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觀光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01—1370 【介紹】: 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巖判官進六合知縣,坐事免官,滯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明師克元都,復授侍講學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詞學圖錄
張以寧(1301-1370) 字志道,學者稱翠屏先生。福建古田人。官至侍讀學士。以績學享名,人呼之為"小張學士"。仕明,官侍講學士。長于經(jīng)學,尤精《春秋》。有《翠屏集》,詞在集中。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志道閩人洪武初學士
明詩紀事·甲簽·卷三
以寧字志道,古田人。
元進士,官翰林學士。
入明,復授侍講學士,出使安南還,道卒。
有《翠屏稿》、《淮南稿》、《南歸紀行》、《安南紀行集》。
(何喬遠《閩書》:學士奉使安南,御制詩送之。
北還,道卒。
學土亮直通敏,廉謹自將,臨終口占曰:「覆身惟有黔婁被,垂橐都無陸賈金。
」 徐熜勃《筆精》:淮西閫帥夏貴,以至元丙子附元,授中書左丞,至己卯薨。
有吊以詩曰:「自古誰不死,惜君遲四年。
間君今日死,何似四年前?
」元學士古田張以寧以洪武二年徵為原官,四年卒。
與夏貴略相似。
列朝詩集》:國初詩派,西江則劉泰和崧、閩中則張古田志道。
泰和以雅正標宗,古田以雄麗樹幟。
江西之派中降而歸東里,步趨臺閣,其流也卑冗而不振。
閩中之派旁出而宗膳部,規(guī)模唐音,其流也膚弱而無理。
王士禛《古詩選》:有明一代,作者眾多。
七言長句。
在明初則高季迪、張志道、劉子高為最,后則李賓之
至何、李學杜,厭諸家之坦迤,獨于沈郁頓挫處用意。
雖一變前人,號稱復古,而同源異派,實皆以杜氏為昆侖墟。
汪端《明三十家詩選》:志道七古骨力遒健,才氣排宕,發(fā)源杜陵,出入遺山、道園之間,可以獨張一軍。
田按:志道八歲賦《琴堂》詩,釋伯父于獄。
史稱其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筆劄賦詩,可謂榮幸:《翠屏》一集咀含英華,當為閩詩一代開先,二藍、十子,皆在下風。)
維基
張以寧(1301年—1370年),字志道,福建古田人,元末明初官員。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中進士,任黃巖判官、六合尹,因犯事免官。元順帝時,任國子助教、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明朝時,任侍講學士。洪武二年(1369年)秋,出使安南,在返回途中逝世。張以寧著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因其家在古田翠屏山下,稱翠屏先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1—1381 【介紹】: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jīng)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征為國子司業(yè),卒于官。謚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欽定四庫全書·槎翁詩集·提要
臣等謹案,《槎翁詩集》八卷,明劉崧撰。崧,字子高,初名楚,泰和人。元末舉于鄉(xiāng),洪武三年以人材薦,授職方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輸作京師。十三年,手敕召為禮部侍郎,署禮部尚書,致仕。十四年,復召為國子司業(yè),未旬日,卒。崧,七歲能賦詩。及長,日課一篇,讀書天寒,皸裂不少輟。其在官舍,孤燈諷誦,夜分不休,蓋其一生耽嗜吟詠,刻苦甚至故。年愈老而詩亦愈工。清江劉永之、金華宋濂輩,皆極稱之。當明之初,雄才角立,吳中詩派昉于高啟,越中詩派昉于劉基,閩中詩派昉于林鴻,嶺南詩派昉于孫蕡,而江右詩派則昉于崧。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后進,迨楊士奇等嗣起,豫章人士,復變?yōu)榕_閣博大之體,而骨力不堅久之,遂浸成冗漫。北地信陽,乃乘其弊而力排之,遂分正嘉之門戶。然崧之平正典雅,實不失為正聲,固不能以末流放失,并咎創(chuàng)始之人矣。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高,初名楚,太和人。明初以人材舉授兵部職方即中,遷北平按察副使,坐事輸作京師。尋,放還,徵拜禮部侍郎,署吏部尚書。請老歸。復召為國子司業(yè),有《槎翁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一
崧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人。
元未舉于鄉(xiāng)。
洪武初以經(jīng)明行修舉,授兵部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
坐事輸作京師,尋放歸。
徵拜禮部侍郎,署吏部尚書,致仕歸。
復徵為國子司業(yè)。
有《槎翁詩選》十二卷、《補遺四卷》、《文集》十八卷。
(王士禛《古詩選》:有明一代,作者眾多。
七言長句,在明初則高季迪、張志道、劉子高為最,后則李賓之。
至何、李學杜,厭諸家之坦迤,獨于沈郁頓挫處用意,雖一變前人,號稱復古,而同源異派,實皆以杜氏為昆侖墟。
田按:子高詩有《鐘陵》、《五云》、《鄧溪》、《雙溪》、《鳳山》、《瑤峰》、《墨池》、《東門》、《珠林》、《龍灣》、《北巖》、《龍門》、《戊巳》十有三集,合為《槎翁詩選》。
其自序云:「年十六,得臨川虞翰林、清江范太史詩誦之,晝夜不廢。
益求漢、魏而下,盛唐以來號為大家者,究其意之所在。
知成樂必本于眾鈞,故未嘗執(zhí)一器,以求八音之備;調(diào)膳必由于庶味,故未嘗設一品,以求八珍之全。
其不能自己于言者,譬如幽鳥之鳴春,秋蟲之號寒。
」可謂究極此事之甘苦。
宋潛虛、劉仲修、烏春草作集序,甚致推崇。
王弇州「胡元瑞、錢牧齋、朱竹亦有論定。
余獨賞漁洋「七言為最」一語。
故此選七言采掇為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