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顯

相關(guān)人物:共 264 位
共 26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韋袞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京兆人。
文帝開皇中,以武功官至左衛(wèi)中郎。
有奴曰桃符,每戰(zhàn)必從,有膽力。
袞以其久從驅(qū)使,放從良。
桃符宰黃?牛獻(xiàn)之,因就袞乞姓。
賜姓韋,符不敢與袞同姓,后稱黃犢子韋。
唐中宗韋后其后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2?—727 【介紹】: 唐僧。南天竺國人,姓迦葉氏。年十二出家,博通有聲。高宗永淳初迎住福先寺。玄宗開元中住長壽寺。傳卒年一百五十六歲。譯有《佛境界》、《寶雨》、《大寶積》等經(jīng)。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南竺國凈行婆羅門種。
姓迦葉氏。
年十二。
事波羅奢外道出家。
學(xué)聲明僧祛等論。
年逾耳順。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xué)正法。
永淳二年。
高宗遣使迎其來。
天后尤加敬禮。
詔居?xùn)|洛福先寺。
出佛境界寶雨華嚴(yán)等經(jīng)。
凡十一部。
中宗神龍二年。
譯大寶積經(jīng)于京兆崇福寺。
沙門思忠。
天竺大首領(lǐng)伊舍羅等。
譯梵文。
天竺沙門波若屈多。
沙門達(dá)磨證梵義。
沙門履方宗一。
慧覺筆受。
沙門勝莊。
塵外。
無著。
懷迪。
證義。
沙門承禮。
云觀。
神暕。
道本次文。
學(xué)士盧粲。
徐堅。
中書舍人蘇瑨。
給侍中崔璩潤文。
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
尚書郭元振。
中書令張說。
侍中魏知古。
監(jiān)護(hù)。
睿宗景云初。
徙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總成一百二十卷。
則佛四十九會所說也。
四月八日進(jìn)上。
御序以冠之。
開元十二年。
隨駕居洛京長壽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卒。
壽一百五十六。
帝聞軫悼。
謚開元一切遍知三藏。
喪事給內(nèi)府物。
用鹵簿羽儀幡幢華蓋。
遣內(nèi)侍杜懷信監(jiān)護(hù)。
十二月一日。
遷窆于洛南龍門西北原。
起塔勒碑。
禮也。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三
釋菩提流志。
南天竺國人也。
凈行婆羅門種。
姓迦葉氏。
年十二就外道出家。
事波羅奢羅學(xué)聲明僧祛等論。
歷數(shù)咒術(shù)陰陽讖緯靡不該通。
年逾耳順方乃回心。
知外法之乖違。
悟釋門之淵默。
隱居山谷積習(xí)頭陀。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xué)諸經(jīng)論。
其后游歷五天遍親講肆。
高宗大帝。
聞其遠(yuǎn)譽挹彼高風(fēng)。
永淳二年遣使迎接。
天后復(fù)加鄭重。
令住東洛福先寺。
譯佛境界寶雨華嚴(yán)等經(jīng)凡十一部。
中宗神龍二年。
又住京兆崇福寺譯大寶積經(jīng)。
孝和厭代睿宗登極。
敕于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續(xù)其譯事。
翻度云畢。
御序冠諸。
其經(jīng)舊新凡四十九會。
總一百二十卷。
先天二年四月八日進(jìn)內(nèi)。
此譯場中沙門思忠天竺大首領(lǐng)伊舍羅等譯梵文。
天竺沙門波若屈多沙門達(dá)摩證梵義。
沙門履方宗一慧覺筆受。
沙門深亮勝莊塵外無著懷迪證義。
沙門承禮云觀神暕道本次文。
次有潤文官盧粲學(xué)士徐堅中書舍人蘇瑨給事中崔璩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中書令張說侍中魏知古。
儒釋二家構(gòu)成全美。
寶積用賢既廣。
流志運功最多。
所慊者古今共譯一切陀羅尼末句云莎嚩訶。
皆不竊考清濁。
遂使命章有異。
或云薩婆訶。
或云馺皤訶等。
九呼不倫。
楷定梵音悉無本旨。
此非梵僧傳誦不的。
自是執(zhí)筆之誤。
故剋取莎(桑巴反)嚩(無可反)訶(呼個反)為正矣。
志開元十二年隨駕居洛京長壽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
囑誡弟子五日齋時。
令侍人散去。
右脅安臥奄然而卒。
春秋一百五十六。
帝聞軫悼。
敕試鴻臚卿。
謚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
遣內(nèi)侍杜懷信監(jiān)護(hù)喪事。
出內(nèi)庫物務(wù)令優(yōu)贍。
用鹵簿羽儀幡幢花蓋闐塞衢路。
十二月一日遷窆于洛南龍門西北原起塔。
勒石志之。
系曰。
西域喪禮其太簡乎。
或有國王酋長傾心致重者。
勿過舁之火葬。
若東夏僧用鹵簿導(dǎo)喪身罕聞之矣。
嗚呼道尊德貴。
不言而邀。
此不其盛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06—706 【介紹】: 唐僧。汴州尉氏人。禪宗北宗創(chuàng)始人。俗姓李。少覽經(jīng)史,博學(xué)多聞。后出家?guī)煻U宗五祖弘忍于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弘忍卒,傳法于荊州當(dāng)陽山玉泉寺,學(xué)人甚眾。倡“漸悟”禪學(xué)。九十余歲時,武則天召至洛陽,又至長安內(nèi)道場,親加禮拜。卒謚大通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約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高祖武德間在洛陽受戒。50歲時至蘄州雙峰東山寺,嗣禪宗五祖弘忍。歷6年,升為上座僧。高宗咸亨間,弘忍命門人作偈以明禪旨,神秀所作,弘忍以為未盡,遂付袈裟于慧能。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當(dāng)陽山玉泉寺,歷20余年,開禪門北宗一派。武后久視元年(700)召至洛陽,住內(nèi)道場。卒謚大通禪師?!?a target='_blank'>舊唐書》有傳?!?a target='_blank'>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外編》收此詩偈。
全唐詩續(xù)補遺
神秀,開封尉氏李氏子。師黃梅弘忍(謚大滿)禪師,奉楞伽為心要,為北宗之祖,亦稱六祖。住荊州玉泉寺。武后召至都,命于當(dāng)陽山置度門寺以旌異之。神龍二年卒,年百馀歲。謚大通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生洛陽尉氏。
李氏。
小年從師薙染受法。
后值忍大師于蘄州東山雙峰寺。
開示心要。
嘆曰此吾志也。
敢不力。
雖躬事樵汲。
無所憚。
會有行者慧能。
竟得從上諸祖表信衣缽于大師。
而大師遽亦示寂。
于是秀往居江陵之當(dāng)陽山。
以闡化導(dǎo)眾。
四海禪侶。
向風(fēng)而靡。
則天聞其名。
詔肩輿赴闕。
入內(nèi)道場。
躬拜跪。
執(zhí)弟子禮。
供施豐縟。
以致崇重道德之意。
仍詔于前所居地。
建后度門寺。
當(dāng)是時。
王公貴人。
逮夫士庶。
皆屣履造庭。
伏謁聽訓(xùn)誨。
方能公禪師以承嗣之嫡。
留韶陽。
秀因累疏舉薦。
以為其操履之素。
出已上。
當(dāng)必召以淑天下。
不宜捐棄裔土。
使本朝有輕教。
名宜手牘喻上指于能公。
中宗朝尤進(jìn)言不已。
然能公終莫之動也。
語載能禪師傳。
神龍二年。
秀卒。
名士達(dá)官之服喪會葬者不可勝紀(jì)。
岐王范。
燕公張說。
徵士盧鴻。
各為碑誅。
門人普寂義??私B宗緒。
詔謚大通中宗朝。
又詔以舊邸。
為報恩寺。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神秀。俗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少覽經(jīng)史博綜多聞。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后遇蘄州雙峰東山寺五祖忍師。以坐禪為務(wù)。乃嘆伏曰。此真吾師也。決心苦節(jié)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dá)磨者。得禪宗妙法。自釋迦佛相傳授。以衣缽為記。世相傳付。航海而來。梁武帝問以有為之事。達(dá)磨貴傳徑門心要。機教相乖若水投石。乃之魏隱于嵩丘少林寺。尋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蔥嶺見之。門徒發(fā)其冢。但有衣履而已。以法付慧可??筛遏?。粲付道信。信付忍。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秀既事忍。忍默識之。深加器重。謂人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懸解圓照無先汝者。忍于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當(dāng)陽山居焉。四海緇徒向風(fēng)而靡。道譽馨香普蒙熏灼。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親加跪禮。內(nèi)道場豐其供施。時時問道。敕于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禮謁。望塵拜伏日有萬計。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寵重。中書令張說嘗問法執(zhí)弟子禮。退謂人曰。禪師身長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初秀同學(xué)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埒?;サ冒l(fā)揚無私于道也。嘗奏天后請追能赴都。能懇而固辭。秀又自作尺牘序帝意徵之。終不能起。謂使者曰。吾形不揚。北土之人見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緣。且不可違也。了不度大庾嶺而終。天下散傳其道。謂秀宗為北。能宗為南南北二宗名從此起。秀以神龍二年卒。士庶皆來送葬。詔賜謚曰大通禪師。又于相王舊邸造報恩寺。岐王范燕國公張說。徵士盧鴻各為碑誄。服師喪者名士達(dá)官不可勝紀(jì)。門人普寂義福并為朝野所重。蓋宗先師之道也。 系曰。夫甘苦相傾氣味殊致。甘不勝苦則純苦乘時??嗖粍俑蕜t純甘用事。如是則為藥治病。偏重必離也。昔者達(dá)磨沒而微言絕。五祖喪而大義乖。秀也拂拭以明心。能也俱非而唱道。及乎流化北方。尚修練之勤。從是分岐南。服興頓門之說。由茲荷澤行于中土。以頓門隔修練之煩。未移磐石。將弦促象韋之者。空費躁心。致令各親其親同黨其黨。故有盧奕之彈奏神會之徙遷。伊蓋施療專其一味之咎也。遂見甘苦相傾之驗矣。理病未效乖競先成。秖宜為法重人。何至因人損法。二弟子濯擊師足。洗垢未遑折脛斯見。其是之喻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16—720 【介紹】: 唐道士。
括州括蒼人。
字道元。
自曾祖三代為道士。
有攝養(yǎng)、占卜之術(shù)。
少得家傳,尤擅符箓。
歷高宗、則天、中宗朝五十年,往來山中,時被召入宮,盡禮問道。
睿宗時拜鴻臚卿,封越國公。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14—720 字道元,括州括蒼(今浙江麗水)人。其家三世為道士,得傳陰陽、符箓、攝養(yǎng)之術(shù),尤能厭劾鬼神、治療疾病。高宗顯慶間征至京師,固辭爵位,求為道士,留在內(nèi)道場。其后50年間,常往來名山,數(shù)召入禁中,頗受禮崇。玄宗先天二年(713)拜鴻臚卿,封越國公,仍為道士,住長安景龍觀,尊崇尤甚。卒后,玄宗親制碑文。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玄宗碑文見《全唐文》。《全唐詩》存詩3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法善。括州括蒼人。自曾祖三代為道士。皆有攝養(yǎng)占卜之術(shù)。法善少傳符錄。尤能厭劾鬼神。高宗聞其名。徵詣京師。將加爵。固辭。求為道士。因留內(nèi)道場。睿宗即位。稱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鴻臚卿。封越國公。仍為道士京師景龍觀。開元八年卒。年一百七歲。贈越州都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21—約713 【介紹】: 唐汝州梁人。
第進(jìn)士,武則天時累遷鳳閣舍人,出為臺州司馬。
相王召為侍讀。
拜同州刺史,有治行。
中宗神龍初致仕。
居伊陽山,治方藥。
睿宗召,以老辭。
有《食療本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4—705 【介紹】: 即武后。
并州文水人,名照。
武士彟女。
年十四,太宗選為才人。
太宗崩,出為尼,高宗復(fù)召入宮。
永徽六年立為皇后,代決政事,與高宗并稱“二圣”。
高宗崩,臨朝稱制,廢中宗、睿宗。
天授元年,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在位十六年。
殺唐宗室,任用酷吏,然富權(quán)略,能用人,故名相輩出。
獎勵農(nóng)桑,改革史治,重視選拔人材。
晚年則豪奢專斷,頗多弊政。
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等迫則天禪位于中宗,同年病卒,謚則天皇后。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24—705 名照,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武士彟之女。
14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賜號武媚。
太宗卒,削發(fā)為尼。
高宗時,復(fù)召為昭儀,進(jìn)號宸妃。
永徽六年(655),立為皇后,參決朝政,號為天后,與高宗并稱“二圣”。
弘道元年(683)臨朝稱制。
載初元年(690)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
神龍元年(705)中宗復(fù)位,后徙居上陽宮,去帝號。
是年冬卒,謚曰則天大圣皇后。
玄宗天寶八載(749),定謚則天順圣皇后。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
則天后在位16年,實掌國政40余年,素多智謀,兼涉文史。
曾召文學(xué)之士周茂思、范履冰等編纂《要覽》、《字?!?、《樂書要錄》等書,撰有《垂拱集》100卷,俱佚。
全唐詩》存詩46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3首、詩序1首。
唐詩匯評
武則天(625-707),自名照(zhao),并州文水(今屬山西)人。太宗時被召入宮,為才人,年十四。太宗崩,為尼感業(yè)寺。高宗復(fù)召入宮,拜昭儀。永徽六年立為皇后。中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臨朝稱制,睿宗文明元年,自稱帝,改國號日周。神龍元年傳位于皇太子顯,十一月卒。謚曰則天順圣皇后。則天素多智計,輔政、當(dāng)國數(shù)十年,頗有興革,亦多弊政。兼涉文史,能詩,與近臣詩會,傳為美談。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輪集》十卷,均佚。《全唐詩》存詩四十六首。
全唐文·卷九十五
后名照。
并州文水人。
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yīng)國公士彟之女。
高宗立為昭儀。
進(jìn)號宸妃。
永徽六年立為皇后。
上元元年進(jìn)號天后。
中宗即位。
尊為皇太后。
臨朝稱制。
尋自稱皇帝。
改國號曰周。
在位二十二年。
中宗反正。
謚曰大圣則天皇后。
天寶八載。
定謚則天順圣皇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5—706 【介紹】: 唐襄州襄陽人,字孟將。
登進(jìn)士第,始調(diào)清源丞。
武周永昌元年以賢良征試,擢監(jiān)察御史。
后出為合、蜀二州刺史。
長安中召為司刑少卿,拜同平章事。
神龍元年武則天病,與桓彥范等乘機政變,誅張昌宗、張易之,復(fù)中宗帝位,擢天官尚書,遷中書令,封漢陽郡王。
為武三思所誣,罷相,貶新州司馬。
卒謚文貞。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25—706 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少補太學(xué)生,博涉經(jīng)史。登進(jìn)士第,調(diào)清源丞。武則天永昌元年(689)中賢良方正科,擢拜監(jiān)察御史。圣歷初,累遷鳳閣舍人,后拜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長安中,累官秋官侍郎,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后以誅張易之、擁中宗即位功,拜天官尚書、鳳閣鸞臺三品,遷中書令。神龍二年(706),為武三思所排,貶新州司馬,又流瀧州,卒。謚文貞。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大唐新語》卷六。柬之所存之詩均為樂府體,辭彩斐然,頗沿齊梁舊習(xí)?!?a target='_blank'>舊唐書·經(jīng)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均著錄《張柬之集》10卷,已佚。《全唐詩》存詩5首。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人。少補太學(xué)生。第進(jìn)士。累補青城丞。永昌元年以賢良徵。時年七十馀矣。試策第一。擢拜監(jiān)察御史。神功初累拜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長安中召還。狄仁杰薦為司刑少卿。遷秋官侍郎。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遷鳳閣侍郎。中宗即位。以誅張易之昌宗功擢拜天官尚書鳳閣鸞臺三品。封漢陽郡公。遷中書令。監(jiān)修國史。進(jìn)封漢陽郡王。加特進(jìn)。令罷知政事。授襄州刺史。尋為武三思所搆。貶新州司馬。憤恚卒。年八十二。景云元年贈中書令。謚曰文貞。建中初又贈司徒。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越之朱氏。八歲出家。淹貫經(jīng)業(yè)。既受具。稟河中三論。復(fù)開涅槃大經(jīng)。尋居幽僻習(xí)定。名響海寓。神龍元年。詔與宗師十人。入長樂內(nèi)道場坐夏。上時從受菩薩戒。睿宗為相王。送錦衾氈席。二年詔于西園問道。大都督李孝逸。工部尚書張錫國子監(jiān)周業(yè)崔融秘書監(jiān)賀知章睦州刺史康詵皆結(jié)師資。傳香火請問禪要。卒年八十二。門人慧遠(yuǎn)等建塔。萬齊融銘。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道亮。
姓朱氏。
越州人也。
厥考前刺會稽郡。
亮年八歲。
出家極通經(jīng)業(yè)。
受具后學(xué)河中三論。
復(fù)講涅槃經(jīng)。
尋入深谷破衣覆形蔬食資命。
不交俗務(wù)直守童真。
神龍元年孝和皇帝詔亮與法席宗師十人。
入長樂大內(nèi)坐夏安居。
時帝命受菩薩戒。
睿宗及妃后送異錦衾氈席。
二年詔于西園問道。
朝廷欽貴。
大都督李孝逸工部尚書張錫國子監(jiān)周業(yè)崔融秘書監(jiān)賀知章睦州刺史康詵。
同心慕仰請問禪心。
多結(jié)師資或傳香火。
卒年八十二。
門人慧遠(yuǎn)等建塔。
萬齊融為銘紀(jì)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7—712 【介紹】: 唐京兆始平人,名璿,以字行。舉明經(jīng)擢第。高宗時,為營州戶曹參軍,與突厥戰(zhàn)于獨護(hù)山,敗之。武則天垂拱中,授靈州都督,陳方略,請復(fù)四鎮(zhèn)。武周圣歷時,為涼州都督,大敗吐蕃。休璟以儒者號知兵,自碣石逾四鎮(zhèn),綿亙?nèi)f里,山川要害皆能言之。遷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中宗立,累拜太子少師。卒謚忠。
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九
璿字休璟。
以字行。
京兆始平人。
少以明經(jīng)擢第。
永徽中解褐吳王府典簽。
調(diào)授營州戶曹參軍。
調(diào)露中將兵破突厥奚契丹于獨護(hù)山。
遷朔州長史。
圣歷中破吐蕃于洪源谷。
擢右武威金吾二衛(wèi)大將軍。
遷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
中宗復(fù)位。
召拜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
封酒泉郡公。
加特進(jìn)。
拜右仆射。
遷中書令。
充京師留守。
又以官僚之舊封宋國公。
景龍二年為太子少師。
景云元年充朔方道行軍大總管致仕。
延和元年卒。
年八十六。
贈荊州大都督。
謚曰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8—710 【介紹】: 唐時西域僧。
蔥嶺北何國人,俗姓何。
于本土出家,為僧后志在游方。
高宗時至洛陽行化,歷吳楚間,尋于泗州構(gòu)伽藍(lán)居之,中宗親為題額曰普光王寺,遷止薦福寺。
卒謚證圣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不知何從來。龍朔初。隸名山陽龍興寺。至臨淮。得信義坊賀跋氏所舍地。遂見伽藍(lán)名普照王。初钁土致碑文曰。齊香積寺。又致金像。刻其衣葉文曰。普照王佛。賀跋氏深已嘆異。然殊未有舍宅意。一夕臥其家?;蚋Q見其首足各長于床三尺許。未幾。復(fù)見作觀音形相。別具眼耳口鼻者。凡十一面。于是舉族歸命。寺以成就。先以古額號香積。景龍二年。詔赴內(nèi)道場。上御法筵。詳問休咎。占對允當(dāng)。因褒錫其額曰普光王。以避天后諱。故改照字。四年庚戌示疾。詔遷薦福寺安置。三月二日卒。顏貌如生。上慘悴。賜帛三百匹。葬淮水上。上間問萬回師曰。彼僧伽何人也。對以觀音化身。宋太平興國間。詔復(fù)寺額為普照。其生前滅后。靈應(yīng)之跡。備載實錄。茲不殫紀(jì)。賀跋名玄濟。謂亦于道有悟入。弟子慧儼慧岸木叉。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僧伽者。
蔥嶺北何國人也。
自言俗姓何氏。
亦猶僧會本康居國人便命為康僧會也。
然合有胡梵姓名。
名既梵音。
姓涉華語。
詳其何國在碎葉國東北。
是碎葉附庸耳。
伽在本土少而出家。
為僧之后誓志游方。
始至西涼府。
次歷江淮。
當(dāng)龍朔初年也。
登即隸名于山陽龍興寺。
自此始露神異。
初將弟子慧儼同至臨淮。
就信義坊居人乞地下標(biāo)。
志之言。
決于此處建立伽藍(lán)。
遂穴土獲古碑。
乃齊國香積寺也。
得金像衣葉刻普照王佛字。
居人嘆異云。
天眼先見。
吾曹安得不舍乎。
其碑像由貞元長慶中兩遭災(zāi)火。
因亡蹤矣。
嘗臥賀跋氏家。
身忽長其床榻各三尺許。
莫不驚怪。
次現(xiàn)十一面觀音形。
其家舉族欣慶倍加信重。
遂舍宅焉。
其香積寺基。
即今寺是也。
由此奇異之蹤旋萌不止。
中宗孝和帝景龍二年遣使詔赴內(nèi)道場。
帝御法筵言談造膝。
占對休咎契若合符。
仍褒飾其寺曰普光王。
四年庚戌示疾。
敕自內(nèi)中往薦福寺安置。
三月二日儼然坐亡。
神彩猶生止瞑目耳。
俗齡八十三。
法臘罔知。
在本國三十年。
化唐土五十三載。
帝慘悼黯然。
于時穢氣充塞。
而形體宛如。
多現(xiàn)靈跡。
敕有司給絹三百疋俾歸葬淮上。
令群官祖送。
士庶填??。
五月五日抵于今所。
帝以仰慕不忘。
因問萬回師曰彼僧伽者。
何人也。
對曰。
觀音菩薩化身也。
經(jīng)可不云乎。
應(yīng)以比丘身得度者。
故現(xiàn)之沙門相也。
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靈光寺。
彼澤國也。
民家漁梁矰弋交午。
伽苦敦喻。
其諸殺業(yè)陷墮于人。
宜疾別圖生計。
時有裂網(wǎng)折竿者多矣。
伽閑而宴息。
見神告曰。
天方亢陽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懶龍耶。
伽曰。
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人何。
伽依之。
其夜霆擊異常。
質(zhì)明視指微有紅線脈焉。
伽曰。
吾與此壤無緣。
乃行抵晉陵。
見國祥寺荒廢。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聞異香芬馥。
伽嘗記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興去。
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為檀那矣。
通天萬歲中于山陽眾中。
懸知嫌鄙伽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萬錢奉助功德。
勿生橫議。
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財施吾可寬刑獄。
汝所載者剽略得耳。
盜依言盡舍。
佛殿由是立成。
無幾盜敗拘于揚子縣獄。
伽乘云下慰喻言無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長安。
駙馬都尉武攸暨有疾。
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聲振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師子而瘳。
或擲水瓶。
或令謝過。
驗非虛設(shè)功不唐捐。
卻彼身災(zāi)則求馬也。
警其風(fēng)厄則索扇歟。
或認(rèn)盜夫之錢或咋黑繩之頸。
或?qū)ち_漢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預(yù)知大雪。
或救旱飛雨。
神變無方測非恒度。
中宗敕恩度弟子三人慧岸慧儼木叉各賜衣盂令嗣香火。
洎乎已滅多歷年所。
嘗現(xiàn)形往漢南市漆器。
及商人李善信船至寺覓買齋器。
僧忽見塔中。
形像凝然而指曰。
正唯此僧來求買矣。
遠(yuǎn)近嗟嘆。
又嘗于洪井化易材木。
結(jié)筏而至焉。
大歷中州將勒寺知十驛。
俾出財供乘傳者。
至十五年七月甲夜。
現(xiàn)形于內(nèi)殿乞免郵亭之役。
代宗敕中官馬奉誠宣放。
仍赍舍絹三百疋雜?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襲。
令寫貌入內(nèi)供養(yǎng)。
又乾元中州牧李(亡名)有推步者。
云為土宿加臨災(zāi)當(dāng)惡弱。
伽忽現(xiàn)形撫李背曰。
吾來福至汗出災(zāi)銷。
后無他咎。
嘗于燕師求氈罽。
稍是泗州寺僧燕使赍所求物到認(rèn)塔中形信矣。
遂圖貌而歸。
自燕薊展轉(zhuǎn)傳寫無不遍焉。
長慶元年夜半于州牧蘇公寢室前。
歌曰。
淮南淮北自此福焉。
自東自西無不熟矣。
其年獨臨淮境內(nèi)有年耳。
二年寺塔皆焚。
唯伽遺形儼若無損。
咸通中龐勛者。
本徐州戍卒。
擅離桂管。
沿路劫掠。
而攻泗州圍逼其城。
伽于塔頂現(xiàn)形。
外寇皆睡。
城中偶出擊之。
驚竄而陷宿州以事奏聞。
仍錫號證圣大師也文德元年外寇侵軼。
州將嬰城拒敵。
伽現(xiàn)形于城西北隅。
寇見知堅壘難下。
駭而宵遁。
大順中彭門帥時溥。
令張諫攻于北城。
除剿戮外有五百馀人。
拘鞠場中。
諫憑桉恍惚間見僧衣紫。
誨之曰。
此輩平人何可殺耶。
不如舍之。
言畢不見。
諫遂縱之而逸。
乾寧元年太守臺蒙夢伽云。
寒東南少備。
蒙不喻旨。
以綿衾法服施之。
十二月晦夜半。
有兵士踰壘而入蒙初不知。
復(fù)夢一僧以錫杖置于心上。
冷徹心骨驚起。
蒙令動鼓角。
賊驚奔獲首領(lǐng)姓韓。
至是方曉矣。
由此多于塔頂現(xiàn)小僧狀。
傾州瞻望。
然有吉兇表兆于時乞風(fēng)者分風(fēng)。
求子者得子。
今聞有躬禮者。
往往有全不見伽形相者。
或見笑容者吉。
不然則兇。
其不可爰度者如此。
洎乎周世宗有事于江南。
先攻取泗上伽寄夢于州民言。
不宜輕敵。
如是達(dá)于州牧皆未之信。
自爾家家夢同告之。
遂降全一郡生民。
賴伽之庇矣。
天下凡造精廬必立伽真相。
榜曰大圣僧伽和尚。
有所乞愿多遂人心。
李北海邕胡著作浩各為碑頌德。
今上御宇也留心于此。
其年三月有尼游五臺山回。
因見伽于塔頂作嬰孩相。
遂登剎柱舍身命供養(yǎng)。
太平興國七年敕高品白承睿。
重蓋其塔。
務(wù)從高敞。
加其累層。
八年遣使別送舍利寶貨。
同葬于下基焉。
其日有僧懷德。
預(yù)搆柴樓自持蠟炬焚身供養(yǎng)。
災(zāi)燎之中經(jīng)聲不絕。
又將欲建浮圖。
有巨木三根沼淮而下。
至近浮橋且止。
收為塔心柱焉。
續(xù)敕殿頭高品李庭訓(xùn)主之。
先是此寺因竁中金像刻其佛曰普照王。
乃以為寺額。
后避天后御名。
以光字代之。
近宣索僧伽實錄。
上覽已敕還其題額曰普照王寺矣。
弟子木叉者。
以西域言為名。
華言解脫也。
自幼從伽為剃?弟子。
然則多顯靈異。
中和四年刺史劉讓厥父中丞忽夜夢一紫衣僧云。
吾有弟子木叉。
葬寺之西。
為日久矣。
君能出之。
仍示其葬所。
初夢都不介意。
再夢如初。
中丞得夢中所示之處欲施斷之。
見有二姓占居。
于是饒錢市焉。
開穴可三尺許乃獲坐函。
遂啟之。
于骨上有舍利放光。
命焚之收舍利八百馀顆。
表進(jìn)上僖宗皇帝。
敕以其焚之灰塑像。
仍賜謚曰真相大師。
于今侍立于左。
若配饗焉。
弟子慧儼。
未詳氏姓生所。
恒隨師僧伽執(zhí)侍瓶錫。
從楚州發(fā)至淮陰。
同勸東海裴司馬妻吝白金沙羅。
而墮水抵盱眙開羅漢井。
宿賀跋玄濟家。
儼侍十一面觀音菩薩旁。
自爾詔僧伽上京師中宗別敕度儼并慧岸木叉三人。
各別賜衣缽焉。
神僧傳·卷第七
僧伽大師。
西域人也。
俗姓何氏。
唐龍朔初來游此土。
隸名于楚州龍興寺。
自此始露神異。
初將弟子慧儼至于泗洲臨淮縣。
信義坊乞地施標(biāo)。
將建伽藍(lán)。
于其標(biāo)下掘得古香積寺銘記并金像一軀。
上有普照王佛字。
居人嘆異云。
天眼先見。
吾曹安得不施乎。
于是爭求布施。
嘗臥賀跋氏家。
身忽長其床榻各三尺許。
人莫不驚怪。
次現(xiàn)十一面觀音形。
其家舉族欣慶倍加信重。
遂舍宅而建寺焉。
由此奇異之蹤變現(xiàn)不一。
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靈光寺。
彼澤國也。
民家漁梁矰弋交午。
伽苦敦喻。
其諸殺業(yè)陷墮于人。
宜疾別圖生計。
因而裂網(wǎng)折竿者多矣。
伽閑而宴息。
見神告曰。
天方亢陽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懶龍耶。
伽曰。
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何。
伽依之。
其夜霆擊異常。
質(zhì)明視之微有紅線脈焉。
伽曰。
吾與此壤無緣。
乃行抵晉陵見國祥寺荒廢。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聞異香芬馥。
伽嘗記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興去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為檀那矣。
通天萬歲中于山陽眾中。
懸知嫌鄙伽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萬錢奉助功德。
勿生橫議。
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財施吾可寬刑獄。
汝所載者剽略得耳。
盜依言盡舍。
佛殿由是立成。
無幾盜敗拘于揚子縣獄。
伽乘云下慰喻言無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長安附馬都尉武攸暨有疾。
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聲震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獅子而瘳。
或擲水瓶。
或令謝過。
驗非虛設(shè)福不唐捐。
卻彼身災(zāi)則求馬。
警其風(fēng)厄則索扇。
或認(rèn)盜夫之錢。
或咋黑繩之頸。
或?qū)ち_漢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預(yù)知大雪。
或救旱飛雨。
神變無方莫測恒度。
景龍二年。
中宗遣使迎師入內(nèi)道場。
尊為國師。
尋出居薦福寺。
嘗獨處一室。
而頂上有一穴恒以絮塞之。
夜則去絮香從頂穴中出。
煙氣滿房非常芬馥。
及曉香還頂中。
又以絮塞之。
師嘗濯足人取其水飲之。
痼疾皆愈。
一日中宗于內(nèi)殿。
語師曰。
京邑?zé)o雨已是數(shù)月。
愿師慈悲解朕憂迫。
師將瓶水汎灑。
俄頃陰云驟起甘雨大降。
中宗大喜。
詔賜所修寺額以臨淮寺為名。
師請以普照王寺為名。
蓋欲依金像上字也。
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廟諱。
乃改為普光王寺。
仍御筆親書其額以賜焉。
至四年三月二日。
于長安薦福寺端坐而終。
中宗即令于薦福寺起塔漆身供養(yǎng)。
俄而大風(fēng)歘起臭氣遍滿。
中宗問曰。
是何祥也。
近臣奏曰。
僧伽大師化緣在臨淮。
恐是欲歸彼處。
故現(xiàn)此變也。
中宗默然心許。
其臭頓息。
頃刻之間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臨淮起塔供養(yǎng)。
即今塔是也。
中宗問萬回師曰。
僧伽大師何人耶回曰。
是觀音化身也。
法華經(jīng)普門品云。
應(yīng)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
即皆現(xiàn)之而為說法。
此即是也。
先師至長安。
萬回禮謁甚恭。
師拍其首曰。
小子何故久留。
可以行矣。
及師遷化后不數(shù)月回亦卒。
共 26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