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門洞開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6—542 【介紹】: 亦作曇?guī)n。北魏僧。雁門人。少于五臺山出家,通內(nèi)外經(jīng)籍。后從菩提流支受《觀無量壽經(jīng)》,宏揚凈土。魏主重之,號為神鸞。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徒講經(jīng),后人稱其處為鸞公巖。為中國凈土宗祖師。有《禮凈土十二偈》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為鸞。
史失載姓氏。
世居五臺。
靈蹤圣跡。
習(xí)于見聞。
年未志學(xué)。
即出家。
陶冶內(nèi)外典籍。
研究四論佛性之指。
嘗以大集經(jīng)。
詞義深密。
欲為注解。
所作將半。
而遽感氣疾。
周行求醫(yī)。
至汾州秦陵之故墟。
登東門城。
仰見天門洞開。
六欲階位。
上下重復(fù)。
由是疾愈。
將就前業(yè)。
念以為人命幾何。
佛法無盡。
乃聞江南陶隱居。
治長生久視之方。
茍得之。
以遂厥志。
誠未晚也。
大通中。
南謁梁武皇帝于重云殿。
詔有司。
引巒從千迷道入。
時帝服僧伽黎。
著納帽屏坐繩床殿隅。
巒至殿遙見。
意其必帝也。
然四顧略無幾席。
獨其中設(shè)一高座。
巒竟升而坐之。
豎佛性義焉。
遽三呼大檀越。
帝始前禮。
巒因顧之曰。
佛性義深。
今略標序。
有疑賜問。
帝即脫帽。
稍加質(zhì)難。
且曰今日向晚。
明當相見。
巒下座出。
所歷詰曲。
馀二十門。
無少差謬。
帝嘆訝以為此道雖老侍從。
數(shù)往來者。
猶或誤。
而其人才至。
便爾。
豈易欺哉。
翌日詔入太極殿帝降接聽造隱居勾曲山中。
獲仙方十卷。
遂東游海上。
路沮浙江波濤之險。
傳者以有鮑郎子神。
靈甚。
禱之可濟。
巒許為奏帝起祠宇。
神復(fù)現(xiàn)形謝。
及辭帝北歸。
果如所許云。
時菩提流支方闡化魏境。
巒悉出所獲方。
示之曰。
吾佛法中。
亦有勝此者乎。
流支即授以觀經(jīng)。
且謂茍依以脩治。
當證無生。
況長生乎。
唾去其方。
弗一省覽。
巒并舉以投之火中。
俄居并州大寺。
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
或聚徒介山。
蓋今所謂巒公巖者是也。
興和四年終于平遙山寺。
壽六十有七。
終之日。
人咸見幡華幢蓋。
香氣樂音遍布。
其著述。
有調(diào)氣論。
禮凈土偈。
安樂集等。
行世。
自號玄簡大士。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曇鸞。或為巒。未詳其氏。雁門人。家近五臺山。神跡靈怪逸于民聽。時未志學(xué)。便往尋焉備覿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內(nèi)外經(jīng)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論佛性彌所窮研。讀大集經(jīng)。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權(quán)停筆功周行醫(yī)療。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青宵。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復(fù)歷然齊睹。由斯疾瘉。欲繼前作。顧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諸經(jīng)具明正治。長年神仙往往間出。心愿所指修習(xí)斯法。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承江南陶隱居者方術(shù)所歸。廣博弘贍海內(nèi)宗重。遂往從之。既達梁朝。時大通中也。乃通名云。北國虜僧曇鸞故來奉謁。時所司疑為細作。推勘無有異詞。以事奏聞。帝曰斯非覘國者。可引入重云殿。仍從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卻坐繩床。衣以袈裟覆以納帽。鸞至殿前顧望無承對者。見有施張高座上安幾拂正在殿中傍無馀座。徑往升之豎佛性義。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標敘。有疑賜問。帝卻納帽便以數(shù)關(guān)往復(fù)。因曰。今日向晚明須相見。鸞從座下仍前直出。詰曲重沓二十馀門。一無錯誤。帝極嘆訝曰。此千迷道。從來舊侍往還疑阻。如何一度遂乃無迷。明旦引入太極殿。帝降階禮接。問所由來。鸞曰。欲學(xué)佛法限年命促減。故來遠造陶隱居求諸仙術(shù)。帝曰。此傲世遁隱者。比屢徵不就任往造之。鸞尋致書通問。陶乃答曰。去月耳聞音聲。茲辰眼受文字。將由頂禮歲積。故使應(yīng)真來儀。正爾整拂藤蒲具陳花水。端襟斂思佇耹警錫也。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經(jīng)十卷。用酬遠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無由得度。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請當為起廟。須臾神即見形。狀如二十。來告鸞曰。若欲度者明旦當?shù)?。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濤猶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靜。依期達帝具述由緣。有敕為江神更起靈廟。因即辭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鸞往啟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jīng)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回三有耳。即以觀經(jīng)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shù)媒饷撋?。鸞尋頂受。所赍仙方并火焚之。自行化他流靡弘廣。魏主重之號為神鸞焉。下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復(fù)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徒蒸業(yè)。今號鸞公巖是也。以魏興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遙山寺。春秋六十有七。臨至終日。幡花幢蓋高映院宇。香氣??勃音聲繁鬧。預(yù)登寺者并同矚之。以事上聞。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營建?塔并為立碑。今并存焉。然鸞神宇高遠機變無方。言晤不思動與事會。調(diào)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用為方軌。因出調(diào)氣論。又著作王邵。隨文注之。又撰禮凈土十二偈。續(xù)龍樹偈后。又撰安樂集兩卷等。廣流于世。仍自號為有魏玄簡大士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雁門人。家近五臺山。神跡靈怪。時未志學(xué)。便往尋焉。備覿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讀大乘經(jīng)。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停筆醫(yī)療。行至汾州。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青霄。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復(fù)。歷然齊睹。由斯疾愈。前作尅眼。方崇佛教。承江南陶隱居者。方術(shù)所歸。廣博弘贍。海內(nèi)宗重。遂往從之。既達梁朝。時大通中。通名云北國番僧曇鸞奉謁。時所司疑為細作。推勘無有異詞。以事奏聞。帝曰斯非覘國者??梢胫卦频睢H詮那缘?。帝先于殿隅。卻坐繩床。衣以袈裟。覆以納帽。鸞至殿前。顧望無承對者。見有施張高座。上安幾拂。正在殿中。傍無馀座。徑往升之。豎佛性義。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標敘。有疑賜問。帝卻納帽。便以數(shù)關(guān)往復(fù)。因曰今日向晚。明須相見。鸞從座下仍前直出。詰曲重沓。二十馀門。一無錯誤。帝極嘆訝。曰此千迷道。從來舊時往還疑阻。如何一度。遂乃無迷。明旦引入太極殿。帝降階禮接。問所由來。鸞曰。欲學(xué)佛法。恨年命促減。故來遠造陶隱居。求諸仙術(shù)。帝曰此傲世遁隱者。比屢徵不就。任往造之。鸞尋致書通問。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遠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無由得渡。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請。當為起廟。須臾神即見形。告鸞曰。若欲渡者。明旦當?shù)?。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濤猶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靜。依期達帝。具述由緣。有敕為江神。更起靈廟。因即辭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鸞往啟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jīng)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v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回三有耳。即以觀經(jīng)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shù)媒饷撋酪病{[尋頂受。所赍仙方。并火燒之。自行化他郡。流靡弘廣。魏主重之。號神鸞。興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遙山寺。
僧融 朝代:南梁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住九江東林寺。以游化為己任。先是江陵一家事神。融后勸之。受戒奉佛。因撤神廟。送寺營福。至七日。其家母見一鬼。持赤索欲縛之。母懼甚。乃為請僧。誦經(jīng)行道遂已。晚年還廬山。偶以雨雪。獨宿逆旅中。夜見鬼兵尤眾。有一鬼特壯偉。帶甲挾刃。持胡床。對融坐。怒詬曰。君每謂世無鬼神。何也。可拽下座捶之。以戒將來。諸鬼即欲前。融遽默稱觀音號。一念未絕。見鬼所坐胡床后。一天將可長丈馀。著黃皮褲褶。手舉金剛杵擬之。鬼悉驚散。甲冑兵刃皆塵粉。 又江陵有夫妻。為盜所妄引者。夫已先遁去。妻被逮。遇融于洛。哀求自救法。融使念觀世音號。妻既系獄。念不少輟。夜夢沙門蹴令起覺。則三木盡脫。而門扄鐍。閽者更守視無出理。乃復(fù)寐。又夢曰。門當自開。宜速出。出則門果開。無誰何。時天暗冥。行數(shù)里。疑有追者。投匿草間。而草間亦先有匿者矣。問之則其夫也。悲喜相??挽。意得免罪。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僧融。
梁初人。
住九江東林寺。
篤志汎博游化己任。
曾于江陵勸一家受戒。
奉佛為業(yè)。
先有神廟不復(fù)宗事。
悉用給施。
融便撒取送寺。
因留設(shè)福。
至七日后。
主人母見一鬼持赤索欲縛之。
母甚遑懼。
乃更請僧讀經(jīng)行道。
鬼怪遂息。
融晚還廬山。
獨宿逆旅。
時天雨雪中夜始眠。
見有鬼兵其類甚眾。
中有鬼將帶甲挾刃形奇壯偉。
有持胡床者。
乃對融前踞之。
便厲色揚聲曰。
君何謂鬼神無靈耶。
速曳下地。
諸鬼將欲加手。
融默稱觀世音。
聲未絕即見所住床后有一天將。
可長丈馀。
著黃皮褲褶。
手捉金剛杵擬之。
鬼便驚散。
甲冑之屬碎為塵粉。
融嘗于江陵。
勸夫妻二人。
俱受五戒。
后為劫賊引。
夫遂逃走。
執(zhí)妻系獄。
遇融于路求哀請救。
融曰。
惟至心念觀世音。
更無信馀道。
婦入獄后。
稱念不輟。
因夢沙門立其前。
足蹴令去。
忽覺身貫三木自然解脫。
見門猶閉。
閽司數(shù)重守之。
計無出理。
還更眠。
夢見向僧曰。
何不早出。
門自開也。
既聞即起。
門洞開。
便越席而出。
東南數(shù)里將值民村。
天夜闇冥。
其夫先逃夜行晝伏。
二忽相遇皆大驚駭。
草間審問。
乃其夫也。
遂共投商者。
遠避竟得免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池州青陽人,字允元。工詩賦,有時名。懿宗咸通十三年進士,為咸通十哲。授校書郎,歷福昌尉,遷建德令。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允元,池州青陽(今安徽青陽)人。懿宗咸通十三年(872)登進士第,授校書郎。歷福昌尉,調(diào)建德縣令。生平見《唐詩紀事》卷五四(按《唐詩紀事》所記周繇事跡與元繇字為憲者相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八、《唐才子傳校箋·補正》卷八《周繇》條。周繇工詩能賦,以《明皇夢鐘馗賦》知名,為“咸通十哲”之一。其家貧,好苦吟,“俯有思,仰有詠,深造閫域,時號‘詩禪’?!?《唐才子傳》)善寫景物,頗多佳句。《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周繇集》1卷,已佚。《全唐詩》存詩1卷,然中多有元繇詩。參元繇條?!度圃娎m(xù)拾》補斷句2。
唐詩匯評
周繇,生卒年不詳,字允元,池州(今安徽貴池)人。能詩,咸通中與許棠、張喬齊名,合稱“咸通十哲”。十三年(873),登進士第。授校書,調(diào)福昌尉。后曾任建德令。有《周繇集》一卷,已佚。大中末,徐商鎮(zhèn)襄陽,慕中有御史中丞周繇,字為憲,與段成式、溫庭筠、韋蟾等唱和,成式呼之為“老舅”,當元繇之誤?!?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周繇詩一卷,乃將周繇詩與元繇詩混編。
全唐文·卷八百十二
繇字為憲。池州人。咸通十三年進士。調(diào)建德令。辟襄陽徐商幕府。檢校御史中丞。

作品評論

唐詩紀事
(繇)及咸通進士第,以《明皇夢鐘馗賦》得名,弟繁,亦工為詩。調(diào)池之建德令,李昭象以詩送之曰:“投文得仕而今少,佩印還家古所榮?!?/blockquote>
唐才子傳
(繇)家貧,生理索寞,只苦篇韻,俯有思,仰有詠,深造閫域,時號為“詩禪”。
警聯(lián)如《送人尉黔中》云:“公庭飛白烏,官俸請丹砂。
”《望?!吩疲骸皪u間應(yīng)有國,波外恐無天。
”《甘露寺》云:“殿鎖南朝像,龕傳外國僧。
”又“山從平地有,水到遠天無”,又“白云連菌閣,碧樹盡蕪城”,《江州上薛能尚書》云:“樹翳樓臺月,帆飛鼓角風(fēng)。
”又“郡齋多岳客,鄉(xiāng)戶半漁翁”等句甚多,讀之皆使人竦,誠好手也。
經(jīng)云:過而不能改,是謂過矣。
門洞開,慧燈深照,頓漸之境,各天所賦。
觀于時以詩禪許周繇,為不入于邪見,能致思于妙品,固知其衣冠于裸人之國。
昔謂學(xué)詩如學(xué)仙,此之類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福建永福人,字于莘,一字莘田,號十硯老人??滴跛氖荒昱e人。官廣東四會知縣。罷官歸,船中所載惟硯石。歸里后生活清苦。工詩,以輕清流麗為時人所稱,七絕尤負盛名。年八十余而卒。有《秋江集》、《香草齋集》。
晚晴簃詩匯·卷五十五
黃任,字莘田,福建永福人??滴跞晌缗e人,官四會知縣。有《香草齋詩集》。許子遜曰:“莘田宦粵有惠政。罷官歸,貧不能自存,而獨耽于詩,清詞麗句,錯落于弓衣羅帕間。七古出入韓、蘇,《棄婦詞》有樂府遺意,五言古《筑基》、《賑粥》諸篇,愷直悱惻,香山之《秦中吟》也。至七言絕句,實兼玉溪、金荃、攀川之辰,有妙思,有新色,有跌宕之致,有虛響之音,一唱三嘆,深情流注于其間,令人悄焉以悲,怡然以悅,黯然魂銷而不自持?!鄙mw甫曰:“閩詩派導(dǎo)自二藍、林膳部、高翰籍與王皆山輩,號十才子,力仿唐音。鄭少谷以矯峭變之,而高霞居、傳前邱與屬和。其后,曹石倉、謝小草仍操其土風(fēng)。君才思滔滔,多師為師,清麗綿芊,而風(fēng)骨凝然,獨超眾嫭,杰然足振南中風(fēng)雅之緒?!焙驾榔衷唬骸拜诽锲呓^,秀韻獨出,兼饒逸氣。豐髯秀目,工書好客,詼嘲談笑,一座盡傾。有硯癖,自號十硯先生?!?/blockquote>
清詩別裁集
字莘田,福建永福人??滴跞晌缗e人,官四會知縣。
秋江集詩·序
閩中故多詩人,作者代出,至今日而論詩,則舍吾莘田誰歸哉?莘田弱冠登賢書,高步翰墨場?;禄浿臅谢菡?。罷官歸,貧不能自存,而獨耽于詩,清詞麗句,錯落于弓衣羅帕間。莘田負異才,終日閉門,手一編,自經(jīng)史子集以及稗官百家,無所不窺。采其菁華,朝涵夕咀,浸灌醞釀于胸中,而于詩日事參會,源流正變間,皎然如辨澠淄矣。性伉直,介然獨立,不能隨俗為委蛇,遇四方才俊為聲勢氣力者所激賞,一時名籍甚,更或挾其一家言,岸然負重望,當世靡不翕然推服以為宗范者,視之蔑如,略不一當其意也。后見余詩而異之,始披數(shù)馀篇,意聳然,繼乃遍觀各體歌行樂府,則嘆其風(fēng)骨興象之超,密詠長吟,一字一擊節(jié),為之斂衽折服,云我當北面。予聞之慚且駴,掩耳而走,蹙然不敢當者累日。昔人云,得一知己,可以不恨。吾何以得此于君哉?至今心搖搖,未能自信,然以為平生之知己,則誠是矣。庚戌,予重至三山,一見定交,相得歡甚無間。蓋相感在風(fēng)塵外,為世俗交者弗識也。隨手錄其詩相屬,近復(fù)數(shù)千里寓書,為之細加決擇。七古出入于韓、蘇,棄婦詞有樂府遺意。五言古,筑基、賑粥諸篇,愷直悱惻,香山之秦中吟也。七律以大歷為宗,時得劉、盧、張、李諸家境趣,無題數(shù)章,則造義山室矣。至于七言絕句,寔兼玉溪、金荃、樊川之長,有妙思,有新色,有跌宕之致,有虛響之音,一唱三嘆,深情流注于其間,令人讀之悄焉以悲,怡然以悅,黯然魂銷而不自持。詩之感人,一何若是其深乎哉!天地一有情之區(qū)也,詩生于情,故無情者不可以言詩。人生而情具之,固未嘗一日而絕于世也,則是詩之傳也奚疑焉?時乾隆甲戌秋七月,東吳學(xué)弟許廷鑅。
秋江集詩·序
閩士多文,尤篤于朋友之誼,蓋其俗厚,而縉紳先生風(fēng)示使然也。庚戌、辛亥間,余以新進士觀政閩中,奉大府檄,入?yún)⒅揪郑颢@交于編修謝古梅道承、行人劉鄰初敬與二公,學(xué)老文鉅,卓冠一時,而分修諸生十許輩,亦復(fù)推激風(fēng)騷,彬彬如也。顧皆不以余谫陋,見輒投分,若平生歡。論詩賭酒,往往至夜分未已。一日,瞥見壁間越王臺詩,磊磊塊塊,如山鎮(zhèn)紙,益以書法疏秀,稱其文章,不覺失聲,詫曰:「是所謂建大將旗鼓,八面受敵者,惜乎阻于地,卒不可得見其人。」眾笑曰:「公欲見之乎?旦暮且來。是籍永福而家會城,詩人黃二者也?!褂嗦劥笙?,就枕不能瞑。雞三號,即披衣起,步至光祿坊訪之。莘田方沐,遣僮奴報客,且堅坐以待。少選,曳革履而出,則見其須眉如戟,瞳子如點漆,面白晰,口若懸河,適稱向者壁間所見、意中所擬之人,遂與訂交。自是莘田數(shù)見過志局,余亦數(shù)至其家,歷二年。每誦其詩,覺胸中輒有長進,蓋余書因謝以變,而余詩因黃以力,朋友之益也。莘田以康熙壬午舉于鄉(xiāng),屢擯禮部。中間流寓姑蘇,頗事聲色,不自顧藉,大病而歸。踰年宰粵東四會,兼攝高要。高要故領(lǐng)端溪三洞,而莘田有硯癖,喜過其望。又長于吏干,為上官所器,高要本劇邑,迎刃以解,四會恢恢耳。風(fēng)葉雅措,譽聞日隆,遂有忌之者讒于當軸,以懶嫚不親政罷去。莘田既廢,而嗜硯益篤,家居搆精舍,榜曰十研軒。招三數(shù)密友歌嘯其中,然終以負冤謗,未究施設(shè)為恨,故多托于美人香草,繚戾抑塞之音,抑或禪榻茶煙,撫今懺昔,往復(fù)折挫,情辭哀到而韻彌長。方以林鴻、二玄、曹、謝之徒,有過之無不及矣。別二十年,莘田從子惠成進士,訪余邸舍,袖出莘田詩,且傳命見督為序。挑燈讀之,大率皆曩所見者,間有所益,亦不多,而其他視舊帙減十之五。夫與其過而汰也,寧過而存之,如莘田所為,雖剩句小篇,皆有可寶,而芟夷至是,過矣。昔楊子云悔其少作,德祖非之,韓、杜之詩,后人多求之集外,且須收召廢什,如追逋亡,毋令后人嗟唏也。且夫百工伎術(shù)形骸之役,多以老廢,文士則不然,是故病而猶呻,老而更成。方余初交莘田,時年才三十有二,而莘田已五十。今余年視向者莘田之年且過之,則莘田當復(fù)益衰。而古梅由編修累遷閣學(xué),卒官。鄰初未改官,遽引疾去。志局諸生十許人中,存者裁一二數(shù)。每從南人訊莘田近狀,輒云黃二丈頗健在,善飲猶昔,貧則有加焉。而所謂十研齋者已別售移居,聞齋中所貯亦銷磨過半,流光如此,人事如此,豈不痛哉!謂宜懷人感舊,一寓于篇,而集中踵入者,顧不概見,何也?毋亦頹然自廢,任其散失,而不自收拾耶?抑鈔謄簡略,吾見之不廣也?如前之說,棄者宜藏,如后之說,缺者應(yīng)補,莘田且以為何如也?進士惠告別期促,未有以報。會其年家子李霖村云龍州牧需次吏部,俾附入家郵達焉。嗟乎!甲寅之秋,與莘田別洪山橋舟次,且泣且嘆如昨也。諸公見贈金石文及周彝漢俎,二十年來類為見者偷奪殆盡,而其依依見愛之意,故不忘也。長逝者不可復(fù)作矣,幸而存如吾與莘田、鄰初,或者可復(fù)得相見,為茲集中增一老友聯(lián)吟之作,此則存乎強有力之天,而非我與君之所敢望也。錢塘學(xué)弟陳兆崙撰。
秋江集詩·桑序
客春予應(yīng)道山書院之聘,別雷學(xué)使翠庭。學(xué)使閩人,手條列其鄉(xiāng)之俊哲姓名,盛推黃君莘田,予心異焉。汪徵士槐塘夙游閩,亦向予津津齒君,為是中之鉅才長德,而詩之骎骎及古,匪今所多有。予至之日,即訪君廬,怪石嵚蹲,老藤蟠蔭,烏幾尊敦斑斑然,蕉葉之研,墨氣未乾。君古須眉,啜苦茗,吟其中,兀然山澤之臞也。促席論詩,一見即成衿契。予出戶必詣君,相得如老昆弟。君善病,予亦中海嶠嵐瘴,右臂幾不仁,急辭歸。別君帷榻間,依依不能舍。予酷愛君詩,惜無書人繕錄,君輒舉平生所著作《秋江集》授予,屬訂定。予歸,事箴砭,病良已。秋走南岳,歲暮抵舍。今年江右主濂溪書院,攜君詩行笈中,至是乃得卒業(yè)。閩詩派導(dǎo)自二藍、林膳部、高翰籍與王皆山輩,號十才子,力仿唐音。鄭少谷以矯峭變之,而高霞居、傅前丘與屬和,其后曹石倉、謝小草仍操其土風(fēng)。君才思滔滔,多師為師,清麗綿芊,而風(fēng)骨凝然,獨超眾嫭。其繅抒性靈,自溢其清真于灑落之馀,不模陶、韋而合,蓋如其標格,以為聲詩杰然,足振南中風(fēng)雅之緒,蓋有以見。吾翠庭、槐塘之不輕推許,而名下士之無虛若是也。君掇皮皆真,相對俱見肺腑。自為孝廉,頻上公車,不肯趨徑途,卒蹭蹬不得志。其時長安要津,莫不傾倒君,而持節(jié)嶄嶄如是。牽絲出粵東,強項倦折腰,敝屣一官,固宜而為粥食餓者,不敢出嗟來之聲。舊愛至今在人口,集中惻憫時艱,彷佛元道州舂陵之作,吾有以知君之為政,不負夙昔之志也。既歸田,貧且老,生事益微,風(fēng)雨獨吟,不問戶外事。而名公之知君者,擁節(jié)至是邦,必式廬,鄭重邀吟唱,陳蕃、昌黎以款接孺子、玉川為華,而二三老成皆童時釣游之侶,琴歌酒賦,相與徜徉于山椒湖溆之間,信足以破岑寂之孤蹤,洽衰遲之清興已。予獨悵不得常與君數(shù)晨夕、共賞析,數(shù)千里外,聊寫此素心,序而歸之。乾隆丙子季夏,桑調(diào)元。
香草箋·序
香草箋者,永福黃先生所作也。先生為名宿,為良吏,而以不善事上官,為所中而罷。既去職閒居,益發(fā)攄為詩,長謠短詠,流傳東南士大夫之口。而是編則皆側(cè)辭綺語,曲寫閨房兒女情事,所謂有托而逃,其旨遠矣。昔孟棨纂本事詩,而韓偓創(chuàng)始香奩。六朝靡靡,庾信尤擅宮體。上朔漢魏,張平子同聲,繁休伯定情,盡態(tài)極妍,可謂荒矣。然毛氏之詩,周太史所采錄,玉瑱、象揥、鬒發(fā)見于鄘;荑手脂膚,蝤領(lǐng)瓠齒,螓首蛾眉,倩笑美盻見于衛(wèi);踰園涉洧,適愿相謔見于鄭。而楚詞之佳期夕張,美人目成,其摹繪刻露,殆又甚焉。即謂先生之詩,風(fēng)人之苗裔,而湘累之別子,奚不可也?蓋君子之于情,不可有所溺,而未嘗無所寄。項籍之千人皆廢也,而泣下于美人虞;蘇武、張騫、班超之著節(jié)絕域,百折不撓也,而擁婦生子;李晟之勛名塞穹壤也,而取成都之營妓以去。彼其人皆英果激烈,立意較然,即刀鋸鼎鑊不足以動其心,而當抑郁無聊之會,顧不能自禁焉。論世者未嘗以為病。先生虬髯猬磔,酒酣以往,縱論古今,事有不可者,擊案憤詫,聲殷墻壁。內(nèi)行修潔,任氣節(jié),古汲、鄭儔也,豈含睇宜笑者果足以惑之哉?謬悠之說,無端崖之辭,天老素女,藐姑射神人之類,適微其善言道耳。夫水正出為濫,懸出為沃,穴出為氿。香草箋,旁出之氿泉也。萬斛之泉,不擇地而流,覆杯水坳堂,而曰水盡于是焉,是惡足以盡之哉?乾隆焉逢攝提格之歲夏五月日在觜觿六度,平輿后學(xué)沈大成學(xué)子撰。
香草齋詩·序
昔人多以靖節(jié)《閑情賦》為不類其為人,至梁昭明,則有白璧微瑕之嘆。固哉是言直不知靖節(jié)者。白文公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构旁娙?,孰非閑情之作?而何獨異于靖節(jié)?其自序不云乎「蕩思慮而歸閑正」,殆所謂佩玉比潔、齊蘭爭芳者歟?吾友黃子莘田,今之靖節(jié)也。其操履純白,襟度沖夷,凡出處去就,無一不與靖節(jié)吻合。而其詩則信如賦中所稱「淡柔情于俗內(nèi)」「憩遙情于八遐」,尤深契靖節(jié)閑情之旨。嘗出其《香草齋詩》,屬余點定序而梓之。余學(xué)識梼昧,烏足以序莘田詩?顧交莘田垂三十載,既稔其為人,而尤篤嗜其詩,往往吟諷不去口。嘗手抄其《香草箋》凡三數(shù)過,流沫手胝,竊比于靖節(jié)《飲酒》「聊命故人書之」之義。蓋莘田生平所為詩不下數(shù)千首,六十年間,直與放翁埒。最初為《十硯軒稿》,既而有《秋江集》,最后曰《香草箋》。齋前環(huán)植蘭蕙,以顏其齋,即以香草名其集。香草者,沅澧瀟湘之產(chǎn),騷壇中以之喻美人者也。余一日與吳下詩人許二素園寒夜泛舟吳江,襆被共寢,各記其箋中詩,芊綿婉麗,細膩風(fēng)光,更唱迭詠,互相擊節(jié),所謂餐五色靈芝,咽三危瑞露,千百年無此逸響。吟聲斷續(xù),與蘆汀過雁嘹嚦上下,樹間棲鶻咸拍拍驚起,而山寺鐘聲已初動矣?!断悴蔟S詩》梓以行者,昉于吾浙大中丞今少司農(nóng)覺羅雅公,前陳臬閩海,選入《采風(fēng)集》中,余為作《感恩知己歌》附梓卷末者是也。惜其未見全稿,故所收不多。會余主講鰲峰,仿其義例,增入如干首,屬李君霖村續(xù)梓集內(nèi),而卒卒不果。稿存行笥,歸裝攜以自隨。偶一相思,輒開卷如覿。乃莘田書來督序不已。余適讀陶君《擬古詩》,至「日暮天無云,春風(fēng)扇微和」之章,其言「美人清夜達曙酣歌」極之,「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花」,和悅綺縟,置諸玉臺宮體中,幾不復(fù)辨,寧獨《閑情》一賦為托鳳鳥而陳辭者哉?因有感于文公之一言,以為古人善閑情者無如靖節(jié),惟《香草齋詩》得其神似非形似。而或者以莘田《無題》諸作,沉博絕麗,酷類義山。涪翁稱「玉溪生之學(xué)老杜,不在皮毛間」,余則謂香草齋之擬柴桑,寧復(fù)波瀾有二,而奚論夫玉溪?即如集中《吊虞卿》《過樂毅墓》《歌李陽冰般若臺篆書》及《三君詠》等篇,直欲躋韓碑晉石而上之,獨有千古,夫豈后世諸館職挦扯一時號為西昆體者所可同年而語也耶?是則佩玉比潔,齊蘭爭芳,騷雅嗣音,非靖節(jié)之比而誰?請以質(zhì)之素園,當不以余言為河漢也。遂書以寄之,以當簸揚之糠秕也可。時乾隆甲戌中秋,同學(xué)弟會稽傅玉露拜撰,年七十有七。
香草齋詩集·序
往余客嶺南,會閩黃十硯先生亦來重游。余之獲交于先生也,以西蜀王公恕,時則會稽傅公玉露、長洲許丈廷鑅,俱聚羊城,始得快讀先生之詩。久之,王公撫閩,先生歸。次年,傅公來,即去。又一年,許丈將開席鰲峰而公罷鎮(zhèn),先生偕許丈出,送竹崎之江上,月落雞鳴,坐客沾醉僵臥,而先生與公猶擊案畫酒汁,慨然長吟也。自庚申至壬戌,勝日良會,公必迎致先生。其時,余讀先生詩最多。迨后余從晉陵潘公于杭州。戊辰春,潘公自皖移閩,幕府過從,余獲再讀先生詩,又三年于茲矣。今春潘公朝京師,余叩玄亭,先生則出酒飲余,手一巨編曰:「此吾刪存五十年來詩也,盍為我序之?」蓋有喁者、于者、即事者、狀物者、吊陳跡者、懷友者、感逝者、攄愁而惜別者,有得之疾病引枕者,發(fā)之對酒狂歌者,托之美人神仙、眇倩姽婳、惝恍不可即者。源于選,而汎濫于三唐,而回溯于風(fēng)騷,而得其宗,余蓋至是盡讀先生之詩焉。先生自隨計京師,遍游四方,之齊、之魯、之梁宋,而于吳最久。中宦粵東,不肯阿上官,投劾歸。所至賢士大夫,無不樂從先生游。諸使之來南也,若故相泰山趙公欲薦起,不應(yīng)。吾吳中丞覺羅雅公,為鋟其詩以傳。王公故齊年,潘公則宿重先生者。此四三公,海內(nèi)鉅人長德,禮先生若是。先生銜杯論詩外,它無言。覺羅公在閩時,則未一踵其臺門也。世以此益高先生。先生少時猶及見詩人藍采飲,而余田生、謝古梅諸公,則同學(xué)弟兄相切劘為詩文。即諸公亦自以為不及也。先生少為才人,壯則為循吏,今為名宿,皎然有顯晦出處之大節(jié),詩故不足以盡先生。而海內(nèi)慕先生者,驟見先生不得,讀先生詩,如御先生焉。歸昌之片羽,迦陵之一鳴,顧不重哉!回念疇昔,西州墓木已拱,許丈息影久不出,傅公以主鰲峰重入閩,與先生齒俱杖國,飲興吟情,尚若壯少年。而余侘傺失志,發(fā)亦種種白。蓋反覆先生之詩,而益增友朋離合之感也已。
香草齋詩鈔·序
有生知契,由靈府所纏縈,非外物膠合,故堅于金石,曾莫之銷泐。吾嘗謂五倫皆天倫,固統(tǒng)自性生也。文辭之不可磨滅者亦然,非有本元披啟乎?華秀轉(zhuǎn)瞬,即蕭索可憐,其不廢乎萬古者,中有物焉。歷劫窮塵,欲灰之得乎?曩游閩,得交古君子黃君莘田。尋以疾歸,手其詩不忍釋。君別無副本,即慷慨授予曰:「存子所,勝庋于家?!褂柙唬骸溉f一有水火盜賊何?」君笑曰:「數(shù)當水火盜賊,獨能我免乎?」予拜受。既為編定,序而歸之。復(fù)掇其尤六卷付剞氏,公諸同好。君之詩如云中環(huán)佩,非人間驚艷可埒。尋恒酬答,一經(jīng)吐納,輒超絕凡近。其氣體,非特雄長海嶠間,今后有子云,必以予為知言。誦其詩,可想見其人,予豈阿所好哉?乾隆戊寅重三日,五岳詩人桑調(diào)元又書。
黃十硯先生秋江集箋注·序
余自束發(fā)學(xué)詩,即慕十研先生之名,□門地□,□弗獲執(zhí)贄登龍,然心未嘗不殷殷向往也。壬午,忝登賢書,先生年已八十,重宴鹿鳴,稱一時盛事。而余濫廁小同年之列,始得趨拜下□,晉接之間,獨蒙獎借,遂以外孫女林氏擇而歸余焉。林□□居光祿,余婦翁守振公,乃先生佳婿,其婦母即鄭荔鄉(xiāng)《十閩詩話》所云「莘田二女皆能詩」者。雅派相傳,不惜金針盡度,故至垂老而風(fēng)情愈壯。家居杖履,常與二女嘯詠香草齋中,□□闌燭跋,灑酒談詩,累累珠貫,聽之令人忘倦。而余亦得幸叨末座,稍竊□欣焉。先生著作甚多,晚年乃自刪定為六卷,其中長篇則浩若江河,小詩則清如玉磬。后生小子,□敢妄贊一詞。然讀其詩而不得其解,與不讀何異?箋注雖詩家末技,而緣典實□知其組織之工,按時地乃曉其寄托之妙,未必非讀詩□一助也。自慚谫劣,不能咀味精深。壬辰歲,因先生得拜謁大中丞寶岡余公。公固與先生道義交者也,平居諷詠《秋江集》,每以無人善作鄭箋為恨,意欲屬筆于余,余不敢受,亦不敢辭,但唯唯而已,然識之心常不忘。越歲,薦主龍巖州新羅書院講席,乃得以課誦之暇,細加條注。蓋起于癸巳,迄己亥,閱七寒暑,始□蕆事焉。特是獨學(xué)無友,孤陋寡聞,且家□藏書,一瓻難借,未□有不純不備之憾。是以草創(chuàng)甫就,即庋□巾箱,未嘗出而就正,亦自知鈔胥小技,不足當有識者一噱也。夫十研之名播于海內(nèi),豈必因箋注而后傳?獨以余數(shù)載苦心,徒成邯鄲學(xué)步,且不敢沒先生格外垂青及中丞公諄囑,不忘□□。其所以惓惓不舍□□有待世之君子摘瑕疵,補缺略,庶幾得成完書,則余亦可竊一知半解之細,忝為十研軒獺祭之功臣。是先生未度金針又得廣傳一脈,俾殘膏剩馥沾潤靡窮,□非欣然所厚望哉?乾隆乙巳七月七日,外孫婿閩縣葉夢苓謹識于鳳山官署。
葉松根箋注秋江集·序
禮有之曰:「溫柔敦厚,詩教也?!乖婋m有古今源流之別,而人之深于詩者,常厚其性情。情克篤于君親彝倫之大,發(fā)而為忠孝節(jié)義之經(jīng),則其人重有系乎國家,每足以撐持宇宙而垂休烈于青簡。即其見諸緒馀者,亦莫不令人想望其文采,如觀其芳徽,況一脈紹承,能不摩挲手澤,思有以昭茲來許乎?道光己酉之夏,予晤閩邑世職葉公棟國兄弟于友人書館,述其曾祖父松根先生乾隆時為臺灣廣文,遇叛寇戕邑令,乃招集義勇,竭力防禦,踰年竟一家殉難。予肅然心欽之。既而攜先生所注《秋江集》遺稿見示,且囑序焉。夫莘田翁之詩集,傳播于海內(nèi)藝林久矣。若陳勾山、許素園、鄭荔鄉(xiāng)諸先輩之序論,其稱述詳矣。先生初以壬午鄉(xiāng)科,隨翁重宴,適擇為外孫女婿,故常得親承其謦欬,追陪其觴詠,情義兼篤,俱悉于自序中。且當時余寶岡中丞愛重其才,早相期為黃集箋注。先生因而蒐羅采摭,既脫稿,意猶不自慊,私庋于家,尚欲留待而補訂也。曾幾何時,而先生司鐸鳳山,遂以禦寇殉烈矣。在籍冢嗣,僅獲藏是編,不可謂非幸也。其他所著文稿、吟草及《異聞匯紀》、《詩話解頤》各種,惜皆湮沒于官廨中。由是觀之,古今著述或傳或不傳,亦有數(shù)存于其間。如解李詩者數(shù)家,今惟王氏之輯注為最善。解杜詩、韓詩者且?guī)资偌遥裎┏鹗现斪?、方氏之箋注為盛行。至于蘇詩之施注,則幸賴有毗陵邵氏得以補其殘缺。若先生樹立于綱常名教之大,義烈彪炳,既已請旌于朝,且襲蔭其后嗣,其可垂諸不朽者,原不藉注詩以傳。而是編亦足見先生平日之篤學(xué),稽古多識,宜風(fēng)宜雅,其性情之敦厚,早有過人者。茲其賢嗣守戎伯仲,欲校訂以付梓,綿祖澤也,表忠忱也,永孝思也,亦至性至情之所不能自已者也。予生也晚,迂拙性成,株守章句,乃幸與葉君賢伯仲有一日邂逅之緣,得追溯乎鄉(xiāng)先正之流風(fēng)馀韻。爰敬題篇首,以志仰企微衷,俾讀其書者,猶可想見其人焉。余潛士
香草齋詩注自·敘
蕞爾永,代有聞人,十研翁又增光邑乘矣。翁才高節(jié)峻,能稍自貶抑,便可掇巍科、登膴仕。而僅以孝廉就選令,又竟以縱情詩酒不職罷,世遂以風(fēng)流名士目之。夫真名士乃風(fēng)流,非以風(fēng)流為名士,唐之白、宋之蘇,其較然也。集中《筑基》《賑粥行》,纏綿愷惻,豈詩酒不職者所能為耶?以故,名公卿蒞閩者,爭折節(jié)造廬,翁卒不以困故干以私。此余先君子所以重其人、愛其詩而命余注之也。黃君于岐,勸令授梓,余竊惟翁之才高而能不得展,節(jié)峻至老不少衰。向使翁稍貶抑而掇巍科、登膴仕,必不能深致力于詩。即能深致力于詩,而在官去官,率簠簋不飭,且碌碌無足重輕,其為詩必不能傳后無疑也。今其詩傳矣。讀翁詩者,知翁之品,足繼永之前聞人,而藉以私淑其身,上無負吾君吾學(xué),下無負吾民,余所厚望也,當亦即翁所厚望歟?因于原集外,增入遺編,從陳句山太仆「棄者宜藏,缺者應(yīng)補」敘言也。集一名「秋江」,茲仍額以「香草齋」,從傅玉笥宮贊「詩卷但留芳草碧,書窗長對遠山青」酬韻也。至于詩之擅名海內(nèi),前哲詳序之,余莫能贊焉。時嘉慶甲戌春月,永陽戇窩陳應(yīng)魁書。
香草齋詩注·序
余己巳年授館于永福嵩口林氏,即耳熟縣治陳君有《香草齋詩注》,聞而未睹也。會陳君亦授館嵩口,一見如舊識,因得晨夕披閱,謂其詳而不略,確而不誣,即慫恿付梓,而陳君尚以未窺全豹,謙讓弗諾。迄辛未夏杪,附書命序于余,余雖谫陋,弗敢辭也。莘田先生詩清麗芊綿,取材宏富,誦習(xí)者每以不通曉故實為恨。陳君乃能元元本本,剔抉爬梳,于莘田先生可謂無負,而嘉惠來學(xué)之意,亦云厚矣。昔鄭北海箋《毛詩》,殘膏剩馥,猶足沾丐后人,今陳君注得毋類是?嗟乎,余自己巳閱《香草齋詩注》,覈其故實,已十得八九。迄今又三載矣,陳君猶矻矻日蒐羅蟲書汗簡中,迄以成帙。而余再上公車輒報罷,以視陳君,其得失竟何如也?夫注釋之家鮮可傳者,大率荒略掛漏,不足饜心。而所注之書又非膾炙人口,如五味之不可離,此所以不足傳也。若莘田先生詩,為名公鉅卿輩所折服,其行世傳后,無可疑者;而陳君又宣揚羽翼之,則斯集注釋當與先生之詩并壽也夫。侯官學(xué)弟黃鳴西于岐拜撰。
香草齋詩注·敘
詩之有注,自顏延年之注阮嗣宗《詠懷》始也。至宋,而李、杜、韓、柳、王、蘇、黃、陳,莫不有注。杜有千家,韓有五百家,以余之區(qū)瞀,尚能摘其紕漏至數(shù)十百條,蓋注詩之難也如此。國朝詩之有注者,余知其四,而所見者三,曰《吳詩輯覽》,曰《精華錄訓(xùn)纂》,曰《曝書亭詩注》;若東澗詩,有錢遵王注,見《讀書敏求記》。底下之書,可用從火,今人亦無從而見之矣。永泰黃莘田先生,風(fēng)流名士,海內(nèi)具瞻。所為詩光英朗練,綺密瑰妍,唱在英游之口。東野凡生,鄉(xiāng)曲儇子,子父女母,交口教?,不過《香草箋》而止。其《秋江集》《香草齋詩集》,體理精奧,寄托遙深。樊川之鳳膠,樊南之獺祭,則急索解人不得。幽冥而莫知其原,大父幼孫,朝夕侍問,不能無「無人作鄭箋」之恨。于是注者亦不一家。以余所見,葉教諭夢苓輩,不免舛漏;戇窩逸出其間,網(wǎng)羅散失,囊篋細碎,磊磊明明,條條戜戜,殆可與施德初、任天社、李雁湖暨近代惠松崖、靳介人、楊謙諸家并驅(qū)爭先;而非杜詩偽蘇注、蘇詩偽王注諸書所可一斗斛而相量矣。豈非莘田之忠臣,而教諭輩之諍友歟?戇窩初注此書,不下數(shù)百萬言,力不能刊刻,刪之又刪,尚得數(shù)十萬言,以今春付剞劂。時余在京師,未及契勘,戇窩深以為恨。及歸,戇窩俾余題其首。余曰:「名,公器也,不可以多取。余浪得時名而慳于一第,此亦君之炯戒也?!箲吒C曰:「吾為鄉(xiāng)耋疏通證明,此自邑子之責(zé),非以為名也。陸渭南云:『貴人自作宣明面,老子曾聞?wù)家??!晃逸呚M以一第為重輕哉?無乃效白文公所云『才高厭小詩』耶?」余曰:「誰敢哉?前言戲之耳。」遂名其說以為敘。嘉慶十又九年首秋提月,??海愚弟何治運撰。
香草齋詩注·跋
師仿《杜詩詳注》例注《香草齋詩》,輯成二十卷,刪而為六卷。將付之筑氏,封進而言曰:「師之力可謂瘁矣,刪之得毋甚乎?」師慨然曰:「國朝詩人,竹垞、漁洋外,首數(shù)十研翁。今二家各有注,予永人,宜注永人詩。間過從何君岐海,考訂所未詳,迄以開雕。嗚呼,世不乏陶朱,肯以百金之費表揚前烈者絕少,且聞知此事,以為迂與狂矣。予不顧妻子饑寒,黽勉從事,冀以畢予景仰之志。甚恐力不副心,故刪之又刪,至出典有不及標載某書者,或即以是為予病,不遑恤也?!狗鈶质а裕艘蜾浉綆熜蚝?。受業(yè)侄侯封謹識。
香草齋詩注·跋
吾師性質(zhì)直,不為俗所喜,亦不愿喜于俗。常手錄《香草齋詩》,再三集注,以艱于剞劂,刪之止存六卷,所刪者皆玄圃積玉也。師曰:「予永人,宜注永人詩?!故形堂勌煜?,是豈永所得私哉?永不得私,而吾師私之,私之而又欲公之,其足以羽翼十研翁也至矣。生平著作如《讀左會心》《四書管見》《經(jīng)濟大略》《戇窩策存》《禮記質(zhì)疑》《三傳考異》等書,□等將匯其零星漫漶,梓行之于世。受業(yè)侄鋒謹識。
秋江集注·序
作詩難,說詩難,注詩更難。三百篇后,代有作者。因寄所托,各自名家。然括其要旨,不外《虞書》「詩言志」,四言說詩之法,則孟子「以意逆志」一語盡之。唯注詩者,必能讀盡作者所讀之書,能知盡作者所讀而用之之書,至于作者能無書不讀,而其所作又如無讀一書,則又必能深得說詩之旨而以意逆之,此注詩之所以難也。毛傳、鄭箋尚矣,至李善注《文選》,猶不能無「釋事忘意」之議,其他又何論焉?吾閩莘田翁黃先生詩集,雄視一代。舊有戇窩為之注,學(xué)者苦不得其詳。近復(fù)得芝田王君為注數(shù)百萬言,既博且精,蒐括殆盡。于虖詳矣!芝田王君,無書不讀者也。能讀莘翁所讀之書,能知莘翁所用之書,以意逆志,一一為之詮釋。如毛、鄭詁訓(xùn),俾學(xué)者一目了然,毫無疑義。倘莘翁見之,且以為取懷而予亦不是過也。吾知莘田之詩、芝田之注,且共千古不朽矣。抑余尤愛莘翁集中《筑基》《賑粥》《棄婦詞》,有三百篇之遺。其《越王臺》《吊虞卿》《過樂毅墓》《夷門懷古》《李陽冰般若臺篆書》及《三君詠》諸篇,屢為傅會稽、陳勾山眾君子所擊節(jié),令人興上下數(shù)千年、縱橫一萬里之思焉。今得芝田注,如披廿三史圖編,知人論世,若河決下流而東注也。昔杜工部以詩為史,十研翁以史為詩,芝田則注詩如注史,后學(xué)則讀詩如讀史,豈非嘉惠藝林一大盛事哉?戇窩詩注,本名《香草齋》;今芝田詳注,曰《秋江集》,仍舊稱也。芝田長君春嶼,亦淹博能詩,余族侄鳳藻嘗從之游,因偕其孫志蘇乞序于余。時余適有江蘇糧臺之命,匆匆就道,書此而弁諸簡端。道光二十有二年歲在玄黓攝提格秋相月,同安鰲石叟蘇廷玉撰。
秋江集注自·序
秋江集》者,永福莘田黃先生之所作也。先生罷官旋里,卜居會城,余時方弱冠,獲識荊焉。每讀先生之詩,輒復(fù)心醉,間取集中詠史詠物諸題,掩卷構(gòu)思,如何命意,如何入手,如何對仗,如何結(jié)穴,開卷證之,十得五六。因苦引用浩博,借書蒐討,詳注簡端。十有馀年,寢食弗倦,欲以就正先生,而典型日已遠矣。壯歲以后,硯田為業(yè),非借書不入城市,日積月累,又廿馀年,手自細書,分為六卷。朋徒談藝,為言某卷某題某句,數(shù)典弗忘,咸以為便。兒子漸長,與生徒輩晨夕傳鈔,余則山窗燈火,手此一編,不啻日與先生相對也。及司訓(xùn)松溪,攜置行篋,六鈞傳觀,兒童欺我,青氈尚在,此編竟若通神,辛苦畢生,悵惘奚似。歸山后,兒輩以抄本呈閱,犁然無缺,中復(fù)補我遺忘,慧遜童烏,誤殊韓昶,既逢故物,如遇家珍。嗟夫,畫脂鏤冰,誠為無益,雖云享帚,何意災(zāi)梨。然而錦瑟華年,解人可索,先生殘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香草齋中,白云山上,不嘗囅然而笑乎?又況予足不良,弱行已久,桑榆晚景,遮眼賴有此書。其失而復(fù)存,闕而可補者,其中殆有天焉。付諸剞劂,實獲我心矣。爰序而藏之,以俟來者云。道光二年歲次壬午春王二月既望,長樂王元麟芝田氏序于東山家塾。
秋江集注·跋
昔人謂杜子美詩無一字無來歷,今讀莘田先生《秋江詩集》,竊嘆其博極群書,雖古人不是過。則注杜詩誠難,注先生之詩豈易易哉?余族叔祖芝田翁,幼而嗜學(xué),老而不倦,夙好莘田先生詩集,苦其取材宏富,初學(xué)不免望洋。爰蒐羅故籍,詳加注釋,俾讀者開卷瞭然,可因端以求委,是其殫精竭力,不獨有功于莘田先生,而所以嘉惠后學(xué)者亦深且遠矣。夫莘田先生以雕龍吐鳳之才,托香草美人之感,緣情賦物,洵足接跡于風(fēng)騷。而芝田翁博考旁稽,字箋句釋,復(fù)能全窺作者所讀之書而闡發(fā)靡遺,于此見先正學(xué)問具有根柢,不徒以兔園冊子為生活。覽是編者,能無動老成典型之慕也歟!時道光癸卯季夏,宗侄孫有樹謹跋。
香草箋偶注·序
詩之有注,蓋肇于李善之注《選》。
顧風(fēng)人與訓(xùn)詁,肝腸意見,絕不相同,往往有取風(fēng)人妙義,牽強附會者。
《杜詩箋傳》,自昔紛挐,虞伯生之注既晦杜意,牽纏之病,實謬誤千里;趙次公以箋釋文句為事,而邊幅單窘,少所發(fā)明。
論者謂老杜身后,受虞、趙兩君之累不淺,以杜公雖破萬卷,未必拘拘泥古若此也。
近世所傳《香草箋詩》,吾閩永陽黃莘田先生之作也。
莘田操履純白,襟度沖夷,生平所為詩無慮數(shù)千首,若《十研軒稿》《秋江集》,多與一時公卿士大夫酬贈及紀游感遇之篇,并皆舂容爾雅,嗣響唐音。
而箋中詩獨寫閨房兒女之事,流連往復(fù),純以綺語,攄其深情,或疑為《香奩》之續(xù),至擬之陶徵士白璧微瑕。
今讀箋中《無題》詩序,有「無聊筆墨」之云,則莘田于是詩有微旨焉。
知言者以為有托而逃諒矣。
顧其中摭實隸事,出入百家,后生喜其博而亦苦其奧也。
寄聞軒主人者,以文學(xué)著名,專攻舉業(yè),兼事詩歌。
偶讀是詩,愛其芊綿婉麗,卷軸琳瑯,約隨睹記,附錄詩后,俾其家后生便于稽核,丹黃甲乙。
稿成而出以示余。
間有余目力之所未逮,或得之舊聞,歷久失之者。
昔桐城相國有言,今人非不及于古,而文之成處,輒難盡辨由來。
以余所聞,如張燕公稱大手筆,然于王子安「帝車南指,華蓋西臨」之語,猶有不解。
訪于一公,僅得其半。
又如李義山《錦瑟》一篇,劉原父以為當時貴人愛姬之名;計敏夫以為令狐楚青衣;山谷讀之,不曉其意,以問東坡,方得「適怨清和」之解。
今主人于莘田之詩啟鑰發(fā)篋,悉心探討,凡所徵引,細加校讎,遇有異同,必衷一是,務(wù)求得乎作者本意而后已焉。
固不致如虞、趙兩君為老杜身后累也。
然則是詩之注,不獨一家稽覈之資,且于讀是詩者多所沾丐,謂宜亟付梨棗,公諸同好,無容吝也。
倘以附益香奩為疑,則「無聊筆墨」,莘田亦既言之矣。
他日主人方出所著述以問世,即不妨執(zhí)是詩之注為其嚆矢也夫。
嘉慶十三年歲在戊辰七月中浣,恕齋阮芳潮拜撰。
香草箋詩注·跋
詩與文,異其體而亦異其用也。文必經(jīng)經(jīng)緯史,理舉辭明,然后為典要。詩則取材務(wù)多,隸事務(wù)富,即至稗官野乘、諧語方言,且兼收而并畜焉。藉非廣見洽聞,作詩難,讀詩尤難。閩十研黃先生《香草箋》一集,其寓意也悠而遠,其托興也深而澄,不屑屑傍唐人門戶而騁秘抽妍,薰香摘艷,譬客泛珠船,游玉海,千態(tài)萬貌,悅目醉心,豈易溯委而窮源哉?夫以隨園太史負倚天拔地之才,樹岳峙淵停之望,擅茹古涵今之識,定揚風(fēng)扢雅之衡,而獨心折是編焉,此其故可與辨物者道,難與拘墟者言也。蓋詩各有體,或主頌德,或主紀事,或主言情,其旨備興觀群怨,其緒馀又足以資多識。圣賢有明訓(xùn)矣,于古然,于今何獨不然?是故說約者先由博,賞奇者必晰疑。余嘗謂陶靖節(jié)讀書不求甚解,李太白論詩以綺麗不足珍,惟有其識足其才則可也。若識不及靖節(jié),才不及太白,而反相援以為口實,噫,毋乃刻畫無鹽,唐突西施者歟?有志之士,質(zhì)無論鈍敏,境無論窮達,而茍耽典籍,廣蒐羅,勤考核,一切俶詭離奇、幽隱瑣屑之談,猶欲備陳顛末以開拓心胸,而況本之情性,托之篇章,意祖楚騷,旨同漆吏,格并溫李,詞擬庾鮑,當世名公哲匠之所擊節(jié)而嘆賞者,而顧以曼聲浮艷少之耶?然則《香草箋》之注,所以明詩思之綿邈而著詩學(xué)之宏深者,夫亦不可以已矣。至其援據(jù)必詳,校勘匪謬,寒暑無間,寢食與偕,閱是注者亦可知其不疲于奔命矣,余又奚庸贅焉。同學(xué)弟鄭希元月林氏拜跋。
補鈔香草齋詩集·跋
《香草齋詩集》者,吾閩十研老人黃莘田先生所著,久為藝林推重。嗣陳應(yīng)魁有《香草齋詩注》,王元麟有《秋江集注》,計三種并行于世。原刻之本在于乾隆年間,歷二百馀載,傳者亦寥。余齋頭僅有《秋江集注》,欲聚各本而校其篇什之多寡,迄未得間。邇者余弟逸樵蒐羅舊籍,既得原刻《香草齋詩集》,又得《香草齋詩注》,于是將原刻本與《秋江集注》互為檢閱,得悉《秋江集注》卷一至卷六,共增益出若干首,皆為原刻之所無,而余數(shù)十年之夙望,一旦釋然,爰為之一一鈔錄,附于原刻之后,另為一冊,俾讀先生之詩者,展卷瞭然。竟有原刻所有而《秋江集注》所無者,計四首,豈注詩時未之見耶?抑遺漏耶?倘有好事者將補鈔之詩合原刻而重刊之,成為完全之本,亦一快事也。甲申三月下浣,侯官后學(xué)薩嘉曦謹跋。

人物簡介

詞學(xué)圖錄
姚華(1876—1930) 字重光,號茫父,久居北京蓮花寺,因別署蓮花龕主。貴州貴筑(今貴陽)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三十年(1904)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善于詩詞曲、書畫、碑版古器及考據(jù)音韻等。與陳師曾最善。留學(xué)日本,畢業(yè)歸國后,被任郵傳部船政司主事,民國后,被選為參議院議員,后任北京女子學(xué)校校長。梁啟超、魯迅、郭沫若、鄭振鐸、陳師曾、陳叔通、鄭天挺、馬敘倫、梅蘭芳等皆贊之。民國初生活貧困、父母子女皆亡,身體癱瘓,貧病交加,死葬北京西直門外灶君廟姚山。有《弗堂類稿》31卷,其中詩11卷,詞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書牘、傳、祭文、贊、銘各1卷?!兑γ8笗嫾?、《弗堂詩》、《菉猗室曲話》、《小學(xué)問答》、《書運》、《說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語》、《古盲詞》等。
弗堂詞
1876-1930.6,字重光,號茫父,貴州貴筑(今貴陽)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舉人,三十年(1904年)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留學(xué)日本。畢業(yè)歸國后,被任郵傳部船政司主事,民國建立以后,被選為參議院議員,后任北京女子學(xué)校校長。有《弗堂類稿》31卷,其中詩11卷,詞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書牘、傳、祭文、贊、銘各1卷。還有《姚茫父書畫集》、《弗堂詩》、《菉猗室曲話》、《小學(xué)問答》、《書運》、《說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語》、《古盲詞》等。
弗堂詞·姚茫父墓志銘
湘潭周大烈撰 嗟乎,士夫道喪。茫父乃郁郁隕于破寺中矣。茫父性姚名華,字重光,貴州貴陽人。清光緒丁酉舉于鄉(xiāng),甲辰成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習(xí)說文許氏學(xué),好篆隸,奉親居京師蓮花寺,窮搜金石文字,比勘題識,早夜不休,于士夫所挾持為榮貴者若冥然而無睹,其困勤篤嗜,清之張廷濟無以過之。時德宗在位,穆宗生母孝欽顯皇后臨時稱制,內(nèi)政敗亂。庚子拳匪事起,國幾亡,君不勝憤慨,值議變法,偕朝士赴日本學(xué)法律政治。余時亦由湖南東渡,同入法政大學(xué),見其挾冊上堂,書所授語,一字無遺。固矻矻以廁群強中圖拯救之道,學(xué)竟歸,遷郵傳部船政司主事,郵政司建核科科長。而國已亂,未幾,宣統(tǒng)帝遜位,民國建立,被選為臨時參議院議員。自是四居議席。然所抱持者蓋無一不與人相忤,所謂議會政治,竟未嘗參與焉。乃憤然竟棄所學(xué),仍居破寺中,理其舊業(yè),更恣意作書畫,每畫輒題其詩詞與曲,曲尤工,人競買之。朝夕所資,略取給焉。余客京師時,亦寓寺中,與論金石詞曲,以為遭此時,固得所遣矣。自宣統(tǒng)己酉至民國十八年間,連丁繼妣熊恭人暨孝憲先生憂,又連喪子女四人,其弟薌早喪,僅遺一女,又病卒。值國內(nèi)軍人斗爭,戰(zhàn)禍日劇,憂亂迸于一時,遂得偏廢疾。余時時往視之,外貌豐碩如故,仍據(jù)案揮殘臂作書畫,磅礴郁積,意氣若不可一世,四五年中,無頹敗狀。嗟乎,是豈真不可一世邪。十九年六月病再發(fā),一日而卒。所著有小學(xué)問答、說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語、古盲詞,蒐存未刊行,自定詩賦詞曲論著雜文,題曰弗堂類稿三十一卷。其門人王伯群為印于金陵。曾祖玉德,妣吳氏。祖廷輔,妣嚴氏??荚辞?,私謚孝憲先生,妣雷氏。子四。鋈,日本高等蠶絲學(xué)校畢業(yè)。鋆,國立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畢業(yè),出嗣弟薌。鐜,先卒。鋻,國立北平師范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肄業(yè)。女三。鑾,適同縣文宗沛。盤、錖,未適人而卒。葬北平西直門外灶君廟姚山之陽。其友周大烈為之銘曰:吾道非邪,彼所抱之道亦再顛而再倒。當士夫群攘攘于奔離中,頓躓以老。嗟乎,茫父已已乎,世昏形槁,附燕甸兮片石棱棱,顧姚山兮孤心皓皓。
弗堂詞·跋
姚崇光先生以宏達之才崛起邊方。
清末由進士游學(xué)東洋,供職郵部。
入民國后任北京女子師范校長。
顧以性長文學(xué),不耐案牘,又一時任事者多非同類,奔競成風(fēng),素所深恥,乃退而精研藝術(shù)。
確有心得,書畫詩詞皆卓然自成一家,而畫尤冠絕燕京,馳譽中外。
得其碎幅零縑,無不珍為鴻寶。
惜乎五十過二,遽辭人間,誠藝文界之一大損失矣。
夫天之賦予于人也,不能使其完全,而人之生于世也,往往多留缺陷。
向使崇光先生得位乘時,勛猷彪炳,其尚有余力以專攻文藝,優(yōu)入純粹以精之域乎。
韓昌黎謂柳子厚斥不久,窮不極,其文學(xué)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于后無疑,誠知言也。
燕京七百年來為中國惟一之都會,名書古畫乃藏庋之淵藪。
自經(jīng)庚子亂后,加以民國改革,時勢變遷,從來罕見之圖籍,出現(xiàn)于市廛間者不少。
先生適逢其會,久滯彼都,日惟與廠甸營此業(yè)者相周旋,過目珍奇不下數(shù)千種,雖寒素家風(fēng),為力有限,百難購一,而借此遍覽千古名家,以發(fā)抒其抑塞磊落之氣,所謂得江山之助,握造化之權(quán),心領(lǐng)神會,豁然貫通,故能臻此絕詣,豈偶然哉。
世人多謂黔中僻陋,黔地誠僻陋,而黔人之游歷于外者開拓心胸,激揚志趣,其所成就每凌駕乎中原,亦以中原數(shù)千年來文物聲名發(fā)泄已甚,而邊省磅礴郁積,名山大川之靈秀甫啟其端倪。
雖在交通阻隔之世,人才已漸奮興焉。
況今之飛機鐵道,一日千里。
行見重門洞開,賢哲浚發(fā),其必能超越全國,可斷言也。
先生捐館后,門人王君伯群搜集平生著作,編為弗堂類稿三十余卷,中以題跋為最多,詩文次之,詞二卷,曲一卷,惟臨歿之庚午春詞二十余闋未編入。
今印叢書四集,悉采入以為諸詞家之殿。
溯黔中自明設(shè)省,三百年間詩人接踵,專集頗多,惟一詞則闃焉寡聞。
清代詞家始有江辰六顯于康熙之際。
延至中葉,倚聲漸盛,而附載各家集中者,要皆篇幅寥寥,略備一格,其有妙諧聲律,專精此道,以黎伯庸之葑煙亭為最,陳息凡、鄧花溪兩家各體尚稱完備,而終不及先生之造詣深醇,盡工盡善也。
先生之詞在黔省諸詞人中固稱后勁,即在清代諸詞人中亦翼然翹楚。
此殆如六朝結(jié)局之有庾子山,前明結(jié)局之有錢蒙叟,皆可謂集其大成。
故文藝一日不泯滅,即中國一日能存在。
昔人稱言者心之聲,又稱聲音之道與政通,安得曰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也。
然則中華民族復(fù)興之樞紐,黔省人文蔚起之關(guān)鍵,將以先生之詞卜之。
識者當不以余言為河漢焉。
民國第一丙子季夏。
安順楊恩元覃生識。
維基
姚華(1876年4月26日—1930年5月8日),字重光,又字一鄂,號茫父,以號行而多稱姚茫父;寓居北平蓮花寺,因別署蓮花盦主,又署弗堂,寓半佛之意。晚年因重五代楊凝式(楊風(fēng)子)書法又號倚風(fēng)。貴州貴筑縣(今貴陽市)人,清代末科進士,晚清和中華民國戲曲理論家、書畫家、詩人、學(xué)者、政治人物、教育家,精通于詩文詞曲、碑版古器及考據(jù)音韻等。與陳師曾同為民國刻銅藝術(shù)的倡導(dǎo)者,合稱“姚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