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黃節(jié)甫,福建興化府人,鹽籍。進士出身。早年出身國子生,福建鄉(xiāng)試第三名。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會試第二百七十五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六十八名。官行人司司正。曾祖父黃宗孟。祖父黃廷圭。父親黃□直。
人物簡介
李珵,字玉輝。東莞人。明孝宗弘治二年(一四八九)舉人。署洛容教諭,不耐束縛,掛冠去。躬耕如故,于隴畔植荔枝數(shù)株,自號荔圃。與同志楊廷禮、王季明、方柳齋數(shù)輩吟詠其間。年八十卒。清宣統(tǒng)《東莞縣志》卷五七、民國張其淦《東莞詩錄》卷一〇有傳。
人物簡介
黃玉柱(?~?),字笏山,新竹人。咸豐五年(1855)舉人,九年任廣西思恩縣知縣,歷任興業(yè)、賀縣、宣山、武緣、貴縣、蒼梧、宣化、臨桂、貴平等縣。光緒二年(1876),加同知銜,賞戴花翎。善畫松竹。其子黃宗鼎、黃彥鴻亦能詩。(江寶釵撰)
人物簡介
李清琦(1856~?),字璧生,號石鶴。籍晉江。光緒初寓居茄冬腳,遂隸籍彰化。光緒八年(1882)以臺灣彰化籍身份取中舉人,光緒二十年(1894)中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與曾維楨、黃彥鴻稱臺灣三翰林〖參考賴子清《臺海詩珠》,臺北:賴子清自印,1982年;汪毅夫《臺灣近代詩人在福建》,臺北:幼獅出版社,1998年。編者按:「琦」,《臺海詩珠》誤作「奇」?!?。散館后改刑部主事,復改知縣。曾任福建清源書院山長。李清琦學問淵博,書法瘦勁,名重一方。曾于友人處見洪棄生所作詩文策論,驚為「海外奇士」,曾有句贈云:「前身共作龍華客,他日愿為驥尾人」,其詩則見于洪棄生《謔蹻集》〈遇李石鶴孝廉賦贈二首〉附錄,今據(jù)以移錄。(吳福助撰)維基
李清琦(1856年—?),字壁生,號石鶴,福建晉江人,清朝進士、官員。明朝思想家李贄族裔。光緒八年(1882年)冒福建臺灣省彰化籍中壬午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光緒二十年(1894年)登甲午恩科進士,列二甲第10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清朝因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李清琦與戶部主事葉題雁,舉人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等人聯(lián)合上書都察院代奏光緒帝反對割臺。散館授刑部主事,不久改任知縣,但未按期到任所報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離開北京回泉州,此后在泉州一直到逝世,曾任泉州清源書院山長。
人物簡介
維基黃彥鴻(1866~1923),一名宗爵,字蕓溆,號金墩,清淡水廳新竹人。為咸豐乙卯(1855)科舉人黃玉柱之次子,光緒己丑(1889)恩科舉人黃宗鼎之弟,光緒十四年(1888)中舉。日本領臺后,偕子嗣內渡福建侯官(今福州),光緒二十四年(1898)以臺灣淡水籍取中戊戌科二甲進士,同科翰林院庶吉士,與陳夢球、曾維禎、李清琦并稱為臺灣四翰林。民國十二年(1923)二月初四卒于京寓,年五十八。〖參考汪毅夫《臺灣近代詩人在福建》,臺北:幼獅文化,1998年。〗
黃彥鴻(1866年—1923年),一名宗爵,字蕓溆,號金墩,福建省臺北府淡水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二甲8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九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官至軍機章京行走。
人物簡介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號少義,晚號柳塘,清臺灣府(今臺南市安平區(qū))人。早年肄業(yè)引心書院,曾受業(yè)于名儒黃子及、李占五與施士潔。光緒八年(1882)應童子試,知縣祁徵祥拔置第二。光緒十一年(1885),與丘逢甲、鄭鵬云、葉鄭蘭等因受臺灣道唐景崧賞識,拔擢入海東書院就讀。為臺南「崇正社」與「斐亭吟社」社員,與許南英、施士潔、陳望曾、林鶴年等時相唱和。光緒十五年(1888)中舉。光緒二十一年(1895)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一千兩百名舉人于燕京聯(lián)名上書朝廷,反對簽訂「馬關條約」,汪春源與羅秀惠、黃宗鼎等臺灣舉人亦在其列。割臺后,舉家內渡,寄籍福建龍溪。光緒二十九年(1903)取中進士,簽分江西,擔任鄉(xiāng)試閱卷官。光緒三十年(1904)赴大庾嶺處理稅務,同年十月署理宜春知縣,后又任建昌(1905)、安義(1907)及安仁(1911)等縣知縣,宦績卓著。宣統(tǒng)三年(1911)去官歸于漳州龍溪設帳授學。民國二年(1913)與施士潔、許南英加入板橋士紳林爾嘉、林景仁于廈門鼓浪嶼所創(chuàng)之「菽莊吟社」,被尊為社中三老。民國十二年(1923)逝于龍溪。林景仁以「海外再無前進士,社中群惜古先生」悼之。生平著有《柳塘詩文集》,惜今不傳〖參考汪舟〈「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記我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不能遺忘的名單:臺灣抗日英雄榜》,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年;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汪毅夫〈臺灣內渡文人與清末民初社會變遷和社會問題:以臺灣進士許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為例〉,《臺灣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茲據(jù)《菽莊相關詩文集》、《林小眉三草》、《師友風義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詩醇》、《臺海詩珠》等報刊合集所錄作品編校。(黃文車撰)
人物簡介
合肥人,號芋龕、栩庵。李鴻章后人,擅詩詞,著有《后端居室詩詞存》。后端居室詩存·序
壬寅歲,予以閩侯曾公履川之介,始識彌庵、栩庵李氏昆仲于香港官立文商夜校。三先生皆以詩鳴,竊喜得數(shù)承教自幸。乃不逾歲而彌庵卒隕,栩庵為刊其所為《佛日樓詩》四卷,履川先生序而行之,世所推為同光詩體之后殿者也。其后十年間,以舌課之勞,與栩庵相見日鮮,而知其深沈清介,以自尚言倫行慮,獨賃居教會寓樓,一室冥然,安常茹淡,不為依光揚聲以交當世士。歲時間遇諸市筵,執(zhí)手為言相命之學,則告予以氣疾經(jīng)年,意不獲久居人世,輒惻然陰慨而強慰之,而不謂其老病蕭索,溘然以死也。既卒之明夏,張君稚琴檢其行篋,訂存詩詞若干篇,即以先生生平所號,題曰「后端居室詩存」。胡君惠春將為刊布,屬予弁其端。嗚呼!栩庵以乙卯夏亡,不三月而履川先生隨逝,予尚忍卒讀栩庵之詩文也耶?李氏為合肥望族,先世迭光顯朝列,彌庵兄弟起家華膴,學行皆有本源,遭時不造,顛播于內變外侮流竄之間,托命海隅,闇然自放,作為詩歌,以發(fā)其憂愁逼側、憤懣無聊之思。栩庵尤垂白厄窮,內無家人婦子之歡,外無有力者為之推挽延譽。二十七年之間,甘卑默而守儒素,其內足于己,擺落塵濁,殆無以異于彌庵。然則先生之所以自傳者,又不必待區(qū)區(qū)文字以為重也。顧嘗遍覽其遺稿,縱橫涂乙之馀,圈點評騭,其自矜慎顧藉有過人者,如《無雙吟》《虞山詩草題詠》《哀鵑吟》《祭悼元兄》諸作,皆精思镵絕,以發(fā)露其性情。居常集草堂、義山句為詩,以之應萬境,而指切時事,尤妍鍊工切,不啻出其手口。與彌庵所就或不盡同,而取徑若合符節(jié)。獨惜斯編皆為來南之作,壯歲所為,不一二睹,今之毫芒流落,果能與佛日樓并傳與否,又未可知也。嘗觀自古詩人,坎壈不為時用,然后嘔心以從事篇章,往往如祥麟威鳳,自惜羽毛,乃不旋踵而聲光寢滅,亦已多矣。況吾輩生今之世,值學絕文敝之時,而托居之地,又夷言墨行,求如莊生所謂見似人者而不可得。若先生生平獨行踽踽,確然有以自信,張、胡二君乃為揚其幽光,則世之讀是編者,其亦知所感發(fā)也歟?丙辰秋,順德蘇文擢拜序。后端居室詩存·跋
余素愛同光體詩,每有閒暇,則浸淫其中。曩余編邑賢詩詞徵,讀磨店李氏昆仲詩,獨好之。李氏昆仲者,玉泉公之五世孫,為彌龕、栩庵,詩家謂其為同光體之殿軍也。于外侮日亟、國勢阽危之際,其詩感懷抒情,咸無「宣平之奏,飾喜之辭」,而多家國之思,親人之念。古體排奡,近體高遠,奧崛而沖澹,頗為時賢嘉賞,為吾邑之詩而豁然辟一新途。然李氏昆仲因避亂而飄泊海隅,域內欲讀其詩誠不易也。于是余遂發(fā)重刊李氏昆仲遺詩之愿,以張吾邑之詩風。戊戌夏,余于網(wǎng)絡書肆購得《佛日樓詩》《后端居室詩存》二種,秉燭而錄,名為《合肥李氏兄弟詩集》。寅春由執(zhí)友朱金順先生之介,蘧然得其宗人企業(yè)家朱金桂先生之助而克成此事。是年秋,余邀桐城古文家汪公茂榮先生為之序,卯春,又請自貢黃公宗壤先生題寫書名。是籍之刊布海內,則余愿遂矣。癸卯春二月,邑后學陳章明拜識。(錄入:顧青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