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隋煬帝

相關(guān)人物:共 174 位
共 17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一名窣和。姓劉氏。咸陽東北三城定陽稽胡也。勇而多力。嗜獵射。倜儻自縱。雅不得鄉(xiāng)里譽。治家至贍足。父母兄弟相孝友。仕以梁城突將守襄陽。嘗被酒獲疾。死歷地獄諸苦。因出家。住慈州安民寺。后復(fù)往越。禮舍利??虆栠M脩。具如別傳。太延元年。西游涼州番禾。望東北御谷而拜曰。此崖他日當(dāng)有尊像出現(xiàn)。而或全或缺。世之治亂系焉。正光初。忽大風(fēng)雨疾雷破山。見一丈八石像屹立。嚴(yán)整而無其首。人競琢首置之。隨置隨墮。視其勢不可置。乃已。而魏之衰自此始。逮周興。光發(fā)城東七里澗。掘之得首。舉而合之像上。如素。保定初。詔建寺其地。額瑞像。建德初。像首復(fù)墮。而滅法之兆見矣。隋開皇間。像完美殊甚。大業(yè)五年。上躬致禮敬。詔易寺額為感通。以旌其異。夫象當(dāng)達之記。更八十七年。而后果出現(xiàn)。又四十馀年而與首合。又十馀年而首墮。每合每墮。驗如達記。是何其神也。達死。肅之酒泉。阇維獲碎骨如葵子。關(guān)表百姓。至今以廟貌奉之。號劉師佛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慧達。
姓劉。
名窣(蘇骨反)和。
本咸陽東北。
三城定陽稽胡也。
先不事佛。
目不識字。
為人兇頑。
勇健多力樂。
行獵射。
為梁城突騎。
守于襄陽。
父母兄弟三人并存。
居家大富。
豪侈鄉(xiāng)閭縱橫不理。
后因酒會遇疾。
命終備睹地獄眾苦之相。
廣有別傳。
具詳圣跡。
達后出家。
住于文成郡。
今慈州東南高平原。
即其生地矣。
見有廟像。
戎夏禮敬處于治下安民寺中。
曾往吳越。
備如前傳。
至元魏太武大延元年。
流化將訖。
便事西返。
行及涼州番禾郡東北望御谷。
而遙禮之。
人莫有曉者。
乃問其故。
達云。
此崖當(dāng)有像現(xiàn)。
若靈相圓備。
則世樂時康。
如其有闕。
則世亂民苦。
達行至肅州酒泉縣城西七里石澗中死。
其骨并碎。
如葵子大可穿之今在城西古寺中。
塑像手上。
寺有碑云。
吾非大圣。
游化為業(yè)。
文不具矣。
爾后八十七年至正光初。
忽大風(fēng)雨。
雷震山裂。
挺出石像。
舉身丈八。
形相端嚴(yán)。
惟無有首登。
即選石命工彫鐫別頭。
安訖還落。
因遂任之。
魏道陵遲。
其言驗矣。
逮周元年。
治涼州城東七里澗。
忽有光現(xiàn)徹照幽顯。
觀者異之。
乃像首也。
便奉至山巖安之。
宛然符會。
儀容彫缺四十馀年。
身首異所二百馀里。
相好還備。
太平斯在。
保定元年。
置為瑞像寺焉。
乃有燈光流照鐘聲飛向。
相續(xù)不斷。
莫測其由。
建德初年。
像首頻落。
大蒙宰及齊王。
躬往看之。
乃令安處。
夜落如故。
乃經(jīng)數(shù)十。
更以馀物為頭。
終墜于地。
后周滅佛法。
僅得四年鄰國殄喪。
識者察之方知先鑒。
雖遭廢除像猶特立。
開皇之始經(jīng)像大弘。
莊飾尊儀更崇寺宇。
大業(yè)五年。
煬帝躬往禮敬厚施。
重增榮麗。
因改舊額為感通寺焉。
故令模寫傳形量不可測。
約指丈八臨度終異。
致令發(fā)信彌增日新。
余以貞觀之初歷游關(guān)表。
故謁達之本廟。
圖像儼肅日有隆敬。
自石隰慈丹延綏威嵐等州。
并圖寫其形所在供養(yǎng)。
號為劉師佛焉。
因之懲革胡性。
奉行戒約者殷矣。
見姚道安制像碑。
神僧傳·卷第三
釋慧達。姓劉氏。名窣和。本咸陽東北三城定陽稽胡也。先不事佛目不識字。后因酒會疾。命終備睹地獄眾苦之相。因出家為僧。住于文成郡。至元魏太武太延元年流化將訖。便事西返行及涼州番禾郡東北望御谷而遙禮之。人莫有曉者。乃問其故。達云。此崖當(dāng)有像現(xiàn)。若靈相圓備則世樂時康。如其有闕則世亂民苦。爾后八十七年至正光初。忽天風(fēng)雨雷震山裂。挺出石像舉身丈八。形相端嚴(yán)唯無有首。登即選石命工彫鐫別頭安訖還落。因遂住之。魏道凌遲其言驗矣。逮周元年治涼州。城東七里澗忽有光現(xiàn)。徹照幽顯觀者異之。乃像首也便奉至山巖安之。宛然符會。相好圓備。太平斯在。保定元年置為瑞像寺焉。識者方知其先監(jiān)。達后行至肅州酒泉縣城西七里澗中死。其骨并碎如葵子大??纱┲?。今城西古寺中塑像在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9—599 【介紹】: 南朝陳僧。丹陽人,俗姓陶。專攻律學(xué),住揚都奉誠寺。陳宣帝時敕受大律都,僧尼從之受戒者達三千余眾。著有《律義疏》、《羯磨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姓陶氏。丹陽人。母齊中書阮韜女。文始在娠。夢梵僧以松枝授之曰。與汝子男。為麈尾。及生。骨氣視他有異。年十五。師寶田寺沙門智成。受具之后。即依奉誠僧辯。學(xué)十誦。復(fù)歸大明彖公下。通練諸部。梁大同七年。詔于光業(yè)寺。首開律藏。以靈味瓦棺等寺奏請也。時陳郡殷鈞為檀越。聽眾二百。成規(guī)肅然。屬梁季。禍難薦作。乃避地閩中。而僧宗法準(zhǔn)皆執(zhí)卷請益。真諦三藏亦同止晉安。故講譯交會。而法門增氣矣。屠沽變業(yè)。漁獵革心。內(nèi)眾資身之具。于是備焉。逮陳氏有國。徒侶益進。宣帝嘗用兵淮淝。詔僧尼餫饟。以紓民力。文因諫曰。君子以禮義為國。而役及出世逃俗之士。豈禮義哉。且啟敵人覬覦之心。陛下今日寧欲以效宇文之酷乎。宇文之廢滅三寶。是自廢滅也。祚促祿窮。行當(dāng)見之。乃停罷前詔。尚書令濟陽江總尤忻慕。閱旬日輒造房訪道。隋興憲章頹弛。仍賴文以振勵云。璽書為褒勉。前后州將皆尊仰。年德。脩敬罔怠。柱國武山公郭衍。每躬??妻子。詣寺齋會。請敷暢。負(fù)笈來受。動盈千數(shù)。開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終。于所住寺。壽九十一。窆寺之南山東壟。直辯律師墓。平生講十誦。八十五遍。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金光遺教等。各有差。著律義疏十二卷。羯磨疏四卷。菩薩戒疏兩卷。弟子得戒者。三千馀人。得法者則道志法成為拔萃。昔文夢。釣海獲二大魚。心獨異之。以詢建初瓊上人。瓊曰斯吉兆也。后必有二龍。傳公業(yè)者。志才解優(yōu)美。太尉晉王禮敬之。待為家僧。仁壽間?;廴盏缊鲠尫ㄕ?。為文樹碑。以表其墓。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釋智文。
姓陶。
丹陽人。
母齊中書完韜女也。
懷文之始夢睹梵僧。
把松枝而授曰。
爾后誕男與為麈尾。
及文生也卓異恒倫。
志學(xué)之年依寶田智成。
以為師傅。
既受具后專講玄津。
以戒足分為五乘。
律檢開成七眾。
豈止通衢生死。
亦乃組轡道場。
義須先精方符佛意。
值奉誠僧辯。
威德冠眾解行高物。
傳業(yè)之盛獨步江表。
推其領(lǐng)袖則大明彖公。
文初依辯學(xué)。
后歸彖下。
十誦諸部罔弗通練。
以梁大同七年。
靈味凡官諸寺啟敕。
請文于光業(yè)寺。
首開律藏。
陳郡殷均為之檀越。
故使相趨常聽二百許人。
屬梁末禍難。
乃避地于閩下。
復(fù)光嶺表。
時僧宗法準(zhǔn)。
知名后進。
皆執(zhí)卷請益。
又與真諦同止晉安。
故得講譯都會交映法門。
邊俗信心于斯風(fēng)革。
酒家毀其柞器。
漁者焚其罟網(wǎng)。
僧尼什物于是備焉。
有陳馭宇江海廓清。
講授門徒彌繁梁季。
宣帝命旅剋有準(zhǔn)淝。
一戰(zhàn)不功千金日喪。
轉(zhuǎn)輸運力遂倩眾僧。
文深護正法不懼嚴(yán)誅。
乃格詞曰。
圣上誠異宇文廢滅三寶。
君子為國必在禮義。
豈宜以勝福田為胥下之役。
非止延敵輕漢。
亦恐致罪尤深。
有敕許焉。
事即停寢。
爾后凡所詳奏莫非允愜。
理眾擯罰咸符時要。
尚書令濟陽江總。
??道造房無爽旬月。
是知學(xué)而有祿德必有鄰。
法位宜升眾望悅矣。
大隋革運別降綸言。
既屏僧司憲章律府。
大軍之后荊棘攸生。
十濫六群滋彰江表。
文又案法澄剪。
尋得無聲深。
可謂少壯免白發(fā)之妖。
稊莠絕青田之穢矣。
前后州將。
甫及下車。
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
柱國武山公郭衍。
祇敬倍常。
躬攜妻子到寺檀舍。
盛設(shè)法齋請敷律題。
抑揚剖析有克壯之姿。
聽侶千馀罔不嗟服。
以開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
遷于住寺。
春秋九十有一。
即窆寺之南山東壟。
與辯律師墓相望。
自文之據(jù)道也器宇剛物風(fēng)范肅人。
戒品圓凈處斷明白。
然剖折章句詞省義富。
眾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
又金陵軍火遺燼莫留。
乃誓志葺治惟新舊趾。
講十誦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
金光遺教等各有差焉。
著律義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薩戒疏兩卷。
學(xué)門傳貴以為口實。
僧尼從受戒者三千馀人。
學(xué)士分講者。
則寶定慧峙慧巘智升慧覺等。
惟道志法成。
雙美竹箭擁徒建業(yè)。
文昔夢泛舟海釣獲二大魚。
心甚異之。
及于東安寺講。
麈尾才振兩峰俱落。
深怪其事。
以詢建初瓊上。
乃曰。
斯告之先見。
必有二龍傳公講者。
其言果矣。
志名解最優(yōu)。
大尉晉王。
家僧禮待。
以仁壽之歲。
志為樹碑內(nèi)。
慧日道場釋法論為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5—594 【介紹】: 隋僧。咸陽人。俗姓孟。七歲入道,博誦法言。受戒后志愈清厲,學(xué)行為同輩所推,號無上士,北周武帝以為周國三藏,任陟□(山左)寺主。入隋,住清禪寺。帝后欽敬,布施甚多。臨終,以衣資施于三寶,無疾而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咸陽孟氏。
七歲入道。
循聽講肆。
久之依止禪師開公。
而攝念焉。
逮于受具。
其志逾清厲。
學(xué)僧祇。
十有馀遍。
而講解之。
致徒三百。
京輔以為宗。
后以言說無益。
更脩前行。
形若槁木。
心如死灰。
于是色想除。
而光明發(fā)。
六行偏精。
五門并達矣。
開公以上首稱之。
眾中同學(xué)歸敬。
開亡。
遂以其徒二百馀人。
委之訓(xùn)導(dǎo)。
聲馳隴塞。
化滿關(guān)河。
趨承下風(fēng)。
千里相屬。
周武帝尤加欽注。
詔曰。
崇禪師精悟獨絕。
所領(lǐng)學(xué)徒。
淑于德義。
未聞有犯。
可為國之三藏。
并陟岵寺主。
崇以職事滯淹。
假以他緣。
奏乞于免。
詔從之。
及廢教。
徇俗不自異。
詔授金紫光祿。
終無所屈。
大象初。
隋文帝以潛德秉周政。
大法且復(fù)。
詔先度百二十僧。
崇預(yù)其數(shù)。
住興善寺。
仍詔充寺主。
固辭。
乃募緣創(chuàng)寺。
以酬宿愿。
蓋以法運之否。
昔嘗許之云。
帝登極。
卒營九寺。
以足十?dāng)?shù)焉。
常是時。
我唐高祖。
方以留守居太原。
亦割宅為清禪寺。
以致眾。
煬帝居晉邸。
斥民七十戶水硙碾等。
為寺基業(yè)。
開皇初。
賜帛一萬四千匹。
布五千端。
綿千屯。
綾二百匹。
錦二十匹。
上色米千石。
皇后錢五千貫。
氈五十領(lǐng)。
剃刀五十具。
其建浮圖也。
仍以神尼智仙所授舍利六粒。
用助弘業(yè)。
會教門載啟。
深契帝心。
詔匠杜崇如法營治。
賜錢三千馀貫。
為磚瓦費。
又悉斂內(nèi)宮。
及躬所御故服。
得一千三百襲。
使鬻之。
以資匱竭。
晉邸在楊越。
自其鎮(zhèn)造露盤十一級。
始開皇十一年。
至十四年乃畢工致。
而冠之浮圖之顛。
見者稱嘆。
其馀佛堂僧院。
皆王力焉。
詔崇出入禁籞。
無擁通宮籍。
以為常。
因為帝后。
述凈土業(yè)。
帝每自稱師兒。
后自稱師女。
其恩禮之重如此。
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無疾卒于所居之房。
壽八十。
上哀慟。
詔所司營給喪事。
塔全身于終南山。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七 習(xí)禪篇之二
釋曇崇。
姓孟氏。
咸陽人。
生知正見幼解信奉。
七歲入道。
博誦法言。
勤注無絕。
后循聽講肆雄辯無前。
乃以慧燈欲全本資攝念。
圣果將克必固定想。
因從開禪師而從依止。
逮乎受戒志逾清厲。
遂學(xué)僧祇十有馀遍。
依而講解。
聽徒三百。
京輔律要此而為宗。
后弊于言說更崇前觀。
額上鼻端是所存想。
山間樹下為其居處。
既而光明內(nèi)發(fā)。
色相外除。
形木若枯心灰猶死。
偏精六行冠達五門。
開公處眾稱為第一。
遂得同學(xué)齊敬。
又號為無上士也。
及師亡遺囑令攝后徒。
于時五眾二百馀人依崇習(xí)靜。
聲馳隴塞化滿關(guān)河。
尋路追風(fēng)千里相屬。
填門盈室坐誨門人。
或初修不凈。
或終學(xué)人空。
念彼慈悲弘斯正則。
周武皇帝特所欽承。
乃下敕云。
崇禪師德行無玷精悟獨絕。
所預(yù)學(xué)徒未聞有犯。
當(dāng)是尊以德義。
故則眾絕形清。
可為周國三藏年任陟岵寺主。
即從而教導(dǎo)。
僧尼有序響名稱焉。
每為僧職滯蹤。
未許游涉乃假以他緣遂蒙放免。
末遺法淪蕩便從流俗。
外順王威內(nèi)持道素。
又授金紫光祿等銜。
并不依就。
雖沈厄運無癈利人。
大象之初皇隋肇命。
法炬還炤。
即預(yù)百二十僧。
敕住興善。
尋復(fù)別敕令宰寺任。
重勤辭遜又不受之。
而道冠僧群。
王公戒范。
昔以佛法頹毀。
私愿早隆。
謹(jǐn)造一寺用光末法。
因以奏上。
帝乃立九寺以副崇愿。
皆國家供給終于文世。
高唐公素稟行門偏所歸信。
遂割宅為寺引眾居之。
敕以虛靜所歸禪徒有譽。
賜額可為清禪。
今之清明門內(nèi)寺是也。
隋氏晉王欽敬禪林。
降威為寺檀越。
前后送戶七十有馀。
水硙及碾。
上下六具永充基業(yè)。
傳利于今。
天子昔所承名。
今親正業(yè)。
開皇之初敕送絹一萬四千疋布五千端綿一千屯綾二百疋錦二十張五色上米前后千石。
皇后又下令送錢五十貫氈五十領(lǐng)剃刀五十具。
崇福感于今愿。
流于后望。
建浮圖一區(qū)。
用酬國俸。
帝聞大悅。
內(nèi)送舍利六粒。
以同弘業(yè)。
于時釋教初開。
圖象全闕。
崇興此塔深會帝心。
敕為追匠杜崇。
令其繕績。
料錢三千馀貫計。
塼八十萬。
帝以功業(yè)引費。
恐有匱竭。
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總一千三百對。
以助隨喜。
開皇十一年。
晉王鎮(zhèn)總楊越。
為造露盤并諸莊飾。
十四年內(nèi)方始成就。
舉高一十一級。
竦耀太虛。
京邑稱最。
爾后?遺相接。
眾具繁委。
王又造佛堂僧院。
并送五行調(diào)度。
種植樹林等事。
并委僧眾。
監(jiān)檢助成。
崇既令重當(dāng)朝。
往還無壅。
宮閤之禁門籍未安。
須有所論執(zhí)錫便進。
時處大內(nèi)為述凈業(yè)。
文帝禮接自稱師兒。
獻后延德又稱師女。
及在于本寺則敕令載馳。
問以起居。
無晨不至。
自所獲外利盡施伽藍。
緣身資蓄衣缽而已。
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遷化寺房。
春秋八十矣。
皇情哀慘下敕葬焉。
所須喪事有司供給。
皂白弟子五千馀人。
送于終南至相寺之右。
為建白塔。
勒銘存今。
初崇未終七日。
寺內(nèi)幡竿無故自折。
門外汲井忽爾便枯。
眾怪其由也。
及至晦夜。
崇遺告曰。
吾有去處今須付囑。
即以衣資施于三寶。
及至后夜覺有異相。
就而觀之方知氣絕。
無疾而逝。
形色如生。
因以奏聞。
莫不懷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彭氏。
安定鶉孤人。
少出家。
居太白山之九隴精舍。
疏衣糲食。
治禪業(yè)。
將終其身。
開皇中。
至江都煬帝晉王在。
鎮(zhèn)安。
上謁。
閽者。
以其形貌矬陋。
不為通。
安日造門。
雖喻遣。
莫肯去。
王聞而召見之。
宛如舊識。
即俾居慧日寺。
凡所游往必與俱。
嘗至泰山。
遇渴乏。
四顧惟石巖。
勢不可得水。
安引刀刺石。
水崩注。
王大嗟賞。
因問安此誰力耶。
安曰。
殿下福德力也。
遂入磧。
達于泥海。
所遭變。
故皆賴安得無所損。
將過神通寺始入谷。
先見一僧乘白驢至。
王問何人。
安曰。
朗公也。
以殿下有意營造故。
來奉迎耳。
頃之一僧持緘請?zhí)丛健?div id="gwyrels"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531_0_42_comment'>
安為達之。
抵寺見一神人。
手憑講堂鴟吻坐俯視群眾來往。
王又問。
安答曰。
太白山神從殿下者也。
他異不復(fù)具錄。
大業(yè)初。
帝尤務(wù)侈靡。
益重安。
于是使安悉招諸隱逸。
如郭智辨釋志公澄公杯渡之流于慧日。
且辟寶揚道場于東都。
集道藝二千馀人。
于內(nèi)。
以行道。
十一年春。
四方多難。
安竟無疾而終。
春秋九十八矣。
將終。
密以后來禍敗事。
預(yù)告上。
故上臨難能無所懼 當(dāng)陳之季。
有法濟者。
方著名南國。
逮隋寵遇無比。
然精進寡欲。
儕類莫與抗。
屢宿禁中。
未嘗或見墮容媚態(tài)。
文帝造香臺寺于長安。
煬帝造龍?zhí)斓缊鲇跂|都。
一以為濟設(shè)也。
濟于宮中。
嘗乘所賜白馬。
或以病告。
祝水飲之輒愈。
又能治鬼物。
言事之未然。
大業(yè)四年。
忽詣上辭曰。
天命不常。
復(fù)須后世。
唯愿弘護荷負(fù)含生。
遂坐逝。
剃發(fā)將殮。
須臾發(fā)生。
頓長可半寸許。
上曰。
禪師入滅盡定耳。
何可葬也。
當(dāng)為出之擊大鐘一月馀。
然后廢朝。
素服葬之蔣州。
隨所至設(shè)齋。
費出所在官府。
東都王公以下。
為造大幡四十萬。
日齋百僧。
僧襯帛二十五疋。
通以七七之日計。
則所廢十馀萬。
嗚呼盛哉。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法安。
姓彭。
安定鶉孤人。
少出家。
在太白山九隴精舍。
慕禪為業(yè)。
粗食弊衣卒于終老。
開皇中。
來至江都令通晉王
時以其形質(zhì)矬陋言笑輕舉。
并不為通。
日別門首。
喻遣不去。
試為通之。
王聞?wù)偃胂嘁娙缗f。
便住慧日。
王所游履必赍隨從。
及駕幸泰山。
時遇渴乏。
四顧惟巖無由致水。
安以刀刺石。
引水崩注。
用給帝王。
時大嗟之。
問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從王入磧。
達于泥海。
中應(yīng)遭變皆預(yù)避之得無損敗。
后往泰山。
神通寺僧來請?zhí)丛健?div id="tbsqdlx"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531_1_30_comment'>
安為達之。
王乃手書寺壁為弘護也。
初與王入谷。
安見一僧著弊衣乘白驢而來。
王問何人。
安曰。
斯朗公也。
即創(chuàng)造神通。
故來迎引。
及至寺中又見一神狀甚偉大。
在講堂上。
手憑鴟吻下觀入眾。
王又問之。
答曰。
此太白山神。
從王者也。
爾后諸奇不可錄。
大業(yè)之始。
帝彌重之。
威轢王公見皆屈膝。
常侍三衛(wèi)奉之若神。
又往名山召諸隱逸。
郭智辯釋志公證公杯度。
一時總萃慧日。
道藝二千馀人。
四事供給資安而立。
又于東都為立寶楊道場。
惟安一眾居中樹業(yè)。
至十一年奏。
四方多難。
無疾而終所住。
春秋九十八矣。
初將終前。
告帝后事。
安其亡后百日火起出于內(nèi)宮。
彌須慎之。
及至寒食油沸上焚。
夜中門閉。
三院宮人一時火死。
帝時不以為怪。
送柩太白。
資俸官給。
然安德潛于內(nèi)。
外同諸侶。
惟眠不施枕頸無委曲。
延頸床邊口流涎溜。
每至升許為異。
時有釋法濟者。
通微知異僧也。
發(fā)跡陳世。
及隋二主皆宿禁中。
妃后雜住精進寡欲。
人罕登者。
文帝。
長安為造香臺寺。
后至東都造龍?zhí)斓缊觥?div id="uc1obt0"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531_1_86_comment'>
帝給白馬。
常乘在宮。
如有疹患。
咒水飲之。
無不必愈。
又能見鬼物。
預(yù)睹未然。
大業(yè)四年。
忽辭上曰。
天命不常復(fù)須后世。
惟愿弘護荷負(fù)含生。
便爾坐卒。
剃發(fā)將殮。
須臾發(fā)生長半寸許。
帝曰。
禪師滅定何得理之。
索大鐘打之一月馀日。
既不出定身相如生。
天子廢朝百官素服。
敕送于蔣州。
吏力官給行到設(shè)齋。
物出所在。
東都王公以下。
為造大幡四十萬口。
日齋百僧。
至于七七。
人別日?二十五段。
通計十馀萬匹。
斯并荷其福力故。
各傾散家珍云。
神僧傳·卷第五
釋法安姓彭氏。
安定鶉孤人。
少出家在太白山九隴精舍慕禪為業(yè)。
粗食弊衣卒于終老。
開皇中來至江都令通晉王
時以其形質(zhì)矬陋言笑輕舉并不為通。
日到門首喻遣不去。
試為通之。
王聞?wù)偃胂嘁娙缗f。
便住慧日寺。
王所游履必赍隨從及駕幸泰山時遇渴乏四顧唯巖無由致水安以刀刺石引水崩注用給帝王時大嗟之問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從王入沙磧達于泥海中應(yīng)遭變。
皆預(yù)避之得無損敗。
后往泰山神通寺。
僧來請?zhí)丛桨矠檫_之。
王乃手書寺壁為弘護也。
初與王入谷。
安見一僧著弊衣乘白驢而來。
王問何人。
安曰。
斯朗公也。
即創(chuàng)造神通故來迎引。
及至寺中。
又見一神狀甚偉大。
在講堂上手憑鴟吻下觀人眾。
王又問之。
答曰。
此太白山神從王者也。
爾后諸奇不可錄。
至十一年春。
四方多難。
無疾而終所住。
春秋九十八。
李子雄 朝代:北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582 【介紹】: 北周趙郡人。
李裔子。
少學(xué)文史,兼習(xí)騎射。
從達奚武與北齊戰(zhàn)于芒山,諸軍被破,子雄軍獨全。
累遷涼州總管長史、亳州刺史。
入隋任鴻臚卿,進爵高都郡公。
晉王楊廣出鎮(zhèn)并州,文帝委以河北行臺兵部尚書以佐之。
為官正直,晉王敬憚之。
歲余卒。
李雄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585 【介紹】: 隋趙郡高邑人,字毗盧。
少慷慨有大志,習(xí)騎射。
北周時從達奚武平漢中,定興州,討汾州叛敵,從韋孝寬略定淮南。
拜豪州刺史,加上開府。
入隋,拜鴻臚卿,進爵高都郡公。
晉王楊廣出鎮(zhèn)并州,雄任河北行臺兵部尚書,為官正直,王敬憚之,吏民稱美。
歲余,卒于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25—605 【介紹】: 隋僧。揚州建業(yè)人。習(xí)經(jīng)史,能詩文。初從寶瓊學(xué)《成實》,又從興皇朗法師聽酌四論。聞則明悟,因負(fù)令譽。先入居慧日道場,后住日嚴(yán)寺,講《法華經(jīng)》。著有《法華疏》及集數(shù)十卷。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揚州建業(yè)人。
姿性雄爽。
儀軌端雅。
少為儕輩所尚。
始稟彭城寺瓊法師成實論。
學(xué)者尤所推挹。
及瓊疾。
而議所傳。
眾咸讓。
不敢當(dāng)。
而莊獨無所歉。
瓊曰。
莊首大足小。
終無所成。
且恐其徙轍馀宗耳。
后莊果從。
興皇朗法師。
聽四論。
入內(nèi)道場弘演。
煬帝在春坊。
寵眷日甚。
蓋居蕃時。
已致書問。
詶和篇章云。
俄入住日嚴(yán)寺。
屢賜燕見。
仍就宮闈講授。
晚又講法華于日嚴(yán)。
著疏三卷。
帝初即位。
以舊恩。
賜帛五百匹氈三十領(lǐng)。
隨駕雒陽。
終年八十一矣。
即大業(yè)初也。
有集數(shù)十卷。
續(xù)高僧傳·卷第九 義解篇五
釋道莊。
楊州建業(yè)人。
游踐經(jīng)史聽習(xí)玄論。
皆會其標(biāo)詣。
而儀止弘雅立性滔然。
故少為同倫所尚。
初聽彭城寺瓊法師。
稟受成實。
宗匠師表門學(xué)所推。
瓊后年疾相侵。
將欲傳緒。
通召學(xué)徒宗猷顧命。
眾咸揖謝于莊。
允當(dāng)遺寄。
瓊曰。
莊公學(xué)業(yè)優(yōu)奧。
誠如弘選。
理副諸望。
用光于后。
然其首大足小。
終無后成。
恐其徙轍馀宗耳。
遂不行眾議。
莊后果鄙小乘歸崇大法。
從興皇朗法師。
聽酌四論。
一聞神悟挺慧孤超。
后入內(nèi)道場時聲法鼓。
一寺榮望無不預(yù)筵。
咨謁前疑披解無滯年德既富皆敬而推焉。
帝昔處蕃。
致書禮問。
詩論嘉篇每令扣擊。
詞采豐逸屢動人心。
末又追入京師。
住日嚴(yán)寺。
頻蒙謁見酬抗新敘。
引處宮圍令其講授。
言悟清華玄儒總萃。
皆嘆其博要也。
晚出曲池日嚴(yán)本室。
又講法華。
直敘綱致不存文句。
著疏三卷。
皆風(fēng)骨雅趣。
師者眾焉。
煬帝初臨以莊留連風(fēng)雅道味所流。
賜帛五百段氈四十領(lǐng)。
隨駕東指。
因疾而卒于洛陽。
時年八十一矣。
即大業(yè)之初也。
有集數(shù)十卷多在淮南。
少流北壤。
僧法論 朝代:西梁至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僧。
南郡人,俗姓孟。
初住荊州天皇寺,博通內(nèi)外,詞理鋒挺。
后梁明帝蕭巋禮重之。
隋文帝時,召入道場,后住京師日嚴(yán)寺。
文帝幸仁壽寺,法論特蒙接對。
煬帝在東宮時,優(yōu)禮彌厚。
即位后,特賜木皮袈裟,尋隨駕至洛。
卒年七十八。
有集。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荊州天皇寺。
旋自引去。
隱青溪之覆舟山。
業(yè)成實。
尤善屬文。
梁明帝雅重之。
屢徵召不赴。
煬帝在蕃邸。
躬禮致之。
追入京輦。
住日嚴(yán)寺。
謁文帝于仁壽宮。
詔于大寶殿賜凈饌。
論在座上詩頌德。
帝嘉嘆。
煬帝在春宮。
寵眷彌厚。
大業(yè)元年。
將移東門。
詔賜千秋樹皮袈裟一領(lǐng)。
帛五百段。
氈四十領(lǐng)。
皇后賜狐腋皮坐褥法服等。
因隨駕至洛。
未幾而卒。
年七十八。
論志欲以粉藻黼黻宗乘。
嘗續(xù)傳名僧。
無所就。
有別集八卷。
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九 義解篇五
釋法論。
姓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荊州天皇寺。
博通內(nèi)外。
詞理鋒挺。
隱淪青溪之覆舟山。
味重成實研洞文采。
談敘之暇命筆題篇梁明帝重其雅素厚禮徵召。
而性在虛閑不流世供。
葛屨蒲服用卒生年。
隋煬在蕃遠聞令德。
召入道場晨夕賞對。
王有新文頌集。
皆共詢謀。
處俗傳揚亟移歲序。
后入京輦住日嚴(yán)寺。
文帝時幸仁壽。
論往謁見特蒙接對。
躬事展禮。
帝美其清悟。
為設(shè)凈饌于大寶殿。
登即在坐。
上詩敘談帝德宮觀宏麗今古。
高祖重加嘆賞。
晉王之處春坊。
優(yōu)禮彌厚。
中使慰沃啟疏相尋。
大業(yè)元年將移東闕。
下敕賜千秋樹皮袈裟十領(lǐng)帛五百段氈四十領(lǐng)。
皇后賜狐掖皮坐褥及法服等物。
故其道望帝后咸供之隆重為類此也。
因隨駕至洛。
不久而終。
時年七十八矣。
皇上哀悼賻贈有加。
仍敕所在。
傳送葬于荊楚。
自論爰初蒞法。
崇尚文府。
雖外涉玄儒。
而內(nèi)弘佛教。
所以綴采篇什。
皆敘釋風(fēng)。
當(dāng)即纘敘名僧。
將成卷帙。
未就而卒。
本遂不行。
顧惟高德有墜者眾矣。
有別集八卷行世。
僧曇選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1—625 【介紹】: 隋唐時僧。瀛州高陽人。俗姓崔。博通經(jīng)術(shù),以《涅槃》著名。晚住并州興國寺,時奉為師傅。隋楊諒反,占寺為甲坊。亂平,楊素將誅寺僧,曇選挺身以救,僧眾終獲免。煬帝大業(yè)末,兵饑交接,曇選施食救饑,廣行善業(yè)。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姓崔。高陽人。天恣鑲瑋。不偶時俗。通經(jīng)惟務(wù)大義而已。不以文句琑屑為學(xué)。然尤??于涅槃。晚居并部之興國寺。每眾集。必推坐端。詶問之間。辭辨宏放。嬰其鋒輒推挫。時人以豹選。目人揚諒之亂。賊以興國寺為甲坊。以武德寺為食坊。及揚素以官軍入城賊皆就擒。且責(zé)問諸僧。為賊巢穴狀。僧辭曰。王力嚴(yán)切。不敢遮約。蓋謂鎮(zhèn)守者。有以激變之也。于是素怒曰。初激變時。且有幾僧諫王而被殺者。所云王力嚴(yán)切。不亦誣乎。此其情皆同反??梢儡姺ㄐ惺隆r選出眾對曰。比者不軌之民。動于天紀(jì)。皆由慈悲之化。陵遲至此。誠僧等之罪。公幸見教。豈敢逃責(zé)。素乃悅。因悉屏退僧眾。而獨留選論議。迫莫始罷去。馀僧亦無所問。大業(yè)之季。兵饑薦臻。分衛(wèi)莫足給。興國倉廩雖富??蜕葹殚捠卣呔芙^。選念以為此滅法徵。每操杖逐閽者。而進客于堂。日盈座。子弟以卑少。噤莫敢語。久之眾約。獨許選納。客馀不得為例。后置大鎗房中。日以所受于常住。與諸乞丐。而得者并為饘粥手斟酌。列坐群餓。而賦之惟均。迄歲稔罔怠。眾賴以活。 國初沙門智滿。有重名。居義興新寺。聽學(xué)去來。馀三百人。規(guī)制嚴(yán)整。一日選竟造寺庭詰曰。卿等飽食暖衣。政復(fù)何所進脩。而風(fēng)聲洋溢。其無乃罔冒歟。且吾徒之所行。必?fù)?jù)經(jīng)誥。今茲所據(jù)。寔何經(jīng)。曰方等經(jīng)懺。曰試為我讀之。才閱首卷曰。此經(jīng)有四卷??墒顾娜艘粫r讀也。沙門道綽從旁曰一時讀。則聽者或至昏亂。曰吾聽豈同汝聽耶。于是四卷一時讀。讀未竟遽止之曰。陀羅尼力。有如此者。又曰。流俗矯詐。蠹蝕佛法。汝能知所憑藉則庶幾。 武德八年。閉門養(yǎng)痾。益自省。問候者充牣廡宇。選尸臥。引衣舒足曰。吾茲定生何處乎。道綽曰。阿阇黎西方樂土。名安養(yǎng)國。彼佛愿重。欲往生者。無不攝受。選咄之曰。為身求樂吾非汝儔。綽曰審若爾則無生耶。曰無生則無所不生。遂掩息。壽九十五。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釋曇選。
姓崔。
高陽人。
神慧譎詭不偶時俗。
雖博通經(jīng)術(shù)。
而以涅槃著名。
不存文句。
護法為慮本。
晚住并部興國寺。
川邑奉之以為師傅。
每有眾集居于座元。
酬問往還以系節(jié)為要。
吐言開令宏放終古。
僧侶乃多莫敢摧挫。
時人目為豹選者也。
及楊諒逆節(jié)中外相叛。
招募軍兵繕造牟甲。
以興國寺為甲坊。
以武德寺為食坊。
后于武南置陣。
楊素敗之。
官軍入郭搜求逆黨。
總集諸僧責(zé)供反者。
僧等辭曰。
王力嚴(yán)切不敢遮約。
素曰。
有幾僧諫王被殺。
而云王力嚴(yán)切。
此并同反。
不勞分疏可依軍法。
選時在眾不忍斯禍。
乃出對曰。
比佛法陵遲。
特由僧無有德可以動俗。
致有亂階。
結(jié)聚不能誨以忠信。
此誠如公所教。
今被理責(zé)陷身無地。
素乃舒顏曰。
僧等且還。
留向?qū)ι?div id="h1owigi" class='inline' id='people_11811_2_40_comment'>
擬論機務(wù)。
自爾晝參軍將開散僧誅。
晚還寺宿。
不久煬帝下敕通被放免。
故合眾獲安。
誠其功也。
及大業(yè)末歲。
兵饑交接。
四方僧游寄食無地。
興國雖富儉嗇者多。
每食時禁門自守。
客僧擁結(jié)終不之前。
選不勝滅法。
憤激身心。
每日拄杖在門驅(qū)趁防者攜引羈僧。
供給缽器。
送至食堂。
眾多是其子弟不敢違逆。
由是眾開僧制。
許選??汀?div id="fjgyqiq" class='inline' id='people_11811_2_60_comment'>
自馀不得然。
其慈濟之深感激府俞。
房內(nèi)廓然財什不積。
唯置大缽一口。
每日引諸乞兒。
所得食調(diào)總缽中。
選請食分。
亦和其內(nèi)。
雜為饘粥。
便行坐乞人。
手自斟酌。
見其襤縷皴錯形容癯瘦。
流淚盈臉不能自勝。
選亦依行受粥而食。
日別如此。
遂及有年。
皇運伊始人情安泰。
義興新寺法綱大張。
沙門智滿。
當(dāng)涂眾主。
一川鄉(xiāng)望。
王臣傾重創(chuàng)開諸宇嚴(yán)位道場。
三百馀僧受其制約。
夏中方等清眾肅然。
風(fēng)聲洋溢流潤遐邇。
選聞之乃詣其寺。
庭滿徒聞來崩騰下。
赴告曰。
卿等結(jié)聚作何物。
在依何經(jīng)誥。
不有冒罔后生乎。
滿曰。
依方等經(jīng)行方等懺。
選曰。
經(jīng)在何處將來對讀。
遂將一卷來。
選曰。
經(jīng)有四卷。
何不一時讀之沙門道綽曰。
經(jīng)文次第。
識不俱聞。
選曰。
吾識可共爾識同耶。
但四卷齊讀。
文言未了。
便曰。
依咒滅罪耳。
可罷之。
又曰。
自佛法東流。
矯詐非少。
前代大乘之賊。
近時彌勒之妖。
詿誤無識其徒不一。
聞爾結(jié)眾。
恐壞吾法。
故力疾來問。
雖爾手把瓶子。
倚傍猶可。
遂杖策而返。
武德八年。
遘疾淹積。
問疾者充牣房宇。
乃尸臥引衣申腳曰。
吾命將盡何處生乎名行僧道綽曰。
阿阇黎。
西方樂土名為安養(yǎng)。
可愿生彼選曰。
咄為身求樂。
吾非爾儔。
綽曰。
若爾可無生耶。
答曰。
須見我者而為生乎。
乃潛息久之。
不覺已逝。
時年九十有五。
道俗哀慘。
送于西山之陰。
傳者親往其寺不及其人。
觀其行事遺績。
庶可澡雪形心頓祛鄙吝。
叔緒護法開士。
抑斯人乎。
蕭摩訶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2—604 【介紹】: 南朝陳蘭陵人,字元胤。
少孤。
果毅有勇力。
梁元帝承圣初,隨陳霸先(陳武帝)北討侯景,收為部將。
入陳,宣帝太建中,屢攻北齊,斬將奪旗,累積戰(zhàn)功,有“關(guān)、張”之稱。
授譙州刺史、右衛(wèi)將軍。
陳末,為南徐州刺史,鎮(zhèn)京口。
與隋總管賀若弼戰(zhàn),敗績。
陳亡,入隋。
隋文帝嘉其壯勇,授開府儀同三司,尋從漢王楊諒(文帝子)至并州。
楊廣殺害文帝,即位稱煬帝,摩訶從諒在并州舉兵反,兵敗被殺。
共 17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