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自緣

相關(guān)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蔡氏。漢東人也。弱齡穎慧。性脩潔。葷膻之物未嘗入口。出就師傳。通經(jīng)義。秉翰攄辭。有可觀者嘗入僧舍。覽佛經(jīng)。味玩不能已。嘆曰。出世之法。非造次可及。即辭親。造百丈山懷海禪師。咨詢心要。久之落發(fā)登戒品。尋受記莂。已而出世安六壽山院。 示眾云。神光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來。莫存知解。大和中振策東游天臺。遍覽形勝。得平田之地乃卜筑焉。有僧到參。岸打一柱杖。其僧近前。把住柱杖岸。云老僧適來造次。僧卻打岸一柱杖。岸云。作家作家。僧禮拜岸把住云。是阇梨造次。僧大笑。岸云者個師僧。今日敗闕也。又嘗有偈云。大道虛曠。常一真心。善惡勿思。神清物表。隨緣飲啄。亦復(fù)何為。會昌三年。集弟子垂訓(xùn)而滅。壽七十四。弟子全亮唯約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普岸。
姓蔡氏。
漢東人也。
沖弱之齡。
迥然聰敏。
骨目奇秀。
天生不嗜葷膻。
長有出塵之意。
其父嚴毅訓(xùn)授經(jīng)籍漸通其義。
秉翰伸辭宛然華藻。
因入僧舍暫執(zhí)經(jīng)卷。
乃嘆曰。
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
決志辭親。
時懷海禪師居百丈山。
毳納之人駢肩累足。
時號大叢林焉。
岸叩其關(guān)。
海攝受之。
日隨普請施役。
夜獨執(zhí)燭誦經(jīng)。
曾不憚勞。
遂諧剃染。
及升戒品。
便習(xí)禪那壁坐忘疲。
觀心恒務(wù)。
瞻卜附風(fēng)而香遠。
[虥-兒+巾]貓逢獸而吼高。
學(xué)者成圍。
請于安陸壽山院坐道場矣。
如是環(huán)拱可四百馀眾。
執(zhí)器聽瞿沙之說。
投籌待鞠多之度。
大利群機得道者眾。
大和年中謂眾曰。
吾山水之游未厭。
諸人勿相留滯。
天臺赤城。
道猷曾止息焉。
華頂石梁。
智者昔降魔矣。
將游之也。
自襄陽邐迤而來。
從沃洲天姥入天臺之西門。
得平川谷中峰名大舍。
號平田是也。
觀其山四舍郁翠。
東西山石門。
而有三井龍?zhí)丁?div id="visyq27"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631_1_48_comment'>
東入石橋圣寺。
乃是綠身道猷尊者結(jié)茅居此。
未幾見虓虎乳子。
瞪目而視岸。
岸以杖按其頭曰。
貧道聞此山是神仙窟宅羅漢隱居。
今欲寄此安禪。
檀越勿相驚撓。
經(jīng)宿領(lǐng)子而去。
以大和七年癸丑十月二十七日營構(gòu)丈室。
攜一童侍給薪水耳。
八年春禪侶輻湊眾力義成此院。
號平田焉。
開成中宛是大道場。
會昌三年七月告眾入滅。
春秋七十四。
度弟子全亮。
俗姓陳氏。
悟師之道得鳳之毛。
一人唯約。
在上元入滅。
肉身不朽。
岸遷塔于是山。
前此寺置五百羅漢殿。
永嘉全億長史畫半千形像。
每一迎請必于石橋宿夜焚香。
具幢蓋螺鈸引導(dǎo)入于殿。
香風(fēng)送至。
幡幢之勢前靡而入門即止。
其石梁圣寺在石橋之里。
梵唄方作香靄始飄。
先有金色鳥飛翔后林樹。
石畔見梵僧。
或行或坐。
或招手之狀。
或臥空之形。
眴息之間千變?nèi)f化。
漢南國王錢氏頻年施供養(yǎng)。
祥瑞極繁。
今上太平興國三年。
于滋福殿宣問兩浙都僧正贊寧石橋長廣量度。
一皆實奏。
帝嘆嗟久之。
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詢誓斷腕然鍊乞重造此寺。
乃宣內(nèi)殿頭高品衛(wèi)紹欽張承貴革故規(guī)制。
若化出天宮焉。
今岸師影堂在寺之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景淳,梅州(今廣東梅縣)人。于化度寺得度,往依泐潭。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景祥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二、《五燈會元》卷一二有傳。
全粵詩·卷二八
釋景淳,梅州人。于撫州化度寺得度,往依泐潭。后任寶峰寺知藏。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景祥禪師法嗣。宋釋正受《嘉泰普燈錄》卷一二、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二有傳。偈一首。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景淳藏主。
撫州化度受業(yè)。
久參寶峰祥和尚。
杰出參徒。
其為人瀟灑高尚。
備見于自述山居詩。
祥見之。
諭淳曰。
此詩不減灌溪。
恐世以伎取子。
而道不信于人也。
詩凡數(shù)十解。
今記十章。
以備傳云。
拙直自知趨世遠。
疏愚嬴得住山深。
現(xiàn)成活計無他物。
只有鱗皴杖一尋。
屋架數(shù)椽臨水石。
門通一徑掛藤蘿。
自緣此處宜投老。
饒得溪云早晚過。
自笑疏狂同拾得。
誰知癡鈍若南泉。
幾回食飽游山倦。
只么和衣到處眠。
瓦鐺爇處清煙靄。
鐵磬敲時曉韻寒。
一串?dāng)?shù)珠粗又重。
拈來百八不相謾。
一瓢顏子非為樂。
四壁相如未是高。
爭似山家真活計。
屋頭松韻響秋濤。
數(shù)行大字貝多葉。
一炷粗香古柏根。
石室靜延春晝永。
杖鵑啼破落花村。
漁父子歌甘露曲。
儗寒山詠法燈詩。
深云勿謂無人聽。
萬象森羅歷歷知。
坐石已知毛骨泠。
漱泉嘗覺齒牙清。
個中有味忘歸念。
身世無馀合此情。
幽巖靜坐來馴虎。
古澗經(jīng)行自狎鷗。
不是忘機能絕念。
大都投老得心休。
怕寒懶剃髼松發(fā)。
愛煖頻添榾柮柴。
栗色伽梨撩亂掛。
誰能勞苦強安排。
其詠閒適情。
可謂得之至矣。
倘非中有所養(yǎng)。
孰能爾耶。
惜乎。
法道不扼。
悠悠以終老。
卒中祥公之言。
虛諸方之望云。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文英者。
姓蘇氏。
泉州人。
往來商成都。
富鉅萬。
留意禪悅。
忽若有悟。
盡捐貲。
移書別妻子。
祝發(fā)于嘉祐院。
妻子萬里。
入蜀訪之。
師絕不復(fù)見。
堅坐一室歷三日。
寂無人聲。
妻子知師志不可奪棄去。
以故聲望愈高。
凡四坐道場。
住超悟最久。
超悟者。
大慈三大院之一也。
實承灰燼之馀。
師鳩工庀徒。
創(chuàng)建禪宇。
凡為屋千楹。
闡龍宮。
藏貝葉。
規(guī)?;殖ā?div id="7ms2t7h"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60_0_27_comment'>
氣象雄特。
始成而旁院復(fù)火。
勢且延及。
師亟白府。
毀正寺之三門。
以絕之。
請后自建。
火乃止而三門復(fù)新。
院始無田。
師合施者金錢。
且請廢寺之產(chǎn)于官。
成三百畝。
以備香積。
故超悟耽耽為大叢林
皆師力也。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永公者。
不知何許人。
法云圓通秀禪師之嗣也。
緣契都城。
大作佛事。
名震四方。
賜紫方袍師號。
江寧府天禧寺。
舊葬釋迦真身舍利。
后寺廢。
至南唐時為營。
宋初營廢。
祥符中。
僧可政。
上奏得請復(fù)為寺。
政即其光相表見之地建塔。
賜號圣感舍利寶塔寺。
據(jù)山水形勢。
坐乙向辛。
以越王臺。
為案塔之。
后地勢傾下。
政失于遷就。
不能培筑相。
因姑以北廊造院。
為安僧之地。
雖規(guī)模僅足。
而狹小陋劣。
事爽緣違。
以故寺不復(fù)振。
元符二年。
知府事溫陵呂公升卿曰。
是一大叢林。
特主者未得其人耳。
遂請于朝延。
改十方住持。
即報可。
即迎致永公。
為開山第一祖。
永公入寺。
顧瞻嘆息曰。
真福地也。
所以不振者。
正坐不正耳。
乃于塔后。
筑福增疊。
凡下而上。
積二丈三尺。
深入四十尺。
橫亙二十丈。
將建法堂。
次第以正其位。
已而信士南昌魏德寶。
同其妻王氏。
見而喜曰。
如此更易方見形勝。
顧其妻曰。
此地不植福。
更將何之。
乃獨許作堂。
且曰。
不計其資。
惟成是務(wù)。
師即鳩材庀工。
未幾堂成。
高明靜深。
萬象俱廢。
龐麗雄特。
為一方叢林之冠。
俯視疇昔無異。
發(fā)覆破闇。
如出云霄之外。
凡甓甃髹繪。
總用錢五百萬。
永公又建寢堂方丈。
盡所增之深。
資藉締搆。
又建僧堂廚庫。
移經(jīng)藏于故院。
隨向展演。
各適其正。
煥然一新。
真一大叢林矣。
異時德寶再至。
踴躍稱贊曰。
非師正眼炤徹道力超異。
則不能有所舉。
非我信向經(jīng)始。
則眾緣何從而應(yīng)。
遂請僧眾。
轉(zhuǎn)大藏經(jīng)。
修水陸齋。
落成其事。
又曰。
叢林既新。
將不下五六百眾。
其將何以備齋粥。
永公曰。
亦在子耳。
德寶曰。
請為師置田產(chǎn)。
買蘆洲。
收其所入以繼之。
永公曰。
子果有是愿。
則功德圓滿矣。
自是眾有恒食。
山門賴之。
師后不知所終。
明河曰。
德寶何人。
能倒篋傾囊為佛事。
若拔毛遺唾。
脫然如與己無與者。
雖則見相興心。
然亦永公道德。
故有以啟之。
運虛空心。
為解脫事。
我本無舍。
師亦非受。
反覺家材沉海者多事也。
德寶高風(fēng)可想而見。
而曰永公見圓通。
則其天禧一局。
乃其逢場作戲。
今觀其所為。
不見其所說。
孤負永心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3—1135 【介紹】: 宋僧。彭州崇寧人,俗姓駱,字無著。參五祖演禪師悟法,住成都昭覺寺?;兆谡椭性t住康蔣山,學(xué)者爭赴之,名聞京師。高宗建炎初,宰相李伯紀奏住金山龍游寺。詔詣行在入對,賜號圓悟禪師。后還蜀,復(fù)住昭覺寺。卒謚真覺禪師。有《碧巖集》。
全宋詩
釋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無著,號佛果,彭州崇寧(今四川郫縣西北)人。俗姓駱。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禪師法嗣。歷住妙寂、六祖、昭覺等寺?;兆谡椭性t住金陵蔣山,敕補天寧、萬壽。高宗建炎初,又遷金山,賜號圓悟禪師。改住云居,復(fù)領(lǐng)昭覺。紹興五年卒,年七十三。賜號靈照,謚真覺禪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作正覺)。事見《鴻慶居士集》卷四二《圓悟禪師傳》,《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七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九八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無著,俗姓駱,彭州(治今四川彭州)人。祝發(fā)從成都僧文照,復(fù)參五祖法演禪師得法,住昭覺寺。出蜀住長沙道林,賜號佛果。政和中住建康蔣山,移天寧萬壽禪寺。建炎初住金山龍游寺,召對,賜號圓悟,改住廬山。還蜀住昭覺,紹興五年卒,年七十三。謚真覺禪師。有《佛果擊節(jié)錄》二卷(存)、《碧巖集》十卷(存)、《圓悟佛果禪師語錄》二十卷(存)、《佛果圓悟真覺禪師心要》四卷(存)。見孫覿《圓悟禪師傳》(《鴻慶居士集》卷四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二。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四
禪師諱克勤。字無著。彭州崇寧駱氏子。依妙寂院自省落發(fā)。受滿分戒。游成都。從圓明敏行大師。學(xué)經(jīng)論。窺其奧。以為不足。特謁昭覺勝禪師。問心法。久之法關(guān)。見真如哲公。頗有省。時慶藏主。眾推飽參。尤善洞下宗旨。師從之游。往往盡其要。嘗謁東林照覺。頃之謂慶曰。東林平實而已。往見太平演道者。師恃豪辯。與之爭鋒。演不懌曰。是可以敵生死乎。他日涅槃堂孤燈獨照時。自驗看。以不合辭去。抵蘇州定慧。疾病幾死。因念疇昔所參。俱無驗。獨老演不吾欺。會病間即日束包而返。演喜其再來。容為侍者。值漕使陳君入山問法。演誦小艷詩云。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師侍側(cè)忽大悟。即以告演。演語之。師曰。今日真喪目前機也。演喜曰。吾宗有汝。自茲高枕矣。師因以是事。語佛鑒勤。勤未之信。師曰。昔云高麗打鐵火星爆吾指頭。初謂建立語。今乃果然。勤愕然無以對。時佛眼禪師尚少。師每事必旁發(fā)之。二公后皆大徹。由是演門二勤一遠聲價藉甚。叢林之謂三杰。演遷五祖。師執(zhí)寺務(wù)。方建東廚。當(dāng)庭有嘉樹。演曰。樹子縱礙不可伐。師伐之。演震舉杖逐師。師走避。忽猛省曰。此臨濟用處耳。遂接其杖曰。老賊我識得你也。演大笑而去。自爾命分座說法。崇寧初。以母老歸蜀。出世昭覺。久之謝去。于荊州。見丞相張無盡談華嚴要妙。逞辭婉雅。玄旨通貫。無盡不覺前席。師曰。此真境與宗門旨趣何如。無盡曰。當(dāng)不別。師曰。有甚交涉。無盡意不平。師徐曰。古云。不見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時節(jié)。若透徹。方見德山臨濟用處。無盡翻然悟曰。固嘗疑雪竇大冶精金之語。今方知渠無摸索處。師曰。頃有頌云。頂門直下轟霹靂。針出膏盲必死疾。偶與丞相意會。無盡喜曰。每懼祖道?微。今所謂見方袍管夷吾也。澧州刺史請住夾山。未幾遷湘西道林。初潭師周公因提舉劉直孺愿見師。至是皮相之不甚為禮。及見開堂提唱。妙絕意表。始增敬焉。政和末。有旨。移金陵蔣山。法道大振。僧問。如何是實際理地。曰。何不向未問已前薦取。僧曰。未問已前如何薦。師曰。相隨來也。進云??毂汶y逢。更借一問。曰。忘前失后。進云。若論此事。如擊石火。只如未相見時如何。師曰。三千里外亦逢渠。曰。恁么則聲色外。與師相見。答曰。穿卻鼻孔。問。忠臣不畏死。故能立天下之大名。勇士不顧生。故能立天下之大事。未審衲僧家又作么生。師曰。威震寰區(qū)。未為分外。曰。恁么則坐斷十方。壁立千仞。師曰。看箭。問。不落因果。不昧因果。是同是別。師曰。兩個金剛?cè)?。曰。溈山撼門扇三下。又作么生。師云。不是同途者。智音不舉來。曰。恁么則打鼓弄琵琶。相逢兩會家。師曰。名邈得不□多。曰。不得壓良為賤。師曰。實處道將一句來。曰。自從事得潘郎后。也解人前不識羞。師曰。速禮三拜。僧曰。昔人問投子如何是十身調(diào)御。投子下禪床立。意旨如何。師云。生鐵鑄就。曰。為什么。貪觀白浪。失卻手橈。師云。自領(lǐng)出去。問。只如道明頭合暗頭合。古德便歸方丈作么生。師拈起拄杖子。進云。學(xué)人擬欲放出。和尚如何抵擬。師曰。這野狐精。問。選佛場開上根圓證。不昧當(dāng)機如何指示。師云。一超直入如來地。曰。不昧本來人。請師高著眼。馬大師為什么直下覷。師云。頂門上有眼。問。一種無弦琴。唯師彈得妙。馬大師為什么直上覷。師云。暗里能抽骨。曰。未審直上覷得是。直下覷底是。師云。莫謗馬大師好。曰。爭奈龍袖拂開全體現(xiàn)。象王行處絕狐蹤。師云。賴有龐居士證明。問。句中有眼作家知。向上人來向上提。直下全行摩竭令。愿垂方便接群機。師云。不如一個百不知。曰。無無孔鐵槌。有甚用處。師曰。果然恁么去。曰。雖是本分事。未是向上機。師曰。撒星火迸獨光輝。曰。爭奈腦后一箭。師救不著。師云。又是拖泥帶水。嘗示眾曰。恁么恁么雙明。不恁么么不恁么暗。不恁么中卻恁么。暗里隱明。恁么中卻不恁么。明中隱暗。只如和座子掇卻許多建立??偯捶甘謧h。且道喚作什么。到遮里高而無上。深而無底。旁盡虛空際中。極鄰虛塵。凈裸裸赤灑灑。是個無底缽盂。無影杖子。熊耳山前。少林峰下。老胡九年。冷湫湫地。守這閑家具。深雪之中。直得情忘意遣。理盡見徐。方有一個承當(dāng)。且道雙明雙暗。雙放雙收。是建立是平常??偛慌c么。也未是極則處。且作么生是極則處。擘開華岳連天透。放出黃河輥底流。宣和中。詔住東都天寧。太上在康邸。屢請宣揚。有偈云。至簡至易。至尊至貴。往來千圣頂??頭。世出世間不思議。然是時欽宗在東宮。師對太上。預(yù)有至尊之讖。建炎改元。寧相李伯紀。表住金山。駕幸維揚。有詔徵見。顧問西竺道要。對曰。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統(tǒng)萬殊。真俗雖異。一心初無間然。太上大悅。賜號圜悟禪師。乞云居山歸老。朝廷厚贐其行。至云居之明年。復(fù)歸于蜀。大師王伯紹迎居昭覺。紹興五年八月五日。示疾。將終。侍者持筆求頌。書曰。已徹?zé)o功。不必留頌。聊爾應(yīng)緣。珍重珍重。擲筆而化。春秋七十有三。坐五十五夏。謚真覺禪師。塔曰寂照。初樞密鄧子常。奏賜命服佛果師號。所至士夫過從問道。無虛日。師悟門廣大。說法辯博??v橫無礙。莫不人人畏服。以為未嘗有也。凡應(yīng)接雖至深夜??屯吮乇骈_卷。于宗教之書。無所不讀。初在金陵。大師王彥昭。嘗請益雪竇所謂三員無事道人孰勝。師曰。正爾皆須吃棒始得。帥意未喻。師詰之。帥以手拍膝。時衲子環(huán)擁。師就指曰。此輩倒作此見解。焉能透徹古人知見。帥不懌而去。尋遣之詩令刻石。師匿之。他日彥昭入山。問詩所在。師曰。昔人贈遺。所以昭德也。今大師特譏刺而已。某敢以非所宜而宜之哉。帥翻照霽威而去。既而給事廬贊元代府事入山。題詩有菖蒲海之句。然東漢志有蒲菖海。師就質(zhì)之。廬頗知誤?;騽癫粦?yīng)與師臣爭詩恐致禍。師笑曰。吾豈得已哉。前既卻王公詩。今新帥雖美句。亦莫敢刻之。故發(fā)其誤。貴不主意上石耳。其臨機有斷如此。性和易不事事。晚節(jié)道愈尊。而風(fēng)度無改?;蛑^當(dāng)加威重者。師曰。吾佛以慈攝物。等觀一切。每任真若此。猶恐失之。況以顯晦易其心。而刻薄蒞眾。豈沙門所為邪。其雅量廓廓常退。己以讓人。故出世主法垂四十年。未始有一犯其規(guī)繩者云。 贊曰。吾祖從上來事。以妙悟通宗。然世迫遲暮。邪徑日滋。自非龍蟠鳳逸之士。極深而研幾。則頓轡化城者皆是也。圜悟其至矣乎。道德備而學(xué)不厭。名位崇而志益謙。真一代之典刑也。初黃龍楊岐兩宗學(xué)者剩有各私。其勝而不相厭。于是靈源大士作五祖演公正續(xù)碑。所以推之為正續(xù)也。至圜悟復(fù)能峻其門庭。觀其對御。則混真俗于一心。接士大夫游。則罄竭款誠。俾于祖道染指涉流。而人人得其權(quán)心焉。此所以致盛名于天下也。美哉。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克勤。
彭州崇寧駱氏子。
世宗儒。
師生。
犀顱月面。
骨相不凡。
從師受書。
日記千馀言。
偶過妙寂院。
見佛書讀之三復(fù)。
悵然如獲舊物。
曰。
吾殆過去沙門也。
始棄家祝發(fā)。
從文照。
通講說。
又從敏行。
授楞嚴。
俄得病瀕死。
嘆曰。
諸佛涅槃?wù)贰?div id="kfwrfae"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67_4_20_comment'>
不在文句中。
欲以聲求色見。
如釜羹投鼠矢污之。
吾知其無以死矣。
遂棄去。
見真覺勝公。
勝方剃臂出血。
指示師曰。
此曹溪一滴也。
師矍然于時。
大知識名稱遠聞?wù)呦嗤?div id="aie2az7"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67_4_31_comment'>
持一缽?fù)讲匠鍪瘛?div id="kesfl7x"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67_4_32_comment'>
意所欲往。
靡不至焉。
首謁玉泉皓。
金鑾信。
又見大溈哲。
晦堂心。
東林總。
僉指為法器。
而晦堂獨深加賞識。最后見五祖演禪師。
盡展機用。
祖皆不諾。
乃謂祖強移換人。
出不遜語。
忿然而去。
祖曰。
待一頓熱病打時。
方思我在。
到金山。
染傷寒困極。
平日見處。
無得力者。
追繹祖言。
乃自誓云。
我病稍間。
即歸五祖。
病既愈。
還山。
祖見之喜。
命執(zhí)侍方半月。
會部使者。
謁祖問佛法大意。
師從旁竊聽。
忽有省。
遽出。
見雞飛上欄干。
鼓翅而鳴。
即大悟。
袖香入室。
通所得。
祖曰。
佛祖大事。
非小根劣器所能造。
汝既如是。
吾助汝喜。
因遍謂山中耆老曰。
我侍者參得禪也。
嘗伐一巨木。
祖固止之。
不聽。
祖怒奮挺而起。
師立不動。
祖投所持挺。
笑而去。
自是遇物無疑。
崇寧中。
省親還蜀。
諸老相謂曰。
道西行矣。
時同門佛鑒慧勤。
亦知名眾。
遂目師為川勤別之。
成都師郭知章。
請開法六祖。
更昭覺凡八年。
復(fù)出峽南游。
時張無盡。
寓荊南。
自以手提古佛。
席卷諸方。
見師恍然自失。
留居碧巖院。
傾心事之(傳燈錄云。
張寓荊南。
以道學(xué)自居。
少見推許。
師艤舟謁之。
劇談華嚴旨。
要曰。
華嚴現(xiàn)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無假法。
所以即一而萬。
了萬為一。
一復(fù)一。
萬復(fù)萬浩然莫窮。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卷舒自在。
無礙圓融。
此雖極則。
終是無風(fēng)匝匝之波。
公。
于是。
不覺促榻。
師遂問曰。
到此。
與祖師西來意。
為同為別。
公曰。
同矣。
師曰。
沒交涉。
公色慍。
師曰。
不見云門道。
山河大地。
無絲毫過患。
猶是轉(zhuǎn)句。
直得不見一色。
始是半提。
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jié)。
彼德山臨濟非乎。
公乃首肯。
翌日。
復(fù)舉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專無礙法界。
師又問。
此可說禪乎。
公曰。
正好說禪也。
師笑曰。
不然。
正在法界量里。
蓋法界量未滅。
若到事事無礙法界。
法界量滅。
始好說禪。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凈偈曰。
事事無礙。
如意自在。
手把豬頭。
口誦凈戒。
趁出淫坊。
未還酒債。
十字街頭。
解開布袋。
公曰。
美哉論。
豈易得聞。
于是。
執(zhí)師禮。
留居碧巖)。
復(fù)徙長沙道林。
太保樞密鄧子常。
上師德行。
賜紫服師號佛果。
政和中。
移延康蔣山。
東南學(xué)者。
赴之如歸。
至無地可容。
名聞京師。
被詔住天寧萬壽。
召見褒寵甚渥。
建炎初。
宰相李伯紀。
奏住金山。
高宗至維揚。
入對。
賜名圓悟禪師。
改云居久之。
復(fù)領(lǐng)昭覺。
紹興五年八月己酉。
微恙。
留偈示眾。
擲筆而逝。
茶毗。
舌齒不壞。
舍利五色無數(shù)。
閱世七十有三。
坐夏五十有五。
塔于昭覺之側(cè)。
謚真覺禪師。
師清凈無作。
不入諸相。
示方便門。
提引未悟。
一聽其語。
莫不愀然感動。
有泣下者。
故住天寧時。
一時王公貴人。
道德材智。
文學(xué)之士。
日造其室。
車轍滿戶外。
雖毗耶聽法。
不能過也。
度弟子五百人。
嗣法得眼。
領(lǐng)袖諸方者。
百馀人。
方據(jù)大叢林
匡眾說法。
為后學(xué)標表。
可謂盛矣。
師自得法后。
聲名藉甚。
繇岳麓。
徙蔣山。
行成德備。
每得天神訶護。
過金山時。
賊趙萬。
據(jù)鎮(zhèn)江擁兵數(shù)百。
操戰(zhàn)艦。
乘風(fēng)欲度。
忽反風(fēng)。
云霧晦冥連晝夜。
不得度。
乃止。
比赴云居。
道長廬。
賊張遇奄至。
盡劫所有。
師衣缽獨存。
又嘗斂上方賜物。
置一篋中。
寓儀真。
師飭其徒往省。
答曰。
儀真連夕大火。
尚何求。
師笑曰。
汝第往。
既至。
官寺民櫩。
鞠為瓦礫。
而師篋封識如新。
嘗寓公安天寧。
天堂長老覺公。
夢一女子。
再拜而進曰。
乞我東堂。
為人天說法。
信宿而碧巖疏至。
女子。
即碧巖護法神也。
安樂山神。
據(jù)云居方丈。
諸耆宿。
皆徙避別室。
師寘一榻。
臥起如平時。
師?;蹆勺?。
行解通脫。
斷取世界。
如掌中庵摩勒果。
是區(qū)區(qū)者何足言。
然為世人傳聞贊嘆。
故不得略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克勤,姓駱氏,彭人也。世守儒學(xué),兒時日記千言,偶游妙寄寺,見佛書,三復(fù)悵然,如獲舊物,曰:“予殆過去沙門也。”即出家,依自省師祝發(fā),從文昭通講說,又從敏行授《楞嚴》。俄得病瀕死,嘆曰:“諸佛涅槃?wù)?,不在文句中,吾以聲求色見,宜其無以死也?!彼鞐壢ィ琳嬗X勝禪師之席,勝方創(chuàng)臂出血,指示勤曰:“此曹溪一滴也。”勤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即徒步出蜀,首謁玉泉皓,次依金鑾信、大溈哲、黃龍心、東林度,僉指為法器。而晦堂稱:“他日臨濟一派屬子矣?!弊詈?,見五祖演,盡其機用,祖皆不諾。乃忿然而去。演曰:“待著一頓熱病時,方思量我?!鼻谥两鹕?,病寒困極,以平日見處試之,無得力者。追繹演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閒,即歸演。”及演一見而喜,令入侍寮。會部使者解印還蜀,造演問道,演曰:“曾憶少年讀小艷詩,有‘頻呼小玉原無事,祇要檀郎認得聲’之句乎?”部使喏喏。勤適侍立,反復(fù)研詰。演為舉“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語,有省。出見雞飛上欄干,鼓翅而鳴,復(fù)自忖曰:“此豈非聲耶?”乃呈偈曰:“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少年一段風(fēng)流事,祇許佳人獨自知?!毖菹?,遍謂山中耆舊曰:“我侍者參得禪也?!庇纱怂?,推為上首。祟寧中,成都帥翰林郭公之章請開法昭覺。政和間,謝事,復(fù)出峽南游。時張無盡寓荊南,以道學(xué)自居,少見推許,勤艤舟謁之,與談《華嚴》旨要,因言:“《華嚴》現(xiàn)量境界,理事全真,初無假法,所以即一而萬,了萬為一,一復(fù)一,萬復(fù)萬,浩然無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fēng)匝匝之波?!睙o盡于是不覺促榻,勤乃更迭推勘,謂:“云門道山河大地,無絲豪過患,猶是轉(zhuǎn)句,直得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jié)。”無盡為之首肯。明日,復(fù)舉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無礙法界,因問:“此可說禪乎?”無盡曰:“正好說禪也?!鼻谛υ唬骸安蝗?。正是法界量里,蓋法界量未滅始好說禪。如何是佛乾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凈偈曰:‘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誦凈戒,趁出淫坊,未償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睙o盡嘆曰:“美哉之論,豈易聞乎!”于是,以師禮留居碧巖。復(fù)徙道林。樞密鄧公子常奏,賜紫服,詔住蔣山,學(xué)者歸之如市,至無地以容。敕補天寧、萬壽,召見便殿,褒龍甚渥。建炎初,又遷金山,適駕幸維揚,入對,賜號“圓悟禪師”,改云居。久之,復(fù)領(lǐng)昭覺。徽宗為降敕,使開堂焉,略云:“匝地普天,皆承恩力。九州四海,悉稟威靈。百千法門之外殊特法門,無量妙義之中真實妙義??藙穸U師者,雞園上品,鹿苑名家。早空六妙之門,無慚饒舌接引。四流之岸,意許安心。飛錫所至,法雨咸沾。布金而來,愿云共領(lǐng)。特啟祗園世界,廣引方袍。宏開覺路津梁,都成圓具。鈴鈴振策,允為萬德之師。凜凜戒規(guī),直入三摩之地。于戲!道生說法,石亦點頭。羅什談禪,巖俱撒手。普濟僧人行腳,象負以游。定儗菩薩低眉,鳩分而食。遍灑醍醐,同登歡喜?!苯B興五年八月示微恙,趺坐書偈遺眾,投筆而逝。荼毗時,舌齒不壞,舍利無數(shù),塔于寺后威鳳山中,謚“真覺禪師”。清雍正十三年,加謚“明宗真覺禪師”。
僧念常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僧,松江華亭人,號梅屋,俗姓黃。仁宗延祐中,居嘉興祥符寺。英宗至治間,嘗驛召至京師,繕寫金字佛經(jīng),因受法于帝師帕克巴。有《佛祖通載》。
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
念常。
號梅屋。
華亭黃氏子。
母楊。
夢僧龐眉雪發(fā)。
稱大長老。
托宿焉。
因而娠。
至元壬午三月十有二日誕。
于夜神光燭室。
異香襲人。
逾日不散。
既長。
喜焚香孤坐。
風(fēng)骨秀異。
年十二。
懇求出家。
父母鐘愛之。
誘以世務(wù)。
終莫奪其志。
遂舍之。
元貞乙未。
江淮總統(tǒng)所。
授以文憑。
薙發(fā)受具。
遍游江浙大叢林。
博究群經(jīng)。
宿師碩德。
以禮為羅延之。
皆撝謙弗就。
至大戊申。
佛智晦機和尚。
自江西百丈。
遷杭之凈慈。
師往參承。
于言下有省。
俾掌記室。
服勤七年。
延祐乙卯。
佛智遷徑山。
師職后版表率。
明年。
朝廷差官理治教門。
承遴選住嘉興祥符。
至治癸亥。
乘驛赴京。
得以觀光三都之勝。
覽燕金遺墟。
入五臺禮曼殊。
出入金門。
討論墳典。
如司徒云麓洪公。
別峰印公。
自帝師以下。
皆尊而愛之。
自京而回。
主姑蘇萬壽法席。
師精通內(nèi)義。
外博群書。
乃取佛祖住世之本末。
傳授之源流。
及夫時君世主之所尊尚。
王臣將相之所護持。
參異同。
考訛正。
運弘護之心。
秉至公之筆。
緝而成書。
謂之佛祖歷代通載。
凡二十有二卷。
翰林道園虞公序其首。
慨僧史無續(xù)而失傳。
譏志磐書事之無法。
蓋深有取于師言也。
寶洲上人謂。
師此述。
理明事實。
出入經(jīng)典。
考五宗傳。
殊有補于名教。
于是。
即普覺文房。
采摭內(nèi)外典籍成編。
題曰稽古略。
與師并行于世。
詳略各得其宜也。
釋永寧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永寧。一源字也。自號虛幻子?;礀|通州朱氏子。朱氏故宦族。六歲入鄉(xiāng)校。能了經(jīng)籍大義。九歲離俗。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河南王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司。給牒度為沙門。自是蓬累出游。歷見諸禪老。無所契。于焦子山。精修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甓。懸板坐空。如是者五年。至淮西太湖山。求證于無用寬公。公門庭嚴峻。師方入戶。厲聲叱出之。師作禮于戶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許。入見。問曰。何處人。師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曰不著槽道。曰請和尚道。公便暍。師退就禪室。徹夜不寐。一旦聞公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有省。公命舉偈。偈罷。振威一喝。師曰。喝作么。公曰。東瓜山前吞匾擔(dān)。捉住清風(fēng)剝了皮。師不覺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尚用處。執(zhí)侍三年。因以斷崖義所贊己像。親署一花書。授師曰。汝緣在浙逢龍。即住遇池便居。延祐中。往廣德??`茅于大洞中居之。無何。宜興之龍池。請師建立禪居。師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結(jié)屋數(shù)十間。命曰禹門興化庵。山顛有龍池。龍出每大水。民甚苦之。師召龍。受三皈戒。龍不復(fù)出。師居之久。復(fù)厭其未幽邃也。擇絕巘作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板于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師以退隱為心。間迫于不得已。勉一出焉。俄以疾歸龍池。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師主大華藏寺。師舉龍門膺代之。明年復(fù)命補天童。師堅以疾辭。宋文憲謂。師得法之后。固拳拳以庶人為急。及主大剎。屢退養(yǎng)龍池。雖天童實廁五山。亦搖首弗顧。其高風(fēng)峻節(jié)。如祥麟威鳳。可望而不可即。何其賢耶。至正戊子。有旨。趣入說法于龍光殿。上悅。賜金襕法衣玉環(huán)師號。尋奉旨。函香至五臺。感祥光五道之瑞。升辭南還。道趣維揚。鎮(zhèn)南王。率嬪妃等。延師入宮。稟受大戒。遣司馬護還龍池。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裁紙制內(nèi)外衣。曰。吾將逝矣?;蛞运巹┻M。麾去之。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昧爽。師起沐浴服紙衣。索筆書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飛雪。書畢。側(cè)臥而化。茶毗?,F(xiàn)五色光。齒牙舌輪。及所持數(shù)珠。皆不壞。舍利無算。煙至中林。亦累累然生。人競折枝取之。淘汰灰土。獲者亦眾。門人等。分馀骨與不壞者。五處建塔焉。師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洪亮。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其心。所至無不傾向。若中書右丞相朵兒只。江浙行省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公孟頫。馮內(nèi)翰子振。尤所賓禮者也。四民來獻薌幣衣履者。肩摩而袂接。既無虛日。師受之即以施人。曾無毫發(fā)系吝。其自處則布袍糲食。沛然若有馀。凡發(fā)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而空義自彰。有四會語錄。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出淮東通州朱氏宦族。名永寧。字一源。其先東山演公之下開福寧。寧七傳至無用寬。寬乃永寧之師也。寬居舒州太湖。門士不滿百。皆峣然自肯之輩。其得寧最晚。而寬特注之。以為可繼開福。而闡東山法門。初永寧。在襁褓中。弄以金紫。即有戚容。九歲聞鄰壁治喪啼哭聲。辭親棄俗。依禾州之廣慧寺。寺為州之望剎。乃故淮海肇禪師說法處。前一夕。寺眾同夢肇公來。次日獨寧至。眾欣然。疑為肇公再世也。及為大僧。汗游禪社。走舒州見無用寬公。公問。何來。對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對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公使喝。寧擬進語。公又喝。寧擬退。公連喝之。寧大駭而趨出。自是罷游。堅依席下。一日公舉云門答僧須彌山話。寧聞之脫然。公乃召曰。掣電飛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速道速道。對曰。火迸星飛。有何擬議。覿面當(dāng)機。不是不是。公喝。寧曰。作么。公曰。東瓜山前吞扁擔(dān)。寧曰。今日方知和尚用處。久之辭去。公曰。逢龍即止。遇水即居。金雞玉兔。鞭影長驅(qū)。至治癸亥。常州道俗。以龍池致寧。寧以為符其師讖。欣就之。連三載成叢林。南國高人。以見??為感。同曰龍池尊宿。不敢名之。寧慕高峰之為人。別業(yè)高崖。至正間。紫書三至。不赴。諸方勉之。始受朝旨。號佛心了悟禪師。然足不越閫。順帝嘉之。乃召璧峰金。而問寧之行略。金對曰。不耘而秀。不扶而直。劈華岳迅烈風(fēng)雷。吸淮海不留涓滴。演東山是其遠祖。寬無用容其入室。雖經(jīng)三詔下龍池。野老不知堯舜力。洪武元年。寧囑制紙衣木龕。次年六月十七日。服衣居龕而化。有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缺。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永寧,字一源,別號幻虛子,姓朱氏,淮東通州人。
世為宦族,母隴西李氏。
寧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愛之,欲以為嗣。
年六歲入鄉(xiāng)校,始習(xí)經(jīng)籍,即能暗記,了明大意。
然非所樂,聞人誦佛號,心向往之,注耳以聽。
九歲,有離俗之思,請于二親。
初弗之許,后見其志堅,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廣慧寺。
利和,州之望剎,宋有淮海肇禪師說法度人,聲聞當(dāng)世,前一夕,寺眾夢迎禪師。
旦而寧至,寺眾異之,謂肇禪師乘愿再來者也。
年十二,游揚之雍熙寺,會主僧來峰泰編《禪林類聚》成,寧覽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檢點何為?
”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錄司給牒薙度為沙彌,尋受具足戒。
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xùn)|西,見諸宿老,下語無所契。
中峰海方柄法蘇之萬壽,留之經(jīng)年。
乃入穹窿山謁克翁紹,紹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
時年已十九,既而欲歸鄉(xiāng)省覲。
至毗陵,約明極昶于焦子山,精脩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甓,懸版坐空,如是者五年。
明極曰:“藏主見解且至,宜往參人。
”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無用,無用門庭嚴峻,方入戶,厲聲叱之。
合爪立于門外,久之,乃許入見。
詰其居處,知在通州,便問:“淮海近日虛盈若何?
”寧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
”無用未之許,退就禪室,徹夜不寐。
一日,聞無用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而有省,急趨入堂,無用便欣然知其領(lǐng)悟,令造偈拈趙州。
寧立就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家森羅齊乞命。
無底籃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馀剩。
”無用嗒然一笑。
復(fù)舉《證道偈》問之曰:“閃飛電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
”寧曰:“火迸星飛,有何擬議,覿面當(dāng)機,不是不是。
”無用喝曰:“東瓜山前呑匾擔(dān),捉將清風(fēng)剝?nèi)テぁ?div id="rtemouy"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9_2_28_comment'>
”寧不覺汗下,曰:“今日方知用處無用閉著口。
”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斷厓義所贊己像,親署一書授寧曰:“汝緣在浙。
逢龍即住,逢池便居。
”寧遂還浙,時虛谷陵、元叟端、瀨翁慶、幻住本、天如則各據(jù)名山,遞展化機。
寧往叩擊,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譽之弗置。
元祐庚申,延至廣德,縛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實相寺,馬祖弟子澄公道場也,寧為重新之。
同時有無一全,遁跡于石溪,石溪與大洞相望,人稱“廣德二甘露門”云。
至治癸亥,宜興之龍池請寧建立禪居,寧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門興化庵”。
先是山巔有龍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
寧乃咒,黿受三歸依戒,不復(fù)為害。
久之復(fù)厭凡近,思涉幽邃,乃窮絕巘構(gòu)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版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
學(xué)侶聞風(fēng),遐邇奔赴。
帝師大寶法王稔其道行,降號曰“弘教普濟禪師”。
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寧主之,為創(chuàng)寺一區(qū),以“九里”名之。
至順庚午,出世李山禪寺,瓣香酬恩,歸之無用。
俄有詔,集桑門千七百人,閱毗盧大藏經(jīng)。
一七日,寧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
壬申退歸龍池。
時元叟主雙徑,月江印主云峰,皆虛首座招之,并辭不赴。
元統(tǒng)甲戌,浙西江東道廣教總管具疏請主常之天寧萬壽,州守戍將敦勸尤力,左右亦謂:“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
”乃蹶然起赴。
而寺嘗被災(zāi),方議經(jīng)營,至則為新釋迦佛殿,造菩薩、天神諸像,雄冠諸剎。
踰八年,有司以聞,詔錫“本覺妙明真凈”之號。
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華藏寺,寧舉龍門膺代之。
明年,復(fù)命補天童景德,堅以疾辭,退歸龍池。
宜興銅官山舊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會昌士人潘敬之重構(gòu)焉。
寧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屬。
戊子,有旨趣入覲,說法于龍光殿,賜金襕法衣,紐以玉環(huán),加號曰“佛心了悟大禪師”。
帝師亦有絳袍毳帽之贈。
無何,奉旨函香至五臺山,曼殊大士為見祥光應(yīng)之。
明年,陛辭南還,道過維揚,鎮(zhèn)南王波羅普化率妃嬪迎之入宮,稟受大戒,賜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馬護還龍池。
庚子,出領(lǐng)善卷,寺故廢壞,寧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寶坊。
明年,募善士萬人為萬善會。
及瘞兵后枯骨無萬數(shù)。
壬寅,退歸龍池。
癸卯,大旱,詢鄉(xiāng)民之請,結(jié)界誦咒,作法將終,大雨如瀉。
歲乃有秋,眾愈知敬,堅留不拾,強住麻蕻慈慧。
未幾,成大叢林。
有明洪武初元,復(fù)歸龍池,將不復(fù)出。
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宗珦裁紙為衣,曰:“吾將逝矣。
”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紙衣,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
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
”擲筆而化,黑白戀慕,執(zhí)紼之人盈萬。
荼毗,有五色光舍利無算。
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龍池、太平、齊山、紫云、麻蕻五處建塔藏焉。
壽七十八,臘六十五。
寧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鴻亮。
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心,所至無不傾向。
右丞相呆兒只、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孟頫,尤所賓禮者也。
所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空義自彰,有《四會語》行世。
寂后七年,弟子仁性,親撰《行業(yè)記》,徵宋文憲濂銘其塔云。
釋智順 朝代:明初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智順。
字逆川。
永嘉陳氏子。
其母奉佛甚謹。
夢一僧佩圓光。
如滿月形。
溯江流而上。
謂吾當(dāng)為爾子。
寤而有娠。
既生。
美質(zhì)夙成。
自少不喜畜發(fā)。
隨長隨剪。
父母了其宿因。
聽出家。
受具戒于天寧院。
誦法華經(jīng)。
與按句以講。
深得經(jīng)旨。
既而曰。
學(xué)尚多聞。
焉了生死。
遂更衣入禪。
走閩之天寶山。
參鐵關(guān)樞公。
欲依公而住。
公叱曰。
丈夫于世。
不于大叢林。
與人相頡頏。
局此蠡殼中耶。
拂袖而入。
師下旦過寮。
潸然而泣。
公聞之歡曰。
吾知其為法器。
姑相試耳。
乃延入僧堂中。
師壁立萬仞。
無所回撓。
雖晝夜明暗。
亦不能辯。
踰月。
因如廁旋睹中園瓠瓜。
觸發(fā)妙機。
四體輕清。
知新浴出室。
一一毛孔。
皆出光明。
目前大地。
倏爾平沉。
喜幸之極。
亟上方丈求證。
適公入府城。
師不往見。
水濱林下。
放曠自如。
已而歷抵諸師。
皆不合。
又謁千巖長禪師。
見其所應(yīng)酬者。
皆涉理路。
飄然東歸。
然指作發(fā)愿文。
必欲見道。
乃已復(fù)自念。
非公不足依。
薦走閩中見焉。
值公出游。
遙見師喜曰。
吾子今來也。
勉師棄前解務(wù)寔參。
厲精五月而大悟。
公始與印可。
令掌藏室。
尋命分座說法。
及公去世。
師嗣主院事。
師握祖佛心印。
既已升座說法度人。
而往往出馀力。
莊嚴塔廟。
使人為遠罪遷善之歸。
浙福二地。
師所興建大道場。
凡十馀處。
其馀葺宗補舊。
蓋不可枚舉。
師有才。
為一事則揮金如土。
竟不知其所從來。
其為溫城凈光塔也。
方參政初嘗戍其地。
欲賦民錢葺之。
命師蒞其事。
師曰。
民力凋弊。
火??炎炎。
而復(fù)加薪。
吾安忍為之。
必欲見用。
官中勿擾吾事。
若無所聞之可也。
方諾之。
師乃定計城中之戶。
馀二萬戶。
捐米月一升。
月獲米二百石。
陶甓掄材。
若神運鬼輸。
紛然四集。
鎮(zhèn)心之木。
以尺計者。
其長一百五十。
最難致之。
師談笑趣辦。
七成既粗完。
其下仍筑塔殿。
宏敞壯麗。
九斗之勢益雄。
一旦颶風(fēng)作其上。
一成挾之。
以入海濤。
眾咸傷之。
師曰。
塔終不可以就乎。
持心益固。
遣其徒如閩。
鑄露盤輪相。
及??珠之類。
未幾。
一一就緒。
金碧鮮明。
猶天降而地涌。
辨章燕只不花鎮(zhèn)閩。
欲閱大藏尊經(jīng)于家。
或以幾席什器難具為辭。
師令浮屠一百七十人為什。
分辦于各剎。
表以題號。
一時畢集。
仍畫為圖。
使按圖序次列之。
給役于飲饌間者。
亦更番而進。
每以鐘鼓為節(jié)。
后先不紊。
辨章悅曰。
使吾師總?cè)帧?div id="trfcfr7"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18_0_148_comment'>
則無敗北之患矣。
時東海有警。
元帥達忠介公。
帥師鎮(zhèn)臺。
遣使聘師入行府。
師以達公方有事干戈。
絕之弗見。
達公慕詠弗置。
篆逆川二字遺之。
師因飯囚。
戒其勿萌遁逃心。
即重見日月。
不久而赦書至。
周吳二囚。
以師為神。
其后山寇竊發(fā)。
所經(jīng)之處焚毀。
欲盡歸原報恩二剎。
以師故獨存。
朝廷為降院額。
賜師號佛性圓辯。
及金襕法衣。
師曾不以為悅。
悉散其衣盂所畜。
退居一室。
掘地為爐。
折竹為箸。
意淡如也。
后與鐘山之選。
大駕臨幸。
慰問備至。
竣事還錢塘。
清遠渭公。
方主凈慈。
舉師以為代。
凈慈當(dāng)兵后。
凋落殊甚。
師召匠計傭。
竭其筐篋。
欲大有設(shè)施。
而諸僧負官逋者。
系累滿庭。
師為之出涕。
悉代償之。
會中朝徵有道浮屠。
以備顧問。
眾咸推師。
師至南京。
僅四閱月。
沐浴書偈而逝。
阇維于聚寶山。
獲舍利無算。
師有五會語。
及善財五十三參偈。
皆傳于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逆川禪師。名智順。又字澄垢。東甌瑞安陳氏子也順母有懿德。謹于事佛。夢僧項有圓光。逆汪洋之流。而招曰。煩為母我。莫辭勞也。寤即有娠。順生七歲。神悟特異。永嘉實際院即空禪師。牧為沙彌。誨以大法。順信受頂戴??虩o惰容。耆老多器之。順為大僧。辭空行腳。見諸大有道者。入閩抵天寶。參鐵關(guān)法樞禪師。樞。署此庵元七世之傳。尋常好問禪者。老僧舌頭在么。而禪者多被抑。不敢犯其鋒。順得參堂踰月。因如廁睹園中匏瓜有省。入室呈所得。樞公曰。乍入門耳。何足重哉。曰。堂奧更有何法。乞師揭示。公大笑而罷之。于是。順括磨究竟。盥漱悉忘。夜深常入樞公之室。參請古德因緣。或至晨鐘鳴。乃趨出。樞心嘉之。一夕徐問曰。曾聞和尚遍見湖江諸大老。未知于何機下。得徹本源也。樞公曰。我當(dāng)時往華藏。受業(yè)于竺西和尚。便知有此事。但胸中似有一物放不下。受具后。參中峰及庵諸老。諸老未常不以本色示我。我只不能領(lǐng)會。乃走石門。見我元翁先師。先師亦無長語。惟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作么生會。其時前后際斷。一日齋后下床。忽踏著實地。急走方丈。先師遙見而笑曰。作么。我進曰。南泉被我捉敗了也。先師曰。南泉即今在甚么處。我便喝。先師曰。離卻者一喝。南泉聻。我拂袖而出。自后執(zhí)侍巾瓶。一十五載。我事且置。你向何處見南泉。順詞色俱喪。愧無所容。又一夕聞參鐘擬離榻?;砣淮笪?。趨告樞公曰。南泉敗缺今已見矣。樞曰。心佛物俱不是。是個甚么。對曰。地上磚鋪。屋上瓦覆。曰。即今南泉在何處。對曰。鷂子過新羅。曰。錯。順亦曰。錯。明日。樞命撾鼓勘驗。順扼腕上下。顧視曰。和尚眼在甚么處。樞助喜曰。也要大家知。至正六年庚辰秋。樞公遷化。順繼天寶之席。于是。此庵之宗大振。自順溯此庵元。其世有八。元得焦山體。體三傳天竺有。有傳天池元翁信。信之嗣二人。曰。大慈成。曰。鐵關(guān)樞。順既受樞公正印。號令人天。海內(nèi)改觀焉。從天寶遷報恩。又移居歸原。而機用縱奪。益慎于居天寶時也。當(dāng)是時。南北衲子駢集。朝廷知順。乃賜衣。加號佛性圓辨禪師。順即退居?xùn)|甌之羅山。穴地為爐。折竹為箸。不設(shè)臥榻。不貯宿舂?;蛞猿C世譏之。順弗顧也。平章燕只不花。鎮(zhèn)閩。堅起順住閩之東禪寺。又移雪峰。順之法政。善巧圓融。座下不規(guī)而肅。聽順說法。各有領(lǐng)解。雪峰數(shù)百年來。稱順為中興矣。明洪武初。詔順升座于鐘山。上臨聽法。悅?cè)缗f識。順每對上。稱僧而不臣。或忘而稱我。上以真率美之。已而還南。南國以凈慈留順。居無何。有司復(fù)以朝旨。強順抵京。經(jīng)四月。書偈而逝。時洪武十三年夏也。阇維。所獲舍利。迸若明珠。其六坐名藍之語錄。盛著于世。但頗有異跡。人以為神。且又尊之為肉佛。愚不敢贅。懼褻也。 贊曰。順公望隆兩朝。其胸吞須彌。而舌傾滄海。在他人則天葩幾滿繩床耳。公卻素履蕭然。不忝嗣祖乞士。誠有坦然與世共。信者區(qū)區(qū)。以生平異跡。而頌銖兩。其然。豈其然乎。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智順,字逆川,姓陳氏,瑞安人也。父道羨,母婁氏。生子輒殤,屢哭失明。其情不勝哀,乃塑智者大師像事之。一夕夢僧,頂有圓光,逆江流而上,謂之曰:“吾當(dāng)為汝子。”寤而有娠。順既生,美質(zhì)夙成。年五歲從季父學(xué),季父引生徒渡溪,抵萃野,順欲相隨,季父麾之還。俄而溪暴漲,季父生徒皆溺。然自少不喜蓄發(fā),翛然有麈外趣。七歲依仲父慧光于崇興精舍,稍長,受具戒于天寧禪院。習(xí)《法華經(jīng)》,三月通其文。出游永嘉無相院,覺源璿喜其俊朗,引為己徒。會橫云岳大宏三觀十乘之旨于水心法明寺,往而受其說,眾推為上首。居亡何,走雁山雙峰,未契所言。更走千佛,毒海清舉為綱維,軌范肅然。毒海入寂,感世無常,嘆曰: “義學(xué)雖益多聞,難禦生死,即禦生死,舍自性將奚明哉?!彼旄氯攵U,走閩之天寶山參鐵關(guān)樞,授以心要,遵而行之,似有階漸。一日因觸瓠瓜之機,地倏平沈,毛孔發(fā)光,舉以求證。樞曰:“此第入門耳,最上一乘則邈在萬里之外也,汝可悉棄前解,專于參提上致力,庶乎自入閫奧矣。”由是精求,將踰半載,忽焉有省,如虛空玲瓏,不可湊泊。厲聲告樞,曰:“南泉敗闕,今已見矣?!睒袕?fù)舉“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語相詰難,順迎機契合,遂鳴鐘集眾,再行勘驗宗門元旨,應(yīng)答如響。尋請分座說法,嗣主院事。寺制未備,多所規(guī)畫,擇地構(gòu)亭,以增勝槩。眾方賴之,忽爾棄去。過杉關(guān),抵百丈,上迦葉峰,渡江入淮,禮諸祖塔,經(jīng)建業(yè)回浙中,超然如野鶴孤云,無所留礙。及反永嘉,會王槐卿造報恩院于瑞安大龍山,首延順主之。參徒寖盛,至八百指,為建僧堂居之。石室?guī)r主江心,仰其高風(fēng),以首座招之,翩然而往。未幾,又以何山精舍,棟宇湫隘,不足以容,眾拓之為大伽藍,殿堂院廡之制,燦然畢具,像塑壁繪,次第告完。而平陽吳德大創(chuàng)歸源寺,亦請開山。至則為造鐘鼓法器,授職分班,動合規(guī)則。時東海有警,元帥達忠介公,帥師鎮(zhèn)臺,遣使邀順入行府,順辭不見,達慕詠弗置,篆“逆川”二字遺之。嘗因飯囚,戒其“勿萌遁逃心,當(dāng)重見日月”。不久而赦書至,周吳二囚以為神。其后山寇竊發(fā),二囚實為渠魁,所經(jīng)之地,焚毀略盡,而報恩歸源以順故獨存。朝廷聞之,為降寺額,賜以“佛性圓辯禪師”之號,及金襕法衣。順曾不為意,悉散其衣盂所蓄。退居一室,掘地為爐,折竹為箸,怡然自適。溫城凈光塔雄鎮(zhèn)一方,年久將壞,修葺粗完,忽颶風(fēng)大作,其上一乘挾之入海。順精誠宏愿,誓成此塔,遣其徒如閩,鑄露盤輪相及燄珠之類,終遂所志。九斗七成,鬼輸神運,涌峙海隅。辨章燕只不花出鎮(zhèn)閩彊,道過東甌,夜觀塔鐙熒煌,知順所造,命駕造訪,與談《般若經(jīng)》,心相悅懌,呼舟同載入閩。宣政分院請居?xùn)|禪廢剎。不一載,殿宇廡庫,森如煜如,梵容穆沖,隨相變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補刊“開元藏經(jīng)”,仍印施之。先是,凈業(yè)、慶城、東報國、舶塔、寶月、松峰諸寺,兵燹之馀,鞠為荒榛。福建行中書省將籍其產(chǎn)于官,順言于辨章,得仍其舊,已而思還溫方,參政具船迎之。千佛院災(zāi),無有起其廢者,順為剔除荒莽,一彈指頃,高閣立成。俄而東甌內(nèi)附,潛居林泉,若將終焉。有明初造,尊尚佛乘,召江南高行僧十人,于鐘山建無遮法會。順與其列,升座演講,聽者數(shù)千人。事已還錢塘,復(fù)振钖往凈慈,以兵燹凋殘,欲大有設(shè)施,會中朝徵有道浮屠,以備顧問,聚咸推順。順至南京僅四閱月,超然善逝,洪武六年八月二十日也。阇維得舍利無算,其徒文顯興富持靈骨歸,建塔藏焉。著有《五會語》若干卷,《善財五十三參偈》一卷。
釋月川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鎮(zhèn)澄。
字月川。
別號空印。
金臺宛平李氏子。
幼聰慧弗群。
十五禮西山廣應(yīng)寺引公為師。
得度為沙彌。
登壇受具。
時一江澧西峰深守庵中諸大法師。
弘教于大都。
師親依輪下。
參窮性相宗旨。
靡不該練。
尤醉心華嚴圓頓法門。
如是者十馀年。
復(fù)從小山笑巖二老。
究西來密意。
殊有會焉。
自是聲光動遠近。
后學(xué)仰而歸之。
妙峰舉無遮會于五臺。
師首其眾。
罷會。
居紫霞蘭若。
面迫冷壁者三年。
適塔院主人。
請修清涼傳。
隨以法席。
延致四方。
學(xué)士大集。
至室無所容。
尋與友人雪峰。
創(chuàng)獅子窟。
建萬佛琉璃塔。
遂成一大叢林。
日繞數(shù)千指。
演大華嚴。
寒巖冰雪中。
儼然金剛窟對談也。
時兩宮興福。
尤注意臺山。
聞師雅重之。
特賜龍藏。
尋延師入京。
館于千佛慈因二寺。
講大乘諸經(jīng)。
賜賚隆厚。
奉旨馳驛還山。
開古竹林居之。
有終焉意。
復(fù)修古南臺。
南臺竹林。
皆文殊現(xiàn)身處。
久廢。
得師而復(fù)興。
圣賢之跡隱顯在人也。
師自是疲于津梁。
謝遣諸弟子。
默然兀坐。
一切無預(yù)于懷。
眾固請說法。
師曰。
學(xué)者以究心為要。
多說何為。
爾曹勉之。
吾將行矣。
中夜端坐而逝。
時萬歷丁巳六月也。
師安重寡言笑。
律身至嚴。
御眾甚寬。
說法三十馀年。
處廣眾若無人。
不受飲食。
雖天廚薦至。
而粗糲自如。
居恒專注理觀。
安坐如山。
物莫之動。
度生衛(wèi)法之心。
至老彌篤。
故出師之門者。
皆凝厚之士。
諸方取法焉。
其于講演。
提綱挈要。
時出新義。
北方法席之盛。
稽之前輩。
無出師右者。
著述。
有楞嚴正觀金剛正眼般若照真論因明起信攝論永嘉集諸解。
皆盛行于世。
釋性澄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性澄,字湛一,姓胡氏,裳邑人也。
幼事章句,頗厭繁文,抗志高邁,愿從凈息。
年近弱冠,就本邑普照寺了塵落發(fā)。
挾錫南游,參學(xué)淮安,受具戒于嵩乳。
復(fù)從正觀法主習(xí)賢首教,棲止袁浦慈云庵中,澹茹數(shù)年,剌血書《華嚴》、《報恩經(jīng)》,嗣參玉林諸耆宿。
最后登千華覲見月,精習(xí)戒律,忽焉三載,止作二持,服膺罔懈。
甲午受宿遷智恒請,主極樂院事,以法度人。
歷歲傳牃,遠侶云集,道流景附,檀施日富。
鳩工庀材,從事修建,大淮以北千里之內(nèi),極樂遂為一大叢林。
辛丑歲,淮陰紳耆敦求宏法,澄至,重興圓明古寺,勝會無遮。
復(fù)徇邳徐兩淮名剎請修大悲懺法,每感瑞異。
深息恬退,還山后,雖年衰,猶精進不輟,行般舟三昧,不坐不臥,三月而息。
又念四方行腳去極樂北,無息肩處,乃于?峿五花頂建全潮庵,山下道旁并設(shè)茶座,以利來者。
康熙甲子,得腹疾,至十一月朔日,呼湯沐浴更衣,命侍者集眾曰:“吾今日當(dāng)與眾別。
”端坐號佛,悠然而逝。
春秋六十九,坐夏三十二,塔于全潮庵院。
所著《大悲凈土懺法》、《瑜伽燄口作觀節(jié)次儀文》若干卷。
先后演戒三十馀壇,感應(yīng)奇異,恐涉驚疑,不復(fù)筆之簡冊云。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