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可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僧法沖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隴西成紀人,俗姓李,字孝敦。初與房玄齡友善,官鷹揚郎將。母喪,讀《涅槃經(jīng)》,頓生道心,遂出家。一生游道為務(wù),棲泊無定。玄齡為宰相,以書召之,不從。卒年七十九。有《楞伽私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字孝敦。姓李氏。隴西成紀人。祖考歷仕魏齊。而沖則兗產(chǎn)也。幼俊穎。傲岸時俗。弱冠已與仆射房玄齡相善。玄齡嘗謂之曰。丈夫于少壯時。位不登五品者。便宜棄去祿位。以優(yōu)逸自處。沖年二十四歲。任鷹揚郎捋。遭母憂。讀涅槃經(jīng)。至居處迫迮之文。遂發(fā)心出家。聽講涅槃三十馀過。復(fù)聽安州皓法師講大品三論棱伽。于是入武都山。以平日所得于文字語言者。而躬行之。年三十。游冀州。貞觀初。詔私度者處死。時僧避難嶧陽山中。資給窘乏。沖誓不顧身。即剃落。走州縣。告急守宰曰。但施糧餉。終獲福祐。諸守宰嘉其烈亮。而周濟之。乃兩分其僧。各置米十斛許。其一四十馀人而食之。經(jīng)年米嘗不減。其一五六十人食。僅兩日。米已告竭。沖曰。無足怪者。蓋所學(xué)有大小。所脩有勤墮。則所感宜不同如此。久之避難而至者。日以增益。復(fù)值雨潦。莫之歸宿。山有大巖?;⒗撬鶙幸病_竟造。而告語使去。果去不旋踵。當(dāng)是時。沖雖身營眾務(wù)。仍依哲匠。探討華嚴。如常時。及難釋。再往安州皓法師。已入滅矣。 道士蔡于晃。方以閑習(xí)內(nèi)外典籍自負。而吾徒之往來者。過相輔贊。一日道俗盛集。俾于晃升座。開佛經(jīng)。沖以其外道。而力沮之。識者謂沖識。末世護法菩薩。俄以棱伽奧義久廢。所在求訪。無恤夷險。始慧可禪師。以達磨之傳。南天竺一乘宗旨。盛習(xí)此經(jīng)。故其后裔。如皓法師者。尤加勖勵。沖即依稟。屢蒙擊節(jié)。自爾闡演三十馀過。后學(xué)賴以啟悟者。殆莫殫紀今敘師承。使將來有所考據(jù)云。達磨禪師出慧可慧。育二師。育師受道。不務(wù)言說。可師出粲師。慧師。盛師。那老師。端師。長藏師。真法師。玉法師(已上并講演。無著述)。又出善老師(鈔四卷)。豐師(疏五卷)。明師(疏五卷)。胡明師(疏五卷)。遠承可師者。有大聰師(疏五卷)。道蔭師(鈔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疏五卷)。寵法師(疏八卷)。大明師(疏十卷)。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遷師(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棱伽疏十卷)。曠法師。弘智師(召住京師西明。身亡法絕)。明禪師后。伽法師。寶瑜師。寶迎師。道塋師(并傳鐙揚化)。沖公。專以棱伽命家。前后敷弘。殆二百過。當(dāng)其說時。曾未涉文。而通變適緣。寄勢陶誘。莫不曲當(dāng)。異師學(xué)者苦請出義。乃告曰。義者見之言說。則已粗矣。況在紙上者乎。是謂粗中之粗。事難一向。作疏五卷。題為私記。以示不敢公于天下也。 然沖周行東川。不任官貫。頻有度次。高讓不受。年將知命。有詔兗州度人。抑令入度。隸州部法集寺。雖名與公貫。而獨以玩弄泉石。撫接遺逸為心。房公位居臺輔。作書招之。沖題書背曰。我于三界無所須。卿至三槐位亦極。公屢招不赴。惟以弘法自任。席筵甫展。冠蓋鼎來。中書杜正倫。親廁下陳。共評玄義。弘福潤法師。初未相識。曰何處老大德。答曰。兗州老小僧也。問何為遠至。答聞此間知一乘者少。故欲以一乘教網(wǎng)。漉信地魚龍耳。潤曰。斯則大心開士也。偶行至大興善寺。萬年令鄭欽泰。于寺打人。沖止之曰。公勿于此打人。欽泰曰。打人罪。我自當(dāng)。沖曰。罪不自當(dāng)使誰當(dāng)耶。然國家立寺。本欲安寧社稷。唯善行之。公今于寺打人。豈名為國祈福哉。欽泰禮謝。 又三藏玄奘。不許人講舊所翻經(jīng)。沖曰。君依舊經(jīng)出家。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君可還俗。更依新翻經(jīng)出家。方許君此意。奘聞遂止。噫何可及哉。仆射于志寧謂。沖寔法界頭陀僧。未易以名實拘也。其言得之。 顯慶間。還兗。至今麟德。年七十九。后不知所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釋法沖。
字孝敦。
姓李氏。
隴西成紀人。
父祖歷仕魏齊故。
又生于兗部。
沖幼而秀異傲岸時俗。
弱冠與仆射房玄齡善。
相謂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則共不仕。
為逸人矣。
沖年二十四。
果為鷹揚郎將。
遭母憂讀涅槃經(jīng)。
見居家迫迮之文。
遂發(fā)出家心。
聽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師下。
聽大品三論楞伽經(jīng)。
即入武都山修業(yè)。
年三十行至冀州。
貞觀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
沖誓亡身便即剃落。
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
便造詣州宰曰。
如有死事沖身當(dāng)之。
但施道糧。
終獲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網(wǎng)周濟。
乃分僧兩處。
各置米倉可十斛許。
一所徒眾四十馀人純學(xué)大乘并修禪業(yè)。
經(jīng)年食米如本不減。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經(jīng)兩日。
食米便盡。
由不修禪兼作外學(xué)。
沖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蓋利由道感。
還供道眾。
行殊道業(yè)理固屢空。
于時逃難轉(zhuǎn)多。
復(fù)弊霖雨。
無處投止。
山有大巖。
猛獸所居。
沖往詣巖穴。
告曰。
今窮客相投可見容不。
虎乃相攜而去。
遂咸依之。
仍聽華嚴等經(jīng)及難解。
重至安州。
有道士蔡子晃者。
閑習(xí)內(nèi)外款狎僧倫。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開佛經(jīng)。
沖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纏懷。
茍講佛經(jīng)終歸名利。
我道俗無名要惟釋子身既在此畢不得行。
早可識機無悔于后。
晃聞默然逡巡而退。
爾時大眾嘆曰。
護法菩薩斯其人哉。
沖以楞伽奧典沈淪日久。
所在追訪無憚夷險。
會可師后裔盛習(xí)此經(jīng)。
即依師學(xué)。
屢擊大節(jié)。
便舍徒眾任沖轉(zhuǎn)教。
即相續(xù)講三十馀遍。
又遇可師親傳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
又得百遍。
其經(jīng)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翻。
慧觀法師筆受。
故其文理克諧行質(zhì)相貫。
專唯念惠不在話言。
于后達磨禪師傳之南北。
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
后行中原。
可禪師創(chuàng)得綱紐。
魏境文學(xué)多不齒之。
領(lǐng)宗得意者時能啟悟。
今以人代轉(zhuǎn)遠紕繆后學(xué)。
可公別傳略以詳之。
今敘師承以為承嗣。
所學(xué)歷然有據(jù)。
達磨禪師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師受道心行口未曾說。
可禪師后。
粲禪師。
惠禪師。
盛禪師。
那老師。
端禪師。
長藏師。
真法師玉法師(已上并口說玄理不出文記)可師后。
善師(出抄四卷)豐禪師(出疏五卷)明禪師(出疏五卷)胡明師(出疏五卷)遠承可師后大聰師(出疏五卷)道蔭師(抄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疏五卷)寵法師(疏八卷)大明師(疏十卷)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
遷禪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師后。
實禪師。
惠禪師。
曠法師。
弘智師(名住京師西明身亡法絕)明禪師后。
伽法師。
寶瑜師。
寶迎師。
道瑩師(并次第傳燈于今揚化)沖公自從經(jīng)術(shù)。
專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將二百遍。
須便為引。
曾未涉文。
而通變適緣。
寄勢陶誘。
得意如一。
隨言便異。
師學(xué)者苦請出義。
乃告曰。
義者。
道理也。
言說已粗。
況舒在紙粗中之粗矣。
事不獲已作疏五卷。
題為私記。
今盛行之。
初沖周行東川。
不任官貫。
頻有度次。
高讓不受。
年將知命有敕度人。
兗州度抑令入度。
隸州部法集寺雖名預(yù)公貫而棲泉石撫接遺逸為心房公位居臺輔。
作書召入。
沖得題背曰。
我于三界無所須。
卿至三槐位亦極。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即弘大法晟動英髦。
冠蓋云蒸嘆未曾有。
中書杜正倫。
親位法席。
詳評玄義。
弘福潤法師初未相識。
曰何處老大德。
答兗州老小僧耳。
又問何為遠至。
答曰。
聞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網(wǎng)漉信地魚龍故至。
潤曰。
斯實大心開士也。
因行至大興善寺。
萬年令鄭欽泰。
于寺打人。
沖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泰曰。
打人罪我自當(dāng)。
沖曰。
道不自當(dāng)可遣他受。
然國家立寺。
本欲安寧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豈名為國祈福。
泰即禮謝。
又三藏玄奘不許講舊所翻經(jīng)。
沖曰。
君依舊經(jīng)出家。
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
君可還俗。
更依新翻經(jīng)出家。
方許君此意。
奘聞遂止。
斯亦命代弘經(jīng)護法強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沖一生游道為務(wù)。
曾無棲泊。
仆射于志寧曰。
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
不可名實拘之。
顯慶年言旋東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神僧傳·卷第六
釋法沖。字孝敦。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幼而秀異傲岸時俗。年二十四遂發(fā)心出家。聽涅槃三十馀遍。又至安州皓法師下聽大品三論楞伽經(jīng)。即入武都山修業(yè)。年三十行至冀州。貞觀初年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沖誓亡身便即剃落。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便造詣州宰曰。如有死事沖身當(dāng)之。但施道糧終獲福祐。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網(wǎng)周濟。乃分僧兩處各置米倉??墒S。一所徒眾四十馀人。純學(xué)大乘并修禪業(yè)。經(jīng)年食米如本不減。一所五十六人才經(jīng)兩日。食米便盡。由不修禪兼修外學(xué)。沖曰。不足怪也。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時逃難轉(zhuǎn)多無處投止。山有虎穴。沖詣告曰。今窮客相投可見容否。虎乃相攜而去。及難解沖乃隨處弘法。沖雖廣宣經(jīng)術(shù)專以楞伽命家。中書杜正倫每咨稟之。時三歲玄奘不許講舊翻經(jīng)。沖曰。君依舊經(jīng)出家。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君請還俗。更依新翻經(jīng)。方許君此意。奘聞遂止。師亦命代弘經(jīng)護法。強禦之士不可及也。仆射于志寧曰。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不可名實拘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1—853 【介紹】: 唐僧。福州長溪人,俗姓趙。依本郡法恒律師出家,受具足戒,學(xué)大小乘經(jīng)律。年二十三往江西參拜懷海,為上首弟子。憲宗元和末,至潭州溈山,獨棲七年。后建同慶寺,受相國裴休尊崇,世稱“溈山靈祐”。卒謚大圓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1—853 俗姓趙,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冠年出家。后至江西,嗣百丈懷海而得禪機。憲宗元和末,卜居潭州大溈山,建寺傳學(xué),歷40余年,受學(xué)者甚眾。世稱溈山和尚。卒謚大圓禪師。其禪法后由仰山慧寂承傳,開溈仰一宗,為唐季禪門五宗之一?!?a target='_blank'>全唐文》卷八二〇收鄭愚撰碑銘?!?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九有傳,并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靈祐俗姓趙氏。福州長溪人。從本郡法恒禪師出家。入天臺遇寒山子。造國清寺遇拾得。元和末至長沙。住大溈山同慶寺。大中七年卒。年八十三。詔謚大圓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趙。
福州長溪人。
童稚時嬉戲庭中。
俄有云氣盤礴。
天樂清亮。
神圣仙真之狀。
出沒空際。
頃焉一叟貌類罽賓。
挹其父而謂曰。
汝子來處高勝。
必當(dāng)重光佛運。
此群靈所以標(biāo)異也。
且彈指作聲數(shù)四而去。
祐執(zhí)役于法恒律師。
弱冠薙落。
越三年具戒。
學(xué)毗尼于錢唐沙門義賓。
游天臺之國清寺。
遇寒山拾得。
為說偈曰。
千山萬水。
遇潭即止。
獲無價寶。
賑恤窮子。
遂謁江西百丈大智禪師。
一日侍立次。
百丈云。
汝撥爐中。
有火否。
祐撥云無。
丈躬起深撥得小火。
舉以示之云。
者個聻。
祐有省。
禮謝呈所解。
丈云此是暫時岐路耳。
經(jīng)云欲見佛性義。
當(dāng)觀時節(jié)因緣。
時節(jié)既至。
方知己物不從他得。
故祖師云。
悟了同未悟。
無心得無法。
但除虛妄凡圣等心而已。
若是心法。
元自備是。
汝今既爾。
善自護持。
時司馬頭陀。
自湖南來。
百丈謂之曰。
老僧可往溈山否。
答云溈山奇絕。
聚千五百眾。
和尚是骨人。
彼是肉山。
然非和尚所住也。
丈云吾眾中。
莫有人住得否。
答云待歷觀之。
丈乃令侍者請首座。
喚典座來。
頭陀見首座不許。
見典座云。
此正是溈山主也。
首座有慍色。
丈即指凈瓶。
問云。
不得喚作凈瓶。
你二人喚作什么。
首座云。
不得喚作木??。
典座踢倒凈瓶。
丈笑曰。
首座輸卻山子也。
首座即華林。
典座即祐也。
丈遂遣祐住溈山。
既營梵宇。
連帥李景讓。
奏寺額號同慶。
相國裴公休。
亦嘗咨詢玄奧。
由是天下學(xué)者輻輳焉。
示眾云。
夫道人之心。
質(zhì)直無偽。
無背無面。
無詐妄心行。
一切時中。
視聽尋常。
更無委曲。
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圣。
只是說濁邊過患。
若無許多惡覺情見想習(xí)之事。
便喚作無事道人。
有何不可。
時有僧問。
頓悟之人更有脩否。
答云。
若真悟得本。
脩與不脩。
是兩頭語。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個入處。
猶有無始以來習(xí)氣。
未能頓凈。
須教渠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
即是脩也。
不道別有法。
教渠脩行。
從聞入理。
聞理深妙。
心自圓明。
不居惑地。
縱有百千妙義。
抑揚皆當(dāng)。
此乃得座披衣。
自作活計時也。
以要言之。
則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
不舍一法。
若也單刀趣入。
凡圣情盡。
體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祐問仰山。
從何處歸。
仰云田中。
祐云。
禾好刈也未。
仰云。
好刈也。
祐云。
作青見。
作黃見。
作不青不黃見。
仰云。
和尚背后是什么。
祐云子還見么。
仰拈起一穗禾云。
和尚何曾問著者個。
祐云此是鵝王擇乳。
祐睡次。
仰山問訊。
祐面向壁。
仰云。
和尚何得如此。
祐轉(zhuǎn)身云。
我適來得一夢。
試與我原看。
仰山取一盆水。
與祐洗面。
少頃香嚴來問訊。
祐云。
我適來得一夢。
寂子原了。
汝更原看。
香嚴點一碗茶來。
祐云。
二子見解。
過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
盥漱畢。
趺坐而滅。
壽八十三。
臘五十九。
葬于山之梔子園。
四鎮(zhèn)比庭行軍涇原等州節(jié)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求撰碑。
進士李商隱題額。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靈祐。俗姓趙。祖父俱福州長溪人也。祐丱年戲于前庭。仰見瑞氣祥云徘徊盤郁。又如天樂清奏真身降靈。衢巷諦觀耆艾莫測。俄有華巔之叟。狀類罽賓之人。謂家老曰。此群靈眾圣標(biāo)異此童佛之真子也。必當(dāng)重光佛法。久之彈指數(shù)四而去。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師。執(zhí)勞每倍于役。冠年剃發(fā)三年具戒。時有錢塘上士義賓。授其律科。及入天臺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謂祐曰。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恤諸子祐順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國清寺遇異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詣泐潭謁大智師。頓了祖意。元和末隨緣長沙。因過大溈山遂欲棲止。山與郡郭十舍而遙。夐無人煙比為獸窟。乃雜猿猱之間。橡栗充食。浹旬有山民見之群信共營梵宇。時襄陽連率李景讓統(tǒng)攝湘潭。愿預(yù)良緣乃奏請山門號同慶寺。后相國裴公相親道合。祐為遭會昌之澄汰。又遇相國崔公慎由。崇重加禮。以大中癸酉歲正月九日盥漱畢。敷座瞑目而歸滅焉。享年八十三。僧臘五十九。遷葬于山之右梔子園也。四鎮(zhèn)北庭行軍涇原等州節(jié)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求為碑。李商隱題額焉。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羅僧者。
蜀圣寺。
中得果位人也。
嘗寢疾于五臺山。
同會僧人俱不測也。
而瞻視之曾無怠慢。
將及九旬而病愈。
臨訣之際曰。
深感所苦而煩看視。
今遂平復(fù)由師之力。
我住在劍外九隴郡之茶籠山爾。
異日游方無忘相訪也。
暮歲而至蜀。
歷訪群峰遍訊老樵輩。
且曰。
未嘗聞茲山名。
乃嘆曰。
噫病禪之妄也。
將回遇山童曰。
某是彼巖之聚沙者。
即前導(dǎo)而去。
俄睹殿塔儼空房廊環(huán)肅。
果值昔之臥病者。
迎門敘故。
日將暮矣。
而謂之曰。
茲寺非得漏盡通不能至此。
爾以我宿緣一諧遘止。
言寄宵乎。
斯為未可爾。
其克勤修證至此胡難。
乃命舊童送師歸去。
其僧回望但見巖壁峭峻杉檜莽蒼而已。
則開成中也。
時悟達國師知玄著傳之次。
僧可思尤閑地理。
命為玄作他日安塋兆之地。
得景丹前峰。
其山若雉堞狀。
雖高低起伏而中砥平。
俄有里人耆老曰。
古相傳云。
茶籠山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居華亭靜安寺。相傳七月十五日,胥村人來請儼赴村郭之會,乘小船,見捕蝦者,儼買一斗啖之,約返時付錢。及還,儼無錢,吐活蝦盈斗還之。俗稱儼為蝦子和尚,稱靜安寺為蝦子道場。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蝦子和尚。
名智儼。
居華亭靜安寺。
七月十五日。
村郭設(shè)盂蘭盆。
寺僧赴請殆盡。
惟儼在寺。
有胥村人嗣來召僧。
而無僧可召。
欲拉儼往。
儼曰。
但歸辦置。
吾隨來也。
乘小舠而行。
見捕蝦者。
儼從買一斗索水。
啖之無遣。
謂漁者曰。
齋回還汝直。
且叮嚀舟子勿泄。
至村。
舟子不能忍。
齋家聞此。
厭薄之。
不請上坐。
席地一飯而無襯。
以辱焉。
師歡然納受。
還見漁者曰。
何饒舌。
今日齋無錢奈何。
漁者曰。
無錢但還我蝦。
曰。
此易。
復(fù)索水飲。
隨吐出活蝦。
盈斗還之。
人以為異。
因呼名蝦子和尚。
儼異跡頗多。
海濱人皆能言之。
及將滅。
斂蒲草為萬馀繩。
懸廊廡間。
謂人曰。
與諸君作緣事。
遂坐脫。
人爭赴施錢。
懸繩皆滿。
用建佛閣于寺中。
至今寺稱蝦子道場。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一
釋智儼者,忘其姓字 ,俗稱蝦子和尚,居靜安寺,舊俗七月望日為中元節(jié),村郭設(shè)會,寺僧赴請殆盡。唯儼在寺,有胥村人來寺,因請偕之會所。舟行見捕蝦者,儼從買一斗,索水啖之。謂漁者曰:“返,乃予汝錢?!敝Z之。及詣齋家,但席地一飯而已,無?施。還時,漁者索錢,儼赧然,徐云:“還汝蝦何如?”復(fù)索水飲,隨吐活蝦盈斗,人始異之。將示寂,歛蒲草為萬馀繩,懸諸廊廡,曰:“吾將作大緣事。”即坐蛻,人競施錢,懸之繩,繩皆滿,遂建佛閣?;蛟唬骸八碌亟#闭叨?。儼得錢,輒買魚蝦活之。人益以此相敬仰,施舍不絕,而放生日盛。今靜安寺猶稱‘蝦子道場’云?!?/blockquote>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永公者。
不知何許人。
法云圓通秀禪師之嗣也。
緣契都城。
大作佛事。
名震四方。
賜紫方袍師號。
江寧府天禧寺。
舊葬釋迦真身舍利。
后寺廢。
至南唐時為營。
宋初營廢。
祥符中。
僧可政。
上奏得請復(fù)為寺。
政即其光相表見之地建塔。
賜號圣感舍利寶塔寺。
據(jù)山水形勢。
坐乙向辛。
以越王臺。
為案塔之。
后地勢傾下。
政失于遷就。
不能培筑相。
因姑以北廊造院。
為安僧之地。
雖規(guī)模僅足。
而狹小陋劣。
事爽緣違。
以故寺不復(fù)振。
元符二年。
知府事溫陵呂公升卿曰。
是一大叢林。
特主者未得其人耳。
遂請于朝延。
改十方住持。
即報可。
即迎致永公。
為開山第一祖。
永公入寺。
顧瞻嘆息曰。
真福地也。
所以不振者。
正坐不正耳。
乃于塔后。
筑福增疊。
凡下而上。
積二丈三尺。
深入四十尺。
橫亙二十丈。
將建法堂。
次第以正其位。
已而信士南昌魏德寶。
同其妻王氏。
見而喜曰。
如此更易方見形勝。
顧其妻曰。
此地不植福。
更將何之。
乃獨許作堂。
且曰。
不計其資。
惟成是務(wù)。
師即鳩材庀工。
未幾堂成。
高明靜深。
萬象俱廢。
龐麗雄特。
為一方叢林之冠。
俯視疇昔無異。
發(fā)覆破闇。
如出云霄之外。
凡甓甃髹繪。
總用錢五百萬。
永公又建寢堂方丈。
盡所增之深。
資藉締搆。
又建僧堂廚庫。
移經(jīng)藏于故院。
隨向展演。
各適其正。
煥然一新。
真一大叢林矣。
異時德寶再至。
踴躍稱贊曰。
非師正眼炤徹道力超異。
則不能有所舉。
非我信向經(jīng)始。
則眾緣何從而應(yīng)。
遂請僧眾。
轉(zhuǎn)大藏經(jīng)。
修水陸齋。
落成其事。
又曰。
叢林既新。
將不下五六百眾。
其將何以備齋粥。
永公曰。
亦在子耳。
德寶曰。
請為師置田產(chǎn)。
買蘆洲。
收其所入以繼之。
永公曰。
子果有是愿。
則功德圓滿矣。
自是眾有恒食。
山門賴之。
師后不知所終。
明河曰。
德寶何人。
能倒篋傾囊為佛事。
若拔毛遺唾。
脫然如與己無與者。
雖則見相興心。
然亦永公道德。
故有以啟之。
運虛空心。
為解脫事。
我本無舍。
師亦非受。
反覺家材沉海者多事也。
德寶高風(fēng)想而見。
而曰永公見圓通。
則其天禧一局。
乃其逢場作戲。
今觀其所為。
不見其所說。
孤負永心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綿州人,俗姓雍,自號真歇。年十八,試《法華經(jīng)》得度,住成都大慈寺習(xí)經(jīng)論。嗣丹霞淳禪師。后抵長蘆,謁見祖照,一語投契,命為侍者。高宗建炎末,徙溫州龍翔寺。計九坐道場,四膺詔命。卒謚悟空禪師。
全宋詩
釋清了(一○八八~一一五一),號真歇,俗姓雍,左綿安昌(今四川安縣東北)人。十一歲依圣果寺清俊出家,業(yè)《法華經(jīng)》,十八歲得度,住成都大慈。后投鄧州丹霞山子淳禪師,悟道。北游五臺,已而至開封,禪講名席俱扣摭之。沿汴水抵長蘆,為祖照道和禪師延為侍者。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祖照病,命為第一座。五年夏,開堂嗣法。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退院。四年,為雁蕩之游,客天封寺,受福唐雪峰請,入院。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退居?xùn)|庵。六年,主四明阿育王山廣利寺。七年,詔住蔣山。八年,主溫州龍翔、興慶二院。十五年,住臨安徑山。二十年,歸真州長蘆。二十一年,詔主崇先顯孝禪院,十月卒,年六十四。謚悟空禪師。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禪師法嗣。有宋德初等編《真歇清了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附宋正覺撰《崇先真歇了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辶嗽?,以見于《真歇清了禪師語錄》卷上《真州長蘆了和尚劫外錄》者編為一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清了(一○九○——一一五一),俗姓雍,綿州(治今四川綿陽)人,自號真歇。年十一出家,又七年試《法華》得度,尋棄親而力禪。出川造丹霞寺,依淳禪師得悟。歷游名剎,遂嗣長蘆祖照,先后主雪峰、育王、龍翔、興慶、徑山諸寺,病歸長蘆。慈寧太后自金還,建崇先顯孝寺,詔清了為開山第一世。紹興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二。敕謚悟空禪師。有《真歇清了禪師語錄》二卷,今存。見《崇先真歇清了禪師塔銘》(《語錄》附錄),《嘉泰普燈錄》卷九,《補續(xù)高僧傳》卷九,《釋氏疑年錄》卷六。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清了。號真歇。蜀左綿安昌雍氏子。兒時抱入寺。見佛喜動顏色。十一歲依圣果清俊道人出家。又七年試法華得度。登講場習(xí)經(jīng)論。能會大意。尋棄而力禪。傲然挾拄杖以行。途次道俗遮留。皆掉首不顧曰。鹍鵬時節(jié)可草草耶。出川徑造丹霞淳禪師。霞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擬進語。霞與一掌。師豁然開悟。翊日。霞為上堂當(dāng)眾。詰其證詣。猶珠影隨。如谷響答。蓋洞徹源底也。后游五臺。之京師。浮汴抵長蘆。謁祖照。祖照座下。龍象萬指。其中多英俊。師至。一語投機。延為侍者。未幾。舉首座。分座說法。一眾大驚。宣和二年。照以病退院。法座無主。夜夢人告曰。代師者蜀僧也。既窹疑之曰。佛果耶。佛眼耶。竟虛席二年。及經(jīng)制使陳公至。儗補處乃首座也。即受請登座。為淳和尚燒香。照病中嘆曰。夢固云爾。吾求之遠也。照遷化。師執(zhí)喪盡禮。時江潮損田。秋虛無穫。眾遂絕糧。師躬行乞食。施者聞而風(fēng)至。供億山積。不知所從。日撾鼓升堂。誨人無倦。大扇宗風(fēng)。建炎二年。退院絕錢塘。過梅嶺禮大士跡。海濱漁戶七百馀家。聞師至。皆毀網(wǎng)棄所業(yè)。其化物如此。天臺守。三以國清致。不赴而赴雪峰。既被旨。遷明之育王。又遷溫之龍翔興慶二院。乞就閑。不許。移住臨安徑山。留五年。病歸長蘆。慈寧太后還自金。建崇先顯孝寺于皋亭之麓。詔師為開山第一世。以疾辭。不可辭。遂入院。冒暑而行?;家嫔?。猶升座說法。太后親臨。垂箔傾聽。出內(nèi)帑修水陸大會。師疾弗瘳。中使絡(luò)繹候問。師從容稱謝。須臾呼首座曰。吾今行矣。于是瞑目。跏趺而逝。慈寧宮。降香賜祭。卜寺西桃花塢。建塔以瘞全身。送者萬人。痛心隕涕。皆有祖花彫零。禪林寒瘁之嘆。敕謚悟空禪師。靜照之塔。師儀相頎長。眉目疏秀。神宇靜深。量容機活。道無前而遜無后有。無外而虛無中。故人從其化。不自知也。圭竹庵。初住雁宕能仁。法緣未熟。師時在江心。特過江迎歸方丈。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翕然歸敬。任大法。不以門戶封溝。誠為祖域英標(biāo)。僧林杰出也。 明河曰。真歇拜竹庵。與照覺迎羅漢。但知弘道。不知為我。古人道德忠厚之至。此風(fēng)絕響矣。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真歇禪師。
諱清了。
蜀之左綿安昌雍氏子也。
生有慧根。
眉目疏秀。
神宇靜深。
見佛則欣戀不舍。
年十一。
依圣果寺俊僧受業(yè)。
又七歲試法華經(jīng)得度。
具戒聽講。
玄解經(jīng)論。
以為言說終非究竟。
出峽直抵沔漢。
扣丹霞子淳禪師。
淳問。
如何是空劫時自己。
師擬對。
淳掌之。
師契旨。
翌日淳上堂曰。
日照孤峰翠。
月臨溪水寒。
祖師玄妙訣。
莫向寸心安。
師趨進曰。
今日瞞某甲不得也。
曰。
試舉看。
師良久。
淳曰。
將謂你瞥地。
師便出。
輒北游五臺京汴。
南抵儀真。
謁長蘆祖照。
一語契合。
命為侍者。
踰載分座。
照常以老疾擬閑退。
夢人告曰。
僧可代。
照未決。
蜀僧為誰。
至宣和壬寅。
照病篤。
恍省前讖。
蜀僧即了首座也。
乃囑經(jīng)使陳公。
請了繼席。
長蘆開法。
以香酬丹霞淳。
語曰。
我于丹霞先師一掌下。
伎倆俱盡。
覓個開口處不可得。
如今有恁么快活不徹底漢么。
若無。
銜鐵負鞍。
各自著便。
于是洞宗大振。
禪流如歸。
亦多照公遜席之力也。
及照歿。
師以父禮行喪事。
亦宜矣。
師居七載。
建炎二年戊申。
南游普陀。
以漚和機。
引導(dǎo)海山。
七百馀家皆棄網(wǎng)業(yè)。
庚戌應(yīng)天臺國清寺。
尋受閩之雪峰。
紹興五年丙寅。
奉旨補明州育王寺。
育王院務(wù)曠販。
不易承理。
因遞代逋負幾二十萬貫。
咸為師憂。
而師居未幾間。
償舊逋負十有八九矣。
戊午詔遷蔣山。
疾辭不赴。
明年朝旨以溫之龍翔興慶二院。
合一禪林。
詔師主之。
僧集如云。
齋粥不繼。
朝以法田千畝賜之。
又詔主雙徑。
慈寧太后建崇先寺居師。
賜金襕銀絹法物。
隆渥殊甚。
師以為作歸休計。
上堂。
轉(zhuǎn)功就位。
是向去底人。
玉韞荊山貴。
轉(zhuǎn)位就功。
是卻來底人。
紅爐片雪春。
功位俱轉(zhuǎn)。
通身不滯。
撒手無依。
石女夜登機。
密室無人掃。
正恁么時。
絕氣息一句。
作么生相委。
良久云。
歸根風(fēng)墮葉。
照盡月潭空。
尋示疾。
中使問候。
師從容敘謝。
乃呼首座曰。
吾行矣。
跏趺瞑目而逝。
時紹興二十二年壬申十月朔日也。
越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五夏。
凡七處說法。
五承紫泥之詔。
得度弟子四百。
嗣法者宗玨等三十馀人。
所編語錄二集若干卷。
行世。
其語曰。
窮微喪本。
體妙失宗。
一句截流。
玄淵及盡。
是以金針密處。
不露光芒。
玉線通時。
潛舒異彩。
雖然如是。
猶是交互雙明。
且道巧拙不到。
作么生相委。
良久云。
云蘿秀處青陰合。
巖樹高低翠鎖深。
師之語句精妙。
約類如此。
僧問。
不落風(fēng)彩還許轉(zhuǎn)身也無。
師曰。
石女行處不同功。
曰向上事作么生。
師曰。
妙在一漚前。
豈容千圣眼。
僧禮拜。
師曰。
秖恐不恁么。
師一日入廚看煮面次。
忽桶疧脫。
眾皆失聲曰。
惜許。
師曰。
桶底脫自合歡喜。
因甚煩惱。
曰和尚即得。
師曰。
灼然惜許一桶面。
臨機勘辨。
約類如此。
贊曰。
師初于丹霞掌下。
洞徹根源。
便乃遨游南北衡抗。
時機不無離師太早之譏。
殊未知真龍不借涓滴。
而能霖霈九天。
豈與點額鈍鱗同日量論哉。
況師夙承弘愿。
以英偉之操。
深明的旨。
宜請假觀方。
非分外也。
不期際長蘆推代之風(fēng)云。
卒爾廣澤。
宜矣。
故曰。
得時而動。
則功成百世。
其師之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