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吳敬忠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1—972 【介紹】: 五代宋初僧。處州縉云人,俗姓陳。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戒。后唐莊宗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后謁靜慧禪師文益,于是大悟。至天臺山,見智顗遺跡,恍如舊居,建寺院道場,大興法道,歸依者眾。吳越錢俶嗣位,迎至杭州,尊為國師。有《傳燈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891-972) 俗姓陳,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
17歲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開元寺。
后唐同光間曾歷參投子大同、龍牙居遁等,終嗣法眼文益。
歸住天臺山白沙道場。
臺州刺史錢弘俶曾從其問道。
后漢隱帝乾祐元年(948)錢弘俶即吳越王位后,尊之為國師。
世稱天臺國師。
從其學者甚眾,以永明延壽最為有名。
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后書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陳,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一說處州縉云(今屬浙江)人(《宋高僧傳》卷一三)。住天臺山,稱德韶國師。后漢乾祐元年(九四八),吳越忠懿王錢俶即位,延請德韶,申弟子之禮。宋太祖開寶四年卒,一說五年卒(同上書),年八十二。《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今錄偈、頌各一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七
天臺國師名德韶。處州龍泉人。生陳氏。母葉。夢白光觸體。覺而娠。生而杰異。年十五。有梵僧見之。拊其背曰。汝當出家。塵中無置汝所也。乃往依龍歸寺剃發(fā)。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滿分戒。后唐同光中。謁舒州投子庵主不契。造龍牙遁禪師問。雄雄之尊。因什么親近不得。遁曰。如火與火。曰忽遇水來。又作么生。遁曰。汝不會我語。又問。天不蓋。地不載。此理如何。遁曰。合如是。韶惘然。固要為說。遁曰。道者汝向后自會去。時疏山有矮師叔者。精峭號能齧鏃機。韶問。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矮曰。左搓芒繩縛鬼子。曰不落古今請師說。矮曰不說。曰為什么不說。矮曰。個中不辨有無。韶曰師今善說。矮駭之。久而辭去。所至少留。見知識五十四人。括磨搜剝。窮極隱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隨眾而已。無所咨參。有僧問。法眼禪師曰。十二時中。如何得頓息萬緣去。法眼曰??张c汝為緣耶。色與汝為緣耶。言空為緣。則空本無緣。言色為緣則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為汝緣乎。韶聞悚然異之。又有問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于是韶大悟于座下。平生凝滯。渙若冰釋。感涕沾衣。法眼曰。汝當大宏吾宗。行矣。無自滯于是。游天臺。觀智顗禪師遺蹤。如故居。眷然有終焉之心。初寓止白沙時。吳越忠懿王。以國子刺臺州。雅聞韶名。遣使迎之。申弟子之禮。日夕問道。韶曰。他日為霸主。無忘佛恩。漢乾祐元年戊申。王嗣國位。遣使迎至尊。事之以為國師焉。韶說法簡而要。撥去枝葉。曰古圣方便。猶如河沙。六祖曰。非風幡動。仁者心動。是為無上心印。至妙法門。我輩稱祖師門下士。何以解之。若言風幡不動。汝心妄動。若言不撥風幡。就風幡處通取。若言風幡動處。是什么。若言附物明心不須認物。若言色即是空。若言非風幡動。應須妙會。與祖師意旨了沒交涉。既非種種解會。合如何知悉。若真見去。何法門不明。雖百千諸佛方便。一時洞了?;騿柸绾问枪欧鹦?。答曰此問不弱。又問亡僧遷化。向何處去。曰終不向汝道。曰為什么不道。曰恐汝不會。問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化生于蓮花之上。為父母說法。未審如何是太子身。曰大家見。上座問。故每曰。大凡言句。應須絕滲漏乃可。僧隨問。如何是絕滲漏句。曰汝口似鼻孔。又曰。眼中無色識。色中無眼識。眼識二俱空。何能令見色。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若不能自見。云何見馀物。古圣方便。皆為說破。若于此明得寂靜法。不寂靜法也收盡。明得遠離法。不遠離法亦收盡。未來現(xiàn)在。亦無遺馀。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取。僧義寂者。謂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遠。必多散失。唯新羅國有善本。愿藉禪師慈力。致之使再開。東土人天眼目。于是韶以聞忠懿王。遣使航海。傳寫以還。而韶適與智者同姓。疑其后身也。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山谷。六月有星。隕于峰頂。林木皆白。二十八日集眾告別而化。閱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贊曰。聞僧問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而法眼但曰。是曹源一滴水。韶乃開悟。夫問詞答語。無所增損。所謂悟者。何自而發(fā)之。及觀韶所對問者。如問古佛心。對曰此問不弱。如問如何是太子身。對曰大家見上座問。則問答之間。不令意根椿立。蓋嘗曰。大凡言句。須絕滲漏。而學者方爭趨微妙之域。欲見祖師之心。譬如趨越而首燕也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縉云陳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尋訪知識。初發(fā)心于投子。次謁龍牙遁和尚問云。雄雄之尊。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與火。問忽遇水來又作么生。答汝不會我語。又天不蓋地不載時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請益。牙謂韶曰。汝向后自會去。問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云左搓芒繩縛鬼子。進云。不落古今請師說。疏云不說。進云。為什么不說。疏云。個中不辨有無。進云。師今善說。疏大駭。如是歷參五十四善知識。然韶亦倦于參請矣。后至臨川但隨眾耳。一日有僧問凈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墼弧J遣茉匆坏嗡?。其僧惘然。韶則豁爾開悟于側。遂以所見似慧。慧云汝向后當為國王師。祖道光大。吾不如也。游天臺。州牧錢俶。以國王子。向韶之名。延請問道。韶知其他日必貴。因以佛法囑累焉。漢乾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國位。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禮。擇形勝地。為作道場。而般若其一也。開堂說法。凡十二會。語多不錄。得其旨者。遍天下。且智者顗公之傳鈔疏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亂。放失海外。新羅諸國。至是而忠懿以書幣求于高句麗。使一家教觀全璧而還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為智者后身云。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遐邇。韶曰吾寧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隕于峰頂。林木變白。韶方示疾于蓮華峰眾參問如常。時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別而逝。壽八十二。臘六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德韶者。姓陳氏??N云人也。幼出家于本郡登。戒后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屈指不勝其數(shù)。初發(fā)心于投子山和尚。后見臨川法眼禪師。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天臺山建寺院道場。無幾韶大興玄沙法道。歸依者眾。漢南國王錢氏嘗理丹丘。韶有先見之明。謂曰。他日為國王當興佛法。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禪師號。每有言時無不符合蘇州節(jié)使。錢仁奉有疾。遣人赍香往乞愿焉。乃題疏云。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壽八十一也。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類。韶未終之前也。華頂石崩振驚百里。山如野燒蔓筵。果應韶終。焚舍利繁多營塔。命都僧正贊寧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臘六十四。即開寶五年壬申歲六月二十八日也。語錄大行。出弟子傳法百許人。其又興智者道場數(shù)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術數(shù)尤精利人為上。至今江浙間謂為大和尚焉。 論曰。梵語禪那華言念修也。以其觸情念而無念。終日修而無修。又云正定也。正受也正則廓然冥而定矣。正受簡邪思惟。增遍計故。所以奢摩他以寂靜故。三摩提以觀如幻故。若禪那者俱離靜幻故。始云菩薩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眾生令登彼岸也。若然者諸圣住處既如彼。諸圣度生復若何?;蚍ㄑ轁h庭。極證之名未著。風行廬阜。禪那之學始萌。佛陀什秦擯而來。般若多晉朝而至。時遠公也密傳坐法深斡玄機。漸染施行依違祖述。吳之僧會亦示有緣。俱未分明肆多隱秘。及乎慧文大士。肇尋龍樹之宗思大禪翁繼傳三觀之妙。天臺智者引而伸之?;瘜ш愃濉C}止觀粵有中天達磨哀我群生。知梵夾之雖傳為名相之所溺。認指忘月。得魚執(zhí)筌。但矜誦念以為功。不信己躬之是佛。是以倡言曰。吾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波羅蜜徑直而度免無量之迂回焉嗟乎經(jīng)有曲指。曲指則漸修也。見性成佛者。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了無異。如此修證。是最上乘禪也。不立文字者經(jīng)云。不著文字不離文字非無文字。能如是修不見修相也。又達磨立法要唯二種。謂理也行也。然則直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權合道也。爾時梁武不知魏人未重。向少林而面壁。唯慧可以神交。亦猶白雪雖歌巴童寡和。后則臨汧。牧圉子孫終號于強秦避狄。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缮?。璨生信。信下分二枝。一忍二融。融牛頭也。忍生秀與能。能傳信衣。若諸侯付子孫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蔭車百輛。尼拘樹而展轉垂枝施雨萬方阿耨龍而連筵布潤。當是時也應其懸記屬于此人。后來得道無央數(shù)。是歟。重之曰。夫禪之為物也其大矣哉。諸佛得之升等妙。雌龍得之破障纏。率由速疾之門無過此。故今之像末斗諍復生。師足既傷資爭未已。如聞此心是佛。便言。三十二相何無?;蚵勔宦纺鶚?。則曰。八萬法門何在。曾不知經(jīng)中發(fā)菩提心此見佛性也。云何修菩薩行。此行布修行也。因信不及無明所迷溺喪忘歸。何由復業(yè)?;蚺e經(jīng)以示之。則對曰。此性宗法?;蛑^之曰。莫是魔說還可焚毀否。且置而勿論。又欲棄之。又欲存之。不其惑乎。昔者于闐諸部謂道行經(jīng)為婆羅門書。烏茶小乘謗大乘學作空華外道。西乾尚爾此何驚乎良以六代宗師一期舉唱。但破百年之暗。靡營一室之隳。殊不知禪有理焉禪有行焉。脫或戒乘俱急。目足更資。行不廢而理逾明。法無偏而功兼濟。然后如可與言禪已矣。其如玄學多斥講家。目為數(shù)寶之人。終困屢空之室。那不見經(jīng)是佛言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定不相違。施設逗根用有時處。況以經(jīng)江高國紀之名。論??偝谥畷嵋粚W軌范千途。授形俱筑釋子之基。唱隨行凈沙門之業(yè)。擬捐三事何駕一乘。終包不足之羞。豈倒轉依之地。通人不誚豎子何知。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吠聲貽責遷怒傷人。因擊鼠以破盆。為爭摶而噬主。自他俱有彼我須均??v橫盡而成一秦。氣劑和而成一味者也。今從貞觀及于宋朝。于山選山露須彌而出海。于羽求羽。放金翅以騰空。令其鉆仰之儔慕此堅高之道矣。吾徒通達無相奪倫。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藝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若相推重佛法增明。酬君王度己之恩。答我佛為師之訓。慎之哉。慎之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4—976 字沖玄,俗姓王,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遷居余杭(今屬浙江)。
早年曾為余杭庫吏、華亭鎮(zhèn)將。
28歲于杭州龍冊寺出家,后至天臺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廣順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竇寺。
建隆元年(960),吳越王錢俶請其住杭州靈隱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
曾奉詔創(chuàng)建六和塔。
開寶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傳》卷二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
其詩多宣揚禪理、歌詠禪居生活。
《天臺集》、《寶慶會稽續(xù)志》、《吟窗雜錄》、《宋高僧詩選》、《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詩》等書中存其詩80余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4—975 【介紹】: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棄吏出家,吳越時住永明寺。雅好詩道。宋開寶間卒,賜號智覺禪師。有《宗鏡錄》、《感通賦》、《萬善同歸錄》等。
全宋詩
釋延壽(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沖玄、沖立),號抱一子。
馀杭(今浙江杭州)人。
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時,棄吏出家。
初禮龍冊寺翠巖參禪師,尋謁天臺山德韶國師,德韶一見而深器之。
先住明州雪竇山。
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吳越王錢俶請入居靈隱山新寺。
明年,遷永明寺,居十五載。
著述頗豐,有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流播海外。
高麗國王遣使赍書,敘弟子之禮。
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
賜號智覺禪師。
徽宗崇寧間追謚宗照(《咸淳臨安志》卷七○)。
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宋高僧傳》卷二八、《禪林僧寶傳》卷九、《五燈會元》卷一○、《佛祖統(tǒng)紀》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咸淳臨安志》卷七○有傳。
 延壽詩,以《慧日永明智覺壽禪師山居詩》(清光緒十一年江北刻經(jīng)處本)為底本,參校明釋正勉、釋性??合輯之《古今禪藻集》(簡稱《禪藻集》)。
另從《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增廣圣宋高僧詩選》、《嘉泰會稽志續(xù)志》等書輯得詩、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詩補逸
延壽字沖立,號抱一子,杭州人。棄吏出家,吳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鏡錄》。宋開寶八年入滅。詩一首。(《全唐詩》無延壽詩)
全宋文·卷一三
延壽(九○四——九七五),字沖玄,馀杭(今屬浙江杭州)王氏子。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禮龍冊寺萬翠巖參禪師為師。尋往天臺謁詔國禪師,一見而深器之。吳越王錢俶請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眾盈二千。延壽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高麗國王與敘弟子之禮。開寶八年十二月寂滅,年七十二。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佛祖通紀》卷二六,《佛祖通載》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壽字沖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獻齊天賦于吳越忠懿王。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以官錢放生坐死。獲赦。遂出家。住天臺智者巖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靈隱寺。后遷永明道場。賜號智覺禪師。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謚永明宗照大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智覺禪師者。諱延壽。馀杭王氏子。自其兒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誦法華經(jīng)。五行俱下。誦六十日而畢。有羊群跪而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嘗舟而歸錢塘。見漁船萬尾戢戢。惻然意折。以錢易之。放于江。裂縫掖。投翠嵓永明禪師岑公。學出世法。會岑遷止龍??寺。吳越文穆王。聞其風悅慕。聽其棄家。為剃發(fā)。自受具。衣不繒纊。食無重味。持頭陀行。嘗習定天臺天柱峰之下。有烏類尺鴳巢衣襵中。時韶國師眼目出間。北面而師事之。韶曰。汝與元帥有緣。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說法于雪竇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靈隱新寺。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為第二世。眾至二千人。時號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語為銓準。曰迦葉波初聞偈曰。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guī)煷笊抽T。嘗作如是說。此佛祖骨髓也。龍勝曰。無物從緣生。無物從緣滅。起唯諸緣起。滅唯諸緣滅。乃知色生時但是空生。色滅時但是空滅。譬如風性本不動。以緣起故動。儻風本性動。則寧有靜時哉。密室中若有風。風何不動。若無風遇緣即起。非特風為然。一切法皆然。維摩謂文殊師利曰。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此緣起無生之旨也。僧問。長沙偈曰。學道之人未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時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豈離識性別有真心耶。智覺曰。如來世尊于首楞嚴會上。為阿難揀別詳矣。而汝猶故不信。阿難以推窮。尋逐者為心。遭佛呵之。推窮尋逐者識也。若以識法隨相。行則煩惱。名識不名心也。意者憶也。憶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識。不干心事。心非有無。有無不染。心非垢凈。垢凈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臥。并是妄識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滅。若知自心如此。于諸佛亦然。故維摩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智覺以一代時教。流傳此土。不見大全。而天臺賢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為重閣。館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設難。至波險處。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經(jīng)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賢之語三百家。以佐三宗之義。為一百卷。號宗鏡錄。天下學者傳誦焉。僧問。如和尚所論宗鏡。唯立一心之旨。能攝無量法門。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歟。從他而生歟。共生無因而生歟。答曰。此心不縱不橫。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橫。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縱。若言自生。則心豈復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則自他尚無有。以何為共哉。若言無因而生者。當思有因。尚不許言生。況曰無因哉。僧曰。審非四性所生。則世尊云何說。意根生意識。心如世??師。無不從心造。然則豈非自生乎。又說心不孤起。必藉緣而起。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則豈非他生乎。又說。所言六觸。因緣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則豈非共生乎。又說。十二因緣。非佛天人修羅作。性自爾故。然則豈非無因而生乎。智覺笑曰。諸佛隨緣差別。俯應群機。生善破惡。令入第一義諦。是四種悉檀。方便之語。如以空拳示小兒耳。豈有實法哉。僧曰。然則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審爾則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豈不聞首楞嚴曰。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于中實無是非二相。僧曰。既無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還背圓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稱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說契。僧曰。如是則言思道斷。心智路絕矣。曰此亦強言。隨他意轉。雖欲隱形。而未忘跡。僧曰。如何得形跡俱忘。曰本無朕跡。云何說忘。僧曰。我知之矣。要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大悟時節(jié)。神而明之。曰我此門中。亦無迷悟。明與不明之理。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辛苦說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擔。先德曰。盡十方世界。覓一人為伴。無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紹祖位。終無第二人。若未親到。謾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門中。旁贊助入之語。于自己分上。親照之時。反視之。皆為魔說。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但以形言跡。文彩生時。皆是執(zhí)方便門。迷真實道。要須如百尺竿頭。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嘗謂門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則真唯識。才有信處。皆可為人。若論修證之門。則諸方皆云。功未齊于諸圣。且教中所。許初心菩薩。皆可比知。亦許約教而會。先以聞解信入。后以無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祖位。且約現(xiàn)今世間之事。眾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現(xiàn)知。第三約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夢。夢中所見。好惡境界。憂喜宛然。覺來床上安眠。何曾是實。并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為。則可比知。覺時之事。皆如夢中無實。夫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是本識所變。若現(xiàn)在之境。是明了意識分別。若過去未來之境是獨散意識。思惟夢覺之境雖殊。俱不出于意識。則唯心之旨。比況昭然。第二現(xiàn)知者。即是對事分明。不待立況。且如現(xiàn)見青白等物時。物本自虛。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識分。與同時意識。計度分別。為青為白。以意辨為色。以言說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塵鈍故。體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萬法咸爾。皆無自性。悉是意言。故曰。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是以若有心起時。萬境皆有。若空心起處。萬境皆空。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則唯識唯心。若無于心。萬法安寄。又如過去之境。何曾是有。隨念起處。忽然現(xiàn)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現(xiàn)。此皆是眾生日用??梢袁F(xiàn)知。不待功成。豈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識者。恒觀自心。意言為境。此初觀時。雖未成圣。分知意言。則是菩薩。第三約教而知者。大經(jīng)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所現(xiàn)本理。能詮正宗也。智覺乘大愿力。為震旦法施主。聲被異國。高麗遣僧。航海問道。其國王投書。敘門弟子之禮。奉金絲織成伽梨。水精數(shù)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親承印記。相繼歸本國。各化一方。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閱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贊曰。予初讀自行錄。錄其行事。日百八件。計其貌狀。必枯悴尪劣。及見其??像。凜然豐碩。眉目秀拔。氣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說法。如禹之治水。孔子之聞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孫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嗚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生錢塘王氏。錢氏有兩浙壽以胥史督軍須。然質直。未嘗妄語。日行坐誦法華。不輟口。屬鄞之翠巖參公盛化。壽棄妻子。求剃染。既登戒習定于天臺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鳥類斥鴳。巢衣襵中。俄謁國師韶公。決擇所見。徙居雪竇山。從忠懿王錢氏請。為眾生行方等懺法。誦法華經(jīng)計一萬三千馀部。著宗鏡萬善同歸等錄。營造塔像。不可殫紀。高麗國王。遠聞其譽。遣使致金縷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 壽勤于訓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靈隱徙居永明。舉唱之繁。斯錄一二。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壽云。更添香著云。謝師指示。壽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識永明。指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吹波浪起。僧問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輪回。亦出不得。未審出個甚么不得。壽云出汝問處不得。僧問如何是大圓鏡。壽云破沙盆。開寶八年。終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延壽。字沖元。馀杭王氏。少為華亭鎮(zhèn)將。以官錢放生。坐死。及市。顏色不變。文穆王異之。放令出家。居龍冊寺。執(zhí)勞供眾。日唯一食。長坐不臥。得法于天臺韶國師。初住雪竇。尋歸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請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眾常二千。署智覺號。移天臺。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時散花行道。日課一百八事。未常暫廢。馀力誦法華經(jīng)。計一萬三千部。別號抱一子。先是師于禪觀中蒙觀音大士以甘露灌口。獲大辯才。著宗鏡錄百二十卷。以會天臺賢首慈恩異同之弊。詩偈幾千萬言。傳播海外。高麗國王致書敘弟子禮。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晶數(shù)珠金澡瓶為獻。開寶八年示寂。塔于凈慈山。 贊曰。 佛無異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鏡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淵流莫窮  宜爾異國  翕然向風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延壽。姓王。本錢塘人也。兩浙有國。時為吏督納軍須。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法華經(jīng)聲不輟響。屬翠巖參公盛化。壽舍妻孥削染登戒。嘗于臺嶺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尺鴳巢棲于衣襵中。乃得韶禪師決擇所見。遷遁于雪竇山。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默衣無繒纊布襦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中。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放生汎愛慈柔?;蚍抢硐喔深伱膊粍?。誦法華計一萬三千許部。多勵信人營造塔像。自無貯畜雅好詩道。著萬善同歸宗鏡等錄數(shù)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其錄。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以開寶八年乙亥終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樹亭志焉。
神僧傳·卷第九
僧延壽。字沖玄。總角誦法華經(jīng)。五行俱下。六旬而畢。投四明翠巖禪師出家。衣無繒纊食無重味。復往參韶國師發(fā)明心要。嘗謂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當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住天臺智者巖。九旬習定。有鳥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國清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訶之曰。何得擅入。對曰。久積善業(yè)方到此中。夜半繞像見普賢前蓮花在手。遂上智者巖作二鬮。一曰一生禪定。二曰誦經(jīng)萬善莊嚴凈土。乃冥心精禱得誦經(jīng)萬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專修凈業(yè)。振錫金華天柱峰誦經(jīng)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辨才。初演法于雪竇。建隆元年忠懿王請住靈隱。二年遷永明。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則。日暮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樂之聲。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專功也。乃為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眾受菩薩戒。夜施鬼食晝放生命。皆悉回向莊嚴凈土。時人號為慈氏下生。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加趺而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或作惠明。
五代時僧。
杭州錢塘人,俗姓蔣。
研核三學,漸入精微。
游閩越,至撫州禮法眼文益,遂皈依禪宗。
后歸浙,隱天臺白沙,善機鋒,時謂為魔說。
乾祐中出山,翠巖令參請其住思憲院。
吳越王錢弘俶延請其住杭州大報恩寺,賜號圓通普照禪師。
后周世宗顯德中卒。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慧明。俗姓蔣。錢塘人也。研覈三學漸入精微。后登閩越殆至臨川。禮文益禪師深符正理。悟先所宗不免生滅情見。后回浙隱天臺白沙立草寮。有雪峰長慶之風。到者皆崩角摧鋒。謂明為魔說。漢乾祐中自山出時。翠巖參公率諸禪伯。于僧主思憲院定其臧否。明之口給無能挫衄。尋漢南國王錢氏造大報恩寺。請以住持。假號圓通普照禪師。然行玄沙正眼非明曷能致此。顯德中卒。時酷暑俾欲葬之。有弟子永安曰。知師唯我也。請焚之得舍利五色。一皆圓凈。初明煉指為燈。于天臺供養(yǎng)。后相繼燒三指而勤持課。脅疏衽席。時說法焉。性且剛直言多忤物。是其所短也。
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
慧明。蔣氏子也。幼歲出家。三學精練。過臨川謁法眼?;砣挥惺?。回鄞水。庵居大梅山。吳越部內。禪學雖盛。而以玄沙正宗。筑之閫外。師欲整而導之。一日有禪者至庵。師問曰。近離何處。對曰成都。曰上座離成都到此山。則成都少上座。此間剩上座。剩則心外有法。少則心法不周。說得道理即住。禪客莫能對。又遷止天臺白沙庵。有彥明道人者??∞q自負。來謁師。師問曰。從上先德有悟者否。對曰有之。曰。一人發(fā)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銷殞。舉手指曰。只今天臺山嶷然。知何得銷殞去。明張目直視遁去。錢忠懿王。延請問法。命住崇資院。盛談玄沙法眼宗旨。自是他宗泛學。皆寂然賓服矣。一日忠懿王為法集大會諸山。師問諸老宿曰。雪峰塔銘云。夫從緣而有者。始終而成壞。非從緣而有者。歷劫而長堅。堅之與壞。即且止。雪峰只今在何處。老宿不能對。王大說。署圓通普炤禪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僧。
居閩中。
通內外學,性敏速。
嗣長慶慧棱。
后周太祖廣順初,游歷至杭州,居龍華寺,賜號廣辨周智禪師。
曾陪吳越王錢俶游碧浪亭,即景賦詩云:“三千里外一條水,十二時中兩度潮。
”時以為佳對。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時閩中(今福建)僧。通內外學,性敏速。嗣長慶慧棱。后周太祖廣順初,游歷至杭州,居龍華寺,賜號廣辨周智禪師。曾陪吳越忠懿王錢弘俶游碧浪亭,即景賦詩,時稱為佳對。《五代史補》卷五、《景德傳燈錄》卷二一、《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