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水榮旭(?—17世紀),字蟄庵,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水榮旭本姓孫,過繼給御史水佳胤作養(yǎng)子,后來復原姓。崇禎十五年(1642年)中舉人,次年(1643年)聯(lián)捷進士,擔任吏部驗封司主事,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時改任員外郎。紹興失陷后,他和葛世振、林時對、林必達成立詩社,寫下為亡國悲憤的詩作;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人都以病推辭清朝召用,時稱「甬東四節(jié)」。
人物簡介
林必達(1616年—1708年),字非聞,一字不巖,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崇禎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浙江鄉(xiāng)試六十七名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弘光時,任貴州主試,推辭不赴。魯王監(jiān)國時,任御史。同陳謙出使福建隆武朝廷,留任福建學政,后逃歸。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卒。與林時對、葛世振并稱「三逸」。
人物簡介
釋本晢,字山曉,姓魏氏,長壽人也。父國琦,家世儒素。母楊氏夢梵僧授如意而生。晢髫年有出塵之志,見梵經(jīng)佛像輒生敬愛,投近邑定慧寺薙染。初學《法華》、《楞嚴》,精究義旨。年十九,下三峽,至金陵聽講,時以所學質法侶,辨晰折衷,同席有聲者推服焉。適天童密云至長干,往謁,不會所問,遂棄教參禪。得報恩大覺指示,疑情輾轉,發(fā)憤研求,頓釋所懷。遂渡錢塘,參山翁禪師于云門,得契,隨司職廣潤,深自晦藏,結茅東海郁州山中七載。杜絕人事,愈厲操行。復移西冷法華山,以“嘯堂”名其廬。山翁再主天童,招充首座,即付以衣缽。清初入關,雅崇釋典,隨侍山翁,應詔入都。陛見之日,世祖優(yōu)眷,特賜紫僧伽黎。開法隆安寺,駕臨丈室,屢相問證。復舉浮山初參葉縣事,淳諭眾僧,親近有道。嘗幸隆安,面承獎訓,稱其法范森嚴,風徽遠鬯,允足師表人天。圣祖御宇,恩賜馳驛還山。凡居禁庭,賜赍隆渥,封奉秘閣。移主馀杭佛日,振興凋敝,三載辭歸。復為名流邀居洞庭巴山。既而重至佛日,繼續(xù)三載。康熙壬子,舉住天童,湖海奔赴,座盈萬指。錘鍛之馀,匯宋元諸尊宿語,成《寶積錄》九十三卷,蓋繼其師殘編未竟之志。修葺殿宇,及諸祖塔,浚萬工池,復古山門,增置田畝,勤劬十載。屢思退休,而眾志固留,復力任五稔,以弟子元靜代席。康熙丙寅仲冬示寂,塔陶龕于青鳳峰之麓。所撰有《奏對錄》、《全錄》、《后錄》,詩有《嘯堂初集》、《偶錄》、《疊秀軒集》。甬上葛同果敘其語錄,謂“其風味似大覺璉焚龍腦缽,政黃牛去國士筵。而其調護心宗,申晰大義,則虎邱隆、明教嵩,柔剛并濟也。若其應機杼緒,游戲墨林,勞于求賢,精于付授,梵海之砥柱,末法之針石”,斯可謂知言矣。遂寧李侍郎仙根銘其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