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宗照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4—1341 【介紹】: 元僧。臨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稱寒拾里人,俗姓何。世為儒家。十一歲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賜號慧文正辯禪師,主中天竺,遷靈隱。后主徑山作大護持師二十年。工詩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詩選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臨海儒家何氏子。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初參藏叟和尚于徑山,言下豁然頓悟,藏叟告寂,依凈慈鞏石林為記室。與陵虛谷、海東嶼、熙晦機、永東州、真竹閣為莫逆交。尋掛錫靈隱伏虎巖,住徑山。請居第一座,既而退處楞伽室。大德間,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至大間,特旨賜號曰「慧文正辯」,行宣政院舉主中天竺,遷靈隱。延祐間,有旨設(shè)水陸大會于金山,命升坐說法,竣事入覲,加賜「佛日普照」之號。南歸養(yǎng)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間,降璽書命主徑山,作大護持者二十年。至正辛巳,終于丈室,世壽八十八,僧臘七十八。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絕古雅,自稱「寒拾里人」。嘗擬寒山子詩百馀篇,四方衲子多傳誦之。林石田隱居吳山,不與世接,獨遺以詩曰:「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蛊淙≈厍拜吶绱?。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行端。字元叟。族臨海何氏。世為儒家。年十一。從叔父茂上人。得度于馀杭化城院。氣識淵邃??灰缘雷匀?。參藏叟老禪師于徑山。得旨。次至凈慈石林鞏公。處以記室。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特旨賜慧文正辯禪師。行中書平章張公。舉師住中天竺。復遷靈隱。有旨。設(shè)水陸齋于金山。命師說法。竣事入覲。奏對稱旨。加賜佛日普炤之號。南歸即退。廬于良渚之西庵。至治壬戌。三宗四眾。相率白于行宣政院。請師補徑山。仍闔奏請降璽書護持。師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賜。人以為榮。而師漠如也。主徑山席三十年。足不越閫。道隆德重。諸方仰之。間作詩文。清絕古雅。林石田前輩居吳山。閉門無接。于師特敬慕之。嘗贈師以詩。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句。石田知師。以詩猶知見重。況知師以道者乎。先虎巖住徑山時。師為第一座。每聞巖法座上。舉云。度宗為北兵攻急。命道士設(shè)大醮。奏章天廷。問國家重事。高公伏章。久不得報。既竣事問故。高公云。為定徑山四十八代住持。天門不開。故得報遲也。巖舉此謂。住持非茍然。至于四十八代住持。尚預定之天庭。師聞頗心非之。及師繼席。適當其次。至正辛巳。示寂。窆全身于寂炤院。八十八歲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名行端。
號元叟。
生臺之臨海何姓。
何姓世以儒顯。
端母王氏。
博釋五經(jīng)章安子弟。
咸宗之如漢之曹大家。
南宋寶祐乙卯歲生端。
端生不茹葷。
襁褓中見沙門遂喜。
甫六歲。
母王氏授以論孟。
端咿唔成誦。
乃至經(jīng)子章句悉不可難。
每遇紛華雜遝。
端則莊坐如在定。
母因奇之曰。
吾家千里駒也。
然恐不為世用。
端叔父茂上人者。
早歲為僧。
住馀杭化城院。
適歸省故里。
端竟從之剃染。
遍游叢林。
謁徑山藏叟。
臨機悟旨。
藏叟悅之。
一日藏叟問端曰。
汝是臺州人那。
對曰。
臺州。
叟便喝。
端拜。
叟又喝。
端起叉手。
叟曰。
放汝三十棒。
端喏。
藏叟又曰。
還知我泉南無僧否。
端曰。
和尚聻。
叟便棒。
端按住曰。
莫道無僧好。
叟大笑而起。
端既罷參。
乃徜徉西湖山水間。
自稱寒拾里人。
育王珙作偈招曰。
夜半落霜花。
日輪正卓午。
寥寥天地間。
只有寒山子。
端不答。
乃典凈慈書記。
時凈慈石林鞏禪師居焉。
吳山石田林處士。
久隱不與世接。
乍見端篇翰。
獨以詩柬端。
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語。
端又遠訪雪巖欽于仰山。
欽曰。
駕發(fā)何處。
端曰。
兩浙。
曰。
因甚語音不同。
端曰。
合取口。
曰。
獺徑橋高。
集云峰峻。
未識阇黎在。
端拍手曰。
鴨吞螺螄。
眼睛突出。
欽顧侍者點好茶來。
端曰。
也不消得。
于是以上禮賓之。
元成宗大德初。
為虎巖伏。
分座于徑山。
庚子。
出住湖州翔鳳。
乃曰。
大慧祖師道。
寧以此身代大地眾生。
受地獄苦。
終不將佛法作人情。
徑山先師藏叟和尚。
一生不肯四天下人。
縱饒釋迦老子達磨祖師到來。
也須退身有分。
山僧在侍者寮兩年。
弄盡機關(guān)。
做盡伎倆。
直是沒湊泊它處。
所以知其為大慧嫡孫。
今有炷香供養(yǎng)它。
也要大家證明。
甲辰。
詔主中天竺。
并賜慧日正辨師號。
皇慶壬子。
遷靈隱。
仁宗設(shè)無遮大會于金山。
命端證之。
又加號佛日。
乃退居良渚西庵。
英宗至治壬戌間。
起端居徑山。
端居徑山。
人才之盛。
不減妙喜。
其楚石琦輩。
時稱僧杰焉。
虞公文靖以文獻宗時。
兼游諸禪宿之門。
自稱微笑居士。
每方楊大年之為人。
多剝啄諸家語錄。
而讀端提唱。
乃謂其子弟曰。
元叟生平。
諦理恢拓。
廣說略說。
莫不弘偉。
然關(guān)要隱而不發(fā)。
以待其人。
大慧之流風馀韻。
猶有如此者。
不謂老夫復相識耳。
其提唱曰。
寂靜中做工夫者。
以寂靜為究竟。
他且不是你寂靜中究竟底物。
憒鬧中做主宰者。
以憒鬧為得意。
它且不是你憒鬧中得意底物。
經(jīng)教中領(lǐng)覽者。
以經(jīng)教為根本。
它且不是你經(jīng)教中領(lǐng)覽得底物。
師友中講磨者。
以師友為淵源。
他且不是你師友中講磨得底物。
此無形段金剛大士。
從塵點劫來。
直至而今。
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
你擬向東邊討它。
它向西邊立地。
你向南邊討它。
它向北邊立地。
教它與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
一切人與它安名立字即不得。
一切處一切時。
與你萬象為主。
萬法為師。
此其是也。
自非上根利智具殺人不眨眼底手段。
將第八識斷一刀。
豈有成辦時節(jié)。
又曰。
自家根蒂下。
積生累劫。
多諸惡習。
若也照燭不破。
剔脫不行。
日用間豈免觸途成滯。
一切法中。
或有所疑地。
即礙殺了你。
一切法中。
或有所愛水。
即淹殺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
即燒殺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風。
即飄殺了你。
四者既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
明暗色空。
森羅萬象。
到處粘作一團。
如黐膠相似。
驅(qū)你入驢胎。
使你入馬腹。
總繇它在。
千佛出世。
亦無如之何矣。
端開化四十二年。
三受金襕。
密秘之。
不以披搭。
所賜金帛悉賑貧乏。
復多怒。
老益甚。
每據(jù)坐。
竟日傳餐訶罵。
及入寢室。
或竊問其故。
乃左右顧視。
欲舉已忘。
故道俗于怒罵中。
得旨者甚多。
順帝至正壬午秋。
示微疾。
問侍僧曰。
呼之曾已休。
吸之尚未舍。
安同諸苦源。
來者不來者。
如何是來者不來者。
僧無語。
端良久曰。
后五日看。
至期更衣趺坐曰。
本無生滅。
焉有去來。
冰河發(fā)??。
鐵樹花開。
垂一足而化。
世年八十八。
僧臘七十六。
所剪爪發(fā)。
舍利累然。
閟全身于鵬摶峰北。
謚曰普照。
塔曰寂照。
端退居良渚日。
忽有梵僧。
仗錫來徵般若樞要。
端示以獅王奮迅三昧。
其僧稽首蹈空而去。
左右皆驚愕。
端曰。
掩鼻偷香。
何足羨也。
贊曰。
大慧四傳至端禪師。
二百載矣。
幾如勁弓之末。
其勢不能穿魯縞。
師崛出珍公之門。
而道被三朝。
德邁九洲。
源厚流長。
不亦宜乎。
或謂。
師之后大抵說法朝廷。
豈其家化以金馬門為隱者耶。
曰否。
不離菩提樹下。
而據(jù)吉祥座者。
斯何人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行端,字原叟,姓何氏,臨海人也。年十二,從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嗲蟠蠓ǎ镣鼘嬍?。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師授,自能通曉。初參藏叟珍,珍問:“何處人?”答云:“臺州?!闭浔愫?,端展坐具。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復依凈慈石林鞏為記室,與虛谷、東嶼、晦機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資福,遂以瓣香歸藏叟。居五載,學人奔湊,名聞京國,賜號“慧文正辯”。復遷中竺、靈隱、徑山諸剎,屢承恩寵,三錫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設(shè)水陸大會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訖入覲于便殿,從容奏對,深契圣衷,更賜“普照”之號。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閫,慕其道者鱗萃,幾無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書偈云:“本無生死,焉有去來。冰河發(fā)燄,鐵樹花開?!蓖豆P垂一足而化,壽八十八,臘七十六,留龕七日,顏貌如生。塔于徑塢曰,寂照分爪發(fā),別建塔于化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9—1370 【介紹】: 明浙江上虞人,字一云,號別峰,俗姓王。出家于會稽崇勝寺。精研佛典,持律甚嚴。元仁宗延祐中主蕭山凈土寺,后又主持紹興寶林寺,傳徒甚廣。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鐘山無遮大會,尋放歸。有《寶林類編》、《天柱稿》。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
別峰其別號也。
越之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陳氏。
妊師十月父晝坐堂上。
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來。
曰昆崙山。
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
聞房中兒啼聲。
父笑曰。
吾兒得非再來者乎。
師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
初習辭章翩翩大有可觀。
于是父以纘承家學屬之。
母獨嘆曰。
是子般若種也。
詎俾纏溺塵勞乎。
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
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郡之景德。
往依之盡得其傳。
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
因春谷移主寶林。
乃謂師曰。
子之學精且博矣。
恐滯心于粗執(zhí)。
但益多聞縛于知見。
誠非見性之本。
宜潛修而滌之。
庶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錢塘見晦機熙禪師。
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見聞一時蕩絕。
惟存孤明耿耿自照。
如是者閱六寒暑。
晦機深嘉其志。
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
便有終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足以張之。
毋久滯此。
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
師大喜曰。
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
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
還寶林復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
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
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
郡守范公某憐春谷臘高。
欲風之讓席。
乃設(shè)伊蒲親與師言。
師毅然動容曰。
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訓后學。
茍乘其耄而攘其位。
豈人之所為哉。
明公固愛我。
使我陷于名義。
實傷之也。
范不覺避席謝曰。
吾師誠非常人。
豈吾所能知也。
元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
次遷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
隨改寶林。
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
人咸榮師。
師亦高臥不赴。
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
始投袂而起。
乃仿終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招徠俊乂。
故天下學者莫不擔簦躡[尸@憍]集其輪下。
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
力請師禱。
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亂寺災。
師奮然謀復新之。
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
召師入見武樓。
師時年八十免拜跪。
次日賜宴禁中。
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
師生神宇超邁伏犀貫頂。
身修偉玉立而美談吐。
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
則法輪滾滾。
理或不直。
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
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
惟誦華嚴經(jīng)為常課。
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
師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
如斷江恩少林之學者乃薦之主天衣。
天岸濟臺教之徒也。
挽之住圓通。
師游閩。
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
而馭下過嚴。
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
師偶遇旅邸。
乃設(shè)豐食從容餉之謂曰。
吾固不識古林。
聞其為禪林名德。
若輩將不利之。
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
不若且止。
否則恐自罹大咎。
事遂寢。
師性至孝恨蚤喪父。
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養(yǎng)母純至。
非惟順色涼溫而已。
必使心餐道味。
及亡蒸嘗無闕。
且求名儒撰行實樹石于墓側(cè)。
師持律甚嚴一缽外無長物。
惟有書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內(nèi)示微疾。
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說法。
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
世壽八十二。
僧臘六十有五。
阇維徵異甚多。
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
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現(xiàn)高麗之若蘭景德之仁靜姜山之明善延壽之師顗南塔之國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悅凈土之梵翱寶林之日益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一云。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母嘆曰。是子般若種也。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精且博矣。恐滯心于粗執(zhí)。但益多聞??`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于是命出錢塘。謁晦機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晦機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讀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憐春谷臘高。欲風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后學。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元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乃放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來俊人。故天下學者。莫不擔簦躡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師持律甚嚴。一缽外無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nèi)。示微疾。次年年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大同。
一云其字。
號別峰。
越之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纓之族。
父有樵。
母陳氏。
妊師已十月。
父見龐眉僧。
振錫而行。
問僧來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闥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無有也。
暨出。
聞房中兒啼聲。
笑曰。
兒豈向來浮屠也。
幼極俊爽。
覽諸載籍。
輒會其玄奧。
父授以辭章之訣。
握筆翩翩。
輒有可觀。
遂以纘承家學屬之。
母獨嘆曰。
是子。
般若種也。
可俾其纏繞塵勞乎。
命舍家入會稽崇勝寺。
從僧貴游。
已而剃落。
受菩薩戒。
會春谷講經(jīng)景德師。
復往依之。
獲受五教儀玄談二書。
又謁懷古肇師。
受四種法界觀。
懷古春谷。
皆南山大弟子。
深于華嚴之學者也。
師天分既高。
又加精進之功。
凡清涼一家疏章。
悉攝其會通。
而領(lǐng)其樞要。
義趣消融。
智光發(fā)現(xiàn)。
識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寶林華嚴教院。
召師謂曰。
子學精且博矣。
恐滯于心胸。
以成粗執(zhí)。
曷從事思惟。
修以刬滌之乎。
師即出錢塘。
見佛智熙禪師。
于慧日峰下。
舊所記憶者。
一切棄絕。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閱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職。
不聽而去。
俄上天目山。
禮普應(yīng)本禪師。
普應(yīng)見已。
期之如佛智。
師將久留。
普應(yīng)曰。
賢首之宗。
日遠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張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為贊清涼像而遣之。
師喜曰。
吾今始知萬法皆本一心。
不識孰為禪那。
而孰為教乘。
內(nèi)外自此空矣。
亟還寶林見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賓。
尋升上座。
當時相從者。
皆宏偉之龍象。
師為分講雜華玄門。
會要統(tǒng)宗。
必極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
聞之。
相與崇獎莫置。
聲光煥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憐春谷僧臘已高。
風之使讓其席。
師毅然不答。
侯設(shè)伊蒲供。
延師親與之語。
師曰。
有是哉。
所貴乎道者。
在明師弟子之分。
垂訓后人。
茍乘其耄。
而攘其位。
豈人之所為乎。
明公縱愛我厚。
名義不可犯也。
侯不覺離席。
把師臂曰。
別峰誠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薦者。
出世蕭山凈土寺。
師自念。
圭峰以來。
累葉相承。
其間或絕或續(xù)。
系執(zhí)法者之賢否。
遂發(fā)弘誓。
力持大法。
晨講夕演。
雖至于勞勚。
弗敢少懈。
天歷初。
朝廷新設(shè)廣教都總管府。
遴選名山主僧。
一歸至公。
升師住景德。
重紀至元中。
行宣政院。
遷主嘉禾之東塔。
師不赴。
時宰臣領(lǐng)院事。
乃改寶林。
寶林清涼肄業(yè)之地。
人咸為師榮。
師固守謙退。
遲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請。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終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齋。
辟幽舍。
招徠俊乂。
浙水東西。
莫不擔簦躡屩。
爭集輪下。
師竭忱開授。
比景德為尤勤。
法席之盛。
不減東山。
時至正初。
順帝。
御宣文閣。
近臣。
有以師之道行聞?wù)摺?div id="6z0cubt" class='inline' id='people_44435_3_173_comment'>
帝嘉之。
特賜金襕伽黎衣。
帝師大寶法王。
亦俾以六字師號。
隱然作鎮(zhèn)江南。
宗門恒倚之為重。
狀元忠介公泰不華守越。
病旱無以禳。
僉謂。
非師不可。
師為爇香臂上。
以請雨。
即澍。
師蒞事一紀馀。
以疾固辭。
堅臥崇福庵中。
而時事日棘。
師因退處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極。
四海更化。
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
名浮屠咸應(yīng)詔集闕下。
入見于武樓。
獨免師拜跽之禮。
命善世院護視之。
次日復召。
賜食禁中。
及還復有白金之賜。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辭眾語。
端坐而蛻。
寔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壽八十一。
僧臘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準法阇維。
收馀燼瘞焉。
其嗣法分布列剎者。
則妙心大衍。
臬亭善現(xiàn)。
高麗若蘭。
景德仁靜。
姜山明善。
延壽師顗。
南塔國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稱。
法云道悅。
小寶□日益。
凈土梵翱也。
師神宇超邁。
伏犀插腦。
長身而玉立。
美談吐。
遇王公貴人輕重教門者。
發(fā)論兗兗弗休。
其挺己衛(wèi)道。
理或不直。
雖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氣。
中歲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師不顧。
下帷卻掃。
日味華嚴。
其人一旦自斃。
然其游心文。
翰賓接賢。
公卿燕饗贐遺。
唯恐不盡其意。
永康胡公長孺。
吳興趙文敏公孟頫。
巴西鄧文肅公文原。
長沙歐陽文公玄烏。
傷黃文獻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闕。
咸樂與師交。
函詩往來。
無虛歲。
晚歲與安陽韓莊節(jié)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間。
尤極其情趣。
扶植他宗。
無塵毛猜忌。
聞其賢也。
斂衽不暇。
斷江恩師少林學也。
薦之主天衣。
天岸濟師臺衡教也。
挽之尸圓通。
至于甄別人品。
摩厲后進。
三宗屢得其人。
古林茂師之主保寧。
馭下過嚴。
楚僧無賴者數(shù)人。
將愬之于公府。
師偶遇于旅邸。
設(shè)豐食食之。
從容謂曰。
吾雖不識古林。
聞其為禪林名德。
子等將不利之。
君子以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則恐罹大咎也。
眾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寢。
師性至孝。
自恨蚤喪父。
養(yǎng)母純至。
及亡。
春秋祭禮無闕。
且請名臣書父母群行。
樹碑于墓。
生平無躁進意。
高麗沈王。
遣參軍洪瀹。
施大藏經(jīng)于二浙。
瀹自負通內(nèi)外典。
不復下人。
入越見師。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將振拔之。
過吳。
辭以疾而還。
持律甚嚴。
不敢違越。
撫世酬物。
終始如一。
不以久近為礙。
而散其誠。
逮革代之后。
囊無一錢。
唯存書史五千卷。
盡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頗多。
未脫稿。
輒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錄師自制詩文。
曰寶林編。
額聚古今人。
為寺所作者也。
嗚呼。
賢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
師獨能撐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傳之后。
凡五十年。
非賢者。
其能致是乎。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亦字別峰,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
”曰:“昆崙山。
”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
”同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辭章,翩翩大有可觀。
于是,父以纘承家學屬之。
母獨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
”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
聞春谷講清涼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盡得其傳。
又謁古懷肇,精四法界觀。
會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同曰:“子之學精且博矣,恐滯心于粗執(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錢塘,見晦機熙禪師,見其揮塵之間,同之夙習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晦機深嘉其志。
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
”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
同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
”還寶林,復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
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
郡守范公憐春谷臘高,欲風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同言,同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后學,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
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傷之也。
”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耶。
”元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尋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之,同殊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人,故天下學者莫不擔簦躡屩,集其輪下。
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
元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同禱。
同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亂,寺災,同奮然謀復新之。
大明龍興,太祖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同入見武樓,時年八十,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
同神宇超邁,狀甚修偉,玉立亭亭,而美談吐。
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經(jīng)》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
同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繼江恩,少林之學者,乃薦之主天衣。
天岸濟,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
同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同偶遇旅邸,乃設(shè)豐食餉之,從容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
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
”事遂寢。
同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必使心餐道味。
同持律甚嚴,一缽外無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說法辭眾,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
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
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現(xiàn)、高麗若蘭、景德仁靜、姜山明善、延壽師顗、南塔國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悅、凈土梵翱、寶林日益,十三人俱繼其法,化亦弘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懷渭。
字清遠。
晚自號竹庵。
南昌魏氏子。
實全悟俗姓之甥。
法門之嗣子也。
生時多異徵。
誦書攻文。
不待師授。
而知解日勝。
全悟喜之甚。
亟挽致座下。
不數(shù)年其學大進。
一日全悟。
警勵諸徒。
眾未有對。
師直前肆言。
如俊鶻橫秋。
目無留行。
全悟叱之。
眾為駭愕。
師氣不少沮。
如是詰難至于二三。
全悟莞爾而笑曰。
汝可入吾室矣。
全悟瀕沒。
呼而告之曰。
吾據(jù)師位。
四十馀年。
接人非不夥。
能弘大慧之道。
使不墜者。
唯汝與宗泐爾。
汝其勉哉。
全悟既示寂。
師肆為汗漫游。
虞文靖公集。
歐陽文公玄。
雅重師文行。
僉曰。
是無忝于舅氏也。
師道德形諸篇翰。
不知己者。
初以文字相歆慕。
師笑曰。
佛法與世法。
不相違背。
故以馀力及之。
將光潤其宗教爾。
茍用此相夸。
豈知我哉。
師出世。
四坐道場。
為法求人。
無少退轉(zhuǎn)。
住凈慈則入圣朝矣。
鐘山之會。
名德咸集。
師一至京師。
遂退居錢塘之良渚。
問道者接踵而至。
不翅住山時。
洪武八年十二月四。
大若有所惱。
召弟子屬以后事。
怡然而逝。
壽五十九。
火化不壞者三。
師法語。
有四會錄。
詩文有集。
善草隸書。
又善鼓琴。
同袍以無益諷之。
師笑曰。
非爾所知。
是亦般若所寓也。
師軀分短小。
神宇超朗。
終身持誦金剛般若經(jīng)。
未嘗虛日。
生平守道弗變。
元至正末。
避地匡廬。
悍兵來索金帛。
師瞋目訶之曰。
浮屠烏有是物邪。
兵怒拔劍欲殺之。
師引頸就劍。
兵嘆息而去。
師偉行甚眾。
舉此可例推也。
師住凈慈行化。
有陳媼者。
預夢神僧臨其門。
及師至。
稽首作禮愿為尼。
師舉大法。
以開導之。
恍然有所悟入。
師行未百步。
而婦竟與家人別。
坐脫而去。
非師化道入人之深。
何能及此。
噫。
亦異事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懷渭,字清遠,晚號竹庵,姓魏氏,南昌人也。幼性穎異,誦書屬文,略加指授,便爾開悟。既出家,從其舅氏全悟為師,一日悟警勵諸徒,眾未有對,渭直前肆言,如俊鶻橫秋,目無留行,悟振威叱之,眾為駭愕。渭氣不少沮,如是詰難,至于再三,悟莞爾笑曰:“汝可入吾室矣。”命為記室。浙江行省丞相康里公重其文行,遣使者具書幣延至,主會稽之寶相,遷杭之凈慈,誘道后進,于五時八教,多有啟迪。明洪武初,儀曹奉詔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二浙名僧咸集,渭一至京師,遂退居錢塘之梁渚。梁渚者,為全悟藏爪發(fā)之地。洪武八年十二月,怡然而逝,所著《四會語錄》及詩文曰《外集》者若干卷行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大惠,字靈源,姓邵氏,仁和人。
幼挺特姿,托志超曠,雖處華年,淡于榮利。
時蓮居紹覺,從云棲分席土橋,惠以白衣參叩,問《觀經(jīng)》上品上生章,夙通頓發(fā),慨然遂稟歸戒。
詢及法要,覺為首舉臺、相二宗,惠即銳心研習,多所詮解,覺深器之。
越十載,游燕都,四威儀中不忘正定。
偶于慈慧寺聞愚庵貴師《八識標指》,微參疑義,貴為嘆服,就咨決焉,請登講座,惠以未唱善來為辭,強而后可,一音演暢,皆蓮居唯識宗旨。
庚申至憫忠寺,乞大慧海律師薙發(fā)受具,時年已五十七矣。
尋即登座談宗,辯如瓶瀉,繼歷牛宮、石鐙諸席,道風彌煽,熹廟聞之,賜紫伽黎。
皇太后復遣中使,赍香供奉。
禪林榮遇,惠略不介意。
海昌有刻《唯識疏》者,與覺義稍嫌駢出,惠固服膺覺師教義,恐學者浸尋剿說而失其宗,乃奮起欲釐正之,遂南還,棲黃鶴山,發(fā)故帙纂《成唯識自考錄》,蓋不敢主名述作也。
同門新伊古德金臺元著諸上座,咸卒讀贊嘆,謂儼若蓮居講筵未散。
惠以北緣未了,復如石鐙沖、元凈凡,請歸杭,駐錫昭慶諸山,瞻禮者日益眾,受請復開適園講席,居士戒壇院,宏教者六年。
復往吳中龍樹庵、慧慶寺,大演法化,乙亥始還昭慶。
惠傳覺苑心印,臺教剛宗,埽波旬障于唯識真詮,獲旋陀羅于法華元義,對機設(shè)化,身性互融,攝偏歸圓,權(quán)實無礙,而襟懷灑脫,行履孤高,雖歷主名藍,仍隨緣旅泊,誠非四流小果六欲梵天所能企及。
有《自考錄》及《元簽妙樂儀注》三種、《備簡》、《山宗筆要》 、《毗檀意旨》、《棱伽日記》、《唯識證義》、《重訂因明論解》若干卷。
將寂之日,聲鐘集眾,唱經(jīng)佛名,安詳而游。
壽七十有三,塔于瑪瑙山之陽,吳本泰為之銘。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德昂。
別號伏庵。
會稽吳守正子也。
元季兵起。
守正避地石門。
鎮(zhèn)苗兵亂。
母禹氏。
投水死。
昂年十二。
從守正歸越。
未幾。
守正亦死于兵。
昂無所依。
去金華山中。
削染為僧。
修攝精厲。
居然耆宿。
人望而敬之。
及干戈甫定。
渡錢塘省親墓。
宋學士濂。
序以送之。
稱其至孝有儒行。
會修元史。
昂入京。
以母死事。
告于史氏。
遂得列傳。
歸治母墓。
榜其居曰白云。
先隴鎮(zhèn)人。
表為真母軒。
昂。
后不知所終。
形非親不生。
性非形莫寄。
凡見性明心之士。
篤報本反始之誠。
外此而求離。
道逾遠。
昂之見性明心。
吾不知何如也。
只哀哀一念。
至勤至懇。
亦足為吾道解嘲。
大慧禪師。
為父母立后。
亦不過推廣此心。
豈有一毫加于昂哉。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開示 縱遇開示。
一時難悟。
要假話頭。
逼開心慧。
工夫日久。
日磨千煉。
如雞抱卵。
煖氣久蒸。
忽然一日時節(jié)到來。
或遇因緣觸發(fā)。
心目方得開悟。
古云。
是花各有開時節(jié)。
春蘭秋菊不同途。
凡作工夫。
當離喧鬧。
截斷眾緣。
屏息雜念。
單提本參話頭。
至于行住坐臥。
苦樂逆順。
一切時中。
不得忘失。
念茲在茲。
專心正意。
切切思思。
念念自究。
返觀自己這個能追能問底是個什么人。
若能如是下疑。
疑來疑去。
疑到水窮山盡處。
樹倒藤枯處擬議不到處。
心忘境絕處。
忽然疑團迸散。
心花朗發(fā)。
大悟現(xiàn)前。
頓見自己本來佛性。
一段風光非從外得。
若得真有此見處。
更要求覓高見宗匠決擇邪正。
不可以此便休。
如此才名入門。
才名得地。
坐中所見善惡。
皆由坐時不起觀察。
不正思惟。
但只瞑目靜坐。
心不精采。
意順境流。
半夢半醒。
或貪著靜境為樂。
致見種種境界。
夫正因做工夫者。
當睡便睡。
一覺一醒。
便起抖擻精神。
挪挲眼目。
咬住牙根。
捏緊拳頭。
直看話頭落在何處。
切莫隨昏隨沈。
絲毫外境不可采著。
念佛警策 一句阿彌陀佛。
宗門頭則公案。
譬如騎馬拄杖。
把穩(wěn)生涯一段。
不拘四眾人等。
持之悉有應(yīng)驗。
行住坐臥之中。
一句彌陀莫斷。
須信因深果深。
直教不念自念。
若能念念不空。
管取念成一片。
當念認得念人。
彌陀與我同現(xiàn)。
便入念佛三昧。
親證極樂內(nèi)院。
蓮胎標的姓名。
極功之者自見。
親見彌陀授記。
便同菩薩作伴。
自此出離娑婆。
一路了無憂患。
直至無上菩提。
永劫隨心散誕。
依得此道歸來。
決定成佛不欠。
開示 夫真參實悟者。
非在念得一句佛熟而致。
非在持一萬法無字公案日久自然而致。
非在長坐不臥苦礙睡魔而致。
何故。
在人正念正氣而感致也。
大抵要具觀察慧力。
念念自疑自攻。
直至攻化日久。
塵勞屏息。
凈體現(xiàn)前。
忽然隨機激發(fā)。
大悟本來。
通身是佛。
更不許你分心分性。
自然得個安樂田地。
如若一法不明。
亦用辯明。
一理不通。
亦用參通。
無惡不去。
無善不修。
無功不完。
無理不辯。
方成圣道。
假使悟明本體之后。
便休歇去。
不能通達化門文物者。
古人謂之墮在百尺竿頭。
落于二乘小果。
終不能至一切智海。
故大覺云。
懸崖撒手。
自肯承當。
絕后再蘇。
欺君不得。
豈虛言哉。
又 未審作工夫從甚處起。
甚處得半。
甚處了畢。
有此喻者。
我方信之。
晃兄曰。
正如此問。
方可與汝說之。
大抵人之佛性各各皆有。
只因無佛智慧破除煩惱。
所以不得機緣相合。
見在情塵所縛。
譬如世間造酒。
雖有米水。
大用面力多。
若無曲力攻化。
終不成酒。
人之佛性喻米。
福緣喻水。
然雖有性有福有緣。
若無大智大慧內(nèi)攻內(nèi)化。
終不成佛。
只名凡夫。
大凡作工夫之人。
務(wù)將平生是與不是悉皆丟在一邊。
只持一句本參話頭自疑自問。
自問自疑。
自逼自追。
自攻自究。
不許求人說破。
不許依義解明。
務(wù)要句下精通。
命根頓斷。
如此晝?nèi)谷茖⑷ァ?div id="0y02i6f"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85_0_158_comment'>
年久月深。
忽日心不思量。
口中自然流出一句二句或四句八句應(yīng)機合格語。
此名聰明境界。
大凡悟道之人。
皆從聰明境過。
不可便認。
依前逼將去。
忽日信口道出百千偈頌。
卻如通身是口。
切莫放下。
正好用工著力。
如造酒相似。
大沸后直倒澄方止。
人作工夫。
直至聰明境過。
大悟現(xiàn)前。
頻將古人一千七百則公案無一不勘明。
無一不了當。
直至無禪可參。
無佛可修。
無法可疑。
乃至頭頭上達。
物物上通。
信口道來。
皆合古格。
那時不了自了。
不休自休。
不待放下而自休歇。
如人到家。
不愁路也。
方名工夫到家之人也。
行實 師閩興賢人。
父蔡姓。
母黃氏。
二十七出家。
馀不載。
袾宏曰。
勸念佛偈甚好。
冗句裁出。
釋廣真 朝代: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大師廣真者。
字吹萬。
西蜀僰道宜賓人。
姓李氏。
父祖世籍婆羅門。
師生惟慕事佛。
得法于月明和尚。
萬歷戊午年。
說法于瀟湘之湖東禪院。
次遷忠州聚云。
夔州寶峰。
及云來興龍。
巴臺諸剎。
闡揚大慧宗風。
崇禎己卯七月三十日。
唱滅于本山。
嗣法門人曰。
慧機。
慧芝。
慧麗等。
依法阇維。
阇維時。
遍地荷香襲人。
煙至松羃。
結(jié)為五彩。
火后收舍利三百馀顆。
復得黃金鎖子骨三莖。
當門二齒。
變?yōu)樽仙?div id="ln5amew"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28_comment'>
建塔于三目山之陽。
屬四川觀察使田華國。
為塔上之銘。
署師為大慧十四世之孫。
懶庵鼎需禪師之裔。
蓋。
大慧初開法于洋嶼庵。
時需得法為第十三位。
今燈譜。
載大慧下法嗣。
共九十四人。
訛列需為第三十五位。
需既得旨。
韜光于福唐山水之間。
及大慧從梅陽生還時。
始開法于西禪。
入室之子。
僅得安永。
南雅。
志清。
安分四人。
分于元至正間。
庵居劍門。
志清。
住天王。
南雅。
住龍翔。
安永說法于鼓山。
是為鼓山永。
永付悟明法堅二人。
堅。
住承天。
明。
住凈慈。
纂修聯(lián)燈會要。
座下衲子雖眾。
獨以大法囑太原苦口益。
益付筏渡慈。
當益慈之時。
約在明之中。
葉叢林先德物故。
禪門死于繩規(guī)。
凡我行道之士。
無不藉賴。
中貴給劄住持慈公輩。
或不忍視。
而恬退于山邊水邊。
保任乃事隨方接納一個。
半個尚以篤實。
承繼祖宗命脈。
慈。
得一言顯。
顯。
付小庵密。
密。
出二仰欽。
欽。
出無念有。
已上俱有語錄機緣。
有。
付荊山寶。
寶。
付鐵牛遠。
遠。
付月明池。
此三代。
惟述相見之語。
并付囑之偈。
月明池公。
以源流大法。
付與真公大師。
至師崛起中興。
光顯大慧之宗。
師初出世楚之湖南瀟湘小院。
衲子。
相傳上堂示眾入室機緣。
叢林識者。
驚為大慧再來。
崇禎辛未臘八日。
布金檀越內(nèi)卿田素庵。
諸師居忠州聚云禪院。
拈香畢。
豎拂云。
從上古人。
只為者個東西。
顢頇了許多英雄豪杰。
賺陷了許多高人達士。
拋撒了許多油鹽醬醋。
今日老僧。
不徇人情。
向汝諸人道破。
只要汝等于日用二六時中。
行住坐臥處。
穿衣吃飯?zhí)帯?div id="daxkxow"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2_comment'>
運水搬柴處承當。
若承當?shù)脕怼?div id="ivd0fxa"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4_comment'>
英雄豪杰。
也顢頇他不得。
高人達士。
也賺陷他不得。
油鹽醬醋。
也拋撒他不得。
且問。
大眾如何是者個東西參。
東吳有居士劉墨仙。
久游玄墓之門。
持圣恩問道錄訪師。
論及楊岐九峰之語。
師徵云。
正恁么時。
楊岐在。
前九峰在前。
仙良久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便喝。
仙云。
者一喝。
是前是后。
師翹一足。
仙禮拜。
玄墓?jié)h月藏禪師書至。
師以為千里同風。
即撾鼓升堂。
說妙法語。
語見聚云全錄。
命維那。
對眾宣讀其書。
曰。
大慧禪師。
說盡人間禪病。
四百年內(nèi)。
望之如渴人求井。
不料一枝埋沒。
向三峽錦江之上。
前得來書。
語錄已見作略過人。
第未得從容談三月于水流石上。
為恨不淺。
茲聞已返峽中。
略伸四問。
萬乞答。
我更欲禪師起已墜之禪于今日。
令后輩。
重見天日于座下。
斷不令山野遺恨耳。
書尾復致四問。
曰。
正睡著時與死了燒了。
心之與性。
牙齒打不著。
須向者里希取大用始得。
如何是此處底大用。
師答云。
寧向太陽妝羅剎。
不來黑暗扮睹音。
二問。
沿流不止。
絕卻真照。
照不到處。
如河是吹毛用了急須磨。
且道。
磨個甚么。
師答折腳鐺里淡黃齏。
三問。
明處既已脫卻心性。
切莫在離心性處躲跟。
除此二途。
如何相見。
師答。
才過驢胎。
又闖馬腹。
四問。
近世野狐。
都說心性禪。
不知姓張姓李。
請禪師代答一轉(zhuǎn)語。
貴圖天下衲僧脫卻腥臭。
師答奪者老賊頭。
拄杖拗折。
莫言不道。
已而師于回書之尾。
亦致四問。
以問漢師。
作相問。
用水一碗貯米七粒。
架茅草十字在上。
請道是甚么義。
二問□□溈仰九十六種圓相。
收盡六義問。
有個收在那一義。
三問。
古人道。
八角磨盤空里走。
不知是空走磨。
磨走空。
四問。
老鼠吞大象。
蝦蟆口咬著。
吞不入。
拖不出。
蒼頭老兒跳一步。
請下一轉(zhuǎn)語。
漢師或有答斯未載焉。
師之說法。
垂機勘辨。
約類如此。
有正錄十卷。
廣錄三十種。
共六十六卷。
屬水部尚書郎熊汝學。
捐俸刊行。
板存忠州治平禪院。
系法孫燈來編次。
來住高峰。
鐵壁慧機之子也。
贊曰。
真師既出世于萬歷之間。
我禪門正當肇興之時。
至天崇間諸方有大名稱者。
俱有書問交通往來。
未見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
何也。
無乃各闡己宗為急務(wù)。
未暇輕重之耶。
然亦是吳越燕趙眾生鮮福。
未獲沾師法雨耳。
康熙丙寅冬。
余為天童封龕佛事。
經(jīng)四明。
過壽昌禪林訪舊。
遇師之玄孫統(tǒng)公別庵禪師。
始悉真師三代全錄。
不得不為之傳。
補入僧寶。
否則闕典之責。
其在余乎。
(有正錄三卷。
并師下三世語錄若干卷。
屬四川向化侯譚養(yǎng)元捐俸梓板。
附嘉興楞嚴藏流通。)。
僧圓悟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常州府宜興人,俗姓蔣,字覺初,號密云。崇禎中住持天童寺。有《天童語錄》。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密云。姓蔣。宜興人。生即端嚴??偨菚r。念世無常。勤持佛號。偶見壇經(jīng)。宗門向上一路。覺有入處。凡山行及穿城歷市。咸事參究。一日負薪過山。觸積薪而省。聞禹門傳。演法龍池。往侍薙染。閱三年。每自勘心境對立。以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語。請益。往往被訶。抱憤成疾。因閉關(guān)。池過關(guān)前。話及有心無心之旨。師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無皆自心。有無皆自心。無心無自心。池未許可。又三年。命監(jiān)院務(wù)。奮發(fā)精進。忽于銅官山頂。悟情與無情。煥然等現(xiàn)。遂往覲龍池于都門。池心折之。因以無住法。囑師南游。自雙徑。兩目。天臺。為諸名宿。開發(fā)積疑。莫不驚嘆。得未曾有。迨池歸。叩師以扶持佛法。師呈賞罰都與三十棒之偈。池笑付拂。未幾。池遷化。師感法乳恩深。心喪三年。煢煢在疚。觸目注存。大明萬歷丁巳。遠涉匡衡。還息于天臺通玄寺。宗風大播。次年應(yīng)金粟請。依荊榛。餐葵藿。龍象競歸之。不踰時。輪奐??起。悉具叢林規(guī)制。食以萬指。凡師。所過。緇素瞻禮者。喧填雜沓。每至遮道不得行。其山川阻隔。從數(shù)千里外。勤尺寸以請者。師為之發(fā)蒙導滯。一如親承熱棒。而聲教四訖。崇禎庚午冬。自黃檗歸金粟。四方歸依者益眾。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司李黃元公。請住天童。昔天童山。巍冠五山。及到。因洪水漂沒。丹崖翠璧之間。遺構(gòu)蕭蕭。遂任締造之役。積十年。臺閣崇隆。堂室復疊。望之若云蒸霞郁。瓢笠濟濟。三倍金粟。師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志。一生開示。舉從前千七百則公案。悉落麈尾。而斬葛藤。撥開云霧。其接引者。自王公長者。以至廝隸末流。五比丘。十弟子。以及一闡提輩。統(tǒng)以慈光攝受。如偶成偈云。十方世界恣橫眠。那管東西南北天。惟我獨尊全體現(xiàn)。人來問著只粗拳。其著述者。為法證辨。如鐘聲鏡影。不墮語言文字之障。共創(chuàng)復者法幢所賁即為寶坊。而一杖一拂。飄然物外。絕不作一住相。崇禎辛巳。田太傅。承皇貴妃田氏命。躬赍紫衣入山。祈師演法。因請住留都大報恩寺。師以衰邁力卻之。是年七月之七日。示疾。跏趺而逝。全身塔于天童南崗。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禪師。
諱圓悟。
字覺初。
自號密云。
宜興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于蔣氏。
師生八歲。
知世相無常。
年二十六。
發(fā)宿慧。
二十七負薪有省。
三十棄家。
又四歲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歲。
得受記莂。
五十二開化龍池。
于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為家。
四海歸之。
老不奉詔。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虛尊。
人天共享之。
實為龍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遠紹雞足之正裔也。
師初棄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傳禪師。
傳嘉其志節(jié)。
喜而度之。
為大沙門。
當機輒不爽旨。
眾皆驚異。
師終不自肯。
心苦神勞。
且代眾役。
不知有己。
偶過桐棺山頂。
豁然大悟。
情與無情。
煥然等現(xiàn)。
覓纖毫過患不可得。
時傳公已居燕都。
師即趨省傳公。
公見乃大喜。
喜師可倚以支我臨濟也。
經(jīng)二載辭還。
南上天臺探禹穴。
因與周公汝登陶公望齡王公舜鼎。
本色相見。
脫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緇素。
爭識師焉。
傳公還龍池。
師因歸省。
公問。
你到諸方。
會見甚么人。
師頓腳拍膝。
以對公。
公笑曰。
許多時一些氣息也無。
師曰。
和尚疑則別參。
公撾鼓集眾。
付師衣拂。
復召入楊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師力行。
以報先宗師。
即呈偈曰。
若據(jù)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來總與三十棒。
莫道分明為賞罰。
時年四十有六矣。
三載傳公遷化。
又三載。
眾請繼席龍池。
自是意緣移徙。
酬香之會。
有六。
計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萬馀指。
師則當軒據(jù)座。
威震獅猊。
海內(nèi)英靈。
飲氣自失。
凡剎竿樹對。
成大寶坊。
不許門下干倚王公。
嘗語學者。
貞觀響道欲瞻風彩。
上表遜謝。
往返三四。
引頸就刃。
神色儼然。
吾敬道信大師。
茅茨石室。
累煩圣主。
且請前行。
吾從別道。
澡身凈發(fā)。
結(jié)跏趺逝。
吾敬汾陽無業(yè)。
休心息念。
斷絕攀援。
賜紫及號。
力陳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間。
輕同學子。
不為蚖蛇戀彼窟穴。
吾敬應(yīng)庵華祖故。
師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龍池五載。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無人證明。
且向別處尋討。
下座。
便去。
次住天臺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參請。
間不容發(fā)。
雖三載而日新。
海鹽金粟。
使符至再。
師憫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載。
無作無為。
崇成大廈。
床歷幾滿千輩。
名卿達士。
一目相遇獰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夥矣。
有挾貴而問道者。
師輒掌之。
貴人曰。
和尚獨不欲獲法乎。
師曰。
山僧法也無。
護個甚么。
又連掌之。
斷際故山曰。
黃檗者。
鼓寂鐘沉。
閩人來請。
師不忍先跡零落。
籃輿度嶺。
僅五閱月又拂衣。
則明州黃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而待駕焉。
黃公又考。
太白名山。
為歷祖庭。
廢之已久。
遂與有道紳士俱愴然。
先以意容。
恐師臘高。
師慨然移錫。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虛空作殿。
日月為燈。
且道。
是甚么人境界。
還會么。
設(shè)或未會。
且看新長老。
撒開坐具。
大展三拜。
于是十一載。
天龍失守之區(qū)。
歷祖藏身之處。
無不斬新扶起。
壯甲東南。
翼集鱗宗。
蔚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點胸自許。
招手橫趨者。
不可勝計。
崇禎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赍香賜紫。
徵住金陵報恩寺。
師固以老辭。
退臥通玄峰頂。
天下圖其頂相。
書其名號。
而親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猶巡寮視務(wù)。
午刻宴然示化。
塔于天童南山。
緇素奔送者萬人。
臨壙慟而失聲。
聲震山谷。
清順治庚子。
住天童門人弘覺禪師道忞。
編師六會語錄。
進頒大藏。
贊曰。
斗柄東指。
鼓腹謳歌。
于不識不知之中。
即釋氏儒童。
難贊辭焉獨今之薄海內(nèi)。
外據(jù)大寶坊。
橫說豎說者。
操鈯斧于山邊水邊者。
皆師法會中人也歷考少林至楊岐。
其世十七。
楊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師。
其間法利之普。
如師者幾何人哉。
今叢林公論。
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類師始末。
嗚呼雖實錄也無。
乃瓊枝析玉與。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一
釋圓悟,字覺初,亦號密云,姓蔣氏,宜興人也。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悟生而淵穆,不逐塵戲,八歲便知佛號,稍長樵耕給養(yǎng),歸則獨處,頗切世相無常之想。既冠,誦經(jīng)懌然默記,嘗負薪入市,釋肩橫陳,積柴面前側(cè)立,竟日若不見人。壯歲置妻孥,從龍池山禹門寺幻有傳祝發(fā),數(shù)載勤勞,多所未徹。一日,過銅官山頂,秋爽天高,豁焉開朗,凝膺渙釋。時傳已入都北來,覲之。二祀而歸,禮天臺,探禹穴。海門周公汝登唱道東南,以宗傳證圣學,與悟深相契結(jié)。祭酒陶公望齡、司空王公舜鼎,交參扣擊,悟之道法遍于東海,自茲始也。傳歸龍池且老,以衣付悟。由是六坐道場,龍池、通玄、金粟、黃檗、育王、天童,臨濟之傳稱中興焉。初之金粟也,夢旂亭下有大井,可飲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師住處?!鄙w金粟故千人井。悟居六年,食指盈萬,果符斯兆。天童古剎,歲久荒蕪,悟為完飾,高檐觸云,連閣四周,金田香界隨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輪舶交至,南詔北貊,重譯炷香,近古以來所未有也。崇禎癸巳,天步方艱,物多疵癘,國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隨赍紫衣賜悟。又以南都大報恩寺屬悟住持,以老病辭。逾年,寂于天臺通玄,還塔天童南山下。清室龍興,嗣法弟子道忞于順治乙亥應(yīng)召入京,奏悟道行,天語咨嗟,有生不同時之嘆。又進曾鯨所繪遺像呈入御覽,復命供奉。王國材臨摹二幀,世祖雅善丹青,親為著墨,賜藏天童,諭所編語錄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滴跛氖哪?,賜謚曰“慧定禪師”。
釋本畫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二
釋本畫,字天岳,別號寒泉子,姓蕭氏,蘄春人。
幼性聰慧,年方四周,聽塾師誦書,隨聲咿唔,曰:“我亦能誦。
”試之果然。
因令從讀,日數(shù)百言,穎異邁儔。
稍長,隨父避寇匡盧,恍然舊游,白父出家,就大林慧剃染,銳志苦學。
偶爾嬰疾,乃禮誦習禪,以資靜攝。
因閱鐙錄“藏身處滅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懷疑不已。
一日曉起,宿鳥飛鳴,有省。
時往參雪嶠信于開先,問:“某也墜地二十年,未知墜地事。
”機語契合,從茲服膺。
后依山翁忞于布木臺,會天童密云示寂,相隨過四明,乃于龕前受具足戒。
明年,忞繼席,嘗于侍立次,問:“大慧謂:參禪貴得命根斷,若命根未斷時如何?
”忞喝曰:“汝識何為命根!
”乃豁然而悟。
后再參信于云門,書云門大樹授之。
又參箬庵問于夾山、玉林琇于大雄,皆器重之。
忞往臺州廣潤時,招畫至,忞即升座告眾,授以衣拂。
后結(jié)茅于黃石巖,三年移牧石庵,首開法于龍門。
遷海會,歷杭之佛日清流,越之平陽,嘗再至焉,為日最久。
康熙丙子,延居天童,年已七十六矣。
圣祖南巡,賜宸翰石硯諸物至山,畫對使賦詩,恭謝盛典。
癸未冬,營壽藏于東谷。
乙酉春,搆歸來庵退休,命弟子偉載乘主院事。
是冬,書偈云:“辭世向誰辭,西方太遠哉?
不如遺蛻葬山阿,日聽長松響天籟。
”伏枕數(shù)日,吉祥而逝,壽八十五,臘七十三。
有《六會語錄》及《牧石吟詩卷》《直木堂》《晚云樓》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