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澄方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開示 縱遇開示。
一時難悟。
要假話頭。
逼開心慧。
工夫日久。
日磨千煉。
如雞抱卵。
煖氣久蒸。
忽然一日時節(jié)到來。
或遇因緣觸發(fā)。
心目方得開悟。
古云。
是花各有開時節(jié)。
春蘭秋菊不同途。
凡作工夫。
當(dāng)離喧鬧。
截斷眾緣。
屏息雜念。
單提本參話頭。
至于行住坐臥。
苦樂逆順。
一切時中。
不得忘失。
念茲在茲。
專心正意。
切切思思。
念念自究。
返觀自己這個能追能問底是個什么人。
若能如是下疑。
疑來疑去。
疑到水窮山盡處。
樹倒藤枯處擬議不到處。
心忘境絕處。
忽然疑團(tuán)迸散。
心花朗發(fā)。
大悟現(xiàn)前。
頓見自己本來佛性。
一段風(fēng)光非從外得。
若得真有此見處。
更要求覓高見宗匠決擇邪正。
不可以此便休。
如此才名入門。
才名得地。
坐中所見善惡。
皆由坐時不起觀察。
不正思惟。
但只瞑目靜坐。
心不精采。
意順境流。
半夢半醒。
或貪著靜境為樂。
致見種種境界。
夫正因做工夫者。
當(dāng)睡便睡。
一覺一醒。
便起抖擻精神。
挪挲眼目。
咬住牙根。
捏緊拳頭。
直看話頭落在何處。
切莫隨昏隨沈。
絲毫外境不可采著。
念佛警策 一句阿彌陀佛。
宗門頭則公案。
譬如騎馬拄杖。
把穩(wěn)生涯一段。
不拘四眾人等。
持之悉有應(yīng)驗(yàn)。
行住坐臥之中。
一句彌陀莫斷。
須信因深果深。
直教不念自念。
若能念念不空。
管取念成一片。
當(dāng)念認(rèn)得念人。
彌陀與我同現(xiàn)。
便入念佛三昧。
親證極樂內(nèi)院。
蓮胎標(biāo)的姓名。
極功之者自見。
親見彌陀授記。
便同菩薩作伴。
自此出離娑婆。
一路了無憂患。
直至無上菩提。
永劫隨心散誕。
依得此道歸來。
決定成佛不欠。
開示 夫真參實(shí)悟者。
非在念得一句佛熟而致。
非在持一萬法無字公案日久自然而致。
非在長坐不臥苦礙睡魔而致。
何故。
在人正念正氣而感致也。
大抵要具觀察慧力。
念念自疑自攻。
直至攻化日久。
塵勞屏息。
凈體現(xiàn)前。
忽然隨機(jī)激發(fā)。
大悟本來。
通身是佛。
更不許你分心分性。
自然得個安樂田地。
如若一法不明。
亦用辯明。
一理不通。
亦用參通。
無惡不去。
無善不修。
無功不完。
無理不辯。
方成圣道。
假使悟明本體之后。
便休歇去。
不能通達(dá)化門文物者。
古人謂之墮在百尺竿頭。
落于二乘小果。
終不能至一切智海。
故大覺云。
懸崖撒手。
自肯承當(dāng)。
絕后再蘇。
欺君不得。
豈虛言哉。
又 未審作工夫從甚處起。
甚處得半。
甚處了畢。
有此喻者。
我方信之。
晃兄曰。
正如此問。
方可與汝說之。
大抵人之佛性各各皆有。
只因無佛智慧破除煩惱。
所以不得機(jī)緣相合。
見在情塵所縛。
譬如世間造酒。
雖有米水。
大用面力多。
若無曲力攻化。
終不成酒。
人之佛性喻米。
福緣喻水。
然雖有性有福有緣。
若無大智大慧內(nèi)攻內(nèi)化。
終不成佛。
只名凡夫。
大凡作工夫之人。
務(wù)將平生是與不是悉皆丟在一邊。
只持一句本參話頭自疑自問。
自問自疑。
自逼自追。
自攻自究。
不許求人說破。
不許依義解明。
務(wù)要句下精通。
命根頓斷。
如此晝?nèi)谷茖⑷ァ?div id="t9dgw9o"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85_0_158_comment'>
年久月深。
忽日心不思量。
口中自然流出一句二句或四句八句應(yīng)機(jī)合格語。
此名聰明境界。
大凡悟道之人。
皆從聰明境過。
不可便認(rèn)。
依前逼將去。
忽日信口道出百千偈頌。
卻如通身是口。
切莫放下。
正好用工著力。
如造酒相似。
大沸后直倒澄方止。
人作工夫。
直至聰明境過。
大悟現(xiàn)前。
頻將古人一千七百則公案無一不勘明。
無一不了當(dāng)。
直至無禪可參。
無佛可修。
無法可疑。
乃至頭頭上達(dá)。
物物上通。
信口道來。
皆合古格。
那時不了自了。
不休自休。
不待放下而自休歇。
如人到家。
不愁路也。
名工夫到家之人也。
行實(shí) 師閩興賢人。
父蔡姓。
母黃氏。
二十七出家。
馀不載。
袾宏曰。
勸念佛偈甚好。
冗句裁出。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七
釋方志,字觀如,姓馬氏,海陵人。
少持素,抵洛伽,回參上竺,夙緣有待,因于竺之雨山居,投歷庵為之薙染。
萬歷庚子,竹亭、無塵、雨山、伴云率合寺,請歷庵建禪堂。
志勠力勷事,嘗持銀十六兩,走龍游,更募助得材四百馀株,又乞榷關(guān)免稅。
舁歸,畚筑擔(dān)負(fù),與眾不殊。
往聽云棲似空講《楞嚴(yán)》,歷庵促歸,志念大事未明,辭游南都、五臺,遍悉禪講。
乙巳回竺,聽明宗講《法華》于宋園,而歷庵以禪堂付僧自然,志亦為之輔。
明年,臺山澄方大師同內(nèi)監(jiān)張然,送御藏至昭慶,與志晤,深相契合,比于函蓋。
戊申得古心律師大戒,即請澄師,自《華嚴(yán)》而下,所流通法寶,于竺遍演。
福田事,咸力主之。
閱藏齋僧,尤為恒課。
送澄師北上,返于楓嶺之陰,造中印庵以供地藏。
甲寅冬,碧海昭陽李公請說《金剛》、《法華》于慧照寺,泰州梁垛諸處,四期講香相接,道化盛矣。
丁巳,澄師登皇壇,志為阿阇黎,受神宗賜紫,又受光宗賜紫,大小衣服十一襲。
天啟乙丑,說皇戒,再受慈圣賜紫及金冠,密旨弘經(jīng)。
崇禎庚辰,回竺注《法華正旨》竟,即受徑山請,主席三載。
甲申冬,至泰州,修西山寺。
清順治戊子,應(yīng)撫院陳公,講《華嚴(yán)》全部,逾年而畢。
己丑冬,就杭之慧林說《法華正旨》。
庚寅夏,還竺,復(fù)講是經(jīng),期終,疾作,歸中印庵。
以順治七年七月二十六日示寂,別眾偈曰:七十八年幻夢中,奔馳南北走西東 。
還歸天竺靈山國,統(tǒng)照元來色即空。
得法弟子野松、松門、恒觀、野管、玄聞、隱生、清白、石田、道燈、見明、朗生十一人。
荼毗,塔于中印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