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慧靜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釋慧亮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七 攝念科
出董氏。
東阿人。
師事慧靜。
有高名。
能講法華涅槃大小品。
過江止何園寺。
學徒云委。
顏延之張緒嘆曰。
安汰玉振于前。
斌亮金聲于后。
微言妙論。
將絕復興。
此豈易得哉。
元徽中歿。
壽六十三。
著通玄論。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慧亮。姓姜。先名顯亮。為東阿靖公弟子。少有清譽。時人呼靖為大師。亮為小師。雖年望未逮而風軌繼之。后立寺于臨淄講法華大小品十地等。學徒云聚千里命駕。后過江止何園寺。顏延張緒眷德留連。每嘆曰。安汰吐珠玉于前。斌亮振金聲于后。清言妙緒將絕復興。太始之初莊嚴寺大集簡閱義士。上首千人。敕亮與斌遞為法主。當時宗匠無與競焉。宋元徽中卒。春秋六十三矣。著玄通論。今行于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字德素。
姓婁氏。
東陽烏傷人也。
世為東南著族。
有善地理學者。
使視塋墓。
曰法當出苦行而得道者。
為帝王師。
母留氏夢。
長人擎金像。
令吞之。
已而見紫光繞身。
覺而有孕。
自爾精神志操異常。
及娩。
其身香潔白晰如雪。
因名之靈粲。
七歲入學。
即誦孝經論語史傳。
披文見意。
宅南果園。
鄰童群采而競。
師獨以所得。
悉分與之而返。
鄉(xiāng)土業(yè)蠶桑。
常懷悲惻。
為不服縑纊。
季父喜獵。
泣諫不少變。
每嘆曰飛走去人類甚遠。
而好生惡死之情。
無所異。
終絕膻腥。
以感動之。
叔則遠避他處。
殺戮加于舊。
忽夢。
赤衣神人。
手持矛戟擬之曰。
汝不聽菩薩教化。
而日以殺為事。
汝可就死。
驚覺流汗。
且即毀棄獵具。
悔過。
約一日至其常所獵處。
見麋鹿數(shù)十頭。
騰倚隨逐。
若愧謝狀。
所居僻陋。
無見聞。
而約宿習冥感。
曉暢教理。
念將離俗。
而莫識所詣。
忽值僧東指云。
剡中。
佛事甚盛。
因不復見。
蓋神人云。
年十二。
至剡禮塔廟。
究經典。
故東境謠曰。
少達妙理婁居士。
宋泰始四年。
辭親剪落于上虞東山寺。
時年十七。
南林寺沙門慧靜一代僧望也。
遂師事之。
俄隨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養(yǎng)。
年踰一紀。
亡。
盡心喪之禮。
服除。
乃辟谷餌松術以遁。
及齊之季竟陵王方鎮(zhèn)茲地。
聞風敬慕。
時與智秀曇讖慧次。
并召。
約后至。
臘又差晚。
王竟延之上座。
眾咸不悅。
王曰。
此人他日且將領袖釋門。
諸公幸毋過。
中書郎汝南周颙令剡。
尤加禮。
筑山茨鐘山之上。
邀之。
今號草堂寺。
颙每見而嘆曰。
山茨約至。
清虛滿世。
太宰文簡公褚淵。
太尉文獻公王儉。
莫不欽屬。
淵嘗請講凈名勝鬘。
儉亦請開法華大品。
淵寢疾。
夢胡僧告曰。
菩薩當至。
項之約至。
所苦遂愈。
即請受五戒。
給事中婁幼瑜族祖也。
每見輒起。
或謂此君從孫。
何乃爾。
瑜曰。
菩薩出世。
方師于天下。
豈獨老夫致敬哉。
旋里省覲。
而二親亡喪。
臨訣之馀。
孺慕斯甚。
于是宿留積歲。
啟迪尤多。
還都仍住草堂寺。
隆昌中。
太傅沈約。
??赴外任。
在郡以禪誦自娛。
異香入室。
猛獸馴階。
每入金華山采桔。
或游止赤松澗。
而神光相屬。
赤松有館。
道士所居也。
道士丁德靜者。
為崇所病。
雖使與善方術者俱。
而崇益充斥。
病益困。
且暴亡。
于是長山令徐伯超。
議徙約為之主。
曾未旬浹。
而崇息病愈。
后??臥。
見二青衣女子。
從澗出。
禮悔云。
夙障深重。
報為水精。
愿受歸戒。
梁天監(jiān)初。
沈位尚書仆射。
疏請偕。
許之。
先是約已預言其然。
及沈尹丹陽。
蓋十一年矣。
臨別之際。
辭旨悽惋。
俄而沈殂謝。
十一年。
始詔引見。
十六年己亥四月八日。
上從受菩薩戒于等覺殿。
自爾入見別施漆榻。
上先作禮。
上未受戒之一夕。
約夢自草堂至臺門。
皆錦罽席路。
己坐禪床。
去地數(shù)丈。
天人圍繞說法。
由是得度弟子著箓者。
四萬八千人。
時有乾鵲升階。
狀若聽受。
至跋事。
然后去。
又有二孔雀。
驅斥不去。
詔聽上。
徐行至壇。
俛首而立。
上曰此鳥必欲別受生耳。
無何二鳥同日化。
嘗燕居。
睹野媼置書數(shù)卷于按而出。
并植異樹于庭云。
青廷樹。
后七日有一叟。
請所置書攜去。
約初不視其何等書也。
而樹則葉綠華紅。
扶疏至今。
且感鳥如翡翠。
赤質長尾。
群棲林木中。
大通四年。
夢舊宅白壁朱門。
赫然壯麗。
因發(fā)愿造寺。
詔號本生寺。
大同元年九月六日。
現(xiàn)疾北首右脅而臥。
神識恬愉。
了無痛惱。
謂弟子曰。
疇昔之夜夢。
若大眾幡華迎我而往者。
我其逝矣。
十六日。
詔遣舍人徐儼參候。
至夜五更時唱異香滿室者再。
左右肅然。
乃曰。
夫生之有死。
自然恒數(shù)。
勤脩念慧。
慎勿妄想。
即合掌。
如入禪定。
壽八十有四。
夏六十有三。
天子悲慟。
僚宰輟聽覽者。
二旬有一。
是月二十有九日。
詔塔于獨龍山神僧寶志墓。
左。
初約臥疾。
見一翁。
執(zhí)錫入至。
是而寤。
前日所見則志爾。
又約所乘青牛。
忽鳴吼墮淚。
至葬之日。
詔牽從部伍。
吼淚至葬所不已。
塔始建。
有白鶴一雙。
繞塔鳴唳。
聲甚哀。
詔王筠。
文所樹碑。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慧約。
字德素。
姓婁。
東陽烏場人也。
祖世蟬聯(lián)東南冠族。
有占其塋墓者云。
后世當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
母劉氏夢。
長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見紫光繞身。
因而有孕。
便覺精神爽發(fā)思理明悟。
及載誕之日。
光香充滿身白如雪。
時俗因名為靈粲。
故風鑒貞簡神志凝靜。
撫塵之歲有異凡童。
惟聚沙為佛塔。
疊石為高座。
七歲便求入學。
即誦孝經論語。
乃至史傳披文見意。
宅南有果園。
鄰童競采常以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鄉(xiāng)土以蠶桑為業(yè)。
常懷悲惻。
由是不服縑纊。
季父憙畋獵化終不改。
常嘆曰。
飛走之類去人甚遠。
好生惡死此情何別。
乃絕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夢赤衣使者。
手持矛戟謂曰。
汝終日殺生。
菩薩教化又不能止。
促來就死。
驚覺汗流。
詰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
約復至常所獵處。
見麋鹿數(shù)十頭。
騰倚隨之。
若有愧謝者。
所居僻左不嘗見寺。
世崇黃老未聞佛法。
而宿習冥感心存離俗。
忽值一僧訪以至教。
彼乃舉手東指云。
剡中佛事甚盛。
因乃不見。
方悟神人。
至年十二始游于剡。
遍禮塔廟肆意山川。
遠會素心多究經典。
故東境謠曰。
少達妙理婁居士。
宋泰始四年。
于上虞東山寺辭親剪落。
時年十七。
事南林寺沙門慧靜。
于宋代僧望之首。
律行總持。
為特進顏延年司空何尚之所重。
又隨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養(yǎng)年踰一紀。
及靜之云亡。
盡心喪之禮。
服闋之后。
卻粒巖棲。
餌以松朮。
蠲疾延華深有成益。
齊竟陵王作鎮(zhèn)禹穴。
聞約風德雅相嘆屬。
時有釋智秀曇纖慧次等。
并名重當鋒同集王坐。
約既后至年夏未隆。
王便斂躬盡敬。
眾咸懷不悅之色。
王曰。
此上人方為釋門領袖。
豈今日而相待耶。
故其少為貴勝所崇也如此。
齊中書郎汝南周颙為剡令。
欽服道素側席加禮。
于鐘山雷次宗舊館造草堂寺。
亦號山茨。
屈知寺任。
此寺結宇山椒疏壤幽岫。
雖邑居非遠。
而蕭條物外。
既冥賞素誠。
便有終焉之托。
颙嘆曰。
山茨約主清虛滿世。
齊太宰文簡公褚淵。
太尉文憲公王儉。
佐命一期功高百代。
欽風味道共弘法教。
淵嘗請講凈名勝鬘。
儉亦請開法花大品。
淵遇疾晝寢見胡僧云。
菩薩當至。
尋有道人來者是也。
俄而約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請受五戒。
齊給事中婁幼瑜。
少有學術。
約之族祖也。
每見輒趣為禮。
或問。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薩出世方師于天下。
豈老夫敬致而已。
時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憲深以為然。
且約孝通冥感思歸遄返。
而二親喪亡。
并及臨訣。
孺慕嬰號不交人世。
積時停鄉(xiāng)以開慈道。
后還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約。
隆昌中外任。
攜與同行。
在郡惟以靜漠自娛。
禪誦為樂。
異香入室猛獸馴階。
常入金華山采桔。
或停赤松澗游止。
時逢宿火乍屬神光。
程異不思故略其事。
有道士丁德靜。
于館暴亡。
傳云。
山精所弊。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猶充斥。
長山令徐伯超立議。
請約移居曾未浹旬。
而神魅弭息。
后晝臥見二青衣女子。
從澗水出禮悔云。
夙障深重墮此水精。
晝夜煩惱。
即求授戒。
自爾災怪永絕。
及沈侯罷郡。
相攜出都。
還住本寺。
恭事勤肅禮敬彌隆。
文章往復相繼晷漏。
以沈詞藻之盛秀出當時。
臨官蒞職。
必同居府舍。
率意往來。
未嘗以朱門蓬戶為隔。
齊建武中謂沈曰。
貧道昔為王褚二公供養(yǎng)。
遂居令仆之省。
檀越為之當復入地矣。
天監(jiān)元年沈為尚書仆射。
啟敕請入省住。
十一年臨丹陽尹。
無何而嘆。
有憂生之嗟。
報曰。
檀越福報已盡。
貧道未得滅度詞旨悽然。
俄而沈殞。
故其預契未然皆此類也。
既而留心方等研精九部。
皆蘊匱胸襟陶鎣懷抱。
顯說弘通當仁不讓。
劬勞汲引隆益群品。
皇帝斲彫文璞。
信無為道發(fā)菩提心。
搆重云殿。
以戒業(yè)精微功德淵廣。
既為萬善之本。
實亦眾行所先。
譬巨海百川之長。
若須彌群山之最。
三果四向緣此以成。
十力三明因茲而立。
帝乃博采經教撰立戒品。
條草畢舉儀式具陳。
制造圓壇用明果極。
以為道資人弘理無虛授。
事藉躬親民信乃立。
且帝皇師臣大圣師友。
遂古以來斯道無墜。
農軒周孔憲章仁義。
況理越天人之外。
義超名器之表。
以約德高人世道被幽冥。
允膺阇梨之尊。
屬當智者之號。
逡巡退讓情在固執(zhí)。
慇勤勸請辭不獲命。
天監(jiān)十一年始敕引見。
事協(xié)心期道存目擊。
自爾去來禁省禮供優(yōu)給。
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發(fā)弘誓心受菩薩戒。
乃幸等覺殿。
降彫玉輦。
屈萬乘之尊。
申在三之敬。
暫屏袞服恭受田衣。
宣度凈儀曲躬誠肅。
于時日月貞華天地融朗。
大赦天下率土同慶。
自是入見別施漆榻。
上先作禮然后就坐。
皇儲以下爰至王姬。
道俗士庶咸希度脫。
弟子著籍者凡四萬八千人。
嘗授戒時有一乾鵲。
歷階而升。
狀若餐受。
至說戒畢然后飛騰。
又嘗述戒。
有二孔雀驅斥不去。
敕乃聽上。
徐行至壇俛頸聽法。
上曰。
此鳥必欲滅度別受馀果。
矜其至誠更為說法。
后數(shù)日二鳥無何同化。
又初授戒。
夜夢從草堂寺以綿罽席路。
直至臺門。
自坐禪床。
去地數(shù)丈。
天人圍繞為眾說法。
以事而詳。
等黃帝之夢往華胥。
同目連之神登兜率。
至人行止孰能議之。
而愛悅閑靜祥華虛室。
寺側依棲咸生慈道。
故使麇麚群于兕虎。
鳧鶩狎于鷹鹯。
飛走騰伏自相馴擾。
非夫仁澤潛化。
孰能如此者乎。
后靜居閑室忽有野媼。
赍書數(shù)卷置經案上。
無言而出。
并持異樹自植于庭云。
青庭樹也。
約曰。
此書美也不我俟看。
如其惡也亦不勞視經七日又見一叟請書而退。
此樹葉綠花紅扶疏尚在。
又感異鳥。
身赤尾長形如翡翠。
相隨棲息出入樹間。
中大通四年夢見舊宅。
白壁朱門赫然壯麗。
仍發(fā)愿造寺。
詔乃號為本生焉。
大同一年又敕。
改所居竹山里。
為智者里。
縉云舊壤傳芳圖諜。
山川靈異擅奇函夏。
福地仙鄉(xiāng)此焉攸立。
而約飯餌松朮三十馀年。
布艾為衣過七十載。
鳴謙立操擅望當時。
乃以大同元年八月。
使人伐門外樹枝曰。
輿駕當來勿令妨路。
人未之測。
至九月六日現(xiàn)疾。
北首右脅而臥。
神識恬愉了無痛惱。
謂弟子曰。
我夢四部大眾幡花羅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報當訖。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儼參疾。
答云。
今夜當去。
至五更二唱異香滿室左右肅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數(shù)。
勤修念慧勿起亂想。
言畢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天子臨訣悲慟。
僚宰輟聽覽者二旬有一。
其月二十九日。
于獨龍山寶志墓左??之。
初約臥疾。
見一老公執(zhí)錫來入。
及遷化日。
諸僧咸卜寺之東巖。
帝乃改葬獨龍。
抑其前見之叟。
則志公相迎者乎。
又臨終夜所乘青牛忽然鳴吼淚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牽從部伍發(fā)寺至山。
吼淚不息。
又建塔之始。
白鶴一雙繞墳鳴淚聲其哀婉。
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下敕豎碑墓左。
詔王筠為文。
神僧傳·卷第四
釋慧約。
字德素。
姓婁氏。
東陽烏傷人也。
祖世為東南仕族。
有占其塋墓者云。
后世當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
母留氏夢長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見紫光繞身。
因而有孕。
便覺精神爽發(fā)思理明悟。
及載誕之日。
光香充滿身白如雪。
俗因名為靈粲。
兒童時聚沙為佛塔。
壘石為高座。
七歲便求入學。
即誦孝經論語。
乃至史傳披文見意。
宅南有果園鄰童競采常以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鄉(xiāng)土以蠶桑為業(yè)。
常懷悲惻。
由是不服縑纊。
季父喜畋臘化終不改。
常嘆曰。
飛走之類去人甚遠。
好生惡死此情何別。
乃絕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夢赤衣使者手持矛戟。
謂曰。
汝終日殺生。
菩薩教化又不能止。
捉來就死。
驚覺汗流。
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
約復至常所獵處。
見麋鹿數(shù)十頭騰倚隨船。
若有愧謝者所居。
僻左不嘗見寺忽值。
一僧訪以至教彼乃。
舉手東指云剡中。
佛事甚盛因仍。
不見方悟。
神人至年。
十二始游于剡遍禮。
塔廟肆意。
山川遠會。
素心多究。
經典宋泰。
始四年于上虞東山寺辭親剪落時年。
十七事南。
林寺沙門慧靜
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養(yǎng)年踰一紀。
及靜之亡。
盡心喪之。
禮服闋之。
后卻粒巖棲餌以松朮。
蠲疾延年深有成益。
齊太宰文簡公褚淵。
嘗請講凈名勝鬘。
淵遇疾晝寢。
見梵僧云。
菩薩當至。
尋有道人來者是也。
俄而約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請受五戒。
齊給事中婁幼瑜少有學術。
約之族祖也。
每見輒起為禮。
或問。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薩出世方師于天下。
豈老夫致敬而已。
時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憲深以為然。
后還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約。
隆昌中外任攜與同行在郡。
惟以漠自娛禪誦為樂。
異香入室猛獸馴階。
常入金華山采結。
或停赤松澗。
有道士丁德靜。
于館暴亡。
傳云。
山精所斃。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猶充斥。
長山令徐伯超立議請約移居。
曾未浹旬而神魅弭息。
后晝臥見二青衣女子從澗水出。
禮悔云。
夙障深重。
墮此水精。
晝夜煩惱。
即授以歸戒。
自爾災怪永絕。
天監(jiān)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發(fā)弘誓心受菩薩戒。
乃幸等覺殿。
皇儲已下爰至道俗士庶。
咸希度脫。
弟子著錄者凡四萬八千人。
嘗受戒時。
有一乾鵲歷階而升。
狀若餐受。
至說戒畢然后飛騰。
又嘗述戒有二孔雀。
驅斥不去。
敕乃聽上。
徐行至壇俛頸聽法。
上曰。
此鳥必欲滅度別受馀果。
矜其至誠更為說法。
無何二鳥同化。
居閑室。
忽有野媼赍書數(shù)卷置經案上。
無言而出。
并持異樹自植于庭云。
青庭樹也。
約曰。
此書美也不俟看之。
如其惡也亦不勞視。
經七日又見一叟請書而退。
此樹葉綠花紅扶疏尚在。
又感異鳥身赤尾長形如翡翠。
相隨棲息出入樹間。
大通四年夢見舊宅白壁朱門赫然壯麗。
仍發(fā)愿造寺。
詔乃號為本生焉。
又敕改所居竹山里為智者里。
大同元年八月使人伐門外樹枝曰。
輿駕當來勿令妨路。
人未之測。
至九月六日現(xiàn)疾北首右脅而臥。
神識恬愉了無痛惱。
謂弟子曰。
我夢四部大眾幡花羅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報當訖。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儼參疾。
答曰。
今夜當去。
至五更二唱。
異香滿室。
左右肅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數(shù)。
勤修念慧勿起亂想。
言畢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初臥疾時。
見一老公執(zhí)錫來入。
及遷化日諸僧咸卜寺之東巖。
帝乃改葬獨龍。
抑其前見之叟則志公相迎者乎。
又臨終夜所乘青牛。
忽然鳴吼淚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牽從部伍。
發(fā)寺至山吼淚不息。
又建塔之始白鶴一雙。
繞墳鳴淚聲甚哀惋。
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7—593 【介紹】: 一作僧可。東魏僧。俗姓姬,虎牢人。博覽群書,尤精玄理。出家后,精研三藏。年四十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于嵩洛,從學六載,親受衣缽為東土禪宗第二祖。后于鄴都大弘禪法,弟子中傳其衣缽者為三祖僧璨。
全北齊文·卷十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人,初名神光,久居伊洛,事達摩于少林,得法傳衣,是為二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 傳宗科
武牢人也。
姓姬氏。
父寂嘗以無子禱于佛。
一夕感異光照室。
其母因而懷妊。
及娩遂以照室之瑞。
名之曰光。
幼不群。
博涉詩書。
尤精玄理。
后覽佛書。
若超然自有所得者。
素好游。
不事家人產業(yè)。
即抵洛陽龍門之香山。
依寶靜禪師出家。
受具于永穆寺。
浮沈講肆。
遍學大小乘義。
年三十二。
返香山終日宴坐。
閱八載。
于寂嘿中。
見神人。
謂曰。
汝將南受果位尚滯于此。
可乎。
翌日覺頭痛如刺。
其師欲召善醫(yī)者治之。
空中忽有聲曰。
此易骨耳。
非常痛也。
可遂以見神事白師。
師視其頂。
即五骨峣然。
如五峰秀出。
因曰。
吉祥相也。
吾聞達磨大士南居少林。
汝宜趣往而師事之。
必有所證。
此神所贊也。
可受教造少室。
晨夕參承。
達磨每面壁端坐。
無所誨。
可自念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刺血濟饑。
布發(fā)掩泥。
投崖飼虎。
顧我何人。
而敢易邪。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
天大雨雪。
可堅立不動。
遲明積雪過膝。
達磨憫而問曰。
汝久立雪中。
當求何事。
可悲淚曰。
愿和尚慈悲。
開甘露門。
廣度群品。
磨曰。
諸佛無上妙道。
自非曠劫精勤。
能行難行。
能忍難忍。
而欲以小德小智。
輕心慢心。
冀有所得。
不可也。
可聞誨。
潛取刀斷左臂。
置師前。
磨乃曰。
諸佛最初求道。
為法忘身。
汝今斷臂吾前。
以求佛慧。
可也。
遂與易名。
曰慧可。
可曰。
諸佛法印。
可得聞乎。
磨曰。
諸佛法印。
此心是也。
豈從人得哉。
可曰。
我心未安。
乞師與安。
磨曰。
將心來。
與汝安。
可曰。
覓心了不可得。
磨曰。
我與汝安心竟。
后磨以衣缽付之曰。
昔如來以正法眼。
付迦葉大士。
展轉囑累。
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此衣缽所以表信也。
至吾滅后二百年。
衣缽不傳。
法周沙界。
潛符密證者。
亦何可數(shù)哉。
可既得弟子僧璨。
乃復付以達磨衣缽。
而說偈曰。
本來緣有地。
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
花亦不曾生。
且謂。
汝善護持。
吾有宿累。
今當償之。
隋開皇十二年。
遂往鄴都管城正救寺。
談無上道。
聽者云會。
先是辨和法師者。
講涅槃經。
學徒悉引去。
和不勝忿。
遂讒于邑令。
加以非罪。
可怡然委順而終。
年一百七塔磁州淦陽縣唐德宗追謚大祖禪師。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僧可。一名慧可。俗姓姬氏。虎牢人。外覽墳素內通藏典。末懷道京輦默觀時尚。獨蘊大照解悟絕群。雖成道非新。而物貴師受。一時令望咸共非之。但權道無謀顯會非遠。自結斯要誰能系之。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游化嵩洛??蓱褜氈酪灰姁傊?。奉以為師。畢命承旨。從學六載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赡司途程昭袃舴x埏埴方知。力用堅固不為緣陵。達摩滅化洛濱。可亦埋形河涘。而昔懷嘉譽傳檄邦畿。使夫道俗來儀請從師范。可乃奮其奇辯呈其心要。故得言滿天下意非建立。玄籍遐覽未始經心。后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鄴盛開秘苑。滯文之徒是非紛舉。時有道恒禪師。先有定學王宗鄴下。徒侶千計。承可說法情事無寄。謂是魔語。乃遣眾中通明者。來殄可門。既至聞法泰然心服。悲感盈懷無心返告。恒又重喚亦不聞命。相從多使皆無返者。他日遇恒。恒曰。我用爾許功夫開汝眼目。何因致此諸使。答曰。眼本自正。因師故邪耳。恒遂深恨謗惱于可。貨賕俗府非理屠害。初無一恨幾其至死。恒眾慶快。遂使了本者絕學浮華。謗黷者操刀自擬。始悟一音所演。欣怖交懷。海跡蹄瀅淺深斯在??赡丝v容順俗。時惠清猷乍托吟謠?;蛞蚯槭鲁翁惚懜顭┦?。故正道遠而難希。封滯近而易結。斯有由矣。遂流離鄴衛(wèi)亟展寒溫。道竟幽而且玄。故末緒卒無榮嗣有向居士者。幽遁林野木食。于天保之初道味相師。致書通好曰。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知形之是影。揚聲止響。不識聲是響根。除煩惱而求涅槃者。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喻默聲而尋響。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諍論起矣?;没钦嬲l是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及造談聊伸此意。想為答之。可命筆述意曰。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砣蛔杂X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憫此二見之徒輩。申詞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馀。其發(fā)言入理未加鉛墨。時或纘之。乃成部類。具如別卷。時復有化公彥公和禪師等。各通冠玄奧。吐言清迥托事寄懷。聞諸口實。而人世非遠碑記罕聞。微言不傳清德誰序。深可痛矣。時有林法師。在鄴盛講勝鬘并制文義。每講人聚乃選通三部經者。得七百人。預在其席。及周滅法與可同學共護經像。初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專附玄理如前所陳。遭賊斫臂。以法御心不覺痛苦?;馃教幯獢嗖蚴橙绻?。曾不告人。后林又被賊斫其臂。叫號通夕??蔀橹喂蚴彻┝帧A止挚墒植槐闩???稍弧o炇吃谇昂尾蛔怨?。林曰。我無臂也??刹恢???稍弧N乙酂o臂。復何可怒。因相委問方知有功。故世云無臂林矣。每可說法竟曰。此經四世之后變成名相。一何可悲。有那禪師者。俗姓馬氏。年二十一居東海講禮易。行學四百南至相州遇可說法。乃與學士十人出家受道。諸門人于相州東設齋辭別哭聲動邑。那自出俗。手不執(zhí)筆及俗書。惟服一衣一??。一坐一食以可常行。兼奉頭陀。故其所往不參邑落。有慧滿者。滎陽人。姓張。舊住相州隆化寺。遇那說法便受其道專務無著。一衣一食但畜二針。冬則乞補。夏便通舍覆赤而已。自述一生無有怯怖。身無蚤虱睡而不夢。住無再宿。到寺則破柴造履。常行乞食。貞觀十六年。于洛州南會善寺側宿柏墓中。遇雪深三尺。其旦入寺見曇曠法師。怪所從來。滿曰。法友來耶。遣尋坐處。四邊五尺許雪自積聚不可測也。故其聞有括訪諸僧逃隱。滿便持衣??周行聚落無可滯礙。隨施隨散索爾虛閑。有請宿齋者。告云。天下無人方受爾請。故滿每說法云。諸佛說心。令知心相是虛妄法。今乃重加心相。深違佛意。又增論議殊乖大理。故使那滿等師常赍四卷楞伽以為心要。隨說隨行不爽遺委。后于洛陶中無疾坐化。年可七十。斯徒并可之宗系。故可別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