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穆

相關(guān)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隴西成紀人。
李穆孫。
幼以祖父功拜儀同。
文帝開皇八年以嫡孫襲祖爵。
筠與從弟瞿曇有隙,由叔父渾佐證而誣殺之。
后渾忿筠吝嗇,陰遣兄子善衡殺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15 【介紹】: 隋隴西成紀人,字金才。
李穆第十子。
貌瑰偉,仕北周左侍上士,依楊堅,以軍功封安武郡公。
入隋,從破突厥,進位大將軍。
初,長孫李筠卒,文帝議立嗣。
渾愿以封國賦斂之半,奉妻兄宇文述,以求襲封。
述白帝。
渾既紹父業(yè)為申國公,奉嗣,日益豪侈。
二歲之后不以俸物與述。
述大恚,告反,渾宗族三十余人被誅。
韓仲恭 朝代:北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周南陽堵陽人。
韓盛兄。
美容儀,淡于榮利。
郡累辟功曹、中正,辭不獲免,乃應(yīng)之。
李穆嘗謂仲恭曰:“君唯安坐作富家翁,名級何由可進?須為子孫作資蔭,寧止足于郡吏邪!
”后歷廣原、靈原、新豐三縣令,所在有政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周隴西成紀人,字士獻。
李穆子。
宇文泰嘗令功臣長子與宇文覺游處,惇于輩流中特被引接,賞賜有加。
后封安樂郡公,位驃騎大將軍,鳳州刺史。
早卒。
李雅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隴西成紀人。
李穆子。
初仕北周,以軍功拜大都督。
從征吐谷渾,為敵所追蹤,相持數(shù)日,與之偽和,乃縱奇兵突擊破之而還。
后鎮(zhèn)靈州以備邊。
入隋遷荊州總管,進爵為公。
僧法沖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隴西成紀人,俗姓李,字孝敦。初與房玄齡友善,官鷹揚郎將。母喪,讀《涅槃經(jīng)》,頓生道心,遂出家。一生游道為務(wù),棲泊無定。玄齡為宰相,以書召之,不從。卒年七十九。有《楞伽私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字孝敦。姓李氏。隴西成紀人。祖考歷仕魏齊。而沖則兗產(chǎn)也。幼俊穎。傲岸時俗。弱冠已與仆射房玄齡相善。玄齡嘗謂之曰。丈夫于少壯時。位不登五品者。便宜棄去祿位。以優(yōu)逸自處。沖年二十四歲。任鷹揚郎捋。遭母憂。讀涅槃經(jīng)。至居處迫迮之文。遂發(fā)心出家。聽講涅槃三十馀過。復(fù)聽安州皓法師講大品三論棱伽。于是入武都山。以平日所得于文字語言者。而躬行之。年三十。游冀州。貞觀初。詔私度者處死。時僧避難嶧陽山中。資給窘乏。沖誓不顧身。即剃落。走州縣。告急守宰曰。但施糧餉。終獲福祐。諸守宰嘉其烈亮。而周濟之。乃兩分其僧。各置米十斛許。其一四十馀人而食之。經(jīng)年米嘗不減。其一五六十人食。僅兩日。米已告竭。沖曰。無足怪者。蓋所學(xué)有大小。所脩有勤墮。則所感宜不同如此。久之避難而至者。日以增益。復(fù)值雨潦。莫之歸宿。山有大巖?;⒗撬鶙幸病_竟造。而告語使去。果去不旋踵。當是時。沖雖身營眾務(wù)。仍依哲匠。探討華嚴。如常時。及難釋。再往安州皓法師。已入滅矣。 道士蔡于晃。方以閑習(xí)內(nèi)外典籍自負。而吾徒之往來者。過相輔贊。一日道俗盛集。俾于晃升座。開佛經(jīng)。沖以其外道。而力沮之。識者謂沖識。末世護法菩薩。俄以棱伽奧義久廢。所在求訪。無恤夷險。始慧可禪師。以達磨之傳。南天竺一乘宗旨。盛習(xí)此經(jīng)。故其后裔。如皓法師者。尤加勖勵。沖即依稟。屢蒙擊節(jié)。自爾闡演三十馀過。后學(xué)賴以啟悟者。殆莫殫紀今敘師承。使將來有所考據(jù)云。達磨禪師出慧可慧。育二師。育師受道。不務(wù)言說??蓭煶鲷訋??;蹘?。盛師。那老師。端師。長藏師。真法師。玉法師(已上并講演。無著述)。又出善老師(鈔四卷)。豐師(疏五卷)。明師(疏五卷)。胡明師(疏五卷)。遠承可師者。有大聰師(疏五卷)。道蔭師(鈔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疏五卷)。寵法師(疏八卷)。大明師(疏十卷)。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遷師(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棱伽疏十卷)。曠法師。弘智師(召住京師西明。身亡法絕)。明禪師后。伽法師。寶瑜師。寶迎師。道塋師(并傳鐙揚化)。沖公。專以棱伽命家。前后敷弘。殆二百過。當其說時。曾未涉文。而通變適緣。寄勢陶誘。莫不曲當。異師學(xué)者苦請出義。乃告曰。義者見之言說。則已粗矣。況在紙上者乎。是謂粗中之粗。事難一向。作疏五卷。題為私記。以示不敢公于天下也。 然沖周行東川。不任官貫。頻有度次。高讓不受。年將知命。有詔兗州度人。抑令入度。隸州部法集寺。雖名與公貫。而獨以玩弄泉石。撫接遺逸為心。房公位居臺輔。作書招之。沖題書背曰。我于三界無所須。卿至三槐位亦極。公屢招不赴。惟以弘法自任。席筵甫展。冠蓋鼎來。中書杜正倫。親廁下陳。共評玄義。弘福潤法師。初未相識。曰何處老大德。答曰。兗州老小僧也。問何為遠至。答聞此間知一乘者少。故欲以一乘教網(wǎng)。漉信地魚龍耳。潤曰。斯則大心開士也。偶行至大興善寺。萬年令鄭欽泰。于寺打人。沖止之曰。公勿于此打人。欽泰曰。打人罪。我自當。沖曰。罪不自當使誰當耶。然國家立寺。本欲安寧社稷。唯善行之。公今于寺打人。豈名為國祈福哉。欽泰禮謝。 又三藏玄奘。不許人講舊所翻經(jīng)。沖曰。君依舊經(jīng)出家。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君可還俗。更依新翻經(jīng)出家。方許君此意。奘聞遂止。噫何可及哉。仆射于志寧謂。沖寔法界頭陀僧。未易以名實拘也。其言得之。 顯慶間。還兗。至今麟德。年七十九。后不知所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釋法沖。
字孝敦。
姓李氏。
隴西成紀人。
父祖歷仕魏齊故。
又生于兗部。
沖幼而秀異傲岸時俗。
弱冠與仆射房玄齡善。
相謂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則共不仕。
為逸人矣。
沖年二十四。
果為鷹揚郎將。
遭母憂讀涅槃經(jīng)。
見居家迫迮之文。
遂發(fā)出家心。
聽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師下。
聽大品三論楞伽經(jīng)。
即入武都山修業(yè)。
年三十行至冀州。
貞觀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
沖誓亡身便即剃落。
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
便造詣州宰曰。
如有死事沖身當之。
但施道糧。
終獲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網(wǎng)周濟。
乃分僧兩處。
各置米倉可十斛許。
一所徒眾四十馀人純學(xué)大乘并修禪業(yè)。
經(jīng)年食米如本不減。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經(jīng)兩日。
食米便盡。
由不修禪兼作外學(xué)。
沖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蓋利由道感。
還供道眾。
行殊道業(yè)理固屢空。
于時逃難轉(zhuǎn)多。
復(fù)弊霖雨。
無處投止。
山有大巖。
猛獸所居。
沖往詣巖穴。
告曰。
今窮客相投可見容不。
虎乃相攜而去。
遂咸依之。
仍聽華嚴等經(jīng)及難解。
重至安州。
有道士蔡子晃者。
閑習(xí)內(nèi)外款狎僧倫。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開佛經(jīng)。
沖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纏懷。
茍講佛經(jīng)終歸名利。
我道俗無名要惟釋子身既在此畢不得行。
早可識機無悔于后。
晃聞默然逡巡而退。
爾時大眾嘆曰。
護法菩薩斯其人哉。
沖以楞伽奧典沈淪日久。
所在追訪無憚夷險。
會可師后裔盛習(xí)此經(jīng)。
即依師學(xué)。
屢擊大節(jié)。
便舍徒眾任沖轉(zhuǎn)教。
即相續(xù)講三十馀遍。
又遇可師親傳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
又得百遍。
其經(jīng)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翻。
慧觀法師筆受。
故其文理克諧行質(zhì)相貫。
專唯念惠不在話言。
于后達磨禪師傳之南北。
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
后行中原。
惠可禪師創(chuàng)得綱紐。
魏境文學(xué)多不齒之。
領(lǐng)宗得意者時能啟悟。
今以人代轉(zhuǎn)遠紕繆后學(xué)。
可公別傳略以詳之。
今敘師承以為承嗣。
所學(xué)歷然有據(jù)。
達磨禪師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師受道心行口未曾說。
可禪師后。
粲禪師。
惠禪師。
盛禪師。
那老師。
端禪師。
長藏師。
真法師玉法師(已上并口說玄理不出文記)可師后。
善師(出抄四卷)豐禪師(出疏五卷)明禪師(出疏五卷)胡明師(出疏五卷)遠承可師后大聰師(出疏五卷)道蔭師(抄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疏五卷)寵法師(疏八卷)大明師(疏十卷)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
遷禪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師后。
實禪師。
惠禪師。
曠法師。
弘智師(名住京師西明身亡法絕)明禪師后。
伽法師。
寶瑜師。
寶迎師。
道瑩師(并次第傳燈于今揚化)沖公自從經(jīng)術(shù)。
專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將二百遍。
須便為引。
曾未涉文。
而通變適緣。
寄勢陶誘。
得意如一。
隨言便異。
師學(xué)者苦請出義。
乃告曰。
義者。
道理也。
言說已粗。
況舒在紙粗中之粗矣。
事不獲已作疏五卷。
題為私記。
今盛行之。
初沖周行東川。
不任官貫。
頻有度次。
高讓不受。
年將知命有敕度人。
兗州度抑令入度。
隸州部法集寺雖名預(yù)公貫而棲泉石撫接遺逸為心房公位居臺輔。
作書召入。
沖得題背曰。
我于三界無所須。
卿至三槐位亦極。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即弘大法晟動英髦。
冠蓋云蒸嘆未曾有。
中書杜正倫。
親位法席。
詳評玄義。
弘福潤法師初未相識。
曰何處老大德。
答兗州老小僧耳。
又問何為遠至。
答曰。
聞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網(wǎng)漉信地魚龍故至。
潤曰。
斯實大心開士也。
因行至大興善寺。
萬年令鄭欽泰。
于寺打人。
沖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泰曰。
打人罪我自當。
沖曰。
道不自當可遣他受。
然國家立寺。
本欲安寧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豈名為國祈福。
泰即禮謝。
又三藏玄奘不許講舊所翻經(jīng)。
沖曰。
君依舊經(jīng)出家。
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
君可還俗。
更依新翻經(jīng)出家。
方許君此意。
奘聞遂止。
斯亦命代弘經(jīng)護法強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沖一生游道為務(wù)。
曾無棲泊。
仆射于志寧曰。
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
不可名實拘之。
顯慶年言旋東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神僧傳·卷第六
釋法沖。字孝敦。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幼而秀異傲岸時俗。年二十四遂發(fā)心出家。聽涅槃三十馀遍。又至安州皓法師下聽大品三論楞伽經(jīng)。即入武都山修業(yè)。年三十行至冀州。貞觀初年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沖誓亡身便即剃落。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便造詣州宰曰。如有死事沖身當之。但施道糧終獲福祐。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網(wǎng)周濟。乃分僧兩處各置米倉。可十斛許。一所徒眾四十馀人。純學(xué)大乘并修禪業(yè)。經(jīng)年食米如本不減。一所五十六人才經(jīng)兩日。食米便盡。由不修禪兼修外學(xué)。沖曰。不足怪也。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時逃難轉(zhuǎn)多無處投止。山有虎穴。沖詣告曰。今窮客相投可見容否?;⒛讼鄶y而去。及難解沖乃隨處弘法。沖雖廣宣經(jīng)術(shù)專以楞伽命家。中書杜正倫每咨稟之。時三歲玄奘不許講舊翻經(jīng)。沖曰。君依舊經(jīng)出家。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君請還俗。更依新翻經(jīng)。方許君此意。奘聞遂止。師亦命代弘經(jīng)護法。強禦之士不可及也。仆射于志寧曰。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不可名實拘之。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
僧伽跋摩者。
康國人也。
少出流沙游步京輦。
稟素崇信戒行清嚴。
檀舍是修慈悲在念。
顯慶年內(nèi)奉敕與使人相隨禮覲西國到大覺寺。
于金剛座廣興薦設(shè)。
七日七夜然燈續(xù)明獻大法會。
又于菩提院內(nèi)無憂樹下。
彫刻佛形及觀自在菩薩像。
盛興慶贊時人嘆希。
后還唐國。
又奉敕令往交阯采藥。
于時交州時屬大儉人物餓饑。
于日日中營辦飲食救濟孤苦。
悲心內(nèi)結(jié)涕泣外流。
時人號為常啼菩薩也。
才染微疾奄爾而終。
春秋六十馀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巴西道士。居梓州,與盧照鄰等交往。與女道士王靈妃相戀,后棄之,駱賓王代靈妃作詩責(zé)之。后至長安,居?xùn)|明觀。能詩,喜嘲謔論辯。高宗顯慶中,敕與僧慧立、義褒論辯,連環(huán)不絕。五年,敕與洛陽僧靜泰論辯,傳榮四度無答,帝令給事王君德責(zé)之,令還梓州。有《道德真經(jīng)注》。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巴西(今四川綿陽)人。
高宗時長安東明觀道士。
能詩,喜辯論,善嘲謔。
顯慶、龍朔間,多次應(yīng)詔與僧人義褒、靜泰、靈辯等辯論佛道教義,并互相嘲謔。
總章二年(669)詠興善寺火災(zāi)。
曾居梓州,與盧照鄰為友。
在蜀時與女道士王靈妃相戀,后棄而至長安,駱賓王代王靈妃作長詩相責(zé)。
生平事跡散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丁、《大唐新語》卷一三、《幽憂子集》卷一、《駱臨海集箋注》卷四、《太平廣記》卷二四八引《啟顏錄》。
著《道德真經(jīng)注》4卷,收入《正統(tǒng)道藏》。
全唐詩》存詩1首、斷句2。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京兆人,俗姓韓,字玄惲,名犯太宗諱,以字行。幼出家,居青龍寺。高宗顯慶中,詔住京師西明寺,以著書為務(wù)。有《法苑珠林》、《信福論》、《大小乘禪門觀》、《四分律討要》、《金剛經(jīng)集注》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韓,字玄惲,因避太宗諱,多以字行。原籍伊闕(今河南伊川),因祖代為官,遂居長安(今陜西西安)。12歲出家于長安青龍寺,高宗顯慶間嘗預(yù)玄奘譯事。后入西明寺,與道宣律師同傳律宗。撰有《法苑珠林》、《諸經(jīng)要集》、《善惡業(yè)報論》等書?!?a target='_blank'>法苑珠林》影響最著,在唐代即盛傳,為溝通佛經(jīng)內(nèi)容與變文講唱之津梁?!?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四、《大唐內(nèi)典錄》卷五有傳?!?a target='_blank'>法苑珠林》、《諸經(jīng)要集》等書存其詩偈6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道世字玄惲。避太宗偏諱以字行。俗姓韓氏。其先伊闕人。祖代因官為京兆人。年十二。出家青龍寺。顯慶中詔住慈恩寺。復(fù)詔總持西明寺。編法苑珠林。至總章元年畢功。
全唐詩續(xù)補遺
道世,俗姓韓,字玄惲,伊闕人。后避太宗諱以字行。年十二出家,顯慶中詔居京師西明寺。所著有《法苑珠林》、《諸經(jīng)要集》、《四分律討要》、《金剛經(jīng)集注》等。卒于總章元年后。一云弘道元年卒。詩六十二首。(《全唐詩》無道世詩,傳據(jù)《宋高僧傳》卷四、《釋氏疑年錄》卷四)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字玄惲。其先伊闞韓氏。祖代官京兆。子孫家焉。年十二依青龍寺辭俗名犯大宗廟諱。以字行。 研覈律部。尤慕上乘。顯慶間。以奘師新翻經(jīng)論。入內(nèi)共養(yǎng)。仍選慈恩寺大德輪番行道。不替于時。世預(yù)其列。 及東宮造西明寺亦以英博召居之。時宣律師盛闡毗尼。世輔翊不敢怠。復(fù)編類一書。號法苑珠林。百篇釐為十帙。以使內(nèi)學(xué)披攬。馀著述頗多既而卒。壽臘之詳。史不具述。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道世。
字玄惲。
姓韓氏。
厥先伊闕人也。
祖代因官為京兆人焉。
生且渥潤漸而聰敏。
俄厭眾沙思參救蟻。
二親鐘愛遏絕其請。
久而遂心。
時年十二。
于青龍寺出家。
從執(zhí)德瓶止臨欣鑒。
律宗研覈書籍鉆尋。
特慕上乘融明實性。
于時籍甚三輔欽歸。
顯慶年中。
大帝以玄奘師所翻經(jīng)論。
未幾詔入內(nèi)。
及慈恩寺大德。
更代行道不替于時。
世亦預(yù)其選。
及為皇太子造西明寺。
爰以英博召入斯寺。
時道宣律師當涂行律。
世且旁敷。
同驅(qū)五部之車。
共導(dǎo)三乘之軌。
人莫我及。
道望芬然。
復(fù)因講貫之馀。
仍覽甚深之藏。
以為古今綿代制作多人。
雖雅趣佳辭無足于傳記。
由是搴文囿之菁華。
嗅大義之瞻卜。
以類編錄號法苑珠林。
總一百篇。
勒成十帙。
始從劫量終乎雜記。
部類之前各序別論。
令學(xué)覽之人就門隨部撿括所知。
如提綱焉。
如舉領(lǐng)焉。
世之用心周乎十稔。
至總章元年畢軸。
蘭臺郎李儼為之都序。
此文行于天下。
又著善惡業(yè)報及信福論。
共二十三卷。
大小乘禪門觀及大乘觀。
共十一卷。
受戒儀式禮佛儀式共六卷。
四分律討要五卷。
四分律尼鈔五卷。
金剛經(jīng)集注三卷。
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
世頗多著述。
未測其終。
名避太宗廟諱多行字耳。
故時稱玄惲焉。
王仲丘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沂州瑯邪人。
玄宗開元中歷集賢修撰、起居舍人。
曾上奏請并用《貞觀》、《顯慶》二禮,以糾典章差駁,詔允。
遷禮部員外郎。
曾參與撰輯《開元禮》、《群書四錄》,有《攝生纂錄》。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五
仲丘。沂州瑯邪人。開元中歷左補闕內(nèi)供奉集賢修撰起居舍人。遷禮部員外郎。卒贈秘書少監(jiān)。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