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純陀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新定遂安人。年二十二。志祈薙落。而未遇其師?;蛑^衢之北山有善南宗者。則趨之。而其人曰。吾非汝師也。其必往天臺乎。至剡之石城寺。見一翁。貌奇古。神氣秀爽。問朗曰。子何之。曰天臺求佛大法爾。因同行數(shù)十里。憩林樹間。翁告之曰。法常寂然。尚奚庸遠(yuǎn)適哉。汝于鄉(xiāng)里有緣。宜歸以闡化。毋后也。言畢而隱。朗亦豁然心悟。乃復(fù)峰啄澗飲數(shù)載。而后居邑之慧安寺。以白衣。行頭陀法。未幾秦望山無故振動。大龜出焉。見者咸以為異。尋有僧??自云門來。身脩八尺四寸。隆鼻大目。而光采射人。通思益大品維摩等經(jīng)。兼融貫諸論。眾敬之如神。朗愿事以為師。??徵維摩義。朗答殊超邁。景龍中。鄉(xiāng)里吳川縣尉余少興。新昌縣令余仁等十?dāng)?shù)家為檀越。輪請降臨。一夕忽睹神光從其頂出。旁燭山川盈數(shù)十里。由是??公反以師禮視朗。而朗升座為說法。變化莫測。道俗欣慶。嘆曰。昔者山動龜出。其祥非為??公明矣。自是四方學(xué)者云萃。開元四年。州牧李思絢。卜于龍山之陽。建伽藍(lán)以延之。大設(shè)戒壇。廣邀律德。若光州岸公會稽超公咸在。授朗具足戒。而道益尊矣。七年刺史韋利器服膺向化。八年歙州長史許思恭迎至治所。朗每升座。有熊隨眾聚敬。伏于前若聽伏。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會門人告逝。且曰。吾當(dāng)三生此地。今才一生爾。言訖。如入禪定。壽六十四。稟遺命苶維建塔。大歷十二年。其嗣法弟子開元寺道欽慧祐道禪。龍興寺??海。寧國寺進(jìn)玉。越州寶林寺有沛遠(yuǎn)整。杭州竹林寺一行等。立碑。新定太守蕭定撰文。司馬劉長卿書。刺史李揆篆額。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朗。
新定遂安人也。
年二十有二。
于衢州北山遇南宗頓教之首將請為師。
乃逆相謂曰。
汝久積凈業(yè)吾非汝師。
可往天臺當(dāng)逢哲匠。
至剡溪石城寺見一禪翁。
莫知其來。
鶴發(fā)冰膚目如流電。
聲含鐘律神合太虛。
乃問朗曰。
子將何之。
答曰。
欲往天臺求佛大法。
因同行十?dāng)?shù)里憩林樹下。
而指訓(xùn)之曰。
法常寂然彼亦如也。
何必隨遠(yuǎn)。
當(dāng)化有緣宜歸本生度無量眾。
言畢求之無方。
豁然本心悟佛知見。
林棲谷飲凡經(jīng)數(shù)載。
乃卻歸故邑慧安寺。
凈名白衣服非法服純陀工巧心如佛心。
驪珠尚潛師子未吼。
弱喪之終涉川迷津。
一日秦望山林嶺振動俄有大龜呈質(zhì)。
咸相謂言。
此何祥也。
尋有禪僧曰??。
自會稽云門而來。
身長八尺四寸。
高鼻大目睛光射人。
明大品思益維摩等經(jīng)。
兼博通諸論。
眾曰。
神僧也。
大龜應(yīng)乎此也。
朗秘菩薩行請之為師。
??徵維摩經(jīng)義。
答曰。
如日照螢火海沃牛跡耳。
??公深器之。
曰真凈名也。
景龍中鄉(xiāng)人吳川縣尉余少興宗黨新昌縣令余仁等十?dāng)?shù)家。
咸共宗事遞請降臨。
一夕忽睹神光從項(xiàng)而出。
旁燭山川盈十?dāng)?shù)里。
含情之類罔不歸依。
??公加師資之禮。
由茲反拜請朗登座。
乃先示法身遍同群有。
次明遍化一切皆如。
道俗欣然而各嘆曰。
昔山之震動龜之?dāng)椤?div id="x77hzb7"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76_1_55_comment'>
非??公之應(yīng)明矣。
至是四方學(xué)禪觀者臻萃開元四年本州牧李思絢。
于龍山之陽建伽藍(lán)。
延以居之。
方大設(shè)戒壇廣邀律德。
有光州岸公會稽超公而為上首。
既而發(fā)希有心受具足戒。
珠圓月滿內(nèi)外俱明。
遍臨壇為戒師。
旋請益。
為學(xué)士。
眾情加重。
道在益尊。
七年刺史韋利器深心歸向。
八年歙州長史許思。
恭請往治所。
朗升法座。
無何熊伏于前。
聞鐘而來。
眾散而去。
時(shí)皆驚懼虞其搏攫。
原其有聽法之心耳。
其馴猛獸也若此。
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門人曰。
吾將去矣。
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
言訖儼然而寂。
春秋六十四。
稟遺命茶毗建塔。
學(xué)者既多。
穎脫則開元寺道飲慧祐道禪。
龍興寺??海。
寧國寺進(jìn)玉。
越州寶林寺有沛遠(yuǎn)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并傳朗之法。
相繼若瓜瓞然。
至大歷十二年。
新定太守蕭定述碑。
司馬劉長卿書。
刺史李揆篆額。
所謂俱是名公盛誇全美有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浙東三衢人。
開元初。
至臺山掛錫清涼寺。
居鬻院。
充典座職。
日負(fù)薪樵。
不堪勞苦。
而每織竹鞋。
貿(mào)有力者代之。
時(shí)披納衣出游。
偶東北行可五里所。
遇一老僧于楞伽山下。
氣貌古樸。
而神情澹雅。
有童子隨后。
其實(shí)于義未嘗識也。
忽呼名童子覺一。
使邀義就寺啜茶。
乃相與入寺。
遍閱諸院。
見大閣三重。
上下九間。
皆黃金色。
輝耀奪目。
既而老僧謂義曰。
山寒難住。
可蚤還也。
義唯諾辭出。
僅百許步。
回顧其地。
莽然皆山林也。
大歷初。
義上疏言狀。
詔即其地置金閣寺。
以十節(jié)度助貲費(fèi)。
西域沙門純陀為都料。
蓋造寺成。
仍詔賜不空三藏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道義。
江東衢州人也。
開元中至臺山于清涼寺粥院居止。
典座普請運(yùn)柴負(fù)重登高。
頗有難色。
義將竹鞋一緉轉(zhuǎn)貿(mào)人荷擔(dān)。
因披三事納衣。
東北而行可五里。
來于楞伽山下逢一老僧。
其貌古陋引一童子。
名字覺一。
老僧前行。
童子呼請義東邊寺內(nèi)啜茶去。
乃相隨入寺遍禮諸院。
見大閣三層上下九間總?cè)缃鹕W爍其目。
老僧令遣義早還所止。
山寒難住。
唯諾辭出寺。
行及百步回顧唯是山林。
乃知化寺也。
卻回長安。
大歷元載具此事由奏寶應(yīng)元圣文武皇帝。
蒙敕置金閣寺。
宣十節(jié)度助緣。
遂召蓋造都料。
一僧名純陀
為度土木造金閣一寺。
元是西域那爛陀寺喜鵲院僧。
寺成后敕賜不空三藏焉。
義不測其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