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義凈

相關(guān)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0—? 【介紹】: 唐僧。
荊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
早年潛心讀書,涉獵百氏,有志于功名。
后慕佛出家,住荊州等界寺。
師吉藏門入慧英,習(xí)《法華經(jīng)》。
后參游諸方,遍謁名德。
從合浦泛海西行,初至室利佛逝國,歷末羅瑜洲、羯荼國,抵師子洲,參禮佛牙。
尋北行,至訶利雞羅國。
一年后,至東印度,入那爛陀寺,研習(xí)群經(jīng)。
譯《阿笈摩經(jīng)》,附歸唐。
武則天垂拱元年,送別義凈。
欲從北印度歸唐,卒于途。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無行。乾封中荊州等界寺沙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無行禪師者。荊州江陵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葉性虛融稟質(zhì)溫雅。意存仁德志重?zé)熛肌6耨R之年。投足石渠之署。暨乎弱冠。有懷金馬之門。頗已漁獵百氏流睇三經(jīng)。州望推奇鄉(xiāng)曲排俊。于時則絢彩霞開。鏡三江而挺秀。芳思泉涌。灌七澤而流津。然宿因感會今果現(xiàn)前。希慕法門有窺玄苑。幸遇五人之度。爰居等界道場。既而創(chuàng)染諦門初沾法侶。事大福田寺慧英法師為鄔波馱耶(唐云親教師和上者訛也)斯乃吉藏法師之上足??芍^蟬聯(lián)碩德。固乃世不乏賢。于是標心般若棲志禪居。屏棄人間往來山水。每因談玄講肆擊闡微言。雖年在后生而望逾先進。及乎受具同壇乃二十馀人。誦戒契心再辰便了。咸稱上首馀莫能加。次隱幽巖誦法華妙典。不盈一月七軸言終。乃嘆曰。夫?qū)ん苷咭庠诘敏~。求言者本希趣理。宜可訪名匠鏡心神啟定門斷煩惑。遂乃杖錫九江移步三越。游衡岳處金陵。逸想嵩華長吟少室。濯足八水舉袂三川。求善知識即其志也?;驍y定門而北上。獵智者禪匠之精微。麾戒巘而東歸。究道宣律師之淳粹。聽新舊經(jīng)論。討古今儀則。洋洋焉波瀾。萬頃嶷嶷也。崖岸千尋。與智弘為伴。東風(fēng)汎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國。國王厚禮特異常倫。布金華散金粟。四事供養(yǎng)。五對呈心。見從大唐天子處來倍加欽上。后乘王舶經(jīng)十五日達末羅瑜洲。又十五日到羯荼國。至冬末轉(zhuǎn)舶西行。經(jīng)三十日到那伽缽亶那。從此泛海二日到師子洲。觀禮佛牙。從師子州復(fù)東北泛舶一月到訶利雞羅國。此國乃是東天之東界也。即贍部州之地也。停在一年。漸之東印度。恒與智弘相隨。此去那爛陀途有百驛。既停息已便之大覺。蒙國安置入寺俱為主人。西國主人稍難得也。若其得主則眾事皆同如也。為客但食而已。禪師后向那爛陀。聽瑜伽習(xí)中觀。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復(fù)往羝羅荼寺。去斯兩驛。彼有法匠善解因明。屢在芳筵習(xí)陳那法稱之作。莫不漸入玄關(guān)頗開幽鍵。每唯杖錫乞食全軀。少欲自居情超物外。曾因閑隙譯出阿笈摩經(jīng)。述如來涅槃之事。略為三卷。已附歸唐。是一切有部律中所出。論其進不乃與會寧所譯同矣。行禪師既言欲居西國。復(fù)道有意神州。疑取北天歸乎故里。凈來日從那爛陀相送。東行六驛各懷生別之恨。俱希重會之心業(yè)也。茫茫流泗交袂矣。春秋五十六。又禪師稟性好尚欽禮。每以覺樹初綠。觀洗沐于龍池。竹苑新黃。奉折華于鷲嶺(此二時者春中也。皆是大節(jié)會。無問遠近。道俗咸觀。洗菩提樹也。又鷲峰山此時有華大如手許。實同金色。人皆折以上呈。當(dāng)此之時。彌覆山野名春女華也)曾于一時與行禪師同游鷲嶺。瞻奉既訖遐眺鄉(xiāng)關(guān)無任殷憂。凈乃聊述所懷云爾 雜言。觀化祇山頂。流睇古王城。萬載池猶潔。千年苑尚清。髣髴影堅路。摧殘廣脅??。七寶仙臺亡舊跡。四彩天華絕雨聲聲。華遠。自恨生何晚。既傷火宅眩中門。還嗟寶渚迷長坂。步陟平郊望。心游七海上。擾擾三界溺邪津。渾渾萬品亡真匠。唯有能仁獨圓悟。廓塵靜浪開玄路。創(chuàng)逢饑命棄身城。更為求人崩意樹(施也)持囊畢契戒珠凈(戒也)被甲要心忍衣固(忍也)三祇不倦陵二車。一足忘勞超九數(shù)(勤也)定瀲江清沐久結(jié)(定也)智釰霜凝斬新霧(慧也)無邊大劫無不修。六時憫生遵六度。度有流化功收。金河示滅歸常住。雞林權(quán)唱演功周。圣徒往傳馀響。龍宮秘典海中探。石室真言山處仰。流教在茲辰。傳芳代有人。沙河雪嶺迷朝徑。巨海鴻崖亂夜津。入萬死。求一生。投針偶穴非同喻。束馬懸車豈等程。不徇今身樂。無祈后代榮。誓舍危軀追勝義。咸希畢契傳燈情。勞歌勿復(fù)陳。延眺旦周巡東。睇女巒留二跡。西馳鹿苑去三輪。北睨舍城池尚在。南睎尊嶺穴猶尊。五峰秀。百池分。粲粲鮮華明四曜。輝輝道樹鏡三春。揚錫指山阿。攜步上祇陀。既睹如來疊衣石。復(fù)觀天授迸馀峨。佇靈鎮(zhèn)凝思遍生河。金華逸掌儀前奉芳蓋。陵虛殿后過。旋繞經(jīng)行砌。目想如神契。回斯少福潤津梁。共會龍華舍塵翳。 在西國王舍城懷舊之作(一三五七九言)。游。愁。赤縣遠。丹思抽。鷲嶺寒風(fēng)駛。龍河激水流。既喜朝聞日復(fù)日。不覺頹年秋更秋。已畢祇山本愿誠難遇。終望持經(jīng)振錫往神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時新羅僧。新羅國羅林府人。俗姓樸。出家后,聞唐土佛教鼎盛,遂附商船渡海,于高宗總章二年抵登州。尋入長安終南山,從智儼習(xí)《華嚴經(jīng)》,與法藏為同學(xué)。居數(shù)年,學(xué)滿歸國,于駒麗、百濟間建寺授徒,從者甚眾。卒。后新羅國尊為華嚴初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新羅國雞林府人也。年弱冠。稔聞中國教法之盛。乃與同志元曉法師。負笈而西。既遵海岸。曰唐州者。而雨甚涂潦。蘆葦彌望。行無所歸。夜得小夷燥地宿焉。且視古墓也。骸骨髐然。顧之不能無懼意。遂徙陶穴中。鬼物嘯撼終夕。曉公嘆曰。疇昔之安為吾無所見也。見則懼而致不若焉。豈非經(jīng)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歟。且三界惟心。萬法惟識。心外無法。胡用別求。即謝湘而歸??傉氯晗妾毜值侵?。分衛(wèi)遇富家女子曰善妙者。以湘年壯色麗。欲諧匹偶。湘堅拒弗答。善妙因復(fù)矢言曰。生生世世獲為檀越。供給和尚。又為弟子。習(xí)學(xué)大乘。成就大事。湘。依長安終南山智儼三藏。研究華嚴。未幾遂返本。國揚化。道經(jīng)善妙家。將附商舶。即解纜。而善妙悉出諸衣服什器。素所備物。追餞之。而身造海岸。則船已遠矣。于是善妙復(fù)矢曰。如我實有供養(yǎng)心者。則此篋笥。當(dāng)躍入船中。有頃風(fēng)飄浪擊。盡輸載無少遺馀。善妙乃復(fù)矢之曰。我愿此身化為大龍。挾持和尚。傳度彼國。因自投身濤波中。俄頭角崢嶸。鱗甲晃耀。云霧冥晦。而柂牙帆腹。尤覺便利于他日。若其蜿蜒夭矯。時或見之。既濟仍遍相攸處。然脫有可者。久為異宗所據(jù)。湘獨念以為大華嚴教。誠宜于有福地興之。舍爾其奚之耶。時善妙龍知其念。遽以神力。于虛空中現(xiàn)巨石??v廣一里。正覆于異宗所居之上。勢且隕者。群僧懼其壓。奔駭不敢留。湘即居之。郁為大叢社。并辭國王所施莊田奴仆等。湘弘導(dǎo)勤懇。脩練精苦。弟子智通表訓(xùn)道身梵體等。嗣著述章疏。皆明性海義例。海東號湘華嚴初祖。竟終于本國。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義湘。
俗姓樸。
雞林府人也。
生且英奇。
長而出離。
逍遙入道性分天然。
年臨弱冠聞唐土教宗鼎盛。
與元曉法師同志西游。
行至本國海門唐州界。
計求巨艦。
將越滄波。
倏于中涂遭其苦雨。
遂依道旁土龕間隱身。
所以避飄濕焉。
迨乎明旦相視。
乃古墳骸骨旁也。
天猶霢霂地且泥涂。
尺寸難前逗留不進。
又寄埏甓之中。
夜之未央俄有鬼物為怪。
曉公嘆曰。
前之寓宿謂土龕而且安。
此夜留宵托鬼鄉(xiāng)而多崇。
則知心生故種種法生。
心滅故龕墳不二。
又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心外無法胡用別求。
我不入唐。
卻攜囊返國。
湘乃只影孤征誓死無退。
以總章二年附商船達登州岸。
分衛(wèi)到一信士家。
見湘容色挺拔留連門下既久。
有少女麗服靚妝。
名曰善妙。
巧媚誨之。
湘之心石不可轉(zhuǎn)也。
女調(diào)不見答。
頓發(fā)道心。
于前矢大愿言。
生生世世歸命和尚。
習(xí)學(xué)大乘成就大事。
弟子必為檀越供給資緣。
湘乃徑趨長安終南山智儼三藏所。
綜習(xí)華嚴經(jīng)。
時康藏國師為同學(xué)也。
所謂知微知章有倫有要。
德瓶云滿。
藏海嬉游。
乃議回程傳法開誘。
復(fù)至文登舊檀越家。
謝其數(shù)稔供施。
便慕商船逡巡解纜。
其女善妙。
預(yù)為湘辦集法服并諸什器可盈篋笥。
運臨海岸湘船已遠。
其女咒之曰。
我本實心供養(yǎng)法師。
愿是衣篋跳入前船。
言訖投篋于駭浪。
有頃疾風(fēng)吹之若鴻毛耳。
遙望徑跳入船矣。
其女復(fù)誓之。
我愿是身化為大龍。
扶翼舳艫到國傳法。
于是攘袂投身于海。
將知愿力難屈至誠感神。
果然伸形。
夭矯或躍。
蜿蜒其舟底。
寧達于彼岸。
湘入國之后遍歷山川。
于駒塵百濟風(fēng)馬牛不相及地。
曰此中地靈山秀真轉(zhuǎn)法輪之所。
無何權(quán)宗異部聚徒可半千眾矣。
湘默作是念。
大華嚴教非福善之地不可興焉。
時善妙龍恒隨作護。
潛知此念。
乃現(xiàn)大神變于虛空中。
化成巨石。
縱廣一里蓋于伽藍之頂。
作將墮不墮之狀。
群僧驚駭罔知攸趣。
四面奔散。
湘遂入寺中敷闡斯經(jīng)。
冬陽夏陰。
不召自至者多矣。
國王欽重以田莊奴仆施之。
湘言于王曰。
我法平等高下共均貴賤同揆。
涅槃經(jīng)八不凈財。
何莊田之有。
何奴仆之為。
貧道以法界為家。
以盂耕待稔。
法身慧命藉此而生矣。
湘講樹開花談叢結(jié)果。
登堂睹奧者。
則智通表訓(xùn)梵體道身等數(shù)人。
皆啄巨?飛出迦留羅鳥焉。
湘貴如說行。
講宣之外精勤修練。
莊嚴剎海靡憚暄涼。
又常行義凈洗穢法。
不用巾帨。
立期乾燥而止。
持三法衣瓶缽之馀。
曾無他物。
凡弟子請益不敢造次。
伺其怡寂而后啟發(fā)。
湘乃隨疑解滯必?zé)o滓核。
自是已來云游不定稱可我心卓錫而居。
學(xué)侶蜂屯。
或執(zhí)筆書紳懷鉛札葉。
抄如結(jié)集錄似載言。
如是義門隨弟子為目。
如云道身章是也。
或以處為名如云錐穴問答等。
數(shù)章疏皆明華嚴性海毗盧遮那無邊契經(jīng)義例也。
湘終于本國。
塔亦存焉。
號海東華嚴初祖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俗姓樸。雞林府人。生且英奇。長而出離。逍遙入道。年臨弱冠。聞唐土教宗鼎盛。與元曉法師。同志西游。行至本國海門唐州界。計求巨艦。將越滄波。倏于中途遭其苦雨。遂依道旁土龕間隱身。以避飄濕。迨乎明旦。相視乃古墳骸骨旁也。天猶霢霖。地且泥涂。尺寸難前。逗留不進。又寄埏甓之中。夜之未央。俄有鬼物為怪。曉公嘆曰。前之寓宿。謂土龕而且安。此夜留宵。托鬼鄉(xiāng)而多崇。則知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龕墳不二。又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法。胡用別求。我不入唐。卻??囊返國。湘乃只影孤征。誓死無退。以總章二年。附商??達登州分衛(wèi)。到一信士家。見湘容色挺拔。留連門下。既久。有少女麗服艷妝。名曰善妙。巧媚誨之。湘之心石。不可轉(zhuǎn)也。女調(diào)不見答。頓發(fā)道心。于前矢大愿言。生生世世。歸命和尚。習(xí)學(xué)大乘。成就大事。弟子必為檀越供給資緣。湘乃徑趨長安終南山。智儼三藏所。綜習(xí)華嚴經(jīng)。時康藏國師為同學(xué)也。乃議回程。傳法開誘。復(fù)至文登舊檀越家。謝其數(shù)稔供施。便募商??。逡巡解纜。其女善妙。預(yù)為湘辦集法服。并諸什器。可盈篋笥。運臨海岸。湘??已遠。其女咒之曰。我本實心供養(yǎng)法師。愿是衣篋。跳入前??。言訖。投篋于駭浪。有頃疾風(fēng)吹之。遙望徑跳入??矣。其女復(fù)誓之。我愿自身化為大龍。扶翼舳艫。到國傳法。于是攘袂投身于海。果然身形夭矯?;蜍S蜿蜒。其舟底寧。達于彼岸。湘入國之后。遍歷山川。于駒麗百濟。地靈山秀。真轉(zhuǎn)法輪之所。無何權(quán)宗異部。聚徒可半千眾矣。湘默作是念。大華嚴教。非福善之地。不可興焉。時善妙龍。恒隨作護。潛知此念。乃現(xiàn)大神變。于虛空中?;删奘?v廣一里。蓋于伽藍之頂。作將墮不墮之狀。群僧驚駭。罔知攸趣。四面奔散。湘遂入寺中。敷闡斯經(jīng)。冬陽夏陰。不召自至者多。國王欽重。講樹開花。談叢結(jié)果。登堂睹奧者。則智通表訓(xùn)梵體道身等數(shù)人。皆啄巨?飛出迦留羅鳥焉。凡弟子請益。隨疑解滯。必?zé)o滓核。自是已來。云游不定。卓錫而居。學(xué)似蜂屯。執(zhí)筆懷鉛。抄如結(jié)集錄。載言如是義門。隨弟子為口。如云道身章是也?;蛞蕴帪槊H缭棋F穴問答等數(shù)章疏。皆明華嚴性海。毗盧遮那無邊契經(jīng)義例也。湘終于本國。塔亦存焉。號海東華嚴初祖也。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胡,潤州江寧(今江蘇南京)人。
少出家,長于律學(xué),詩文書法俱工。
高宗咸亨中,年二十五、六,欲往印度觀法,行至廣州,染風(fēng)疾而不得行。
返歸吳越,旋卒。
義凈在印度聞其死訊,作詩寄悼。
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收其事跡,并錄其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詩》誤收于義名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玄逵律師者。潤州江寧人也。俗姓胡。令族高宗。兼文兼史。尚仁貴義。敬法敬僧。枝葉蟬聯(lián)。嘉聲靡墜。律師則童子出家長而欽德。及其進具卓爾不群。遍閑律部偏務(wù)禪寂。戒行嚴峻誠罕其流。聽諸大經(jīng)頗究玄義。博玩文什草隸尤精??沼腥绿弧2矠轱?。不披覆膊衣角搭肩。入寺徒跣行途著屢??v使時人見笑高節(jié)曾不間然。不臥長坐。詎脅安眠之席。杜多乞食。寧過酒肆之門。善人皆愛草鞋巧知。皮亦無過鑒者。足不履地能閑露腳。是儀嗟乎。此子闇與理諧。激揚清波。恥汩泥而從俗。獨醒在旦。豈共醉而居昏。繞于丹陽一而遂即同契。南上昆季留連愴矣。三荊之析友于攀絕。傷哉八翼之離。以為傳法在懷無抑高節(jié)。行至廣州遂染風(fēng)疾。以斯嬰帶弗遂遠懷。于足悵恨而歸返錫吳楚。年二十五六。后僧哲師至西國云。其人已亡。有疚于懷。嗟乎不幸。勝途多難驗非虛矣。實冀還以法資空有郁藍之望。復(fù)欲旋歸遺鍔。徒懷隴樹之心。乃嘆曰。淑人斯去。誰當(dāng)繼來。不幸短命。嗚呼哀哉。九仞希岳。一簣便摧。秀而不實。嗚呼哀哉。解乎易得。行也難求。嗟爾幼年。業(yè)德俱修。傳燈念往。嬰痼情收??鯄阎?。哀哉去留庶傳爾之令節(jié)。秉輝曜于長秋。于時逵師言離廣府還望柱林。去留愴然自述贈懷云爾。 五言。標心之梵宇。運想入仙洲。嬰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葉落乍難聚。情離不可收。何日乘杯至。詳觀演法流。 凈以咸亨元年在西京尋聽。于時與并部處一法師。萊州弘袆?wù)搸煛8卸T德。同契鷲峰標心覺樹。然而一公屬母親之年老。遂懷戀于并川。袆師遇玄瞻于江寧。乃敦情于安養(yǎng)。玄逵既到廣府復(fù)阻先心。唯與晉州小僧善行同去。神州故友索爾分飛。印度新知冥焉未會。此時躑躅難以為懷。戲擬四愁聊題兩絕而已。 五言。我行之?dāng)?shù)萬。愁緒百重思。那教六尺影。獨步五天陲。 五言(重自解憂曰)。上將可凌師。疋士志難移。如論惜短命。何得滿長祇。 于時咸亨三年坐夏楊府。初秋忽遇龔州使君馮孝詮。隨至廣府。與波斯舶主期會南行。復(fù)蒙使君命往崗州。重為檀主及弟孝誕使君孝軫使君郡君寧氏郡君彭氏等。合門眷屬。咸見資贈。爭抽上賄各舍奇餐。庶無乏于海途??钟袆谟陔U地。篤如親之惠。順給孤之心。共作歸依同緣勝境。所以得成禮謁者。蓋馮家之力也。又嶺南法俗。共鯁去留之心。北土英儒。俱懷生別之恨。至十一月。遂乃面翼軫背番禺。指鹿園而遐想。望雞峰而太息。于時廣莫初飆。向朱方而百丈雙掛。離箕創(chuàng)節(jié)。棄玄朔而五兩單飛。長截洪溟。似山之濤橫海。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未隔兩旬果之佛逝。經(jīng)停六月漸學(xué)聲明。王贈支持送往末羅瑜國(今改為室利佛逝也)復(fù)停兩月轉(zhuǎn)向羯荼。至十二月舉帆還乘王舶漸向東天矣。從羯荼北行十日馀至裸人國向東望岸可一二里許。但見??子樹檳榔林森然可愛。彼見舶至爭乘小艇有盈百數(shù)。皆將??子芭蕉及虅竹器來求市易。其所愛者但唯鐵焉大如兩指。得??子或五或十。丈夫悉皆露體。婦女以片葉遮形。商人戲授其衣。即便搖手不用。傳聞斯國當(dāng)蜀川西南界矣。此國既不出鐵亦寡金銀。但食??子藷根無多稻谷。是以盧呵最為珍貴(此國名鐵為盧呵)其人容色不黑量等中形。巧織團藤箱。馀處莫能及。若不共交易便放毒箭。一中之者無復(fù)再生。從茲更半月許望西北行。遂達耽摩立底國。即東印度之南界也。去莫訶菩提及那爛陀可六十馀驛。于此創(chuàng)與大乘燈師相見。留住一載。學(xué)梵語習(xí)聲聞?wù)?。遂與燈師同行取正西路。商人數(shù)百詣中天矣。去莫訶菩提有十日在。過大山澤路險難通。要藉多人必?zé)o孤進。于時凈染時患身體疲羸。求趁商旅因不能建。雖可勵己求進五里終須百息。其時有那爛陀寺二十許僧。并燈上人并皆前去。唯馀單己孤步險隘。日晚晡時山賊便至。援弓大喚來見相陵。先撮上衣次抽下服。空有絳帶亦并奪將。當(dāng)是時也。實謂長辭人代。無諧禮謁之心。體散鋒端。不遂本求之望。又彼國相傳。若得白色之人殺充天祭。既思此說更軫于懷。乃入泥坑遍涂形體。以葉遮蔽扶杖徐行。日云暮矣營處尚遠。至夜兩更方及徒侶。聞燈上人村外長叫。既其相見令授一衣。池內(nèi)洗身方入村矣。從此行數(shù)日。先到那爛陀敬根本塔。次上耆阇崛見氎衣處。后往大覺寺禮真容像。山東道俗所贈紽絹。持作如來等量袈裟。親奉披服。濮州玄律師附羅蓋數(shù)萬為持奉上曹州安道禪師寄拜禮菩提像亦為禮訖。于時五體布地一想虔誠。先為東夏四恩。普及法界含識。愿龍華初會遇慈氏尊。并契真宗獲無生智。次乃遍禮圣跡過方丈。而屆拘尸。所在欽誠。入鹿園而跨雞嶺。住那爛陀寺十載求經(jīng)。方始旋踵言歸還耽摩立底。未至之間遭大劫賊。僅免剚刃之禍。得存朝夕之命。于此升舶過羯荼國。所將梵本三藏五十萬馀頌。唐譯可成千卷。?居佛逝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3—712 【介紹】: 唐僧。
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
武則天賜以賢首之稱號,后人即尊為賢首大師。
先從智儼學(xué)《華嚴》,智儼死后,出家。
預(yù)義凈譯場,為則天講新《華嚴經(jīng)》,因撰《金獅子章》,徑捷易解,則天遂悟其旨。
創(chuàng)華嚴宗法界緣起理論,被尊為華嚴宗第三祖。
有《華嚴探玄記》、《般若心經(jīng)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法藏字賢首。俗姓諸葛氏。蘇州吳縣人。一云姓康氏。康居人。自少出家。如意元年。武后制于東都大福先寺檢校無盡藏。長安四年。又制于化度寺檢校無盡藏。后延為薦福寺大德。開元二年卒。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字賢首。
其先康居國人。
因姓康氏。
幼知學(xué)佛。
高宗時應(yīng)名僧遷。
參奘公譯事。
頗以證義潤文筆受之任見稱。
及天后置館翻傳。
首登入場之選。
實叉難陀。
以所赍華嚴梵夾。
義凈復(fù)禮出新經(jīng)。
藏。
尤有力。
義凈專主譯任。
偕勝莊大儀等。
充證義。
既而后召講新經(jīng)。
指鎮(zhèn)殿金獅子。
以喻天帝網(wǎng)。
十重玄門。
海印三昧。
六相和合義門。
普眼境界門等。
于是后曉。
然開寤。
得未曾有。
遂緝其言。
為金獅子章。
行于世。
圣歷二年十月八日。
又詔講于佛授記寺。
至華嚴世界品。
講堂及寺中。
地皆震動。
都維那恒景表聞。
有答詔。
不錄。
且嘗以巧方便。
示剎海。
涉入無盡之指。
則對懸十鑒于八方上下。
中。
安佛像。
然一炬以照之則互影交光。
重重映蔽。
不可得而思議矣。
始燉煌杜順以華嚴法界觀。
傳弟子智儼。
儼傳藏。
其統(tǒng)緒之正如此。
別疏般若心經(jīng)。
復(fù)號康藏國師云。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法藏。
字賢首。
姓康。
康居人也。
風(fēng)度奇正利智絕倫。
薄游長安彌露鋒穎。
尋應(yīng)名僧義學(xué)之選。
屬奘師譯經(jīng)。
始預(yù)其間。
后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
至天后朝傳譯首登其數(shù)。
實叉難陀赍華嚴梵夾至同義凈復(fù)禮譯出新經(jīng)。
又于義凈譯場與勝莊大儀證義。
昔者燉煌杜順傳華嚴法界觀。
與弟子智儼講授此晉譯之本。
智儼付藏。
藏為則天講新華嚴經(jīng)。
至天帝網(wǎng)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
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
此諸義章皆是華嚴總別義網(wǎng)。
帝于此茫然未決。
藏乃指鎮(zhèn)殿金獅子為喻。
因撰義門。
徑捷易解。
號金師子章。
列十門總別之相。
帝遂開悟其旨。
又為學(xué)不了者設(shè)巧便。
取鑒十面八方安排。
上下各一。
相去一丈馀。
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
燃一炬以照之。
互影交光。
學(xué)者因曉剎海涉入無盡之義。
藏之善巧化誘。
皆此類也。
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
蓋帝王歸信緇伍所憑之故。
洎諸梵僧罷譯。
帝于圣歷二年己亥十月八日。
詔藏于佛授記寺講大經(jīng)。
至華藏世界品。
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
都維那僧恒景具表聞奏。
敕云。
昨請敷演微言闡揚秘賾。
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
開講之辰感地動以標異。
斯乃如來降跡。
用符九會之文。
豈朕庸虛敢當(dāng)六種之震。
披覽來狀欣惕于懷云。
其為帝王所重實稱非虛。
所以華嚴一宗付授澄觀。
推藏為第三祖也。
著般若心經(jīng)疏。
為時所貴天下流行。
復(fù)號康藏國師是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2—約696 【介紹】: 唐僧。
鄭州滎澤人,俗姓孟,梵名娑羅笈多。
年十四,于氾水等慈寺出家。
后往相州林慮諸寺,尋師訪道。
曾至安州,從大猷習(xí)大乘諸經(jīng);至襄州,從善導(dǎo)修凈土業(yè);至安州,從秀公習(xí)律。
武則天垂拱間,南下廣州,授徒講律。
永昌元年,與義凈等附舶渡海,至室利佛逝國,譯經(jīng)數(shù)載。
長壽三年歸廣州,未歷三載即病卒。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苾芻貞固律師者。梵名娑羅笈多(譯為貞固)即鄭地滎川人也。俗姓孟。粵以驅(qū)烏之歲。早蘊慈門??偨侵?。棲心慧苑。年甫十四遂丁荼蓼。眷流俗之難保。知法門之可尚。爰興正念企步勝場。遂于氾水等慈寺遠法師處。申侍席之業(yè)。意存教網(wǎng)便誦大經(jīng)。經(jīng)三兩歲師遂淪化。后往相州林慮諸寺尋師訪道。欲致想禪扃。自念教檢未窺難辯真?zhèn)?。即往東魏聽覽唯識。復(fù)往安州大猷禪師處習(xí)學(xué)方等。數(shù)旬未隔即妙相現(xiàn)前。復(fù)往荊州歷諸山寺。求善知識希覓未聞。復(fù)往襄州遇善導(dǎo)禪師受彌陀勝行。當(dāng)爾之時。交望棄索訶之穢土。即欲趣安養(yǎng)之芳林。覆思獨善傷大士行。唯識所變何非凈方。遂往峴山恢覺寺澄禪師處。創(chuàng)蒙半字之訓(xùn)漸通完器之言。禪師則沈研律典。荷世尊五德之重寄。??轢經(jīng)論。當(dāng)末代四依之住持。定瀲波深。濯八解而流派。慧峰岳峻。聳六度而疏巖。五塵無雜。九惱非驚。外跨四流內(nèi)澄三定。法俗欽望推為導(dǎo)首。特蒙綸旨召入神都。在魏國東寺。居多聞之?dāng)?shù)。固師年馀二十。即于禪師足下而進圓具。才經(jīng)一載總涉律綱。覆向安州秀律師處三載。端心讀宣律師文抄??芍^問絕鄔波離。貫五篇之表里。受諧毗舍女。洞七聚之幽關(guān)。律云。五歲得游方。未至歲而早契。十年離依止。不屆年而預(yù)合。其秀律師即蜀郡興律師之上足。既進圓具仍居蜀川。于和尚處學(xué)律四載。后往長安宣律師處。為依止之客。投心乳器。若飲鵝之善識精粗。竭智水瓶。等歡喜之妙持先后經(jīng)十六年不離函丈。研窮諸部淘鍊數(shù)家。將首律師疏以為宗本。然后去三陽之八水。復(fù)向黃州報所生地。次往安州大興律教。諸王刺史咸共遵承。故律云若有律師處與我身不殊。居十力寺。年七十馀。方始寂化。戒行清素耳目詳知。嗟乎代有其人棟梁佛日。蟬聯(lián)靡絕繼踵相承。實謂漢珠荊玉。雖別川而俱媚。桂枝蘭葉??v異節(jié)而同芳。固師既得律典斯通。更披經(jīng)論。又復(fù)誦法華維摩向一千遍。心心常續(xù)念念恒持。三業(yè)相驅(qū)四儀無廢。覆往襄州在和上處。重聽蘇呾羅披尋對法藏。頗通蘊處薄撿衣珠。化城是息終期寶渚。遂乃濯足襄水顧步廬山。仰上德之清塵。住東林而散志。有意欲向師子洲頂禮佛牙觀諸圣跡。以垂拱之歲移錫桂林適化游方。漸之清遠峽谷。同緣赴感。后屆番禺廣府。法徒請開律典。時屬大唐圣主天下普置三師。欲令佛日再明法舟長汎。既而威儀者律也。固亦眾所欽情。三藏道場講毗柰耶教。經(jīng)乎九夏。爰竟七篇。善教法徒汎誘時俗。于時制旨寺恭阇梨。每于講席親自提獎??芍^恂恂善誘弘濟忘倦。阇梨則童真出家高行貞節(jié)。年馀七十。而恒敬五篇。有福之人可逢上智。實乃禪池淼漫引法海而通波。思嶺崔嵬聳慧岳而騰峭。深明幻本巧悟心源。雖閑諸法體空。而利物之用盛集構(gòu)有為之福業(yè)。作無上之津梁。而屢寫藏經(jīng)常營眾食。實亦眾所知識應(yīng)物感生。勸悟諸人共敦律教。固師既法侶言散還向峽山。冀托松林之下。用畢幽棲之志。蒙謙寺主等特見賓迎寺主。乃道冠生知體含仁恕。供承四海靡倦三朝。屈己申他卑辭是務(wù)。固師意欲息想山門。有懷營構(gòu)傾廊通直道脫階正邪基。曲制山池。希流八解之清潤。傍開壇界。冀闡七聚之芳規(guī)。復(fù)欲于戒壇后面造一禪龕立方等道場修法華三昧。功雖未就而情已決然。布薩軌儀已紹綱目。又每嘆曰。前不遭釋父。后未遇慈尊。末代時中如何起行。既沈吟于空有之際。復(fù)躑躅于多師之門矣。凈于佛逝江口升舶附書憑信廣州。見求墨紙抄寫梵經(jīng)。并雇手直。于時商人風(fēng)便舉帆高張。遂被載來求住無路。是知業(yè)能裝飾非人所圖。遂以永昌元年七月二十日達于廣府。與諸法俗重得相見。于時在制旨寺處眾嗟曰。本行西國有望流通?;刈『D辖?jīng)本尚闕。所將三藏五十馀萬頌。并在佛逝終須覆往。既而年馀五十。重越滄波。隙駟不留身城難保。朝露溘至何所囑焉。經(jīng)典既是要門。誰能共往收取。隨譯隨受須得其人。眾僉告曰。去斯不遠有僧貞固。久探律教早蘊精誠。儻得其人斯為善伴。亦既才聞此告髣髴雅合求心。于是裁封山扃薄陳行李。固乃啟封暫觀。即有同行之念。譬乎聊城一發(fā)下三將之雄心。雪山小偈牽大隱之深志。遂乃喜辭幽澗歡去松林。攘臂石門之前。褰衣制旨之內(nèi)。始傾一蓋合襟情于撫塵。既投五體。契虛懷于曩日。雖則平生未面而實冥符宿心。共在良宵頗論行事。固乃答曰。道欲合不介而自親。時將至求抑而不可。謹即共弘三藏助燭千燈者歟。于是重往峽山。與謙寺主等言別。寺主乃照機而作。曾不留連。見述所懷咸助隨喜。己闕無念他濟是心。并為資裝令無少乏。及廣府法俗悉贈資糧。即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望占波而陵帆。指佛逝以長驅(qū)。作含生之梯橙。為欲海之舟艫。慶有懷于從志。庶無廢于長途。固師年四十矣。贊曰。 智者植業(yè)。稟自先因。童年潔想。唯福是親。情求勝己。意仗明仁。非馨香于事利。固寶愛于賢珍(其一)受持妙典。貞明固意。大善敦心。小瑕興畏。有懷脫屣。無望榮貴。若住??之毛尾弗虧。等游蜂之色香靡費(其二)孤辭滎澤。只步漢陰哲人務(wù)本。律教是尋。既知網(wǎng)領(lǐng)。更進幽深。致遠懷于覺樹。遂仗藜于桂林(其三)怡神峽谷。匠物廣川。既而追舊聞于東夏。復(fù)欲請新教以南遄。希揚布于未布。冀流傳于未傳。慶斯人之壯志。能為物而身捐(其四)為我良伴。其屆金洲。能堅梵行。善友之由。船車遞濟。手足相求。儻得契傳燈之一望。亦是不慚生于百秋(其五)既至佛逝宿心是契。得聽未聞之法。還觀不睹之例。隨譯隨受。詳檢通滯。新見新知。巧明開制。博識多智。每勵朝聞之心。恭儉勤懷。無憂夕死之計。恐眾多而事?lián)?。且逐靜而兼濟??v一焰之隨風(fēng)。庶十登而罔翳(其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2—710 【介紹】: 唐僧。于闐人。善大小乘,旁通異學(xué)。武則天時征至京,譯《文殊授記》等經(jīng)。以母老歸國。中宗景龍中再征至京,未遑翻譯,遘疾而卒。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實義難陀。于闐國人。武后證圣元年至長安。住大遍空寺。四年歸于闐。景龍二年重入中國。景云元年卒于大薦福寺。年五十九。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一云施乞叉難陀。
華言學(xué)喜。
蔥嶺北于遁人也。
善大小乘。
旁通異學(xué)。
武后以華嚴舊經(jīng)處會未備。
發(fā)使于闐。
訪求梵本。
并請譯人。
而叉與梵夾俱至。
證圣元年乙未。
詔南印土沙門菩提流志。
沙門義凈同譯于東都大遍空寺。
后沙門復(fù)禮法藏等。
從佛授記寺。
圣歷二年。
成八十卷。
后躬制序文。
以冠其首。
久視間。
出大乘入楞伽經(jīng)。
又出文殊授記經(jīng)于京師清禪。
及東都佛授記寺。
前后總出經(jīng)十九部。
長安四年。
上書祈歸省母。
詔御史霍嗣光送景龍二年中。
宗詔至京。
上親迎于開遠門外居大薦福寺。
會疾卒。
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也。
春秋五十九。
詔依外國葬禮。
焚于開遠門外。
古然燈臺。
其舌不俱燼。
詔哥舒道元送歸其國。
而所焚之地。
猶起塔。
號華嚴三藏塔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實叉難陀。
一云施乞叉難陀。
華言學(xué)喜。
蔥嶺北于闐人也。
智度恢曠風(fēng)格不群。
善大小乘旁通異學(xué)。
天后明揚佛日崇重大乘。
以華嚴舊經(jīng)處會未備。
遠聞于闐有斯梵本。
發(fā)使求訪并請譯人。
叉與經(jīng)夾同臻帝闕。
以證圣元年乙未。
于東都大內(nèi)大遍空寺翻譯。
天后親臨法座煥發(fā)序文。
自運仙毫首題名品。
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凈同宣梵本。
后付沙門復(fù)禮法藏等。
于佛授記寺譯成八十卷。
圣歷二年功畢。
至久視庚子駕幸潁川三陽宮詔叉譯大乘入楞伽經(jīng)。
天后復(fù)制序焉。
又于京師清禪寺及東都佛授記寺。
譯文殊授記等經(jīng)。
前后總出一十九部沙門波崙玄軌等筆受。
沙門復(fù)禮等綴文。
沙門法寶恒景等證義。
太子中舍賈膺福監(jiān)護。
長安四年。
叉以母氏衰老思歸慰覲。
表書再上方俞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闐。
暨和帝龍興有敕再徵。
景龍二年達于京輦。
帝屈萬乘之尊。
親迎于開遠門外。
傾都緇侶備幡幢導(dǎo)引。
仍飾青象令乘之入城。
敕于大薦福寺安置。
未遑翻譯。
遘疾彌留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
右脅累足而終。
春秋五十九歲。
有詔聽依外國法葬。
十一月十二日于開遠門外古然燈臺焚之。
薪盡火滅其舌猶存。
十二月二十三日。
門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
送其馀骸及斯靈舌還歸于闐。
起塔供養(yǎng)。
后人復(fù)于茶毗之所起七層塔。
土俗號為華嚴三藏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0—748 【介紹】: 唐僧。東萊人,俗姓辛。中宗時得度。游西域、天竺歷七十余國,前后十八年,于玄宗開元七年返回長安。進佛真容、梵夾等,玄宗賜號慈慜三藏。住洛陽罔極寺。平生勤修凈土業(yè),撰有《往生凈土集》。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東萊辛氏。
中宗朝得度。
及登具足。
乃慕義凈三藏之為人。
于是而游西域焉。
始泛舶三載。
遍歷東南海中諸國。
達中印土。
禮謁圣跡。
訪求梵夾。
咨稟善知識。
十有三載。
莫不皆以土為真歸。
彌陀為良導(dǎo)也。
承茲法訓(xùn)。
思欲利人。
振錫還鄉(xiāng)。
又涉四載。
至北印土健馱羅國。
東北大山。
盡七日夕斷食。
扣頭畢命。
誓禱觀音現(xiàn)相。
俄而空中紫金色。
身長一丈馀。
坐寶蓮華。
右手摩頂。
而告日曰。
汝當(dāng)勸令眾生。
念佛誦經(jīng)。
往生西方凈土。
極樂世界。
彌陀佛國。
到彼國已。
見佛及我。
所得利益。
勝過諸行。
說已忽滅。
日斷食困甚。
聞法強壯。
即踰蔥嶺。
過流沙凡十有八年。
達于京師。
開元七年也。
貢佛真容梵夾等。
詔賜號慈憫三藏。
又著往生土集。
行世且興渠為五辛之一。
而東土之明律者多不能識。
或以為蕓薹葫荽阿魏等。
乃于土集中。
具書之。
以曉將來云。
五辛此土惟四。
興渠者訛梵也。
華云形具。
根如細蔓菁而白。
其氣如蒜。
日嘗于于阇國見之。
馀國亦無有。
維時方冬。
枝葉已盡。
獨留其根。
以待食用。
日言其根之狀。
殊。
詳而枝葉則莫之詳也。
天寶七年卒。
年六十九。
塔白鹿原。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慧日。
俗姓辛氏。
東萊人也。
中宗朝得度。
及登具足后遇義凈三藏造一乘之極。
躬詣竺乾。
心恒羨慕。
日遂誓游西域。
始者泛舶渡海自經(jīng)三載。
東南海中諸國昆崙佛誓師子洲等。
經(jīng)過略遍乃達天竺。
禮謁圣跡。
尋求梵本。
訪善知識一十三年。
咨稟法訓(xùn)思欲利人。
振錫還鄉(xiāng)獨影孤征。
雪嶺胡鄉(xiāng)又涉四載。
既經(jīng)多苦深厭閻浮。
何國何方有樂無苦。
何法何行能速見佛。
遍問天竺三藏。
學(xué)者所說皆贊土。
復(fù)合金口。
其于速疾是一生路。
盡此報身必得往生極樂世界。
親得奉事阿彌陀佛。
聞已頂受。
漸至北印度健馱羅國。
王城東北有一大山。
山有觀音像。
有志誠祈請多得現(xiàn)身。
日遂七日叩頭。
又斷食畢命為期。
至七日夜且未央。
觀音空中現(xiàn)紫金色相。
長一丈馀。
坐寶蓮華。
垂右手摩日頂曰。
汝欲傳法自利利他。
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
勸令念佛誦經(jīng)回愿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
汝自當(dāng)知土法門勝過諸行。
說已忽滅。
日斷食既困。
聞此強壯。
及登嶺東歸。
計行七十馀國。
總一十八年。
開元七年方達長安。
進帝佛真容梵夾等開悟帝心。
賜號曰慈慜三藏。
生常勤修土之業(yè)。
著往生土集行于世。
其道與善導(dǎo)少康異時同化也。
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興渠。
興渠人多說不同。
或云蕓薹胡荽或云阿魏。
土集中別行書出云。
五辛此土唯有四。
一蒜二韭三蔥四薤。
闕于興渠。
梵語稍訛。
正云形具馀國不見。
回至于闐方得見也。
根粗如細蔓菁根而白。
其臭如蒜。
彼國人種取根食也于時冬天到彼不見枝葉。
薹荽非五辛。
所食無罪。
日親見為驗歟。
以天寶七年卒于住寺。
報齡六十九。
葬于白鹿原成小塔焉。
馀姚休光寺釋真法師。
金華人也。
俗姓王氏。
真??丱辭家童蒙悟道。
發(fā)大精進堅持戒地。
一門之中數(shù)人緇服。
真學(xué)習(xí)師古義成先圣。
八部經(jīng)理宛在掌中。
三乘法源盡于度內(nèi)。
天寶六年太守秦公長史狄公知其行高。
遂以名薦主休光寺焉。
二公常相謂曰。
真公通深妙法玄無上義問一得三言發(fā)響應(yīng)。
昔利涉辯博僧會智周。
與之齊驅(qū)。
未可同日。
以其八年終于寺。
本縣令王璲述德刊銘。
洪元慎書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久依奘法師。
學(xué)方譯婆沙論。
寶以非想見惑之疑。
請益奘。
因別出十六字入論中遮難辭。
寶白曰。
此固梵本語邪。
奘曰。
吾以義意作之耳。
寶曰。
師豈宜以凡情粉飾圣量哉。
若俱舍之六離合釋義尤以寶為定。
時光寶二師之。
于奘師是猶什公之得融睿云。
長安三年。
義凈三藏就福先寺西明寺翻譯。
詔偕法藏勝莊等。
證義聞譽益著。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法寶。
亦三藏奘師學(xué)法之神足也。
性靈敏利最所先焉。
奘初譯婆沙論畢。
寶有疑情。
以非想見惑請益之。
奘別以十六字入乎論中。
以遮難辭。
寶白奘曰。
此二句四句為梵本有無。
奘曰。
吾以義意酌情作耳。
寶曰。
師豈宜以凡語增加圣言量乎。
奘曰。
斯言不行我知之矣。
自此炰炰頡頏于奘之門。
至乎六離合釋義。
俱舍宗以寶為定量矣。
光師往往同迦濕彌羅馀師禮記衍字也。
時光寶二法師若什門之融睿焉。
后越精義學(xué)令問孔膠。
長安三年于福先寺京西明寺。
預(yù)義凈譯場。
寶與法藏勝莊等。
證義。
于時頗露頭角。
莫之與京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高僧。
天水人,俗姓趙。
住開業(yè)寺。
中宗神龍中翻經(jīng),推為證義。
義凈所譯諸經(jīng),同與有力焉。
有《五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趙氏。
天水人也。
家世衣冠。
弱齡辭俗。
具戒后。
以彌沙塞律。
訓(xùn)導(dǎo)來學(xué)。
而從之游者。
偃然若風(fēng)之于草。
沛然若水之于壑也。
昔在劉宋時。
罽賓三藏覺壽。
譯出此律。
而羯磨一卷。
亦并流通。
久而亡逸。
不可考求。
使叔季無所依據(jù)。
由是同于大律之內(nèi)。
抄成一卷。
被之行事。
似為全美。
神龍中。
義凈三藏領(lǐng)翻譯事。
詔與文綱充證義。
所出諸經(jīng)。
與有力焉著五分律疏十卷。
及終。
且遺囑西明寺玄津律師。
為加潤色。
而安史之亂。
復(fù)致泯絕。
悲夫。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愛同。
俗姓趙氏。
本天水人也。
代襲冠冕弱齡挺拔。
惠然肯來為佛家子。
具戒后講彌沙塞律。
遠近師稟若鱗羽宗乎鯤鳳也。
昔南宋朝罽賓三藏覺壽。
譯成此律。
因出羯磨一卷。
時運遷移其本零落。
尋求不獲學(xué)者無依。
同遂于大律之內(nèi)抄出羯磨一卷。
彼宗學(xué)者盛傳流布。
被事方全。
孝和之世神龍中。
盛重翻宣。
同與文綱等參預(yù)譯場。
推為證義。
義凈所出之經(jīng)。
同有力焉。
著五分律疏十卷。
復(fù)遺囑西明寺玄通律師重施潤色。
后安史俶擾焚燎喪寺。
今無類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蚤從三藏奘師研習(xí)諸論。
晚于玉華宮。
譯大般若經(jīng)。
充證義。
綴文之職。
及奘之疾使悉疏所翻經(jīng)論部卷數(shù)目。
所造功德讀于前。
奘合掌歡喜以謝。
天后初。
詔入義凈三藏譯場。
時稱宿匠云。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嘉尚。未知何許人也。慧性天資瑰奇氣質(zhì)。篇聚堅守性相克攻。勤在進修務(wù)于翻譯。遠棲心于奘三藏門。見宗廟之富。窺室家之好。久稽考瑜伽師地佛地論旨。成唯識論深得義趣。隨奘于玉華宮譯大般若經(jīng)。充證義綴文。多能杰出。及三藏有疾。命尚具錄所翻經(jīng)論合七十五部總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錄俱胝畫像一千幀。造十俱胝像。寫經(jīng)放生然燈令尚宣讀。奘合掌歡喜曰。吾心中愿也。汝代導(dǎo)之得沒而無悔焉。奘卒。著述疏鈔出雜集。義門夥多。天后朝同薄塵靈辯等。預(yù)譯場證義。功績愈繁。尚初侍奘師在玉華宮翻經(jīng)。至初會嚴凈佛土品說諸佛菩薩以神通愿力盛大千界上妙珍寶諸妙香花及意樂所生五塵妙境供養(yǎng)莊嚴說法處。與寺主慧德。夜睹玉華寺內(nèi)廣博嚴凈伎樂盈滿。又聞三堂講法。明日白奘。歡喜符合。尚不知所終。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