前。忽驅(qū)僧眾灑掃曰。不久菩薩至此。先是寺多妖祟。及戾止俱息。五月中使霍仙鳴宣詔以趣。至則上加禮敬。即延入館??g。為四十卷。詔造疏于終南山草堂寺。成十卷。仍詔兩街各開新疏一遍。方其撰疏之際。堂前池中蓮華五朵。有雙蒂三節(jié)之瑞。尋詔譯守護國界主經(jīng)。職綴文。當順宗之在春宮也。時觀居五臺。承教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食肉得罪因緣等。至是入朝。意尤欽屬。觀夙發(fā)十愿。一長止方丈。但三衣一缽。不畜長。二當代名利。去之如遺。三目不視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報受。長誦法花經(jīng)。六長讀大乘經(jīng)典。普施含靈。七長講華嚴大經(jīng)。八一生晝夜不臥。九不邀名惑眾代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故觀能循持。而行之終身焉。卒于元和之初。壽七十馀。弟子嗣法者百馀人。若相國齊抗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quán)德輿李逢吉中書舍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太常韋渠牟襄陽節(jié)度使嚴綬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咸服戒訓(xùn)。又著隨疏演義四十卷。華嚴綱要一卷。法界玄覽一卷。三圣圓融觀一卷。華嚴。法華。楞伽。中論等。別行小鈔疏。共三十卷。設(shè)無遮大齋十二會。云花寺般若閣下。畫華嚴世界圖相。其諸塑繢尊像??槍懡?jīng)典。具見門人清沔所述記。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澄觀。
姓夏侯氏。
越州山陰人也。
年甫十一依寶林寺(今應(yīng)天山)霈禪師出家。
誦法華經(jīng)。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隸此寺。
觀俊朗高逸。
弗可以細務(wù)拘。
遂遍尋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奧必臻。
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xué)相部律。
本州依曇一隸南山律。
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guān)河三論。
三論之盛于江表觀之力也。
大歷中就瓦棺寺傳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
卻復(fù)天竺詵法師門。
溫習華嚴大經(jīng)。
七年往剡溪。
從成都慧量法師覆尋三論。
十年就蘇州。
從湛然法師習天臺止觀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
解從上智性自天然。
所學(xué)之文如昨拋舍。
鮑靜記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謁牛頭山忠?guī)煆缴綒J師洛陽無名師。
咨決南宗禪法。
復(fù)見慧云禪師了北宗玄理。
觀自謂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棲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學(xué)世間技藝。
況吾學(xué)地能忘是心。
遂翻習經(jīng)傳子史小學(xué)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zhí)四圍五明秘咒儀軌至于篇頌筆語書蹤。
一皆博綜。
多能之性自天縱之。
大歷十一年誓游五臺。
一一巡禮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見普賢。
登險陟高備觀圣像。
卻還五臺居大華嚴寺。
專行方等懺法。
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jīng)。
并演諸論。
因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
惙然長想。
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
二圣合為毗盧遮那。
萬行兼通即是華嚴之義也。
吾既游普賢之境界。
泊妙吉之鄉(xiāng)原。
不疏毗盧有辜二圣矣。
觀將撰疏。
俄于寤寐之間見一金人。
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
無何咀嚼都盡。
覺即汗流自喜。
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
起興元元年正月。
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
成二十軸。
乃飯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夢身化為龍。
矯首于南臺。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鱗鬣耀日。
須臾蜿蜓化為千數(shù)小龍。
騰耀青冥分散而去。
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賢林請講新疏。
七年河?xùn)|節(jié)度使李公自良。
復(fù)請于崇福寺講。
德宗降中使李輔光。
宣詔入都。
與罽賓三藏般若。
譯烏荼國王所進華嚴后分四十卷。
觀苦辭請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條山棲巖寺住。
寺有禪客拳眉剪發(fā)。
字曰癡人。
披短褐操長策狂歌雜語。
凡所指厈皆多應(yīng)驗。
觀未至之前狂僧驅(qū)眾僧。
灑掃曰。
不久菩薩來此。
復(fù)次壁畫散脂大將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觀既止此寺。
二事俱靜。
五月內(nèi)中使霍仙鳴。
傳宣催入。
觀至。
帝頗敦重。
延入譯場刊正。
又詔令造疏。
遂于終南草堂寺編成十卷。
進呈。
敕令兩街各講一遍為疏。
時堂前池生五枝合歡蓮華。
一華皆有三節(jié)。
人咸嘆伏。
尋譯守護國界主經(jīng)。
觀綴文潤色。
順宗在春宮。
嘗垂教令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緣。
洎至長安頻加禮接。
朝臣歸向。
則齊相國杭韋太常渠牟皆結(jié)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quán)德輿李逢吉中書舍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襄陽節(jié)度使嚴綬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
咸慕高風。
或從戒訓(xùn)。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
馀堪講者千數(shù)。
觀嘗于新創(chuàng)云花寺般若閣下。
畫華藏世界圖相。
又著隨疏演義四十卷。
允齊相請述華嚴經(jīng)綱要一卷法界玄鑒一卷三圣圓融觀一卷華嚴法華楞伽中觀論等別行小鈔疏共三十卷。
設(shè)無遮大會十二中。
其諸塑繢形像繕寫經(jīng)典不可殫述。
門人清沔記觀平時行狀云。
觀恒發(fā)十愿。
一長止方丈但三衣缽不畜長。
二當代名利棄之如遺。
三目不視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執(zhí)受長誦法華經(jīng)。
六長讀大乘經(jīng)典普施含靈。
七長講華嚴大經(jīng)。
八一生晝夜不臥。
九不邀名惑眾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觀逮盡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神僧傳·卷第八
釋澄觀。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也。年甫十一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誦法華經(jīng)。十四遇恩得度。便隸此寺。觀俊朗高逸弗可以細務(wù)拘。后將撰華嚴疏。于寤寐之間見一金人。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無何咀嚼都盡。覺即汗流。自喜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乃飯千僧以落成之為疏。時堂前池生五枝合歡蓮華一華。皆有三節(jié)。人咸嘆伏。觀常思付授。忽夜夢身化為龍。矯首于南臺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鱗鬣耀日。須臾蜿蜒化為千數(shù)小龍。騰躍青冥分散而去。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條山棲巖寺住。寺有禪客拳眉剪發(fā)。字曰癡人。被短褐操長策。狂歌雜語。凡所指斥皆多應(yīng)驗。觀未至之前??裆?qū)眾僧灑掃曰。不久菩薩來此。以元和年中示滅。春秋七十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越州山陰人。觀俊朗高逸。不拘細務(wù)。遍尋名山。旁求秘藏。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xué)相部律。本州依曇一。隸南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guān)河三論。大歷中。就瓦棺寺。傳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卻復(fù)天竺詵法師門。溫習華嚴大經(jīng)。七年。住剡溪。從成都慧量法師。覆尋三論。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臺止觀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解。又謁牛頭山忠?guī)?。徑山欽師。洛陽無名師。咨決南宗禪法。復(fù)見慧云禪師。了北宗玄理。大歷十一年。誓游五臺。一一巡禮。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見普賢。登險陟高。備觀圣像。卻還五臺。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jīng)。并演諸論。因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圣合為毗盧遮那。萬行兼通。即是華嚴之義也。吾既游普賢之境界。泊妙吉之鄉(xiāng)原。不疏毗盧。有辜二圣矣。觀撰疏。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20 【介紹】: 唐僧。昌明人。俗姓章,字靈庾。年十三,投綿州開元寺出家,受學(xué)于辯智法師。致力于經(jīng)論史傳,以文學(xué)優(yōu)贍供奉大內(nèi)。晚年辭歸,住梓州慧義寺,以講說著作為事。有《參玄語錄》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字靈庾。姓章氏。綿州昌明人。季孟皆出家。有名清其仲也。在娠即母惡葷膻。兒時遇佛像輒致禮。年十三。依開元寺辯智法師。誦法華楞伽維摩佛頂?shù)冉?jīng)。有司使試所習。時太守喬琳異之。為落發(fā)。則大歷中也。年十七。眾請講法華。聽者厭服。歲滿從慧義寺如律師受具。尋詣京邑。以優(yōu)文贍學(xué)入內(nèi)應(yīng)奉。晚喪所親。因復(fù)歸慧義寺演導(dǎo)。元和中。卒于寺山絕頂。塔其遺身于白門蘭若。蓋郪城北郭外。所謂北山者。前后著述法華玄箋十卷。釋氏年志三十卷。新律疏要談十卷。亦名清鈔。二宗初學(xué)儀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亦名法源記。所以解小乘計五位色心心所不相應(yīng)無為等法體性業(yè)用于以詳括。故曰法源也。識心論。澄觀論。俱舍義鈔。北山參玄語錄。弟子義將嗣。將尤善俱舍起信二論。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神清。
字靈庾。
俗姓章氏。
綿州昌明人也。
生于大安山下。
昆季相次三人出俗。
皆有名望。
清居乎仲。
處胎之際母頓惡葷膻。
及為兒雖隨戲弄遇像禮足逢僧稽顙。
年十三受學(xué)于綿州開元寺辯智法師。
于時敕條嚴峻。
出家者限念經(jīng)千紙方許落發(fā)。
清即誦法華維摩楞伽佛頂?shù)冉?jīng)有同再理。
時故相喬琳為綿郡太守。
驚其幼俊躬而降禮請削染焉。
則大歷中也。
至年十七聽習粗通。
即講法華一經(jīng)。
歲滿慧義寺依如律師受具戒。
夏習尸羅依學(xué)新疏。
尋達大宗乃詣上都。
后以優(yōu)文贍學(xué)入內(nèi)應(yīng)奉。
暮年鐘其荼蓼歸慧義寺。
講導(dǎo)著述略無閑日。
以元和年中終于本寺峰頂。
遷神于白門蘭若。
即郪城北郭外也。
清平昔好為著述喜作編聯(lián)。
蓋巨富其才亦鑿深于學(xué)。
三教俱曉該玄鑒極。
彝倫咸敘萬人之敵也。
受業(yè)弟子黑白四方計一千馀人。
前后撰成法華玄箋十卷釋氏年志三十卷新律疏要訣十卷。
亦謂清鈔。
二眾初學(xué)儀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
亦名法源記。
此蓋解小乘所計五位色心心所不相應(yīng)無為等法。
體性業(yè)用一皆詳括。
故云法源也。
識心論澄觀論俱舍義鈔數(shù)卷北山參玄語錄十卷。
都計百馀軸。
并行于代。
就中語錄博該三教。
最為南北鴻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玩焉。
寺居郪城之北長平山陰。
故云北山統(tǒng)三教玄旨。
實而為錄。
故云參玄也。
觀清之述作。
少分明二權(quán)一實之經(jīng)旨。
大分明小乘律論之深奧焉。
清貌古且奇皙白而光瑩。
相國崔龜從時從事東川。
序真贊云。
與奘三藏道顏同攝物。
異時一體耳。
門人數(shù)多。
其出倫者義將也。
獨明俱舍兼善起信。
海內(nèi)學(xué)人望風而至。
開成中北山俱舍宗不泯者。
清之馀素乎。
東川涌潭僧正顏公。
著碑本寺。
講律臨壇。
光肇別附語錄。
略記清言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