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志誠

相關人物:共 1 位
共 8 首
誠和尚昔掛孤帆,圭上人今架小庵。
老去身無安頓處,挑包便擬作禪參。
寂庵詩卷 元末明初 · 成石璘
七言絕句
寂庵高掛白云隈,石徑緣云轉幾回。
庵里道人無住著,老來心性似提孩。
寂庵夜坐 明 · 金時習
五言律詩
偶寂深峰夜,挑燈不寐時。
亂山啼蜀魄,靜室和陶詩。
千里家鄉(xiāng)外,一方云水涯。
蕭然聽松檜,清味幾人知。
寂庵澗傍晝飯 明 · 南孝溫
五言律詩
小徑斜通寺,溪流日夜東。
燃薪香粳熟,收果野棠紅。
樹杪鳴黃葉,山陰進晚風。
凄涼客意苦,衰鬢颯如蓬。
登正陽寺歇性樓望一萬二千峰(辛卯) 明末清初 · 李景奭
七言絕句
寺之殿宇。二層閣也。曾火于己巳。重建于癸酉。東禪堂新建而未完。地藏峰在寺之東。峰下有地藏庵。南有長慶庵。外水岾在長安東南二十里許。東有十王百川洞。洞有靈源庵。靈源之西五里許。有現(xiàn)佛庵而無僧。現(xiàn)佛之下。有水月庵及彌陀寺遺址。自彌陀踰一嶺而有安養(yǎng)庵。安養(yǎng)東北有三日庵。自三日踰一麓。有云墀庵。云墀之下有鳴潭。去長安五里許也。二十四日朝后。自長安到鳴潭。一線石徑。傍潭緣崖。崖斷處木棧橫跨。有瀑臥流盤石上。長可數(shù)丈馀。下有深潭。盤石之上。有大石對峙如門。有巖如裳。過裳巖。北望三佛巖。巖勢甚峻。如佛軀卓立。其巖面刻三佛像。背刻五十三佛云。行二里許。有白華庵。北有西山浮屠碑銘。即月沙相公所撰。東陽尉書之。西北有鞭羊彥機浮屠。其碑乃白洲之文。而義昌君書之。白華之東五里許。有大松蘿,小松蘿庵而無僧。即新羅太子麻衣草食之所。松蘿之下有古城石筑。松蘿之東有望高臺。攀鐵鎖而上則有上云岾小庵。而今只有遺基。由上云又攀鐵鎖而上則即望高臺也。望高東北有穴望峰。白華之西南有青蓮庵。西有神林寺而無僧。神林之西有天襯庵。由天襯而西有圓覺庵。由白華而北數(shù)里許。有表訓寺。路出松檜川石之間。寺之正堂。名以般若。曹公友仁所書云。堂上佛座向西。安小金佛于木作窟形之中。東僧堂名曰寂照。西禪堂曰靜慮者。即韓石峰之筆跡云。南有門樓。般若堂后有一小堂。在層階上。曇無竭金佛一軀。合掌而坐。長可一丈。左右羅羅漢。東別堂。掛支公,西山,松云,鞭羊堂影子。望高臺在其東五里許。臺下有頓道庵。頓道之東北有隱寂庵。庵下有利巖窟。五賢峰在其北。峰下有五賢窟。寺之北有奇奇庵。西有修善庵故基。修善之西有三藏庵。由表訓上二里許。即正陽寺也。去長安寺十里馀。寺在放光臺下。正南向殿前。有六面藥師殿。安石佛一軀。壁上六面有畫。僧輩說稱吳道子畫。其言無可徵也。其筆畫金碧。宛然如新。佛殿前庭。有五層浮屠。佛殿后壁。掛懶翁影子。又有懶翁舍利一顆,錦袈裟一,葛布袈裟一,水精柄拂子等物。百襲藏之。東南有天逸臺。俯臨萬瀑洞。北有開心臺。臺下有天德庵。正陽東禪堂之東有小樓。名曰歇性。正陽乃金剛之正脈。而此樓又正陽之快閣也。諸寺所對之群峰。咸萃于此樓之前。真萬二千峰之一大都會處也。其表表可記者。毗盧峰在其東北。其次永郎岾也。熊虎峰在永郎之西。毗盧,永郎之間。有眾香城列立。峰勢相連。東則穴望峰,望高臺,五賢峰。望高之南則僧床峰。其東南則白馬峰,天燈峰,國望峰也。白峰之內。蒼翠磅礴者。釋迦峰,彌陀峰也。與國望比肩而稍前。列于東南者。十王峰也。毗盧之下。眾香之西南。蒼峰對立者。大香爐,小香爐峰也。或高或低?;蚣饣虼?。如白雪新灑。如冰紈高掛。凜凜如魯連之玉貌。倜儻特立。欲蹈東海者。皎皎如商顏之叟。須眉皓白。披云臥雪者。又如涂山會朝。萬國執(zhí)玉者。又如赤帝奮義。三軍縞素者。有若陳荀諸公抱兒孫者。有若韓白登壇森劍戟者。有若峨冠擁笏揖讓于明庭之上者。奇形異狀。清淑之態(tài)。難以遍舉。凡在人間世。目所可睹者。無足以比。況天上事則不敢知也。而倘或有玉女仙娥。云鬟霧鬢。瑤簪珠珥。羽衣霓裳。千群萬隊。鶴立鸞聳。翩躚飛舞于白玉樓,廣寒殿之上者。則庶幾可方。而非下界之所可測知者。誠難強擬也。余初登此樓。不覺眼豁而神爽。已而夕陽橫照。山色益明。又不可以言語形容也。謾吟一絕曰。
天上仙娥萬二千,霓裳舞罷廣寒前。
白玉高簪慵不整,長風吹落海云邊。
朝雨仍留榆岾寺雙彥呈詩次其韻(辛卯) 明末清初 · 李景奭
七言絕句
踰中水岾嶺。有一川自西南洞中出流。下于隱仙臺之下。溯以上之則有百塔洞云。踰三水岾而下。有赤木亭。中火之所也。高城人及祥云驛人等。來候于內水岾之上。自赤木下七八里。由東北而入三里許。則有隱仙庵而頹廢。庵之東南。有隱仙臺。登臺而東北望之。則有十二瀑層層而懸流。瀑布之上。由山麓而登之。則有寂滅庵南庵而皆廢。又有開心庵,白云庵。白云則廢。又有云棲窟,深寂庵而皆廢。其上有九井峰。九井東北。乃所謂九龍淵也。自赤木亭行可十里馀。向西而登。則有上靈臺,中靈臺,下靈臺。皆小庵而上靈廢。又有靈隱庵。庵之西北。乃萬景臺也。登臺則北望毗盧。西見白馬。南眺五臺。東俯瀛渤日出之處。自靈隱庵緣崖而西一里許。有九淵洞。真見性庵在焉。庵之西北踰一小嶺。則有香爐,香積庵而俱廢。由香積而北登。則有下內院,中內院,上內院三庵而上內院廢。又有養(yǎng)真窟。自養(yǎng)真而下十里。有云水庵而無僧。自云水由小洞下則有船潭。潭上有小懸瀑。潭東有船庵。又有曹溪庵而俱廢。西有青蓮,寂照,明寂,白蓮,正崙,興德等庵。赤木亭去榆岾寺二十里馀。重重踰嶺。嶺上始見綿竹叢生。去榆岾一里許。有西山,自休,法堅,應祥,寶云等浮屠。祥師有碑。鄭君斗卿所撰。吳尚書竣書之者也。夕到榆岾寺。處于西僧堂塵寂寮。襄陽府使鄭君基豐,高城郡守樸君日省迎于路。寺之僧智什。則往迎于摩訶衍而從來。榆岾寺已向殿曰能仁寶殿。給事中周祚所書。廢中宮時。以百金求于中朝而施舍云。古所謂梁武齊襄足為明鏡者。豈虛語也哉。東有御室及羅漢殿,侍史房,十王殿,大權堂,禪堂,興福寮,駝臥寮,海會堂,涅般堂,養(yǎng)老房,興盛庵,內香積殿。殿后有烏啄井。所謂大權者。為盧偆也。有塑像。西有大藏殿,慈蔭堂,寂默堂,尋劍堂,掛猿寮,金堂,塵靜寮,擇木寮,圓寂寮,云翠堂,外香積室。室中有大甑,大釜。南有山映樓,解脫門,回轉門,泛鐘樓,真如門。庭中有十二層青石塔。鐘則世祖大王臨幸時所命鑄者也。金乖崖守溫撰其銘。寺傍庵子東有種蓮庵,逗云庵,下見圣,上見圣,大祖庵,兜率庵,隱神窟,栗巖,成佛庵,佛頂臺,佛頂庵皆廢。聲聞洞下有松林窟,松林新庵,外圓通庵,安心庵,三圣庵。安心三圣亦皆廢。西有內院洞。水石佳好。自山映樓東南行。有白云橋,三峽橋,明月橋,三印峰,丹楓橋,歡喜嶺,獐頂,見巖,狗嶺。自狗嶺而下。有盧偆井,上臺,中臺,尼巖,下臺,盤川石,龜巖,百川橋。百川去榆岾三十里。內水岾水與中內院洞水合流。由山映樓前而下五里許。與外水岾水合流入于南江。山映樓下。又有小澗之流。老僧雙彥。來謁同宿。所謂百塔洞。余嘗竊聞其勝絕。問諸雙彥。彥能歷歷言之。由洞口溯流而上。踰一嶺則百塔也。初入洞門。絕壁夾立。中有深潭。從潭上東南緣崖而上。緣崖西下。則白石平鋪。川流其上。西與十王百川洞水合流。洞中有多寶塔,世尊塔。積石層層。自成塔形。故謂之塔。高可五六丈許。絕壁亦有積石如塔之狀。沿川行可三四里。又有一長川自南流北。有一塔形。贅寄絕壁之上。兩小金佛。立在石間。洞壑開豁。峰巒白而秀出。不可歷數(shù)。諸峰之內。有香爐二峰皆白。比諸萬瀑洞則如麒麟之于白鹿云。噫地之勝。常在于險。險則人不能至固也。今玆百塔之洞。如彼其絕勝。而危磴難攀。僧亦罕睹。蓋天慳而地秘之。與人世隔絕者也。游賞之人。得而耳之者尚鮮。況得而目之乎。吾所以紀之者。將使后之人。知有此境。非欲其往見之。以犯夫萬有一危之道也。二十七日。朝雨仍留。雙彥呈詩。次其韻曰。
倚遍金剛寺寺樓,此生那得更來游。
青山亦有相離恨,一夜峰巒盡白頭。
野寺既尋春,隱庵又卜夜。
高談坐達宵,斜月欲西下。
自坤巖楸下。向長下峙。欲至黃驪梨厓。訪金參贊太白。委托先故文字。馀美途中。聞太白來游周魚山之隱寂庵。改路尋山。遇于野次。同入本庵。太白之侄季聞令澤,胤說澤兩卿。門客樸君昌蔓,金君光河。并旁鄰士友十數(shù)員齊集。為設泡會。談敘阻懷。誠亦浮世一勝緣也。太白有七五兩絕。遍求座中次韻。將成小軸。庸為日后次面之資。亦強于余。以不嫻于詩力辭。不得免牽率。可笑。太白時新為耆所堂上
疏傅馀金樂圣時,淡成勇退已先之。
叨為不速參高會,醉飽那無善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