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令參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字周卿。
顏勤禮子。
工篆、籀、草、隸。
為伯父師古所賞,凡所注釋,必令參定。
后為曹王侍讀,有獻(xiàn)古鼎者,篆書二十余字,舉朝莫能讀,昭甫盡能讀之。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4—976 字沖玄,俗姓王,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遷居余杭(今屬浙江)。早年曾為余杭庫吏、華亭鎮(zhèn)將。28歲于杭州龍冊寺出家,后至天臺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廣順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竇寺。建隆元年(960),吳越王錢俶請其住杭州靈隱新寺。次年,移住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曾奉詔創(chuàng)建六和塔。開寶八年(976)十二月卒?!?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二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其詩多宣揚(yáng)禪理、歌詠禪居生活?!短炫_集》、《寶慶會稽續(xù)志》、《吟窗雜錄》、《宋高僧詩選》、《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詩》等書中存其詩80余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4—975 【介紹】: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棄吏出家,吳越時住永明寺。雅好詩道。宋開寶間卒,賜號智覺禪師。有《宗鏡錄》、《感通賦》、《萬善同歸錄》等。
全宋詩
釋延壽(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沖玄、沖立),號抱一子。
馀杭(今浙江杭州)人。
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時,棄吏出家。
初禮龍冊寺翠巖參禪師,尋謁天臺山德韶國師,德韶一見而深器之。
先住明州雪竇山。
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吳越王錢俶請入居靈隱山新寺。
明年,遷永明寺,居十五載。
著述頗豐,有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流播海外。
高麗國王遣使赍書,敘弟子之禮。
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
賜號智覺禪師。
徽宗崇寧間追謚宗照(《咸淳臨安志》卷七○)。
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宋高僧傳》卷二八、《禪林僧寶傳》卷九、《五燈會元》卷一○、《佛祖統(tǒng)紀(jì)》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咸淳臨安志》卷七○有傳。
 延壽詩,以《慧日永明智覺壽禪師山居詩》(清光緒十一年江北刻經(jīng)處本)為底本,參校明釋正勉、釋性??合輯之《古今禪藻集》(簡稱《禪藻集》)。
另從《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增廣圣宋高僧詩選》、《嘉泰會稽志續(xù)志》等書輯得詩、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詩補(bǔ)逸
延壽字沖立,號抱一子,杭州人。棄吏出家,吳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鏡錄》。宋開寶八年入滅。詩一首。(《全唐詩》無延壽詩)
全宋文·卷一三
延壽(九○四——九七五),字沖玄,馀杭(今屬浙江杭州)王氏子。
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禮龍冊寺萬翠巖參禪師為師。
尋往天臺謁詔國禪師,一見而深器之。
吳越王錢俶請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眾盈二千。
延壽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高麗國王與敘弟子之禮。
開寶八年十二月寂滅,年七十二。
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佛祖通紀(jì)》卷二六,《佛祖通載》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壽字沖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獻(xiàn)齊天賦于吳越忠懿王。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以官錢放生坐死。獲赦。遂出家。住天臺智者巖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靈隱寺。后遷永明道場。賜號智覺禪師。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謚永明宗照大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智覺禪師者。
諱延壽。
馀杭王氏子。
自其兒稚。
知敬佛乘。
及冠日一食。
誦法華經(jīng)。
五行俱下。
誦六十日而畢。
有羊群跪而聽。
年二十八。
為華亭鎮(zhèn)將。
嘗舟而歸錢塘。
見漁船萬尾戢戢。
惻然意折。
以錢易之。
放于江。
裂縫掖。
投翠嵓永明禪師岑公。
學(xué)出世法。
會岑遷止龍??寺。
吳越文穆王。
聞其風(fēng)悅慕。
聽其棄家。
為剃發(fā)。
自受具。
衣不繒纊。
食無重味。
持頭陀行。
嘗習(xí)定天臺天柱峰之下。
有烏類尺鴳巢衣襵中。
時韶國師眼目出間。
北面而師事之。
韶曰。
汝與元帥有緣。
它日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見耳。
初說法于雪竇山。
建隆元年。
忠懿王移之。
于靈隱新寺。
為第一世。
明年又移之。
于永明寺。
為第二世。
眾至二千人。
時號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語為銓準(zhǔn)。
曰迦葉波初聞偈曰。
諸法從緣生。
諸法從緣滅。
我?guī)煷笊抽T。
嘗作如是說。
此佛祖骨髓也。
龍勝曰。
無物從緣生。
無物從緣滅。
起唯諸緣起。
滅唯諸緣滅。
乃知色生時但是空生。
色滅時但是空滅。
譬如風(fēng)性本不動。
以緣起故動。
儻風(fēng)本性動。
則寧有靜時哉。
密室中若有風(fēng)。
風(fēng)何不動。
若無風(fēng)遇緣即起。
非特風(fēng)為然。
一切法皆然。
維摩謂文殊師利曰。
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文殊乃曰。
如是居士。
若來已更不來。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來者無所從來。
去者無所至。
所可見者。
更不可見。
此緣起無生之旨也。
僧問。
長沙偈曰。
學(xué)道之人未識真。
只為從來認(rèn)識神。
無始時來生死本。
癡人喚作本來人。
豈離識性別有真心耶。
智覺曰。
如來世尊于首楞嚴(yán)會上。
為阿難揀別詳矣。
而汝猶故不信。
阿難以推窮。
尋逐者為心。
遭佛呵之。
推窮尋逐者識也。
若以識法隨相。
行則煩惱。
名識不名心也。
意者憶也。
憶想前境。
起于妄。
并是妄識。
不干心事。
心非有無。
有無不染。
心非垢凈。
垢凈不污。
乃至迷悟凡圣。
行住坐臥。
并是妄識非心也。
心本不生。
今亦不滅。
若知自心如此。
于諸佛亦然。
故維摩曰。
直心是道場。
無虛假故。
智覺以一代時教。
流傳此土。
不見大全。
而天臺賢首慈恩。
性相三宗。
又互相矛盾。
乃為重閣。
館三宗知法比丘。
更相設(shè)難。
至波險處。
以心宗旨要。
折中之。
因集方等秘經(jīng)六十部。
西天此土。
圣賢之語三百家。
以佐三宗之義。
為一百卷。
號宗鏡錄。
天下學(xué)者傳誦焉。
僧問。
如和尚所論宗鏡。
唯立一心之旨。
能攝無量法門。
此心含一切法耶。
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
是自生歟。
從他而生歟。
共生無因而生歟。
答曰。
此心不縱不橫。
非他非自。
何以知之。
若言含一切法。
即是橫。
若言生一切法。
即是縱。
若言自生。
則心豈復(fù)生心乎。
若言他生。
即不得自。
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
則自他尚無有。
以何為共哉。
若言無因而生者。
當(dāng)思有因。
尚不許言生。
況曰無因哉。
僧曰。
審非四性所生。
則世尊云何說。
意根生意識。
心如世??師。
無不從心造。
然則豈非自生乎。
又說心不孤起。
必藉緣而起。
有緣思生。
無緣思不生。
則豈非他生乎。
又說。
所言六觸。
因緣生六受。
得一切法。
然則豈非共生乎。
又說。
十二因緣。
非佛天人修羅作。
性自爾故。
然則豈非無因而生乎。
智覺笑曰。
諸佛隨緣差別。
俯應(yīng)群機(jī)。
生善破惡。
令入第一義諦。
是四種悉檀。
方便之語。
如以空拳示小兒耳。
豈有實法哉。
僧曰。
然則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
僧曰。
審爾則一切不立。
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
汝豈不聞首楞嚴(yán)曰。
我真文殊無是文殊。
若有是者。
則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無文殊。
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僧曰。
既無二相。
宗一可乎。
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還背圓宗。
僧曰。
如何用心。
方稱此旨。
曰。
境智俱亡。
云何說契。
僧曰。
如是則言思道斷。
心智路絕矣。
曰此亦強(qiáng)言。
隨他意轉(zhuǎn)。
雖欲隱形。
而未忘跡。
僧曰。
如何得形跡俱忘。
曰本無朕跡。
云何說忘。
僧曰。
我知之矣。
要當(dāng)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當(dāng)大悟時節(jié)。
神而明之。
曰我此門中。
亦無迷悟。
明與不明之理。
撒手似君無一物。
徒勞辛苦說千般。
此事非上根大器。
莫能荷擔(dān)。
先德曰。
盡十方世界。
覓一人為伴。
無有也。
又曰。
止是一人承紹祖位。
終無第二人。
若未親到。
謾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
妙之又妙。
但是方便門中。
旁贊助入之語。
于自己分上。
親照之時。
反視之。
皆為魔說。
虛妄浮心。
多諸巧見。
不能成就圓覺。
但以形言跡。
文彩生時。
皆是執(zhí)方便門。
迷真實道。
要須如百尺竿頭。
放身乃可耳。
僧曰。
愿乞最后一言。
曰化人問幻士。
谷響答泉聲。
欲達(dá)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又嘗謂門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
則真唯識。
才有信處。
皆可為人。
若論修證之門。
則諸方皆云。
功未齊于諸圣。
且教中所。
許初心菩薩。
皆可比知。
亦許約教而會。
先以聞解信入。
后以無思契同。
若入信門。
便登祖位。
且約現(xiàn)今世間之事。
眾世界中。
第一比知。
第二現(xiàn)知。
第三約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
夜皆有夢。
夢中所見。
好惡境界。
憂喜宛然。
覺來床上安眠。
何曾是實。
并是夢中意識。
思想所為。
則可比知。
覺時之事。
皆如夢中無實。
夫過去未來現(xiàn)在。
三世境界。
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
唯是本識所變。
若現(xiàn)在之境。
是明了意識分別。
若過去未來之境是獨(dú)散意識。
思惟夢覺之境雖殊。
俱不出于意識。
則唯心之旨。
比況昭然。
第二現(xiàn)知者。
即是對事分明。
不待立況。
且如現(xiàn)見青白等物時。
物本自虛。
不言我青我白。
皆是眼識分。
與同時意識。
計度分別。
為青為白。
以意辨為色。
以言說為青。
皆是意言。
自妄安置。
以六塵鈍故。
體不自立。
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
萬法咸爾。
皆無自性。
悉是意言。
故曰。
萬法本閑而人自鬧。
是以若有心起時。
萬境皆有。
若空心起處。
萬境皆空。
則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自不有。
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
則唯識唯心。
若無于心。
萬法安寄。
又如過去之境。
何曾是有。
隨念起處。
忽然現(xiàn)前。
若想不生。
境亦不現(xiàn)。
此皆是眾生日用。
可以現(xiàn)知。
不待功成。
豈假修得。
凡有心者。
并可證知。
故先德曰。
如大根人。
知唯識者。
恒觀自心。
意言為境。
此初觀時。
雖未成圣。
分知意言。
則是菩薩。
第三約教而知者。
大經(jīng)云。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此是所現(xiàn)本理。
能詮正宗也。
智覺乘大愿力。
為震旦法施主。
聲被異國。
高麗遣僧。
航海問道。
其國王投書。
敘門弟子之禮。
奉金絲織成伽梨。
水精數(shù)珠。
金澡瓶。
等并僧三十六人。
親承印記。
相繼歸本國。
各化一方。
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時。
焚香告眾。
跏趺而化。
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
閱世七十有二。
坐四十有二夏。
贊曰。
予初讀自行錄。
錄其行事。
日百八件。
計其貌狀。
必枯悴尪劣。
及見其??像。
凜然豐碩。
眉目秀拔。
氣和如春。
味其平生。
如千江之月。
研其說法。
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聞韶。
羿之射。
王良之御。
孫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
嗚呼。
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生錢塘王氏。
錢氏有兩浙壽以胥史督軍須。
然質(zhì)直。
未嘗妄語。
日行坐誦法華。
不輟口。
屬鄞之翠巖參公盛化。
壽棄妻子。
求剃染。
既登戒習(xí)定于天臺之天柱峰者九旬。
有鳥類斥鴳。
巢衣襵中。
俄謁國師韶公。
決擇所見。
徙居雪竇山。
從忠懿王錢氏請。
為眾生行方等懺法。
誦法華經(jīng)計一萬三千馀部。
著宗鏡萬善同歸等錄。
營造塔像。
不可殫紀(jì)。
高麗國王。
遠(yuǎn)聞其譽(yù)。
遣使致金縷織成袈裟。
紫水精數(shù)珠。
金澡罐等。
壽勤于訓(xùn)迪。
而接物利生。
尤所究意。
然自靈隱徙居永明。
舉唱之繁。
斯錄一二。
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
壽云。
更添香著云。
謝師指示。
壽云且喜勿交涉。
因有偈曰。
欲識永明。
指門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風(fēng)吹波浪起。
僧問成佛作祖。
亦出不得六道輪回。
亦出不得。
未審出個甚么不得。
壽云出汝問處不得。
僧問如何是大圓鏡。
壽云破沙盆。
開寶八年。
終于所住。
春秋七十二。
臘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延壽。字沖元。馀杭王氏。少為華亭鎮(zhèn)將。以官錢放生。坐死。及市。顏色不變。文穆王異之。放令出家。居龍冊寺。執(zhí)勞供眾。日唯一食。長坐不臥。得法于天臺韶國師。初住雪竇。尋歸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請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眾常二千。署智覺號。移天臺。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時散花行道。日課一百八事。未常暫廢。馀力誦法華經(jīng)。計一萬三千部。別號抱一子。先是師于禪觀中蒙觀音大士以甘露灌口。獲大辯才。著宗鏡錄百二十卷。以會天臺賢首慈恩異同之弊。詩偈幾千萬言。傳播海外。高麗國王致書敘弟子禮。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晶數(shù)珠金澡瓶為獻(xiàn)。開寶八年示寂。塔于凈慈山。 贊曰。 佛無異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鏡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淵流莫窮  宜爾異國  翕然向風(fēng)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延壽。
姓王。
本錢塘人也。
兩浙有國。
時為吏督納軍須。
其性純直口無二言。
誦徹法華經(jīng)聲不輟響。
翠巖參公盛化。
壽舍妻孥削染登戒。
嘗于臺嶺天柱峰九旬習(xí)定。
有鳥類尺鴳巢棲于衣襵中。
乃得韶禪師決擇所見。
遷遁于雪竇山。
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默衣無繒纊布襦卒歲。
食無重味野蔬斷中。
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
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放生汎愛慈柔。
或非理相干顏貌不動。
誦法華計一萬三千許部。
多勵信人營造塔像。
自無貯畜雅好詩道。
著萬善同歸宗鏡等錄數(shù)千萬言。
高麗國王覽其錄。
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
以開寶八年乙亥終于住寺。
春秋七十二。
法臘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
樹亭志焉。
神僧傳·卷第九
僧延壽。字沖玄??偨钦b法華經(jīng)。五行俱下。六旬而畢。投四明翠巖禪師出家。衣無繒纊食無重味。復(fù)往參韶國師發(fā)明心要。嘗謂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當(dāng)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住天臺智者巖。九旬習(xí)定。有鳥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國清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訶之曰。何得擅入。對曰。久積善業(yè)方到此中。夜半繞像見普賢前蓮花在手。遂上智者巖作二鬮。一曰一生禪定。二曰誦經(jīng)萬善莊嚴(yán)凈土。乃冥心精禱得誦經(jīng)萬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專修凈業(yè)。振錫金華天柱峰誦經(jīng)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辨才。初演法于雪竇。建隆元年忠懿王請住靈隱。二年遷永明。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xué)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則。日暮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樂之聲。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專功也。乃為立西方香嚴(yán)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眾受菩薩戒。夜施鬼食晝放生命。皆悉回向莊嚴(yán)凈土。時人號為慈氏下生。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加趺而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
福州永泰人,俗姓張。
閩王延鈞龍啟初,受戒于國師神晏,后參禪師道溥。
南唐李璟保大末住泉州開元上方院。
留從效延主漳州保福院。
宋太祖建隆三年,辭歸貴湖。
刺史陳洪進(jìn)奏授紫方袍,號性空禪師。
釋慧明 朝代:后周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錢唐蔣氏子。
夙探三學(xué)。
逮遍參得清涼益公指訣于臨川。
遂歸隱天臺之白沙。
以究所寤入。
玄侶之扣激者。
皆摧折莫敢近傍。
因以為魔說。
而謗詈四起。
漢乾祐中。
出山。
時鄞之翠巖參公。
率諸禪德。
就僧主思憲院勘辨之。
明酬對皆契宗旨。
未幾。
吳越錢氏造大報恩寺以住持迎之。
署號圓通普照禪師。
玄沙之道賴以振。
顯德中示寂。
時方大暑。
眾欲即葬之。
弟子永安曰我知師請必?zé)o葬而阇維焉。
獲舍利五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或作惠明。
五代時僧。
杭州錢塘人,俗姓蔣。
研核三學(xué),漸入精微。
游閩越,至撫州禮法眼文益,遂皈依禪宗。
后歸浙,隱天臺白沙,善機(jī)鋒,時謂為魔說。
乾祐中出山,翠巖令參請其住思憲院。
吳越王錢弘俶延請其住杭州大報恩寺,賜號圓通普照禪師。
后周世宗顯德中卒。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慧明。
俗姓蔣。
錢塘人也。
研覈三學(xué)漸入精微。
后登閩越殆至臨川。
禮文益禪師深符正理。
悟先所宗不免生滅情見。
后回浙隱天臺白沙立草寮。
有雪峰長慶之風(fēng)。
到者皆崩角摧鋒。
謂明為魔說。
漢乾祐中自山出時。
翠巖參公率諸禪伯。
于僧主思憲院定其臧否。
明之口給無能挫衄。
尋漢南國王錢氏造大報恩寺。
請以住持。
假號圓通普照禪師。
然行玄沙正眼非明曷能致此。
顯德中卒。
時酷暑俾欲葬之。
有弟子永安曰。
知師唯我也。
請焚之得舍利五色。
一皆圓凈。
初明煉指為燈。
于天臺供養(yǎng)。
后相繼燒三指而勤持課。
脅疏衽席。
時說法焉。
性且剛直言多忤物。
是其所短也。
補(bǔ)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
慧明。蔣氏子也。幼歲出家。三學(xué)精練。過臨川謁法眼?;砣挥惺?。回鄞水。庵居大梅山。吳越部內(nèi)。禪學(xué)雖盛。而以玄沙正宗。筑之閫外。師欲整而導(dǎo)之。一日有禪者至庵。師問曰。近離何處。對曰成都。曰上座離成都到此山。則成都少上座。此間剩上座。剩則心外有法。少則心法不周。說得道理即住。禪客莫能對。又遷止天臺白沙庵。有彥明道人者。俊辯自負(fù)。來謁師。師問曰。從上先德有悟者否。對曰有之。曰。一人發(fā)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銷殞。舉手指曰。只今天臺山嶷然。知何得銷殞去。明張目直視遁去。錢忠懿王。延請問法。命住崇資院。盛談玄沙法眼宗旨。自是他宗泛學(xué)。皆寂然賓服矣。一日忠懿王為法集大會諸山。師問諸老宿曰。雪峰塔銘云。夫從緣而有者。始終而成壞。非從緣而有者。歷劫而長堅。堅之與壞。即且止。雪峰只今在何處。老宿不能對。王大說。署圓通普炤禪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2 【介紹】: 宋僧。陜府閿鄉(xiāng)鄭氏子,字云庵。年二十五入道,通內(nèi)外學(xué),初謁黃龍南不契,去依香城順,始悟黃龍用處,乃還依住。南寂,首眾仰山。高安守錢戈請住洞山,后遷隆興寶峰。神宗元豐中賜號真凈大仙。有《云庵語錄》。
全宋詩
釋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鄭,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西北)人。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年二十五受戒,神宗元豐中賜號真凈大師。歷住洞山、圣壽、定林、泐潭,退居云庵。徽宗崇寧元年卒,年七十八。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云庵真凈和尚行狀》,《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六
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鄭,陜府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人,黃龍南禪師嫡嗣,臨濟(jì)宗第九世。
年二十六受戒,游京洛,歷參大師,一時名公禮之。
歷住筠州圣壽寺、洞山普和禪院、鐘山定林庵。
元豐末賜號真凈大師。
后退居投老庵、凈名庵。
崇寧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
其徒輯有《云庵真凈禪師語錄》六卷(存)。
事跡見釋惠洪《云庵真凈和尚行狀》(《石門文字禪》卷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真凈和尚。出于陜府閿鄉(xiāng)鄭氏。鄭族世多名卿。師生而杰異。幼孤。事后母至孝。失愛于母。數(shù)困辱之。父老悲之。使游學(xué)四方。至復(fù)州北塔。聞耆宿廣公說法。感泣裂縫掖。而師事之。故北塔以克文名之。年二十五。試所習(xí)。剃發(fā)受具足戒。學(xué)經(jīng)論無不臻妙。奪京洛講席。自為主客。而發(fā)奧義者數(shù)矣。經(jīng)行龍門殿廡間。見塑比丘像。冥目如在定。師幡然自失。謂其伴曰。我所負(fù)者。如吳道子??人物。雖盡妙。然非活者。于是棄去曰。吾將南游觀道焉。所至辯論傾其坐。人指目以為飽參。治平二年夏。坐于大溈。夜聞僧誦云門語。曰。佛法如水中月。是否。曰。清波無透路?;砣淮笪?。時南禪師在積翠。師造焉。南公問。從什么處來。對曰。溈山。南曰。恰值老僧不在。進(jìn)曰。未審向什么處去。南曰。天臺普請。南岳云游。曰。若然者。學(xué)人亦得自在去也。南公曰。腳下鞋是何處得來。曰。廬山七百錢唱得。南公曰。何曾自在。師指曰。何曾不自在耶。南公駭異之。于時洪英首座。機(jī)鋒不可觸。與師齊名。英邵武人。眾中號英邵武。文關(guān)西。久之辭去。寓止翠巖順禪師。順曰。子種性邁往。而契悟廣大。臨濟(jì)欲仆。子力能支之。厚自愛。南公住黃龍。師復(fù)往焉。南公曰。適令侍者捲簾。問。渠捲起簾時如何。曰。照見天下。放下簾時如何。曰。水泄不通。不卷不放時如何。侍者無語。汝作么生。師曰。和尚替侍者。下涅槃堂始得。南公厲曰。關(guān)西人果無頭腦。乃顧旁僧。師指之曰。只這僧也未夢見。南公大笑。自是門下號偉異博大者。見之詟縮。南公入滅。南游衡岳。還首眾僧于仰山。熙寧五年。至高安。太守錢公弋。先候之。師復(fù)謁。有獒逸出屏間。師方趨逆之。少避乃進(jìn)。錢公嘲曰。禪者固能教誨蛇虎。乃畏狗乎。師曰。易伏隈嵓虎。難降護(hù)宅龍。錢公嘆曰。人不可虛有名。住洞山圣壽兩剎。十有二年。謝事東游三吳。至金陵。時舒王食官使祿。居定林。聞師至。倒屣出迎。王問。諸經(jīng)皆首標(biāo)時處。圓覺經(jīng)獨(dú)不然。何也。師曰。頓乘所演。直示眾生。日用現(xiàn)前。不屬今古。只今老僧與相公。同入大光明藏。游戲三昧?;橘e主。非干時處。又問。經(jīng)曰。一切眾生皆證圓覺。而圭峰以證為具。謂譯者之訛。如何。對曰。圓覺如可改。維摩亦可改也。維摩豈不曰。亦不滅受。而取證。夫不滅受蘊(yùn)。而取證者。與皆證圓覺之意同。蓋眾生現(xiàn)行無明。即是如來根本大智。圭峰之言非是。舒王大悅。稱賞者累日。施其第為寺。以延師為開山第一祖。舒王以師道行。聞 神考。詔賜號真凈。未幾厭煩阓。還高安。庵于九峰之下。名曰投老。學(xué)者自遠(yuǎn)而至。六年而移住歸宗。又二年。張丞相時由左司。謫金陵酒官。起帥南昌。過廬山。見師康強(qiáng)。盡禮力致之。以居泐潭。俄退居云庵。以崇寧元年十月旦日示疾。十五日疾愈。料理平生玩好道具。件件疏之。散諸門弟子。十六日中夜。沐浴更衣跏趺。眾請說法。師笑曰。今年七十八。四大相離別。火風(fēng)既分散。臨行休更說。遺誡皆宗門大事。不及其私。言卒而寂。又七日阇維。五色成??。白光上騰。煙所及。皆成舍利。道俗千馀人。皆得之。分建塔于泐潭。寶蓮峰之下。洞山留云洞之北。 贊曰。云庵以天縱之姿。不由師訓(xùn)。自然得道。特定宗旨于黃龍而已。其沮壞義學(xué)。剖發(fā)幽翳。以樂說之辨。洗光佛日。使舒王敬誠心服。至獻(xiàn)名于 天子。施第為寶坊。道顯著矣。然猶掉頭不顧。甘自放于萬壑千巖之間。究觀施設(shè)。其心不肯。后??山曹溪。蓋一代宗師之典型。后來衲子模楷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空(一一○六~一一七四),號中庵,俗姓蔡,贛州贛縣(今江西贛州市西南)人。
年三十六投本郡觀音寺落發(fā)。
往依仰山祖禪師有省。
參翠巖廣照燈禪師。
辭謁大慧宗杲于徑山,宿疑盡去。
又見鼓山圭、凈眾岳,皆蒙印可。
后抵教忠晦庵彌光禪師,聞舉女子出定話,擬踵門,忽大悟。
高宗紹興十九年(一一四九),彌光移住龜山,命繼席。
后遷大安及崇福。
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謝事,寓雪峰東庵洋嶼云門。
六年,應(yīng)知泉州王十朋之請,居泉州法石寺。
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九。
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彌光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十一首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示真性源 參禪須要信得徹。
有主宰。
提撕話頭。
默默參究。
于一切處無著無依。
逆順境界到手。
便為驀直行去。
不起分別。
不見有逆順。
不見有境界。
蓋為大解脫中不存一法也。
洞然了悟。
直下承當(dāng)。
更進(jìn)一步。
了卻向上一著。
虛徹靈明。
如金剛王寶劍。
萬物曷敢嬰其鋒。
更說甚么世法佛法。
煩惱菩提。
透頂透底。
舉體全真。
是為逸格之人也。
示圓鑒堂 念佛一門。
捷徑修行之要也。
識破此身不實。
世間虛妄。
是生死根。
惟凈土可歸。
念佛可恃。
緊念慢念。
高聲低聲。
總無拘礙。
但令身心閑淡。
默念不忘。
靜鬧閑忙。
一而無二。
忽然觸境遇緣。
打著轉(zhuǎn)身一句。
始知寂光凈土不離此處。
阿彌陀佛不越自心。
雖然如是。
若乃將心求悟。
反成障礙。
佛性是自然之物。
不屬心思意解。
若見恁么說。
你便執(zhí)個無心。
又成大病。
但以信心為本。
一切雜念都不隨之。
如是行去。
總?cè)徊晃颉?div id="ooeoqku"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81_0_52_comment'>
沒后亦生凈土。
階級進(jìn)修。
無有退轉(zhuǎn)。
優(yōu)曇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誰。
或云那個是我本性阿彌陀。
謂是攝心念佛。
參究念佛。
汝今不必用此等法。
只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趙州無字。
未悟之時。
如銀山鐵壁。
今日也無無。
明日也無無。
一朝水到渠成。
始知鐵壁銀山元非別物。
只貴退步休心。
切切要明生死大事。
不可呆蠢蠢念個無字虛延歲月。
亦不可推詳計較義理曲會。
但于時中憤憤然要明這個無字。
忽爾一朝懸崖撒手。
打個翻身。
方見孤明歷歷。
如是現(xiàn)成。
到此不可耽著味著。
還有腦后一槌極是難透。
你但恁么參去。
舉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
復(fù)指乾坤行七步。
只要群生正眼開。
落盡眉毛渾不顧。
舉如人上樹 百丑千拙齊露出。
明眼衲僧見不得。
斷人命脈只斯須。
香嚴(yán)老子賊賊賊。
答誠敬堂 向上一著者。
悟徹之后。
結(jié)角羅紋。
殺著一錘。
所謂末后一句也。
言語說不到。
只用活機(jī)手段調(diào)治而至。
百丈再參馬祖。
馬祖正用此機(jī)。
臨濟(jì)再參黃檗。
黃檗亦用此機(jī)。
臨濟(jì)打洛浦亦此機(jī)也。
后于夾山棒下方始瞥地。
興化打克賓亦此機(jī)也。
真凈和尚頌曰。
丈夫當(dāng)斷不自斷。
興化為人徹底漢。
日后從他眼自開。
棒了罰錢趕出院。
此頌甚對機(jī)。
汝今公案未明。
如何明得此一著子。
夙有靈根者。
公案亦甚易明。
不見臨濟(jì)凡問佛法。
便被黃檗毆打。
十分切當(dāng)。
后得大愚一句打發(fā)。
洞明黃檗機(jī)用。
假如今日汝問我向上一著。
我亦不用搖唇動舌。
只用毆打。
再問再打。
汝被我打得荒了。
無計可施。
無理可說。
不得意中。
忽然猛省。
亦未可知。
我雖不施棒喝。
汝但恁么承當(dāng)去看。
示道禪人 參禪一著。
是超生死脫輪回之關(guān)棙子。
豈可小識小見而能擬議耶。
此是三世諸佛捷徑度人之大法。
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也。
自從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眾。
迦葉尊者獨(dú)悟深旨。
次第傳來。
度人無限。
非語言文字而能教誨。
惟在具大手段。
大善知識。
生機(jī)活法點悟而已。
昔因風(fēng)吹幡動。
一僧言風(fēng)動。
一僧言幡動。
六祖云。
非風(fēng)幡動。
是汝心動。
二僧皆得省悟。
嗚呼。
二僧言是風(fēng)動。
是幡動。
皆是凡心。
六祖言非風(fēng)動。
非幡動。
便悟佛心。
汝今且去窮究非風(fēng)幡動。
是汝心動。
如是參去。
忽然省悟。
自知果然非風(fēng)幡動。
是我心動也。
那時卻來回報。
然后為汝敲磕末后一句。
自制塔銘 生事死葬。
祭之以禮。
孔子之教也。
死而火化。
安葬骨塔。
釋迦之教也。
古今依教。
莫不皆然。
余生姑蘇洞庭黿山陳氏。
父字顯宗。
號月潭處士。
母金氏。
余諱景隆。
字祖庭。
號空谷。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永樂壬辰。
從弁山白蓮懶云和尚受學(xué)參禪。
湖海禪伯古拙和尚輩莫不參扣。
雖以家居。
參究不替。
庚子歲。
許令出家。
從虎丘先師石庵和尚收為行童。
洪熙乙巳。
給牒為僧。
宣德二年。
從杭昭慶守宗師得具戒。
六年。
先師膺薦住持杭之靈隱。
遂同至矣。
七年。
往天目山禮高峰塔。
憩錫一載。
剋苦參究。
忽有省會。
懶云和尚時在海昌凈妙。
遂造之。
剖露心法。
懶云大喜。
九年。
靈隱先師圓寂矣。
阇維。
斂骨葬于本山。
造骨塔。
并塔院。
奉祀有年。
今老且病。
死日在邇。
思無馀地以葬遺骨。
遂承佃錢塘縣尉司上扇第二圖修吉山下沈敬元佃官地一段為墳地。
葬骨塔。
蓋墳屋居之。
待盡馀年。
名其屋曰正傳塔院。
嗚呼。
生死一夢。
骨塔奚為。
蓋表佛法流芳。
靈蹤不斷。
即幻明真。
以致佛祖命脈源遠(yuǎn)流長矣。
幻身雖滅。
佛性不遷。
后之來者。
見窣堵崚嶒。
峰巒蒼翠。
鳥鳴喬木。
泉潟幽巖。
不馳外境。
不執(zhí)內(nèi)心。
盡忘愛惡。
陶然泰和。
始知法界為身。
虛空為口。
萬象為舌。
晝夜說禪。
未常間歇。
于此見得明。
透得徹。
如醉復(fù)醒。
廓然領(lǐng)悟。
便見佛祖不曾涅槃。
老僧不曾圓寂。
大圓鏡中覿面相見。
西來祖意兩手分付。
如古師嗣云門。
青師嗣太陽。
無前后。
無去來。
大千沙界。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dāng)念。
懶云和尚。
是景隆受業(yè)師之受業(yè)師。
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懶云。
即南極安禪師也。
得臨濟(jì)正傳二十世。
師上溯天真。
則無極源雪巖欽。
前后嗣法亦無定規(guī)。
前嗣后者。
阿難嗣迦葉。
后嗣前者。
興化嗣臨濟(jì)。
理貫古今。
詣實為至。
銘曰。
廓周法界。
空蕩無涯。
群靈升墜。
恒無已時。
佛祖垂應(yīng)。
為導(dǎo)為師。
夙膺微幸。
直斯化儀。
不善弘道。
隨力所宜。
卒于武林。
骨窆山崖。
窣堵奠安。
山同壽期。
以幻歸幻。
有為無為。
成住壞空。
斯道恒夷。
正統(tǒng)九年春。
景隆五十二歲著。
示徒參禪 禪宗厥旨。
是轉(zhuǎn)迷成悟之要道也。
是明心見性之妙訣也。
是超凡入圣之關(guān)棙也。
自宋末至于今日。
師法不逮。
參徒根器亦為下劣。
變壞妙訣。
死法傳流。
無繩自縛。
本是活人。
縛作死漢。
做作規(guī)矩。
提死話頭。
執(zhí)倚偏邪。
無由開悟。
嗟夫。
靈山會上別傳心法。
超出功用。
大解脫法門也。
要在妙悟。
豈局規(guī)模。
老僧今日不用提話頭。
不用參公案。
先要識破此身。
空花幻影。
不越百年。
安可溺于世情。
埋沒靈明覺性。
隨逐妄緣。
汩沒生死。
六道循環(huán)。
不能超出。
既知此患。
盡情放下。
更不留心。
惟令默自思惟。
我今思善思惡怕熱怕寒知饑知渴者心也。
因有幻身。
此心存活。
死了燒了。
何處安身。
只思此二句。
其馀言語。
知得便了。
不須記憶。
但于行住坐臥靜鬧閒忙苦樂逆順一切時中。
唯自思惟死了燒了何處安身。
忽然識得。
自會做人。
自知入道。
至于此時。
方參公案。
切須穩(wěn)重窮究末后一句。
方到牢關(guān)。
始為了事人也。
涵養(yǎng)此道。
如百煉精金更無變色。
還垂方便接引后人。
是為報佛恩德。
答問 明本源曰。
永明大師道。
有禪有凈土。
猶如帶角虎。
是則二法兼行耶。
兼行。
則古人謂之腳踏兩邊船。
必陷中間也。
湖海弟兄浩浩商量。
是非蜂起。
乞師指決。
去我礙膺。
答曰。
永明大師出此言時。
無人反覆扣問。
歷代祖師在世。
亦無人反覆扣問。
故無辨明也。
學(xué)人疑似之心蘊(yùn)之于懷。
未常發(fā)問。
懡?含糊。
迨今五百年矣。
子發(fā)此問。
大哉問也。
惜乎景隆虛度光陰七十四年。
道德智眼皆所不逮。
安能答此言乎。
強(qiáng)答之。
恐不契佛祖之心。
反罹罪咎。
然有問無答。
亦非道也。
勉赴來意。
隨力言之。
子當(dāng)裁擇。
執(zhí)守參禪。
提個話頭。
自謂守靜工夫。
更無別事。
念佛往生。
寅夕禮誦。
皆所不行。
此謂有禪無凈土也。
此等參禪亦非正氣。
是為守死話頭。
不異土木瓦石。
坐此病者十有八九。
莫之能救。
禪是活意。
如水上葫蘆。
捺著便轉(zhuǎn)。
活鱍鱍地。
故云參祖師活意。
不參死句。
如此參禪。
不輕念佛往生之道。
寅夕禮誦亦所遵行。
左之右之無不是道。
雪峰作典座。
楊岐作監(jiān)寺。
籍身勞動。
內(nèi)力參禪。
永明參韶國師之禪。
大弘念佛之道。
所謂內(nèi)圓而外方。
內(nèi)秘菩薩行。
外現(xiàn)是聲聞。
此謂有禪有凈土也。
輒以俚言免塞子問。
別訪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關(guān)安清二上人 大藏經(jīng)中。
傳燈錄里。
教人修行者。
皆言親近明師。
時時聞法。
或念佛。
或數(shù)息。
或尸觀。
或居阿闌若。
閑淡性情。
剋求妙悟。
自從拈花示眾。
迦葉妙悟教外別傳禪學(xué)厥旨。
二祖覓心不得而得安心。
南岳禪師六祖。
祖曰。
什么物。
與么來。
岳大悟。
乃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
疏山聞溈山曰。
有句無句。
如藤倚樹。
疏山賣布單作路費(fèi)。
三千里外直造溈山。
扣問樹倒藤枯。
句歸何處。
溈山大笑而已。
疏山不契。
發(fā)憤而去。
行到明招。
言及于此。
明招曰。
卻使溈山笑轉(zhuǎn)新。
疏山大悟。
大慧亦問樹倒藤枯。
句歸何處。
圓悟答云。
相隨來也。
大慧亦悟。
有僧問一老宿。
百尺竿頭如何進(jìn)步。
宿云。
惡。
其僧大悟。
雪峰三登投子。
九到洞山。
古人坐立不安。
切切求悟。
豈肯死坐關(guān)房。
守株度日。
唐有大梅。
宋有和庵主。
閑靜馀情。
養(yǎng)道而已。
唐宋之時。
皆無坐關(guān)之說。
元時生出計較。
設(shè)個關(guān)房。
安坐待悟。
至今仿效也。
汝既如是精進(jìn)用心。
切切求悟。
聊為庶幾。
豈可安坐關(guān)房。
現(xiàn)成衣食。
自在過時。
而況張道伴。
李道伴。
張施主。
李施主。
常來相望。
各入關(guān)房。
閑話半日。
豈是真正修行純凈工夫剋時求悟也。
靈源居昭默堂。
高峰坐死關(guān)。
皆悟道之后養(yǎng)道者也。
不似今人茫然而坐。
古人不舍分寸光陰。
不廢剪爪之工。
舍身命而求妙悟也。
今恐虛消信施。
空喪光陰。
帶果招因。
難以逃避。
由是老僧如是苦口。
若契汝心。
留為警覺。
或不契心。
付之水火。
又 來書說許多言語。
皆欲辨明。
且夫義學(xué)中人。
讀書經(jīng)。
教文義。
玄義豈不過汝百倍。
尚不能一一辨明。
不能窺測禪宗公案。
汝欲辯明。
何異入海算沙。
禪宗厥旨。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昔有僧問石頭和尚曰。
如何是禪。
答云碌磚。
如何是道。
答云木頭。
禪是如是之處悟?qū)⒊鰜怼?div id="yykegyc"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81_0_533_comment'>
思惟之心安在何處。
一悟之后。
萬法皆明。
何待辨論。
大慧和尚頌十智同真公案云。
兔角龜毛眼里栽。
鐵山當(dāng)面勢崔嵬。
東西南北無門入。
曠劫無明當(dāng)下灰。
禪宗悟境界如是而已。
通此消息。
令汝會意。
前者見汝多于人事。
故寫書來。
令汝自省。
又恐汝獨(dú)執(zhí)于坐。
困在昏鈍。
故寫幾段古人用心切近悟處。
令汝學(xué)他用心。
昔晦堂和尚參云峰悅禪師。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峰曰。
你且去參黃龍南禪師。
到彼挨拶數(shù)日亦不悟。
復(fù)回云峰。
峰已遷化。
復(fù)回黃龍。
途中遇雪。
阻于一寺。
無師參扣。
便看傳燈錄。
偶然揭開。
看見僧問多福。
如何是多福一叢竹。
福云。
一莖兩莖斜。
僧云不會。
福云。
三莖四莖曲。
晦堂大悟。
覺華嚴(yán)參圓悟。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圓悟令看羅山語錄亦不悟。
發(fā)憤出門。
行到一寺。
忽然大悟。
古人如是坐立不安。
磨心擦腹。
挨拶出來。
豈是安然自在。
守待自悟。
觀汝來書。
知汝不會參禪。
不聞?wù)嬲_發(fā)。
只是江湖中碌碌然之開發(fā)也。
良可惜哉。
老僧寄書。
令汝師于古人。
莫師今人。
老僧于永樂年間十九歲時。
遇見信心銘證道歌。
一看之后。
超然省會。
從此發(fā)心。
力求出家。
參見南極老和尚。
古拙老和尚。
金陵湖廣兩淅之間做知識者。
一一往見。
所有開發(fā)。
皆不中意。
我自主張。
只用傳燈中上古祖師機(jī)用開發(fā)。
用心參究。
所以今日得這些小見識兒也。
忝與上古相合。
不與今時雷同。
我期望汝成個法器。
不可平常過了。
汝今抖擻精神。
自著精彩。
參個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返究自己。
力要省會是歸何處。
拌舍此身。
默做遲鈍工夫。
一生用心去。
終有悟日。
此是沒奈何處用此痛切之心也。
古人則不然。
有云我坐在這里等你悟去。
我立在這里等你悟去。
如是容易。
豈不快哉。
古人用心苦切。
一團(tuán)精彩悟?qū)⒊鰜怼?div id="wiam2sa"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81_0_632_comment'>
不是拘縛身體。
呆呆兀坐。
昏茫過日。
此上所言多說禪病。
脫得禪病。
庶可悟道。
古云。
千魔萬難轉(zhuǎn)惺惺。
直須精進(jìn)切心。
庶有悟日。
袾宏曰。
諸師多教人參念佛是誰。
惟師云不必用此等法。
隨病制方。
逗機(jī)施教。
二各有旨。
不可是此非彼。
續(xù)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諱景隆。字祖庭。號空谷。姑蘇洞庭黿山陳氏子。父月潭居士。母金氏。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為童時不茹葷。趺坐若禪定。永樂壬辰。從弁山白蓮懶云和尚受學(xué)參禪。雖家居。而湖海禪伯如古拙和尚輩靡不參謁。庚子出家虎丘。宣德二年詣杭州昭慶受戒。遂依師住靈隱七年。往天目禮祖塔。憩錫一載??炭鄥⒕俊:鲇惺?。因造懶云剖露。云印可之。懶云。臨濟(jì)下二十四世也。師所著有空谷集三十卷。心宗洞達(dá)。機(jī)辨峻拔。儒釋通貫。事理交融。大理卿吳公志之。師存年五十二時。自作塔銘于武林西湖之修吉山。院名正傳。有正傳十景之詠在集。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五
釋明幢,字果樹,蕪湖人也,而忘其姓氏。
幼從薙染,康熙季年,始游京邑,參禮五臺,還至燕山,略事棲息,譚言玄妙,詞意藹然,名動公卿。
雍正六年,以莊親王教居德勝庵。
十年于武英殿行走,奉旨閱視藏經(jīng)。
十二年正月,又以莊親王手教命住法源寺,四月八日皇戒壇畢,引見命留內(nèi)庭。
十月,世宗恩賜紫衣四襲,并特賜永明禪師像三?,及硯、如意、缽、杖、紅磁盤、語錄、法書、緞袍、四時法服。
十二月,奉恩命出住浙江凈慈寺。
十三年二月十日永覺禪師南下,幢隨之行。
時杭州織造,長白隆公奉旨送幢入院,至則重飭寺規(guī),親釐百務(wù),幾復(fù)舊觀。
而六時宏唱,益暢宗風(fēng),江南鐘版之盛,道俗參學(xué)之眾,自此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