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如本,字南詢,嘉興白蓮寺僧。善書。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釋如本,字妙圓。萬歷時與妙光慧禪師同游黃山,止于佛嶺,把茅葺亭,設姜施茗,弘其愿力,相與胼胝,百具更新,遂成勝地。慧為歙巖王氏子,本則遺其氏里。嘗自述《佛嶺紀事》一篇,略云:“萬歷甲辰,自浙之虎跑來游黃山,至歙西潛口之上五里曰‘佛嶺’。前后十里間,悄無人煙,嶺頭有亭,額曰‘佛嶺云亭’。時當炎夏,行人苦渴,因與道侶雪樵,行頭蛇(陀)行,煮水以贍行旅,就亭右誅茅,為蔽風雨計。忽于荒草中見一斷碣,苔蘚?漫,大半剝蝕,然隱隱可辨,于唐有志滿,于宋有云林,具見林傳,而亭亦于淳祐甲辰為汪楨珉所建,工費壯固。自宋至元,廢興不常。明洪武甲子,亭將圯,眾為修治,有僧櫟庵居之。正德丙寅,里人汪以輔氏,又為更新,蓋佛嶺之名,由來舊矣。本既愛其疊峰排空,中通一線,松聲澗響,云影山光,鳥鳴喈喈,掩映其間,誠佳境也。爰與道友定居焉,此可見本之志愿矣。又亭之北麓有水,一泓乳汁,涔涔出石骨中,白擬流酥,清同法鑒者,雪照泉也。泉以石為腹,泉心清徹,可鑒毛發(fā),偶立久之,涼氣沁人,不待洗滌,塵垢自消。慧初辟地時,疏鑿成池,用以濟行旅饑渴。因給庵僧食飲,至今賴之。”本嘗參憨山清,清有《示妙圓禪者》,偈曰:“湛湛青蓮花,居泥而不染。明明出世心,雪在玻瓈盞。”足狀其禪心澈悟,功候圓成。故寂時,辭眾偈云:“打破虛空,如風掃葉。天外山青,嶺頭日白。”正巖豁堂《雪霽寄妙圓老宿》有“寄言久臥寒巖柏,共拂高枝仰太陽”之句。巖康熙中始寂,本蓋有高年者。又謝彥章《贈妙光上人》詩,敘曰:“十年前為作《募修石路疏》,今路已成,經(jīng)樓佛閣,亦復煥然。觀其愿力,可謂無負厥功。”其詩云:“四十年如一日過,入泥入水意如何。從他覺路光明殿,不比山僧愿力多。”可見本與慧開拓之勤。
人物簡介
明代戲曲作家,(1540—1585后),字梅錫,一作禹錫,號遂初、遂初山人,常熟(今屬江蘇)人。少負異才,豪放不羈。讀書五行俱下,才情流麗。離世絕俗,縱情山水間。居虞山北麓藤溪別業(yè),好客不衰。性粗豪,善飲,喜樗蒲。歌詩樂府,膾炙人口,著有《藤溪記》、《藤溪詩》、《神游雜著》、《方物品題》等。所撰傳奇2種:《琴心記》,今存;《昭關記》,已佚。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天宇。少即有志經(jīng)濟,比長造詣益深。正德三年進士。任嘉定知縣,律己廉慎,鋤強植弱,均徭役,寬宿逋,節(jié)民財,析經(jīng)講道。嘉靖中官至左副都御史,上言當今國事未定,人心未一,綜核之嚴,反成操切。世宗恨之,借故斥下詔獄。甬上耆舊詩·卷八
明詩紀事·戊簽·卷十先生字天宇。少為諸生,即學古論經(jīng)濟,以豪杰自負。中進士,知嘉定縣。居官廉白,未嘗妄取一紙。魏國弟徐淮以豪橫行州縣間,先生執(zhí)其黨治之。吳郡通判縣丞索長稅金,先生發(fā)其贓巨萬,徵拜御史。武宗喜微行,先生以死爭之。詔取烏思藏佛,復力諫,直聲大著。出按山東,持大體,決疑獄數(shù)十,剔蠹鏟邪,所過長史悚息。帝南行,公從容籌應,無不辦。徙督學畿內(nèi),力以正士風為已任。常面誡諸生曰:學莫先立志。近來士習,但見儕輩中有尚學好古,或以修身名世,輒指摘非議,必欲于無過中求其有過。其尅忌私小,庸劣無志,徒自絕于君子耳。又曰:國初氣化渾厚,士有實學,故發(fā)而為文,論事析理,足裨世教。近時文體衰薄,動以古書句字相模擬,求其中則索然無有。不惟文不成體,學不成章,往往居官任職,乖理僨事,俱學術之禍也。畿內(nèi)士習為一變。冉遷大理少卿。嘉靖改元,進僉都御史,撫畿內(nèi),以討平王朝相賜金綺,先生疏辭曰:愿陛下留以待有功。適晉寇起,官軍數(shù)敗,帝震怒,特改命巡撫山西。賊久聞先生名即解散。先生至,斬其首亂者,聲震晉陽。遷副都御史,攝憲臺。上條陳時務疏,謂:當今國事未定,人心未一,譬若大病初解,元氣尚微,正宜休養(yǎng)生息,以俟其充。議者昧此,徒知事機可乘,而不知求治不可太速;徒知積弊宜革,而不知荒穢不可不包。一時異議紛然,綜覈之嚴,翻成刻核。傷渾厚之體,失悠遠之圖,使陛下頻年望治,曾不得享一日安靜和平之福。內(nèi)閣方公獻夫見其疏,嘆曰:此真當今藥石,王業(yè)之基也。未幾,以臺愆下獄,免歸里居,名益重。御史張君為起定齋書院于江東,以風示學者。臺省舉天下耆逸,忠賢數(shù)以先生名薦,將召用,會卒于家。所著詩文集行世。定齋先生詩渾涵高脫,即置諸開元之際,可謂大家。及觀其視學畿內(nèi),所告誡諸生,以為學先立志,不得輕議正人長者,自絕于名教文章,無徒仿摹句字其中索然,致貽學術之禍,一何深中,后來學者之病痛,切其言之也。今日里中諸君子皆知束身學古,文章取法大家,浙河東西,彬彬并作。余故為詳敘先生之言,使學者益知自勵先民遺訓,誠所謂高曾之規(guī)矩,百世不祧者也。
應鵬字天宇,鄞人。正德戊辰進士,除嘉定知縣。人為御史,歷大理少卿,擢僉都御史,巡撫順天,改撫山西,進右副都御史,協(xié)理院事。有《定齋集》。 田按:定齋詩頗有秀句,如「良月便從今夜得,好詩還到故山吟」,「鐘聲出岫客初到,月色滿庭僧未歸,皆可誦也。維基
王應鵬(1475年—1536年),字天宇,號定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寧波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人。治《易經(jīng)》,行一,由府學生中式丁卯科(1507年)浙江鄉(xiāng)試第二十四名舉人,年三十四歲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會試第一百十四名,第三甲第二百十三名進士。正德五年(1510年)任直隸嘉定縣知縣。正德十年(1515年),任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福建、清戎八閩兼理鹺政、出按山東。嘉靖元年,調(diào)提北直隸學校,后任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嘉靖三年,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嘉靖六年,擔任山東按察使,后授大理寺少卿。嘉靖七年,擔任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等府兼提督紫荊關,后改巡撫山西兼提督雁門等關。嘉靖十年,升任右副都御史,協(xié)理都察院事。
人物簡介
陳揚產(chǎn)(1551年—1610年),字以清,四川富順縣人,貴州銅仁府民籍,治《春秋》,年二十四歲中式萬歷二年甲戌科第三甲第三十四名進士。三月十八日生,行四,曾祖陳綺,倉副使;祖陳時謨,縣丞;父陳珊,府同知;嫡母孫氏;生母何氏。具慶下,妻張氏,兄楚產(chǎn)(監(jiān)生);淮產(chǎn);吳產(chǎn)(貢士),弟黔產(chǎn);魯產(chǎn);周產(chǎn);荀產(chǎn)。由國子生中式貴州鄉(xiāng)試第八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二百二十七名。
人物簡介
【生卒】:1602—1645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山陰人,字弘吉,號虎子。祁承□子。天啟二年進士,授興化府推官。崇禎四年官御史,屢疏陳天下大勢、民間疾苦,出按蘇州、松江諸府。因忤周延儒,以侍養(yǎng)歸。福王時擢右僉都御史,宣撫高杰,勉以忠義,杰感動愿效力。旋被詆移疾去。清兵陷杭州,絕食死。唐王時謚忠敏。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幼文,紹興山陰人。天啟壬戌進士,除興化推官擢福建道御史巡按蘇松歷官都御史巡撫應天維基
祁彪佳(1603年1月3日—1645年7月28日),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弘吉,號世培,別號遠山堂主人、寓山居士,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明末政治人物、戲曲作家、造園家,天啟壬戌進士。弘光時,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蘇松,南京陷落后自盡殉國。祁彪佳于萬歷三十年十一月己卯寅時生于山陰梅墅。自幼聰敏,六歲能誦帝王名。九歲因其父安排聘商氏(商景蘭,兵部尚書商周祚第三女)。萬歷四十六年赴童子試,無出其右者,遂為第一。四十七年,彪佳年十八,會試下第不中。跟隨父親赴任沂州,游覽瑯琊名勝,歸家后繼續(xù)讀書。泰昌元年,與商氏成婚。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時年二十一歲,次年任福建興化府推官,旁人或覺得彪佳年輕,而莆田有時縉紳勢力強大的地方,恐怕不能勝任,結(jié)果其在任時非常關心民間疾苦,盡力去除底層窮困百姓的負擔,名聲頗佳。崇禎元年十一月初一日,父親祁承?去世,二十二日聽到訃告,這一天也是祁彪佳生日,此后終生不慶生辰。崇禎四年(1631年)考選,五年選授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次年巡按蘇松。時宜興縉紳陳一教勢力薰赫,家奴周文爙仗勢肆意,積累了許多民怨。平民陳軾聚眾對抗文爙,燒毀了陳一教的房屋和別墅,還在附近劫掠,差點導致民亂。祁彪佳逮捕周、陳二人并問斬,其余惹事者各戍邊、配流,事件遂平息了下來。他將周文爙所占別人的田產(chǎn)、子女歸還人民,奏免陳一教父子的官職,民心大定。當時三吳一帶有一伙名叫“天罡”的黑惡勢力,為無籍之徒組成,到處作案犯罪,打槍奸淫,招搖過市。祁彪佳上任后立即將其四名魁首逮捕,杖殺并曝尸三日,之后一旦有抓到天罡的,全部不加訊問直接杖殺。很快平定了該勢力的惡行。文震孟對祁彪佳的治績大為贊賞,稱之為“國朝二百年所僅見”。后受權臣周延儒排斥,家居八年。崇禎八年五月,到杭州養(yǎng)病,與母親王氏游覽西湖。病痊愈后回到紹興。十月,在寓山構筑別墅,準備隱居終身。彪佳對自己家的仆人管理很嚴,禁止他們與外人發(fā)生爭吵。崇禎九年四月,筑寓山草堂竣工,彪佳與友人閉關論性理之學。同年,由于彪佳??嘤诏懠仓Y,為治地方瘧疾,于是捐資與友人王金如建立了醫(yī)藥局,在疫病期間保全了民眾的生命,此外彪佳還建立了鄉(xiāng)賢祠。剡縣饑荒時,祁彪佳與王金如合力賑饑,因想到死在野外的人沒人收尸,彪佳專門請了一位法號“本原”埋葬野骨的僧人,支付其報酬并讓其掩埋三吳一帶遺骨。又出資改善了監(jiān)獄囚犯的生活條件。崇禎十一年,針對流寇嚴重的情況,撰寫了《御寇》一書。十三年,紹興饑荒,彪佳建議《救荒策》十五條。遂出面負責救災。設立粥廠,制定供給米糧的法規(guī),全活不可計,編輯了《古今救荒書》。杭州有賣妻為娼者,彪佳出錢將之贖回娘家。彪佳與族兄祁寧方倡議保甲,自任正、副長。崇禎十四年秋,紹興再度歉收。民亂勃發(fā),彪佳在母憂期間,急忙入城,下令逮捕搶糧者,繩之以法。日夜工作,盡力救荒。崇禎十四年(1641年),起為河南道掌印御史。崇禎十五年赴北京,路上因兵亂梗阻,歷盡艱險。至十二月初四日入都門。在朝上疏,請求皇帝留下有清名、聲望的耿直之臣。崇禎十七年(1644年)巡按南京,清兵入浙,駐節(jié)杭州抵御清兵。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破南京。閏六月,弘光帝被俘,潞王監(jiān)國。群臣計劃推舉祁彪佳為蘇松總督,還沒來得及任命清軍便來到杭州,官員四散。清軍貝勒召見祁彪佳等士大夫四人,彪佳沒有回應。初六日晨,于杭寓山花園蓮花池內(nèi)自殺殉節(jié),有絕命詞:“圖功為其難,潔身為其易。吾為其易者,聊存潔身志。含笑入九原,浩然留天地。”又有遺言:“山川人物,皆屬幻影。山川無改,而人生則倏忽一世矣。”魯王朱以海謚彪佳曰“忠毅”,隆武建元,贈光祿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給四代誥命,謚“忠敏”,賜祭葬,蔭一子中書科中書舍人。歸葬紹興亭山北麓。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褒獎了其在危難時刻的氣節(jié),賜謚“忠惠”。張岱是祁彪佳的摯友,祁彪佳殉節(jié)后,張岱極為哀痛,寫了一篇祭文。其中有這樣的語句:“奕遠既去,花月、聲音、飲食之道難得解人。吾輩住此寂寞世界,毫無意味。”祁彪佳殉國后,其「澹生堂」藏書亦從此散出,多為黃宗羲、呂留良所有,部分歸杭州趙氏小山堂,馀則散入坊間。
人物簡介
【生卒】:1730—1797 【介紹】: 清江蘇鎮(zhèn)洋人,字纕蘅,一字秋帆,小字潮生,自號靈巖山人。乾隆二十五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官至湖廣總督。經(jīng)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好著書。續(xù)司馬光書,成《續(xù)資治通鑒》。又有《傳經(jīng)表》、《經(jīng)典辨正》、《靈巖山人詩文集》等。晚晴簃詩匯·卷八十九
畢沅,字纕蘅,一字秋帆,自號靈巖山人,鎮(zhèn)洋人。乾隆庚辰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官至湖廣總督,贈太子太保。有《靈巖山人集》。詞學圖錄
畢沅(1730-1797) 字纕蘅,號秋帆,因從沈德替學于靈巖山,自號靈巖山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廷試第一,狀元及第,援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撫,第二年擢湖廣總督。精通經(jīng)史,旁及語文學、金石學、地理學,并善詩文,一生著作頗豐。撰修《續(xù)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撫陜期間,《關中勝跡圖志》三十卷六十余萬字,并繪有地圖。又整修西安碑林、華岳廟,翻修史馬遷祠,修繕蘇東坡祠,重建灞橋等。主編《經(jīng)訓堂叢書》,撰《靈巖山人詩集》、《靈巖山人文集》、《中州金石志》、《河間書畫錄》、《晉書地理志校注》、《山海經(jīng)新校注》等。黃鶴樓志·人物篇
畢沅(1730—1797) 清代官員、文人、學者。字纕蘅、秋帆,號靈巖山人。江蘇鎮(zhèn)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殿試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官陜西、河南巡撫,湖廣總督。主持纂輯《續(xù)資治通鑒》三百二十卷,“取材宏博,考證謹嚴”。曾為黃鶴樓景點仙棗亭(太白亭)作楹聯(lián)一副:“攬勝我長吟,碧落此時吹玉笛;學仙人漸老,白頭何處覓金丹?!痹谌纹陂g曾重修楚觀樓并改題為南樓。學者汪中曾為其代撰《黃鶴樓銘并序》。維基
畢沅(1730年—1797年),字纕蘅,號秋帆,自號靈巖山人。江蘇鎮(zhèn)洋縣(今太倉市)人。清朝狀元、學者、政治人物。畢沅幼年失父,由母親張藻養(yǎng)育成人,深受其母的熏陶。后至蘇州靈巖山,拜沈德潛從學。乾隆十八年(1753年),順天鄉(xiāng)試中舉,授內(nèi)閣中書,入值軍機處。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翰林院侍讀。歷升左春坊左庶子,改甘肅鞏秦階道、安肅道。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擺陜西按察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擢陜西布政使。歷任陜西、甘肅、河南巡撫等。晚年筑館于靈巖山,腹地有三十畝,內(nèi)有“御書樓”、“九曲廊”、“澄懷觀”、“畫船云壑”、“硯石山房”、“張?zhí)蛉遂簟钡?,費時五年乃成。乾隆五十五年,和珅四十壽辰,“自宰相而下皆有幣帛賀之”,畢沅賦詩相贈,“并檢書畫銅瓷數(shù)物為公相壽”。乾隆六十年,授湖廣總督,當時福寧為湖北巡撫,陳淮為湖北布政使,三人官官相護,索斂民財。百姓形容說:“畢如蝙蝠,身不動搖,惟吸所過蟲蟻;福如狼虎,雖人不免;陳如鼠蠹,鉆穴蝕物,人不知之。”湖南石三保造反,赴常德、荊州督餉。嘉慶元年(1796年),枝江(今屬湖北)人聶人杰等起義,畢沅自辰州(州治今湖南沅陵)趕赴枝江鎮(zhèn)壓,攻克當陽,擒獲石三保、吳半生、吳八月等人,赴湖南鎮(zhèn)撫。嘉慶二年(1797年)六月,手足麻木不仁,帝賜活絡丸,七月,病逝于湖南辰州大營,歸葬于靈巖山的東北麓。詔贈太子太保,未加謚號。
人物簡介
蘇曼殊(一八八四——一九一八)原名玄瑛,字子谷,后為僧,號曼殊。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留學日本,漫游南洋各地。能詩文,善繪畫,通英、法、日、梵等文,曾任報刊編輯及學校教師。與章炳麟、柳亞子等人交游,參加南社。詩悱惻芬芳,又以淺近文言作小說,有《斷鴻零雁記》、《碎簪記》等,并翻譯拜倫、雨果等人作品。有《蘇曼殊全集》。詞學圖錄
蘇曼殊(1884-1918) 原名戩,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法號曼殊。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1903年后留學日本,加入革命團體青年會、拒俄義勇隊,回國后任上海《國民日報》翻譯,不久于惠州出家為僧。墓在西泠橋南堍、孤山北麓。劉大白詩云:"殘陽影里吊詩魂,塔表摩挲有闕文。誰遣名僧伴名妓,西泠橋畔兩蘇墳。"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擅詩、小說。南社重要成員。有小說《斷鴻零雁記》、《絳紗記》、《焚劍記》、《碎簪記》、《非夢記》6種,行文清新流暢,文辭婉麗,曲折動人,對 "鴛鴦蝴蝶派小說"產(chǎn)生較大影響。有《蘇曼殊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