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尊法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釋摩羅難陀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海東高僧傳·卷第一
釋摩羅難陀。
胡僧也。
神異感通。
莫測階位。
約志游方。
不滯一隅。
按古記本從竺乾入于中國。
附材傳身。
徵煙召侶。
乘危駕險。
任歷艱辛。
有緣則隨。
無遠(yuǎn)不履。
當(dāng)百濟(jì)第十四枕流王。
即位九年九月。
從晉乃來。
王出郊迎之。
邀致宮中。
敬奉供養(yǎng)。
稟受其說。
上好下化。
大弘佛事。
共贊奉行。
如置郵而傳命。
二年春創(chuàng)寺于漢山。
度僧十人。
尊法師故也。
由是百濟(jì)次高麗而興佛教焉。
逆數(shù)至摩騰入后漢二百八十有年矣。
耆老記云。
句高麗始祖朱蒙娶高麗女。
生二子。
曰避流恩祖。
二人同志。
南走至漢山開國。
今廣州是也。
本以百家渡河故名百濟(jì)。
后于公州扶馀郡。
前后相次而立都。
三韓東南隅海內(nèi)有倭國。
即日本國也。
倭之東北有毛人國。
其國東北有文身國。
其國東二千馀里有大漢國。
其國東二萬里有扶桑國。
宋時有天竺五僧。
游行至此。
始行佛法此皆海中在。
惟日本國僧。
往往渡海而來。
馀皆未詳。
夫三韓者。
馬韓。
卞韓。
辰韓。
是也。
寶藏經(jīng)云。
東北方有震旦國。
或云支那。
此云多思惟。
謂此國人思百端故。
即大唐國也。
然則三韓在閻浮提東北邊。
非海島矣。
佛涅槃后六百馀年乃興。
中有圣住山。
名室梨母怛梨(唐言三印山)峻峰高聳。
觀世音菩薩宮殿在彼山頂。
即月岳也。
此處圣住未易殫書。
然百濟(jì)乃馬韓之謂矣。
宋僧傳云。
難陀得如幻三昧。
入水不濡。
投火無灼。
能變金石。
化現(xiàn)無窮。
時當(dāng)建中。
年代相拒而不同。
恐非一人之跡也。
贊曰。
世之流民。
性多??戾。
王命有所不從。
國令有所不順。
一旦聞所未聞。
見所未見。
即皆革面遷善。
修真面內(nèi)。
以順機(jī)宜故也。
傳所謂出其言善。
則千里之外應(yīng)者。
豈非是耶。
然攝機(jī)之道。
要在乘時。
故事半古人。
功必倍之。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六
禪師名居訥。
字中敏。
出于蹇氏。
梓州中江人。
生而英特。
讀書過目成誦。
年十一。
去依漢州什邡竹林寺元昉。
十七試法華得度。
受具于穎真律師。
以講學(xué)冠兩川。
耆年多下之。
會有禪者自南方還。
稱祖道被天下。
馬大師什邡人。
應(yīng)般若多羅讖。
蜀之豪俊。
以經(jīng)論聞?wù)摺?div id="vnkip0w" class='inline' id='people_26179_0_17_comment'>
如亮公。
而亮棄徒隱西山。
如鑒公。
而鑒焚疏鈔。
稱滴水莫敵巨海。
訥憮然良久曰。
汝知其說乎。
禪者曰。
我不能知也。
子欲知之。
何惜一往。
訥于是出蜀。
放浪荊楚。
屢閱寒暑。
迄無所得。
西至襄州洞山。
留止十年。
讀華嚴(yán)論。
至曰須彌在大海中。
高八萬四千由旬。
非手足攀攬可及。
以明八萬四千塵勞山。
住煩惱大海。
眾生有能于一切法。
無思無為。
即煩惱自然枯竭。
塵勞成一切智之山。
煩惱成一切智之海。
若更起心思慮。
即有攀緣。
即塵勞愈高。
煩惱愈深。
不能以至諸佛智頂也。
三復(fù)之嘆曰。
石鞏云。
無下手處。
而馬祖曰。
曠劫無明。
今日一切消滅。
非虛語也。
后游廬山。
道價日增。
南康太守程師孟。
請住皈宗。
遂嗣榮禪師。
又住圓通 仁宗皇帝聞其名。
皇祐初。
詔住十方凈因禪院。
訥稱目疾。
不能奉 詔。
有旨令舉自代。
遂舉。
僧懷璉禪學(xué)精深。
在居訥之右。
于是詔璉。
璉至引對。
問佛法大意。
稱 旨。
天下賢訥知人。
訥臨眾簡嚴(yán)。
不妄言笑。
嘗習(xí)定初。
叉手自如。
中夜?jié)u升至膺。
侍者每視。
以候雞鳴。
其精進(jìn)如此。
住持二十年。
移住四祖開元兩剎。
所至叢林。
號稱第一。
既老休居于寶積巖。
熙寧四年三月十六日。
無疾而化。
閱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有五夏。
歐陽文忠公。
貶異立教者。
獨尊敬訥。
與賢良蘇洵明允游。
相好云。
贊曰。
法道陵遲。
沙門交士大夫。
未嘗得預(yù)下士之禮。
津津喜見眉目。
訥卻 萬乘之詔。
而以弟子行。
尊法有體。
超越兩遠(yuǎn)。
觀其標(biāo)致。
可諷后學(xué)。
至于臨眾。
造次不忘自治。
在易家人。
上九有孚。
威如終吉。
象曰。
威如之吉。
反身之謂也。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八○
齊玉(?——一一二七),號覺慧,霅川(今浙江湖州)人,俗姓莫。早年入佛門,屢參明師,住苕溪寶藏寺,每歲終大興凈業(yè)之社。遷橫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宣和六年,移主馀杭天竺寺。建炎元年卒,謚曰妙辨。著有《普賢行法經(jīng)疏》等。見《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四二。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齊玉者。霅川人。尚書莫公支子也。早親釋學(xué)。日記數(shù)千言。屢參明師。一日赴僧次遜辭之?;騿柶涔?。答曰。誠不欲五千之利。而喪一日之功。居苕溪寶藏。每于歲終。大興凈業(yè)之社。遷橫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中夜告眾曰。我輩未念佛時。心隨塵境。作諸不善。犯一吉羅。尚受九百千歲地獄之苦。況犯篇聚重罪乎。今若念佛。則可一念能滅八十一劫生死之罪。況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當(dāng)度脫以報重恩。今若破戒墜陷。則父母豈不失望。大眾聞之。無不傾誠懺悔。舉身自撲。至損額失聲者。嘗中夜。頂像行道。偶一僧失規(guī)。責(zé)之曰。汝無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雖不肖。罵為畜生。有玷三寶。自是三年。對佛悔過。歲大旱。井竭。師運密禱。夢水出西坡。旦掘之。清流涌出。因名夢泉。二師同。建炎元年遷化。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齊玉,號覺慧。
姓莫氏,霅川人。
家世顯宦,獨棄俗榮。
蚤親釋學(xué),日記數(shù)千言。
始參祥符神智,后依慧辨。
一日赴僧次,有施予者,辭遜之,或問故答,曰:“誠不欲以五千之利,而喪一日之功。
”慈辨得通相三關(guān)之旨,秘不授人。
齊玉屢叩之不已,乃于密室跪爐以授。
初出居苕溪寶藏,每于歲終,大興凈社,遷橫山立丈六像,率眾薰修,中夜告眾曰:“我輩未念佛,時心隨塵境,作諸不善,犯一吉羅尚受九百千歲地獄之苦,況犯篇聚重罪乎?
今若念佛,則可一念能減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況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當(dāng)度脫,以報重恩。
今若破戒墜陷,父母有知,豈不失望?
”大眾聞之無不傾誠懺悔,舉身自撲至損額失聲者。
宣和六年,遷居上竺,先是慈辨之去,繼之者或不振,學(xué)徒謀曰:“得玉公乃興。
”郡守翁彥國聞之,乃具禮以迎,講道敷化,不異慈辨。
嘗中夜頂像行道,一僧失規(guī)責(zé)之,曰:“汝無知,乃畜生耳。
”已而悔曰:“彼雖不肖,詆為畜生,有玷三寶。
”自是三年,對佛悔過。
建炎元年秋,謂弟子修慧密印曰:“吾床前夕寶塔現(xiàn)。
”慧曰:“流通《法華》之瑞證也。
”玉曰:“所愿見阿彌陀佛耳。
”即集眾念佛。
頃之,舉首加敬曰:“佛已來接也。
”端坐合掌而化,葬于山西草堂之側(cè),謚“妙辨”,塔曰“慧寂”。
所著《普賢行法經(jīng)疏》及自釋《祖源記》、《無量經(jīng)疏雜諸記》、《安般守尊法門》、《尊勝懺法》諸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8—1670 【介紹】: 清湖北漢陽人,字文超。
貢生。
博聞強(qiáng)記,下筆數(shù)千言。
其學(xué)尊法朱熹,排斥陸王。
有《客窗隨筆》、《性理譜》、《暗修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