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釋永頤,字山老,號云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居唐棲寺。與江湖詩人周晉仙、周伯弜父子等多有唱和。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上天竺佛光法師抗拒權(quán)貴侵占寺產(chǎn),憤而渡江東歸時,頤曾遺書慰問。有《云泉詩集》一卷傳世。事見本集末附《上天竺志》永頤小傳。 永頤詩,以讀畫齋刊《南宋群賢小集》本為底本,校以汲古閣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簡稱汲古閣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人物簡介
【生卒】:?—1673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鄞縣人,字文開,一字斯庵。明貢生,南明永歷時,官太仆寺卿。后隱居臺灣,與韓文琦等結(jié)詩社,所作詩稱《福臺新詠》。有《花木雜記》、《古今體詩》及文集。全臺詩
沈光文(1612~1688),字文開,號斯庵,浙江省鄞縣(今浙江省寧波縣)人。明故相文恭公世孫,少以明經(jīng)貢太學。明亡,桂王朱由榔稱帝于廣東肇慶,號永歷。沈光文前往依附,授太仆少卿。永歷五年(1651)從廣東潮州渡海到福建金門。后自金門搭船赴泉州,至??趪^洋遇颶風,遂飄流至臺。永歷十五年(1661)鄭成功來臺,以客禮見,不署其官;鄭成功去世,鄭經(jīng)嗣位,「頗改父之臣與父之政,軍亦日削」。沈光文為賦以諷,幾致不測,遂變服為僧。后移居目加溜灣(今善化一帶),設(shè)帳教學,并以醫(yī)藥活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克塽具表歸降。舊識閩浙總督姚啟圣允接返故籍,未幾啟圣「疽發(fā)背死」,事不果。康熙二十四年(1685)與季麒光等清廷在臺官員,及部份明末遺老共結(jié)「東吟社」。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東保里。詩文著作豐富,世稱「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流寓臺灣三十馀年,歷荷蘭以迄鄭氏三代之盛衰,極旅人之困,深刻反映傳統(tǒng)文人飄流于末世與邊陲的悲哀。 沈光文系臺灣文學、文獻史上著名之詩人,其詩文散見于方志,臺灣詩文總集,以及筆記雜纂,如連橫《臺灣詩薈》、陳漢光《臺灣詩錄》。至于別集之輯錄,則有寧波同鄉(xiāng)月刊社刊行之《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以及龔顯宗主編之《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匯編》。茲以目前所見,最早收錄沈光文詩作的清代方志藝文志為底本,并參校下列諸本:《臺灣詩薈》、《臺灣詩乘》、《臺灣詩錄》、《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匯編》。〖參考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臺北:寧波同鄉(xiāng)會,1977;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匯編》,新營:臺南縣文化中心,1998。〗(江寶釵撰)
人物簡介
朱術(shù)桂(1618~1683),字天球,別號一元子。明太祖九世孫,始授輔國將軍,福王晉鎮(zhèn)國將軍,魯王封長陽王,至隆武始改封寧靖王。狀貌魁偉,美須眉,擅長文學,書法具有瘦勁風格。明永歷十八年(1664)三月東渡臺灣,遷居鄭經(jīng)為他在承天府西定坊興建的王府「一元子園」。永歷卅七年(1683)六月廿六日施瑯攻佔澎湖,朱術(shù)桂以出身皇族,義不可辱,遂于府邸懸梁自經(jīng),媵妾五人同殉。 朱術(shù)桂傳世的詩作僅見兩首:其一是闕題作品,僅見鄭世耀收錄,未見他書記載,姑且錄之。其二是〈絕命詞〉,連橫評價:「王以天潢之貴,躬逢亂世,避地東都,終至國破家亡,毅然抱大節(jié)以隕。明社雖墟,而王之英靈永存天壤矣」、「〈絕命詞〉一章,凄涼悲壯,讀之淚下……臺人聞之,為嘆息曰:『王孫與北地爭烈矣!』」〖參考連橫《臺灣詩乘》,臺銀本?!健?div id="lypgwnd" class='inline' id='people_63866_0_8_comment'>以下主要以高拱乾《臺灣府志》為底本,再參酌其他清代方志及后人研究而來。(楊永智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施瑯(?~1696),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自少膂力過人,通陣法,尤善水戰(zhàn)。早年從鄭成功抗清,后以故得罪鄭成功,鄭氏誅其父大宣及弟顯,施瑯遂憤而投清。以軍功授同安副將,尋遷總兵官。明永歷十六年(1662),鄭成功病逝,施瑯擢升為水師提督,積極打擊鄭氏勢力,敘功加右都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瑯以水師提督身分興師,由銅山出發(fā),進兵臺灣。擊敗劉國軒于澎湖,八月統(tǒng)兵入鹿耳門,鄭克塽率其屬而降。加授靖海將軍,封為靖海侯,世襲罔替。康熙三十五年(1696)病卒后,贈太子少傅,謚襄壯。施瑯以武人出身,生平不以著作稱能。但是,他曾撰述多篇奏疏,如〈陳海上情形剿撫機宜疏〉、〈陳臺灣棄留利害疏〉、〈論開海禁疏〉等文,建議清廷攻臺、留臺以及治臺策略,均極中肯可取。清代方志藝文志多收錄其文,唯不見其詩。以下所見乃江日升《臺灣外記》所錄之詩作,不能確定是否為施瑯所撰,姑且錄之〖參考范咸《重修臺灣府志》〈列傳〉,臺銀本。《清耆獻類徵選編》,臺銀本。〗。(施懿琳撰)
【生卒】:1621—1696 【介紹】: 清福建晉江人,字尊侯,號琢公。初屬明總兵鄭芝龍,順治三年隨芝龍投清??滴醵?,統(tǒng)兵平臺灣,力主在臺設(shè)官置治,為圣祖所采納。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封靖海侯。卒謚襄壯。有《靖海紀事》。
人物簡介
【生卒】:1675或1680—1733 【介紹】: 清福建漳浦人,字玉霖,一字云錦,號鹿洲。藍廷珍堂弟。讀書能文,熟悉閩浙沿海情形。朱一貴起事時,從廷珍入臺,襄助辦理善后,主張墾辟臺灣土地,謂若“廢置空虛”,“即使內(nèi)亂不生,寇自外來,將有日本、荷蘭之患”。雍正初,被召入京,與修《一統(tǒng)志》。授廣東普寧知縣,被誣罷官。事明,授廣州知府,尋卒。有《鹿洲集》、《平臺紀略》等。晚晴簃詩匯·卷六十五
藍鼎元,字玉霖,號鹿洲,漳浦人。雍正癸卯拔貢,由知縣歷官廣州知府。有《鹿洲集》。全臺詩
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別字任庵,號鹿洲,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隨族人藍廷珍渡臺平朱一貴事件,擔任機要秘書。善談?wù)?,有卓見,廷珍一切機宜皆其所擬。在臺期間,主張積極開發(fā)臺灣,反對閩浙總督對臺消極設(shè)限之政策。其對臺灣政務(wù)之規(guī)劃,雖當時未獲采納,卻成為日后清廷治臺之重要參考。離臺后,曾參與《大清一統(tǒng)志》之纂修,官至廣東知府。著有《藍鹿洲集》、《平臺紀略》、《東征集》等〖參考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銀本。〗以下所錄乃以清代方志所收詩作,及蔣炳釗點校之《鹿州全集》為主,并參考連橫《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許成章《高雄市古今詩詞選》。(廖振富撰)
人物簡介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貞吉,號九池。雍正元年進士。官至御史,曾巡視臺灣。有《周易原始》、《讀經(jīng)小識》、《碧山樓古今文稿》、《柱下奏議》、《臺灣府志》、《浣浦詩鈔》等。晚晴簃詩匯·卷六十五
范咸,字九池,號浣浦,錢塘人。雍正癸卯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御史,巡視臺灣。有《浣浦詩鈔》。全臺詩
人物簡介
陳繩(?~?)字騮季,一字禮園,福建侯官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詔舉博學宏詞。乾隆元年(1736)應(yīng)試,詩落一韻,不入選。旋舉孝廉方正,授教職歸。當事聘修《惠獻貝子功績錄》,選長汀縣學訓(xùn)導(dǎo)。乾隆九年(1744)三月任諸羅訓(xùn)導(dǎo)。在臺期間,曾協(xié)纂《臺灣府志》及《臺海番社采風圖考》,有功于文獻。旋以表現(xiàn)卓異,選貴州貴陽經(jīng)歷,遷清鎮(zhèn)知縣,為巡撫馮某所重,有「悃愊無華、月計有馀」之目。能文工詩,所作詩由元、白上溯杜、韓,根底相當深厚,其詩收錄于六十七《使署閒情》及清代方志中。〖參考孫爾準《福建通志臺灣府》〈人物〉,臺銀本。〗(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介紹】: 清湖北蘄州人,字觀民,又字愚谷,號大桴山人。乾隆四十三年進士,官工部主事。學問醇博,搜輯湖北、文獻成《湖北舊聞》、《湖北文載》、《湖北詩載》等書,多毀于火。另有《大桴山人集》。晚晴簃詩匯·卷一○一
陳詩,字愚谷,號觀民,蘄州人。乾隆戊戌進士,官工部主事。有《大桴山人偶存集》。黃鶴樓志·人物篇
陳詩(1748—1826) 清代方志學家、考據(jù)學家。字觀民,號愚谷,別號大桴山人。湖北蘄春人。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鄉(xiāng)試解元,四十三年(1778)進士,授工部主事。兩年后辭職歸里,歷主鹿門、荊江、江漢書院數(shù)十年,從學者甚眾,狀元陳沆、探花陳鑾皆出其門,時人稱其為“楚北大儒”、“考據(jù)大師”。著、輯有《湖北方域志》《嘉靖湖北通志》《湖北舊聞錄》《湖北金石存佚考》等,對古代湖北“鄉(xiāng)邦文獻,述造甚多”,其中保留了有關(guān)黃鶴樓的珍貴資料。曾作七律《武昌懷古》八首,有“最喜司勛高唱在,白云黃鶴思無窮”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