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了悟

相關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0—862 【介紹】: 唐僧。河東蒲坂人,俗姓盧。早舉甲科,母喪服闋,往北京童子寺出家。初隱南岳常樂寺,后居杭州大慈山。山素缺水,有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因名“虎跑泉”。問道者眾。懿宗咸通中卒,敕謚性空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盧氏。河東蒲阪人。少為書生。年二十五。偕計中甲科。然未愜所志。欲再試禮部。而適丁母憂。因廬墓所。服闋竟。出家于北京童子寺。歲未二周。而諸經通習。遂造嵩岳。受具戒。復淹貫律部。后詣百丈山謁大智海公。而究見性之指焉。俄結庵南岳常樂寺之絕頂。諫議大夫崔公。尤推重。為別創(chuàng)方丈。一日南泉至問。如何是庵中主。答云蒼天蒼天。泉云蒼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會即便會。莫忉怛。泉拂袖去。游錢唐止大慈山。山居浙江上。地斥鹵砂礫。無所得水。將去而他。忽有虎跪地出泉。甘??娠?。識者以為神。而眾亦大集。上堂云。山僧不會答話。只能識病。有一僧出前立云。遠有病么。請師識。中便下座。歸方丈。趙州問。般若以何為體。答云。般若以何為體。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見趙州掃地次。中問般若以何為體。州置帚大笑撫掌。中便歸方丈。有僧辭往江西。中云。我勞汝得否。僧云勞什么。中云勞汝將取老僧去。僧云。更有過于和尚者。亦不能將去得。中便休。其僧后舉似洞山。山云。阇梨爭合恁么道。僧云。和尚作么生。洞云將得。洞又問其僧云。大慈別有什么言句。僧云。有時示眾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洞云我不恁么道。僧云作么生道。洞云。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會廢教因民服。徙戴氏引墅。大中初。詔除前禁。復儀相。太守劉公加禮敬。叢社之盛。不減疇昔。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囑累畢。怡然坐逝。壽八十三。臘五十四。其冬克塔而窆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寰中。
姓盧氏。
蒲坂人也。
生有異相。
其聲如鐘。
出家于并州童子寺。
受心印于百丈海禪師。
結茅于南岳。
一日南泉至。
問如何是庵中主。
師云。
蒼天蒼天。
泉云。
蒼天且置。
如何是庵中主。
師云。
會即便會。
莫忉忉。
泉拂袖而出。
趙州問般若以何為體。
師云。
般若以何為體。
趙州大笑而出。
師明日見趙州掃地。
師問般若以何為體。
趙州置帚。
附掌大笑。
師便歸方丈。
師后住浙江大慈山。
上堂示眾云。
山僧不解答語。
只能識病。
又云。
說得一丈。
不如行取一尺。
說得一尺。
不如行取一寸。
時學者甚眾。
山素缺水。
師擬飛錫。
夜夢神人告曰。
勿他之。
我移南岳小童子泉就師取用。
詰旦見二虎以爪跑于地。
泉自涌出。
味甘如飴。
有僧自南岳至。
乃曰小童子泉涸矣。
故東坡題詩云。
亭亭石塔東峰上。
此老初來百神仰。
虎移泉眼趁行腳。
龍作浪花供撫掌。
至今游人灌濯罷。
臥聽空階環(huán)佩響。
故知此老如此泉。
莫作人間去來想。
咸通三年三月十五日無疾而逝。
壽八十三。
臘五十四。
僖宗謚性空大師定慧之塔。
贊曰。
履踐真實  心悟無際  南泉趙州  激揚酬對 居乏寒泉  虎跑以濟  惟德斯彰  風清日麗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寰中。姓盧氏。河東蒲坂人也。稟靈特異挺質殊倫。身支??亭頂骨圓峻。其聲若鐘響其色猶脂凝。學通終古辭實豐贍。年二十五隨計中甲科。然未塞其懷。復思再捷。無何遭母之憂。遂廬于墓所。及服闋徑往北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諸經皆覽。明年往嵩岳登戒肄習律部。于茲博通忽慕上乘。決往百丈山深得玄旨。后隱南岳常樂寺。結茅于山椒諫議大夫崖公深重其操。因別立方丈。虞淵景晞一飯永日。然其乏水羸瓶遠求。俄爾深宵有虎嗥嘯廬側。詰旦視之。果濫泉坼地而涌足其汲用。后之杭浙江之北有山號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成巨院。四方僧侶參禮如云。屬武宗廢教。中衣短褐?;蛘埦哟魇蟿e墅焉。大中壬申歲太守劉公。首命剃染重盛禪林。壬午歲二月十五日囑累聲畢而終。時漸溽暑驗其身一無變異。而頂門燠潤。冬窆于塔所。享年八十三。法臘五十四。有說常樂寺山虎跑泉。當中公滅日。忽焉乾涸。異哉。止資中之受用耳。至乾符丁酉歲。敕謚大師號性空。塔名定慧也。縉云太守段成式為真贊焉。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可授。
字無旨。
一號休庵。
臺臨海李氏子。
初教而后禪。
親見獨孤明公。
為虎巖伏老嫡孫。
出世。
凡四坐道場。
皆不出乎臺境。
諸方將倚之以為重。
競來敷致。
師漠然若不聞。
作休庵于西塢。
日修凈土法門念佛三昧。
且曰。
此即禪定之功也。
惡可強分同異哉。
國朝洪武六年。
杭中天竺。
以府侯之命起師。
師勉應之。
行至錢塘江濱。
凈慈諸勤舊。
相與謀曰。
大善知識。
胡可失也。
帥眾邀于道。
擁居其位。
師屢卻之不聽。
色頹然不怡。
時當歲儉。
問道者如云。
糗糧方患不繼。
而施者踵至。
居二載。
而退歸臥竹院。
忽示微疾。
端坐西向。
召左右謂曰。
吾將逝矣。
或請偈。
曰。
吾宗本無言說。
乃合爪連稱佛號。
至聲漸微而寂。
閱世六十九。
僧臘五十。
龕留七日。
顏貌不變。
阇維。
齒牙貫珠不壞。
舍利光色晶瑩如金銀水精者。
遍滿于地。
塔而藏焉。
師儀觀雄碩。
識見夐卓。
其于榮名利養(yǎng)。
視之如無物。
出專法席。
皆迫于不得已。
會朝廷。
設善世院。
總統(tǒng)天下釋教事。
或勸師求檄以主名山。
師笑而不答。
然其所蒞之處。
不以恬退而不加之意。
必革其敝習。
新其規(guī)制。
使可貽于悠久。
五會語。
多肆口而說。
曾不經思。
平居遇物成味。
率出人意表。
戒其徒勿以示人。
至于尊賢尚德。
推己及物。
有非人之所及。
誠末世大法幢也。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三
釋可授,字無旨,號休庵。
姓李氏,臨海人也。
年十九從九巖萬壑觀受具,后參普覺明于靈隱,有省,命充堂司,四眾悅服。
尋還石門,白巖真主真如延居上座。
元至元六年出主大雄山之安圣。
授凡四坐道場,皆以凈土法門為佛事,且曰:“此即禪定之功也,惡可強分同異哉?
”明洪武六年,杭之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請主寺事。
行至錢塘江濱,凈慈諸舊相與謀曰:“此大善知識,胡可失也?
天竺尚可致,吾屬獨不能耶?
”帥眾邀于道,擁居其位,授屢卻不聽,強應之。
時當歲儉,問道如云,糗糧方患不繼,而施者踵至。
居二載,遂退臥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爪合連稱佛號,至聲漸微而寂。
荼毗,齒牙貫珠不壞,設利羅光色精瑩,如金銀水,遍瀉于地。
宋景濂銘其塔。
釋莊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
呆庵莊禪師。
臺州人也。
住持徑山。
學者云合。
說法酬機。
迅若奔雷。
有呆庵語錄。
湮沒無傳。
記籍但載其答儒一編。
意深而遠。
語宏以肆。
轟轟然。
誠宗門之偉人也。
或以儒釋內外之辯問者曰。
昔宋儒晦翁曰。
釋所謂心上做工夫。
本不是。
程子曰。
釋氏之學。
于敬以直內。
則有之矣。
義以方外。
則未之有也。
故滯固者入于枯稿。
疏通者歸于恣肆。
此佛教所以隘也。
吾儒則不然。
率性而已。
斯理也圣人于易備言之。
二翁之說何如。
師曰。
不然。
教有內外不同。
故造理有淺深之異。
求之于內。
心性是也。
求之于外。
學解是也。
故心通則萬法俱融。
著相則目前自昧。
嗚呼外求之失。
斯為甚矣。
今儒學之弊。
浮華者。
固以辭章為事。
純實者。
亦不過以文義為宗。
其實心學則皆罔然也。
宋之真儒。
深知其病。
又知吾心工夫為有本。
是當教本抑末。
以斥其言語文字之非。
可也。
而復以心上工夫不是。
何自為矛盾歟。
本既不是。
何謂卻勝儒者乎。
此其不能窮心學之理。
于吾佛之道。
深自惑亂。
而不能取決也。
觀伊川之言。
亦然。
夫既憫吾道為有內無外矣。
果能以道為本。
得本何憂于末哉。
繼言枯稿恣肆。
又憫吾道之隘。
是未見其大者矣。
既曰。
佛有覺之理。
為敬以直內。
復言要之亦不是。
皆反覆自惑之言耳。
豈真知此理者哉。
若率性之說。
亦不出吾心上工夫。
必取證于易。
易乃心上之妙理。
先儒不明本心之體。
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
謂有氣而后有知。
乃推性命之源于氣。
推性為氣中之理。
以性循理為道。
故隨事隨物以明理。
不知天地人物形氣。
皆生于覺性之中。
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
已在思慮未發(fā)之時。
若有得于此。
即時中之義也。
失此不能少存于內。
徒追求于事物之末。
謂之義以方外。
豈有是哉。
取證于易者。
易言至神至圣。
皆指不可測不可知之地。
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又以無思無為無感通之本。
則易所證。
固非外矣。
了悟之地。
非學解所能到。
則謂之內。
解則謂之外。
則內教外教。
所以不同也。
儒者專用力于外。
凡知解所不及者。
不復窮究。
故不知允執(zhí)厥中之道。
天理流行之處。
皆在思慮不起。
物欲凈盡之時。
踐履雖專。
終不入圣人之域矣。
蓋因疑佛氏之跡。
為無父無君。
遂不究盡其說。
使孔圣之道不明。
乃成毀佛之過也。
惜哉。
師將化忽云。
難難。
二八嬌娘上高山。
老僧扶不得。
言訖而寂。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三
禪師普莊者。字敬中。臺之仙居袁氏子也。家人見梵僧入舍而生。三歲。解跏趺。喜學梵音。九歲而梵唄皆有律度。其族愛而呼之。曰佛童。年十三。從季父子鄞。依天童左庵良禪師。為沙彌。左庵亦愛之。仍呼曰佛童。久之秉戒。參禪不悟。適了堂一禪師。自紫籜山來天寧。莊童時。素聞其名。私喜曰。此吾故山善知識也。趨謁之。而得道焉。歸省左庵。左庵卒。了堂來居天童。會恕中慍禪師。應詔退休于翠山。了堂命莊。為翠山使。莊與慍語。慍大奇之曰。天童法兄。得人如此。不負紫籜先和尚矣。莊向以呆庵自稱。匯雜稿為呆庵集。呈慍。慍讀之。大喜曰。吾侄。當有大名于當世。惜吾老耳。然蘭以幽而香。松以曲而壽。惟吾侄勉之。乃引長偈為贈。偈曰。燭龍吐火燒虛空。處處江河盡枯竭。方士神僧世已無。誰倒天瓢洗炎熱。柴門日高關未抽。豈為一口生閒愁。南村北村青稻死。上田下田黃埃流。竹外忽然聞剝啄。侄也何為到林壑。油黃卷子手持來。玉潤珠輝見新作。載舒載讀心眼開。便如飲我甘露杯。老懷從此頓蘇豁。末運不畏宗綱頹。我有一句須聽取。無智人前莫輕舉。山前石虎咬煙菟。吒沙獵頷九條尾。洪武十年。有敕天下僧倫。演心經楞伽金剛三經。莊與性原禪師。提綱于金山大會。次年至金陵。館天界。位望最尊者滿庵輩。莊與辨論。機窮底蘊。學士周公維修。時亦在坐。乃問三禪師曰。儒有儒師。禪有禪師。經有經師。一切百工伎藝。俱有所師。何是無師智。莊答曰。七情五欲。修駭曰。如是則無師之智。非極則也(一本云。安稱極則)。莊舒右腳曰。山僧自到京。跛卻一只腳。滿庵笑曰。須是者呆漢始得。又明年。領江西撫州之北禪寺。歷元以來。禪道多興吳越。而西江馬祖百丈之威儀。大都弛廢。莊至北禪。勃然中興。如多寶塔幢從空涌出。復憐云居荒久。攜數(shù)十禪徒。結茅于舊址。疊柴為床。莊登座。示眾曰。昨日開荒地。請諸人。刬去荊棘。除去瓦礫。本來基址。已見分明。只有中間樹子。無人拔得。山僧今日未免別行方便。利刀剪去繁枝葉。鈍钁深鋤邪倒根。實地工夫成一片。住山鈯斧了無痕。于是。云居殿閣堂廡。而幻出焉。衲子聞風。如歸。時稱天下云居。洪武十四年秋。高帝制碑于廬山。有手詔。命莊主其事。靈瑞多種。蕩眩山川。草疏復命。帝甚悅之。莊暮年奉詔主持徑山。竺元之風。復振東南。嘗問僧曰。近奉公文。務要打點。僧曰。學人不是奸細。曰。也須勘過。僧曰。和尚莫得倚勢欺人。莊展手曰。把將公驗來。僧擬議。莊便掌之。又嘗厲聲曰。盡十方世界。是毗盧心印。且道。印紐落在甚么人手里。有僧擬進對。莊曰。且去別時來。莊有敏裁。無宿事。所遇不忘。雖萬眾蹁躚。一目了然。且好提獎。人有小善。莊每譽之竟日。叢林因稱曰。呆庵舌風掩葉。永樂改元。莊年五十八。命撾鼓告寂。適江右二道者至。莊挽其歸方丈。相敘甚驩。坐談夜半。莊精神倍勝。二道者。相視嘆曰。此事甚難。不可得而擬議。莊曰。難難。萬種千般。不擬議亦瞞頇。青天霹靂。平地波瀾。無說是真說。它觀非正觀。沉淪枉經巨劫。契悟秖在毫端。莫教坐卻含元殿。逢人只管覓長安。一曰。此事甚易。但自不能承當耳。莊又曰。易易。多方一致。絕承當。忘此喻。耀古騰今。經天緯地。知有亦無知。利它還自利。明明般若真乘。念念塵勞雜事。拔卻多年若瓠根。釋迦不受然燈記。適晨鐘動。莊怡然化去。阇維。煙??所至。悉得舍利。更有素珠不壞。塔于凌霄峰之陽。 贊曰。余觀歷祖代興法道者。其風骨必凜然特異。呆庵。既出了堂之門。遂將折拄杖。撥動湖海英靈。向烏有之云居幻出。莫大梵場。名歆天子。德被含靈。僧中之龍。不謬矣。然及時說法。乃上池之水也。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吳興人,費氏子。謁楚石千巖無見無聞諸大尊宿。因緣不契。后之匡廬。遇無極源和尚。親炙之。源終日不語。無所啟發(fā)。一日值源如廁。師急趨前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源擒住曰。道道。師豁然頓悟。
槜李詩系·卷三十一
惟則,字天真,小字僧寶,湖州人,海鹽海門寺僧。洪武初,徵高僧赴天界,白庵金公首薦之。以足疾辭。澉川有胡秋碧者,善傳神,嘗欲畫師像百幅施人,畫將半而師化。俄而日本夷人至見之,皆羅拜曰:“此吾國祖師也,安得在此。”競以金購之。有《冰檗禪師語錄》,曲江錢惟善為之序。又有《鴉臭吟頌古百二十偈》,宗門多傳之。黃鶴山樵王蒙題其像曰:“道人自是門戶別,蘿戶松窗總奇絕。時將無心拈似人,笑指寒潭印秋月。”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天真。姓費。吳興人。父君澤。母沈氏。夢異僧分衛(wèi)。覺而有娠。及誕。異香襲人。其父卒。隨母適秦川澉上髫年志求出家。禮本郡祐福高林壽公為師。十六歲受具。二十三首謁楚石琦公。次謁千巖長公。無見睹公。無用寬公等。一十八人。皆因緣不契。后之匡廬。聞無極源者。乃雪巖欽禪師之子。年已百歲。獨坐茅庵。終日不語。師徑造之。值源廁上。乃趨問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被擒住云。道道。師于言下釋然頓悟。但搖手而已。源曰。子有所得耶。疾答之云。何得之有。源又云。子作道理耶。師拂袖而出。自是機辯瀾翻。有不可嬰之鋒。遂服勤月馀。日益玄奧。諸方聞而咸畏服之。靈隱平山林公招致。俾掌藏鑰。后眾請開法于海門祐福禪院。千指圍繞。如示眾云。魚吹浪。鳶掀風。雞鳴犬吠異不同。于斯薦得未為切。俯仰黑云千匝蒙。若要徹。急下工。慎勿解會。須磨礱。不因立志久無變。一喝安能三日聾。顯機用。奚有窮。鐵壁銀山一拶通。生擒活捉不留跡。吞吐回互稱大雄。若向秋風江上過。蘆花定白蓼定紅。洪武初。徵天下高僧赴京。師列首名。俄以足疾還海上?;驹於U院。神輸鬼運。木從井中出。時值大旱。澉鹽至嘉興。河涸不通。本府太尊。聞師名。特詣澉川祈雨。師許太尊備座船回去。即時書一小匙。付一童子。出澉城東門。投之海中。囑童子竟歸。莫轉頭觀望。此童不及入城。而大雨如注。河路盡通。太尊乘鹢而返。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三
禪師。
名惟則。
字天真。
祖姓費。
湖州人也。
慕禪宗而脫白焉。
即跋涉謀道。
不計得失。
歷見一十八員知識。
俱不契。
千巖禪師。
以則為大器。
乃謂之曰。
當今佛法。
大有子知見迥別。
不能了悟。
無極源老人者。
隱西江匡廬。
將六十年矣。
雖臘高百歲。
未將此道易賺于人。
子宜見之。
或緣在彼。
亦不孤負子行腳苦心也。
則往謁之。
見源枯坐木龕。
常達旦不臥。
霜眉如戟。
威德逼人。
惟三五白發(fā)侍僧同居。
則展拜足下。
擬請益。
弗能申詞而出。
私問侍者曰。
和尚座下。
有禪者來往否。
侍者曰。
來者多矣。
柰老漢煞不近情。
率以孤寂引去。
縱有求住者。
難受龕前曲折。
則曰。
我求依棲可乎。
曰。
住即得。
只是不可問佛法。
則聞說大驚。
居三月馀。
果不蒙一言啟發(fā)。
一日值源如廁。
則遂問曰。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源公擒住曰。
道道。
則氣索不能對。
源托開。
則失腳倒地。
大悟。
失聲發(fā)笑。
源曰。
子有得耶。
則便連搖其手。
源曰。
黃河三千年一度清。
于是服勤久之。
源公乃謂曰。
當時雪巖先師言。
我福薄不宜出世。
只可山邊水邊。
覓一個半個足矣。
今住此山。
不意子來。
然子緣十倍于我。
時至矣。
宜東行。
則既受命。
遂應嘉禾海門之請。
上堂曰。
三三三。
九九九。
海門潮音似雷吼。
香浮菊圃獻金錢。
靈感杞堤呈玉狗。
你也有。
我也有。
捩轉南辰看北斗。
忽涌身。
作修羅擎日月勢。
便下座。
有僧問。
如何是日面佛。
則曰。
今日云生。
如何是月面佛。
曰。
夜來再看。
僧又問。
作么是佛祖為人處。
則曰。
狗舐熱油鐺。
秖如和尚。
還有為人處也無。
曰。
猛虎當路坐。
問。
吃茶去意旨如何。
曰。
舌頭不出口。
進云。
便是向上事否。
曰。
掩鼻偷香。
洪武初。
蒲車徵則。
赴皇都法會。
則因足疾疏辭。
高帝手敕曰。
無心野鶴。
不忘霄漢翱翔。
跛腳老僧。
可任山云自在。
乃賜還山。
示眾曰。
菊綻東籬香正浮。
海天空闊月華秋。
當陽拈出吹毛利。
剿絕縱橫六不收。
又誡其門人智安曰(安號懶云)。
鏡非不明也。
盲者持之以蓋卮。
琴非不高也。
聾者用之以拄戶。
有此境界。
方得自在。
否則總被高明二病。
侵入膏肓。
妄為人師。
自招罪犯。
故吾無極老人。
一生不為高明所買。
所以人天莫柰渠何。
癸酉二月。
則有捐座意。
弟子請遺語。
則笑曰。
平常說底不是耶。
遂奄化。
初胡秋碧。
欲寫則頂相千輻。
流施人間。
將半。
適日本人至見之。
皆羅拜曰。
吾國祖師也。
安在此乎。
競以金貿之東歸。
贊曰。
凡讀史至精神相貫處。
惟恐其欲盡。
蓋今古之同心也。
余讀天真行狀。
至參無極老人。
老人一段威德。
猶在紙上逼人。
恨不展日為年。
使老人緒馀。
廣滿人間。
饒益澆漓之俗。
可勝幸哉。
然天真操履。
酷肖其師。
豈非蟠桃有核乎。
或謂。
丹山羽王。
不容偽矣。
楊黻 朝代:明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26 【介紹】: 名或作黼。明江西吉水人,字民服。永樂十三年進士。官御史。仁宗即位,上疏言十事。擢衛(wèi)王府右長史。未嘗茍取一錢。
維基
楊黻,字民服,江西吉水人。
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永樂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進士。
后擔任御史。
明仁宗即位后,上疏言十事。
后升任衛(wèi)王府右長史。
為官清廉,盡心獻策。
明宣宗宣德初年去世。
也就是說,楊黻雖是江西吉水人,但是在《登科錄》的永樂乙未進士榜單上有楊黻,并無楊黼,應是同一人。
又民間《集福消災之道》中,有楊黼獨自前往四川拜訪無際大師的情節(jié)。
釋幻空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幻空,本北直人,入滇憩雞足大覺寺,后居迦葉殿羅漢崖,戒行孤潔,諸方敬仰,更創(chuàng)碧云寺,參窮法旨四十馀年,大為了悟,語辯如流。
時直指姜思睿企慕高望,入山叩訪,見像縣壁間,身在龕中,因云:“和尚和尚,業(yè)障業(yè)障。
既在龕中,復在紙上。
此則為真,彼則為妄。
速道速道,免吃吾棒。
”空應聲曰:“業(yè)障業(yè)障,豈在和尚?
放浪室中,威嚴堂上。
真也非真,妄也非妄。
如是此說,請收尊棒。
”姜改容禮之,為建寺勒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師(安岳了悟)之嗣。
曰靈源。
字不二。
鳳陽薛氏子。
神采穎秀。
無際。
授以無字話。
久之有省。
樂廣安山水。
結茅扁曰雪骨。
方時太宗遣使纂修天下。
及訪仙釋有顯跡者。
有司忽而不錄。
源作文自上之。
中寓規(guī)諷。
知州朱亨。
惡其妄。
奏之。
取至京。
下于理問狀。
甫及門。
泊然脫化。
上聞之嘆曰。
失此僧。
朕無緣也。
賜塔北門。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遺身篇
善信。字無疑。蘇州嘉定吳氏子也。年二十九。削染為僧。不識一字。惟事禪那入玄墓。參萬峰和尚。忽有得。謂眾曰。我自出家以來。脅不至席。今日始了當矣。未幾。示微疾。索浴入龕。畢于彈指間。歘然火起。自焚其身。是蓋得道急于入滅者也?;蛸澲再试?。一念才空萬境忘。更無馀事可商量。翻身永入火光定。驚倒靈山老藥王。出輪回又入輪回。究竟何曾有去來。昨夜冰河中發(fā)??。虛空燒作一堆灰。
新續(xù)高僧傳·遺身篇第七之一
釋善信,字無疑。
姓吳氏,嘉定人也。
年二十九出家上海施水庵,依智德為師。
初不識字,唯特佛號。
久之,教以經論,便能了悟。
一日索浴入龕,歘然火起,自焚其身。
寺僧為起塔繪像。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正智,字臥云,姓陳氏,福寧人也。
初出家時,受剃度于泰順之南峰寺。
后得法于大觀慧,實傳月亭,中興臺教之學。
蓋佛法自梁以前,無宗教之別。
大通中,達摩西來,始崇教外別傳之旨。
而智者大師獨宏止觀于天臺,學者宗之,斯臺教之名立焉。
永嘉佛法肇于無相大師,實因止觀發(fā)明大事,印證曹溪,號“一宿覺”,是則宗教旨歸,初無有異也。
厥后青原、南岳宗風大鬯。
永嘉之學,薪盡不傳。
而天臺亦漸微弱,不復演揚止觀,專以講義為臺教矣。
蓋千馀年,然后得月亭大師振中興之烈。
正智則月亭之正傳也。
智嗣大觀慧,慧嗣晦谷珂。
初大觀雖習教典,而實研精止觀,常立庵天臺絕頂,覃思冥契。
又崇別教之旨,遍歷諸方叢席,斟酌印可。
始歸嗣晦谷,有“從來心印本無文”之囑。
既登祖位,乃思出大爐錘合宗教為一。
于是著宗教不二之說,略云“宗者,悟佛之心;教者,明佛之理。
”復訂法系正派,以世其傳。
就雁山能仁寺,宣揚法要,一時龍象云集,然入室者,為正智一人而已。
正智姿儀魁壘,外示沖和,崇重毗尼,律身峻絕。
雖宏解經義,而托根止觀,行解雙圓。
既得法于大觀,了悟宗乘,屢登法席。
李尚書志、曹學士學佺、張大令文光俱延之講堂,躬親聽受,最后講《楞嚴》于永嘉之宏濟寺。
時大參石公萬程,備兵東甌,欽師道范,懷香謁之。
因即講次,從容問難,殊未了悟。
馳書請益,因命筆答之,曰:“覿面相逢,猶遭鈍置。
若更商確筆端,當令師子脫頤。
”后聞木魚聲,又以相叩,智舉“敲空有響,擊木無聲”語復之,乃贊嘆而去。
智以雁蕩古剎,湮沒殆盡,而羅漢寺有應真飛跡,且密邇能仁,望大觀作道場處,爐煙可接。
乃重營蘭若,游客衲子,棲息得所,而道風馥郁,被于遐邇矣。
講觀之馀,雅好登臨,搜奇剔異,樵牧所不到悉能及。
晚歲,道譽益隆,諸方參學緇素禮謁,每食踰千指。
更營雁湖絕巘以居,天光云影,置身漢表,每一憑眺,心跡俱清。
歲乙酉,魯藩建邸臨海,仰其風范,致書勞問。
內史顧公超因奏請即雁湖建立禪院,復肅啟,禮請再四,智不報。
明年,大兵尋至,追討逋伏,而雁蕩悉罹兵燹,人始服其先見云。
丁亥九月,示微疾。
至二十九日,謂門人曰:“吾歸矣。
”沐浴更衣,然后順化。
世壽七十有四,僧臘四十有九。
三日茶毗,得舍利皆五色,以癸巳八月十九日塔于羅漢寺側,與大觀塔合。
方大觀欲合宗教為一也,門戶競爭,教以宗為掠虛,宗以教為摭實。
其實宗為口頭之宗,教亦紙上之教,使果佛之心,明佛之理,則原自無分,又何從擬合。
故開口亂道,蛇入竹筒,論不自大觀起也,惟大觀欲融而一之耳。
惜乎大觀滅而智亦西歸,永嘉之焰誰續(xù)哉!
李象坤匊庵為作塔銘,寄慨深遠,有以夫!
銘曰:“千潭一月,千月一攝。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彼宗與教,胡為中裂。
峨峨觀公,建大爐爇。
砂屑并融,不假摶捏。
或鼎或彝,任其鑄出。
臥公親承,宏揚煜爍。
法座屢登,弘辯罄折。
國王敬禮,宰臣欽懾。
講觀不二,頓漸豈別。
蓉峰巍峨,雁湖澄澈。
與虛為鄰,孤操嶄絕。
昔棲其巔,今瘞其嵲。
無縫塔中,寂光不滅。”

人物簡介

閨秀詞鈔
字文姝,華亭(今屬上海)人,宜春令孟端長女,楊安世室。有《貫珠集》。
眾香詞
文姝,容止婉孌,天姿穎拔,六歲能誦唐詩三體,皆得母王文如之訓。
左國騷選諸書示之,文姝一一了悟,似有夙契,即歐陽侍女口中有法華香者。
一日,從父宦游渡江,忽夢神示曰:“汝為玉帝掌書記,暫謫人間,三九年當復召歸香案,須善自護持,勿墮塵劫。
”文姝聞之,憬然有覺。
后適楊子安世,甚貧,姝力苦茹茶,日夕吟詠,與妹引慶和倡,皆爾雅俊拔,大類劉長卿風骨。
其詞多憶母之作,永言孝思,后果神授之年遘疾而逝。
逸史范叔子序其集。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