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道成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地婆訶羅。高宗時來華。儀鳳四年表請翻度。至武周垂拱末,譯《大乘顯識經(jīng)》、《大乘五蘊論》等。年七十五卒于翻經(jīng)小房。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地婆訶羅。
華言日照。
中印土人也。
持律精進。
尤善祝術。
高宗時來游中國。
儀鳳四年五月。
疏請翻傳所赍經(jīng)夾。
天后末。
于兩京東西太原寺。
及西京廣福寺出大乘顯識經(jīng)。
大乘五蘊論等。
凡一十八部。
沙門戰(zhàn)陀般若提婆譯語。
慧智證梵語。
道成薄塵。
嘉尚。
圓測。
靈辨。
明恂。
懷度。
證義。
思玄。
復禮。
綴文筆受。
天后親序其端。
后終于翻經(jīng)之室。
享年七十五。
塔于洛陽龍門之香山。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地婆訶羅。
華言日照。
中印度人也。
洞明八藏博曉五明。
戒行高奇學業(yè)勤悴。
而咒術尤工。
以天皇時來游此國。
儀鳳四年五月表請翻度所赍經(jīng)夾。
仍準玄奘例。
于一大寺別院安置。
并大德三五人同譯。
至天后垂拱末。
于兩京東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后改西崇福寺。
東太原寺后改大福先寺)及西京廣福寺。
譯大乘顯識經(jīng)大乘五蘊論等凡一十八部。
沙門戰(zhàn)陀般若提婆譯語。
沙門慧智證梵語。
敕諸名德助其法化。
沙門道成薄塵嘉尚圓測靈辯明恂懷度證義。
沙門思玄復禮綴文筆受。
天后親敷睿藻制序冠首焉。
照嘗與覺護同翻佛頂。
深體唐言善傳佛意。
每進新經(jīng)錫賚豐厚。
后終于翻經(jīng)小房。
享年七十五。
天后敕葬于洛陽龍門香山。
塔見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6—727 【介紹】: 唐僧。會稽人,俗姓孔。曾祖、祖父均仕南朝陳為高官。十二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傳說曾刺血寫經(jīng)六百卷,為數(shù)千人授戒。武周長安四年,奉敕往歧州無憂王寺迎舍利。中宗景龍二年,延入內(nèi)道場講經(jīng),又于乾陵宮為內(nèi)尼授戒,講四分律。后睿宗請為菩薩戒師。弟子有道岸等五十余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會稽孔氏子也。
曾祖范。
陳都官尚書。
祖祀。
祠部侍即考頂生貞觀間。
拜尚乘直長。
綱方孕。
母卻葷雜有頭陀行。
婆羅門僧謂曰。
佗日生男。
終當紹隆三寶矣。
自爾每聞空中香氣樂音。
及娩白鶴雞集。
襁褓過午不求乳哺。
十二出家冠年受具。
尋詣道成律師。
稟毗尼藏年二十五。
為眾弘闡。
年三十。
登壇受戒。
而四分之學。
于是益振。
久視中。
天作淫雨。
人有憂色。
綱憫之。
乃端坐思惟。
卻倚屋壁。
于少時間豁然而悟。
自爾蹤跡莫窺。
幽明潛感。
兆于集事。
應乎遣言。
左右怪之。
綱曰夫真實無相。
色塵本空。
正覺圓常。
大悲湛定。
又何所疑哉。
未幾詔與翻譯。
長安四年。
詔往岐州無憂王寺。
等奉迎舍利。
景龍二年。
入內(nèi)道場。
行道送舍利還寺。
入塔。
是年于乾陵宮。
授內(nèi)尼戒。
仍坐夏宮中。
開四分。
律。
上悅為度弟子。
賜什物?帛等。
因奏道場靈感事。
六月七日。
御書靈感寺額。
遂以其地為寺。
辟諸寺碩德隸焉。
先天間。
睿宗皇帝。
從受菩薩戒。
所得布施。
悉付常住。
開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
卒。
壽九十二。
是年九月十四日。
建塔而窆于寺側。
北海李邕銘其碑。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文綱。
姓孔氏。
會稽人也。
曾祖范陳都官尚書。
祖祀祠部侍郎。
考頂坐逃海避隋。
擇木歸舜。
貞觀始拜尚乘直長。
咸光復儒業(yè)旁通釋教。
是故綱也植宿根從習氣。
慈母懷孕雜食棄捐。
有婆羅門僧頭陀。
語其母曰。
若此男終紹三寶。
自爾每聞空中多異香雜仙樂。
及誕育之日。
白鶴翔集若臨視焉。
比襁褓中午后不受乳哺。
猶堅持齋者。
重齔隨師訪道。
十二出家。
冠年受具。
精慮苦行專念息心。
藜羹糗糧麻衣草薦。
操有彝檢口無溢言。
尋詣京兆沙門道成律師稟毗尼藏。
二十五講律。
三十登壇。
每勤修深思凝視反聽。
凈如止水嶷若斷山。
或風雨宴居。
或晝夜獨得。
故能吉祥在手不舍其瓶。
威德迎風不絕于氣。
出籠瘠雁坐致虛空。
起屋下層自然就。
唯甘露之渧口喻利劍之傷人。
慎之重之。
廣矣至矣。
由是八方來學四分永流。
請益者舉袂云臨。
贊嘆者發(fā)聲雷駭。
久視中天作淫雨人有憂色。
綱憫之乃端坐思惟。
卻倚屋壁奄至中夕。
欻爾半傾唯馀背間。
嶷然山立。
識者以為得神通因定力。
故日月靈跡幽明潛感。
兆于集事應乎遣言。
左右怪之。
綱曰。
夫真實無相塵色本空。
正覺圓常大悲湛定。
不可取也。
是以一時法主四朝帝師。
同迦葉之入城。
遇匿王之說戒。
竹園門外別有沙彌。
畢樹枝間廣聞鵽鳥。
所以受潤者博。
入見者深。
萬病已痊獲歡喜之藥。
一心不染解煩惱之繩。
又恭承絲綸京都翻譯。
追論惠用遠契如因。
翹誠滿朝檀施敵國。
但依布薩盡用莊嚴。
累歷伽藍二十馀所。
凡是塔廟各已華豐。
猶且刺血書經(jīng)向六百卷。
登壇受具僅數(shù)千人。
至苦至勤納無我之海。
不寢不食種無生之田。
長安四年奉敕往岐州無憂王寺迎舍利。
景龍二載中宗孝和皇帝延入內(nèi)道場行道。
送真身舍利往無憂王寺入塔。
其年于乾陵宮為內(nèi)尼受戒。
復于宮中坐夏。
為二圣內(nèi)尼講四分律一遍。
中宗嘉尚為度弟子。
賜什物?帛三千匹。
因奏道場靈感之事。
六月七日御札題榜為靈感寺是也。
諸寺辟碩德以隸焉。
夫其左籞宿右上林。
南臺終山北池渭水。
千門宮闕化出云霄。
萬乘旌旗天回原隰。
先天載睿宗圣真皇帝。
又于別殿請為菩薩戒師。
妃主環(huán)階侍從羅拜。
兜率天上親聽法言。
王舍城中普聞凈戒。
恩旨賜絹三千馀匹。
綱悉付常住隨事修營。
或金地繚垣用增上價。
或寶坊飛閣克壯全模。
或講堂經(jīng)樓舍利凈土。
或軒廊器物廚庫園林。
皆信施法財周給僧寶。
方將示迷津引覺路。
濯熱火宅拯溺毒流。
而乃奄忽神遷。
斯須薪盡。
雖有應化何其速歟。
以開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
怡然長往。
時春秋九十有二。
其年九月四日塔于寺側焉。
聞哀奔喪執(zhí)紼會葬。
香華幢蓋。
緇素華夷。
填城塞川。
彗云翳景。
蓋數(shù)萬人。
有若法侶京兆懷素滿意承禮襄陽崇拔扶風鳳林江陵恒景淄川名恪等。
百馀人。
咸曰智河舟遷法宇棟橈而已哉。
有若弟子淮南道岸蜀川神積岐隴慧顗京兆神慧思義紹覺律藏恒暹崇業(yè)等。
五十馀人。
并目以慈眼入于度門。
金棺不追灰骨罔答。
乃請滑臺太守李邕為碑。
邕象彼馬遷法其班氏。
以二人而同傳。
必百行以齊肩。
不忝懷素前不慚宣師后。
李北海題品不其韙乎。
有淄州名恪律師者。
精執(zhí)律范切勤求解。
嘗廁宣師法筵。
躬問鈔序義。
宣師親錄隨喜靈感壇班名于經(jīng)。
末又附麗文綱之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