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曇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8 首
頭陀寺碑文 南梁 · 王屮
四言詩
蓋聞挹朝夕之池(朝夕之池:大海。朝夕,潮汐。)者無以測其淺深,仰蒼蒼之色(蒼蒼之色:指天。)者不足知其遠(yuǎn)近,況視聽之外若存若亡、心行之表不生不滅者哉?是以掩室摩竭(摩竭:指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為釋迦牟尼佛悟道成佛處。),用啟息言之津;杜口毗邪(毗邪:亦作“毗耶”。佛教語,梵語的譯音,地名。),以通得意之路。然語彝倫者,必求宗于九疇(九疇:疇,類。指傳說中天帝賜給禹治理天下的九類大法,即《洛書》。);談陰陽者,亦研幾于六位(六位:即《易》卦之六爻。)。是故三才既辨,識妙物之功;萬象已陳,悟太極之致。言之不可以已,其在茲乎?然爻系所荃,窮于此域,則稱謂所絕,形乎彼岸矣。彼岸者,引之于有,則高謝四流(四流:佛教語,流謂流而不返,謂眾生由三惑之所流轉(zhuǎn),漂泊三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四流又名四暴河。一見流,二欲流,三有流,四無明流。);推之于無,則俯宏六度(六度:佛教語。又譯為“六到彼岸”。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滅)之彼岸的六種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精慮(禪定)、智慧(般若)。)。名言不得其性相(性相:佛教語。性指事物的本質(zhì),相指事物的表象。),隨迎不見其終始。不可以學(xué)地(學(xué)地:佛家認(rèn)為是斷除欲界思惑的境界。)知,不可以意生(意生:能變化生死、隨意往生的菩薩境界。)及,其涅槃之蘊(yùn)也。夫幽谷無私,有至斯響;洪鐘虛受,無來不應(yīng)。況法身圓對,規(guī)矩冥立(冥立:佛家認(rèn)為法無定性,一切諸法,既唯心現(xiàn),從緣而起,所以無定性,所以叫冥立。),一音稱物,宮商潛運(yùn)。是以如來利見迦維,托生王室。憑五衍之軾,拯溺逝川;開八正(八正:佛教謂修習(xí)圣道的八種基本法門: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jìn)、正念、正定。)之門,大庇交喪。于是玄關(guān)幽鍵(玄關(guān)幽鍵:比喻深邃的佛法。),感而遂通;遙源浚波,酌而不竭。行不舍之檀而施洽群有,唱無緣之慈而澤周萬物。演勿照之,明而鑒窮沙界;導(dǎo)亡機(jī)之,權(quán)而功濟(jì)塵劫。時(shí)義遠(yuǎn)矣,能事畢矣,然后拂衣雙樹(雙樹:娑羅雙樹。也稱雙林。為釋迦牟尼入滅之處。),脫屣金沙。惟恍惟惚,不皦不昧,莫系于去來,復(fù)歸于無物。因斯而談,則棲遑大千,無為之寂不撓;焚燎堅(jiān)林,不盡之靈無歇(不盡之靈無歇:意思是佛的涅槃不過是方便說法,佛性本無生無滅,無遷無變,真如常在。)。大矣哉!正法(正法:釋迦牟尼所說的教法。別于外道而言。)既沒,象教(象教:象,似。釋迦牟尼離世,諸大弟子想慕不已,刻木為佛,以形象教人,好像佛在世,有教有行,一如正法時(shí)。)陵夷。穿鑿異端者,以違方為得一;順非辯偽者,比微言于目論。于是馬鳴(馬鳴:實(shí)有其人,古印度佛教學(xué)者,弘揚(yáng)大乘佛法。)幽贊,龍樹(龍樹:實(shí)有其人,古印度佛教學(xué)者,繼馬鳴之后弘揚(yáng)大乘佛法。)虛求,并振頹綱,俱維絕紐。蔭法云于真際,則火宅晨涼;曜慧日于康衢,則重昏夜曉。故能使三十七品(三十七品:佛教正規(guī)修行的菩提分法,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有樽俎之師,七十六種(七十六種:“七”當(dāng)作“九”,羅什《維摩經(jīng)》注曰:“摩訶,秦言大,亦言勝,亦言多。于一切眾中最上,天人所宗,故言大。能勝九十六種論議,故言勝。”此處意指邪說分崩,無藩籬以自固。無藩籬之固。)既而方廣(方廣:大乘經(jīng)典、教義的通稱。其言富、其理正,故名。亦借指佛教。)東被,教肄南移。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漢晉兩明,并勒丹青之飾。然后移文間出,列剎相望,澄什(澄什:指竺佛圖澄(232—348)、鳩摩羅什(344—413)二高僧。)結(jié)轍于西山,林遠(yuǎn)(林遠(yuǎn):林指支遁(314—366),號道林。遠(yuǎn)指慧遠(yuǎn)(334—416)。晉代二高僧。)肩隨乎江左矣。頭陀寺者,沙門釋慧宗之所立也。南則大川浩汗,云霞之所沃蕩;北則層峰削成,日月之所薄;西眺城邑,百雉紆馀;東望平皋,千里超忽:信楚都之勝地也。宗法師行潔圭璧,擁錫來游。以為宅生(宅生:猶言寄托生命。)者緣,業(yè)(業(yè):佛教謂業(yè)由身、口、意三處發(fā)動(dòng),分別稱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業(yè)分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種,一般偏指惡業(yè),孽。它決定在六道中的生死輪回。)空則緣廢;存軀者惑,理勝則惑亡。遂欲舍百齡于中身,殉肌膚于猛鷙,班荊蔭松者久之。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jīng)象。后軍長史、江夏內(nèi)史、會(huì)稽孔府君諱覬,為之薙草開林,置經(jīng)行之室。安西將軍、郢州刺史、江安伯濟(jì)陽蔡使君諱興宗,復(fù)為崇基表剎,立禪誦之堂焉。以法師景行大迦葉(大迦葉:摩訶迦葉。釋迦牟尼涅槃后,他傳播正眼法藏,為佛教長老。禪宗尊他為西土二十八祖的始祖。),故以頭陀為稱首(稱首:第一。這是說大迦葉為稱舉頭陀的首位,所以用來作為寺名。)。后有僧勤法師貞節(jié)苦心,求仁養(yǎng)志,纂修堂宇未就而沒。高軌難追,藏舟易遠(yuǎn)。僧徒闃其無人,榱椽?dú)Ф獡k,可為長太息矣。惟齊繼五帝洪名,紐三王絕業(yè),祖武宗文之德,昭升嚴(yán)配,格天(格天:君主自稱受命于天,施政行為,感通上天就叫格天。)光表之功,宏啟復(fù)興,是以惟新舊物,康濟(jì)多難,步中《雅》《頌》,驟合《韶濩》,炎區(qū)九譯(炎區(qū)九譯:炎區(qū)即炎洲,指極遠(yuǎn)地區(qū)。炎洲是神話中的地名。九譯謂多次翻譯。指邊遠(yuǎn)地區(qū)或外國。),沙場一候(沙場一候:意即設(shè)官鎮(zhèn)守南北邊疆。)?;浽谟诮ㄎ溲?,乃詔西中郎將、郢州刺史江夏王觀政藩籬,樹風(fēng)江漢。擇方城之令典(方城:春秋時(shí)楚北的長城。由今之河南省方城縣,循伏牛山,北至今鄧縣,為古九塞之一。以此指代楚國。),酌龜、蒙(龜、蒙:魯國境內(nèi)的龜山、蒙山,指代魯國。)之故實(shí),政肅刑清,于是乎在。寧遠(yuǎn)將軍長史、江夏內(nèi)史行事、彭城劉府君諱諠,智刃所游,日新月故,道勝(道勝:語本《三藏法數(shù)》:“道勝謂菩薩以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己,復(fù)能度脫一切眾生?!保┲崳撏鶎?shí)歸。以此寺業(yè)廢于已安,功墜于幾立,慨深覆簣,悲同棄井。因百姓之有馀,閒天下之無事,庀徒揆日,各有司存。于是民以悅來,工以心競。亙邱被陵,因高就遠(yuǎn)。層軒延袤,上出云霓;飛閣逶迤,下臨無地。夕露為珠綱,朝霞為丹雘。九衢之草千計(jì),四照之花萬品。崖谷共清,風(fēng)泉相渙。金姿寶相,永藉閒安。息心了義,終焉游集。法師釋曇珍,業(yè)行淳修,理懷淵遠(yuǎn),今屈知事任,永奉神居。夫民勞事功,既鏤文于鐘鼎;言皆稱伐,亦樹碑于宗廟。世彌積而功宣,身愈遠(yuǎn)而名劭。敢寓言于雕篆,庶髣髴乎眾妙。其辭(辭:碑文前面的散文叫敘,后面的韻體贊詞叫銘,此辭即贊詞。)曰:
質(zhì)判玄黃,氣分清濁。
涉器千名,含靈萬族。
淳源上派,澆風(fēng)下黷。
愛流成海,情塵為岳。
皇矣能仁,撫期命世。
乃眷中土,聿來迦衛(wèi)。
奄有大千,遂荒三界。
殷鑒四門,幽求六歲。
亦既成德,妙盡無為。
帝獻(xiàn)方石,天開淥池。
祥河輟水,寶樹低枝。
通莊九折,安步三危。
川靜波澄,龍翔云起。
耆山廣運(yùn),給園多士。
金粟來儀,文殊戾止。
應(yīng)乾動(dòng)寂,順民終始。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
象正雖闌,希夷未缺。
于昭有齊,式揚(yáng)洪烈。
釋網(wǎng)更維,玄津重枻。
惟此名區(qū),禪慧攸托。
倚據(jù)崇巖,臨倪通壑。
溝池湘漢,堆阜衡霍。
膴膴亭皋,幽幽林薄。
媚茲邦后,洪流是挹。
氣茂三明,情超六入
眷言靈宇,載懷興葺。
丹刻翚飛,輪奐離立。
象設(shè)既辟,睟容已安。
桂深冬燠,松疏夏寒。
神足游息,靈心往還。
勝幡西振,貞石南刊。
按:《昭明文選》
⑴ 給園:給孤獨(dú)園。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wèi)城長者給孤獨(dú),以黃金向祗陀太子購得園地,為釋迦牟尼修建祗園洹精舍,此精舍稱給孤獨(dú)園。
⑵ 金粟:即維摩詰大士。來儀:現(xiàn)出容儀,出現(xiàn)。
⑶ 文殊戾止:文殊菩薩來到佛的身邊。戾止:至;到。
⑷ 希夷:虛寂玄妙。
⑸ 于:音烏,嘆詞。
⑹ 三明:指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⑺ 六入:佛教理論,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
歲丁巳開成紀(jì)年之明年。有具壽沙門曰令檢。自上京抵洛師。以縹囊盛三藏遺文傳記。訪余柴門于行修里。且曰。聞夫子斧藻偫言舊矣。詎直專聲于班馬。能不為釋氏董狐耶。抑豈不聞貞觀初慈恩三藏之事乎。敢矢厥來旨云。三藏事跡載國史及慈恩傳。今塔在長安城南三十里。初高宗塔于白鹿原。后徙于此。中宗制影贊。謚大遍覺。肅宗賜塔額曰興教。因?yàn)榕d教寺。寺在少陵原之陽。年歲寖遠(yuǎn)。塔無主。寺無僧。荒涼殘委。游者傷目。長慶初。有衲衣僧曇景始葺之。大和二年。安國寺三教談?wù)摯蟮聝?nèi)供奉賜紫義林。修三藏忌齋于寺。齋眾方食。見塔上有光。圓如覆鏡。道俗異之。林乃上聞。乃與兩街三學(xué)人共修身塔。兼礱一石于塔。至三年修畢。林乃化遺言于門人令檢曰。爾必求文士銘之。檢泣奉遺教。直以銘為請。非法允之冢嫡。誰何至此乎。軻三讓不可。乃略而銘之。三藏諱元奘。俗陳姓。河南緱氏人。曾父欽。后魏上黨太守。祖康。北齊國子博士。父惠英。長八尺。美須眉。魁岸沈厚。號通儒。時(shí)人方漢郭林宗。有子四人。奘其季也。年十三。依兄捷出家于洛。屬隋季失御。乃從高祖神堯于晉陽。俄又入蜀。學(xué)攝論毗于基暹二法師。武德五年。受具于成都。精究篇聚。又學(xué)成實(shí)于趙州深。學(xué)俱舍于長安岳。于是西經(jīng)前來者。無不貫綜矣。初中國學(xué)者。多以實(shí)相性空。通貫偫說。俾彖象蹄笱。往往失魚兔于得意之路。至于星羅棋布。五法三性。析秋毫以矢名相。界地生匯。各有攸處。曾未暇也。大遍覺乃興言曰。佛理圓極。片言支說。未足師決。固是經(jīng)來未盡。吾當(dāng)求所未聞。俾跛眇兒視履。必使解行如函蓋。始可為具人矣。且法顯智嚴(yán)何人也。猶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初三藏之生。母氏夢法師白衣西去。母曰何去。曰求法。貞觀三年。忽夢海中蘇迷盧山遽凌波而入。乃見石蓮波外承足山。險(xiǎn)不可上。試踴身騰踔。颯然飆舉。升中四望。廓澈無際。覺而自占曰。我西行決矣。至涼州。都督李大亮防禁特切。逼法師還京。法師乃宵遁。渡瓠蘆河。出玉門。經(jīng)莫賀延磧。艱難險(xiǎn)阻。仆而復(fù)起者。何止百十耶。自爾涉流沙。次伊吾。高昌王曲文泰遣貴臣以駝馬迓法師于白力城。王與太妃及統(tǒng)師大臣等尊以師禮。王親跪于座側(cè)。俾法師躡肩而上。資贈(zèng)甚厚。送至葉護(hù)可汗衙。又以廿四封書。通屈支等廿四國。獻(xiàn)花繒五百疋于可汗。稱法師是奴弟。欲求大法于婆羅門國。愿可汗憐師如憐奴。其所歷諸國。為其王禮重。多此類也。自爾支提梵剎神奇靈跡。往往而有。法師皆瀝誠盡敬。耳目所得。孕成多聞。與夫世稱博物者。何相萬耶。詳載如傳。惟至中印度??爛陁寺。寺遣下座廿人明詳儀注者引參正法藏。即戒賢法師也。既入謁。肘膝著地。舐足已。然后起。法藏訊所從來。曰自支??。欲依師學(xué)瑜伽論。法藏聞則涕泗曰。解我三年前夢金人之說。佇爾久矣。遂館于幼日王院覺賢房第四重閣。日供擔(dān)步羅果一百廿枚。大人米等稱是。其尊敬如此。法師既名流五印。三學(xué)之士。仰之如天。故大乘師號法師為摩訶天。小乘師號解脫天。乃白大法藏請留之。法師曰。師等豈不欲支??之人開佛慧眼耶。不數(shù)日。東印度王拘摩迎法師。戒日王聞法師在拘摩處。遣使謂拘摩曰。急送支??僧來。拘摩曰。我頭可得。僧不可得。戒日神武雄勇。名震諸國。乃怒曰。爾言頭可得??蓪㈩^來。拘摩懼。乃嚴(yán)象軍二萬。船三萬。與法師同溯殑伽河。筑行宮于河北。拘摩自迎戒日于河南。戒日曰。支??僧何不來。拘摩曰。大王可屈就。王既見法師。接足盡敬。且曰。弟子聞支??國有秦王破陣樂。乃問秦王是何人。法師盛談太宗應(yīng)天順人事。王曰。不如此。何以為支??主。因令法師出制惡見論。然小乘外道。未即推伏。請于曲女城集五印沙門婆羅門等。兼十八國王。觀支??法師之論。凡十八日。無敢當(dāng)其鋒者。戒日知法師無留意。厚以象馬橐裝餞法師。又以素謺印書使達(dá)官送法師。所經(jīng)諸國。令兵衛(wèi)達(dá)漢境。法師卻次于闐。因高昌商胡入朝。附表奏自西域還。太宗特降天使迎勞。仍制于闐等道送法師。令燉煌迎于流沙。鄯部迎于沮沫。時(shí)帝在洛陽。敕西京留守梁國公元齡備有司迎待。是日宿于漕上。十九年春正月景子。留守自漕奉迎于都亭。有司頒諸寺帳輿花幡。送經(jīng)于宏福。翌日。大會(huì)于朱雀街之南。陳列法師于西域所得經(jīng)像舍利等。其梵文凡五百廿夾。六百五十七部。以廿馬負(fù)而至。自朱雀至宏福十馀里。傾都士女。夾道鱗次。若人非人。曾不知幾俱??矣。壬辰。法師謁文武圣皇帝于洛陽宮。二月己亥。對于儀鸞殿。因廣問雪嶺已西諸國風(fēng)俗。法師皆備陳所歷。若指諸掌。太宗大悅。謂趙公無忌曰。昔符堅(jiān)稱道安為神器。今法師出之更遠(yuǎn)。時(shí)帝將征遼。法師請于嵩之少林翻譯。太宗曰。師西去后。朕為穆太后于西京造宏福寺。寺有禪院??删头g。三月己巳。徙宏福。夏五月丁卯。法師方開貝葉。廿年秋七月。法師進(jìn)新譯經(jīng)論。仍請制經(jīng)序。并進(jìn)奉敕撰西域記十二卷。太宗美法師風(fēng)儀。又有公輔才。俾法師裼緇褐襲金紫。法師因以五義褒揚(yáng)圣德。乞不奪其志。遂問瑜伽十七地義。太宗謂侍臣曰。朕觀佛經(jīng)。猶噡天望海。法師能于異域得是深法。非惟法師愿力。亦朕與公等宿殖所會(huì)。及三藏圣教序成。神筆自寫。太宗居慶福殿。百寮陪位。坐法師。命宏文館學(xué)士上官儀對偫寮讀之。廿二年夏六月。天皇大帝居春宮。又制述圣記及菩薩藏經(jīng)后序。太宗因問功德何最。法師對以度人。自隋季天下祠宇殘毀。緇伍殆絕。太宗自此敕天下諸州寺。宜各度五人。宏福寺度五十人。戊申?;侍有睢U埛◣煘榇榷魃献?。仍造翻經(jīng)院。備儀禮自宏福迎法師。太宗與皇太子后宮等。于安福門執(zhí)香爐。目而送之。至寺門。敕趙公英中書令褚引入。于殿內(nèi)奏九部樂破陣舞。及百戲于庭而還。廿三年夏四月。法師隨駕于翠微宮。談賞終日。太宗前席攘袂曰。恨相逢已晚。翌日。太宗崩于含風(fēng)殿。高宗即位。法師還慈恩。專務(wù)翻譯。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師于寺端門之陽造石浮圖。高宗恐功大難成。令改用磚塔。有七級。凡一百八十尺。層層中心。皆有舍利。冬十月。中宮方妊。請法師加祐。既誕。神光滿院。則中宗孝和皇帝也。請?zhí)枮榉鸸馔酢J苋龤w。服袈裟。度七人。請法師為王剃發(fā)。及滿月。法師進(jìn)金字般若心經(jīng)及道具等。顯慶二年春二月。駕幸洛陽。法師與佛光王發(fā)于駕前。既到館。于積翠宮終譯發(fā)智婆沙。法師早喪所天。因扈從還訪故里。得張氏姊。問塋壟已平矣。乃捧遺柩改葬于西原。高宗敕所司公給。備喪禮。盡飾終之道。洛下道俗赴者萬馀人。釋氏榮之。三年正月。駕還西京。敕法師徙居西明寺。高宗以法師先朝所重。禮敬彌厚。中使旁午。朝臣慰問及錫賚無虛日。法師隨得隨散。中國重于般若。前代雖翻譯猶未備。眾請譯焉。法師以功大恐難就。乃請于玉華宮翻譯。四年十月。法師如玉華。館于肅成院。五年春正月一日。始翻梵本??傌トf偈。法師汲汲然??植坏米錁I(yè)。每厲譯徒。必當(dāng)人百其心。至龍朔三年方絕筆。法師翻般若后。精力刓耗。謂門人曰。吾所事畢矣。吾瞑目后??梢赞旧Z為親身物。門人雨泣。且曰。和上何遽發(fā)此言。法師曰。吾知之矣。麟德元年春正月八日。門人元覺夢一大浮圖倒。法師曰。此吾滅度之兆。遂命嘉尚法師具錄所翻經(jīng)綸。合七十四部??傄磺儇Π司?。又造俱??畫像彌勒像各一千幀。又造素像十俱??供養(yǎng)悲敬上油各萬人。燒百千燈。贖數(shù)萬生。乃與寺眾辭。三稱慈尊。愿生內(nèi)眷。至二月五日夜。弟子光等問云。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nèi)眾否。頷云得生。俄而去。春秋六十九矣。初高宗聞法師疾作。御醫(yī)相望于道。及坊州奏至。帝哀慟。為之罷朝三日。敕坊州刺史竇師倫令官給葬事。又敕宜聽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門人奉柩于慈恩翻經(jīng)堂。道俗奔赴者日盈千萬。以四月十四日葬于浐東。京畿五百里內(nèi)。送者百馀萬人。至總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徙于樊川北原。傷圣情也。法師長七尺。眉目若畫。直視不顧。端嚴(yán)若神。自大教東流。翻譯之盛。未有如法師者。雖滕蘭澄什康會(huì)竺護(hù)之流。無等級以寄言。其彬彬郁郁。已布唐梵新經(jīng)矣。自示疾至于升神。奇應(yīng)不可殫紀(jì)。蓋莫詳位次。非上地其孰能如此乎。又曰。
三藏之生,本乘愿來。
入自圣胎,出于鳳堆。
大業(yè)之季,龍潛于并。
孺子謁帝,與兄偕行。
神堯奇之,善果度之。
不為人臣,必為人師。
師法未足,自洛徂蜀。
學(xué)無常師,鳥必?fù)衲尽?div class="1c566nv" id='poem_sentence_7_1374678_comment'>
跡窮夷夏,更討身毒。
寺入爛陁,師遇尸羅。
王逢戒日,論得瑜伽。
瑜伽師地,藏教泉府。
猬●98A7名數(shù),璽抽圣緒。
我握其樞,赤幡仍豎。
名高曲女,歸我真主。
主當(dāng)文皇,臣當(dāng)蔡梁。
天下貞觀,佛氏以光。
光光三藏,是護(hù)是付。
付得其人,經(jīng)綸彬彬。
梵語華言,胡漢相宣。
臺(tái)臣筆受,御膝前席。
積翠飛花,恩光奕奕。
太宗序教,天皇述圣。
揚(yáng)于王庭,百辟流詠。
三藏慰喜,靈祇介祉。
蔑彼滕什,曾無此事。
我功成矣,我名遂矣。
脫屣玉華,升神睹史。
發(fā)棺開殮,天香馥馥。
地位殊分,神人是卜。
中南地高,樊川氣清。
修塔者誰,林公是營。
門人令撿,實(shí)尸其事。
銘勒塔旁,撿真法子。
和清富樓 其一 南宋 · 趙希逢
七言律詩
禪味曾參老釋曇,混融萬象就中觀。
眼前風(fēng)月隨時(shí)幻,胸次乾坤別樣寬。
自是臨流清可賦,不成無酒白相看。
碧潭秋月唯堪比,光瑩吾心一片寒。
僧曇芳賦草堂 南宋 · 周弼
五言律詩
把詩從我者,多是剡中僧。
結(jié)屋何山塢,當(dāng)門幾樹藤。
地寒常帶雪,溪峻不留冰。
贈(zèng)爾新吟去,歸題木葉層。
黃紙書涵雨露恩,春風(fēng)寂寂閉巖門。
松間時(shí)有神光現(xiàn),不是孤園禮世尊。
足白髭又赤釋曇如足白于面。雖跣涉泥水。未嘗沾濕。稱曰白足和尚。又佛陀耶尊者赤髭。號赤髭毗邪沙?!鹌挛淘?。白足赤髭迎我笑。),一見心頗奇。
求詩以詩贄,始可與言詩。
三百本于性,非深寧有茲。
磨礱辭伯間,爾亦參寥師
⑴ 參寥以詩交游于東坡,山谷間。坡翁送參寥師詩。上人苦學(xué)空。百念已灰冷。劍頭惟一吷。焦谷無新穎。胡為逐吾輩。文字爭炳炳。新詩如玉雪。出詩便柝警。
神興寺(戊午) 明末清初 · 李景奭
七言律詩
寺在三神(洞名)勝槩兼,門當(dāng)碧岫砌臨潭。
遺基共指凌波閣,流水相傳洗耳巖。
畫壁縱橫龍虎狀,層臺(tái)容與鶴鸞驂。
悤悤客路催歸去,恨未留看禮釋曇。
萬壽山(乾隆辛未) 清 · 弘歷
五言律詩
歲辛未喜值皇太后六旬初度大慶敬祝南山之壽兼資西竺之慈因就甕山建延壽寺而易今名并志以詩
選勝廓精藍(lán),延禧資釋曇。
山名揚(yáng)萬壽,峰勢壓千嵐。
寶網(wǎng)鴻祥集,璇池浩澤涵。
載賡天保什,長愿祝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