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京

相關(guān)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西安府同州人,名志,以字行。
學(xué)通五經(jīng),學(xué)者稱南岡先生。
明初以薦任本學(xué)訓(xùn)導(dǎo),經(jīng)明行修,人慶得師。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十四
字仁甫,號北川。
少孤,性穎異絕人。
初作文章,學(xué)蘇氏,年十七歲,為三吳人師。
中正德辛未進(jìn)士,授庶吉士,再遷國子司業(yè),日會六館生說經(jīng),闡所未有,六館生無不喜得師者。
嘉靖改元,上方向用文學(xué),公在經(jīng)筵,日講進(jìn)學(xué)。
士嘗講畢,勸上省無益之費,停得巳之役,以惠生民。
次日,上令輔臣問旨,公一一具上,大見開納,遷太常寺卿,掌國子祭酒,卒于官。
所著北川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浙江馀姚人。俗姓宋,字大章,號朽庵。居杭州安隱、凈慈間。嘉靖初至京師,居香山。工詩,有《浮生夢幻篇》、《香山夢寐集》。
補(bǔ)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宗林。
字大風(fēng)。
朽庵其號。
杭人也。
幼孤。
母憂其不能自立。
舍送普寧庵。
事某師為童子。
誦經(jīng)執(zhí)務(wù)。
得師歡心。
及長。
精戒行。
起息必慎。
不妄與人交。
交必以道。
能詩文。
不漫作。
作必驚人。
性至孝。
雖出家。
孜孜以母為念。
曰戒不忘親也。
自是流譽(yù)遂達(dá)宸聽。
弘治中。
被徵入。
命為登壇大戒主。
為學(xué)佛者師。
又敕提督五臺山。
校正清涼通傳入藏。
正德改元。
賜紫衣玉帶。
大宗師之號。
西直門外大香山寺。
立宗師府居之。
雖際榮盛。
處之若無。
淡如也。
有詩云。
天命傳來墨未乾。
櫛風(fēng)沐雨上長安。
低頭懶進(jìn)三公位。
洗足羞登萬壽壇。
聞戒故多持戒少。
承恩雖易報恩難。
何如只向山中住。
松竹蕭蕭共歲寒。
師倦于津梁。
奏乞南還。
得請喜。
而有詩云。
再拜下丹宸。
衣香御路新。
九門三月雨。
千里一歸人。
馬踏殘花路。
鶯啼細(xì)柳春。
因思頭白母。
心火熱如焚。
二詩可以想見林為人矣。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真覺。
號百松。
蘇之昆山人。
姓王氏。
已蓄妻矣。
偶逐方僧游杭。
遂入鍋子山祝發(fā)。
居月馀。
往吳門受具戒。
其時。
議鋒已不可當(dāng)。
未幾。
謁千松于湖州。
聽講位下以敏出。
為聽眾所抑。
首座道元憐之。
為言于千松。
錄置下座。
后出世。
遂為千松拈香而嗣焉。
嘉靖甲子。
受天臺之請。
遠(yuǎn)近向風(fēng)。
趨赴如不及。
所講楞嚴(yán)若干座。
法華若干座。
妙宗鈔若干座。
惟法華玄義。
一座而已。
所得檀施。
輒緣手盡。
真寔居士云。
妙峰師梵相奇古。
身不踰中人。
而言論風(fēng)采。
如大火輪。
不可攖觸。
于是。
江南有二法師。
師與東禪月亭得師。
師出東禪之門。
東禪不專賢首。
而師獨精天臺。
遂有同異。
然其妙辯縱橫。
凌厲千眾。
俱東南無畏光明幢也。
釋能弘 朝代: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能弘。
號了然關(guān)主。
以生平多病。
所至輒掩關(guān)。
故得是稱。
實密藏開公之落發(fā)師也。
師雅與紫柏尊者善。
開公以師。
故得事紫柏尊者。
萬歷癸未。
師掩關(guān)東塔。
紫柏時棲止焉。
相與體究向上事。
開發(fā)良久。
無何紫柏北行。
師命開公追隨焉。
囑曰。
善事此翁。
倘得?地一聲幸相聞。
以為吾門慶。
會楞嚴(yán)新復(fù)迎。
師關(guān)于東靜室。
紫柏故居也。
師體貌清羸。
神氣和粹。
最喜誘接人。
少年研精教義。
久之棄去。
參云谷和尚。
看無字話。
間有發(fā)明。
而不自肯。
然從此教義益徹。
每拈經(jīng)論旨趣示人。
直截明快。
聞?wù)邿o不擊節(jié)。
其后理會德山托缽因緣。
紫柏示以偈曰。
托缽因緣不甚難。
耳邊密啟即幽關(guān)。
師疑益甚。
至是開公禁足臺山龍翻石。
一夕夢五齒落掌上。
血跡宛然。
閱數(shù)日得師書。
備相誨切中。
及前話通所得。
且請紫柏印訣。
開公以師所見頭過尾不過。
不相肯也。
報書既達(dá)。
師遂遷化。
開公聞訃于東昌。
時紫柏結(jié)夏靈巖。
夢雙幢一倒于南。
一倒于北。
次日開公至。
以師訃及臺山無邊老宿之訃告。
師之化也。
合掌呼達(dá)觀師垂光攝我。
至于二四。
無邊亦然。
一念感通。
萬里不隔。
水月交光。
針石相引。
寧為異哉。
師。
姓某氏。
嘉興王店人。
生嘉靖癸卯。
化萬歷戊子。
世壽四十六。
僧臘三十。
晚蒙圣母千佛袈裟之賜。
開公奉靈骨。
塔楞嚴(yán)方丈后。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鎮(zhèn)澄。
字月川。
別號空印。
金臺宛平李氏子。
幼聰慧弗群。
十五禮西山廣應(yīng)寺引公為師。
得度為沙彌。
登壇受具。
時一江澧西峰深守庵中諸大法師。
弘教于大都。
師親依輪下。
參窮性相宗旨。
靡不該練。
尤醉心華嚴(yán)圓頓法門。
如是者十馀年。
復(fù)從小山笑巖二老。
究西來密意。
殊有會焉。
自是聲光動遠(yuǎn)近。
后學(xué)仰而歸之。
妙峰舉無遮會于五臺。
師首其眾。
罷會。
居紫霞蘭若。
面迫冷壁者三年。
適塔院主人。
請修清涼傳。
隨以法席。
延致四方。
學(xué)士大集。
至室無所容。
尋與友人雪峰。
創(chuàng)獅子窟。
建萬佛琉璃塔。
遂成一大叢林。
日繞數(shù)千指。
演大華嚴(yán)。
寒巖冰雪中。
儼然金剛窟對談也。
時兩宮興福。
尤注意臺山。
聞師雅重之。
特賜龍藏。
尋延師入京。
館于千佛慈因二寺。
講大乘諸經(jīng)。
賜賚隆厚。
奉旨馳驛還山。
開古竹林居之。
有終焉意。
復(fù)修古南臺。
南臺竹林。
皆文殊現(xiàn)身處。
久廢。
得師而復(fù)興。
圣賢之跡隱顯在人也。
師自是疲于津梁。
謝遣諸弟子。
默然兀坐。
一切無預(yù)于懷。
眾固請說法。
曰。
學(xué)者以究心為要。
多說何為。
爾曹勉之。
吾將行矣。
中夜端坐而逝。
時萬歷丁巳六月也。
師安重寡言笑。
律身至嚴(yán)。
御眾甚寬。
說法三十馀年。
處廣眾若無人。
不受飲食。
雖天廚薦至。
而粗糲自如。
居恒專注理觀。
安坐如山。
物莫之動。
度生衛(wèi)法之心。
至老彌篤。
故出師之門者。
皆凝厚之士。
諸方取法焉。
其于講演。
提綱挈要。
時出新義。
北方法席之盛。
稽之前輩。
無出師右者。
著述。
有楞嚴(yán)正觀金剛正眼般若照真論因明起信攝論永嘉集諸解。
皆盛行于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常州府宜興人,俗姓蔣,字覺初,號密云。崇禎中住持天童寺。有《天童語錄》。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密云。姓蔣。宜興人。生即端嚴(yán)??偨菚r。念世無常。勤持佛號。偶見壇經(jīng)。宗門向上一路。覺有入處。凡山行及穿城歷市。咸事參究。一日負(fù)薪過山。觸積薪而省。聞禹門傳。演法龍池。往侍薙染。閱三年。每自勘心境對立。以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語。請益。往往被訶。抱憤成疾。因閉關(guān)。池過關(guān)前。話及有心無心之旨。師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無皆自心。有無皆自心。無心無自心。池未許可。又三年。命監(jiān)院務(wù)。奮發(fā)精進(jìn)。忽于銅官山頂。悟情與無情。煥然等現(xiàn)。遂往覲龍池于都門。池心折之。因以無住法。囑師南游。自雙徑。兩目。天臺。為諸名宿。開發(fā)積疑。莫不驚嘆。得未曾有。迨池歸。叩師以扶持佛法。師呈賞罰都與三十棒之偈。池笑付拂。未幾。池遷化。師感法乳恩深。心喪三年。煢煢在疚。觸目注存。大明萬歷丁巳。遠(yuǎn)涉匡衡。還息于天臺通玄寺。宗風(fēng)大播。次年應(yīng)金粟請。依荊榛。餐葵藿。龍象競歸之。不踰時。輪奐??起。悉具叢林規(guī)制。食以萬指。凡師。所過。緇素瞻禮者。喧填雜沓。每至遮道不得行。其山川阻隔。從數(shù)千里外。勤尺寸以請者。師為之發(fā)蒙導(dǎo)滯。一如親承熱棒。而聲教四訖。崇禎庚午冬。自黃檗歸金粟。四方歸依者益眾。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司李黃元公。請住天童。昔天童山。巍冠五山。及到。因洪水漂沒。丹崖翠璧之間。遺構(gòu)蕭蕭。遂任締造之役。積十年。臺閣崇隆。堂室復(fù)疊。望之若云蒸霞郁。瓢笠濟(jì)濟(jì)。三倍金粟。師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志。一生開示。舉從前千七百則公案。悉落麈尾。而斬葛藤。撥開云霧。其接引者。自王公長者。以至廝隸末流。五比丘。十弟子。以及一闡提輩。統(tǒng)以慈光攝受。如偶成偈云。十方世界恣橫眠。那管東西南北天。惟我獨尊全體現(xiàn)。人來問著只粗拳。其著述者。為法證辨。如鐘聲鏡影。不墮語言文字之障。共創(chuàng)復(fù)者法幢所賁即為寶坊。而一杖一拂。飄然物外。絕不作一住相。崇禎辛巳。田太傅。承皇貴妃田氏命。躬赍紫衣入山。祈師演法。因請住留都大報恩寺。師以衰邁力卻之。是年七月之七日。示疾。跏趺而逝。全身塔于天童南崗。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禪師。
諱圓悟。
字覺初。
自號密云。
宜興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于蔣氏。
師生八歲。
知世相無常。
年二十六。
發(fā)宿慧。
二十七負(fù)薪有省。
三十棄家。
又四歲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歲。
得受記莂。
五十二開化龍池。
于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為家。
四海歸之。
老不奉詔。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虛尊。
人天共享之。
實為龍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遠(yuǎn)紹雞足之正裔也。
師初棄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傳禪師。
傳嘉其志節(jié)。
喜而度之。
為大沙門。
當(dāng)機(jī)輒不爽旨。
眾皆驚異。
師終不自肯。
心苦神勞。
且代眾役。
不知有己。
偶過桐棺山頂。
豁然大悟。
情與無情。
煥然等現(xiàn)。
覓纖毫過患不可得。
時傳公已居燕都。
師即趨省傳公。
公見乃大喜。
喜師可倚以支我臨濟(jì)也。
經(jīng)二載辭還。
南上天臺探禹穴。
因與周公汝登陶公望齡王公舜鼎。
本色相見。
脫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緇素。
爭識師焉。
傳公還龍池。
師因歸省。
公問。
你到諸方。
會見甚么人。
師頓腳拍膝。
以對公。
公笑曰。
許多時一些氣息也無。
師曰。
和尚疑則別參。
公撾鼓集眾。
付師衣拂。
復(fù)召入楊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師力行。
以報先宗師。
即呈偈曰。
若據(jù)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來總與三十棒。
莫道分明為賞罰。
時年四十有六矣。
三載傳公遷化。
又三載。
眾請繼席龍池。
自是意緣移徙。
酬香之會。
有六。
計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萬馀指。
師則當(dāng)軒據(jù)座。
威震獅猊。
海內(nèi)英靈。
飲氣自失。
凡剎竿樹對。
成大寶坊。
不許門下干倚王公。
嘗語學(xué)者。
貞觀響道欲瞻風(fēng)彩。
上表遜謝。
往返三四。
引頸就刃。
神色儼然。
吾敬道信大師。
茅茨石室。
累煩圣主。
且請前行。
吾從別道。
澡身凈發(fā)。
結(jié)跏趺逝。
吾敬汾陽無業(yè)。
休心息念。
斷絕攀援。
賜紫及號。
力陳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間。
輕同學(xué)子。
不為蚖蛇戀彼窟穴。
吾敬應(yīng)庵華祖故。
師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龍池五載。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無人證明。
且向別處尋討。
下座。
便去。
次住天臺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參請。
間不容發(fā)。
雖三載而日新。
海鹽金粟。
使符至再。
師憫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載。
無作無為。
崇成大廈。
床歷幾滿千輩。
名卿達(dá)士。
一目相遇獰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夥矣。
有挾貴而問道者。
師輒掌之。
貴人曰。
和尚獨不欲獲法乎。
師曰。
山僧法也無。
護(hù)個甚么。
又連掌之。
斷際故山曰。
黃檗者。
鼓寂鐘沉。
閩人來請。
師不忍先跡零落。
籃輿度嶺。
僅五閱月又拂衣。
則明州黃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而待駕焉。
黃公又考。
太白名山。
為歷祖庭。
廢之已久。
遂與有道紳士俱愴然。
先以意容。
恐師臘高。
師慨然移錫。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虛空作殿。
日月為燈。
且道。
是甚么人境界。
還會么。
設(shè)或未會。
且看新長老。
撒開坐具。
大展三拜。
于是十一載。
天龍失守之區(qū)。
歷祖藏身之處。
無不斬新扶起。
壯甲東南。
翼集鱗宗。
蔚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點胸自許。
招手橫趨者。
不可勝計。
崇禎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赍香賜紫。
徵住金陵報恩寺。
師固以老辭。
退臥通玄峰頂。
天下圖其頂相。
書其名號。
而親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猶巡寮視務(wù)。
午刻宴然示化。
塔于天童南山。
緇素奔送者萬人。
臨壙慟而失聲。
聲震山谷。
清順治庚子。
住天童門人弘覺禪師道忞。
編師六會語錄。
進(jìn)頒大藏。
贊曰。
斗柄東指。
鼓腹謳歌。
于不識不知之中。
即釋氏儒童。
難贊辭焉獨今之薄海內(nèi)。
外據(jù)大寶坊。
橫說豎說者。
操鈯斧于山邊水邊者。
皆師法會中人也歷考少林至楊岐。
其世十七。
楊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師。
其間法利之普。
如師者幾何人哉。
今叢林公論。
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類師始末。
嗚呼雖實錄也無。
乃瓊枝析玉與。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一
釋圓悟,字覺初,亦號密云,姓蔣氏,宜興人也。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悟生而淵穆,不逐塵戲,八歲便知佛號,稍長樵耕給養(yǎng),歸則獨處,頗切世相無常之想。既冠,誦經(jīng)懌然默記,嘗負(fù)薪入市,釋肩橫陳,積柴面前側(cè)立,竟日若不見人。壯歲置妻孥,從龍池山禹門寺幻有傳祝發(fā),數(shù)載勤勞,多所未徹。一日,過銅官山頂,秋爽天高,豁焉開朗,凝膺渙釋。時傳已入都北來,覲之。二祀而歸,禮天臺,探禹穴。海門周公汝登唱道東南,以宗傳證圣學(xué),與悟深相契結(jié)。祭酒陶公望齡、司空王公舜鼎,交參扣擊,悟之道法遍于東海,自茲始也。傳歸龍池且老,以衣付悟。由是六坐道場,龍池、通玄、金粟、黃檗、育王、天童,臨濟(jì)之傳稱中興焉。初之金粟也,夢旂亭下有大井,可飲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師住處。”蓋金粟故千人井。悟居六年,食指盈萬,果符斯兆。天童古剎,歲久荒蕪,悟為完飾,高檐觸云,連閣四周,金田香界隨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輪舶交至,南詔北貊,重譯炷香,近古以來所未有也。崇禎癸巳,天步方艱,物多疵癘,國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隨赍紫衣賜悟。又以南都大報恩寺屬悟住持,以老病辭。逾年,寂于天臺通玄,還塔天童南山下。清室龍興,嗣法弟子道忞于順治乙亥應(yīng)召入京,奏悟道行,天語咨嗟,有生不同時之嘆。又進(jìn)曾鯨所繪遺像呈入御覽,復(fù)命供奉。王國材臨摹二幀,世祖雅善丹青,親為著墨,賜藏天童,諭所編語錄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滴跛氖哪辏n謚曰“慧定禪師”。

人物簡介

維基
濮中玉(1577年—?
),字瑗仲,號琢如,南直隸廬州府舒城縣匠籍。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jìn)士,工部觀政,三十六年授浙江長興知縣,三十八年調(diào)江西泰和縣,為政威惠并用,守正不阿。
積俸四百金為民償逋,凡為民患者悉罷之。
置社田八百六十斛,邑之貧不能得師者,皆就社學(xué)。
去官之日,蕭然敝篋,人皆稱之。
四十六年升南吏部驗封司主事,天啟元年升本司郎中,三年三月改尚寶司丞,四年三月升添注少卿,升南太仆寺少卿,五年致仕。

人物簡介

維基
衛(wèi)先范,字象極,自號樗櫟子,陜西西安府韓城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同進(jìn)士出身。
父衛(wèi)王道,篤志理學(xué),著有《宗極論》。
三歲時雙親亡故,由仲兄衛(wèi)先烈撫養(yǎng)。
七歲入學(xué),學(xué)績名列前茅。
因家貧,數(shù)度輟學(xué),后得師友資助,才得以完成學(xué)業(yè)。
萬歷四十三年乙卯舉于鄉(xiāng),出新安呂維祺之門。
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進(jìn)士,初令太平,調(diào)繁襄陵,攝篆臨汾,又?jǐn)z太平。
襄有河患,先范浩浮梁,民稱曰衛(wèi)公橋。
又加意作人,談經(jīng)課藝,名儒多出其門。
天啟五年乙丑(1625年),擢吏部主事,胥吏假印為蠹,光范至,首厘之,以忤魏珰告歸。
家居十二年,崇禎十年丁丑(1637年)起考功司主事,升稽勛司員外郎,轉(zhuǎn)文選郎中,嚴(yán)絕私交,毅然以簡賢為己任,時有鐵板釘子之謠。
內(nèi)珰馬化龍欲有所托,先范峻拒之,遂中傷去,貧不能出都,涿鹿馮公贈一個金,始克抵里。
李自成入關(guān)中,走河?xùn)|山谷,旋為所系,以追餉,備極毒刑。
會諸賊敗散,始以殘年得歸。
順治二年,清廷遣官徵辟不就,終守丘園,年八十二終于嚴(yán)谷,私謚貞介。

人物簡介

維基
何閎中(?
—1651年),字絅卿,號蘧宿,湖廣黃州府黃岡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甲午五月初一日生。
何閎中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湖廣鄉(xiāng)試八十五名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會試三百八十一名,三甲二十名進(jìn)士,初授鎮(zhèn)江府推官,改蘇州府教授,七年升國子監(jiān)博士。
崇禎元年升刑部主事,改儀制司,教習(xí)駙馬,五年升祠祭司員外,升四川參政,七年任提學(xué)參政。
十一年調(diào)松潘道,十三年考察,降云南洱海道參議,十六年升本省臨安道副使。
在當(dāng)?shù)胤纻錇?zāi)患,愛護(hù)士民,優(yōu)異的士子必定獎勵。
弘光元年(1645年),沙定洲作亂攻打楚雄,何閎中帶兵會合楊畏知據(jù)守城池,堅壁清野,到鄰縣請求支援,多次卻敵。
很快沙定洲大量部眾來到,他和楊畏知日夜登城,以忠義激勵人民守城;適逢孫可望來到解除困局,破城西走,他就前往大理交付糧食工具。
孫可望受楊畏知約束,于是迎接他和沐天波回來。
永歷三年(1649年),南明朝廷任命何閎中為太常卿管理云南學(xué)政,士子都慶祝得師,多人向?qū)W。
可是南明疆土日益狹窄,措置不一,孫可望愈發(fā)驕橫,使他擔(dān)憂。
不久孫可望要脅封王而殺害楊畏知,他得知后痛哭棄官,隱居在洱海東城。
他在該處建立蘧庵書院,道袍披身,寄情詩酒;談及國事時總會哽咽到無法進(jìn)食,至永歷五年(1651年)冬天去世。
有子何昌祚。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