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沈諸梁

相關(guān)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479 【介紹】: 春秋時楚國人,名勝。
楚平王孫,亦稱王孫勝。
封于白,為大夫。
其父太子建被陷害,出走鄭國被殺。
勝隨伍子胥逃吳。
楚惠王二年召勝歸楚為大夫,號白公。
惠王六年,白公欲報仇,請兵令尹子西攻鄭,子西許之。
兵未發(fā),晉攻鄭,楚救鄭,且與之盟,白公勝怒,殺令尹子西、司馬子期,襲惠王,占楚都。
后為葉公子高戰(zhàn)敗,自縊死。
管修 朝代:春秋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479 【介紹】: 春秋末人。
管仲后裔。
自齊至楚為大夫,以賢稱。
楚惠王十年,白公勝作亂,殺大臣子西、子期,劫持惠王,殺管修。
葉公子高在蔡地聞管修被殺,遂進(jìn)兵楚都郢,攻討白公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479 【介紹】: 春秋時楚平王庶長子,字子西。
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以“國有常法,反之則亂”辭。
乃立昭王。
昭王四年吳公子掩馀、燭庸奔楚,昭王封之居地,將謀伐吳。
子西諫而不聽。
后果為吳所敗,昭王奔隨。
賴子西、子常及秦援軍乃敗吳師。
昭王返國任子西為令尹,遷都都。
后子西不聽沈諸梁諫,召歸白公勝。
勝作亂,襲殺子西。
子國 朝代:春秋末楚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一稱公孫寧。
春秋末楚國人,名寧。
子西之子。
魯哀公十六年,諸梁平白公勝之亂后,任楚令尹。
十八年,巴人攻楚圍鄾,率師往戰(zhàn),敗巴師,楚惠王將析賜之為封邑。
楚惠王 朝代:春秋末戰(zhàn)國初楚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432 【介紹】: 春秋戰(zhàn)國之際楚國國君,熊氏,名章。
昭王子。
惠王十年,被白公勝劫持,賴葉公子高救之,殺白公勝,始得復(fù)位。
后滅陳、蔡、杞等國。
在位五十七年。
謚惠。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安民,字密印,俗姓朱,嘉定府(今四川樂山)人。初講《楞嚴(yán)經(jīng)》于成都,后師事圓悟于昭覺、夾山,未幾開法建康保寧,遷華藏。為南岳下十五世,圓悟克勤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四、《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安民字密印。嘉定府朱氏子也。初講楞嚴(yán)于成都有聲。時圓悟居昭覺因造焉。值悟小參舉國師三喚侍者因緣。趙州拈云。如人暗中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處。民聞心疑之。告香入室。悟問。座主講何經(jīng)。對曰。楞嚴(yán)。悟曰。楞嚴(yán)有七處徵心八還辯見。畢竟心在何處。民多呈義解。悟皆不肯。民復(fù)請益。悟令一切處作文彩已彰會。偶僧請益十玄談。方舉問君。心印作何顏。悟厲聲曰。文彩已彰。民聞悅?cè)蛔灾^至矣。悟示鉗錘罔指。一日白悟。請弗舉話待某說看。悟曰諾。民曰尋常拈錘豎拂豈不是經(jīng)中道一切世界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爾元來在這里作活計。民又曰。下喝敲床時豈不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悟曰。爾豈不見經(jīng)中道。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民于言下釋然。于是罷講侍圓悟。因悟出蜀居夾山。民從行。悟?yàn)楸娦⑴e古帆未掛因緣。民聞未領(lǐng)遂求決悟曰。爾問我。民舉前話。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謂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這漢何。悟說偈曰。休誇四分罷楞嚴(yán)。按下云頭徹底參。莫學(xué)亮公親馬祖。還如德嶠訪龍?zhí)?。七年往返游昭覺。三載翱翔上碧巖。今日煩充第一座。百花叢里現(xiàn)優(yōu)曇。未幾開法保寧。遷華藏大弘圓悟之道。后示寂于本山。阇維舍利頗剩人或穴地尺許皆得之。尤光明瑩潔。心舌不壞。并建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字密印。嘉定朱氏子也。初講楞嚴(yán)于成都。有聲。時圓悟居昭覺。因造焉。值悟小參。舉國師三喚侍者因緣。趙州拈云。如人暗中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處。民聞心疑之。告香入室。悟問座主講何經(jīng)。對曰楞嚴(yán)。悟曰楞嚴(yán)有七處徵心。入還辨見。畢竟心在何處。民多呈義解。悟皆不肯。民復(fù)請益。悟令一切處。作文彩已彰會。偶僧請益十玄談。方舉問君心印作何顏。悟厲聲曰。文彩已彰。民聞悅。然自謂至矣。悟示鉗錘罔措。一日白悟。請弗舉話。待某說看。悟曰諾。民曰。尋常拈錘豎拂。豈不是經(jīng)中道。一切世界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你原來在這里作活計。民又曰。下喝敲床時。豈不是返聞聞是性。性成無上道。悟曰。你豈不見經(jīng)中道。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民于言下釋于。于是罷講侍圓悟。因悟出蜀居夾山。民從行。悟?yàn)楸娦ⅰEe古帆未掛因緣。民聞未領(lǐng)。遂求決。悟曰。你問我。民舉前話。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謂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這漢何。悟說偈曰。休誇四分罷楞嚴(yán)。按下云頭徹底參。莫學(xué)亮公親馬祖。還如德嶠訪龍?zhí)?。七年往返游昭覺。三載翱翔上碧巖。今日煩充第一座。百花叢里現(xiàn)優(yōu)曇。未幾開法保寧。遷華藏。大弘圓悟之道。后示疾于本山。阇維舍利頗剩。人或穴地尺許皆得之。尤光明瑩潔。心舌不壞。并建塔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禪師生于嘉定府朱氏。
諱安民。
字密印。
有異表。
聲若洪鐘。
心契圓悟之機(jī)。
圓悟舉民首眾。
曰。
休誇四分罷楞嚴(yán)。
按下云頭徹底參。
莫學(xué)亮公親馬祖。
還如德嶠訪龍?zhí)丁?div id="rpqywvv"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73_3_11_comment'>
七年往返游昭覺。
三載翱翔上碧巖。
今日煩充第一座。
百花叢里現(xiàn)優(yōu)曇。
蓋民初開講于成都。
雅稱楞嚴(yán)獨(dú)步。
因訪友過昭覺。
適圓悟小參。
舉趙州拈南陽三喚侍者話云。
如人暗中書字。
字雖未成。
文彩已彰。
且道那里是文彩已彰處。
民聞疑之。
次日擬行。
躊躇未決。
其友謂民曰。
君既匡徒領(lǐng)眾。
文彩日彰。
倘有從上道理。
消不去處。
直與堂頭和尚。
坐而商略。
何不可耶。
顧而蘊(yùn)結(jié)胸次。
無乃病乎。
民唯唯。
遂告香入室。
圓悟徐舉楞嚴(yán)。
徵其心之所在。
民多呈義解。
悟笑曰。
座主他日入地獄。
莫怨老僧不道。
民愕然折節(jié)。
胡跪求說前旨。
悟又笑曰。
文彩已彰。
民俯首出。
而嘆曰。
禪門委有長處。
葉公之龍不足貴也。
即散講依棲焉。
一日白圓悟曰。
和尚休舉話。
待某說看。
尋常拈椎豎拂。
豈不是經(jīng)中道。
一切世界諸所有相。
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下喝敲床時。
豈不是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悟唾之曰。
你元來在者里作活計。
民于此信入。
復(fù)請曰。
古帆未掛時如何。
悟曰。
庭前柏樹子。
民積滯頓豁。
踴躍趨出曰。
古人道一滴投于巨壑。
殊不知巨壑投于一滴矣。
于是民之美譽(yù)溢叢林。
佛鑒聞而笑曰。
何日吹到蔣山門下。
別有商量在。
民后謁鑒。
鑒問曰。
佛果有不曾亂為人說底句。
曾向你說么。
對曰。
合取狗口。
鑒變色震聲曰。
不是者個道理。
曰。
無人奪你鹽茶袋。
叫作甚么。
鑒曰。
佛果若不為你說。
我為你說。
曰。
和尚疑時退院別參去。
鑒呵呵大笑。
以殊禮延之。
民遂開法保寧。
而建康緇素。
強(qiáng)民至華藏。
升座以篆鑰委之。
座下各趨而去。
民知中計。
嘆曰。
三十年弄馬騎。
今日卻被驢子撲。
是時海內(nèi)宗風(fēng)大盛。
叢林最小者。
千指聚集。
民獨(dú)嚴(yán)持風(fēng)裁榻。
無雜賓春?之役。
常躬為之。
至法鼓鳴時。
龍蛇競勢。
民不禁也。
示眾曰。
眾賣花兮獨(dú)賣松。
青青顏色不如紅。
算來終不與時合。
歸去來兮翠藹中。
可笑古人恁么道。
大似逃峰赴壑。
避溺投火。
爭如隨分到尺八五分钁頭邊。
討一個半個。
雖然如是。
山僧半個也不要。
何故富嫌千口少。
貧恨一身多。
又從華藏退居。
故里之中峰。
乃以圓悟白拂。
付之寶印。
會圓悟歸蜀。
民遣印省之。
悟問曰。
從上諸圣以何接人。
印豎拳悟曰。
此是老僧用底作么生。
是從上諸圣用底。
印以拳揮之。
悟亦舉拳。
相交大笑。
一眾改觀。
而民公之望益重。
民竟無疾。
終于本山。
阇維。
心舌不壞。
舍利無數(shù)。
細(xì)民穴地尺許。
皆得之尤。
光明瑩潔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安民,字密印,嘉定米氏子也。初至成都,講《棱嚴(yán)》有聲于時。聞圓悟居昭覺,因造焉。值悟小參,舉“國師三喚侍者”因緣,“趙州拈云:‘如人暗中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處?’”民聞,心疑之,告香入室,悟問:“座主講何經(jīng)?”對曰:“《棱嚴(yán)》?!蔽蛟唬骸啊独鈬?yán)》有七處徵心,八還辯見,畢竟心在何處?”民多呈義解,悟皆不肯。民復(fù)請益,悟令一切處作文彩已彰會。偶僧請益十玄談,方舉問:“君心印作何顏?”悟厲聲曰:“文彩已彰?!泵衤剱?cè)?,自謂至矣。悟示鉗錘,罔措。一日,白悟:“請弗舉話,我自說之?!蔽蛟唬骸爸Z?!泵裨唬骸皩こD殄N豎拂,豈不是經(jīng)中道一切世界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你原來在這裹作活計?!泵裼衷唬骸跋潞惹么矔r,豈不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悟曰:“你豈不見,經(jīng)中道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民于言下釋然,于是罷講,侍圓悟。出蜀,居夾山,民從行。悟?yàn)楸娦ⅲe古帆未掛因緣,民聞未領(lǐng),遂求決,悟曰:“請試問之。”民舉前話,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謂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蔽蛐υ唬骸澳芜@漢何?”悟說偈曰:“休誇《四分》罷《棱嚴(yán)》,按下云頭徹底參。莫學(xué)亮公親馬祖,還如德嶠訪龍?zhí)丁F吣晖涤握延X,三載翱翔上碧巖。今日煩充第一座,百花叢里現(xiàn)優(yōu)曇?!蔽磶祝_法保寧,遷華藏,大宏圓悟之道。后示寂于本山,阇維,舍利叢生,人或穴地尺許皆得之,尤光明瑩潔,心舌不壞,并建塔焉。
釋紹鐙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一
釋紹鐙,姓陳氏,古田人。
生時異香滿室,紫胞覆首。
幼不茹腥,七歲入塾,聰穎絕倫。
授以經(jīng)書,如睹舊物。
十年,辭親出家,禮潭州開?,Q為師。
精通《法華》,試經(jīng)得度。
受具之后,瓶錫游方。
造當(dāng)陽玉泉芳禪師法席,一見針芥相投,頓忘荃蹄。
及還鄉(xiāng)里,深自蹈晦。
郡守向道,延主陀??塔院,緇素歸敬。
一日示疾,索浴更衣。
鳴鐘集眾,乃說頌曰:“吾年五十三,去住本無貪。
臨行事若何,不用口喃喃。
”儼然示寂,瞑目無聲。
已踰兩宵,偶聞鐘音,忽然而蘇。
自是身心澈瑩,超然生死。
元豐中,福州大旱。
太守孫公仰其靈跡,延之禱雨。
經(jīng)筵既啟,甘霖立沛。
孫公欣慕,遷居文殊。
爾后每逢旱魃,郡中官吏輒相祈求。
府主許公、察院王公、左司葉公皆先后致敬,恭請諷經(jīng)。
燈一詣壇,誠心持咒,雖晴烘烈日,曾不崇朝,遠(yuǎn)視天色已,油然作云,俄而霈然。
三農(nóng)沾足,人民忭舞,年復(fù)大有。
故自燈禱雨十?dāng)?shù)年間,甘澤所降,從不愆期。
遐邇欽企,視若神僧。
后移主圣泉,凡三坐道場,提撕后學(xué),警策尤多。
上堂,僧問:“如何是圣泉境?
”燈曰:“目前無異草。
”曰:“如何是境中人?
”燈曰:“往來無掛礙。
”曰:“人境己承指,向上宗乘事若何?
”燈曰:“驢足未去,馬足又來。
因言般若門中,縱說百千妙義,不增一豪。
直饒結(jié)舌亡鋒,豈減少分。
若論玄之又玄,終非沙門。
鳥道魚蹤,早傷涂轍。
何也?
蓋為出此入彼,去者不至其方,來者不得其所。
舉一明三,莫窮厥趣。
更不用續(xù)鳧截鶴,夷岳盈壑,霄壤相望,去道轉(zhuǎn)遠(yuǎn)。
正當(dāng)與爾時,衲僧門下作何觀感?
”良久乃曰:“昨夜三更月到窗?!?div id="zx37sij" class='inline' id='people_103175_0_42_comment'>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號月堂,又號佛行,俗姓吳。霅之寶溪(今浙江吳興)人。年十三祝發(fā),逾二年謁妙湛于道場寺,悟徹。于是以遍參為志,游淮楚湖湘間,依長靈卓、保寧璣、圓悟勤諸大宗師。年二十三歸省妙湛于凈慈寺,俾掌藏為眾說法。又補(bǔ)穹窿瑞光,遷育王。高宗建炎中退席。紹興初居間中大吉,徙秀峰龜山,移金陵蔣山,奉旨擢徑山靈隱。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靈泉。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臨安府凈慈寺。七年卒,年八十三。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二、《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釋道昌詩,據(jù)《嘉泰普燈錄》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道昌(一○九○——一一七一),俗姓吳,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幼禮澄公為師,十三受戒。后師湖州道場妙湛大師,遂嗣其法。歷主何山、瑞光、育王、蔣山、徑山、靈隱諸道場,賜號佛行大師。稍倦應(yīng)接,告老退隱,自號月堂。后出主凈慈。乾道七年卒,年八十二。見曹勛《松隱集》卷三五《凈慈道昌禪師塔銘》,《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道昌。號月堂。湖州寶溪吳氏子。得法于雪峰慧和尚。所至以行道為己任。不發(fā)化主。不事登謁。每歲食指隨常住所得用之。衲子有志。充化導(dǎo)者多卻之。有以佛令比丘持缽資養(yǎng)為言者。師曰。我佛在日猶可恐。今為之必有好利者。而至于自鬻也。徑山凈慈育王。皆師說法處。而曲高和寡。法嗣無聞?;蛑^和尚行道經(jīng)年。門下未聞。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師不對。他日再言之。師曰。子不聞。昔人種瓜。而愛甚者。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淤敗。何也。其愛之非不勤。然灌之不以時。適所以敗之也。諸方老宿。提挈衲子不觀其道業(yè)內(nèi)充。才器宏遠(yuǎn)。止欲速其為人逮。審其道德則淫污。察其言行則乖戾。謂其公正則邪佞。得非愛之過其分乎。是正猶日中之灌瓜。予深恐識者笑。故不為也。后有同鄉(xiāng)僧名悟者。稱得師道。住杭之五云山。略展規(guī)模。然亦終不振。師每念叢林下衰。綱紀(jì)大壞。皆繇為師者不統(tǒng)之以道。故使在下者。得以非義乘之玩習(xí)。既久。遂謂當(dāng)然不知其悖。故師行事發(fā)言。終其身不妄。蓋于時事。深感于中。為后學(xué)法有不得不然者耳。名聞于朝。賜號曰佛行。后無疾而化。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道昌,字月堂。
姓吳氏,歸安人。
幼投鹿苑,禮澄公為師。
年十三,祝發(fā)受具,堅持凈節(jié),不異成人,踰年行腳,不禪 寒暑,尋訪耆宿,究取上乘。
時妙湛佳(?。┖莸缊觯曌u(yù)甚盛。
昌往謁之,一日問妙湛曰:“不起一念,時還有過也。
”無妙湛曰:“須彌山爾,作么生會。
”昌于言下領(lǐng)略,自是機(jī)峰捷出,有辯無礙。
罷參歸霅川,土人莫倚,施米、麥、豆六百斛,懇之主何山。
左丞葉公寄棲卞山,與昌甚契,每魚鼓相從,伊蒲共僎,為方外忘形之交,繼主平江瑞光,移穹窿,又遷四明居育王山,皆創(chuàng)成法席,一新寺宇。
先是,妙湛住凈慈,有大通所傳云門大師摩衲已八代相授,至是妙湛對雪峰,大眾以此衣授昌,眾謂不失其宗,人以為榮。
葉公帥建康,時蔣山新經(jīng)戎燼,屋僅數(shù)椽,葉公奏請昌住此山,不數(shù)年樓閣化城,若自天降,寶祖規(guī)制,盡復(fù)舊觀。
翠華駐臨安,靈隱方丈虛席,詔補(bǔ)其處。
時丞相湯公,慕昌踐履篤實(shí),德臘俱高,欲以激昂。
有眾為奏,授“佛行大師”之號。
時年已七十馀矣,乃以耄辭,選林泉幽勝為出塵之所,退居其間。
因以“月堂”號所居,杜門謝客,以娛晚景。
會凈慈闕主,十方衲子懇府帥王公入山敦請,昌不得已,乃承命復(fù)出。
辛卯歲正月,忽擊鼓辭眾,遠(yuǎn)近咸集,無不泣留。
侍者宗本求語,昌曰:“吾平生拈古頌古,其語已多,尚何言哉。
”端然而化,年八十有二,僧臘六十九,葬于寺之東隅,松隱曹勛為之銘。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俗姓葉。幼有出塵志,間從天寧微禪師游。年十九,禮普照覺印英禪師,得度。去參佛眼清遠(yuǎn)禪師,契悟。后辭省親。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徐康國知處州,請開法于壽寧。次遷法海天寧烏巨。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從知饒州陳璹請,至饒。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稱雪堂道行禪師。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yuǎn)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四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號雪堂,俗姓葉,處州(治今浙江麗水)人。初依普照英公得度,復(fù)參佛眼禪師,遂大悟。出世初住南明,歷主薦福、烏巨。紹興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雪堂行拾遺錄》一卷(存)、《金剛經(jīng)注》三卷。見《嘉泰普燈錄》卷六,《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道行號雪堂。處州葉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參佛眼。一日聞眼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會得便會玉本無瑕。若言不會碓嘴生花。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拈花。南明恁么商確也。是順風(fēng)撒沙。次遷烏巨示眾舉。璣和尚問僧。禪以何為義。眾雖下語未契厥心。眾僧請益璣代云。以謗為義。師曰。三世諸佛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山僧是謗。于中還有不謗者無。談玄說妙河沙數(shù)。爭似雙峰謗得親。忽示微疾。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說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又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加趺而逝。阇維獲五色舍利。煙所至處舍利累然。齒舌不壞。塔于寺西。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道行。號雪堂。處州葉氏子。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既參佛眼。一日聞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出世住南明薦福烏巨。所至道聲弘宣。龍象景附。極一時法道之尊。時稱龍門法幢高庵雪堂禪。不至二老之門則非禪也。師慈仁忠恕。尊賢敬能。戲笑俚言。罕出于口。無峻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際。極為介潔。住烏巨時。衲子有獻(xiàn)鐵鏡者。師曰。溪流清泚。毛發(fā)可鑒。蓄此何為。謝卻之。應(yīng)庵住明果。師。未嘗一日不過。從間有竊議者。師曰。華侄為人難得。予因重之。數(shù)往何傷。師雖見道龍門。而持身行事之間。實(shí)得之家教。嘗謂弟子云。予弱冠之年。見獨(dú)居士言。中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語宜終身踐之。圣賢事業(yè)備矣。予佩其語。在家修行。出家學(xué)道。以至率身臨眾。如衡石之定重輕。規(guī)矩之成方圓。舍此則事事失準(zhǔn)矣。一日示疾。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候。以后事委之。示以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服。跏趺而逝。阇維。五色舍利。煙所至處累然。齒舌不壞。瘞而奉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禪師名道行。
號雪堂。
處州人也。
其父葉公常游禪社。
自稱見獨(dú)居士。
以積厚流光而生行。
行生而岐嶷。
壯克節(jié)儉絕笑。
俚愛博施。
葉公嘗謂行曰。
中無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語宜終身踐之。
圣賢事業(yè)備矣。
行茂年不樂。
與諸子伍。
乃依普照英禪師得度。
英有鑒裁。
舂汲樵?。
必使行董之。
行乘間參請不倦。
無所得辭。
英參佛眼。
因與高庵竹庵。
同得究竟法。
方是時。
佛果佛鑒人滿大江南北。
而佛眼下諸賢。
多馳化于浙水東西。
是以東山法道大闡于三佛。
高庵初在龍門時。
骨鯁寡交獨(dú)喜。
行盤桓不間。
嘗嘆曰。
稠人廣眾中。
鄙者多。
識者少。
鄙者易習(xí)。
識者難親。
果能自奮于其間。
如一敵萬。
庸鄙之習(xí)。
力盡真挺特。
沒量漢也。
行感佩其言。
如雪峰之事巖頭。
故終其身未嘗不舉高庵之為人。
行居薦福。
謂眾曰。
我佛眼老人。
住龍門時。
龍象滿席。
尚自潸然太息。
以為終愧老東山也。
今山僧復(fù)愧老人倍倍耳。
其流涕太息。
可勝道哉。
行雖寓名山。
去就如流云。
聞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賢操。
遂達(dá)郡守吳公。
以本住持薦福。
行遷烏巨。
為終焉計。
及門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輩。
俱為懿范。
行老且病。
汪喬年王十朋來往問道。
行答不厭頻。
嘗謂十朋曰。
金堤千里潰于蟻壤。
白璧之美罹于瑕玷。
況無上妙道。
非特金堤白璧也。
而貪欲非特蟻壤瑕玷也。
要心之端謹(jǐn)。
行之精進(jìn)。
守之堅確。
修之完美。
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
又示喬年曰。
識則識自本心。
見則見自本性。
識見本心本性。
正是宗門大病。
一日召喬年。
囑以后事。
沐浴更衣。
跏趺而寂。
阇維。
齒舌不壞。
五色舍利。
煙所至處。
人皆獲之。
塔于西寺。
贊曰。
濟(jì)下宗師。
如鉅鹿鏖兵。
萬夫辟易。
壯矣。
行公去臨濟(jì)。
其世十三番。
為名葩秋月。
人人得而就之。
經(jīng)云。
具足優(yōu)婆夷。
得菩薩無盡福得藏解脫門。
能于小器中。
隨諸眾生種種欲樂。
出生種種美味珍奇。
悉令充足。
其行公之謂耶。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道行,字雪堂,處州葉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參佛眼。一日聞眼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會得便會,玉本無瑕,若言不會,碓嘴生花,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拈花?南明恁么商確也?是順風(fēng)撒沙?!贝芜w烏巨,示眾,舉“璣和尚問僧禪以何為義?”眾雖下語,末契厥心,眾僧請益,璣代云以謗為義。道行曰:“三世諸佛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山僧是謗,于中還有不謗者無?談玄話妙河沙數(shù),爭似雙峰謗得親?!焙鍪疚⒓?,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說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又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跏趺而逝,阇維獲五色舍利,煙所至處,舍利累然,齒舌不壞,塔于寺西。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一
禪師名清源。
豫章新建鄧氏子。
依洪巖僧處信。
得度具戒。
參武泉常云居舜泐潭月三大士。
頗見咨揖。
然疑未決。
晚依積翠南禪師。
一日聞舉洞山。
初見云門因緣。
不覺失笑。
南問。
何為而笑。
師曰。
笑黃面浙子憐兒不覺丑耳。
自是容為侍者。
閱七年咨參決擇。
道眼高妙。
絕出人表。
叢林稱之。
以比南院。
守廓南公去世。
師開法西山惠嚴(yán)。
遷南康清隱。
力法自將。
不與諸方斗鋪席。
衲子以枯淡。
多望崖而去之。
坐是單丁。
住山十馀年。
初南州高士潘延之問道于積翠。
與師定交為方外友。
至是迎歸西山。
未幾洪帥命居大寧。
一時衲子賢士夫從之問道。
坌集其室。
師說法簡易。
期人于悟而后已。
嘗示眾曰。
寒風(fēng)激水成冰。
杲日照冰成水。
冰水本自無情。
各各應(yīng)時而至。
世間萬物皆然。
不用強(qiáng)生擬議。
又曰。
先師初事棲賢寔。
泐潭澄歷二十年。
宗門奇奧。
經(jīng)論要妙。
莫不貫穿。
及因云峰以見慈明。
則一字無用。
遂設(shè)三關(guān)語。
以驗(yàn)天下禪者。
而禪者如葉公??龍龍現(xiàn)即怖。
或問三關(guān)語。
學(xué)者每難透何也。
師曰。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大智如文殊師利。
欲問空三佛義。
即遭擯出。
以其自墮艱難。
故起現(xiàn)行耳。
尋以高年。
不任主事。
退閑。
自號潛庵。
諸剎爭迎致供養(yǎng)。
且依以為重。
故居無定。
方建炎三年八月五日。
示寂于城陰之章江。
住世九十有八。
安居七十八夏。
方未寂時。
齒墮而復(fù)生。
發(fā)薙而燔之。
悉為舍利。
及是燼馀。
尤不勝數(shù)。
塔于惠嚴(yán)之東阿。
師莫年德高望重。
以深誠勉人。
以善從之。
化者甚盛。
有僧執(zhí)侍十有二年。
于道未有所契。
及將出世。
師曰。
汝侍吾徒費(fèi)歲月。
儻嗣法不應(yīng)以世情自昧。
其人遂嗣翠巖機(jī)焉。
其主法有體。
類如此。
補(bǔ)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清源。
號潛庵。
洪州新建鄧氏子。
世力田。
幼超卓。
短小精悍。
去依洪崖法智為童子。
年二十一。
落發(fā)受具戒。
時武泉嘗。
寶峰月。
云居舜。
道價壓叢林。
師游三老間。
皆蒙器許。
而疑終未決。
后親見黃龍南公。
凡入室。
令坐于傍。
與云庵同造積翠。
師為侍者七年。
南公歿。
隱跡西山。
西山有慧嚴(yán)院。
僧死。
屋無像設(shè)露坐。
師見而嘆曰。
古人斫山開基致無為。
有忍懷不舉哉。
乃求居。
以修完之。
不五年而殿閣崇成。
百具鼎新。
即棄去。
游廬山。
南康太守徐公。
聞師名。
延居南山清隱寺。
寺在大江之北。
面揖廬山。
師門風(fēng)孤峻。
學(xué)者皆望崖而退。
以故單丁住山。
十有八年。
晨香夕燈。
升堂說法。
如臨千眾。
而叢林所服玩者莫不具。
時時钁地處置。
嘗云。
先師初事棲賢諟。
泐潭澄。
更二十年。
宗門奇奧。
經(jīng)論要妙。
莫不貫穿。
及因文悅以見慈明。
則一字無用。
設(shè)三關(guān)以驗(yàn)天下禪者。
而禪者如葉公畫龍。
龍見即怖。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大智如文殊師利。
欲問空王佛義。
即遭擯出。
以其墮艱難。
故起現(xiàn)行耳。
有僧。
依師住十二年學(xué)。
令住凈眾寺。
辭行。
師謂曰。
汝雖在此費(fèi)歲月。
實(shí)不識吾家事。
倘嗣法。
當(dāng)不以世俗欺誑為心。
其人乃嗣翠巖機(jī)焉。
南昌隱君子潘延之。
與為方外友。
迎師歸西山。
而州郡文爭。
命居天寧。
衲子方云趨座下。
一時名士。
摳衣問道。
師以目疾。
隱居龍興寺房。
戶外之履亦滿。
上藍(lán)忠公。
法侄也。
延師居寺之東堂。
事之如其師。
師年八十而喪明。
學(xué)者益親附之。
有欲板其語要流通。
師投拒曰。
若吾語。
深契佛祖。
從今百日間復(fù)明。
則副汝請。
如期果愈。
先是覺范洪公。
證獄太原。
拴縛在旅邸。
人諱見之。
師獨(dú)冒雨步至。
撫慰為死訣。
明年南歸復(fù)見師。
師軒渠笑曰。
吾不意乃復(fù)見子。
故覺范序之曰。
嗚呼。
佛法?遠(yuǎn)。
壞衣瓦器之人。
亦有侈欲。
為人師者。
爭慕華構(gòu)便軟煖。
公獨(dú)舉頹壞而新之。
爭欲致弟子。
不問智愚。
欲出門下。
而公獨(dú)精粗之。
爭欲坐八達(dá)衢頭。
以自賣其道。
而公獨(dú)居荒遠(yuǎn)。
以自珍之。
爭好勢利惡丑。
而公獨(dú)犯眾惡。
自信而力行之。
每謂弟子曰。
無事外之理。
理外之事。
觀其措置。
豈其真然之者耶。
師終時幾百歲也。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