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志若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0—1359 【介紹】: 元僧。紹興人,俗姓李,字季蘅,號浮休,又號若耶。九歲能通《春秋》,十五歲受具戒。歷主興化教、園通、天竺靈山等寺。后退居云門,為云門三高之一。善詩,為文雄健有法,趙孟頫稱之為僧中御史。有《內(nèi)外集》。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允若字季蘅號浮休因云門之傍有若耶溪后又號若耶。
郡之相里人。
年九歲能通春秋大義。
父母鐘愛之。
稍長翛然有絕塵之趣。
遂依云門元和尚。
十五祝發(fā)為大僧。
隨渡濤江。
首謁大山恢法師于杭之興福。
山授以天臺四教儀金錍十不二門指要鈔諸書。
一覽而知大旨。
聞?wù)刻弥髂象猛姥伞?div id="2tizsbl" class='inline' id='people_37878_1_11_comment'>
凡法智所結(jié)立陰觀別理隨緣六即蛣蜣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
至于思清之兼業(yè)昭圓之異說齊潤之黨邪仁岳之背正。
亦皆察其非是。
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賓客。
元至治初湛堂奉詔入燕都校大藏。
因奏若之行業(yè)錫以慈光圓照之號。
即命出住昌源凈圣院。
其院頗頹弊。
乃力為經(jīng)度。
田蕪者辟之。
室圮者葺之。
三年遂成巨剎。
湛堂復(fù)招之。
徠歸命居第一座攝眾規(guī)范。
泰定中復(fù)出主杭之興化。
時與天岸濟我庵無玉庭罕三公。
道望并峙湖上。
世稱為錢塘四依。
未幾退居越之云門。
又與斷江恩休耕逸。
臨風吟詠不知夕陽在樹。
世又稱為云門三高。
至正住越之圓通遷上竺。
其山舊有纓絡(luò)泉涸久。
至持錫叩巖禱曰。
茍吾緣在是泉當為我一來。
不然則涸如故。
言訖泉涌出淵冷漸盈。
時戶部尚書貢師泰稱比慈云之重榮檜。
命之曰再來泉。
復(fù)退隱云門。
筑精舍專修法華三昧為暮年凈業(yè)。
會天下大亂干戈紛擾。
眾欲擁避去。
斥曰。
難可茍免乎。
吾對將至。
待以酬之。
眾遁獨危坐。
賊眾入其舍。
毅然不為屈。
辭色俱厲。
賊首知為有道者約退。
一賊獨怒直前揮刃中之。
白乳溢出于地。
實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有五。
賊退眾歸荼毗。
舍利如菽無算。
平生風度簡遠不妄言笑。
趙孟頫稱為僧中御史。
得法弟子集慶友奎演福良謹延慶如瑩隆德法讓凈圣圓證等干人。
所著內(nèi)外集黃溍為敘。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允若。字季蘅。自號浮休子。族相里氏。越人也。代為簪纓。師生有絕塵之趣。初為童子。給侍云門元上人。十五圓具。為大僧。至虎林。謁恢大山于興福。自是習(xí)天臺教。湛堂澄公。主南天竺。師與焉。聲入心通。知解日至。湛堂甚器之。既出世凈圣矣。湛堂念之弗置。招之徠歸。請居第一座。攝眾千馀人。持規(guī)峻整。經(jīng)其指示。多所悟入。泰定中。行宣政院。請主興化。當是時。倡道杭之南北兩山者。若天岸濟。我庵無。玉庭罕。與師皆有重望。人稱為佛海會中四天王。居亡何退居云門。視榮名利養(yǎng)。恬不屑意。翱翔巖壑間。時同斷江恩師休耕逸師。臨風笑詠。不知夕陽之在樹。君子又目之。為云門三高師。前后凡四座道場。教雨所及。如甘露醍醐。飲者心泰然。終以云門為歸。筑深居精舍。以法華觀慧三昧。為暮年凈行。會天下大亂。于戈紛擾。法師與之。遇脅以白刃。毅然不為屈。辭色俱厲。因遇害。白乳溢出于地。壽八十。臘六十有五。兵退阇維之。獲舍利如菽者無算。瘞于云門山之麓。師風度簡遠。暮年神氣完固。劉伯溫。稱其詩文古雅峻潔。而有奇風。故一時名。公卿咸傾倒焉。師素履之美。雖不獲考。終命而定業(yè)所制。在古賢圣或未免。初無傷乎道德之崇高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允若,字季蘅,號浮休,因云門之傍有若耶溪,后又號若耶,郡之相里人。
年九歲,能通《春秋》大義,父母鐘愛之。
稍長,翛然有絕塵之趣,遂依云門元。
十五祝發(fā)為大僧,隨渡濤江,首謁大山恢于杭之福山,授以《天臺四教儀》、《金錍》、《十不二門指要鈔》諸書,一覽而知大旨。
聞?wù)刻弥髂象茫姥伞?div id="4dribsi" class='inline' id='people_37878_3_4_comment'>
凡法智所結(jié),《立陰觀別理》、《隨緣六即》、《蛣??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
至于恩清之兼業(yè),昭圓之異說,齊潤之黨邪,仁岳之背正,亦皆察其非是。
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賓客。
元至治初,湛堂奉詔入燕都校大藏,因奏若之行業(yè),錫以“慈光圓照”之號,即命出住昌源凈圣院。
其院頗頹弊,乃力為經(jīng)度,田蕪者辟之,室圯者葺之,三年遂成巨剎。
湛堂復(fù)招之徠歸,命居首座,攝眾規(guī)范。
泰定中,復(fù)出主杭之興化,時與天岸濟、我庵無、玉庭罕三師道望,并峙湖上,世稱為錢塘四依。
未幾,退居越之云門,又與斷江恩、休耕逸,臨風吟詠,不知夕陽在樹,又稱為云門三高。
至正,住越之圓通,遷上竺,其山舊有纓絡(luò)泉,涸久。
若至,持錫叩巖,禱曰:“茍吾緣在是,泉當為我一來,不然則涸如故。
”言訖,泉涌出,淵泠漸盈。
時戶部尚書貢師泰,稱比慈云之重榮檜,命之曰“再來泉”。
后退隱云門,筑精舍,專脩法華三昧,為暮年凈業(yè)。
會天下大亂,干戈紛擾,眾欲擁若,避去。
若斥曰:“難可茍免乎,吾對將至,待以酬之。
”眾遁,若獨危坐,賊眾入其舍,若毅然不為屈,辭色俱厲,賊首知為有道者,約退。
一賊獨怒,直前揮刃中之,白乳溢出于地,實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有五。
賊退,眾歸,荼毗舍利,如菽無算。
若平生風度簡遠,不妄言笑,趙孟頫稱為僧中御史。
得法弟子集慶、友奎、演福、良謹、延慶、如瑩、隆德、法讓、凈圣、圓證十人。
所著《內(nèi)外集》,黃溍為敘。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雪嶠,寧波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鄞縣朱氏子。二十九歲出家。行腳無有人處。后訪秦望山妙禎山主。主舉他心僧因緣。一僧參曰。那里來。僧曰天竺來。他心曰。我聞有三天竺。你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師自是疑情頓發(fā)。次日曳杖至石頭上高提曰。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忽前后際斷。返天臺。抬頭見古云門三字。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臺云更深。腳根踏斷草鞋繩。比丘五百無蹤影。見得他時打斷筋。因入雙髻。誅茅。次參云棲龍池。出世日。拈香供云門匡真偃禪師。后東塔開堂。又供龍池。示疾書偈曰。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冰霜曉。吃杯茶。坐脫去了。塔全身于云門。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圓信。京兆之房山人。薙發(fā)白云山。禮大僧德敬為師。往來上方紅螺之間二十馀年。行腳所至。為武林淮安六安終南。每住輒數(shù)載。以嘉靖庚申。至太岳駐錫虎耳巖穴。而哮者爭避匿去。倚石為屋。稍稍剪夷其積。圜瓢數(shù)十馀。踞石沿澗。出入幽花美箭之中者。累累如笠。巖上蓮池二。闊可二丈。旱歲不竭。蓬室三方廣當身。所得一縷一粲。盡以供十方游衲。行之數(shù)年。遂成叢林。傾震旦。士女號呼悲啼。而至者不至虎耳巖。猶未躋岳也。至巖不頭面頂禮者。自以為慳緣。必痛哭去。否則謹伺巖扉外。經(jīng)數(shù)日得一見。則喜過望。以故?;⒍鷰r之名。遍天下。計賢士大夫之轍以日至尚方之賜。掖庭之供。以月至。自嘉隆以來。耆宿之著聞。未有若師者也。然師務(wù)為密行。不以解顯。應(yīng)機之言。多依孝敬。撫摩煦煦。猶乳母之于驕子。金錢涌而至。拒不納。有贈糈者。付嘗住作供。四十馀年。影不出山。趺坐一龕中。如朽株。雖利根之士好為奇談。詭學(xué)者睹其顏。莫不肅然增敬。師夏臘最高。逆其生。當在宣成間。諸徒屬。試以臘叩。不答。嘗簡其篋。得舊??衣。忽云。此武皇帝七年。王城中施食。所得衣也。叩之。復(fù)不答。后終于山慈圣出藏金。為師治塔焉。嚴蓬頭者。襄人。日誦彌陀佛數(shù)萬聲。性高潔。施貲嘗累千金。揮之如塵土。蹤跡甚異。人不得而凡圣之。亦絕世奇人。不二之流也。 明河曰?;蛟啤2欢?。姓徐。世為襄善門。徐生長。不二送出家。挈妻入五臺山修行。不二尋覓父母累年。得于冰雪堆中見不二。大怒曰。不肖子。何故遠遠奔來。汝以我為父母。我已出家。以我為知識。我未悟道。大丈夫出世。孤峰絕頂。一間草屋。了辦自已不暇。尚當為生死愛情所使。至于此乎。速去。無落吾事。不二遂南還。居虎耳巖。為世大知識。雖不二靈根夙種。固有自來。而開發(fā)之助。亦繇父母。團圞一門。又出襄地?;蜃札嫾胰嗽俪?。不可知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雪嶠圓信禪師者。
四明人。
姓朱氏。
出龍池傳禪師之門。
首住徑山。
終于會稽云門。
諸方服其神駿。
推尊之曰信公。
高懷無我。
至性不羈。
笑罵自繇。
人天罔測。
卸勝劣之戈甲。
劈今古之藩籬。
縱饒一問十答。
而紫羅帳里。
不撒真珠。
假使未聞先悟。
而千丈巖門。
尤遭點額。
大有傷弓之鳥。
見形高飛。
所以短販之徒。
望風栗足。
故雖獨據(jù)胡床。
不啻沖霄野鶴。
以至屢遷名剎。
仍然本色山翁也。
公生九歲。
聞彌陀經(jīng)。
即知有出世法。
于是。
讀書常諾諾。
而罷之。
然詞語絕塵。
風儀瀟灑。
猶王謝之玉壺冰映。
又愛與方客游。
游必領(lǐng)益。
年二十九。
竟去家矣遂。
訪妙禎禪宿。
于秦望峰下。
禎舉古激之。
公反覆研究。
連七日不知寢食。
忽仆于石。
前后際斷。
如日輪迸空。
天地一色。
沖口得偈。
勢不自禁。
欲往天臺尋印證者。
若耶溪。
忽翹首。
見古云門三字。
得大休歇。
乃曰。
一上天臺云更深。
腳跟踏斷草鞋。
繩比丘五百無蹤跡。
見得他時打斷筋。
遂別策。
入雙髻峰蘿龕石室。
灰世忘緣。
間發(fā)新聲。
豪吟達旦。
而刀斧無痕。
諸方景焉時有云棲高弟聞谷者。
雅相敬善。
一日谷行腳回。
舉幻有傳和尚相見機緣。
且稱傳公葆重。
有類明教嵩。
枯淡過于馀杭政。
其接人真西河獅子也。
公乃三詣龍池。
契其機。
與悟修二禪師。
為雁行焉。
后悟主天童。
修主磬山。
公獨庵居。
垂三十載。
黃公端伯。
余公大成。
請就徑山祖庭。
升座拈提臨濟宗旨。
端伯還西江。
于崇禎庚辰。
以廬山開先寺迎公。
諸山宿衲俱集。
公一以胎風簸雨之舌。
振其拈花落草之機。
或不耐公笑詈而去。
或經(jīng)公指喚。
而心曠神怡。
公忽拽杖還舊隱。
眾驚遮挽之。
不可。
時往來衲子。
傳天童規(guī)制宏壯。
條令斬新。
乃至運瓦搬石。
伺杵負薪。
無不徹底為人。
公獨罵之。
逮天童訃至。
公又慟之。
侍僧曰。
大師昔何罵。
今何慟也。
公良久。
撫膝而起曰。
咦。
我掌寧獨鳴乎。
遂躬至天童。
書挽章而奠之。
詞曰。
同出龍池入路長。
吳興分袂過錢塘。
多年掛錫玲瓏石。
今已藏身寂寞鄉(xiāng)。
云面揭開紅日。
眼山眉愁斷白花。
香離離一片苦心事。
且道何人在影堂。
北還。
又入龍池。
于傳公塔前。
拈香曰。
桐棺山下養(yǎng)龍池。
步入涼風覓我?guī)煛?div id="rr77oe7" class='inline' id='people_53902_3_132_comment'>
當戶娑羅空腹樹。
迎階芳草昔人眉。
追思滴血曾留偈。
會寫傳燈嗣法詩。
今日塔前成九頓。
流源千載繼孫兒。
耆舊乃請示眾。
公曰。
我昔第三度登龍池。
先師曰。
你草鞋猶未脫也。
我道。
何處見草鞋來。
先師微笑而止。
我即呈偈曰。
數(shù)載龍池三度登。
重重問話舌生冰草鞋分付虎狼去。
雙髻峰頭一個僧。
又思。
當初在山陰。
看云門語錄。
得他的力。
又在云棲。
亦有機錄。
豈可忘卻。
所以云門云棲一齊拈香供養(yǎng)。
諸方便道徑山遙嗣云門。
徑山以為不然。
瓜有根樹有葉。
樹高千尺。
葉落歸根。
豈可孤負禹門先師。
斷斷無此理也。
然宗門事。
把住也繇我。
放行也繇我。
有時作賓。
有時作主。
有時賓主齊彰。
有時賓主雙忘。
此乃臨濟家機用。
人天莫測。
庸人豈得知也。
還雙徑。
禾城道俗。
以東塔禪林。
堅致于公。
公為笑留。
名緇貴素。
日繞枝藜。
公眼幻青白。
眾益心驚。
晚住云門。
公年七十有六矣。
機用益峻。
精神益勁。
嘗自號曰青獅翁。
或稱語風老人。
又曰迦那尊者。
每攜童子山游。
人見訪。
或打觔斗。
人擬議。
叱退之。
雛禪竊論公弗恤也。
順治丁亥中秋。
謂弟子曰。
古人立化的也有了。
坐亡的也有了。
至倚杖倒卓都有了。
畢竟老人。
怎生去好。
語訖大笑。
書片紙曰小兒曹生死。
路上須逍遙。
皎月冰霜。
曉吃杯茶。
坐脫去了。
乃入寢室。
憨臥數(shù)日。
忽起坐。
索茶而啜。
連唱雪花飛之句。
擎杯脫去。
世齡七十七。
瘞全身于云門。
庚子朝廷。
慕之賜帑全五百。
并委書弘覺忞禪師。
而新公之塔。
又臨公頂相于宮中。
而事焉。
公居開先時。
弘覺為西堂。
洎嗣天童。
而公獨鐘愛之。
故弘覺禪師。
以猶子。
紀公千秋之綱目。
甚詳也。
贊曰。
整齊法運。
臨淵履冰。
爰師篤慎其心也。
蠡測者謂。
師蹶弛自了則優(yōu)。
為人則寡。
蓋明之中葉。
少室宗風。
循規(guī)蹈矩。
如喑若聾。
非師濯之以清泉。
激之以霜鐘。
則天方夢夢耳。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四
釋圓信,字雪嶠。姓朱氏,鄞人也。年二十九,始為僧進具。欲往天臺訪尋知識印證,忽舉頭見古云門三字,豁然大悟。遂返縛茅雙髻峰,復(fù)以偈謁云棲,更參龍池,室中機契。萬歷間遷徑山,復(fù)住廬山,嘗作《凈土詩》,自敘云:“甲子秋,游黃山,直上危峰絕頂,若升忉利,忽空中人語:‘比丘久隱,時當弘法,眾生差異,善調(diào)伏之?!敝獌敉涟僭仯捎邳S海光明頂也。崇禎八年,中丞余大成、司理黃端伯訪信徑山,即請開法。丁亥八月二十六日示疾,書偈端坐,索茶,飲半盞而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