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世民

相關人物:共 229 位。
共 22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0—621 【介紹】: 隋京兆武功人,字無畏。
蘇綽子。
北周時拜開府。
入隋,歷官納言、民部尚書、尚書右仆射,開府儀同三司,與高颎同參掌朝政。
從征吐谷渾、遼東。
煬帝時,因諫阻修長城,除名為民。
隋亡后,先歸宇文化及,為光祿大夫;化及敗,歸李密;密敗,歸東都,越王侗以為上柱國;后又歸王世充。
唐太宗平王世充,威一再求見,不許,歸卒于家。
全隋文·卷二十五
威字無畏,京兆武功人,西魏度支尚書兼司農(nóng)卿綽子。仕周,開府。入隋,歷納言,封房公,開府儀同三司。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魏氏。
華陰鄭縣人。
年十三。
事藹法師出家。
住西魏長安陟岵寺。
當周之滅法。
獨逃匿諸檀信家。
剃發(fā)染服。
曾不為變。
至隨氏遷都龍首。
詔居大興善寺。
開皇三年。
乃卜終南豐谷之東阜。
以老焉。
亦其故隱之地也。
詔遣左衛(wèi)大將軍晉王廣。
就山宣旨引見。
藏固辭。
上益敬慕之。
乃遣內(nèi)史舍人虞世基尉問。
并施油香薰爐。
三衣什物。
仍名其寺為豐德。
每歲三長之月。
藏必弘智論。
以闡化。
武德初。
制立僧官。
而藏為首選。
然終非世檢所樂也。
嘗以興善官供頻繁。
愿乞食如律。
晚行頭陀西郊柏林墓所。
文帝出游。
過也而嘆。
命侍從。
皆脫所服以施。
得衣凡百有馀聚。
藏悉以充營構。
然其所御。
惟納布大衣。
厚重可四斤許。
服之。
卒六十五夏矣。
曾未嘗頃刻去身也。
常坐一食。
形相挺特。
頎然八尺二分。
而步履輕安。
每食時。
千持澡瓶。
足躡木履。
幽梗盤沮。
自東阜四里。
乘厓而至。
午后復上。
則亦似獲神足通者。
故或圖寫其容貌。
存之至今。
京師慈門寺沙門小曇。
為建碑于寺門之右。
而潁川沙門法林為之文。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禪四
釋智藏。姓魏氏。華州鄭縣人也。十三出家事藹法師。當西魏之世。住長安陟岵寺。值周滅法權處俗中。為諸信心之所藏隱。雖王禁剋切不懼刑憲。剃發(fā)法服曾無變俗。迄至隋初乃經(jīng)六載?;捋E人間不虧道禁。自有同塵莫敢聯(lián)類矣。移都龍首住大興善。開皇三年。乃卜終南豐谷之東阜。以為終世之所也。即昔隱淪之故地矣。山水交映邑野相望。接敘皂素日隆化范。后文帝敕左衛(wèi)大將軍晉王廣。就山引見。藏曰。山世乃異。適道不殊。貧道居山日積意未移想。陛下國主之體。不奪物情為宗。王具聞帝。帝嘆訝久之。乃遣內(nèi)史舍人虞世基。宣敕慰問。并施香油熏爐及三衣什物等。仍詔所住為豐德寺焉。每至三長之月。藏盛開道化。以智論為言先。凡所登踐者皆理事齊稟。京邑士女傳響相趨。云結山阿就聞法要。逮武德初歲爰置僧官。眾以積善所歸乃處員內(nèi)。道開物悟深有望焉。雖預僧僚而身非世檢。時復臨敘終安豐德。以武德八年四月十五日遘疾。少時終于所住。春秋八十五。然藏青襟入道自檢形神。不資奢靡不欣榮泰。時居興善官供頻繁。愿存乞食盡形全德??v任居僧務。夏雨冬冰而此志不移。終不妄啖僧食。晚居西郊柏林墓所。頭陀自靜。文帝出游遇而結嘆。與諸官人等。各舍所著之衣百有馀聚。藏令村人車運用充寺宇。故使福殿輪奐回拔林端。靈塔架峰迢然云表。致有京郊立望得傳遙敬矣。又爰初受具以布大衣重補。厚重可齊四斗。六十五夏初無一離。受日說欲由來未傳。常坐一食終乎大漸。而狀形超挺唐量八尺二分。質貌魁梧。峙然峰崿之相。常居寺之南岫四十馀年。面臨深谷目極天際。俓途四里幽梗盤岨不易登升。而藏手執(zhí)澡瓶足躡木履。每至食時乘崖而至。午后還上。初無顛墮。因斯以談。亦雄隱之高明者故。圖寫象供。于茲存焉。京師慈門寺沙門小曇。欽藏素業(yè)。為建碑于寺門之右。穎川沙門法琳制文。
甄權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1—643 【介紹】: 隋唐時許州扶溝人。
以母病,與弟立言究習方書,遂為高醫(yī)。
仕隋為秘書省正字,稱疾免。
唐太宗貞觀年間,太宗幸其舍,視飲食,訪逮其術,擢朝散大夫,尋卒。
有《脈經(jīng)》、《針方》、《明堂人形圖》等。
孟靜素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2—638 【介紹】: 唐女道士。
江夏安陸人。
初笄離家修道,修習三皇內(nèi)文,九鼎丹法。
隋文帝開皇間,征赴京師,居至德觀,士俗從者甚眾。
唐高祖、太宗皆欽重之。
釋慧歡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京兆云陽管氏。
弱齡慕道。
而迫于俗累。
謝遣宦娶。
乃獲披緇。
時年已三十有七矣。
始從清禪寺崇公。
咨詢定法。
存息短長。
冷然有得。
且塵囂屏絕。
形影相依。
久歷星霜。
循守益厲。
嘗經(jīng)行。
偶墮巖石上。
其相懸之勢。
不翅尋丈。
而端然寂嘿跏趺自如。
若無所知覺者。
大業(yè)初。
京師創(chuàng)建大禪定寺。
追嚴文帝冥福。
詔居之。
六年二月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九。
遺命施尸飛走。
弟子檀越不忍。
而葬之終南楩梓谷。
樹塔勒銘以表章焉。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八 習禪三
釋慧歡。俗姓管氏。京兆云陽人也。弱齡厭俗深慕出家。迫以恒日取拔無路。歷任僚署頻經(jīng)涼暑。年逾壯齒方蒙本遂。三十有七被緇在道。依清禪寺崇公咨受定法攝心儀體存息短長。觀覺安立冷然祛寫。兼以志得林泉銷形人世。損略塵欲。山學推先。嘗經(jīng)行山頂誤墮高巖。乃石上端居不忘禪念。其感靈如此。逮隋文晏駕。建大伽藍。以歡志德潛被。召而供養(yǎng)。大業(yè)六年二月卒大禪定道場。春秋六十有九。遺令施形寒林之下。弟子等敢從德義。送于終南梗梓谷中。率諸道俗立銘樹塔矣。
釋慧超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丹陽沈氏子。
出家。
以誦法華經(jīng)為專務。
時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
悟一乘之理。
明三觀之。
心超與江陵顗公。
仙城命公。
篤志相親。
積年請業(yè)。
行優(yōu)一眾。
德冠諸賢。
思謂其徒曰。
超得忍人也。
復獲偕覽衡岳之勝。
隋受禪。
乃北入嵩高。
餌藥坐禪。
太子勇既召集天下名德。
而遣還之。
以超尤詣道。
獨留供養(yǎng)。
及勇廢。
徙居定水。
會藍法師。
以藍谷之悟真寺迎之。
共隱八年。
倍勤三慧。
大業(yè)初。
京師創(chuàng)建大禪定寺。
詔超之。
后以疾辭。
允其歸。
皇家肇運。
望重疇昔。
高僧慧因保恭等。
咸就棲止。
未幾臥疾。
弟子跪問其所以自任者。
曰生不忻。
死不戚。
吾之素也。
因面西坐曰。
第一義空。
遂長往。
儼如入定。
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
春秋七十有七。
弟子法成等。
以遺訓。
露骸月馀日。
色不變。
太宗開天策府。
聞而嘆異。
仍建白塔于寺之北峰。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讀誦篇第八
釋慧超。姓汎氏。丹陽建元人。稟懷溫裕立性懷仁。弱齡厭俗。自出家后。誦法華經(jīng)聞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獨悟一乘善明三觀。與天臺智者仙城命公。篤志幽尋積年請業(yè)。行優(yōu)智遠德冠時賢。思對眾命曰。超之神府。得忍人也。及游衡嶺。復與同途留誦經(jīng)。停亟移歲序。自隋初廓定。北入嵩高。餌藥坐禪冀言終老。隋太子勇。召集名德總會帝城。以超業(yè)行不群。特留供養(yǎng)。而恭慎凝攝不顧世華。及勇廢免一無所涉。晚移定水高振德音。道俗歸宗仰其戒范。會凈業(yè)法師卜居藍田谷之悟真寺。欽超有道躬事邀迎。共隱八年倍勤三惠。及大業(yè)承運。禪定初基。爰發(fā)詔書延入行道。屢辭砭疾。后許還山。德感物情頗存汲引。四川貴望一縣官民。莫不委質投誠請傳香德。并為經(jīng)始伽藍。繼綜羞粒。大唐伊始榮重于前。京邑名僧慧因保恭等。情慕隱淪咸就棲止。蔭松偃石論詳?shù)懒x。皆曰。斯誠出要樂也。后臥疾少時。弟子跪問。答曰。吾之常也。長生不欣夕死不戚。乃面西正坐云。第一義空清凈智觀。言如入定奄遂長往。春秋七十有七。即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露骸松石一月馀日。顏色不變。天策上將聞稱希有。遣人就視。端拱如生。自超九歲入道。即誦法華五十馀年萬有馀遍。感靈獲瑞不可勝言。弟子法成等。為建白塔于寺之北峰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7—631 【介紹】: 唐觀州蓨人,字文紀。
少慷慨有志節(jié),每以忠義自許。
仕周為齊王憲參軍,事隋為太子洗馬,旋擢尚書右丞。
高祖時拜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
頻諫太子不聽,固請老,解尚書。
貞觀時拜太子少師,以足疾太宗特賜步輿,聽乘至閣,問以政事,每吐論發(fā)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
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貞。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綱字文紀。觀州蓨人。初名瑗。字子玉。讀后漢書張綱傳。慕而改之。初為周齊王憲參軍。入隋為太子洗馬。拜尚書右丞。為楊素蘇威所惡。以屬吏。會赦免。賊帥何潘仁署為長史。高祖義師至京城。授丞相府司錄。封新昌縣公。累拜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進太子少保。貞觀四年拜太子少師。五年卒。年八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貞。
釋慧海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張氏。河東虞鄉(xiāng)人。年十四落發(fā)。為大昭玄統(tǒng)曇延法師弟子。年十八。即講涅槃。既受具戒。專崇禪業(yè)。隱于弘農(nóng)之伏犢山。會周武悉毀仁祠。乃入陳避之。以故戒品無虧。法衣不舍。又采聽攝論。研窮其旨。逮大隋御宇。始踐京邑?;舒⒊砂查L公主。為建靜法寺使居之。門徒濟濟。傳美至今。然性嗜燕嘿。不事講說。直心道場于斯見矣。仁壽初。詔送舍利于定林恒岳寺。置塔。頃之又送于熊州十善寺。其瑞應皆具別傳。大業(yè)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寺。春秋五十七。遺言薄葬。弟子不敢違。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一 義解篇七
釋慧海。
姓張氏。
河東虞鄉(xiāng)人。
久積聞熏早成慧力。
年在童齔德類老成。
所以涉獵儒門歷覽玄肆。
雖未窮其章句。
略以得其指歸。
乃曰。
可以棲心養(yǎng)志者。
其惟佛法乎。
年至十四。
遂落發(fā)染衣。
為沙門大昭玄統(tǒng)曇延法師弟子也。
流心宗匠觀化群師。
十八便講涅槃。
至于五行十德二凈三點。
文旨洞曉詞采豐贍。
既受具戒轉厭囂煩。
屏跡山林專崇禪業(yè)。
居于弘農(nóng)之伏讀山。
會周武肆勃仁祠廢毀。
乃竄身避難奔齊入陳。
戒品無虧法衣不舍。
又采聽攝論研窮至趣。
大隋御宇方踐京邑。
帝姊城安長公主。
有知人之鑒。
欽其德望為立伽藍。
遂受以居之。
今之靜法寺是也。
課業(yè)四部三學兼弘。
門徒濟濟于今傳美。
末愛重定行不好講說。
緘默自修唯道是務。
而無恃聲望不言加飾。
直心道場于斯人矣。
仁壽已前。
文帝頻頒璽書分布舍利每感異祥。
恒有延譽之美。
故感應傳云。
初海造塔于定州恒岳寺。
塔基之左有瀅。
名曰龍淵。
其水不流深湛懸岸。
及將安置即揚濤。
沸涌激注通于川陸。
父老傳云。
此水流竭不定。
但有善事相投。
必即泄流奔注。
其徵感如此類也。
后又送舍利于熊州十善寺。
有人??躄及痼疾者積數(shù)十年。
聞舍利初到。
輿來禮懺心既殷至。
忽便差損輕健而歸久值亢旱飛塵天塞。
又感甘澤地如油涂。
日朗空清來蘇數(shù)萬。
大業(yè)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
春秋五十有七。
初病極命諸徒曰。
吾聞上棟下宇生民之偓齪。
外槨棺內(nèi)世界之縈羈。
既累形骸于桎梏亦礙生世于大患。
豈揖禮義于囂塵。
卜宅葬于煩飾者也。
宜宗薄葬用嗣先塵貽諸有類矣。
弟子欽崇德范。
收骨而建塔于終南之峰。
即至相之前嶺也。
刻石立銘樹于塔所。
自海之立寺。
情務護持勤攝僧倫延迎賓客。
兇年拯及振名京邑云爾釋辯義。
姓馬氏。
貝州清河人也。
少出家。
沈靜寡世事。
志懷恢厚善與人交久而篤敬。
言無勃怒滔然遠量。
初歸猷論師。
學雜心貫通文義。
年始登冠便就講說。
據(jù)法傳道疑難縱橫。
隨問分析曾無遺緒。
有沙門曇散者。
解超遂古名重當時。
聞義開論即來讎擬。
往返十番更無后嗣。
義曰。
理勢未窮何不盡論。
散曰。
余之難人問不過十。
卿今答勢不盡。
知復何陳。
當即驚譽兩河甫為稱首。
屬齊歷云季周喪道津。
乃南達建業(yè)。
傳弘小論屢移聲價。
更隆中土。
隋煬搜選名德令住日嚴。
以義學功顯著遂之關輔。
咨義決疑日不虛席。
京師俊德曇恭道撫及賾凈等。
皆執(zhí)文咨議窮其深隱。
并未盡其懷也。
后以世會明時寺多高達。
一處五講常系法輪。
義皆周歷觀詳折中弘理。
而晦景消聲不咎前失。
必應機墜緒者并從容辭讓無何而退。
不欲顯黜于前故。
英雄敬其卑牧。
傳芳又甚于昔。
仁壽二年。
隋漢王諒。
遠迎志念法師。
來華京室。
王欲衒其智術也。
乃于禪林寺創(chuàng)建法集。
致使三輔高哲咸廢講而同師焉。
義廁其筵肆聆其雅致。
乃以情之所滯。
封而問之。
前后三日。
皆杜詞莫對。
念處座命曰。
向所問者乃同疑焉。
請在下座返詢其志。
義潛隱容德世罕共宗。
及見慧發(fā)不思。
合京竦神傳聽。
其為顯晦皆此類也。
煬帝昔位春宮。
獻后云背。
召日嚴大德四十馀人。
皆四海宗師一時翹楚。
及義對揚玄理。
允塞天心。
沙門道岳命宗俱舍。
既無師受投解莫從。
凡有疑議皆赍而取決。
岳每嘆曰。
余之廣揚對法。
非義孰振其綱哉。
故洽聞之美見稱英達。
時有沙門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馀人。
并煬帝所欽。
日嚴同止。
請義開演雜心。
顧惟不競。
即就元席。
既對前達不事附文。
提舉綱紐標會幽體。
談述玄極不覺時延。
其為時賢所重如此。
以大業(yè)二年遘疾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有六。
葬京郊之南。
東宮舍人鄭颋。
為之碑頌。
初義仁壽二年。
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寶融寺既達州治忽放光明。
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
將入道場。
數(shù)之加得十二分。
又放光明。
隨人緣念色相不同。
青紅紫白同時異見。
或佛像僧形重沓而出。
前后放光日流數(shù)度。
將入塔夕。
復于基上氣發(fā)黃紫。
去地四尺。
填平后夜又放大光。
上屬星漢下遍城邑。
合境頂戴欣其嘉瑞。
四年春末。
又奉敕于廬州獨山梁靜寺起塔。
初與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
忽有大鹿從山走下。
來迎于義。
騰踴往還都無所畏。
處既高敞而恨水少僧眾汲難。
本有一泉。
乃是僧粲禪師燒香求水。
因即奔注。
至粲亡后泉涸積年。
及將擬置。
一夜之間枯泉還涌。
道俗欣慶。
乃至打剎起基。
數(shù)放大光如火如電。
旋繞道場。
遍照城郭。
官民同見共嗟希有。
僧智滿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1—628 【介紹】: 隋至唐初僧。并州太原人。俗姓賈。七歲出家,從師習諸經(jīng),盡其大旨。遂往上黨石墨山,聚徒行道。隋初,法席頗盛。后避喧囂,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禪。文帝時,又遷嵐州土安山。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唐高祖武德元年,住義興寺。突厥侵境時,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賈氏子也。七歲出家。即宗定業(yè)。弱冠登具。乃弘律乘。又聽涅槃。能通大指。住上黨石墨山。聚徒行道。隋初法運再隆。推而廣之。則滿之力為多。故禮懺以攝疏情。宴坐以陶凡累。而黑白仰為菩薩戒師。然非明證。法不輕授。未幾徙居黎城東山之流泉精舍。息心之士。從之如歸市。俄依瓚禪師于雁門。久之徙入京。益弘靜學。隋季之亂。復偕同志五十馀人。西遁嵐州土安山。方天下擾攘。而斯地深僻。曾不覺知。抑固道力所感歟。義旗初建。高祖詔于許公宅供養(yǎng)。及躬往頂禮。殊覺凜然。顧謂裴寂曰。孤于禪師。毛發(fā)驚竦何耶。寂曰。此則戒神所護而然。他日又見曰。弟子舉義師。以戟定天下。凡以濟拔眾生也。惟禪師慈悲加被。愿使往來無障。武德元年。詔以許公宅。為義興寺。俾滿居之。三年詔入京。時都督弘農(nóng)公劉護。以撿狁方??邊。人情恐駭。奏疏留之不遣。 貞觀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而禪坐如常日。沙門道綽問曰。萬法本空。然或以觀相入?;蛞詸C緣悟。何也。答曰。緣無所緣。相無所相。如是悟入法亦無法。乃溘然而逝。是年六月九日也。壽七十八。建塔樹碑。葬于龍山童子谷。
神僧傳·卷第五
釋智滿者。
俗姓賈氏。
不知何許人也。
戒行高潔居于安樂寺。
唐太宗在晉陽。
與劉文靖首謀之夜高祖夢墮床下。
又見遍身為蟲蛆所食。
意甚惡之咨詢于滿。
滿曰。
此可拜賀也。
夫床下者。
所謂陛下也。
群蛆食者。
所謂群生共仰一人活耳。
高祖嘉其言。
又云。
貧道頗習易。
以掛之象明夷之兆。
按易曰。
巽在床下紛若無咎而早吉晚兇。
斯固體大不可以小。
小則敗大則濟。
可作大事以濟群生。
無往不亨乃必成乎。
高祖動容曰。
雖蒙善誘未敢當仁。
師眄太宗曰。
郎君與大人并葉兆夢。
是謂干父之蠱考用無咎。
天理人事昭然可知。
不可固拒天之與也。
天與不取必受其咎。
無乃不可乎。
高祖拜而謝曰。
弟子何幸再煩鄭重叮嚀之意。
敢不敬從。
滿后不知所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禪四
釋智滿。姓賈氏。太原人。立意矜特不群凡小。七歲出家隨師請業(yè)。凡所受道如說修行。年登冠肇進受具戒。律儀成范資訓彌弘。又聽涅槃等經(jīng)。盡其大旨。名教略圓味靜終業(yè)。遂往上黨石墨山。聚徒行道。門徒肅穆緇素歸依。禮供駢羅積而能散。時屬隋初創(chuàng)弘大法。智滿蒸仍國化引而廣之。故使聞風造者負笈奔注。眾雜精粗時兼久近。初則設儀。禮懺用攝恒情。后便隨其樂欲。靜思宴坐。滿躬事眾法身預僧倫。形止方雅威嚴猛肅。眉目濃朗白黑交臨。預有參拜莫不神骸而毛動。咸加敬仰為菩薩戒師。而滿不重身名不輕正法。雖苦邀請未即傳授。乃親為竭誠方等。行道要取明證。夢佛摩頂。并為說法。宛如經(jīng)相。方為授法。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絕。而專意靜觀厭此諠浮。乃徙居黎城之東山南流泉精舍。息心之士又結如林。禪懺兼修止觀齊舍。志弘經(jīng)遠隨務或乖。又往雁門川。依瓚禪師。涉緣念慧。瓚僧中藻鏡定室羽儀言行清澄。具如別傳。滿嗟遇后展欣附有馀。從瓚歷游所在宗習。又依住開化結慮修心。俄為文帝追瓚入京。定門斯壞眾侶乖張。滿乃錄其同志五十馀人。西入嵐州土安山內(nèi)。如前綜業(yè)。大感學徒。隋季道消。賊徒蜂起。生民墜于溝壑。而滿眾宛然不散。斯亦道感之會也。大唐建義四眾歸奔。乃率侶入城就人弘道。初住晉陽真智寺。以化聲廣被歸宗如市。武皇別敕。引勞令止許公宅中。供事所須并出義府。躬往禮問睹而懼之。顧語裴寂曰。孤見此禪師。衣毛驚起何耶。答曰。計無馀相。應是戒神所護耳。重以他日修覲曰。弟子濟拔蒼生。今義興大造。愿往還無障。當為立寺。既登京輦天下略平。武德元年。乃詔滿所住宅為義興寺。四事供養(yǎng)一出國家。至三年以滿德為物歸道聲更遠。帝欲處之京室下敕徵之。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駭。都督弘農(nóng)公劉讓啟留滿住用鎮(zhèn)眾心。有敕特聽同安朝寄。武德五年。獫狁孔熾戎車載飾。以馬邑沙門雄情果敢。烽耀屢舉罔弗因之。太原地接武鄉(xiāng)兵戎是習。乃敕選二千馀僧。充兵兩府。登又下敕。滿師一寺行業(yè)清隆。可非簡例。由是重流景行光問遐邇。晉川髦彥沙汰之馀。睹滿坐受嘉慶。皆來稱美?;虬莘浞墩??;蛞莱辛曌≌?。常數(shù)二百馀人。而滿恒業(yè)無怠。精厲其誠。時或惰學親召別誡。委引圣量誘化凡心。預在聞命莫不淚流而身伏。噎嘆良久并由承法。行已感發(fā)前人。故得機教不妄弘矣。貞觀二年四月。初因動散微覺不悆。遂淹灰管本性無擾。門人同集日遺誡勸。有沙門道綽者。夙有弘誓。友而敬奉。因喻滿曰。法有生滅道在機緣。觀相易入其門。涉空頗限其位。愿隨所說進道有期。滿乃盱衡而告曰。積年誠業(yè)冀此弘持。緣虛無相可緣。引實有何所引。豈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幸早相辭勿塵妄識。綽乃退焉。其堅白持微為若此也。既而氣將漸弱。而志力猶強。侍人圍繞觀者充室。滿端坐舉面徐視學徒。時次昆吾溘然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即貞觀二年六月九日也。當終前夕大地振動寺樹摧枝。合眾悲敬衰相現(xiàn)矣。泰山其頹乎。法人斯逝。聯(lián)類如此。舉邑酸切若喪其心。即以其月十二日。旋殯于龍山童子谷中。立塔碑德。自滿舍俗從道六十馀年。潔己清貞冰霜取喻。弊衣節(jié)食才止饑寒。頻經(jīng)斷谷用約貪染。目不邪視言不浮華。凈色子女未嘗瞻對。弱年登歲者不宿房中。受具多夏者方令近侍。約時臨眾誡以行科。馀則靜處小房。晬朝方出。室中唯一繩床。缽袋掛于壁上。隨道資具坐外更無。致使見者懔然改容不覺發(fā)敬矣。又偏重供僧勤加基業(yè)。慈接貧苦備諸藥療。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7—640 【介紹】: 隋唐間僧。
雍州萬年人,俗姓杜,又稱杜順和尚。
年十八出家,事因圣寺珍禪師。
為華嚴宗初祖。
在終南山開講《華嚴經(jīng)》。
唐太宗曾召入宮,賜號“帝心”,故又被稱為“帝心尊者”。
坐定于雍州義善寺。
有《華嚴五教止觀》、《華嚴法界觀門》。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杜氏。雍之萬年人。年十八棄俗。從因圣寺僧珍禪師出家。珍魏氏。素習定學。先是京師之東有地亢爽。俗號馬頭。珍營而居之。方鳩工。善類子來。倏就端緒。有犬身黃足白。然不知其所從至。日銜負土木尤勤效。時過中。雖饑不食。事聞。詔所司日給米三升。以旌異之。及其斃。則工亦告?zhèn)湟印N┱涠俗?。終日燕嘿自怡。順侍旁既久。其神領意會之妙。豈復可量哉。嘗化慶州之民設會。始約五百人。及期而至者加倍。檀越有難色。順曰。幸給之。無憂也。已而人皆厭足。無所欠。然亦不知其增益之自云。牛馬性本馴。河江弘暢二張家所畜類。抵齧莫能制。順過之。二張以告。即為說慈悲法。抵齧頓息。驪山地多蟲蟻。順將領眾坐夏其間。而慮乏蔬茹。乃圃而禱之。蒔種滋茂。絕蠹蝕。間示人以癰腫潰膿。流血沾污。而人之愛敬者。甚而求吮之。其次求拭之。順既愈。而吮者之口。拭者之帛。香氣久不散。三原縣民田薩埵者?;忌@。張?zhí)K者?;忌鷨 m樉阏偈骨?。而聾者能聞。啞者能語矣。武功縣僧為龍所魅病。眾以請順。未幾僧作龍語曰。禪師既來。義不可以久住。其僧病尋已。此皆物之具有情識。而若足以感動者。至于無情識而感動焉。則或難以理推矣。行南野。黃渠適泛漲。方揭厲。水忽中斷不流。因徑濟如遵平陸。既濟而水復流。洶涌益甚。見者駭服。至若刊神樹。撤鬼祠。斥遠巫覡。又其跡之粗者也。貞觀十四年。無疾坐逝于京師南郊之義善寺。春秋八十四。葬樊川之北原。顏色經(jīng)月豐潤。閱三期開龕視之。骸不仆散。 弟子智儼名貫至相。振績京皋。闡述華嚴攝論。以繼其烈。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法順。姓杜氏。雍州萬年人。稟性柔和未思沿惡。辭親遠戌無憚艱辛。十八棄俗出家。事因圣寺僧珍禪師。受持定業(yè)。珍姓魏氏。志存儉約野居成性。京室東阜地號馬頭??瞻吨劐淇盀殪`窟。珍草創(chuàng)伊基勸俗修理。端坐指撝示其儀則。忽感一犬不知何來。足白身黃自然馴擾。徑入窟內(nèi)口銜土出。須臾往返勞而不倦。食則同僧過中不飲。即有斯異。四遠響歸。乃以聞上。隋高重之。日賜米三升用供常限。乃至龕成無為而死。今所謂因圣寺是也。順時躬睹斯事。更倍歸依。力助締構隨便請業(yè)。末行化慶州勸民設會。供限五百。及臨齋食更倍人來。供主懼焉。順曰。無所畏也。但通周給而莫委供所。由來千人皆足。嘗有清河張弘暢者。家畜牛馬。性本弊惡。人皆患之。賣無取者。順示語慈善。如有聞從。自后更無抵嚙其導發(fā)異類為如此也。常引眾驪山。夏中棲靜。地多蟲蟻無因種菜。順恐有損害。就地示之。令蟲移徙。不久往視。如其分齊恰無蟲焉。順時患腫。膿潰外流。人有敬而??者?;蛴幸圆谜?。尋即差愈馀膿發(fā)香流氣難比拭帛猶在香氣不歇。三原縣民田薩埵者。生來患聾。又張?zhí)K者。亦患生啞。順聞命來與共言議。遂如常日。永即痊復。武功縣僧毒龍所魅。眾以投之。順端拱對坐。龍遂托病僧言曰。禪師既來。義無久住。極相勞嬈。尋即釋然。故使遠近瘴癘淫邪所惱者無不投造。順不施馀術。但坐而對之。識者謂有陰德所感。故幽靈偏敬致。其言教所設。多抑浮詞。顯言正理。神樹鬼廟見即焚除。巫覡所事躬為并當。禎祥屢見絕無障礙。其奉正也如此。而篤性綿密情兼汎愛。道俗貴賤皆事邀延。而一其言問胸懷莫二?;驈椭仞箅y治。深愿未果者。皆隨時指示。普得遂心。時有贊毀二途聞達于耳。相似不知翻作馀語。因行南野將度黃渠。其水汎溢。厲涉而度。岸既峻滑。雖登還墮。水忽斷流。便墮陸度。及順上岸水尋還復。門徒目睹而不測其然也。所以感通幽顯。聲聞朝野。多有鄙夫利其財食。順言不涉世。全不留心。隨有任用。情志虛遠但服粗弊。卒無兼副。雖聞異議仍大笑之其不競物情又若此也。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內(nèi)禁。隆禮崇敬。儲宮王族懿戚重臣。戒約是投無爽歸禁。以貞觀十四年。都無疾苦。告累門人。生來行法令使承用。言訖如常坐定。于南郊義善寺。春秋八十有四臨終雙鳥投房。悲驚哀切。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鑿穴處之。京邑同嗟。制服亙野。肉色不變經(jīng)月逾鮮。安坐三周枯骸不散。自終至今。恒有異香流氣尸所。學侶等恐有外侵。乃藏于龕內(nèi)。四眾良辰赴供彌滿。弟子智儼名貫至相。幼年奉敬雅遵馀度。而神用清越振績京皋。華嚴攝論。尋常講說。至龕所化導鄉(xiāng)川。故斯塵不終矣。
神僧傳·卷第六
釋法順。姓杜氏。雍州萬年縣人。稟性柔和。年十八棄俗出家。事因圣寺僧珍禪師受持定業(yè)。嘗行化慶州勸民設會供限五百。及臨齋食更倍人來。供主懼焉。順曰。無所畏也。但通周給而莫委供所從來千人皆足。有張河江張弘暢者。家畜牛馬性本弊惡。人皆患之。賣無取者。順示語慈善如有聞從。自后更無抵齧。嘗引眾驪山夏中棲靜。地多蟲蟻無因種菜。順恐有損害。就地示之令蟲移徙。不久往視。如其分齊恰無蟲焉。順時患腫膿潰外流。人有敬而??(子累切)者?;蛴幸圆谜?。尋即瘥愈。馀膿發(fā)香流氣難比。拭帛猶帶香氣不散。三原民田薩埵者。生來患聾。又張?zhí)K者亦患生啞。順聞命來與共言議。遂如常日永即痊復。武功縣僧為毒龍所魅。眾以投之順。端拱對坐。龍遂托病僧言曰。禪師既來義無久住。極相勞嬈尋即釋然。故使遠近瘴癘淫邪所惱者無不投造。順不施馀術但坐而對之無不痊愈。因行南野將度黃渠。其水汎溢厲涉而度岸既峻滑。雖登還墮水忽斷流。便隨陸而度。及順上岸水尋還復。門徒勿睹。而不測其然也。以貞觀十四年。都無疾苦告累門人。生來行法令使承用。言訖如常坐定卒于南郊義善寺。
共 22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