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紹琦

相關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73 【介紹】: 明山西蔚州人。號古溪,人稱香巖和尚。本姓張。幼為牧童,十四歲從云中天暉和尚出家,讀藏經(jīng)五年。景泰三年,住南陽香巖寺,不一年離寺,出訪名山高僧。天順五年起住金陵高座寺。成化初圓寂。工詩,有《藥師科儀》、《雨華集》。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覺澄。
山后蔚州人。
十歲不茹葷。
從云中天暉[日/〦/水]公落發(fā)。
痛絕人事。
閱大藏。
越五寒暑乃周。
后因提無字話有省。
道譽隆起。
鉅卿名公。
交薦之住南陽香嚴寺。
大為人所歸。
逾年棄去。
上西蜀。
游江南。
受大戒于杭之戒壇。
還登太岡山。
訪月溪和尚。
又入投子。
楚山琦禪師。
遂獲印記。
俄而別去。
養(yǎng)靜固始之南山。
星霜頻易。
又往五臺。
禮文殊請光瑞。
得如所祈。
密有感悟。
還鄘城。
逢天界首座清寧。
請居高座寺。
寺后即雨花臺。
梁云光法師講法華。
天雨花處。
師遐繼芳躅。
善于開導。
鍵閉山居十馀載。
足不躡城市。
而聞風者從化。
有藥師科儀雨花集。
行世。
成化癸巳八月九日。
端坐夷然而化。
少息。
眾皆凄泣。
又徐開目曰。
不須如是。
復瞑目長往。
廖中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順昌人,字用中。
成化十一年進士。
歷官刑部員外郎。
林俊以言事下獄,中使人照顧其家屬,又遣仆送俊至貶所。
升山東按察僉事,筑壽張堤岸。
官至副使。
居家事繼母孝,與異母兄弟和睦相處。
維基
廖中(1435年—?),字用中,福建延平府順昌縣人,民籍。進士出身。早年出身國子生,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三十二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會試三十一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五十名。
紀賢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廣平府永年人,字若愚,號筱庵。
少孤貧,事母至孝。
撫幼弟四人,著家范數(shù)十條,同炊者五十余人,皆和睦相處。
有《讀史詠情諸集》。
畢鏘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畢鏘(1517年—1609年),字廷鳴,號松坡,南京池州府石埭縣(今安徽省石臺縣廣陽鎮(zhèn))人。
嘉靖甲辰進士,萬歷年間累官戶部尚書,謚恭介。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登甲辰科進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出為浙江提學副使,調(diào)任廣西右參政。
嘉靖四十年(1561年),升任廣西按察使,同年改任浙江右布政使;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再調(diào)湖廣左布政使。
隆慶元年(1567年),召為太仆寺卿,未赴任,改任應天府尹。
海瑞巡撫江南,發(fā)送公文到應天府,將應天官員視為下屬,畢鏘拒不接受。
海瑞考核畢鏘的政績,反而相處友善。
歷升南京戶部右侍郎,負責糧食儲備。
隆慶六年,入朝擔任刑部右侍郎。
萬歷二年(1574年),改任戶部侍郎,統(tǒng)轄倉場。
晉升為南京戶部尚書,告病歸。
后出任南京工部尚書,改任吏部職,萬歷十三年,召任北京戶部尚書。
其所奏多切中要害。
神宗身邊的寵幸之人從中阻撓,沒有能全部施行。
畢鏘則以年老為由請辭獲準。
神宗準許他乘驛車回鄉(xiāng)。
畢鏘遇事嚴守公正,享有眾望。
八十歲時,明神宗派人問候,加封太子少保。
后又兩次派人慰問。
其孫畢汝楩攜帶奏表入朝答謝,神宗下詔收他為太學生。
畢鏘九十三歲去世。
贈太子太保,謚恭介。
丁士美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淮安府清河人,字邦彥,號后溪。
嘉靖三十八年進士。
萬歷初年官吏部左侍郎。
居官不受饋贈,與人相處,態(tài)度謙和,而是非分明。
遭父喪,以毀卒。
維基
丁士美(1521年—1577年),字邦彥,號后溪,直隸淮安府清河縣(今屬淮安市)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左侍郎。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十九名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登己未科一甲第一名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諭德、侍讀學士、掌翰林院事兼教習庶吉士、太常寺卿、國子監(jiān)祭酒、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丁士美歷仕三朝,輔導二帝。因父喪致仕,卒于家。追贈禮部尚書,謚文恪。

人物簡介

維基
王世揚(?
—1608年),字孝甫,號懷棘,直隸廣平府廣平縣人,民籍。
萬歷四年(1576年)丙子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二十三名,萬歷五年(1577年)聯(lián)捷丁丑科會試第三百名,登三甲第七十六名進士。
初授行人司行人,萬歷十年(1582年)選為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河南。
十七年(1589年)八月升為大理寺右寺丞,歷任大理寺少卿、延綏巡撫。
萬歷十九年(1591年)九月,改任宣府巡撫。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因鎮(zhèn)邊有功擢升為左副都御史協(xié)理都察院事,后又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升為兵部右侍郎、宣大總督,萬歷二十七年三月(1599年)升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協(xié)理京營戎政,九月晉升兵部尚書兼戎政尚書。
萬歷三十二年丁憂還家與四鄰和睦相處
敘宣大功,加太子少保,服闋起用。
萬歷三十六(1608年)年世揚卒于家,贈太子太保。
張第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第(16世紀—17世紀),字鳳涂,湖廣承天府鐘祥縣人,軍籍。
張第為人公恕謙謹,與人相處和善,是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的進士,授潞安知府,改任瓊州知府,保障地方人民,辭官后與縣鄰子弟仆從一同出入,循禮得不知曾為官員,致仕十多年后,鄉(xiāng)人建坊紀念他的功德。
郭文燦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郭文燦(17世紀—17世紀),字中白,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人。
郭文燦個性力行孝悌,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的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成進士,獲授大同知縣,饑荒時人民欠餉,他就賣掉田里千畝代償;不久改任戶部主事,有才能名聲,調(diào)官刑部浙江司主事,因病辭官回鄉(xiāng),不再出仕,在別業(yè)居住,與農(nóng)圃相處,死后入祀鄉(xiāng)賢祠。

人物簡介

維基
李岱陽(1616年2月28日—17世紀),字喬岳,號貳公,河南開封府封丘縣人。
李岱陽自小聰明,讀書學習八股文不跟隨塾師訓導,為文獨樹一格,從父贈中憲公覺得驚奇,而他在家孝友,與族人也相處融洽。
順治二年(1645年)乙酉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三年(1646年)聯(lián)捷丙戌科進士,先在工部觀政,后獲授汾陽知縣,汾陽是山西大邑,繁劇難以治理,他到任后細心詢察,罷去地方弊政,裨益人民的則提出實行,不足一年吏畏民安,有「慈母神君」之譽,山西巡撫特別寫下奏章推薦他,他卻因為剛直忤逆御史被罷官,人們都覺得可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01—1782 【介紹】: 清僧。直隸新河人,俗姓趙,字達天。年十九出家。雍正、乾隆間于嘉興寺居講法授徒,戒傳十四期,說法三十余會,成就甚眾。旋出任拈花寺等寺廟住持。清廷開清字(滿文)譯館翻《大藏》諸經(jīng),通理率眾僧日于館所講解佛教經(jīng)義,封闡教禪師。有《法華指掌疏》、《楞嚴指掌疏》、《圓覺新義疏》、《金剛新眼》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八
釋通理,字達天,姓趙氏,新河人也。
父士公,母白氏。
生性端慧,不隨俗囂,方在齔齡,便解超善。
投妙音鐸師薙染,依顯如珍,始肄經(jīng)論。
年二十,禮潭柘山岫云寺德彰受具,研精律部,津津以講習為念。
因負笈都門,初聽《彌陀》于善應,微有開省。
復依衍法聽《楞嚴》,別見會心。
雍正三年甲辰,不二老人于京北香巖寺講《法華》,理參之,每于難解釋處,輒有新悟,老人屢印可焉。
退而隱居妙峰山下石草精舍,有志注釋《法華》諸經(jīng),嘗于《方便品》初雙嘆二智之文,頓發(fā)疑情,至視聽罔覺,食不知味,十馀日不能措一詞,凝然深究,苦無所得。
偶讀經(jīng)至如是相處,忽然了解,自是遍閱諸經(jīng),泮若冰釋矣。
已而復至岫云,參洞翁律主,探四分止作之宗,研五篇輕重之誼,水乳交融,乃受南山之傳。
又入京師,參永祥有祖,深得秘要,遂發(fā)明十宗五教之旨,不遺馀力,為清代中興賢首一人。
后為萬善教授二載,辭居遺光,老屋敗椽,講誦不輟。
移主嘉興、善應、香界、拈花諸山,講經(jīng)三十馀會。
每逢舉拂,萬指環(huán)繞。
弘戒十四期,造就新學不可勝計。
理嘗閱清涼《大疏》,識臺山為菩薩住處,遂發(fā)心往禮,止萬緣庵,講《報恩經(jīng)》,為臺山供養(yǎng)。
一日至北臺,霽日光風,倏忽白云叆叇,山谷中有光芒,若一道銀漢,但天色向晚,罔識歸途,因默祝曰:“菩薩示我。
”遂拜而起,俄頃之間,已及庵門。
歡喜而入,謂眾曰:“菩薩送我來。
”因作禮贊偈曰:“菩薩慈悲,不可思議。
六十馀里,頃刻而至。
”乾隆癸酉,奉命管理僧錄司印務,圓明園佛樓行走,并賜紫衣。
庚子秋,高宗七旬萬壽,西藏班禪厄爾德尼來京祝嘏,理與其會,誦贊之馀,暢論佛法大義奧旨,莫不推勘深致。
班禪稱善,因贈理以香帛、曼答諸物。
未幾,復荷圣恩,敕封為“闡教禪師”。
敕曰:“通理三乘說妙,布花雨于諸天;四諦觀空,現(xiàn)鬘云于初地。
懸法門之寶炬,必通定慧之關;結愿海之真香,已 入聲聞之座。
宜申渥典,用獎清修。
爾通理不昧前因,克參正覺。
皇畿毓秀,紹尊宿之薪傳;禁籞承恩,受都綱之印錄。
侍佛樓而合掌,曾依丹地之班;直經(jīng)館以齋心,旋荷紫衣之賜。
自溯真如于臨濟,月鏡澄源;近皈勝果于須彌,風幡契旨。
深嘉梵行,特予褒封。
茲以爾為闡教禪師,錫之敕印。
爾其勉闡宗風,勤宣法教。
駐祥輪于臘度,耆齡符老壽之名;示慈筏于春浮,凈業(yè)注維摩之字。
永曼國慶,益懋僧祇。
”(釋通理)弟子心興,字隆法,繼席香界,操履端嚴,宅心妙要。
著有《山居撰要》、《五經(jīng)會要》、《八識規(guī)矩摘要》,都三卷,名曰《翠微三要》。
通理于雍正癸丑之春,奉旨入圓明園,校對《宗鏡錄》及教乘諸書。
精心研雔,時契圣覽。
及憲廟賓天,始還舊所。
更尋前緒,窮年匑匑,老不遑寧。
所著有《楞嚴指掌疏》十一卷、《法華指掌疏》十卷、《心經(jīng)合釋》一卷、《金剛新眼》二卷、《盂蘭摘要》一卷、《圓覺新義疏》四卷、《普門品別行疏》一卷、《五教儀增注》五卷行世。
乾隆壬寅六月十三日,謂弟子曰:“予八十馀年,未離佛法,且道即今是有佛法?
是無佛法?
”眾未之應,理視之微笑而逝,春秋八十有二。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