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政言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六
釋道詢,出周氏,義城人也。
世席豐富,財雄一鄉(xiāng)。
詢幼孤,事祖母以孝聞,但性豪邁,喜馳逐獵較,日縱鷹犬,鄉(xiāng)里多憚之。
嘗過故人家,見讀方冊者,直前取視,曰:“是豈汝所能知耶?
”詢氣懾,終讀之,乃智望禪師十二時歌也,讀未竟,汗下沾巾,乃嘆曰:“報應(yīng)若斯,可奈何!
”即謝歸,放黜鷹犬,杜門飯脫粟,布衣芒屩,已萌出世念。
家人以為狂,或加訶禁,而志益堅,竟投縣之興教寺,禮德安落發(fā)。
旋進具戒,力持頭陀行,德安以求學(xué)勉之。
發(fā)志行腳,初參建隆因,入室叩請,頗領(lǐng)玄妙。
復(fù)至龜山見慈禪師,聞靜版有省,以頌投慈,深蒙印可。
遂入舒州謁甘露卓,卓謂之曰:“法華言禪師為一時郢匠,盍往歸之。
”詢忻然荷擔,一見契合,淹留四稔,偶因小參,舉“二祖覓心了不可得,馬祖即心是佛”機緣,于是徹證傳心之旨。
太湖真乘虛席,郡委縣令赍牒勸請,詢固辭,令請益堅,詢碎牃投地,峻拒之。
令駭曰:“此罪也,奈法何?
”眾以詢厲志純一,本無慢心,祈令得不白州,聽舉自代,因得遁去。
詢以名跡為眾指目,乃歸義城距舊居數(shù)十里,得佳泉石處曰“冶山”,搆精舍號“定光庵”,將終老焉。
鄉(xiāng)里子弟執(zhí)侍瓶錫,求度者五十馀人。
建炎二年,大軍渡淮,尋據(jù)天長,詢處倉卒無撓色,太尉薛公異之,入白統(tǒng)軍,迎置軍中。
及旋軍至沂,詢乃辭退。
于泗水靈光山,卜筑自晦。
阜昌六年,府帥劉益請主濟南普照,猶守前誓,專使頻來,勢不獲已,乃為一出,希蹤百丈,恪爾清規(guī)。
其于誨導(dǎo),尤示慈航,學(xué)子仰之,奉為指南。
殿宇圯毀者,改建完葺,侈不逾舊,儉而中禮,道力所攝,人自樂施。
皇統(tǒng)元年,住靈巖妙空凈如示寂。
凈如一號“方山老拙”,嗣法薦福英,出大宗師門下。
居山數(shù)十載,示徒貴機用,唯棒喝可語言。
其自題像贊云:“眉不脩疏頭突兀,鼻磬垂兮顴無骨。
長憐百丑兼且訥,慈禪慈禪不我拙。
名兮邈兮水里月,咄!
”道聞?wù)阎?,頗難其繼。
府帥都運謂一時尊宿,德行純備,無如詢者,命士夫僧正綱維詣寺禮請,詢猶謙讓,府帥再懇,久乃應(yīng)命。
以九月五日開堂演法,漸欲樹立,具牃于府,謂:“供僧歲費,無慮三千萬,撥賜田畝播種所得,時形不足,乞依舊例,原免科役,庶獲飯僧福田,上報國恩。
實久遠利賴。
”府可其請。
明年春,至府求退,援引至理,詞義切當,乃強留結(jié)制。
因日為眾普說,入室勤劬不替者彌月,眾亦莫測,俄有野蜂集于寢堂,鴉鵲百數(shù)悲鳴上下,眾咸怪之。
夏六月二十三日粥罷,即令撾鼓集眾,入座垂語,詞旨哀切,異于曩日。
翌明示疾,右脅而化,暑氣蒸蔚,停居六日,始從荼毗,而顏色不變,火馀得五色舍利百馀粒,瘞靈骨于當山后興塔之右。
閱歲五十七,坐夏三十二,有《示眾廣語》、《游方勘辯》、《頌古偈贊》諸篇。
詢先在淮甸,嘗膺椹服之賜,及更名禪定,洎北來絕口不言,唯號“定光庵主”。
詢居心慈恤,待人以誠,動推惻隱,數(shù)于道路解衣以遺寒者,噤凍而歸。
又好儲良藥,拯救患難,見有疾苦如出諸己,于是感懷恩誼。
與參問要法者,所至交口稱譽,出于自然,聞?wù)邭g喜,愿居門下。
可謂道重一時,名高四遠者矣。
窣堵既成,弟子智月裒其行實,乞濮陽李魯為之銘,立石山阿,昭垂來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6—1618 【介紹】: 明河南寧陵人,字叔簡,號心吾,一號新吾。
萬歷二年進士。
為襄垣知縣。
歷官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
召為左僉都御史,歷刑部侍郎。
二十五年上疏極言天下安危,不報。
稱疾乞休。
家居二十年,孫丕揚為吏郡,以坤與沈鯉、郭正誠為三大賢,屢次推薦,帝終不納。
福王封國河南,賜莊田四萬頃。
坤在籍上書諫,又移書執(zhí)政言之。
著作甚富,有《去偽齋文集》、《呻吟語》、《四禮約言》諸書。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叔簡,寧陵人。萬歷甲戌進士,知襄垣大同二縣入為吏部主事歷官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升刑部侍郎有去偽齋集
維基
呂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簡,號抱獨居士、心吾、新吾,河南寧陵縣人(今屬河南商丘),明朝官員、思想家,寫有《呻吟語》,因被捲入國本之爭,“第一次妖書案”中,有心人說呂在阿諛鄭貴妃,呂坤怒而辭官返鄉(xiāng),官至刑部侍郎。天啟初年,追贈刑部尚書。據(jù)《呂李姓源碑》載,其先祖是元末菜農(nóng),因向明軍報信而立功,得到朱元璋獎賞,并詔其回鄉(xiāng)安居,然而朱元璋在手詔中誤將“呂”姓寫作“李”。至呂坤時,方上奏將“李”姓改回“呂”姓。嘉靖四十年(1561年),呂坤中河南鄉(xiāng)試第三,隆慶五年(1571年)會試中式,但因母親去世,回鄉(xiāng)服喪。萬歷二年(1574年)守喪期滿,補應(yīng)殿試,中三甲第50名,同賜進士出身,出任山西省襄垣知縣,萬歷四年(1576年)調(diào)大同縣知縣。萬歷六年(1578年)升吏部主事,之后多年沒有升遷,于此期間結(jié)識楊東明 (萬歷進士),呂坤長子呂知畏并娶東明長女為妻。萬歷十五年(1587年)升任山東濟南道參政。萬歷十七年(1589年)遷按察使,萬歷十九年(1591年)升陜西右布政使,隔年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呂坤升左僉都御史,次年升刑部右侍郎,不久轉(zhuǎn)左。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上《憂危疏》勸明神宗勵精圖治:“自萬歷十年以來,無歲不災(zāi),催科如故?!駠抑斢煤慕呖芍?。數(shù)年以來,壽宮之費幾百萬,織造之費幾百萬,寧夏之變幾百萬,黃河之潰幾百萬,今大工、采木費,又各幾百萬矣?!眳卫み€在疏中言采礦一事:“朝廷得一金,郡縣費千倍。”皇帝不予理會。呂坤在山西按察使時,輯錄歷史上的賢媛淑女事跡,撰成《閨范圖說》,由宦官陳矩帶入宮內(nèi),受到明神宗贊賞。之后朝廷出現(xiàn)國本之爭,朝臣支持皇長子常洛,但神宗寵信鄭貴妃,并打算把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常洵立為太子。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有匿名者撰題《憂危竑議》,號稱《閨范圖說》之跋,廣傳京師。文中稱呂坤與外戚鄭承恩、戶部侍郎張養(yǎng)蒙,山西巡撫魏允貞等九人結(jié)黨依附鄭貴妃。給事中戴士衡彈劾呂坤通過鄭承恩向鄭貴妃獻書,交結(jié)宮禁,包藏禍心。最后御史趙之翰進言,認為武英殿大學(xué)士張位為主謀,張位被免職,張的人馬禮部侍郎劉楚先、右都御史徐作免官,國子祭酒劉應(yīng)秋出京,給事中楊廷蘭、禮部主事萬建昆謫戍典史,是為“第一次妖書案”。呂坤對官場黑暗深為不滿,稱病退休。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病逝于家,之前將其未刊行的手稿焚燒。卒葬寧陵縣東南。天啟元年(1621年),追贈為刑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