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安重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鎮(zhèn)澄,字空印,姓李氏,苑平人也。
父仲武,母李氏,夢一僧持錫入室,覺而遂生。
幼性聰慧,不類凡兒嬉戲,喜作膜拜。
年十五投西山廣應寺禮引公得度為沙彌,服勤三年,登堂受具。
一江灃、西峰深、守庵中諸師弘教于大都,澄尋依講肄,參窮性相宗旨,融貫《華嚴》,靡不該練,如是者十馀年。
復從小山、芺巖究西來密意,妙契心印,一時義學推為上首。
明萬歷壬午,憨山妙峰結(jié)隱五臺,將集海內(nèi)耆碩建無遮法會,招澄至,欣然相許。
以所居紫霞蘭若居之,壁觀三年,大有開悟。
塔院主人大方廣公請脩《清涼傳》,隨留講諸經(jīng),聲光赫奕,四方學者日益集。
未幾,與云峰創(chuàng)獅子窟,建萬佛琉璃塔,遂成叢林,講演《華嚴》,學者數(shù)千指,坐寒巖冰雪儼金剛窟中也。
慈圣太后為國祈福,注念臺山,聞澄風雅重之,特賜《大藏經(jīng)》。
尋復命澄于都城千佛寺講所著《楞嚴正觀》,復于慈因寺講演諸經(jīng),時妙峰造千佛銅殿于大顯通寺,神宗嘉其功行,命重脩,更賜額曰“永明”。
建七處九會道場,延諸法師講演《華嚴》,以澄主第一座。
會罷,以古竹林寺文殊現(xiàn)身處也,廢久,復緝所用,多出內(nèi)帑,不日而成。
更集學子重講《華嚴疏》,復脩南臺為文殊化境。
自是疲于津梁,遂謝諸弟子,默然兀坐。
頃之,示微疾,猶危坐三日夜,中宵寂然而逝,萬歷丁巳六月十四日也。
世壽七十有一,僧臘五十有奇,塔于竹林之左。
澄生而安重,寡言笑,律身甚嚴,而處眾以和,說法三十馀年,三演《華嚴》,雖登高座,萬指圍繞,意若無人。
天廚日至,而疏糲自如。
居嘗專注理觀,脅不至席,淵沈靜默,老無惰容。
受法弟子以千百計,出其門者率皆質(zhì)樸無浮習。
其于講演,提綱挈要,時出新意,北方法席之盛,稽之前輩無出其右者。
所著有《楞嚴正觀》、《金剛正眼》、《般若照真論》、《因明起信攝論》、《永嘉集諸解》行于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三
靜明尊者,名真定。
姓諸氏,越人。
少孤貧,無所依。
為人質(zhì)直,寡言語。
過錢塘,傭于戴居士交吾家,積貲十五年,交吾謂之曰:“汝物足以昏配成家業(yè)矣。
”真定不答,謂人曰:“戴翁勸吾成家,何為?
吾意欲出家,但不遇明師耳。
”一日見無塵,欣然自慶,曰:“是吾師矣。
”瓣香歸禮,無麈示以一切捐舍,苦行念佛,求生凈土。
嘗慕《華嚴》、《法華》諸經(jīng),不能展誦。
無塵云:“不能口誦,當以身誦。
精勤禮拜,能所性空,即身心誦經(jīng)也。
”因空所有,造像齋僧,施姜茗以利行者,躬親樵汲二十馀年。
已而入山結(jié)茆,一心禮念,日夜無間,恒伐薪易米,供諸靜室。
時云棲創(chuàng)筑,值大雪,真定負米送之,往還百馀里,旦去暮歸,不沾粒水。
蓮師嘆曰:“大菩薩來送供,眾中恐難消受。
”真定曰:“富貴贈百斛,此一粥之需,何足言?
”蓮師曰:“苦行得米,沖雪擔來,勝富貴百斛多矣。
”開荒種蔬,不問僧俗,悉施與之。
有盜其樹者,引避不及,倉卒墜樹,真定反撫慰之,負所伐樹。
至其家,且曰:“欲用薪木,可告我,當為致之。
”萬歷戊子,大饑疫,民死載道,真定痛如骨肉。
有過其門者,推食與之。
嘗拾金五兩,坐守十日,無問者。
乃益已金,為之誦經(jīng)施食,以祐失金者。
生平所蓄,盡助善緣。
隱德密行,人所罕知。
身無完布,伏臘一衲,弟子或慮其寒,則曰:“吾畫寒掘地,夜寒拜經(jīng),唯苦汗出,寧畏泠邪?
”年七十二,忽有微疾,延至洞中。
有客送夾纊,不肯受,苦勸乃披之,已而笑曰:“可見世人喜穿綿,比衲衣之暖不同。
”病愈。
問眾曰:“今日何日?
”曰:“十二月四日。
”曰:“明日午時,我將行。
”至夜半喚人扶起,面西而坐。
問:“何時?
”曰:“子時。
”“五日也,我去矣。
”眾徒曰:“師既言午時,何不如期?
”曰:“我龕與柴俱在江干,轉(zhuǎn)回三四十里,天寒雨雪往返不及,未得入龕,恐累汝耳。
”俄而高聲誦佛,佛聲漸微而化。
真定積薪三載,遺命荼毗,經(jīng)十日火滅,牙齒、頂骨、手足、指節(jié),悉皆不壞,色如車渠。
塔于庵前山頂,弟子如嵩為理安重開山祖,自有傳。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鎮(zhèn)澄。
字月川。
別號空印。
金臺宛平李氏子。
幼聰慧弗群。
十五禮西山廣應寺引公為師。
得度為沙彌。
登壇受具。
時一江澧西峰深守庵中諸大法師。
弘教于大都。
師親依輪下。
參窮性相宗旨。
靡不該練。
尤醉心華嚴圓頓法門。
如是者十馀年。
復從小山笑巖二老。
究西來密意。
殊有會焉。
自是聲光動遠近。
后學仰而歸之。
妙峰舉無遮會于五臺。
師首其眾。
罷會。
居紫霞蘭若。
面迫冷壁者三年。
適塔院主人。
請修清涼傳。
隨以法席。
延致四方。
學士大集。
至室無所容。
尋與友人雪峰。
創(chuàng)獅子窟。
建萬佛琉璃塔。
遂成一大叢林。
日繞數(shù)千指。
演大華嚴。
寒巖冰雪中。
儼然金剛窟對談也。
時兩宮興福。
尤注意臺山。
聞師雅重之。
特賜龍藏。
尋延師入京。
館于千佛慈因二寺。
講大乘諸經(jīng)。
賜賚隆厚。
奉旨馳驛還山。
開古竹林居之。
有終焉意。
復修古南臺。
南臺竹林。
皆文殊現(xiàn)身處。
久廢。
得師而復興。
圣賢之跡隱顯在人也。
師自是疲于津梁。
謝遣諸弟子。
默然兀坐。
一切無預于懷。
眾固請說法。
師曰。
學者以究心為要。
多說何為。
爾曹勉之。
吾將行矣。
中夜端坐而逝。
時萬歷丁巳六月也。
安重寡言笑。
律身至嚴。
御眾甚寬。
說法三十馀年。
處廣眾若無人。
不受飲食。
雖天廚薦至。
而粗糲自如。
居恒專注理觀。
安坐如山。
物莫之動。
度生衛(wèi)法之心。
至老彌篤。
故出師之門者。
皆凝厚之士。
諸方取法焉。
其于講演。
提綱挈要。
時出新義。
北方法席之盛。
稽之前輩。
無出師右者。
著述。
有楞嚴正觀金剛正眼般若照真論因明起信攝論永嘉集諸解。
皆盛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