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賴時輝(1819~1884),字夢修,號省齋,清嘉慶廿四年(1819),生于嘉義縣公館莊(今中埔鄉(xiāng)和睦村)。通文墨,工詩,遷居嘉義市布街,懸壺濟世。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萬生事變,累次圍攻嘉城,肆擾三年,郡城援軍不至,餉械斷絕。是時賴時輝辦保安局,縣主白鸞卿,命率義民專責守城,乃捐資募勇,辦理團練,與參將湯得升協(xié)力守禦,矢盡糧空,民搗龍眼核和米糠名「太平餅」充饑抗戰(zhàn),士氣堅剛未餒。同治三年(1864)農(nóng)歷二月十四日,城圍始解。邑宰請獎,戴藍翎,即用分府之職,委辦嘉安總局,乃與歲貢陳熙年,倡辦慈善事業(yè),以抒民困。設(shè)育嬰堂收容貧家子弟,設(shè)義倉以平糶救饑,造義渡,雇工撐筏濟渡行旅,人無病涉。與陳熙年合資,改造嘉邑西南永安橋,并立碑于舊永安橋北橋頭舊址右側(cè),碑文載于《臺南縣志?古碑志》。鋪設(shè)城西新店尾路側(cè)(今府路巷)石版;開北香湖;自備消防器物,遇火警輒救之;開張和藥鋪,有貧病則義務(wù)施療。時輝與夫人陳氏,教督子孫,五子皆登科第,世稱燕山之有義方,光緒十年(1884)歸道山,享壽六十有六〖以上悉賴子清《臺海詩珠》所述。又引時輝文云:「戴萬生圍擾嘉城三年,兵盡糧絕,臺南援兵不至,時余辦理團練,率義民專責守城,一日地大震,城崩,賊帥大腳甚,扎大營于臺斗坑上帝爺廟,乘勢大舉來攻,民心大亂,朝不保暮,余急以蕉袋實土,臨時筑為堡壘,力拒之,賊不得逞,徐徐退去。」〗。 (江寶釵撰)
人物簡介
施士潔(1855~1922),字沄舫,號蕓況,又號哲園,晚號耐公。清臺灣縣治(今臺南市)人,為進士施瓊芳之次子。未冠補博士弟子員,縣、府、院三試均名列第一。光緒二年(1876)中舉,次年(1877)捷成進士,授內(nèi)閣中書。生性放誕,不喜仕進。返臺后曾先后任教彰化白沙書院、臺南崇文、道學(xué)、海東書院。與丘逢甲、許南英三位并稱為清季三大詩人。當時臺灣兵備道唐景崧因仰慕其才,曾再三敦請施士潔參與政事,兩人因此成為文字交。及唐景崧任臺灣巡撫,又招其入幕,以咨詢政務(wù)并切磋文藝。乙未割臺,施氏攜眷內(nèi)渡,寓居于福建省晉江西岑,時往來于廈門、福州間。和林爾嘉、鄭毓臣等臺灣內(nèi)渡文士,流連詩酒,為當?shù)卦娚纭篙那f吟社」之祭酒。1911年出任同安馬巷廳長,1917年入閩修志局,既而寄居廈門。1922年五月病逝于鼓浪嶼。 施士潔為臺灣史上極富文名的進士,王松《臺陽詩話》、連橫《臺灣詩乘》都給他極高的評價。其古體詩雄深雅健似蘇、歐,近體則取法范、陸,得其沉郁深婉之旨。著作有有《日記》一冊、《鄉(xiāng)談聲律啟蒙》一冊、《?園吟草》四冊、《后蘇龕詩鈔》十一冊、《后蘇龕詞草》一冊。后三種皆端楷謄寫,近人黃典權(quán)認為應(yīng)是施士潔仔細校定的手稿。施士潔遺稿原藏于黃典權(quán)處,因蠹蝕過甚,故龍文出版社重印時,乃據(jù)「臺灣文獻叢刊」排印本影印,茲據(jù)臺灣文獻叢刊本為底本進行編校。(施懿琳撰)維基
施士潔(1853年—1922年),又名施士浩《光緒二年丙子恩科登科錄》上海圖書館藏本作施士潔;南京圖書館藏本作施士浩。《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三十一光緒二年五月十二日引見新科進士名單亦作施士浩。、原名應(yīng)嘉,字沄舫,號蕓況,又號哲園,福建臺灣人,與其父施瓊芳為清代臺灣僅有的父子進士。父親施瓊芳,為道光廿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進士。長兄施應(yīng)浚,乳名增川,學(xué)名士沅,號瞿仙,邑廩生。咸豐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由于生辰與宋代文人蘇東坡相同,常以東坡自比,所以將詩集名稱命名為「后蘇龕」。家住臺南赤嵌樓畔石蘭山館,一說位于今臺南市中西區(qū)民族路6巷,一說位于今臺南市中西區(qū)赤嵌街15巷。施士潔于同治十年(1871年)17歲時被知縣白鸞卿選拔為童生試第一名,后考試屢失意,奮發(fā)振作后,同治13年舉茂才,縣、府、院三試均第一,號稱「小三元」。光緒元年(1875年)參加乙亥恩科鄉(xiāng)試,中試舉人。光緒二年進京參加丙子恩科春試,中賜同進士出身三甲二名,任內(nèi)閣中書。先后任職彰化白沙書院、臺南崇文書院山長,光緒十三年(1887年)應(yīng)臺灣道唐景崧之聘,主講海東書院,門生許南英、汪春源均中進士,丘逢甲、鄭鵬云文名顯著。光緒十七年任唐景崧幕僚。1895年乙未割臺后西渡回泉州晉江縣西岑故里,曾任職廈門商政局,負責貢燕業(yè)務(wù),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出任同安縣馬巷廳廳長,民國六年(1917年)至福州「閩省修志局」,民國十一年(1922年)于鼓浪嶼去世。施士潔曾先后加入文學(xué)社團,在臺期間參加崇正社、斐亭吟社、牡丹吟社。西渡后參加菽莊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