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寶公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5—958 【介紹】: 五代僧。馀杭人,俗姓魯。七歲即削發(fā)于新定智通院。南唐國君李昪迎住報恩禪院,署號凈慧。卒謚大法眼。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85—958 俗姓魯,余杭(今屬浙江)人。五代時僧人。法眼宗創(chuàng)始人。7歲出家,20歲于越州開元寺受戒。先從育王寺希覺律師學(xué)律,后南游入閩,參長慶慧棱禪師及宣法大師,終往漳州羅漢寺學(xué)于桂琛,遂得法。晚年在金陵清涼山報恩禪院傳法,深受南唐中主禮遇。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卒,謚“大法眼禪師”。《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二四有傳。有語錄傳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另《景德傳燈錄》、《唐詩紀事》等書中尚存其詩偈13首?!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收之。
禪林僧寶傳·卷第四
禪師諱文益。
馀杭魯氏子。
七齡秀發(fā)。
依新定全偉律師落發(fā)。
詣越州開元希覺律師。
受具足戒。
及覺公盛化四明。
益往習(xí)毗尼。
工文章。
覺大奇之。
俄辭去。
初謁長慶棱道者。
無所契悟。
與善脩洪進。
自漳州抵湖外。
將發(fā)而雨。
溪壯不可濟。
顧城隅有古寺。
解包休于門下。
雨不止。
入堂。
有老僧坐地爐。
見益而曰。
此行何之。
曰行腳去。
又問如何是行腳事。
對曰不知。
曰不知最親。
益疑之。
三人者附火。
舉肇公語。
至天地與我同根處。
老僧又曰。
山河大地與自己。
是同是別。
益曰同。
琛豎兩指。
熟視曰。
兩個。
即起去。
益大驚。
周行廊廡。
讀字額曰石山地藏。
顧語脩輩曰。
此老琛禪師也。
意欲留止。
語未卒。
琛又至。
雨已止。
業(yè)已成行。
琛送之問曰。
上座尋常說。
三界唯心。
乃指庭下石曰。
此石在心內(nèi)。
在心外。
益曰在心內(nèi)。
琛笑曰。
行腳人著甚來由。
安塊石在心頭耶。
益無以對之。
乃俱求決擇。
尋皆出世。
益住臨川崇壽。
僧子方者問曰。
公久親長慶。
乃嗣地藏。
何意哉。
益曰。
以不解長慶說。
萬象之中獨露身故。
子方舉拂子示之。
益曰。
撥萬象。
不撥萬象。
子方曰。
不撥萬象。
益曰。
獨露身??。
子方曰。
撥萬象。
益云。
萬象之中??。
子方于是悟旨。
嘆曰。
我?guī)淄鞫却松?div id="tmkiomk" class='inline' id='people_16067_2_85_comment'>
益謂門弟子曰。
趙州曰。
莫費力也。
大好言語。
何不仍舊去。
世間法尚有門。
佛法豈無門。
自是不仍舊故。
諸佛諸祖。
秖于仍舊中得。
如初夜鐘。
不見有絲毫異。
得與么恰好。
聞時無一聲子鬧。
何以故。
為及時節(jié)。
無心曰死。
且不是死。
止于一切。
祇為不仍舊。
忽然非次聞時。
諸人盡驚愕道。
鐘子怪鳴也。
且如今日道。
孟夏漸熱。
則不可。
方隔一日。
能校多少。
向五月一日。
道便成賺。
須知校絲發(fā)不得。
于方便中。
向上座道不是時。
蓋為賺。
所以不仍舊。
寶公曰。
暫時自肯不追尋。
歷劫何曾異今日。
還會么。
今日只是塵劫。
但著衣吃飯。
行住坐臥。
晨參暮請。
一切仍舊。
便為無事人也。
又曰。
見道為本。
明道為功。
便能得大智慧力。
若未得如此。
三界可愛底事。
直教去盡。
才有纖毫。
還應(yīng)未可。
祇如汝輩睡時。
不瞋便喜。
此是三界昏亂。
習(xí)熟境界。
不惺惺。
便昏亂。
蓋緣汝輩雜亂所致。
古人謂之夾幻金。
即是真。
其如礦何。
若覷得徹骨徹髓。
是汝輩力。
脫未能如是。
觀察他什么。
樓臺殿閣。
諸圣未必長把卻汝手。
汝未必依而行之。
古今如此也。
又曰。
出家兒。
但隨時及節(jié)便得。
寒即寒。
熱即熱。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jié)因緣。
古今方便不少。
石頭初看肇論。
至?xí)f物為己者。
其唯圣人乎。
則曰。
圣人無己。
靡所不己。
乃作參同契。
首言竺土大仙心。
無過此語也。
中間亦只尋常說話。
夫欲會萬物為自己去。
蓋盡大地?zé)o一法可見。
已而又囑曰。
光陰莫虛度。
所以告汝輩。
但隨時及節(jié)。
便得。
若也移時失候。
即虛度光陰。
于非色中作色解。
于非色作色解。
即是移時失候。
且道色作非色解。
還當?shù)梅瘛?div id="wsig758" class='inline' id='people_16067_2_189_comment'>
若與么會。
便是沒交涉。
正是癡狂兩頭走。
有什么用處。
但守分過時好。
嘗指竹問僧曰。
還見么。
曰見。
益曰。
竹來眼里。
眼到竹邊。
曰總不與么。
益笑曰。
死急作么。
有偈曰。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唯識唯心。
眼聲耳色。
色不到耳。
聲何觸眼。
眼色耳聲。
萬法成辦。
萬法匪緣。
豈觀如幻。
大地山河。
誰堅誰變。
周顯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
李國主駕至。
慰問甚勤。
閏月望。
剃發(fā)沐浴。
辭眾訖。
跏趺而化。
顏貌久而如生。
閱世七十有四。
坐五十有四。
夏公卿李建勛已下。
素服奉全身。
于江寧丹陽鄉(xiāng)建塔。
謚大法眼禪師。
贊曰。
玄沙論三句。
初無金銀銅輪之語。
不然。
殆與教乘何異哉。
琛公精深廣大。
唯以直下便見。
擬成剩法為要。
非三句所能管攝也。
益以仍舊自處。
以絕滲漏句為物。
頗事邊幅。
而永明乃其的孫。
豈所謂深山大澤。
龍蛇所由生者耶。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魯氏馀杭人。七齡即獲依新定智通院全偉禪師削染。甫弱冠。從希覺律師。登具于越之開元寺。既而覺師。又以毗尼之道。盛化于鄮峰之育王寺。益仍聽稟焉。未幾南游。止長慶法會。俄偕友出湖湘。過漳浦遇羅漢琛公于地藏寺。琛公問云。上座何往。答行腳去。云行腳事作么生。答不知。云不知最親切。益有省。遂求咨決于琛焉。 后至臨川。州收請以崇壽院出世。茶筵罷。四眾圍繞升座。益謂眾云。諸人既盡在此。山僧不可無語。聊為舉古人一則現(xiàn)成公案去也。珍重。便下座。時有僧于座下出禮拜。益云好問著僧方欲伸問。次。益云。長老未開堂。不答話。 有子方上座。自長慶來。益舉棱和尚偈。問云。作么生是萬象之中獨露身。子方舉起拂子。益云。恁么會又爭得。進云。和尚尊意如何。益云。喚什么作萬象。進云。古人不撥萬象。益云萬象之中獨露身。說什么撥不撥。子方悟。述偈投誠。 江南國主。承益教戒。迎住報恩禪院。署凈慧號。上堂。古人道。我立地待汝構(gòu)去。山僧今日坐地待汝構(gòu)去。還有道理也。無。那個親那個疏。試裁斷看。 住清涼上堂。出家人但隨時及節(jié)便得。寒即寒熱即熱。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jié)因緣。不見石頭和尚因看肇論。便解道。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參同契語。豈不是會萬物為己么。上座若能會萬物為己去。盡大地?zé)o一法可見。后頭道。光陰莫虛度。是古人恐爾移時失節(jié)??嗫诙撊绱?。珍重。 顯德五年戊午秋七月十七日示疾。閏月五日。剃澡畢集眾告別。跏坐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五。謚大法眼。塔全身于江寧縣丹陽鄉(xiāng)名無相。后主為文勒頌德。韓熙載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文益。姓魯氏。馀杭人也。年甫七齡挺然出俗。削染于新定智通院。依全偉禪伯。弱年得形俱無作法于越州開元寺。于時謝俗累以拂衣。出樊籠而矯翼。屬律匠希覺師盛化其徒于鄮山育王寺。甚得持犯之趣又游文雅之場。覺師許命為我門之游夏也。尋則玄機一發(fā)雜務(wù)俱損。振錫南游止長慶禪師法會。已決疑滯。更約伴西出湖湘爾日暴雨不進。暫望西院寄度信宿。避溪漲之患耳。遂參宣法大師。曾住漳浦羅漢。閩人止呼羅漢。羅漢素知益在長慶穎脫。銳意接之。唱導(dǎo)之由玄沙與雪峰血脈殊異。益疑山頓摧正路斯得。欣欣然掛囊棲止。變涂回軌確乎不拔。尋游方卻抵臨川。邦伯命居崇壽。四遠之僧求益者不減千計。江南國主李氏始祖知重迎住報恩禪院。署號凈慧。厥后微言欲絕大夢誰醒。既傳法而有歸。亦同凡而示滅。以周顯德五年戊午歲秋七月十七日有恙。國主紆于方丈問疾。閏月五日剃發(fā)澡身與眾言別。加趺而盡顏貌如生。俗年七十四。臘五十五。私謚曰大法眼。塔號無相。俾城下僧寺具威儀禮迎。引奉全身于江寧縣丹陽鄉(xiāng)起塔焉。益好為文筆。特慕支湯之體。時作偈頌真贊。別形纂錄。法嗣弟子天臺德韶慧明漳州智依鐘山道欽潤州光逸吉州文遂江南后主。為碑頌德。韓熙載撰塔銘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宣州太平人,一云泉州南安人。
舉進士。
累官員外郎。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遇一僧往萬歲山,指古松下掘之,得石篆,乃寶公記國祚綿遠之文。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七
禪師名贊元。字萬宗。婺州義烏人。雙林傅大士之遠孫也。三歲出家。七歲為大僧。性重遲。閑靖寡言。視之如鄙樸人。然于傳記。無所不窺。吐為詞語。多絕塵之韻。特罕作耳。年十五游方。至石霜。謁慈明禪師。助舂破薪。泯泯混十年。慈明移南岳。又與俱。及歿葬骨石于石霜。植種八年乃去。兄事蔣山心禪師。心歿。以元繼其席。舒王初丁太夫人憂。讀經(jīng)山中。與元游如昆弟。問祖師意旨。元不答。王益扣之。元曰。公般若有障三。有近道之質(zhì)一。更一兩生來??旨兪?。王曰。愿聞其說。元曰。公受氣剛大。世緣深。以剛大氣。遭深世緣。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懷經(jīng)濟之志。用舍不能必。則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經(jīng)世之志。何時能一念萬年哉。又多怒。而學(xué)問尚理。于道為所知愚。此其三也。特視名利如脫發(fā)。甘澹泊如頭陀。此為近道。且當以教乘滋茂之??梢?。王再拜受教。自熙寧之初。王入對。遂大用至真拜。貴震天下。無月無耗。元未嘗發(fā)視??蛠頍o貴賤。寒溫外無別語。即斂目如入定??图慈?。嘗饌僧。俄報火廚庫。且及潮音堂。眾吐飯蒼黃。蟻窘蜂鬧。而元啜啖自若。高視屋梁。食畢無所問。又嘗出郭。有狂人入寺。手刃一僧。即自殺尸相枕。左右走報。交武于道。自白下門。群從而歸。元過尸處。未嘗視。登寢堂危坐。職事者側(cè)立。冀元有以處之。而斂目如平日。于是稍稍隱去。卒不問。王弟平甫。豪縱于人物。慎許可。見元即悚然加敬。問佛法大意。元復(fù)有難色。平甫固請為說。元曰。佛祖無所異于人。所以異者。能自護心念耳。岑樓之木。必有本。本于毫末。滔天之水。必有原。原于濫觴。清凈心中。無故動念。危乎岌哉。甚于岑樓。浩然橫肆。甚于滔天。其可動耶。佛祖更相付授。必丁寧之曰。善自護持。平甫曰。佛法止于此乎。元曰。至美不華。至言不煩。夫華與煩。去道遠甚。而流俗以之。申公論治世之法。猶謂為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如何耳。況出世間法乎。元豐之初。王罷政府。舟至石頭。夜造山拜墳。士大夫車騎。填山谷。王入寺。已二鼓。元出迎。一揖而退。王坐東偏。從官賓客滿坐。王環(huán)視。問元所在。侍者對曰。已寢久矣。王笑之王。結(jié)屋定林。往來山中。又十年。稍覺煩動。即造元相向。默坐終日而去。有詩贈之。其略曰。不與物違真道廣。每隨緣起自禪深。舌根已凈誰能壞。足跡如空我得尋。人以為實錄。元祐之初。曰吾欲還東吳。促辦嚴俄化。王哭之慟。塔于蔣陵之東。平甫狀其行碑山中。 贊曰。舒王嘗手題其像曰。賢哉人也。行厲而容寂。知言而能默。譽榮弗喜。辱毀弗戚。弗矜弗克。人自稱德。有緇有白。來自南北。弗順弗逆。弗抗弗抑。弗觀汝華。唯食己實。孰其嗣之。我有遺則。予讀此詞。知其為本色住山人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贊元,字普宗,一字覺海,姓傅氏,義烏人也。
為雙林傅大士之裔,三歲出家,七歲為大僧,受具足。
年十五,游遠方,造石霜,見慈明圓,乃曰:“好好著槽廠去。
”贊元作驢鳴,明曰:“真法器也。
”請為侍者。
二十年后,闡法蘇臺天筆龍華白云,兄事蔣山心公。
心沒,江寧府帥請居寶公道場,提振宗要,諸方推服。
丞相王安石重其德望,奏賜章服。
安石致仕,結(jié)廬定林山中,與之蕭散林下,清談終日。
元祐元年九月示寂,安石痛哭,為造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