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明達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釋法恭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生吳之顧氏。初娩有異光燭室。童年事武丘聚法師出家。登具后。受成實于馀杭寵公毗曇于玘公。建寵將終。乃付以麈尾托之。道統(tǒng)。自爾法席之盛。不減前輩。復(fù)游建康。詢歷宗匠。盡祛平生礙膺之惑。旋軫鄉(xiāng)里。其進修視昔有加。隋開皇中。刺史劉權(quán)躬謁山庭。起住回向寺。國朝貞觀十一年。詔與常州法宣。同赴洛對楊黼扆侍燕經(jīng)筵。屢賜縑。且留供養(yǎng)。魏邸出牧雍州聞而敬慕遙致書疏。請為戒師。既發(fā)大心。仍頒豐施。于是朝野緇素。駢肩而至。負笈而趨矣。十四年十月十六日。遷化于西京大莊嚴寺。春秋七十有三。詔加賻贈官給靈輿資費。使弟子慧驡扶護歸。葬。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窆于山之南嶺。碑則中書令江陵公岑文本序朝散大夫著作即劉子翼銘。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四 義解篇十
釋法恭。
姓顧氏。
吳郡吳人也。
正信天發(fā)成德自然。
妙識悟道高情拔俗。
故知為道者貴其精力。
通方者歸其至當。
立朝者宗其篤誠。
招隱者味其閑放。
詳之于恭。
諒法侶之羽儀。
人倫之準的矣。
初生之夕室有異光。
爰洎撫塵便能舍俗。
事武丘聚法師為弟子也。
受具之后。
聽馀杭寵公成實屺公毗曇。
逮寵將亡。
乃以麈尾付囑。
凡斯先達皆人杰也。
恭既受法寄相續(xù)弘持。
三吳九派之流。
爭趨問道。
而勞謙終日應(yīng)對不疲。
行高而挾如愚。
學(xué)廣而陳面壁。
后言游建業(yè)歷詢宗匠。
深疑碩難每祛懷抱。
固有無得之道大弘。
遺名之情斯著。
乃旋軫舊壤。
幽居于武丘山焉。
燒指供心。
痛惱之情頓遣。
檐禽庭獸。
長往之志彌存。
開皇中年。
州將劉權(quán)。
政成吳土心游釋教。
乃嚴駕山庭屈還城邑。
住回向寺。
既迫茲固請翻然回慮。
以為體道由心。
道存則喪于彼我。
立教在跡。
教行則混其顯晦。
乃游洛轉(zhuǎn)法通流甘露。
挹河仰岳均美前奇。
大唐闡化彌崇弘演。
貞觀十一年下敕赴洛。
常州法宣同時被召亦既來儀。
深降恩禮對揚帷扆。
辯說紛綸明像教之興滅。
證遺法之囑付。
入侍宴筵既摛雅什。
田衣作詠仍即賜縑。
有感圣衷深見顏色。
特詔留住傳送京師。
四事資給務(wù)令優(yōu)厚。
雍州牧魏王。
遙加欽請以為戒師。
親降疏曰。
昔道安晦跡襄陽。
聲馳秦闕。
慧遠棲心廬岳。
名振晉京。
故知善言之應(yīng)非徒千里。
明月所照不隔九重。
法師笠澤上仁震維高德。
律行凈于青眼。
威儀整于赤髭。
傳燈之智不窮。
法施之財無盡。
弟子攝此心馬。
每渴仰于調(diào)御。
墾此身田常載懷于法雨。
若得師資有托。
冀以祛此六塵。
善尊啟行。
庶無迷于八正。
謹遣咨祈佇承慈誘。
既膺斯請供施特隆。
自爾朝野明達緇素清高。
聞風延佇望室奔湊者。
厥罕書矣。
然其廣植德本遐舉勝幢。
寶殿臨云金容照日。
講筵初辟負笈相趨。
談疏才成名都紙貴。
加以博通內(nèi)外。
學(xué)海截其波濤。
鴻筆彫章。
文囿開其林藪。
以貞觀十四年十月六日。
遷神于西京大莊嚴寺。
春秋七十有三。
冕旒興悼有識含悲降敕加以賻贈。
并造靈輿。
遞給傳乘。
付弟子慧襲送柩還鄉(xiāng)。
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窆于武丘之南嶺。
道俗奔赴望途悼泣。
門人等師資增感歲序易馳。
非夫琓琰孰陳不朽。
乃共豎豐碑。
式陳偈頌。
中書令江陵公岑文本制序。
朝散大夫著作郎劉子翼制銘。
兩敘風聲各其志矣。
釋善慧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荀氏。
河內(nèi)溫人。
學(xué)至天文地理。
無所不通。
然知世相虛幼非堅久。
乃薙染于徐州之彭城寺。
創(chuàng)圓具戒。
誦法華經(jīng)。
聽攝大乘論。
時天下饑亂。
慧雖凍餒。
益奉法自勵。
洗穢護凈。
隆于常日。
大業(yè)之季。
負錫西上。
路頻逢盜。
然執(zhí)持破瓶。
以垢布自蔽。
冬十月抵京。
適值吉藏法師。
方闡法華。
愿從稟受。
眾以鄙陋拒之。
慧獨掃雪藉地而坐。
所得辭義。
臺弗遣佚。
或問之。
輒舉其要。
禪定寺沙門法喜引至房。
恩意勤厚。
慧以其智觀明達
復(fù)師事之。
武德初。
隨住藍田之津梁寺。
多置禪坊。
以招勝侶。
貞觀九年正月。
終于驪山之涼泉精舍。
春秋四十有九。
弟子奉其靈輿。
合葬于太原沙門慧達之兆。
達誦法華行坐不輟聲。
其遍數(shù)之多。
且馀五千。
性尤矜恤生物。
低目直視。
地有蟲貌。
必斂身避之。
不敢跨越。
有問之者。
則塔曰。
死內(nèi)莫定。
又焉知此物之不先己而成正覺耶。
貞觀八年四月。
趺坐而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讀誦篇第八
釋善慧。姓茍氏。河內(nèi)溫人。博通群籍統(tǒng)括文義。逮于九章律歷七曜盈虛。皆吞若胸中抵掌符會。乃深惟世務(wù)終墜泥涂。遂解褐抽簪。創(chuàng)歸僧伍。初在除州之彭城寺。誦法華經(jīng)聽收攝論。時遭寇蕩兵食交侵。而慧抱饑自勵奉法無殆。洗穢護凈彌隆恒日。但以邊邑寡學(xué)文字紕謬至于音詁眾議紛然。雖復(fù)俗語時通。而慧意存雅正。周訪明悟還同昔疑。乃以大業(yè)末齡。負錫西入屢逢群盜衣裳略盡。但有弊布目遮。猶執(zhí)破瓶常充凈用。既達關(guān)口。素闕繻文。遂即正念直前從門而度。于時中表列刃曾無遮止。孟冬十月初達京師。值沙門吉藏正講法華。深副本圖即依聽受。形服鄙惡眾不納之。乃掃雪藉地單裙??坐。都講財唱。傾耳詞句擬定經(jīng)文。藏既闡揚。勇心承旨望通理義。由情存兩得。不暇忍寒。歡笑熙熙如賈獲寶。竟冬常爾眾方美之。問以詞旨片無遺忘。乃以聞法同屬禪定寺。沙門法喜便脫衣迎之引至房中。智觀無濫?;塾謳熛?。兩振芳規(guī)。武德初年。隨住藍田之津梁寺。俗本驪戎?;ハ喙l濉B湿勌栈?。十室而九。然而性愛英賢。樂相延致。自西自東百有馀里。名林勝地皆建禪坊。所之逃逸之儔。賴其安堵。以貞觀九年正月。終于驪山之陽涼泉精舍。春秋四十有九。初慧棄擲俗典蒞此玄模。言不重涉專心道業(yè)。省言節(jié)食佩律懷仁。迎頓客旅雅重經(jīng)教。其有未曾覿者。要必親觀。若值行要累日誦持。以為熏習(xí)之基也。 時太原沙門慧達者。亦誦法華五千馀遍。行坐威儀其聲不輟。偏存物命。直視低目。地有蟲豸。必回身而避。不敢跨越。有問。答曰。斯之與吾生死不定。將不先成正覺。安可妄輕之耶。以貞觀八年四月。跏坐而終。人謂入定。停于五宿。既似長逝。又不臭腐。乃合床內(nèi)于窟中。

人物簡介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慧壁。
姓弘。
蘇州嘉興人。
爰初胎孕。
母絕辛鯹。
及誕育后生嫌臭味。
故始自孩嬰至于七歲。
菜蔬飽腹諸絕希求。
出家依法流水寺巖師明教。
隨順修奉。
冠肇已后。
周游訪道無擇夷險。
四論三經(jīng)咨詢賞要。
學(xué)既明達還延舊居。
四遠承風咸來請謁。
門人來去常數(shù)百人。
曉夕誨誘樂說無倦。
背不著席四十馀年。
老無久力時撫彎幾。
貞觀之末年。
七十馀。
伊人不遠詞狀罕傳。
四遠稱揚但云不可思議大德也。
至于登機對晤述作憲章。
高軌莫聞。
恐埋諸古。
惜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百濟國人。世弋獵。表尤蹻捷善射。開元中。逐獸于野。倦憩壟畝間。見蝦蟆多甚。獨念曰。此不可以羹乎。因取柳條貫三十許。置水深處。復(fù)逐獸從別道歸。忘取所貫。明年春。仍以獵至其處。聞蝦蟆聲。就視之。所貫皆喁噞自若。表大愧責曰。吾以口腹為物累如此。罪其可免哉。即拔所佩刀削發(fā)。遁逃入山懺悔。且誓愿面奉彌勒菩薩授比丘戒。日夜繞旋扣頭流血。心無間斷。如是經(jīng)于七日七夜。且見地藏菩薩手持金錫。先為策發(fā)受戒。方便頓覺。歡喜遍身。倍加精進。二七日忽有大鬼?,F(xiàn)可怖相。推表墜于重巖之底。而身無所傷。旁峙石壇。匍匐遂登其上。魔撓紛然弗顧。三七日稍曙。聞鳥音云菩薩來也。四際白云若浸粉然。山川平滿。無有高下。成銀色世界。兜率天主威儀自在。與諸侍衛(wèi)圍繞石壇。爾時慈氏徐至壇所。手摩表頂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蘇迷盧山猶可攘卻。爾心堅固。不可退墮贊嘆撫摩至于再三。而后授法。表則身心和悅。非世間之樂所能比也。尋獲天眼。洞見無礙。慈氏躬授三衣瓦缽。且為作真表名。俄于膝下。出二簽。其一署九。其一署八。視其簽。非牙非玉。然竟不知何物所為者。以付表曰。異日人有從爾求戒。爾當先使其人悔罪。罪福者持犯所自。悔罪之法。或以九十日?;蛞运氖??;蛞匀呷?。為一期。期滿而欲知罪滅不滅之相。則益為一百八簽。上署百八煩惱名目。用前二簽以合之望空而擲。若百八簽飛散四畔。獨八九二簽。卓立壇心者。是得上上品戒相也。若百八簽中。僅一二簽。與九八二簽交觸。第看交觸之簽。是何煩惱。則知此等煩惱未盡。而其人宜令重加悔罪可也。然后又以前所交觸之簽。合八九二簽。擲空中。其簽不至交觸。而遠去者。名中品戒相也。若百八簽。終于擁蔽八九簽者。其罪不滅。為不得戒。設(shè)能志誠悔罪。踰九十日。復(fù)作前法。而不擁蔽者。得下品戒。且云。八者新薰也。九者本習(xí)也。已而隱。華萎香炮。山川寂寥。于是表著衣持缽。為大比丘。念欲下山利益眾生。而草木垂靡。溪谷坦夷。祥禽瑞獸。翔舞馴伏前后。又空中唱言。菩薩出山來。何不迎接。是故聚落人民。布發(fā)脫衣者相望。氈罽裀褥被路。表皆踐踏之。以副其意。有女子以白氈半端展而俟。輒驚避他往。女子怪其不平而問之。則曰。吾非無意也。適睹氈縷間皆狶子。吾恐傷生。故避之耳。蓋女子本屠家。致氈之由可知。居常二虎侍左右。表語之曰。吾茲不入郛郭。如他有可脩行地。汝導(dǎo)以往。乃行三十里。踞一山坡而止。表則掛錫樹枝。敷草而坐。信士四至。倏成伽監(jiān)。號金山寺。今影堂道具猶存。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真表者。百濟人也。家在金山世為弋獵。表多蹻捷弓矢最便。當開元中逐獸之馀憩于田畎。間折柳條貫蝦蟆。成串置于水中。擬為食調(diào)。遂入山網(wǎng)捕。因逐鹿由山北路歸家。全忘取貫蟆歟。至明年春獵次聞蟆鳴。就水見去載所貫三十許蝦蟆猶活。表于時嘆惋。自責曰。苦哉。何為口腹令彼經(jīng)年受苦。乃絕柳條徐輕放縱。因發(fā)意出家。自思惟曰。我若堂下辭親室中割愛。難離欲海莫揭愚籠。由是逃入深山以刀截發(fā)??嗟綉曰?。舉身撲地志求戒法。誓愿要期彌勒菩薩授我戒法也。夜倍日功繞旋叩搕。心心無間念念翹勤。經(jīng)于七宵。詰旦見地藏菩薩手搖金錫為表策發(fā)教發(fā)戒緣作受前方便。感斯瑞應(yīng)嘆喜遍身勇猛過前。二七日滿有大鬼現(xiàn)可怖相。而推表墜于巖下。身無所傷。匍匐就登石壇上。加復(fù)魔相未休。百端千緒。至第三七日質(zhì)明。有吉祥鳥鳴曰。菩薩來也。乃見白云若浸粉然。更無高下山川平滿成銀色世界。兜率天主逶迤自在儀衛(wèi)陸離圍繞石壇。香風華雨且非凡世之景物焉。爾時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壇所垂手摩表頂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至于再至于三。蘇迷盧可手攘而卻。爾心終不退。乃為授法。表身心和悅猶如三禪。意識與樂根相應(yīng)也。四萬二千福河常流。一切功德尋發(fā)天眼焉。慈氏躬授三法衣瓦缽。復(fù)賜名曰真表。又于膝下出二物。非牙非玉乃簽檢之制也。一題曰九者。一題曰八者。各二字。付度表云。若人求戒當先悔罪。罪福則持犯性也。更加一百八簽。簽上署百八煩惱名目。如來戒人。或九十日?;蛩氖?。或三七日。行懺苦到精進期滿限終。將九八二簽參合百八者。佛前望空而擲其簽。墮地以驗罪滅不滅之相。若百八簽飛逗四畔。唯八九二簽卓然壇心而立者。即得上上品戒焉。若眾簽雖遠。或一二來觸九八簽。拈觀是何煩惱名。抑令前人重覆懺悔已。正將重悔煩惱簽和九八者。擲其煩惱簽。去者名中品戒焉。若眾簽埋覆九八者。則罪不滅。不得戒也。設(shè)加懺悔過九十日得下品戒焉。慈氏重告誨云。八者新熏也。九者本有焉。囑累已天仗既回山川云霽。于是持天衣執(zhí)天缽。猶如五夏比丘。徇道下山。草木為其低垂覆路。殊無溪谷高下之別。飛禽鷙獸馴伏步前。又聞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菩薩出山來何不迎接。時則人民男女布發(fā)掩泥者。脫衣覆路者。氈罽??毹承足者。華絪美褥填坑者。表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踐。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表似驚忙之色回避別行。女子怪其不平等。表曰。吾非無慈不均也。適觀氎縷間皆是狶子。吾慮傷生避其誤犯耳。原其女子本屠家。販買得此布也。自爾常有二虎左右隨行。表語之曰。吾不入郛郭汝可導(dǎo)引。至可修行處則乃緩步而行。三十來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時則掛錫樹枝敷草端坐。四望信士不勸自來。同造伽藍號金山寺焉。后人求戒。年年懺。罪者絕多今影堂中道具存焉。 系曰。表公革心變行。一日千里。果得慈氏為授戒法。此五十受中何受邪。通曰。近上法見諦自誓也。發(fā)天眼通。是證初二果也。非諦理現(xiàn)觀而何。專據(jù)石壇與多子塔前自誓同也。或曰。所授簽檢以驗罪滅之相。諸圣教無文。莫同諸天傳授。或魔鬼所為不可為后法乎。通曰。若彰善癉惡利益不殊。彌勒天主是天傳授。非魔必矣。諸圣教中有懺罪求徵祥證其罪滅不滅。然其佛滅度彌勒降閻浮說瑜伽。豈可不為后世法耶。十誦律云。雖非佛制諸方為清凈者不得不行也。
神僧傳·卷第七
真表者。
百濟人也。
家在金山世事戈獵。
后入深山以刀截發(fā)。
苦到懺悔舉身撲地。
志求戒法誓愿要期。
彌勒菩薩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繞旋叩榼。
心心無間念念翹勤。
經(jīng)于七宵詰旦。
見地藏菩薩手搖金錫。
為表策發(fā)教發(fā)戒緣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應(yīng)勇猛過前。
二七日滿有大鬼現(xiàn)可怖相。
而推表墜于巖下。
身無所傷。
葡卜就登石壇上。
加復(fù)魔相未休。
百端千緒。
至第三七日質(zhì)明。
有吉祥鳥鳴曰。
菩薩來也。
乃見白云若浸粉然。
更無高下。
山川平滿成銀色世界。
兜率天主透迤自在。
儀衛(wèi)陸離圍繞石壇。
香風花雨一時交集。
須臾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壇所。
垂手摩表頂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蘇迷盧可手攘而卻爾心終不退。
乃為授法。
表身心和悅猶如三禪意識與樂根相應(yīng)也。
四萬二千福河常流一切功德。
尋發(fā)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缽。
復(fù)賜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
乃簽檢之制也。
一題曰九者。
一題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表云。
若人求戒當先悔罪。
罪福則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簽。
簽上署百八煩惱名目。
如來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懺苦到精進期滿限終將九八二簽參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擲其簽。
墮地以驗其罪滅不滅之相。
若百八簽飛逗四畔。
唯八九二簽卓然壇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眾簽雖遠。
或一二來觸九八簽。
拈觀是何煩惱名。
抑令人重覆懺悔已。
正將重悔煩惱簽。
和九八者擲其煩惱簽。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眾簽埋覆九八者。
則罪不滅不得戒也。
設(shè)加懺悔過九十日得下品戒大慈氏重告誨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也。
囑累已大仗既回山川云霽。
于是持天衣執(zhí)天缽。
猶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草木為其低垂覆路。
殊無溪谷高下之別。
飛禽鷙獸馴伏步前。
又聞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
菩薩出山來何不迎接時。
則人民男女布發(fā)掩泥者。
脫衣覆路者。
氈罽氍毹承足者。
花絪美褥填坑者。
表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踐。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
表似驚忙之色。
回避別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表曰。
吾非無慈不均也。
適觀氎間皆是狶子。
吾慮傷生避其誤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販買得此布也。
自爾常有二虎左右隨行。
表語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導(dǎo)引。
至可修行處則乃緩步而行。
三十來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時則掛錫樹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勸自來。
同造伽藍號金山寺焉明達。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百濟人。家在金山。世為戈獵。表多蹻捷。弓矢最便。當開元中。逐獸之馀。憩于田畎間。折柳條貫。蝦蟆成丳。置于水中。擬為食調(diào)。遂入山網(wǎng)捕。因逐鹿。由山北路歸家。忘取貫蟆。至明年春。獵次聞蟆鳴。就水見去年所貫。三十許蝦蟆猶活。表于時嘆惋。自責曰??嘣?。何為口腹。令彼經(jīng)年受苦。乃絕柳條徐輕放縱。因發(fā)意出家。自惟曰。我堂下辭親。室中割愛。難離欲海。由是逃入深山。以刀截發(fā)??嗟綉曰?。舉身撲地。志求戒法。心心無間。念念翹勤。經(jīng)于七宵。詰旦見地藏菩薩。手搖金錫。為表策發(fā)。教戒緣。受方便。感瑞應(yīng)。因勇猛過前。二七日滿有大鬼?,F(xiàn)可怖相。推表墜于巖下。身無所傷。至第三七日質(zhì)明。有吉祥鳥。鳴曰菩薩來也。乃見白云若浸粉然。更無高下。山川平滿。成銀色世界。兜率天主。逶迤自在。儀衛(wèi)陸離。圍繞石壇。香風華雨。爾時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壇所。垂手摩表頂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至于再。至于三。蘇迷盧可手攘而卻爾。心終不退。乃為授法。表身心和悅。猶如三禪。意識與樂根相應(yīng)。慈氏躬授三法衣瓦缽。復(fù)賜名曰。真表。又于膝下出二物。乃簽檢之制。一題曰九者。一題曰八者。各二字付度。表云。若人求戒。當先悔罪。更加一百八簽。簽上署百八煩惱名目。如來戒人。或九十日?;蛩氖铡;蛉呷招袘钥嗟?。精進期滿。限終。將九八二簽。參合百八者。佛前望空而擲。其簽墮地以驗罪滅不滅。若百八簽。飛逗四畔。唯八九二簽。卓然壇心而立者。即得上上品戒。若眾簽雖遠?;蛞欢碛|九八簽。拈觀是何煩惱名。抑令前人重覆懺悔已。正將重悔煩惱簽。和九八者擲。其煩惱簽去者。名中品戒。若眾簽埋覆九八者。則罪不滅。不得戒也。設(shè)加懺悔。過九十日。得下品戒焉。慈氏重告誨云。八者新熏也。九者本有焉。囑累已。天仗既回。山川云霽。于是持天衣。執(zhí)天缽。猶如五夏比丘。徇道下山。聞空中唱言菩薩出山時。則人民男女。布發(fā)掩泥。脫衣覆路。氈罽氍毹承足表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踐。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表驚亡。回避別行。女子怪其不平等。表曰。適觀氎覆間。皆是狶子。吾慮傷生。避其誤犯耳。原其女子本屠家販買得此布也。自爾常有二虎。左右隨行。三十來里。就一山坡。蹲跪于前。時則掛錫樹枝。敷草端坐。四望信士。不勸自來。同造伽藍。號金山寺。后人求戒。年年懺罪者絕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2—772 【介紹】: 唐僧。越州山陰人,字曇允,俗姓張。初于越州云門寺出家。中宗景龍中受戒。玄宗開元初游長安,從師習(xí)律學(xué),又依崇圣寺僧學(xué)唯識,從善無畏受菩薩戒。所詣皆臻妙境,名動京師,一時名儒,多從之游。開元二十六年歸會稽,住開元寺,以傳揚四分律學(xué)為己任,門人遍及南北。有《發(fā)正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張氏。
其先韓人也。
自留侯良。
為漢元輔。
晉魏以降。
衣冠相繼。
曾祖恒以太常卿仕隋。
扈蹕揚都。
子孫遂家。
越一年十六。
聽茂亮法師。
講經(jīng)論于云門寺。
懸解異眾。
法師勸其母孟氏。
放出家。
亮即中宗皇帝菩薩戒師也。
景龍中。
以制恩薙染。
年滿。
從丹陽玄昶律師受具。
讀南山事鈔于當陽曇勝律師。
開元五年。
游京師。
依觀音寺大亮律師習(xí)毗尼藏。
崇圣寺檀子法師。
究唯識俱舍等論。
安國寺印土沙門。
受菩薩戒。
又問易于左常侍褚無量。
觀史于國子司業(yè)司馬貞。
于是內(nèi)外周贍。
儒釋貫通。
而聞望起矣。
丞相燕國公張詵。
廣平宋璟。
尚書蘇瑰。
兗國陸象先。
秘書監(jiān)賀知章。
宣州涇縣令萬齊融。
皆相與游宴。
二十五年。
仗錫東歸。
明年詔天下州郡。
置開元寺。
長史張楚。
舉一充寺主。
天寶十四載。
浙河潮水壯甚。
南激錢唐大云寺。
一偕其徒千許人。
闡律其傍。
每至潮激。
則皆唱摩訶般若。
輒止。
五月之晦。
一方夜坐。
見神人。
衣冠甚偉。
稽首謝曰。
蒙垂法施。
愿改波道矣。
已而漲沙五十里于所激之地。
計之僅距闡律時九十日爾。
道俗以為神。
至德之際。
國步多艱。
教門頹弛。
都督王公以一德足鎮(zhèn)浮。
道宜張善。
請起為僧統(tǒng)。
而風俗淳美如舊。
大歷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遷化干寺之律院。
壽八十。
臘六十一。
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窆于秦望山。
祔先和尚之塋也。
先是一入關(guān)。
明達法師。
師目之曰。
汝人中師子也。
遵善寺尼慈和者。
有靈異。
言輒驗。
歌曰。
曇一師。
解毗尼。
大聰明。
更無疑。
為先所標擬如此。
其開四分律。
前后三十五過。
刪補鈔二十馀過。
江淮釋子。
從得戒法者十萬計。
以故衣缞執(zhí)紼。
號哭滿山。
既葬。
天臺國清寺湛然等樹碑。
而徐公浩撰文。
以垂休美。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曇一。
姓張氏。
蓋韓人也。
其先軒轅。
賦姓至良佐漢侯于留。
魏晉已還衣冠繼代。
僧祖恒隋太常卿。
扈蹕揚都遂家于越。
恒生孝廉翼。
翼生處士蕆。
蕆生一。
令聞江南。
今四葉矣。
一宿植凈因生知慧性。
弱而敏悟長而聰明。
年十五從李滔先生習(xí)詩禮。
終日不違。
十六聽云門寺茂亮法師經(jīng)論一聞懸解。
法師異之。
謂其母孟氏曰。
此佛子也。
可令削發(fā)當與授記。
亮即孝和皇帝菩薩戒師也。
一聞而歡喜有度世之志。
景龍中承恩出家。
隸在僧錄。
年滿受具于丹陽玄昶律師。
學(xué)通事鈔于當陽曇勝律師。
既而鉆木見煙窺墻睹奧。
開元五年西游長安。
依觀音寺大亮律師傳毗尼藏。
崇圣寺檀子法師學(xué)唯識俱舍等論。
安國寺印度沙門受菩薩戒。
于是蓮華不染之義。
甘露甚深之旨。
一傳慧炬了作梵雄。
遠近瞻仰如宗師矣。
然刃有馀地時兼外學(xué)。
常問周易于左常侍褚無量。
論史記于國子司業(yè)馬貞。
遂漁獵百氏囊括六籍。
增廣聞見。
自是儒家調(diào)御人天皆因佛事。
公卿向慕京師籍甚。
時丞相燕國公張說廣平宋璟尚書蘇瑰兗國陸象先秘書監(jiān)賀知章宣州涇縣令萬齊融。
皆以同聲并為師友。
雖支許之會虛嘉宗雷之集廬岳。
未云多也。
四分律者后秦三藏法師梵僧佛陀耶舍傳誦中華。
與羅什法師共為翻譯。
今之講授自此員來魏法聰律師始為演說聰授道覆。
覆授光。
洎隋朝相部勵律師作疏十卷。
西京崇福寺滿意律師盛傳此疏。
付授亮律師。
其所傳授一一依勵律師疏。
及唐初終南宣律師四分律鈔三卷詳略同異。
自著發(fā)正義記十卷。
明兩宗之舛駁發(fā)五部之鈐鍵。
后學(xué)開悟夜行得燭。
前疑泮釋陽和解冰。
佛日昭晰而再中。
法棟崢嶸以高峙。
發(fā)正記中斥破南山。
持犯中可見也。
二十五年仗錫東歸。
明年詔置開元寺。
長史張楚舉為寺主。
因而居焉。
一聲振京華道高吳會。
布大慈以攝眾修萬行以表儀。
順風問道者轂擊肩摩。
函丈請益者波委云萃。
虛受之量隨而演說。
故前后講四分律三十五遍。
刪補鈔二十馀遍焉。
江淮釋子受木叉者。
非一登壇即不為得法。
從持僧律。
蓋度人十萬計矣。
至德之際國步多艱。
緇徒慢法罕率經(jīng)教國相王公出鎮(zhèn)于越。
以一德名素高請為僧統(tǒng)。
一變清凈大闡熏修。
浹旬之間回邪入正。
善誘潛化皆此類焉。
始者一入關(guān)謁明達法師。
目之曰。
汝人中師子也。
又遇遵善寺尼慈和。
歌曰。
曇一師解毗尼大聰明更無疑為達人之所諺多矣。
天寶十四載浙河潮水南激錢塘。
大云伽藍當茲湍??。
因請一講律。
學(xué)徒千人。
咸發(fā)大愿每上念摩訶般若。
乃止?jié)ひ愿N轳泯埻酢?div id="bt2aiks" class='inline' id='people_15179_2_97_comment'>
用茲莊嚴祈于衛(wèi)護。
五月晦夜惚恍之間。
見一神人衣冠甚偉稽首謝曰。
蒙垂法施即改波流。
未逾九十日漲沙五十里。
道俗驚嘆得未曾有。
一蔚為法主大揚教跡。
發(fā)明前佛之付囑。
保證后佛之護念。
四句作偈受持者了于未了。
一音演法諦聽者聞所不聞。
非夫天地淳精江山粹靈與法作程間世而生。
孰能玄通密證如此其大者乎。
寺中洪鐘一所作也。
遠徵鳧氏近法雷門。
生存累年匠其規(guī)制。
歿后三日成于镕造。
聲應(yīng)百里扛乎萬鈞。
蒲牢叫而地震。
師子吼而山嶪警悟聾俗導(dǎo)引迷方。
胡可言也。
法謝形離薪盡火滅。
以大歷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遷化于寺之律院。
報齡八十。
僧臘六十一。
即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遷座于秦望山。
從先和尚之塋也。
一春秋已高精爽逾勵。
既不衰憊初無疾苦。
忽謂侍者曰。
吾將掃禮墳塔歸骨于此。
數(shù)日之后奄然而終。
江淮之南河洛之表。
衣缞制服執(zhí)紼送喪。
號哭滿山幡華蔽野。
比夫劇孟之母送車千乘孔丘之墓栽樹萬株。
可同年哉。
門人越州妙喜寺常照建法寺清源湖州龍興寺神玩宣州隱靜寺道昂杭州龍興寺義賓臺州國清寺湛然蘇州開元寺辯秀潤州棲霞寺昭亮常州龍興寺法俊等。
早發(fā)童蒙咸承訓(xùn)誘。
三千弟子仰梁木而增悲。
八萬門人望栴檀而不及。
時會稽徐公浩素敦鄉(xiāng)里之舊。
為碑頌德焉。
大歷十一年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長慶間。
每見于陜府閭閻中。
口剌剌。
若有所持誦。
曰金剛般若經(jīng)也。
一日避雨逆旅過中矣。
度不可以分衛(wèi)。
因遣童子。
買彘肩于市。
熟烹薄切。
鋪胡餅上。
捲食之。
須臾皆盡。
傍若無人。
見者怒詬。
以為非法。
少年甚欲歐之。
至夜照入室閉戶。
持誦如常時。
頃之光明達屋壁。
香氣充塞庭宇。
而或者相率羅拜于前以謝罪。
照終趺坐不為動。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讀誦篇第八之二
釋法照。不知何許人也。立行多輕率游方不恒。長慶元年入逆旅避雨。逡巡轉(zhuǎn)甚泥淖。過中時乞食不得。乃咄遣童子買彘肉。煮夾胡餅數(shù)枚粗食略盡。且無恥愧。旁若無人??徒栽嵙R。少年有欲驅(qū)者。照殊不答。至夜念金剛經(jīng)。本無脂燭。一室盡明。異香充滿。凡二十一客。皆來禮拜謝過。各施衣物。照踞坐若無所睹。后不知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