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法忠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福登。
別號妙峰。
山西平陽人。
姓續(xù)氏。
春秋續(xù)鞠居之后也。
七歲。
父母值兇歲死。
無斂具。
薦席而已。
師無依倚。
為里中富人牧羊。
十二出家。
十八攜缽至蒲坂。
先是。
山陰王。
建文昌閣于郡之東山。
延僧朗公居之。
師至。
日行乞于市。
晚投宿于閣中。
適王出游。
見之問朗。
朗告之故。
王曰。
當善視此子。
他日必成大器。
朗遂留為弟子。
會地大震。
師被壓不死。
王聞奇之。
謂師曰。
子幸免大難。
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
遂入中條山。
閉關習華嚴觀。
取刺棘貼四壁。
不設床坐。
日夜鵠立棘中。
如此三年。
稍有開發(fā)。
乃作偈一首呈山陰。
山陰嘆曰。
此子見處早如是。
不折之。
他日或狂。
因取宮人敝屣。
割其底洗凈。
封寄之。
附一偈曰。
這片臭鞋底。
封將寄與你。
并不為別事。
專打作詩嘴。
師見之。
即對佛作禮。
以線系于頂上。
自此絕無一言矣。
三年破關往見王。
則具大人相。
王甚喜。
乃曰。
子雖知自己本分事。
但未聞佛法。
恐墮邪見。
時介休山中。
有法師講楞嚴。
促師往聽。
受具戒。
作務而聽。
年二十七也。
時王深敬三寶。
居嘗自恨不能瓢笠遠游。
一日謂師。
為僧不游方。
如井蛙耳。
南方多知識。
子宜往參。
歸來可當老夫行腳也。
師遂行。
遍歷叢席。
至南京天界。
于無極老人座下。
作凈頭。
打掃糞穢。
洗滌籌杖。
眾怪其處潔凈異嘗。
知凈頭有道者。
莫知為誰。
憨師。
時為副講。
偵之累日始得之。
與納交。
且期同行參訪。
不旬日覓之。
已潛行矣。
師歸見王。
王喜問所參何人。
師具述之。
師意在居山。
復入中條最深處。
誅茆吊影。
辟谷飲水者三年。
大有開悟。
王日重三寶。
南山建大梵剎成。
強出師居之。
且欲求北藏經(jīng)。
欲師親往。
師住山日久。
發(fā)長未剪。
乃俗扮入京。
藏板貯大內(nèi)。
非奉旨不可得。
且久閉不發(fā)。
師得之如掇焉。
時憨師。
先已至都下。
忠法師講法。
師于馬上識之。
下馬相勞苦笑。
謂憨曰。
視我何如。
憨曰。
本來面目自在。
因拉憨隨藏出京。
曰。
子之宿愿耳。
遂入五臺龍翻石。
冰雪堆中。
得老屋數(shù)椽。
共棲之。
師夜游五頂。
遣昏散。
日刺舌血。
書華嚴經(jīng)。
經(jīng)完起無遮大會。
結文殊萬圣緣于塔院寺。
凡一百二十日。
九邊八省緇白。
赴會者路踵相繼。
法筵之盛。
前所未有也。
兩宮賢師德。
溫旨屢降。
私念大名之下難久居。
因入蘆芽結庵。
將終身焉。
圣母求師得之。
為建大華嚴寺于蘆芽絕頂。
命師居之。
更造萬佛鐵塔七成。
紫柏尊者。
手書法華經(jīng)一部。
安奉其中。
尋奉慈圣懿旨。
送藏云雞足山。
道出峨眉。
禮銀色光。
密矢銅殿之愿。
人弗知也。
自滇還山陰。
請修萬固寺大殿。
殿高十三丈。
闊九丈。
渭河病涉。
行者苦之。
大中丞李公。
請建橋其上。
師住二年。
修橋十三孔。
復受請建宣府大河橋兩重。
重三十二孔。
大河。
自胡地入中國。
水勢洶涌。
最難為力。
師竟成之。
有若神助焉。
二橋與殿。
所費數(shù)百萬金。
師寔空手無一文。
信施云集雨合。
莫知所從來。
福緣成就。
殆不可思議也。
既還蘆芽。
開石窟于寧化所。
窟深廣高下。
各三丈五尺。
鐫華嚴世界十方佛剎圖。
萬佛菩薩像。
精巧細密。
遂成一大道場。
沈藩見而喜曰。
勝因成就。
好息心住山矣。
師白峨眉未了之愿。
王乃??萬金于師。
取棧道入蜀。
適王中丞象乾。
總制其地。
迎師問心要。
因笑謂師曰。
三大士兄弟行也。
師于普賢如此。
不慮觀自在文殊。
謂師不平等耶。
曰。
貧道不過空拳。
效奔走耳。
若如所云。
自有公等有力大人在。
王曰。
唯唯。
師一言而三銅殿巋然矣。
隨殿各有滲金諸像。
峨眉五臺各一。
普陀者不果行。
安置南京之華山。
兩宮頒旨。
為三山護持。
復舉七處九會道場。
于臺山永明寺。
慶贊之。
嗣后建太原之塔。
修阜平之橋。
又辟茶藥庵于龍龍關。
上親書其額。
又修滹沱河大橋。
長五里。
又修省城大塔寺。
尋還臺山。
料理所建上下道場。
立為十方叢林。
不留法屬一人。
萬歷庚申八月。
賜金佛繡冠千佛磨衲紫衣。
并真來佛子之號。
是冬十二月。
示微疾。
群鳥悲鳴。
異光匝地。
師乃集眾開示畢。
端坐而逝。
年七十三。
臘五十一。
訃聞。
兩宮遣中嘗侍致祭賜葬于永明之西岡。
立塔焉。
慈宮。
別賜舉葬之費。
師貌不勝衣。
語不出口。
始以小王助道。
終致圣天子圣母諸王為檀越。
凡所營建。
應念云涌。
投足所至。
遂成寶坊。
動費輒累鉅萬。
悉聽能事有實行者主之。
師蕭遠自如。
一衲之外無長物。
飄然若浮云之聚散。
孤鶴之往來。
茍非深證唯心。
遇緣即宗。
其能爾耶。
侍御蘇云浦。
嘗問道于師。
深有契于心。
乃曰。
人以妙師。
為福田善知識。
而實不知其超悟處也。
大司馬汪伯玉。
嘗謂憨師。
方今無可為公師者。
唯妙峰耳。
故憨師。
傾心服之嚴事之。
亦無兩人也。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七
釋福登,字妙峰。姓續(xù)氏,平陽人,續(xù)鞠居之裔也。生秉奇姿,唇掀齒露,鼻昂喉結。七歲失怙恃,為里人牧羊。年十二祝發(fā),攜一瓢至蒲坡,行乞村市,夜棲文昌閣廡下,閣為山陰王所建。一日,王晨出游,值登裴回階間,見而異之,謂閣僧曰:“是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堅,他日造詣,殊未可量,曷善視之。”頃之,地大震,屋宇傾覆,登壓于下,三日不死。王聞,益奇之,因修中條棲巖蘭若,使居焉。登乃閉關習禪,取棘剌列四旁,以絕依倚,不設床坐,盡夜鵠立,三年心忽開悟。始至介休山,聽講《楞嚴》,遂受具戒。策杖南走,遍參知識,浮南海禮普陀而歸。復于中條深處,誅茆辟谷,日飲勺水。又三年,大有會心,山陰王建梵宇于南山,延登居之。登每念二親,幽靈未妥,卜吉遷葬。剌舌血書《華嚴經(jīng)》一部,欲報劬勞,藉感人天。復下山設無遮大會,結文殊萬圣緣。時明神宗御極,皇儲久虛,遣官武當,禱祈請乞,禮視高媒。登聞之乃曰:“吾徒凡所為,皆為國報本,今宜專誠盡忠,為皇上祈子?!蹦藛涟俣?,九邊八省,緇白奔赴者,道路不輟。事畢,一缽飄然,結庵蘆芽。期年,皇長子生。奉敕就蘆芽建華嚴寺,造萬佛鐵塔于山巔,加賜金帛,命往秦晉中州飯僧已,忽念故山,往修萬固寺,三載,塔殿樓閣,煥然一新。渭川河水病涉,宣府西院議建大河橋。登應命至,度之,水闊沙深,乃建橋二十三孔,亦竟成。嘗愿范金成三大士像,以銅為殿,送三名山,各就其顯化之地祀焉。己亥春,杖錫潞安,謁藩王。王適造滲金普賢像,送峨嵋。登言銅殿事,王問:“費幾何?”登曰:“每座須萬金?!蓖跣廊?,愿造峨嵋者,即具緇重,送登至荊州,聽其監(jiān)制,用取足于王。殿高廣丈馀,滲金雕鏤,諸佛菩薩像,精妙絕倫,世所未有。殿成,送至峨嵋。大中丞霽宇王公撫蜀,聞登至,請見,問心要有契,公即愿助南海者。乃采銅于蜀,就匠氏于荊門,工成,載至龍江。時普陀僧力拒之,不果往,遂卜地于南都之華山,奏圣母賜建殿宇安置,遂成一大剎。登乃造五臺者,所施皆出于民間,未幾亦就,乙巳春躬送至五臺,議建臺懷顯通寺。上聞,遣御馬太監(jiān)王忠,圣母遣近待太監(jiān)陳儒,各賚帑金往視,卜地建殿安奉。以丙午夏五月興工鼎新,創(chuàng)立大殿,前后六層,周匝樓閣,重重列聳,規(guī)模壯麗,賜額“大護國圣光永明寺”。工竣,先事蛾嵋,繼事南海。會倭夷搆難,海氛未靖,中途而止。乃三卜三吉,至得寶華山,詣京都奏請,特敕許之,賜予有加,慈圣太后更賜造寺金及藏經(jīng)、佛像、幢幡之屬。落成乃之五臺,鳩工庀材。帝與太后復賜內(nèi)帑建寺賜額,建華嚴七處九會道場,所費悉出內(nèi)帑。初五臺山路崎嶇,行者苦之,至是平鋪石片,三百馀里,溪有津梁,道有亭院,以相接待,迄今利賴。造橋于阜平縣,賜名曰“普濟”。筑庵于龍關外,敕曰“惠濟院”??曙嫴♂t(yī),皇慈施舍,歲費帑金。御書著妙峰額之于院,隨頒龍藏,起閣供之。更創(chuàng)七如來殿。又于阜平立長壽莊,為太后祈福,建殿閣七層,賜“慈佑圓明”額,以尊異之。他如修會城道路石橋,皆人力所不能,登一一成之,人服其神。忽以微疾還山。一日,鳥雀翻飛,繞檐喧噪,逐之不去。登曰:“百鳥哀鳴,吾將行矣。”即命治龕,眾見紅光接引,端然而逝,壽七十有三。帝聞,賜葬祭,建塔于永明之西,御書封號“真正佛子妙峰高僧之塔”。太后賜金千兩,布五百匹,供葬事。登起于孤微,刻志苦修,終身脅不著席,一衲外無長物。足跡所至,屢有建立,動費億萬,天子圣母王侯卿相,皆樂助其成,豈偶然哉。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崇仁裴氏子。初產(chǎn)難。祖父誦金剛經(jīng)得娩。故名。九歲入鄉(xiāng)校。便問。浩然之氣。是個甚么。授書師異之。及長讀金剛經(jīng)?;腥襞f習。即依廩山忠出家。久而辭去。禁足峨峰。因閱傳燈。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疑滯莫決。一日力推巨石?;砣淮笪?。述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趨呈廩山。山印為法器。自是剃染納具。勞形苦骨。影不出山者二十四載。萬歷甲午。住寶方。有僧問師住此山。曾見何人。師曰總未行腳。僧曰豈以一隅而小天下乎。師善其言。遂荷錫遠游法門老宿無不推譽。頃入五臺。參瑞峰問趙州。師乞頌。峰曰。知是般事便休。師作禮呈頌曰。暗藏春色。明露秋光。有眼莫鑒??v智難量。到家不上長安路。一任風花雪月?lián)P。峰深肯師語。妙葉洞宗。而師亦以紹續(xù)洞宗自任。未幾返。錫寶方。晚主董巖壽昌二剎。上堂云。云弗依山。山弗云。心無染境。境無心。云山清凈如心境。一道虛明爍太清。然雖如是抽筋不動皮。換骨不見血。筋骨一齊空。游行不倒趹。達磨大士解滅而不解生。釋迦老人。解生而不解滅。要知生滅不相干。除是當年乾屎橛。萬歷丁巳冬。師自田中歸。語大眾曰。吾從茲不復砌石矣。眾愕然。明春三日。示微恙。至十七日。作舉火偈。命侍者唱偈。復書曰。今日分明指示。擲筆端坐而化。阇維頂骨。諸牙不壞。藏于本寺。建窣堵波。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慧經(jīng)。
號無明。
撫州崇仁裴氏子。
形儀蒼古。
天性澹然。
無所好。
九歲入鄉(xiāng)校。
忽然若無意于人間世者。
十七遂棄筆硯。
慨然有求道志。
偶入居士舍。
見案頭金剛經(jīng)。
閱之輒終卷。
忻然若獲故物。
繇是斷葷酒。
決定出家。
依廩山忠禪師
執(zhí)侍三年。
凡聞所教。
不違如愚。
因閱傳燈。
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
師罔措。
疑情頓發(fā)。
后于峨眉住靜。
因推石而悟。
始落發(fā)受具。
住山二十四年。
時邑之寶方。
宋寶禪師故剎也。
師居之。
實萬歷甲午歲。
師年四十有七矣。
有僧問曰。
長老住此。
曾見何人。
曰。
從未行腳。
僧師。
豈以一隅而小天下乎。
師善其言。
遂棄寺而參方。
足跡遍南北。
紫柏尊者。
深器重之。
一時法門大老。
相與酬酢。
無不推譽。
最后見五臺瑞峰和尚。
契證底蘊。
開法于壽昌。
衲子麇至。
壽昌。
實西竺來公所創(chuàng)。
師與來。
同鄉(xiāng)同姓。
人以師為來后身云。
師之住壽昌也。
不扳外援。
不發(fā)化主。
安道信緣。
年迨七十。
尚混勞侶。
率眾開田。
必先出后歸。
四十年如一日。
歲入可供三百眾。
故生平。
佛法未離钁頭邊也。
雖邊幅不修。
而形儀端肅。
嚴霜煦日。
不怒而威。
未嘗輕意許可一人。
故海內(nèi)高其風。
并無一言的據(jù)借為口實者。
其慎密如此。
丁巳臘月。
師自田中歸。
語眾曰。
吾自此不復砌石矣。
手書遍辭。
遠近道侶。
勉以叩己真參。
至次年正月十有七日。
端坐而逝。
茶毗。
心與頂骨牙齒不壞。
于本寺建塔藏之。
師生于嘉靖戊申。
世壽七十一。
僧臘五十有奇。
憨山清謂。
師峻節(jié)孤風。
誠足以起末俗。
至其精進忍力。
當求之于古人。
雖影不出山。
而聲光遠及。
豈非尸居而龍現(xiàn)。
淵嘿而雷聲者耶。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四
禪師。名慧經(jīng)。字無明。撫州仁和裴氏子也。九歲。誦孔孟章句。即究其義。每問。浩然之氣。是個甚么?;蛴行φ摺;蛴杏犝?。公皆一舉手而去之。遂潛心內(nèi)典。如獲故物。年二十一。父事廩山忠老宿。求忠斬發(fā)。忠曰。著急作么。待汝瞥地。我為汝師。公乃刻志苦行三載。因見雙林頌有省。輒遁跡峨峰。又三載。讀傳燈。至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又深疑之。因力撼巨石。得達其旨。乃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趨呈于忠。忠笑曰。吾不汝欺。為公圓頂。時年二十有七。復還舊隱。不下山者二十四載。遠近賢之。萬歷甲午。出住寶方有道者過訪曰。師住此山。曾見何人。公曰。總未行腳。曰。寧以一隅。而小天下乎。公敬諾。即杖笠觀方。諸尊宿皆珍譽之。登五臺參瑞峰和尚。峰出笑巖禪師之門。公請曰。某甲。于古德機緣。不盡馀疑。旦雖遍歷門墻。如窺羅縠之月。乞慈垂憫下剖愚蒙。語畢。慇勤作禮。峰嘆曰。善哉上座。以英偉之姿。銳于入道。而胸中尚有芥蒂耶。如不棄山野。試舉將來。公曰。臨濟道。佛法無多子。畢竟是個甚么。曰。向道佛法無多子。又是個甚么。公曰。玄沙謂靈云未徹。那里是它未徹處。曰。大是玄沙未徹。公曰。趙州勘破婆子。未審。甚處遭他勘破。曰。卻是婆子勘破趙州。公釋然。再拜謝之。復獻頌曰。暗藏春色。明露秋光。有眼莫見??v智難量。到家不上長安道。一任風花雪月?lián)P。峰。深肯公語葉洞上宗旨。而公亦以紹續(xù)洞宗自任。南還。初住董巖遷壽昌。中興曹洞。其時像教相尚。公獨不攀外護。嘗誡知事曰。萬般存此道一味信前緣。每同眾耕耘。耆年不怠。學侶參尋。每將钁柄為禪杖。尊賓顧訪。且就蓑衣準布袍。故有壽昌古佛之稱。益王向公。赍香修敬。公漠然不答。知事懼叢林所系。請稍循時宜。公曰。吾佛制。不臣天子。不友諸侯。為佛兒孫。而違佛制。是叛佛也。吾豈作叛佛之人哉。王聞而嘆曰。去圣時遙。幸遺此老。公三坐道場。殿宇禪坊。煥然鼎新。別建蘭若。二十馀所。從未只字干及檀信。檀信自歸。有引修懺佛事于山中。公重詬之曰。汝邀一時之利。開晚近流斃之端。使禪坊流為應院。豈非巨罪之魁也。以故。公之名號所及。而古風習習。其規(guī)繩不整。而自肅。嘗上堂曰。諸佛時常說法。不須擬議猜詳。是何法。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不論通宗透教。只貴直下承當承當。個甚么云騰致雨露結為霜。蛟龍不宿死水。猛虎豈行路傍。透得者些關棙。何須愿化西方。不問先佛后祖鼻孔。一樣放光?;徊菽?。賴及萬方。釋迦不肯泄破。達磨九年覆藏。峨峰不惜口業(yè)。一下為眾宣揚。且道。作么生宣揚。揮幾云。罔談彼短。靡恃己長。又曰。宗乘中事。難以措辭。大道門庭。爭容擬議。等閒垂一句。如大阿鋒離匣。逢之者。則死不移時。似涂毒鼓受槌。聞之者。則喪不旋踵。所謂妙峰峻仞。野獸難藏寶樹晶光。靈禽莫泊其用也。單趁金毛歸野窟。直追鐵額入深山。掃天下之攙搶。拂世間之孽屑。提墮坑落塹之類。揭迷封滯殼之流。其功也。使法界世界虛空界。一體同觀。佛道人道地獄道。萬法融會。雖然如是。猶未為向上事。須知更有出格在。噫。正令不行先斬首。大機一發(fā)圣賢悲。又曰。抽筋不動皮。換骨不見血。筋骨一齊空。游行不倒跌。達磨大師。解滅而不解生。釋迦老人。解生而不解滅。要知生滅不相干。除是當年乾矢橛。萬歷丁巳臘之七日。公田務歸。顧眾曰。老僧自此不復作矣。除夕上堂曰。今年只有茲時在。請問諸人知也無。那事未曾親磕著。切須綿密作工夫。越三日告寂。眾悲惶不已。公復展目。說偈慰之。為留旬馀。裁書遍辭鄰壁道俗。更自作偈。令侍僧舉火。至十七日。晨起盥漱拭身曰。不必再浴矣。乃大書今日分明。指示。擲筆而逝。其年七十有一。依命阇維。侍僧。宣公所遺之偈曰。無量劫來秖者個。今日依然又者個。復將者個了那個。者個那個同安樂。 火光忽成五色。諸牙頂髻不壞。就寢堂建塔藏之。其門人無異來。已開化博山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
釋慧經(jīng),字無明,姓裴氏,崇仁人也。初生時,母產(chǎn)難,祖父誦《金剛經(jīng)》遂得娩 ,因名經(jīng)。經(jīng)生而聰穎,儀形蒼古,若逸鶴凌空,天性澹然,無他嗜好。九歲入鄉(xiāng)校,便問:“浩然之氣何如?”塾帥異之。年十七,棄帖括,慨然有向道之志。及冠,偶入居士舍,見案頭《金剛經(jīng)》,閱之輒終卷,欣然若獲故物,即與居士言其意,居士奇之。由是,不茹葷酒,決志出世,父母亦聽之。蘊空中禪師說法于廩山,往依之,執(zhí)侍三載,凡聞所教不違如愚,獨于《金剛經(jīng)》四句偈頗疑之。他日,偶見傅大士頌云,“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不覺灑然,因述偈有“遍界放光明”之句。以是,知為夙習般若重發(fā)也。時年二十有四,又嘗閱大藏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別傳之旨,至于五宗差別竊疑之,迷悶數(shù)月,若無聞見,時以為癡,久之有省。由是,切志參究,遂辭廩山,欲隱遁,乃訪峨峰,見其林壑幽邃,誅茅以居,不明大事,誓不空返。居三歲,人無知者,因閱《傳鐙》,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苯?jīng)罔措,疑情頓發(fā),日夜提撕,至忘寢食。一日,因移石,堅不可舉,極力推之,豁然大悟,即述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币虺蕪[山,山亦知為法器。經(jīng)軀體孱弱,若不勝衣,及住山,極力砥礪,躬自耕作,鑿石墾田,不憚勤苦,每聞空山吅叫若物憑之,乃夜獨山行,居不閉戶,誦讀如恒。年二十有七,猶未薙發(fā),人或勸之,曰:“待具僧相乃爾?!敝潦?,始染剃受具,自是以往影不出山者,二十有四年。邑之寶方,乃宋寶禪師故剎也,請經(jīng)重興,始應命。先之廩山掃師塔,而后往,有“倏然三十載,忘郤來時道”之句,時年五十有一,萬歷戊戌歲也。既住寶方,益增精進,凡作務必以身先,形枯骨立,不厭其勞。不數(shù)年百堵維新,四方衲子聞風而至。然久住山中,未得行腳,終隘見聞,乃荷錫遠游,過南海,訪云棲。復之中原,入少林禮祖塔,問西來單傳之旨。尋往京都謁達觀,深器重之。入五臺參端峰,峰門庭孤峻,一見而契,乃請益數(shù)則,乞其指示,若臨濟道佛法無多子,玄沙謂靈云未徹,趙州云臺山為汝看破之類,遂相印許,峰返詰之,經(jīng)答以頌,語詳《別錄》。最后趙州頌云:“暗藏春色,明露秋光。有眼莫鑒,縱智難量。到家不上長安路,一任風花雪月?lián)P?!狈鍨槭卓稀S^經(jīng)語,忌十成,機貴回互。知洞上宗,由此必振,而經(jīng)亦倦游矣。乃返錫寶山,開堂說法,以博山來為首座,師資雅合,激揚宗旨,遐邇向風,來者益眾。戊申,邑之壽昌為西竺禪師所創(chuàng),久頹,眾請經(jīng)居之。舊傳有讖,經(jīng)與竺同鄉(xiāng)、同姓,以經(jīng)為竺再來云。經(jīng)住壽昌不攀外援,隨緣任用,數(shù)年之間,所費萬計,道場莊嚴,煥然鉅麗。叢林所宜,纖悉畢具。雖千指圍繞,而隨機善誘,各得其宜。每遇病僧,親調(diào)藥餌,不澤凈穢,必盡心力而為之,胸次浩然,耳目若無睹聞。年已七旬,猶溷跡勞侶,耕鑿不息。嘗先出后歸,以身作則,故三剎歲入可供三百眾。四十馀年曾無一息自安,雖臨廣眾,未嘗以師道自居。至于應酬,偈誦法語,川流云涌,誠所謂般若光明,如摩尼圓照無思而應。益王欽其道德,深加褒美,嘗嘆曰:“去圣時遙,幸遺此老?!逼湟娭厝舸?。以萬歷戊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壽七十有一,臘四十馀。先是,丁巳臘月七日自田中歸,語大眾曰:“吾自此不復砌石矣?!北娿等弧3?上堂云:“今年只有此時在,試問諸人知也無?”至戊午正月三日示微恙,遂不食,云:“老僧非病,會當行矣。”大眾環(huán)侍,驩若平生。七日以偈示博山,次第寫寶方、壽昌遺規(guī),并遺書遠近道俗,自作舉火偈,至期乃索筆大書:“今日分明指示。”擲筆端坐而逝,荼毗火光五色,心燄如蓮花,其細瓣如竹葉,頂骨諸牙不壞,馀者其白如玉,重如金,文成五色。憨山為之塔銘,稱其昭然生死實踐,可知洵不虛矣。

人物簡介

維基
賀自鏡(1574年—1643年),字明德,別號鑒吾,河南南陽府南召縣李青店人。
幼喪父,性至孝,甫冠,為邑諸生,登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初授山東萊陽縣知縣,有惠政,民勒誦之。
秩滿,召入授戶部貴州司主事,奉命理遼餉,山海關以東實嘉賴焉。
歷云南司員外郎,天啟二年(1622年)以驛遞濫用夫馬,被工科右給事中尹同皋彈劾。
四年出為萊州府知府,拒建魏忠賢生祠,左右悉為咋舌。
歷四載,升山東濟南道副使,又三年,遷四川右參政,分守川西道,攝方伯事,端本澄源,發(fā)奸摘伏,任之已而不少讓。
崇禎五年,左遷陜西右參議,踰數(shù)月,仍補關內(nèi)副使,七年加監(jiān)軍職銜,抗疏中貴,以老疾乞休,崇禎十五年攜家避寇南奔,次年卒于荊南衡陽縣之忠敬堂,時年已屆杖國(七十歲)。
順治十年,河南學政李覽公事實,題請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七
釋無學,姓王氏,歙人也。
早歲為諸生,后讀書齊云巖,閱《華嚴合論》有省。
游黃山,履險幾墜,觸悟機。
棄家投廬山,依敬堂披緇受具。
后參諸方,善自深藏,若不識字者。
唯憨心知之,薦往會稽見湛然澄心,心印合。
復謁雪嶠,參谷泉,入龍?zhí)叮鹊梅ㄒ?div id="skdf5g0" class='inline' id='people_103491_0_6_comment'>
笑曰:“吾決志自了,不隨眾起倒也。
”因攜一瓢至南岳,徒侶云集。
西至湘鄉(xiāng)荊紫峰,縛茅以居,署其庵曰“單丁”。
破納 晏坐六年,四方奔赴,乃為演法授戒。
南入九疑,劉侍御興秀為筑室以居,閉門獨處,而從者麇至。
湘人士苦迎出山,無學示偈云:“世亂懶出山,病多難開口。
閒坐深澗中,高拱兩只手。
”已而入常寧訪阿育王塔,猺民多信仰。
明崇禎癸未夏,歸荊紫。
冬,張獻忠陷長沙。
無學嘆曰:“際此劫火焚如,正吾橫擔獨步時耳。
”因占偈曰:“五十三年獨養(yǎng)機,與人同宿不相知。
者番獨自出山去,鳥道音書寄與誰。
”端坐而寂,蓋荊紫鼻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