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智通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8—636 【介紹】: 隋唐時僧。河南洛陽人,俗姓孟。年十五出家,為僧粲弟子。隋時,召住大禪定道場。入唐,太宗貞觀中,預宏文館論義,發(fā)言如流,大為太子所贊賞,遂以為普光寺主。有《十八部論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
河南洛陽人也。
父皓仕隋臨淄令有治聲。
隱士西門義以道自高。
未嘗于謁。
忽求見歸美焉。
皓因出紹續(xù)績等諸子。
使品目之。
義曰。
府君六子。
皆偉器也。
然其三季。
必非世俗所可縻縶。
蓋指凈土寺曠法師。
及岳等也。
稟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
復究攝論于道尼師。
憚煩因入太白山。
投慧安師。
研精其指。
后住京師明覺寺。
閉門五載。
無食息暇。
自爾無小凝滯矣。
至于外義伏文。
非疏莫了。
三藏所錄。
并留南中。
仍為賂遺啇賈。
使必致之。
果于廣州顯明寺得凱師筆跡。
三藏口傳。
俱沙論本。
并十八部論記。
顯明即凱師所住寺也。
頓愜所懷。
尋依安卒業(yè)于太白。
安許之共給。
綿歷歲敘。
無所匱乏。
時雖兇歉。
德緒益進。
俄謝安出山。
安留之又二載。
隋大業(yè)八年。
召住大禪定道場眾時三百馀。
皆以岳學無師授。
未宜弘闡。
有同德沙門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
相與引重。
而請焉。
乃以三藏本疏。
俱沙。
或初猶未信。
及舉綱頓網。
宏密叵測。
而諍鋒遽息。
。
武德初。
臥疾藍谷感化寺巖有乳泉。
岳手承之。
可得二升而絕曰。
吾無以感之耳。
方默念誦。
輒沸觱間一日可得一升。
以資飲食。
疾良差。
二年以三藏疏本。
文句繁多。
刊削成部。
合二十二卷。
減疏本三分之二。
以便觀覽。
且著十八部論疏。
行世。
貞觀初西域波頗三藏至京師詔翻譯。
而岳亦有職。
其間頗聞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
此吾西國之極則者。
今言其善。
謬耳。
間問以大義。
則岳答如流。
頗曰。
智慧人智慧人。
今上嘗延宗法師于宮集眾。
立三宗義。
而岳問以八正局賢圣。
宗無對。
道士劉進喜創(chuàng)開老子。
岳問。
以道生一二徵據前后。
道士但瞪目而已。
岳戲曰。
先生高視前彥。
豈謂目擊取乎。
眾大笑。
六年八月。
兄曠化。
悲悼不自勝。
或勸之裁抑。
岳??淚曰。
同居火宅。
共溺愛流。
生死未斷。
何得不悲。
八年秋。
皇太子集諸碩德。
于弘文館論義。
岳慷慨談吐。
特拔其類。
太子顧曰。
此法師為誰。
左庶子杜正倫曰。
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
總持則隋之禪定。
太子曰。
于寺何職。
答曰。
未也。
太子乃曰。
皇帝為寡人造寺。
正將以收召名德。
張大教法。
而上人如此。
其無職可乎。
即屈知寺任允副。
虛襟屢辭。
不許。
徙住普光寺。
九年弟明略來省。
固留之。
略善涅槃。
住東洛天宮寺。
十年二月疾。
太子醫(yī)饋相望。
卒于所住寺。
壽六十九。
喪事取給太子家。
令葬郊南杜城西隅。
略既送葬歸。
疚痛纏結。
十二年卒。
壽六十七。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陽人也。
家世儒學專門守業(yè)。
九歲讀詩易孝經。
聰敏強識卓異倫伍。
父皓仕隋為臨淄令。
治聲遠肅。
有隱士西門義者。
博物疏通肥遁巖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來儀府舍。
謂鈴下吏曰。
西門義故謁。
遽為吾白。
即以事聞。
令素仰高風。
駭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輕舉。
義曰。
吾自弱歲隱淪。
于茲暮齒。
誠不欲干游人世。
抱誠棄智。
頃者吠聲既靜。
則良政字民。
五褲興謠兩岐成詠。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韜隱自私。
敢敘斯事。
令述其不逮。
問其治術。
對答若神。
情兼明舉。
乃命諸子紹續(xù)績曠岳略等。
列于義前。
令其顧指。
義曰。
府君六子。
誠偉器也。
自長而三。
州縣之職。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遠其德高。
業(yè)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談也。
曠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貞固志懷明約。
善大論及僧祇。
深鏡空有。
學徒百數(shù)。
禪觀著績物務所高。
即洛陽凈土明曠法師是也。
岳十五出家。
依僧粲法師為弟子。
少樂學問經論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議非。
而體貌魁美風操高厲。
容止儼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習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
備窮根葉辭義斯盡。
有九江道尼者。
創(chuàng)弘攝論海內知名。
以開皇十年至自楊都來化京輦。
親承真諦業(yè)寄傳芳。
岳因從受法。
日登深解。
以眾聚事?lián)怼?div id="w5zihv5"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59_2_71_comment'>
惟其廢習。
將欲棲形太白服業(yè)倫貫。
時太白寺慧安者。
倜儻多知世數(shù)闊達。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醫(yī)術有工經道偏練。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謂長足安是也。
岳友而親之。
便往投造告所懷曰。
毗曇成實學知非好。
攝大乘論誠乃清微。
而傳自尼公。
聽受又鮮。
今從物化精益無從。
中路徘徊伊何取適。
昔天親菩薩作俱舍論。
真諦譯之。
初傳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聞其志。
岳曰。
余前學群部。
悉是古德所傳。
流味廣周未盡于后。
惟以俱舍無解。
遂豈結于當來耶。
安曰。
志之不奪。
斯業(yè)成矣。
后住京師明覺寺。
閉門靜故尋檢論文。
自讀其詞仍洞其義。
一習五載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無閑暇。
遂得釋然開發(fā)了弘旨。
至于外義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義并錄在南方。
思見其言。
載勞夢寢。
乃重賂遺南道商旅。
既憑顧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廣州顯明寺。
獲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記。
并是凱師筆跡。
親承真諦口傳。
顯明即凱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懷。
諷讀沈思忘于寢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慶吊絕緒尋繹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給。
時谷食不豐菜色相顧。
安庶事經營令無匱乏。
綿歷歲序厥志彌隆。
內慚諸己。
乃謝安曰。
岳今至愚為累獨學成譏。
輒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為民本名作實賓。
茍求虛譽遂勞同志。
二不可也。
斯過弘矣。
誠可退跡浮浮。
更勞重累。
則不可也。
安曰。
功業(yè)將成幸無異志。
嘉會難再無思別慮。
復延兩載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尋知。
將開慧業(yè)。
游諸講肆清論莫窮。
大業(yè)八年被召住大禪定道場。
今所謂大總持寺是也。
時年三十有四。
少齒登器莫匪先之。
此時僧眾三百馀人。
令聽風規(guī)互相推謝。
岳以后至名重學不從師。
雖欲播揚未之有許。
時有同德沙門法常智首僧辯慧明等。
并名稱普聞眾所知識。
相為引重創(chuàng)為請主。
岳撝謙藏器退辭師授。
徒累清言終慚疏略。
慧明等越席揚言曰。
法師何辭耶。
吾等情均水乳義結相成。
掩德移機恐爽靈鑒。
又人世飄寄時不再來幸不相累。
岳顧諸意。
正乃首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俱舍。
先學后進潛心異論。
皆曰。
斯文詞旨宏密學爽師資。
縱達一朝誠自誣耳。
當伺其談敘得喪斯及矣。
岳自顧請主虛宗初無怯憚。
舉綱頓網大義斯。
雖諍論鋒臨而響應隨遣。
眾咸不識其戶牖。
故無理頓聯(lián)辭。
由是名振學宗法筵繼席。
歲舉賢良推師有寄。
武德初年。
從業(yè)藍谷化感寺側。
巖垂乳水。
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懸渧便絕。
乃曰。
吾無感也。
故水輟流。
遂以殘水寫渧下瀅中。
一心念誦。
日取一升經六十日。
患損方復。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學人研究難用詳覽。
遂以真諦為本。
馀則錯綜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減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統(tǒng)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論疏。
行于世。
以為口實。
又初平鄭國。
有宗法師者。
神辯英出時所異之。
皇上延入內宮立三宗義。
岳問以八正局圣賢。
后責才施無言以對。
坐見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學士談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及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東移被于鳥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會貞觀中廣延兩教。
時黃巾劉進喜創(chuàng)開老子。
諸論道。
岳乃問以道生一二。
徵據前后。
遂杜默焉。
岳曰。
先生高視前彥。
豈謂目擊取乎。
坐眾大笑而退。
故岳之深解法相。
傳譽京國矣。
至六年秋八月。
岳兄曠公從化。
悲痛纏懷。
徒屬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岳捫淚曰。
同居火宅共溺愛流。
生死未斷何得不悲。
聞者議之。
以為善居道俗之間也。
貞觀初年。
有梵僧波頗。
在京傳譯。
岳為眾舉。
預其同例。
頗聞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謂人曰。
此論本國學者之英華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謬耶。
因問以大義并諸異論。
岳隨其慧解應答如流。
頗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與爾矣。
自爾情敦道術。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諸碩德集弘文館講義。
岳廣開衢術。
延對諸賓。
酬接覆卻神旨標被。
太子顧曰。
何法師。
若此之辯也。
左庶子杜正倫曰。
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
法門軌躅學觀所宗。
太子曰。
皇帝為寡人造寺廣召名德。
而此上人猶未受請何耶。
倫曰。
虞舜存許由之節(jié)。
夏禹順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猶從矯逸。
況方外之士。
棄名之人。
臣輒從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虛襟。
岳動容辭曰。
皇帝深惟固本。
歸誠種覺。
所以考茲福地建此仁祠。
廣召無諍之僧。
用樹無疆之業(yè)。
貧道識量未弘德行無紀。
今蒙知寺任誠所不安。
愿垂含恕。
敢違恩旨。
屢辭不免。
遂住普光。
以貞觀十年春二月?lián)k疾彌留。
諸治無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喪事所資取給家令。
庶使豐厚無致匱約。
仍贈帛及時服衣等。
俄而有敕。
復公給葬儀。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岳弟明略。
身長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懷遠悟容儀清肅。
特善涅槃。
學人從集有聲京洛。
住東洛天宮寺。
貞觀九入年朝奉慰。
時四海令達總集帝京。
惟岳及略。
連支比曜。
時共美之。
及事緣將了。
言歸東夏。
岳惘然曰。
吾同氣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與爾相顧猶影。
自曠師沒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長逝。
異生難會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會又難。
爾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春岳便辭世。
略之銜疚。
痛鐘纏結帶疾還寺。
以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釋道積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出河東安邑相里氏。
其居家名子材。
年二十。
遇洪湛律師。
乃為剃落。
而遁跡雙巖。
以求其志。
復研心學于法朗禪師。
影不出山者。
三閱寒暑。
既而嘆曰。
幽證固難。
圣教須究。
開皇十三年。
就遠行寺普興法師。
稟涅槃。
十八年。
造京師寶昌寺明及法師。
咨十地論。
又依辨才智凝法師。
習攝大乘論。
仁壽三年。
聽采地持于并州武德寺沙門法棱所。
四年七月。
楊諒反。
遂與同侶素杰諸師。
南旋鄉(xiāng)里。
弘闡涅槃攝論諸部。
齒鄰知命。
則偏事地持。
曰是戒勖之極。
心法之要也。
故德資皂白。
道洽朱藍。
然于尼眾。
獨不引顧。
每謂其徒曰。
女誠戒垢。
圣典所訶。
佛度出家。
減損正法。
聞名尚爾污心。
面對豈云無染。
且教貴清顯。
不參非濫。
俗重遠嫌。
君子攸奉。
余雖不逮。
請遵其度。
則其潔己高蹈之風。
可想見矣。
先是沙門寶澄。
當隋之初。
于普救寺。
創(chuàng)營百尺彌勒大像。
始舉事。
澄遽告逝。
耆艾請積繼之。
僅十稔而雕籹之工畢。
道俗相與慶賀。
初積既受請。
夜夢。
崖旁二師子。
于大像側。
連吐明珠不絕。
寤而念曰。
師子以表法流無畏。
明珠以表財施無窮。
吾事其成乎。
即命圖其夢。
張之像前。
寺處蒲坂之陽。
尤為一方形勝。
像又殊特。
誠古今天下之偉觀。
而積弊衣蔬食。
剿志劬形。
以成就之。
可謂勤矣。
故仆射裴玄真。
刺史杜楚容。
皆饋香致敬。
贈衣求法。
隋之季。
河東通守堯君素。
議沙門守城。
以禦外敵。
令曰。
敢諫者斬。
積奮曰。
吾輩抗跡塵外。
而世欲以卒伍辱之。
可哉。
于是偕道遜神素進曰。
公亦聞人有不畏死者乎。
夫死而有益。
雖死無畏。
弟恐無益而徒死爾。
且昔者漢高尊四皓。
而天下安。
文侯重干木。
而魏國治。
今道人務德義。
疏利名。
其于四皓干木。
亦庶幾矣。
而尊重之禮。
不見得于公。
顧將拘系。
以從軍役。
則公之去漢高文侯遠甚。
而識者有以窺公也。
公其圖之。
君素以積心氣之壯。
釋不問。
后君素竟為郡人薛宗所害。
積以貞觀十年九月十日。
終于所住。
初積將終。
曾無所苦。
告門人曰。
吾今年七十五。
其死必矣。
門人曰。
師才六十九耳。
誠能七十五。
則猶有六年在。
何遽辭耶。
積曰。
死生數(shù)也。
數(shù)豈實法哉。
亦假乎語言名字而已。
吾昔日隸籍之時。
刺史增吾六年。
自今計之。
則吾壽當盡。
不三日果卒。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興福篇第九
釋道積。
河東安邑人也。
俗姓相里。
名子材。
既蒞玄門更名道積。
其先蓋鄭大夫子產之苗裔矣。
昔子產生而執(zhí)拳。
啟手觀之。
文成相里。
其后因而氏焉。
父宣恢廓有大志。
好學該富。
宗尚嚴君。
積早習丘墳。
神氣爽烈。
年二十將欲出家。
未知所適。
乃遇律師洪湛。
見而異之。
即為剃落。
晦跡雙巖。
又依法朗禪師希求心學。
絕影三載不出山門。
然為幽證自難圣教須涉。
開皇十三年。
辭師擐缽周行采義。
路經滄冀就遠行寺普興法師。
尋學涅槃慶所未聞。
乃經四載情通三事。
為門學所推。
至十八年入于京室。
供寶昌寺明及法師咨習地論。
又依辯才智凝法師攝大乘論。
于十義熏習六分轉依無塵惟識。
一期明悟。
仁壽二年。
又往并州武德寺沙門法棱所。
聽采地持。
故得十法三持畢源斯盡。
四年七月。
楊諒作亂。
遂與同侶素杰諸師。
南旋蒲坂。
既達鄉(xiāng)壤法化大行。
先講涅槃后敷攝論。
并諸異部往往宣傳。
及知命將鄰。
偏弘地持。
以為誡勖之極。
特是開心之要論也。
故成匠道俗并潤朱藍。
結宗慈訓遠近通洽。
而深護煩惱重慎譏疑。
尼眾歸依初不引顧。
每謂徒屬曰。
女為戒垢。
圣典常言。
佛度出家損減正法。
尚以聞名污心。
況復面對無染。
且道貴清顯。
不參非濫。
俗重遠嫌。
君子攸奉。
余雖不逮請遵其度。
由此受戒教授沒齒未登。
參謁咨請不聽入室。
斯則骨梗潔己。
清貞高蹈。
河東英俊莫與同風。
先是沙門寶澄。
隋初于普救寺創(chuàng)營大像百丈。
萬工才登其一。
不卒此愿而澄早逝。
鄉(xiāng)邑耆艾請積繼之。
乃惟大造之未成也。
且引七貴而崇樹之。
修建十年彫莊都了。
道俗慶賴欣喜相并。
初積受請之夕。
寢夢崖傍見二師子。
于大像側連吐明珠相續(xù)不絕。
既覺惟曰。
狩王自在。
則表法流無滯。
寶珠自涌。
又喻財施不窮。
冥運潛開。
功成斯在。
即命工匠。
圖夢所見于彌勒大像前。
今猶存焉。
其寺蒲坂之陽。
高爽華博。
東臨州里南望河山。
像設三層巖廊四合。
上坊下院赫奕相臨。
園硙田蔬周環(huán)俯就。
小而成大。
咸積之功。
撝空樹有。
皆積之力。
而弊衣菲食輕財重命。
普救殷贍追靜歸閑。
為而不恃即處幽隱。
天懷抗志頓絕人世。
不令而眾自嚴。
不出而物自往。
仆射裴玄真寵居上宰。
欽其令問頻贈香衣。
刺史杜楚客。
知人之重。
造展求法。
其感動柔靡。
皆此類也。
往經隋季擁閉河東通守堯君素。
鎮(zhèn)守荒城偏師肆暴。
時人莫敢竊視也。
欲議諸沙門登城守固。
敢諫者斬。
玄素同憂無能忤者。
積憤嘆內發(fā)不顧形命。
謂諸屬曰。
時乃盛衰法無隆替。
天之未喪斯文在斯。
且沙門塵外之賓。
跡類高世。
何得執(zhí)戈擐甲為禦侮之卒乎。
遂引沙門道遜神素。
歷階厲色而諫曰。
貧道聞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
今視死若生。
但懼不得其死。
死而有益是所甘心。
計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
公之運也。
豈五三虛怯而能濟乎。
昔者漢欽四皓。
天下隆平。
魏重干木。
舉國大治。
今欲拘系以從軍役。
反天常以會靈祇。
恐納不祥之兆耳。
敢布腹心愿深圖之。
無宜空肆一朝自傾。
于后為天下笑也公若索頭與頭。
仍為本愿。
必縱以殘生逼充步甲者。
則不知生為何生。
死為何死。
積陳此語傍為寒心。
素初聞諫重積詞氣。
但張目直視曰。
異哉斯人也。
何乃心氣若斯之壯耶。
因舍而不問。
果詣積陳懺。
堯素以殺戮無度騁其毒心。
加又舉意輕陵。
雖當時獲寢。
而禍作其兆。
卒為城人薛宗所害。
自積立性剛果志決不回。
遇逢瞋忿動為魚肉。
既出家后。
訶責本緣。
挫拉無情。
轉增和忍。
歲登耳順。
此行彌隆。
習與性成。
斯言不爽。
以貞觀十年九月十七日。
終于本寺。
春秋六十有九。
初積云疾的無所苦。
自知即世告門人曰。
吾今七十有五。
吾卒今年矣。
其徒曰。
師六十九矣。
何遽辭耶。
告曰。
死生法爾。
吾不懼也。
且老僧將年七十。
刺史貌吾增為六歲。
故其命在旦夕。
宜深剋勵視吾所行。
又曰。
經不云乎。
世實危脆無牢強者。
去終三日鐘不發(fā)聲。
逝后如舊。
眾咸哀嘆。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河東安邑人。姓相。其先鄭大夫子產之苗裔。積早習丘墳。神氣爽烈。至年二十。遇律師洪湛。見而異之。即為剃落?;捋E雙巖。又依法朗禪師。希求心學。絕影三載。開皇十三年。辭師擐缽。周行采義。路經滄海。冀就遠行寺普興法師。尋學涅槃。乃經四載。清通三事。至十八年。入于京室。依寶昌寺明及法師。咨習地論。又依智凝法師。攝大乘論。于十義。熏習六分。仁壽三年。又往并州武德寺法棱所。聽采地持。故得十法三持。四年七月。楊諒作亂。遂與同侶素杰諸師。南旋蒲坂。既達鄉(xiāng)壤。法化大行。先講涅槃。后敷攝論。先是沙門寶澄。隋初于普救寺。創(chuàng)營大像百尺。萬工才登其一。不卒此愿。而澄早逝。鄉(xiāng)邑耆艾。請積繼之。受請之夕。??夢崖傍。見二師子于大像側。連吐明珠。相續(xù)不絕。既覺惟曰。獸王自在。則表法流無滯。寶珠自涌。又喻財施不窮。冥運潛開。功成斯在。其寺蒲坂之陽。嵩高華博。東臨州里。南望河山。像設三層。巖廊四合。上坊下院。赫奕相臨。園硙田蔬。周環(huán)俯就。而弊衣蔬食。輕財重命。普救殷贍。追靜歸閑。經隋季擁閉。海東通守堯君素。鎮(zhèn)守荒城。偏師肆暴。欲議諸沙門登城守固。敢諫者斬。緇素同憂。積憤嘆內發(fā)。不顧形命。謂諸屬曰。時乃盛衰。法無隆替。沙門塵外之賓。跡類高世。何得執(zhí)戈擐甲。為禦侮之卒乎。遂引沙門道遜神素。歷階厲色而諫曰。貧道聞。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今視死若生。但懼不得其死。死而有益。是所甘心。計城之存亡。公之略也。世之否泰。公之運也。豈五三虛怯而能濟乎。昔者漢欽四皓。天下隆平。魏重干木。舉國大治。今欲拘系以從軍役。反天常以會靈祗??旨{不祥之兆耳。公若索頭。與頭。仍為本愿。必縱以殘生。逼充步甲者。則不知生為何生。死為何死。積陳此語。傍為寒心。素初聞諫。重積詞氣。但張目直視曰。異哉斯人也。何乃心氣若斯之壯耶。因舍而不問。果詣積陳懺。堯素以殺戮無度。騁其毒心。兼又舉意輕陵。卒為城人薛宗所害。積以貞觀十年九月十七日。終于本寺。春秋六十有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魏郡湯陰人。
晉王楊廣在藩,從左右。
及廣即位,累遷鷹擊郎將。
大業(yè)末署河東通守。
隋亡,唐遣呂紹宗、韋義節(jié)等攻之,不克。
又賜君素金券,勸降,許以不死。
君素卒無降心。
歲余城中乏食,為其左右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