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儒樸(?—17世紀(jì)),黃州府麻城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陳儒樸是萬歷三十五年進(jìn)士陳以聞之子,在天啟七年(1627年)中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進(jìn)士,獲授行人,弘光年間他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劉延禟、朱輅、孔尚則、傅箕孺、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zhì)、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汪鉉、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yīng)寵在刑部共事,擔(dān)任河南司員外郎。南京失陷后,陳儒樸在墩陽區(qū)漸山興建泊石庵隱居,有子陳發(fā)祥。
人物簡介
傅箕孺(?—1640年代),字帝良,湖廣長沙府醴陵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傅箕孺儀容端正。天啟元年(1621年)中舉人,擔(dān)任泰興知縣,抓捕狡詐的流氓金剛和其二十多名黨羽,令縣民稱快,因父母去世歸鄉(xiāng)。服喪結(jié)束后,調(diào)任溧陽知縣。崇禎十年(1637年),中進(jìn)士,擢任刑部主事,前往云南負(fù)責(zé)恤刑。弘光時,遷山西司郎中,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劉延禟、朱輅、孔尚則、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zhì)、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汪鉉、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yīng)寵共事,很快憂憤而死。
人物簡介
宋祖乙(?—17世紀(jì)),山東兗州府東平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宋祖乙是崇禎六年(1633年)的舉人,次年(1634年)成進(jìn)士,歷任唐縣和永年縣知縣,禁止驛馬簽富戶,并擒拿大盜榮居賜。不久調(diào)任祥符,招徠一萬七千家人前來恢復(fù)產(chǎn)業(yè),升官刑部主事,弘光年間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劉延禟、朱輅、孔尚則、傅箕孺、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zhì)、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汪鉉、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yīng)寵共事,擔(dān)任四川司郎中。不久因丁憂去職,再出家為僧。
人物簡介
袁定(?—17世紀(jì)),字與立,松江府華亭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袁定原名國休,選貢出身,崇禎九年(1636年)中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次年(1637年)聯(lián)捷進(jìn)士,獲授馀姚縣知縣;任內(nèi)有貧民聚眾搶掠,他拘捕得數(shù)人后,尚未上報就已經(jīng)用杖打死他們,因此自行彈劾失職,設(shè)法賑災(zāi),救活不少人民。之后他歷任大理評事、刑部河南司主事、員外郎;到弘光年間改任廣東司郎中,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劉延禟、朱輅、孔尚則、傅箕孺、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zhì)、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汪鉉、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yīng)寵共事,后事不詳,有子袁齡。
人物簡介
王政敏(?—17世紀(jì)),字宇立,兗州府費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王政敏是崇禎六年(1633年)舉人,十六年(1643年)成進(jìn)士,獲授行人,弘光年間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劉延禟、朱輅、孔尚則、傅箕孺、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zhì)、董祖嘗、曾守意、陸慶衍、汪鉉、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yīng)寵共事,擔(dān)任廣西司員外郎。不久他不再出仕,在家鄉(xiāng)講學(xué),人稱「介節(jié)先生」;女兒嫁給瑯邪宋氏,寫下《綠窗詩草》詩集。
人物簡介
汪鉉(?—17世紀(jì)),字以玉,安慶府懷寧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汪鉉是嘉靖二年進(jìn)士汪漢的曾孫,年少即工于八股文,天啟元年(1621年)中式辛酉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三次到禮部受薦失敗后署任高淳教諭,任內(nèi)多有成就。同縣的顏渾、宣國柱上表他召對稱旨薦任為清要官,他以年老婉拒;其后他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進(jìn)士,獲授行人,弘光帝時到廬州、鳳陽等地頒下追尊謚號詔,遷任刑部福建司員外郎,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劉延禟、朱輅、孔尚則、傅箕孺、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zhì)、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yīng)寵共事,后事不詳。
人物簡介
劉延禟(17世紀(jì)—17世紀(jì)),字宜綏,湖廣承天府荊門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劉延禟是崇禎九年(1636年)的舉人,十三年(1640年)成進(jìn)士,獲授行人,弘光年間他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朱輅、孔尚則、傅箕孺、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zhì)、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汪鉉、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yīng)寵在刑部共事,累擢山東司郎中,之后歸鄉(xiāng),曾引左良玉部將張九儒自興山收復(fù)當(dāng)陽,事敗后授徒。清朝順治年間,劉延禟主持修建明倫堂,兒子劉慶昌、侄子劉慶宏、孫子劉效祖、曾孫孫劉邦翰都相繼重修。
人物簡介
【介紹】: Charles Maigrot(1652—1730) 亦稱嚴(yán)襠或顏珰。清初來華天主教傳教士。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康熙二十三年為浙、贛、閩、湘署理代牧,兼全國教務(wù)副總理。三十三年,任福建宗座代牧。在中國禮儀之爭中,主張嚴(yán)禁祭祖祀孔,命令傳教士必須對所在地主教(宗座代牧)宣誓服從。并上書教皇,請禁止中國禮儀。四十五年,被諭令出境。回歐后居羅馬,被視為中國禮儀專家。后對中國禮儀問題看法有所轉(zhuǎn)變,建議容許若干敬祖禮節(jié)。此建議影響了教皇使臣嘉樂對中國禮儀之爭的態(tài)度。
人物簡介
【生卒】:1662—1720 【介紹】: 清初來華天主教傳教士。意大利人。一名遜爵,以字行。1678年入耶穌會。康熙三十四年抵澳門,在山西、陜西、河南傳教。四十一年,奉派赴京,得康熙帝器重。奉康熙命出使教廷,四十八年抵羅馬,報告鐸羅使華情形,使教皇較了解中國禮儀之爭。因病留居歐洲六年,五十七年,返華復(fù)命。五十九年,航海至小西洋大浪山(好望角附近)病逝。靈柩運(yùn)至廣州,葬城外瑤臺鄉(xiāng)。
人物簡介
【介紹】: 清僧。浙江仁和人,俗姓萬,字讓山,號嶺云。住西湖萬峰山房。工詩畫,善隸書。初游京師,繼主南屏。與杭世駿等名流相唱和。有《話墮集》。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六
篆玉,字讓山,號嶺云,仁和人。西湖南屏萬峰房僧。有《話墮集》。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五
釋篆玉,字讓山,號嶺云。姓萬氏,仁和人也。年十七,投凈慈寺薙染,受戒昭慶,嗣雷巖,傳臨濟(jì)第三十五世正宗。貫通義疏,精研戒律。清雍正十二年游京師,和碩莊親王招住海淀法界觀心佛堂。十三年四月,侍郎海望帶領(lǐng)引見,奉旨偕永覺超盛,考察智覺法派,時已加封“妙圓正修”之號,帝心儀之也。還住萬峰,禪誦之馀,游情翰墨,雅善鼓琴,工行草書。時復(fù)吟句,生峭自喜。夫《佛本行經(jīng)》言,太子方入學(xué),即問師六十四種梵書。大樹王子彈琴對佛,香風(fēng)萎花,為《首楞嚴(yán)》絕妙好詞。天親、無著以造論之才,一轉(zhuǎn)而為寒拾。青蘿吠犬,東坡追步,不及張無盡以居士反附契嵩以傳。詩有別才,豈非性海中光明藏哉。萬峰地連,宗鏡面對雷峰,旋螺而入,拾級而躋,浮嵐暖翠,近挹幾筵,玉與詩壇老宿,遠(yuǎn)瞻頫眺,別構(gòu)數(shù)楹,結(jié)社其中,烹葵燒筍,薦伊蒲之饌,施龍?zhí)熘?,清唫抱膝,韻播蓻林?div id="oz4owph" class='inline' id='people_68660_2_13_comment'>雖片席地,與五山十剎,莊嚴(yán)樓閣相聳峙,則詩禪兩絕也。乾隆十六年,德清令李芳榕延住棲水大善寺,當(dāng)六飛初幸,江浙大府遴高僧十人,迎鑾以備顧問,玉在其列,及回鑾馭送至碧天橋,垂問謞謞,即遣內(nèi)臣,賜銀錠十,亦異數(shù)也。寺故貧瘠,損衣縮食,為僧眾粥飯,猶恐不繼,然居寺十載,不萌退志。二十五年,桐鄉(xiāng)令陳虞盛請住秀溪之龍翔,亦猶大善也。然樂其間,靜若將終焉。乾隆三十二年重九日,作偈曰:“來無一物,去無一物,快恬七九,逍遙自得。”遂爾入滅,壽六十三,臘四十六。所著《南屏續(xù)志》一卷,《詩》十卷,葬南屏,杭世駿為之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