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大行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僧達 朝代: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5—556 【介紹】: 北齊僧。俗姓李,上谷人。十五出家,從勒那三藏學《地論》,深習禪法,有異行。梁武帝引入重云殿,誓為弟子。北魏廢帝召之入鄴,受菩薩戒。北齊文宣帝尤重之,為立洪谷寺,造定寇寺。后卒于洪谷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姓李。上谷人。形器異倫?;㈩^長耳。雙齒過寸。見者駭異。志學之年始薙染。即事游歷。以閱北岱講席之盛。登具二夏。乃進毗尼。時猶魏歷未替。孝文邀以弘闡四分于廟寺。機論適變。人共褒美。尋復振錫洛陽。受地論于勒那三藏。居久之。那遷化。眾奉覆述聲駭伊谷。俄聽光師十地有所發(fā)明。遂從稟菩薩戒。雅聞梁武弘法。即南濟江入覲。詔駙馬殷均。引見重云殿。連席七宵。秘妙宣泄。請從加戒為弟子。仍令旬浹陛對。詔住同泰寺。以便開示。嘗與志公遇。公曰。大福德人也。故帝每以為北方鸞法師達法師皆肉身菩薩云。留一紀。歸兗州。時侯景方治行臺。就天觀山筑丈六寺。以迎之。而達且念身為苦器。莫足維持。遽餌苓斷粒。誓終此報。頃之魏廢帝。詔仆射高隆之聘至鄴都。并為中山王授菩薩戒。及齊繼魏統(tǒng)。文宣在位。尤禮重。前后歸崇。凡十度。詔于林慮山黃華嶺下作洪谷寺。又以神武舊廟作定??寺。聽其往來燕處。始達將經營洪谷?;⒄谄淝安豢扇?。祝曰。茲欲創(chuàng)造。以福幽靈。若許者可避去?;⒓慈?。一日議返鄴未行。夜見黃服而拜跪者。自稱戴山胡曰。王約三谷備供養(yǎng)矣。愿無復還。達謂在山則所利益者寡。在京則所利益者多。貧道觀機而動。幸勿沮也。夜有媼闖戶而饋米糕者曰。弟子山神之偶也。今僧于禮佛之際。而獨遺弟子名。寧非偏乎。得兼唱可矣。達辭其糕。而許之。復為山神讀經月馀。失所畜狗。達聞之曰。此必小道人不謹。而檀越警之。以貽禍于狗也。具問焉。則曰。本讀金光明經。偶誤易以維摩經耳。于是達祝曰。昨雖讀馀經。其功德亦屬檀越。未幾而狗出竇中。視其頂有御嚙痕。則知其以虎故。然天保七年六月七日。終于谷寺。壽八十二。大駕奔赴舉哀。六軍號慟。聲震山林。葬谷中立碑巖下。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僧達。
俗姓李。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學北代聽習為業(yè)。
及受具后宗軌毗尼。
進止沈審非先祖習。
年登二夏。
為魏孝文所重。
邀延廟寺闡弘四分。
而形器異倫見者驚奉。
虎頭長耳雙齒過寸。
機論適變時其高美。
與徐州龍達各題稱謂。
尋復振錫洛都。
因遇勒那三歲。
奉其新誨。
不久值那遷化。
覆述地論聲駭伊谷。
令望歸信相次稱謁。
后聽光師十地發(fā)明幽旨。
遂從受菩薩戒焉。
因從請業(yè)有名學眾。
又南會徐部隨通地論。
梁武皇帝撥亂弘道。
銜聞欣然遂即濟江造宮請見。
敕駙馬殷均。
引入重云殿。
自晝通夜傳所未聞。
連席七宵帝嘆嘉瑞。
因從受戒。
誓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
降禮供奉。
旬別入殿開示弘理。
年移一紀道懷有據(jù)。
請辭還魏。
乃經七啟方許背梁。
兗州行臺侯景為造二寺。
山名天觀。
治曰。
丈六達念身為苦器難可維持。
乃試履裁約。
餌苓斷粒。
自此終報。
資用通生。
未為魏廢帝中王敕仆射高隆之召入鄴都。
受菩薩戒。
暨齊文宣特加殊禮。
前后六度歸崇十善。
達性愛林泉居閑濟業(yè)。
帝為達于林慮山黃華嶺下立洪谷寺。
又舍神武舊廟造定寇寺。
兩以居之。
初達經營山寺將入谷口。
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靈。
若相許者。
可為避道。
言訖尋去。
及造寺竟安眾綜業(yè)。
達反鄴京。
夜有神現(xiàn)。
身被黃服拜而跪曰。
弟子是載山神也。
王及三谷正備供養(yǎng)。
愿不須還。
達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貧道觀機而動。
幸無遮止。
又經靜夜有推戶者。
稱曰。
山神之妻。
白日無暇。
今故參拜。
并奉米糕一筐進而重曰。
僧無偏為。
禮佛之時請兼弟子名也。
達答。
糕可將還。
后當為禮。
因令通為之。
時一拜兼唱。
其含幽識明皆此類也。
達遣弟子道爽。
為山神讀金光明經。
月馀有虎來將狗去。
達聞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
不為檀越讀經。
具問之。
果云三日來別誦維摩耳。
乃燒香禮佛告曰。
昨雖誦馀經。
其福亦屬檀越。
若有靈鑒放狗還也。
至曉狗還。
看于頂上有銜嚙處。
斯又接統(tǒng)神明。
殆不可測。
講華嚴四分十地地持。
雖無疏記而敷揚有據(jù)。
特善論議知名南北。
禪法一門開世殊廣。
曾游梁境。
志公遇而告曰。
達禪師是大福德人也。
帝亦深敬。
常顧侍臣云。
北方鸞法師達禪師。
肉身菩薩。
恒向北遙禮。
其為時君所重無有加焉。
一時少覺微疾。
端坐繩床口誦波若。
形氣調靜。
遂終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即齊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
宣帝聞之。
崩騰驚赴。
舉聲大哭。
六軍同號山林為動。
葬于谷中巖下。
立碑于后余以貞觀九年親往禮謁。
骸骨猶存。
寺宇遺跡宛然如在。
自達奉心玄道。
情無間然。
有識同親無聞嫌隙。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
榮勝高流彌所謙退。
自季世佛法崇尚官榮。
僥倖之夫妄生朋翼。
而達為國都眇然無顧。
昭玄曹局曾不經臨。
斯乃圣達之所輕。
寔世福之嘉相矣。
神僧傳·卷第三
釋僧達。俗姓李氏。上谷人。十五出家。游學北代聽習為業(yè)。初經營山寺。將入谷口虎踞其前。乃祝曰。欲造一寺福被幽靈。若相許者可為避道。言訖尋去。及造寺竟安眾綜業(yè)。達返鄴京。夜有神現(xiàn)。身被黃服。拜而跪曰。弟子是戴山胡也。王及三谷正備供養(yǎng)。愿不須還。達曰。在山利少在京利多。貧道觀機而動。幸無遮止。又經靜夜有推戶者。稱曰山神之妻。曰日無暇今故參拜。并奉米糕一筐。進而重曰。僧無偏為禮佛之時。請兼弟子名也。達答糕可將還。后當為禮佛兼名也。因令通禮之時一拜兼唱。達遣弟子道爽為山神讀金光明經。月馀有虎來盜犬去。達聞之曰。此必小道人懈怠不為檀越讀經。具問之。果云。年日來別讀維摩耳。乃燒香禮佛告曰。昨雖誦馀經其福亦屬檀越。若有靈鑒放犬還也。至曉犬還??从陧斏嫌秀晣帯R蝗丈儆X微疾。端坐繩床。口誦般若。形氣調靜。遂終于洪谷山寺。春秋八十有二。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不詳姓氏。
齊州人也。
始隱泰岳行頭陀行。
開皇十四年。
乘輿省方。
招訪名德。
有以其名聞者。
詔延見共載以游。
達京邑。
詔住勝光寺。
以身范物。
禪侶尊仰。
仁壽初。
詔送舍利于齊州泰山之神通寺。
寺蓋南燕慕容德。
為僧朗禪師建。
事見史傳。
古號為朗公寺。
以其靈感故目之。
開皇三年改茲額。
舍利至寺。
其瑞徵如別記。
瓚后以定業(yè)開導。
遂卒于寺。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 義解篇六
釋法瓚。齊州人也。安心寂定樂居巖穴。頭陀苦行是所纏懷。隱于泰岳之阜。開蒙訓接善知方便。兼以達解諦義時揚清論。致有覆喪。坐無輟講。待移之誚興世。瓚初聞之。深自??怍曰。問非切并不欲困人。謂言彼解何言致斃。因遂杜口不事言論。閉謁尋閑披玩而已。開皇十四年。文帝省方招訪名德。人有述其清曠者。乃下敕延之。與帝同歸達于京邑。住勝光寺。肅肅禪侶擁彗門庭。以身范世復見斯日。仁壽置塔。敕令送舍利于齊州泰山神通寺。即南燕主慕容德。為僧朗禪師之所立也。事見前傳。燕主以三縣民調用給于朗。并散營寺。上下諸院十有馀所。長廊延袤千有馀間。三度廢教人無敢撤。欲有犯者朗輒現(xiàn)形以錫杖撝之。病困垂死。求悔先過。還差如初。井深五尺由來不減。女人臨之即為枯竭。燒香懺求還復如故。寺立已來四百馀載。佛象鮮瑩色如新造。眾禽不踐于今儼然。古號為朗公寺。以其感靈即目故。天下崇焉。開皇三年。文帝以通徵屢感故。改曰神通也。初至寺內即放圓光。乍赤乍白時沈時舉?;蛉缌餍?。人眾同見。井水涌溢。酌而用之。下后還復又感群鹿自然至塔。雖鼓吹眾鬧馴附無恐。又感鵝一雙從四月三日。終于八日。恒來輿前立聽梵贊。恰至埋訖跡絕不來。斯之感致罕聞于古。瓚具以聞。后導以禪定時揚法化。言無嚴切而密附懷抱。遂終沒于所住。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大行,齊州人。
入泰山,草衣木食,行法華三昧。
感普多見身,遂覺心眼洞明,見十方諸佛,猶如明鏡中象。
至元間詔入宮闕,賜號“開國法師”、“常精進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