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宣帝

相關(guān)人物:共 94 位。
共 9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9—537 【介紹】: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景陽。蕭子恪弟。齊封寧都縣侯,拜給事中。入梁,降爵為子。好學,工屬文。歷侍中、國子祭酒、吏部尚書。官終吳興太守。嘗作《鴻廬賦》,為沈約所贊賞。精史學,據(jù)沈約、吳均、檀超、江淹等稿,撰《南齊書》,又撰《后漢書》、《貴儉傳》等。今僅存《南齊書》。
黃鶴樓志·人物篇
蕭子顯(489—537) 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
字景陽。
南蘭陵(今江蘇常州武進)人。
出身于蕭齊皇族,系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之孫。
入梁后,官至吏部尚書。
曾撰《后漢書》一百卷、《晉史草》三十卷、《南齊書》六十卷等歷史著作五種。
南齊書》中介紹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鶴過夏口黃鵠磯,是第一次提到黃鶴樓神話傳說和地理位置的正史。
全梁文·卷二十三
子顯字景陽,子范第八弟。建武二年,封寧都縣侯。永元末,為給事中。梁受禪,例降爵為子。歷安西外兵仁威記室參軍、司徒主簿、太尉錄事、太子中舍人、建康令、邵陵王友、丹陽尹丞、中書郎,守宗正卿。出為臨川內(nèi)史,還除黃門郎。遷長兼侍中,領(lǐng)國子博士。遷國子祭酒,加侍中,除吏部尚書。大同三年,出為仁威將軍、吳興太守,卒。謚曰驕。有《后漢書》一百卷,《晉史草》三十卷,《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伐記》五卷,《貴儉傳》三十卷,《集》二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2或493—569 【介紹】: 南朝陳吳郡鹽官人,字允南,一作思南。家傳儒學,尤精《毛詩》。起家揚州議曹史兼太子左率丞。與賀文發(fā)同為梁南平王蕭偉所重,人稱“發(fā)越”。仕梁為五經(jīng)博士。侯景之亂,逃難東歸。陳文帝天嘉中,以國子博士侍讀東宮。廢帝即位,官散騎常侍、中書舍人,領(lǐng)天保博士,掌儀禮,猶為帝師。后被譖免官。有《毛詩義疏》等。
全陳文·卷十五
越,字思南,(《南史》作允南。
)吳郡鹽官人。
仕梁為揚州議曹史、兼太子左率丞,補五經(jīng)博士。
紹泰初,遷國子博士。
陳文帝即位,除始興王咨議參軍、侍東宮讀,除給事黃門侍郎,廢帝初,除通直散騎常、侍中書舍人,被譖下獄,免,太建元年衣于家,年七十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9—569 【介紹】: 即拘那羅陀。南朝陳時僧。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親法相唯識之學。歷游諸國。梁武帝太清二年至建康,帝深加敬禮,將事傳譯。會侯景亂起,潛行南歸,隨方傳譯不輟。法相唯識之學乃傳中國。后入南海卒。譯有《攝大乘論》、《唯識論》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親依。或云波羅末陀。華言真諦。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梁武皇帝盛昌三寶大同中直后張汜等。送扶南貢使返國。且使請求名德三藏。彼國乃以諦應(yīng)詔。而并赍至大乘論諸雜華經(jīng)等。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達南海。大清二年八月。屆京師。帝頂禮于寶云殿。即欲傳翻。屬寇羯憑陵弗果諦亦漫游東土。檀越富春。令陸元哲。招延。與沙門寶瓊等二十馀人。翻十七地論。昉五卷。太寶三年。侯景徵還供養(yǎng)。元帝啟祚。止金陵正觀寺偕愿禪師等二十馀人。翻金光明經(jīng)。后隨方傳譯。靡寧厥止。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國。道俗結(jié)誓留之。遂停南越。重覈所翻。文帝天嘉四年。楊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準僧忍律師等。欽渴新聞。遠承芳問。諦感其意。乃為翻攝大乘等論。旋至梁安。將返西國。而業(yè)風飄舶。還廣州。刺史穆公頠。延住制旨寺。與沙門慧愷等。翻廣義法門經(jīng)及唯識論等。穆公薨。世子紇為檀越。仍事傳譯。然其神思通幽。非世所測。嘗居絕島。紇往候之。波濤??涌。未即渡。諦望見。因敷坐具水上。跏坐。絕流達岸。而坐具略不沾。濕或折荷葉乘之。不少傾側(cè)。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蹛鹇勚]z講奔赴。刺史稽顙請留。群眾遮挽。三日乃已。因是迎致王園寺。議還建鄴。會有忌者。沮于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疾遷化。年七十有一。所譯經(jīng)論。僧宗法準等。奉還匡山。 諦雖廣出眾經(jīng)。偏宗攝論。故隨處翻傳。親流疏解。后疏則僧宗所釋也。宗愷則窮括教源。詮題義旨。每面揚闡。情理無伏。 諦一日喟然長嘆。而謂愷曰。君等實副參傳。而遇非其時。則奈何。愷泣數(shù)行下。因跪啟曰。法被中國。群生垢重。致是擾攘。必何時而可定耶。諦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國。非久當盛弘吾教。但恨君等不及睹耳。嗚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諦自梁武之末。陳宣之初。二十三載。所出經(jīng)傳記。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時有中天竺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那首華言高空。以魏元象中。于鄴城司徒公孫騰第。出僧伽吒經(jīng)三部七卷。沙門僧昉筆受。屬齊受禪。南抵金陵。大同間。譯大乘頂王經(jīng)一部。梁武詔那。總監(jiān)外國諸使。大清二年。遇于闐沙門求那跋陀。華言德賢。赍勝天王般若梵本至。那從祈請得之。適丁侯景之亂。未暇翻傳。陳天嘉乙酉歲。始譯于江州興業(yè)寺沙門智昕筆受。
續(xù)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初
拘那羅陀。
陳言親依。
或云波羅末陀。
譯云真諦。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肅。
風神爽拔悠然自遠。
群藏廣部罔不厝懷。
藝術(shù)異能偏素諳練。
雖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遠涉艱關(guān)無憚夷險。
歷游諸國。
隨機利見。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寶。
大同中。
敕直后張泛等。
送扶南獻使返國。
仍請名德三藏大乘諸論雜華經(jīng)等。
真諦遠聞行化儀軌圣賢。
搜選名匠惠益民品。
彼國乃屈真諦并赍經(jīng)論。
恭膺帝旨。
既素蓄在心渙然聞命。
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達于南海。
沿路所經(jīng)。
乃停兩載。
以太清二年閏八月。
始屆京邑。
武皇面申頂禮。
于寶云殿竭誠供養(yǎng)。
諦欲傳翻經(jīng)教不羨秦時。
更出新文有逾齊日。
屬道銷梁季寇羯憑陵。
法為時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東土。
又往富春令陸元哲。
創(chuàng)奉問津?qū)⑹聜髯g。
招延英秀沙門寶瓊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論。
適得五卷。
而國難未靜。
側(cè)附通傳。
至天保三年。
為侯景請。
還在臺供養(yǎng)。
于斯時也。
兵饑相接。
法幾頹焉。
會元帝啟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觀寺。
與愿禪師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經(jīng)。
三年二月。
還返豫章。
又往新吳始興。
后隋蕭太保。
度嶺至于南康。
并隨方翻譯。
棲遑靡托。
逮陳武永定二年七月。
還返豫章。
又止臨川晉安諸郡。
真諦雖傳經(jīng)論。
道缺情離本意不申。
更觀機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國。
道俗虔請結(jié)誓留之。
不免物議遂停南越。
便與前梁舊齒。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競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倫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揚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準僧忍律師等。
并建業(yè)標領(lǐng)。
欽聞新教。
故使遠浮江表親承勞問。
諦欣其來意。
乃為翻攝大乘等論。
首尾兩載覆疏宗旨。
而飄寓投委無心寧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裝大舶欲返西國。
學徒追逐相續(xù)留連。
太守王方奢。
述眾元情重申邀請。
諦又且修人事。
權(quán)止海隅。
伺旅束裝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發(fā)自梁安汎舶西引。
業(yè)風賦命飄還廣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歐陽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請翻新文。
諦顧此業(yè)緣。
西還無措乃對沙門慧愷等。
翻廣義法門經(jīng)及唯識論等。
后穆公薨沒。
世子紇重為檀越。
開傳經(jīng)論。
時又許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測。
嘗居別所四絕水洲。
紇往造之。
嶺峻濤涌未敢淩犯。
諦乃鋪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內(nèi)如乘舟焉。
浮波達岸。
既登接對而坐具不濕。
依常敷置。
有時或以荷葉。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異其例甚眾。
至光太二年六月。
諦厭世浮雜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資神早生勝壤。
遂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
時智愷正講俱舍。
聞告馳往。
道俗奔赴相繼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衛(wèi)防遏。
躬自稽顙致留三日。
方紆本情。
因爾迎還止于王園寺。
時宗愷諸僧。
欲延還建業(yè)。
會楊輦碩望。
恐奪時榮乃奏曰。
嶺表所譯眾部。
多明無塵唯識。
言乖治術(shù)有蔽國風。
不隸諸華可流荒服。
帝然之。
故南海新文有藏陳世。
以太建元年遘疾。
少時遺訣。
嚴正勖示因果。
書傳累紙。
其文付弟子智休。
至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
時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準等。
各赍經(jīng)論還返匡山。
自諦來東夏。
雖廣出眾經(jīng)。
偏宗攝論。
故討尋教旨者。
通覽所譯。
則彼此相發(fā)綺繢輔顯。
故隨處翻傳親注疏解。
依心勝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陳。
躬對本師重為釋旨。
增減或異大義無虧。
宗公別著行狀。
廣行于世。
且諦之梁時逢喪亂。
感竭運終道津靜濟。
流離弘化隨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譯人時別。
今總歷二代共通數(shù)之。
故始梁武之末。
陳宣即位。
凡二十三載。
所出經(jīng)論記傳。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華飾盛顯隋唐。
見曹毗別歷及唐貞觀內(nèi)典錄。
馀有未譯梵本書并多羅樹葉。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陳紙翻之。
則列二萬馀卷。
今見譯訖。
止是數(shù)甲之文。
并在廣州制旨王園兩寺。
是知法寶弘博。
定在中天。
識量玼瑣。
誠歸東夏。
何以明之。
見譯藏經(jīng)減三千卷。
生便棄擲習學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初諦傳度攝論。
宗愷歸心。
窮括教源銓題義旨。
游心既久懷敞相承。
諦又面對闡揚情理無伏。
一日氣屬嚴冬。
衣服單疏。
忍噤通霄門人側(cè)席。
愷等終夜靜立奉侍。
咨詢言久情諠有時眠寐。
愷密以衣被覆之。
諦潛覺知。
便曳之于地。
其節(jié)儉知足如此。
愷如先奉侍。
逾久逾親。
諦以他日便喟然憤氣沖口者三。
愷問其故。
答曰。
君等款誠正法實副參傳。
但恨弘法非時。
有阻來意耳。
愷聞之如噎。
良久聲淚俱發(fā)。
跪而啟曰。
大法絕塵遠通赤縣。
群生無感可遂埋耶。
諦以手指西北曰。
此方有大國。
非近非遠。
吾等沒后當盛弘之。
但不睹其興。
以為太息耳。
即驗往隔。
今統(tǒng)敷揚有宗。
傳者以為神用不同。
妄生異執(zhí)。
惟識不識其識不無慨然。
時有中天竺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
陳言高空。
游化東魏。
生知俊朗體悟幽微。
專學佛經(jīng)尤精義理。
洞曉音韻兼善方言。
譯僧伽吒經(jīng)等三部七卷。
以魏元象年中。
于鄴城司徒公孫騰第出。
沙門僧昉筆受。
屬齊受魏禪。
蕃客任情。
那請還鄉(xiāng)。
事流博觀。
承金陵弘法道聲遠肅。
以梁武大同年辭齊南度。
既達彼國仍被留住。
因譯大乘頂王經(jīng)一部。
有敕令那總監(jiān)外國往還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闐僧求那跋陀。
陳言德賢。
赍勝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請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與。
那得保持用為希遇。
屬侯景作亂。
未暇翻傳。
攜負東西諷持供養(yǎng)。
至陳天嘉乙酉之歲。
始于江州興業(yè)寺譯之。
沙門智昕筆受陳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練勘閱俱了。
江州刺史黃法??為檀越。
僧正釋惠恭等監(jiān)掌。
具經(jīng)后序。
那后不知所終。
時又有扶南國僧須菩提。
陳言善吉。
于揚都城內(nèi)至敬寺。
為陳主譯大乘寶云經(jīng)八卷。
與梁世曼陀羅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見隋代三寶錄。
臧嚴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東莞莒人,字彥威。
孤貧勤學,性孤介。
曾作《屯游賦》,任昉見而稱之。
初為安成王侍郎,轉(zhuǎn)常侍。
遷冠軍行參軍、侍湘東王讀。
嚴于學多所諳記,尤精《漢書》。
王嘗以四部書目試之,嚴對答無遺失。
歷監(jiān)義陽、武寧郡。
卒于鎮(zhèn)南咨議參軍。
有文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4—584 【介紹】: 名或作璚。
南朝陳僧。
東莞人,號稱白瓊。
俗姓徐。
幼年出家,師事沙門法通。
后師南澗仙師。
博通經(jīng)論,尤精《成實論》。
受戒五年,即為法主。
住揚州大彭城寺。
自梁武帝大通年間即弘揚《成實論》。
入陳,陳武帝請于重云殿講經(jīng)。
文帝時敕為僧正,后又為宣帝講道。
海東十二國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畫像以歸。
有《成實論玄義》、《成實論疏》等。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寶瓊。姓徐氏。本惟。東莞避難辭莒。后居毗陵曲阿縣焉。祖邕齊右軍。父僧達梁臨川王咨議。并高器局崇遵儒素。瓊潔潤山水峰瀾早被。身長七尺五寸。背胛龍文??谌琵X。異相奇挺。故能疏秀風采蘊籍威容。少鄙錦裳便欣毳服。綺年出俗。師事沙門法通。通初見而嗟重。深為道器也。不使服勤。年過志學。欲稟光宅寺云法師義。但以經(jīng)藏飆拔聲實沸騰無礙奔涌談吐橫逸。竊疑詞富兼駭唱高。及移聽南澗仙師。研精數(shù)論。名解映徹洞殫義窟。仙嘗覽瓊私記。三復嗟賞。后于高座普勸寫之。自爾門徒傳寫此疏。初受具年已能覆述。未登五歲便為法主。仍與仙公杭衡敷化。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選揚名德分寄弘道。瓊之高義簡在帝心。爰降綸紱入壽光殿。言重茂林更輕云閣。便辭還鄉(xiāng)之建安寺。上黃侯嘩分竹此邦。每深尊敬情兼師友。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競云。建安伽藍白龍出現(xiàn)。奔排到寺惟見瓊講。有識之士異而目之為白瓊焉。素與簡子周弘正早申莫逆。彼驟噫曰。夫有希世之才。而不在京華開導。乘桴之嘆令人太息。乃為學侶復請還都發(fā)成實題。僧正慧令。切難聯(lián)環(huán)。瓊乃徐拂麈尾從容而對。令乃引遠公舊責曰。不疾而速杼軸何為答曰。不思造業(yè)安得精固。令閑舉止雅音調(diào)。賓主相悅殊加稱嘗。梁祖年暮惟事薰修。臣下偃風情言扇俗。搢紳學者必兼文義。所以屢開理教。維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飛上席。解頤利齒木舌鋒牙。畯塞駢羅煙隨霧涌。亦有明王豐貂紆青拖紫車馬溢于寺衢。衣簪滿于法座。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到茂灌民譽之重任孝恭詞筆之富。皆執(zhí)卷稽疑伏膺請業(yè)。恭息世謨。蔬菲好學。后進英華隨父共聽。偏深玄義遂講涅槃。傳瓶不失于茲乃驗。未仍入道奄至無常。頂暖信宿手屈三指。復與諸天飛下住宅。對父談話宛若平生。褒贊出家稱揚法利。俄將翼從凌虛而沒。留香在室經(jīng)日不消。故知彼此異人躬為學眾。誠難測其本量也。逮梁室版蕩有陳建業(yè)。武帝尊法嗅味特深。數(shù)引金言頻開玉諜。降狎言笑詢訪名理。永定三年夏。于重云殿閣正弘大品。夢朱衣神。禮而諫曰。波若多難。仰祈疾講。頻爾數(shù)轉(zhuǎn)詞逾懇到。至七月十日。乃白僧曰。昨夜神人見催經(jīng)馀一卷。午前取訖講竟出宮殿。雷雹已響。還才至寺驟雨便零。震動云雷一時都盡。豈非勝人宣法幽冥敬重。陳祖升遐方知前告。文帝纂歷禮異彌深。郁下絲綸。為京邑大僧正。辭讓雖切敦喻更隆。乃顧當仁俾膺范物。遂之斯任。然以金陵都會朝宗所依。剎寺如林義筵如市。五部六郡果含苗雜。惟調(diào)水乳罕和鹽梅。多沒象泥終枯鳥樹。乃鎮(zhèn)之以清凈。馭之以無為。篇禁不煩遮罰每省。故僧尼仰之自肅。道俗稱之益敬。七眾日用而不知。四遠欽風而不足。故得法位久司疵謗無玷。屢陳表退去而復升。始終惟令于是乎在。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儀。翼衛(wèi)亞于王公。服玩陳于鄭楚。故使流水照于衢路。吏卒喧于堂廡。瓊臨已來頓祛前政。自營靈壽惟從息慈。壞色蔽身尼壇容膝。蕭然率爾有位若無。朝野嘉其真素。同侶美其如法。海東諸國圖像還蕃。頂禮遙敬。古人有言。匪馳令譽孰動殊方。其見賢如此。以至德二年甲辰之歲二月二十三日。才覺不豫。建初寺寶瓊法師當時之偶對也。少而共學聲德齊揚。爾夕神人忽來報曰。彭城僧正今先無常自夢上天有疏請講。暨三月二十日。正念告終。遺誡掩坎不煩銘志。春秋八十一。有詔慰焉。喪事所須隨由資給。仍以天子鹵簿仗。借為榮飾。終古所希幸也。以四月五日窆于鐘山之陽名僧舊墓。爾時填逵咽陌哀慟相奔。皂素驚嗟郊坰失色。初瓊?cè)刖⑴R法席。既無人識不許房居。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澗住。超聞未許。見而駭曰。此少俊當紹吾今位。法門所托何慮無房。即命寺綱忻然處置。及孝宣請講太子常迎。屢見神人形甚長偉密來翼從。末為大將軍章照達講。通感亦然。又非測也。然其厚德容眾。鳴謙儉約。出處無忤。言行無擇。剋壯不休孜孜講道。吐音遙奕發(fā)義昭彰?;蛴鰟褪謺r逢命的。薄麾象扇灌已冰消。故寔繁有徒服而無斁。及晚僧望益重居處逾輕。帷屏罔設(shè)飾用不置。臘歲參謁黑白磨肩。方便他行避斯榮供。斯可謂狎人世而空閑。綰司存而無事也。又圣人至理開士微言。月落參橫清誦無逸。及燭然香馥懺禮方宵。跡怠心勤外和內(nèi)秘。宣揚之暇。綽有馀閑。兼采玄儒每窮子史彫蟲藁隸體物摛玄。并入性靈悉能該洽。又可謂不撓大猷無遺小道也。凡講成實九十一遍。撰玄義二十卷。講文二十遍。文疏十六卷。講涅槃三十遍。制疏十七卷。講大品五遍。制疏十三卷。馀有大乘義十卷。法花維摩等經(jīng)。并著文疏。故不備載。布在州邑。兄孫普光。承藉風訓立履貞確。思慕平昔追攀日永。與同學道莊明解。樹碑于金陵之舊墟。其文慧日道場釋法論。莊入室馳聲見于別紀。解升堂流譽王領(lǐng)江都。隋末尚存。安危未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6 【介紹】: 即陳茜。字子華。南朝陳皇帝。武帝侄。梁時為吳興太守。以功遷信武將軍。隨陳霸先北征廣陵,擊敗王僧辯部將杜龕,平定揚州刺史張彪,威惠大振。入陳,封臨川王,武帝死,即位。與北周、后梁爭巴、湘,周軍多病死,棄地北撤,陳始全有江南。又平定留異、陳寶應(yīng)、周迪等叛亂。曾因國用不足,命鹽酒由國家專營。又下令百姓,不分僑、舊,一律著籍。在位七年,謚文,廟號世祖。
全陳文·卷二
帝諱茜,字子華,武帝兄始興王道譚之長子。
梁承圣初,為吳興太守,歷信武將軍,監(jiān)南徐州。
太平初,授持節(jié)、宣毅將軍、會稽太守。
武帝受禪,封臨川王,拜侍中、安東將軍。
永定三年六月即位,改元二,天嘉、天康,在位七年,謚曰文皇帝,廟號世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6—572 【介紹】: 南朝陳瑯邪臨沂人,字公濟,或作公齊。
王通弟。
博涉書史,恬然清簡。
自梁武帝至陳宣帝,歷仕兩朝各帝,官至尚書右仆射。
梁武帝謁園陵,勱嘗隨事應(yīng)對,賦詩,帝甚嘉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7 【介紹】: 南朝陳彭城武原人。
到仲舉子。
尚陳文帝妹信義長公主。
官中書侍郎、宣城太守。
文帝卒,仲舉矯詔遣宣帝還東府,不使為尚書令入輔。
事發(fā),仲舉廢居私宅,郁心不自安,謀反,與父均賜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7 【介紹】: 南朝陳沛國相人。
本名師智,避梁敬帝蕭方智諱改。
博涉書史,工文筆,臺閣故事,多所詳悉。
梁時為王府參軍,梁敬帝紹泰初,陳霸先入輔,以為中書舍人,掌詔誥。
助殺敬帝。
陳武帝時仍為中書舍人。
武帝死,衣服吉兇之制,朝臣共議不能決,均從師知議。
陳文帝時,奉命撰《起居注》十卷。
廢帝時,陳頊(宣帝)入輔,師知遣舍人殷不佞矯詔令陳頊還東府,事覺,被殺。
全陳文·卷十五
師知,沛國相人。
仕梁歷王府參軍。
紹泰初,為中書舍人。
入陳,至文帝即位,遷鴻臚卿。
天嘉初,坐事免,尋復為中書舍人,光大元年,矯詔令安成王還東府,事覺,下北獄賜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8—569 【介紹】: 南朝陳潁川鄢陵人,字允德。庾沙彌子。少孤,篤學,以才藝聞。梁武帝天監(jiān)初,即與陳茜(陳文帝)有舊。監(jiān)臨??r,以貪為山民所劫,陳茜救出之。入陳,累遷尚書左丞,封崇德縣子。累官太中大夫,領(lǐng)步兵校尉。善字書,每屬辭,好為奇字,文士以此譏之。
全陳文·卷十三
持,字允德,(南史作元德。
)潁川鄢陵人,晉司空冰七世孫。
仕梁為南平王國左常侍、輕車河東王府行參軍,進尚書郎,出為安吉令,遷鎮(zhèn)東邵陵王記室兼建康令,歷吳興郡丞,監(jiān)臨海郡。
陳受禪,授安東臨川王咨議參軍。
永定末除尚書左丞。
天嘉初,封崇德縣子,免,尋為宣惠始興王咨議參軍,除臨安令,遷給事黃門侍郎,除棱威將軍、鹽官令。
光大初,遷秘書監(jiān)少府卿,領(lǐng)羽林監(jiān),遷太中大夫,領(lǐng)步兵校尉,太建元年卒,贈光祿大夫,有集十卷。
共 9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