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道升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宗本(一○二○~一一○○),俗姓管,字無詰(《咸淳臨安志》卷七○),常州無錫(今屬江蘇)人。
為天衣懷禪師法嗣,青原下十一世。
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
又十年,剃發(fā)受具。
又三年,游方至池州,謁景德義懷禪師。
英宗治平初,居杭州承天、興教二寺。
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歸蘇州福臻院。
未幾,召對,命住相國寺慧林院。
哲宗即位,加號圓照禪師。
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老請歸。
晚居蘇州靈巖寺。
元符二年(一○九九)十二月甲子卒,年八十。
禪林僧寶傳》卷一四、《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今錄詩二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四
圓照禪師。諱宗本。出于管氏。常州無錫人也。性質(zhì)直。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方道價重。叢林歸之者如云。本弊衣垢面。操井臼。典炊?。以供給之。夜則入室參道。升曰。頭陀荷眾良苦。亦疲勞乎。對曰。若舍一法。不名滿足菩提。實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勞。升陰奇之。又十年。剃發(fā)受具。服勤三年。乃辭升。游方遍參。初至池州景德。謁義懷禪師。言下契悟。眾未有知者。嘗為侍者。而喜寢。鼻息齁齁。聞?wù)邊捴?。言于懷。懷笑曰。此子吾家精進幢也。汝輩他日。當依賴之。無多談。眾乃驚。及懷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薦福。本皆從之。治平初。懷公退居吳江之圣壽院。部使者李公復(fù)圭。過懷公。夜語曰。瑞光法席虛。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懷指本曰。無踰此道人者耳。既至瑞光。集眾擊鼓。鼓輒墮。圓轉(zhuǎn)震響。眾驚卻。有僧出呼曰。此和尚法雷。震地之祥也。俄失僧所在。自是法席日盛。眾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陳公襄。以承天興教。二剎堅請。欲往而蘇人留之益甚。又以凈慈懇請之曰。借師三年。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本嘖嘖曰。誰不欲作福。蘇人識其意。聽赴之。學(xué)者又倍于瑞光。既而蘇人。以萬壽龍華二剎。請擇居之。迎者千馀人。曰。始借吾師三年。今九載矣。義當見還。欲奪以歸。杭州守使??h尉持卒徒護之。乃不敢奪。元豐五年。以道場付其門人善本。而居于瑞峰庵。蘇人聞之謀奪之。懼力不勝。欲發(fā)而未敢也。時會待制曾公孝序。適在蘇。蓋嘗問道于本。而得其至要。因謁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辭去。本送之登舟。語笑中載而歸。以慰蘇人之思。于是歸本于穹窿山福臻院。時年六十三矣。未幾 神宗皇帝。辟相國寺六十有四院為八。禪二律六。以中貴人梁從政。董其事。驛召本主慧林。既至。遣使問勞三日 詔演法于寺之門。萬眾拜瞻。法會殊勝。以為彌勒從天而降人間也。翌日召對 延和殿。有司使習(xí)儀而后引。既對山呼罷。登殿賜坐。即就坐盤足跏趺。侍衛(wèi)驚相顧。本自若也。賜茶至。舉盞長吸。又蕩撼之 上問受業(yè)何寺。對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以方興禪宗。宜善開導(dǎo)之旨。既退 上目送之。謂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及上元日 車駕幸相國寺。止禪眾無出迎。師奉承 睿獎。闡揚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召本入福寧殿說法。左右以本嘗為 先帝所禮敬。見之嗚咽。不自勝 哲宗加號禪師?;适迩G王親赍敕授之。元祐元年。以老求歸 朝廷從其請 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辭眾曰。本是無家客。那堪任便游。順風加櫓棹。船子下楊州。既出都城。王公貴人。送者車騎相屬。本誨之曰。歲月不可把玩。老病不與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為。聞?wù)吣涣魈?。其真慈善?dǎo)。感人如此。非特然也。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訴。遂買而畜之。其住凈慈。歲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鰻魚。因浚為井。投魚其間。寺眾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張氏有女子死。夢其母曰。我以罪為蛇。既覺得蛇于棺下。持以詣本。乃為說法。復(fù)置故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當入籠中。當持汝再詣凈慈。如其祝。本復(fù)為說法。是夕夢女曰。二報已解脫矣。其顯化異類。又如此。本平居恂恂。未嘗以辯博為事。至其說法。則雖盛名隆勢。無所少假。高麗僧統(tǒng)義天。以王子奉國命。使于我朝。聞本名。請以弟子禮。見問其所得。以華嚴經(jīng)對。師曰。華嚴經(jīng)三身佛。報身說耶。化身說耶。法身說耶。義天曰。法身說。本曰法身遍周沙界。當時聽眾。何處蹲立。義天茫然自失。欽服益加。太子少保李公端愿。世以佛學(xué)自名。本問曰。十方同聚會。個個學(xué)無為。既曰無為。作么生學(xué)。李公不能答。雪竇道法。至本大盛。老居靈巖。閉門頹然。而四方從者相望。于道不釋也。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和尚道遍天下(或一本云。名滿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幸強起安座。本熟視曰。癡子。我尋常尚懶作偈。今日特地圖個什么。尋常要臥便臥。不可今日特地坐也。素筆大書五字曰。后事付守榮。擲筆憨臥。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門弟子塔師全身于靈巖山。閱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贊曰。富鄭公居洛中。見颙華嚴。誦本之語。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富鄭公弼。得心要于颙華嚴。有偈寄本曰)。因見颙師悟入深。寅緣傳得老師心。東南謾說江山遠。目對靈光與妙音。王顯謨漢之。初見本登座。以目四顧。乃證本心。余聞馬鳴云。如來在世。眾生色心殊勝。圓音一演。隨類得解。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而能使王公貴人。聞風而悟。瞻顏而證。則常隨而親炙之者??芍印9式靼耸湃?。而本則倍之。近代授法之盛。無能加者。非愿宏法道。行契佛心。何以臻此哉(一本云。自瞻顏而證之下。但云。則其大愿真慈之力。無愧紹隆之職者也)。
神僧傳·卷第九
釋圓照。
諱宗本。
出于管氏。
常州無錫人也。
性質(zhì)直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
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
其住瑞光。
民有屠牛者。
牛逸赴本跪若自訴。
遂買而畜之。
其住凈慈。
歲大旱湖井皆竭。
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
得金鰻魚因浚為井投魚其間。
寺眾千馀人汲以不竭。
民張氏有女子死。
夢其母曰。
我以罪為蛇。
既覺得蛇于棺下。
持以詣本。
乃為說法。
復(fù)置故處。
俄有黑蟬翔棺上。
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
若我女當入籠中。
當持汝再詣凈慈。
如其祝。
本復(fù)為說法。
是夕夢女曰。
二報已解脫矣。
其顯化異數(shù)如此。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
沐浴而臥。
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
和尚道遍天下。
今日不可無偈。
幸強起安坐。
索筆大書五字曰。
后事付守榮。
擲筆憨臥若熟睡然。
撼之已去矣。
門弟子塔師全身于靈巖寺。
閱世八十。
坐五十二夏。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宗本。
常州管氏子。
性質(zhì)少緣飾。
貌豐碩。
言無枝葉。
年十九。
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
弊衣垢面。
操井臼典炊?。
以供大眾。
夜則入室參。
道升勞之。
對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滿足菩提。
實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勞。
陰奇之。
又十年剃發(fā)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辭游方。
初至池州。
謁懷禪師。
言下契悟。
眾未有知者。
嘗為侍者。
喜寢。
鼻息齁齁。
聞?wù)邊捴?div id="dd7ym18"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62_3_28_comment'>
言于懷。
懷笑曰。
此子吾家精進幢也。
汝輩。
他日當依賴之。
無多談。
眾乃驚。
及懷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薦福。
皆從之。
治平初。
懷公退居吳江之壽圣。
部使者李公復(fù)圭。
過懷公。
夜語曰。
瑞光法席虛。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懷指本曰。
無踰此道人耳。
既至瑞光。
眾大集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陳公襄。
以凈慈懇請之曰。
借師三年。
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學(xué)者倍于瑞光。
既而蘇人。
以萬壽龍華二剎。
請擇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始借我?guī)熑辍?div id="ec3gm7a"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62_3_60_comment'>
今九載矣。
欲奪以歸。
杭守使縣尉。
持卒徒護之。
不得奪。
元豐五年。
以道場付其門人善本。
而居瑞峰庵。
蘇人聞之。
謀奪之益急。
懼力不勝。
未敢發(fā)也。
時待制曾公孝序。
適在蘇。
蓋嘗問道于師者。
因謁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辭去。
師送之登舟。
語笑中載而歸。
以慰蘇人之思。
于是。
歸師穹窿山福臻院。
時年六十三矣。
未幾。
神宗皇帝。
辟相國寺六十四院。
為八禪二律。
驛召師主慧林。
既至。
召對延和殿。
山呼罷。
登殿賜坐。
即就坐。
盤足跏趺。
侍衛(wèi)驚相顧。
師自若也。
上問受業(yè)何寺。
對曰。
承天永安。
茶至。
舉盞長吸。
又蕩撼之。
上喜其真。
喻曰。
禪宗方興。
宜善開導(dǎo)。
既退。
上目送之。
謂左右曰。
真?;凵?。
及上元日。
車駕幸相國止師。
眾無出迎。
師奉承睿獎。
闡揚佛事。
都邑四方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召師入福寧殿說法。
左右以師為先帝所禮敬。
見之嗚咽不勝。
元祐元年。
以老求歸。
朝廷從其請。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座。
辭眾曰。
本是無家客。
那堪任便游。
順風加櫓棹。
船子下?lián)P州。
既出都城。
王公貴人送者。
車騎相屬。
師誨之曰。
歲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與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為。
聞?wù)吣桓刑椤?div id="ua7ul8h"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62_3_141_comment'>
晚居靈巖。
其嗣法傳道者。
不可勝紀。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將入滅。
沐浴而臥。
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
和尚道遍天下。
今日不可無偈。
幸強起安坐。
師熟視曰。
癡子。
我尋常尚懶作偈。
今日特地圖個甚么。
尋常要臥便臥。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遂酣臥若熟睡。
撼之已去矣。
弟子塔全身于靈巖山。
閱世八十。
夏五十有二。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宗本,字無哲。姓?氏,無錫人。既受度,參天衣懷禪師,念佛有省,后居杭州凈慈寺。歲大旱,湖井皆竭,寺西隅忽涌甘泉,得金鰻魚,浚為井,寺僧千馀賴以汲飲。張氏有女死,母夢女為蛇。既覺,得蛇棺下,持詣本為說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吾女者,可入籠中,當再持詣凈慈。”如其祝,本復(fù)為說法。是夕,女復(fù)見夢曰:“二報已解脫矣?!逼淠敢騿枺骸吧垒喕厥切庞兄我缘妹??”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轆轤,無一人可免,唯修出世法,當?shù)妹摱?。盍問凈慈法主乎?”其顯化類如此。本嘗奉詔入東京慧林寺,賜號“圓照禪師”。生平密修凈業(yè)。雷峰才法師神游凈土,見一殿殊麗,問之,旁一人曰:“以待凈慈本禪師耳。”又資福曦公,至慧林禮足施金而去。人詰其故,曰:“吾定中見金蓮華,有神人言以俟慧林本公。其他蓮華無數(shù),云以待受度者?;蛴形?,云是退墮人也?!蓖砭庸锰K靈巖寺。元符間,將示寂,沐浴而臥。弟子環(huán)擁請偈,本曰:“我向無偈,今復(fù)何為?尋常猶臥,今日何須坐?”遂吉祥而瞑,若熟睡然。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元凈。字天鏡。號樸隱,會稽人,父倪機。母嚴氏。容貌魁偉。襟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押闔之術(shù)。不識為何物。祝發(fā)受具。嶷然有遠志。從天岸講天臺止觀。復(fù)往雙徑。參行端。凈入門。端厲聲一喝。凈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稽首作禮。端曰。汝果何所見耶。復(fù)問答四三轉(zhuǎn)。皆愜端意。端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歸侍司。尋掌書記。時年二十七。丙申。出世會稽長慶。升天衣萬壽。四方問道者。聞風來歸。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元凈。字天鏡。別號樸隱。越之會稽人。父倪機。母嚴氏。師初以童子出家。領(lǐng)昭慶濡律師戒。嶷然有遠志。韓莊節(jié)公性。教之為文。伸紙引墨。思源源不可遏。公深加嘆賞。既而從天岸濟法師。習(xí)天臺教。盡得其學(xué)。臺宗諸老。競以書聘之。欲令出門下。師不從。元叟端公。說法雙徑。人尊之為當代妙喜。師往從之。入門。叟厲聲一喝。師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稽首作禮。復(fù)問答三四轉(zhuǎn)。皆愜叟意。遂錄為子。使掌記室。久之。游建業(yè)。謁全悟?公于大龍翔寺。全悟門風高峻。不輕許可。見師特甚稱之。繼往臨川。謁虞文靖公集。虞公尤稱之。留九十日而還。他若黃文獻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華。翰林學(xué)士危公素。其同辭稱師。無異于虞公。名聞行宣政院。元至正十六年。請師出世會稽長慶寺。升天衣萬壽禪寺。四方問道者。聞風來歸。師以氣衰。倦于將迎。營精舍一區(qū)。而歸老焉。即山陰和塔是也。我太祖龍興。師與鐘山法會之選。與東溟目公。碧峰金公。特被召入內(nèi)庭。從容問道。賜食而退。已而辭歸和塔。若將終身焉。未幾。靈隱虛席。諸山交致疏幣。延師主之。師不得已而赴。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禍作矣。師入院。甫浹日。寺之左右序言曰。寺政實繁乏。都寺僧司之。師曰。若等盍選其人乎。眾咸曰。有德現(xiàn)者稱多才。昔掌崇德莊田。能辟其萊蕪。以食四眾。倘以功舉。誰曰不然。師諾之。先是。勤舊有聞。歆現(xiàn)之獲田利。率無賴比丘。請于前主僧代之。及現(xiàn)之被選也。大懼發(fā)其奸私。走崇德縣。列現(xiàn)過失??h令丞寘不問。適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訊鞫既得實。以師為寺長。失于簡察。法當緣坐。移符逮師。或謂師曰。此三年前事爾。況師實不知。且不識聞。宜自辯訴可也。師笑曰。定業(yè)其可逃乎。至部。部主吏問曰。現(xiàn)之犯禁。爾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當書責款以上。師即操觚如吏言。尚書暨侍郎覽之大驚。咸曰。師當今名德也。惡宜有是。薦審之務(wù)得其情。師了無異辭。于是。皆謫陜西為民。聞亦大悔。且泣曰。聞草芥耳。豈意上累師德。蚤知至此。雖萬死不為也。師弗顧。行至寶應(yīng)。謂從者曰。吾四體。稍異常時。報身殆將盡乎。夜宿寧國寺。寺住持。故師舊識。相見甚歡。師女弟之夫陳義安?;乱气P陽。以道經(jīng)寺中。師悅曰。吾遺骸有所托矣。是夕共飯。猶備言遷謫之故。不見有憊色。明旦。忽端坐合爪。連稱無量壽佛之名。泊然而逝。實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義安等。為其龕斂。以俟師之季父至。道衋然傷心。遣其法孫梵譯。走寶應(yīng)攜骨而還。骨間舍利。叢布如珠??h大夫。及薦紳之流來觀。皆嘆息而去。其徒結(jié)竁于和塔祖壟之側(cè)。瘞焉。壽六十七。臘五十三。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曰樸園集。師容貌魁偉。襟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押闔之術(shù)。不識為何物。性尚風義。斷江恩公。與師締忘年交。斷江卒。師為刊布詩集。復(fù)請虞公銘其塔。三主名山。起費補壞。具有成績。其敷闡大論。發(fā)揮先哲。釋門每于師是賴。千百人中。不能一二見焉。竟以無罪謫死。茍不歸之于定業(yè)。將誰尤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凈源,字天鏡,一號樸隱,姓倪氏,會稽人也。
父機,母嚴氏,皆為士族。
童時,從弘教大師立公于大報恩寺祝發(fā)為僧,受戒于昭慶濡律師,嶷然有遠志。
韓莊節(jié)公性以道德辭章下帷授徒,凈往從之。
于群經(jīng)要旨,作文程式,俯仰變化,開闔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紙引墨,思源源不渴,每進一解,韓公未嘗不稱善。
天岸濟以臺衡止觀開講于虎林之集慶,凈又往從之。
濟為折三千性具之義及四明孤山同異之辨,波瀾浩蕩,廉陛高嚴,凈能一一領(lǐng)解,臺宗諸老競以書聘之。
時元叟端說法雙經(jīng)山,人尊為“當代妙喜”。
凈又往從之,入門,叟厲聲呵之,若聞雷霆,黏縛盡脫,遽卻立作禮。
叟曰:“汝果何所見耶?
”復(fù)問答三四轉(zhuǎn),皆愜叟意,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錄為弟子,命歸侍司,尋掌記室,時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業(yè)大龍翔寺,寺主廣智全悟?公精貫儒釋,行文為世模范,不輕與人,見凈盛稱之。
繼往臨川,謁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稱之,留三月乃還。
當時能文者若黃文獻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華,翰林學(xué)士危公素,莫不聞風贊賞,由是聲光遠施,上達聰聽。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請出世會稽長慶寺,遷天衣萬壽禪寺,四方問道者日至,凈以衰病倦于將迎,營精舍一區(qū)而歸老焉,所謂和塔處也。
元運既謝,明室初興,詔天下名僧建會鐘阜,升濟幽靈。
凈與上竺東溟日、五臺璧峰金特被召入內(nèi)庭,從容問道,賜食而退。
已而辭歸和塔,若將終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靈隱虛席,諸山交致疏幣,延凈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禍作矣。
初靈隱有莊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現(xiàn)掌之,開辟蕪萊,以食四眾,無賴比邱某歆其田利,請于前主僧代之。
及凈入靈隱,德現(xiàn)復(fù)充都監(jiān),某懼發(fā)其奸私,走崇德縣,列現(xiàn)過失,縣令丞寘不問。
未幾,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實,以凈為寺主失于檢察,法當緣坐,移符逮凈。
或謂凈曰:“此三年前事,且實不知,宜自辯訴,可免。
”凈笑謝曰:“定業(yè)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問之曰:“現(xiàn)之犯禁,爾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當書責款以上。
”凈即操觚如吏言,尚書侍郎見之,皆大驚曰:“凈當今名德,惡宜有是?
”薦審之,務(wù)得其情。
凈了無異辭,于是皆謫陜西為民,行至寶應(yīng),謂從者道升曰:“吾四體稍異常時,報身殆將盡乎?
”夜宿寧國禪寺,主僧總虛了舊日交游,相見甚歡。
陳義安為青州衛(wèi)知事,移戍鳳陽,以道經(jīng)此,亦留寺中,與凈相遇,凈喜曰:“吾遺骸有所托矣。
”義安者,凈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飯,備言遷謫之故,不見憊色。
明旦端坐合爪,稱佛而逝,時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壽六十七,僧臘五十三。
義安、總虛為龕斂以俟,法孫梵譯走寶應(yīng),焚其骨,舍利叢布如珠結(jié),竁山陰和塔瘞焉。
凈容貌魁偉,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之術(shù),不禁自絕。
性尚風義,斷江恩與為忘年交。
其卒也,為刊其詩集,復(fù)乞虞公銘其塔。
三主名山,起廢補敗,具有成績。
《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曰《樸園集》,葺若干卷。
譯等哀慕慈法,懼其湮沒,疏為事狀,徵文于宋文憲公濂而銘諸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