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蘇州府昆山人,一作吳縣人,字道華。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數(shù)遷為江西按察僉事,屢治嚴嵩家奴橫行及藩王不法事。以治績薦,嚴嵩銜其不附己,不予升遷。久之,始遷廣西布政司參議,再遷四川按察副使。以徙地愈遠,遂遁歸。隆慶初卒,年五十四。有《章玄峰集》。
章美中,字道華,號玄峰,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昆山縣民籍。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四十八名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式丁未科會試第二十八名,登第三甲第七十八名進士。初任大理寺評事,晉寺副,升江西按察司僉事,遷廣西布政司參議,再遷四川按察司副使,不久致仕歸家。
人物簡介
【介紹】: 明順德府任縣人,字為光,一作為先。隆慶間舉人。由知縣擢御史,出按湖廣及山西。首劾中使殃民。有奸民倚藩王為虐,賄奪官地,有司莫敢問,文炳下檄親往丈量,積弊一清。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湖廣麻城人。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授吉安推官,擢御史。隆慶元年,引祖制切諫司禮監(jiān)宦官及藩王近侍蔭錦衣指揮事,又諫詔市珍寶事。尋遷福建提學副使。高拱掌吏部,惡之,謫為安順判官。終南京光祿卿。輯有《古今書刻》。
周弘祖(1529年—?),字元孝,湖廣黃州府麻城縣人,民籍。湖廣鄉(xiāng)試第六十九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登己未科三甲第二百一十名進士。任吉安府推官,四十三年七月選授廣東道試御史,出督屯田、馬政,隆慶元年(1567年)八月提調(diào)南直隸學校,三年正月遷福建提學副使。后為高拱所斥,貶為安順判官,遷廣平府推官。歷吉安府通判、光祿寺丞,萬歷七年(1579年)十一月升南京尚寶司卿,九年四月升南京鴻臚寺卿,改南京光祿寺卿,十二年七月起補太常寺少卿,八月升南京光祿寺卿,十三年四月因謁陵穿紅,為南京御史王學曾所劾,黜為民,免官歸里。《明史》有傳。著有《古今書刻》。
人物簡介
【生卒】:1530—1607 【介紹】: 明宗室,字宗良,號貞湖。太祖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quán)六世孫。封鎮(zhèn)國中尉。博學好修,與多煃齊名,晚益折節(jié)有令譽。以詞賦名,談藝者稱其佳句鴻聲亮節(jié)。草書宗孫虔禮,筆法茂密。其詩初名《石闌館稿》,王世貞改題為《國香》。明詩紀事·甲簽·卷二(下)
多??字宗良,瑞昌恭僖王玄孫,寧獻王六世孫。封鎮(zhèn)國中尉。有《國香集》。(王世貞《弇州山人續(xù)稿》:朱宗良《石蘭館稿》氣清調(diào)爽,神完體舒,用事切而雅,入字峻而穩(wěn),運思深而不刻,結(jié)法遒而有馀味。《筆精》:國朝宗藩之詩,寧府為盛。諸王孫以詩鳴者,多炡、多??其著者也。多炡絕句清逸。多熜貴屬對精工,如「太室出云來署里,黃河如帶掛城頭」,「關山曉月趨三輔,鴻雁秋霜度九河」,「路經(jīng)軒后臨戎阪,山接高歡避暑宮」,翩翩爾雅,無紈褲習氣。《書史會要》:朱多??以辭賦名,草書宗孫虔禮,筆法茂美。《列朝詩集》:多??博雅好修,與多煃齊名,晚益折節(jié),有令譽。掖垣薦堪宗正者,于南昌首舉宗良。后病痿,不廢吟詠。鴻聲亮節(jié),信朱邸之雋也。田按:明藩王之工詩者,當以秦簡王誠泳為稱首。王孫之工詩者,當以瑞昌中尉多??為稱首。王弇州云:「每得中尉一番詩,輒復一番奇進。才情融美,格意朗暢,朱邸中那復有斯人!」自非溢美語。中尉詩初名《石蘭館稿》,弇州題為國秀,又改題國香,見弇州《國香集序。》)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仁甫。萬歷五年進士。授工科給事中。久在諫垣,前后上疏七十余,條陳多關軍國大計。后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時出兵援朝鮮御日本,象春供饋運無缺。因忤中使陳增被劾,乃引疾歸。維基
萬象春(?—1612年),字仁甫,號涵臺,南京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人。萬歷五年(1577年),登進士,選為庶吉士,授工科給事中。明神宗生女,詔命戶部、光祿寺各獻銀十萬兩。萬象春力諫無效。萬歷九年,任兵科右給事中。萬歷十年,任戶科左給事中。萬歷十一年,任禮科都給事中。當時鄭貴妃受寵,神宗沉湎酒色,萬象春借慈寧宮火災上奏勸諫。宗室繁衍,祿米不足,萬象春建議予以變通。恰好河南巡撫褚鈇也奏明此事,神宗于是命萬象春出使河南、山西、陜西,遍訪各王府,計劃周全后奏上。萬象春抵達河南,正準備集思廣議,而周府各位宗人懷疑褚鈇的奏疏是出自宗正朱睦?之意,群起毆打朱睦?幾乎致死。萬象春將此事上奏,神宗停發(fā)各宗人的歲祿。萬象春又依次到達秦、晉諸藩王府,奏上方便施行的十五件事,多被采納。真人張國祥乞求三年一覲見,萬象春認為道教無國家社稷可寄托,不在述職之列。當時明神宗下詔允許皇后父親永年伯王偉乘坐轎子,萬象春認為:“權(quán)貴、外戚不許乘轎子,是祖宗的制度。固安伯陳景行、武清伯李偉是皇太后的父親,鬢發(fā)疏落花白被封,才賞賜坐轎。定國公徐文璧為重臣之首,繼承爵位良久,所以也獲得格外的恩典。現(xiàn)在王偉無法與三人相比,乞求停止前項的命令。”明神宗都沒有同意。初秋時將祭祀祖廟,皇帝齋戒住宿在宮中。萬象春說應當住在便殿,不應當在內(nèi)宮就寢。萬歷帝大怒,停發(fā)他三個月的俸祿。不久,因發(fā)生災害,萬象春說:“京城之外官吏貪污、殘暴,不應當派遣緹騎逮捕審問,宮中禁地幽密不應當駐守重兵,朝廷大臣因建議被貶退的應當考慮依次調(diào)遷,內(nèi)臣有犯王法者,應當送交外廷處理。”皇帝稱知道了。萬象春在御史臺長期工作,前后上了七十余疏,多是關于軍事、國家的大計。他請求恢復建文年號,追加景帝廟號,尤為世人所稱道。萬歷十三年(1585年),萬象春出為山東參政。萬歷十六年,任陜西按察使。恰逢妖賊郭大通叛亂,萬象春設計成功捉獲。萬歷二十年,歷任山西左、右布政使。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倭寇進犯朝鮮,濱??ひ亟鋰馈?div id="y1lygdv" class='inline' id='people_41761_1_32_comment'>萬象春安撫軍民,供應糧米,當機立斷。中使陳增以礦稅使身份來到山東,萬象春上奏評論稅使之害。福山知縣韋國賢違背陳增旨意被侮辱,被萬象春力保,韋國賢被陳增彈劾阻撓征稅之事,也得到萬象春庇護。明神宗下詔逮捕韋國賢,萬象春停俸,于是稱病回家。后來,起為南京工部右侍郎,未上任卒。贈右都御史。
人物簡介
王春楨(1579年—1611年),字元夫、元復,號鶴門,山西平陽府蒲州猗氏縣人。王春楨是萬歷二十年進士王國瑚的長子,年少聰慧,七歲時坐在父親置膝蓋上學習《河圖》,數(shù)句就明白理論,不久他看見《洛書》,立即詢問兩者的異同之處,父親大感驚奇。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中山西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經(jīng)魁,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會試中本擬取為會元,但主考官以卷面北字只取為第二;成進士后獲授行人,出使冊封楚肅二藩,謝絕藩王的饋贈,說:「我怎能初做官就背棄官常呢!」他天性孝友,胸襟廣闊,因病回鄉(xiāng)后依舊神閒氣定,死后鄉(xiāng)老無不落淚,老農(nóng)宋某為他大哭,說:「我為賢大夫而哭!」卒年三十三歲,入祀鄉(xiāng)賢祠,有子王含光。
人物簡介
吳國華(1579年—1627年),字朝賓,號愛日,福建福寧府寧德縣軍籍。明朝官員,同進士出身。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授行人司行人。曾奉使趙、魯諸藩王,溫恭有體,謝絕饋贈,頗著賢名。天啟二年(1622),升任兵科給事中。五年,疏劾閹黨曹欽程,被削籍為民。天啟七年(1627),抑郁而亡,年僅四十九歲。崇禎元年(1658年),追贈太常寺少卿。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生卒】:1588—1641 【介紹】: 明湖廣武陵人,字文弱。楊鶴子。萬歷三十八年進士。除杭州府教授,累進戶部郎中。天啟初,引疾歸。崇禎初,起河南副使,十年累擢至兵部尚書,用“四正六隅”(十面網(wǎng))之策圍攻農(nóng)民軍。聞熊文燦在閩辦海盜有成效,薦之總理六省軍務。文燦專主招降,嗣昌既任之,乃曲為之解。十一年,奪情入閣,仍掌兵部。是年清兵再次入關,盧象升主戰(zhàn),嗣昌主和,遇事掣肘,致象升孤軍戰(zhàn)歿,嗣昌貶三秩,戴罪視事。十二年,文燦招降之張獻忠等再起。崇禎帝特旨命嗣昌督師。次年,經(jīng)襄陽入川駐重慶,追擊獻忠軍。而獻忠“以走致敵”,明軍疲于奔命。十四年,獻忠軍長驅(qū)出川,破襄陽,殺襄王。時李自成亦破洛陽,殺福王。嗣昌聞之,畏罪自殺。有《楊文弱先生文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文弱,武陵人。萬歷庚戌進士,歷官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傅維基
楊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號字微,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祖籍直隸建平(今安徽郎溪)。明末政治、軍事人物。出身門閥,祖父楊時芳乃武陵名士,父親楊鶴以督軍著世,嗣昌為人雅好文藝,博聞強記、有辯才、文筆,與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鐘惺等來往。亦喜軍事,設「四正六隅」之策以滅流寇,一度頗有成效,后流寇復起,李自成烹殺福王朱常洵,張獻忠焚殺襄王朱翊銘,嗣昌憂悸以病卒,追贈太子太保。葬桃源金廠溪。楊嗣昌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中進士。歷任杭州府儒學教授、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戶部郎中。天啟年間因受閹黨排擠,稱病歸里。崇禎元年(1628年),起為河南副使,加右參政。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永平。崇禎三年(1630年)任山石道(撫寧境內(nèi)山海路、石門路),崇禎六年(1633年)升山海關巡撫。官至兵部尚書。崇禎十年(1637年)三月,帝召楊嗣昌至京師,兩人談話后,帝曰:“恨用卿晚。”六月,被任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yún)C務。崇禎十一年(1638年),奏請修繕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舊易新,極其壯固”。嗣昌力主“安內(nèi)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wǎng)”戰(zhàn)術,各個擊破。所謂“四正”是陜西、河南、湖廣、鳳陽四鎮(zhèn),“六隅”則是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六區(qū)。集合“四正六隅”為十面羅網(wǎng),各有側(cè)重,協(xié)同配合,“隨賊所向,專任剿殺”。嗣昌增兵十四萬,加餉銀二百八十萬兩。由熊文燦為五省軍務總理,剿撫兼施。此舉在一年內(nèi)頗見成效。張獻忠、羅汝才等闖軍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陜西東南的商洛山中。同年冬天,清軍三路大軍第四度南侵,燕京震動,崇禎帝和戰(zhàn)不定,楊嗣昌時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力主議和。嗣昌深知朝廷兵力、財力不足以支持兩線作戰(zhàn),故提出“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建議;但盧象升主張堅決抵抗,遂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zhàn)于慶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然嗣昌手握兵權(quán),事事掣肘象升,象升屢戰(zhàn)失利,最后戰(zhàn)死沙場。大學士楊嗣昌卻一意誣陷象升臨陣脫逃,派士卒俞振龍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龍不畏淫威,堅持指認象升遺體,「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張目曰:『天道神明,無枉忠臣。』」 千總楊國棟因為不肯順從楊嗣昌意思修改塘報,堅持象升已戰(zhàn)死,而被處極刑。崇禎急調(diào)洪承疇部北上勤王,剿寇策略遂功虧一簣。后李自成往河南發(fā)展。崇禎十三年(1640年)二月七日,朝廷特命楊嗣昌以大學士督師,賜尚方寶劍,前赴湖廣指揮圍剿張獻忠等。嗣昌與陜西副將賀人龍、李國奇夾擊張獻忠于太平縣瑪瑙山(今四川萬源),史載“大破之,斬馘三千六百二十,墜巖谷死者無算。”崇禎表示嘉許,有手諭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辭朝至今,半載有余,無日不懸朕念,與行間將士勞苦倍嘗,而須發(fā)盡白,深軫朕懷。又聞卿調(diào)度周密,賞罰嚴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圖”。接下來寒溪寺、鹽井、木瓜溪等地連戰(zhàn)皆捷。但此時明朝官軍內(nèi)部矛盾重重,諸將多不用命,賀人龍與左良玉皆擁兵自重,不聽使喚。楊嗣昌下令:赦免農(nóng)民軍將領羅汝才等人的罪狀,唯獨張獻忠不赦,有擒張獻忠者,賞白銀五千兩,錦衣衛(wèi)指揮使世襲;斬殺張獻忠者二千兩,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世襲。張獻忠則戲謔地回應稱:“有斬督師(楊嗣昌)來者,賞銀三錢。”還四處張貼,嗣昌非常害怕且驚訝,認為左右都是張獻忠的臥底。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陽,烹福王朱常洵。二月初四半夜,張獻忠一日夜馳三百里出四川,奇襲襄陽,初五日,在西門城樓殺襄王朱翊銘。朝野震驚,時人認為藩王遇難,將領必須負責,所以嗣昌憂懼交加,嗣昌在給湖廣巡撫宋一鶴的信中寫道:“天降奇禍,突中襄藩,仆嘔血傷心,束身俟死,無他說矣。”舊病復發(fā),吐血甚多,已病入膏肓,監(jiān)軍萬元吉問他為何不報知皇上?楊嗣昌只吐出兩個字:“不敢!”二月初一日,病死沙市徐家園。楊嗣昌死,自此戰(zhàn)爭主動權(quán)轉(zhuǎn)入闖軍手中。兵部尚書陳新甲以陜西三邊總督丁啟睿接替督師,并起用原兵部尚書傅宗龍繼任陜西三邊總督,負責剿寇。此后張獻忠攻破武陵,特恨楊嗣昌,掘其七世祖墳,焚其夫婦靈柩,并把其尸體斬斷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