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稹

相關(guān)人物:共 88 位。
共 8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6—713 【介紹】: 唐魏州貴鄉(xiāng)人,名震,字元振,以字顯。高宗咸亨四年進(jìn)士。歷遷通泉尉、主客郎中。武周大足元年,拜涼州都督,拓境一千五百里。中宗神龍中,遷安西大都護(hù)。睿宗立,召為太仆卿,安西酋長有贅面哭送者。景云二年,進(jìn)同中書門下三品。玄宗先天元年,出為朔方大總管,筑豐安、定遠(yuǎn)城。次年,以兵部尚書復(fù)拜相。會帝講武驪山,坐軍容不整,流新州。開元元年,起為饒州司馬,道病卒。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6—713 字元振,以字顯。排行大。原籍太原陽曲(今山西陽曲東南),祖父徙居于魏州貴鄉(xiāng)(今河北大名東南)。咸亨四年(673)登進(jìn)士第,任通泉尉,落拓不拘小節(jié),嘗鑄錢、掠良人財(cái)以濟(jì)四方。武后召見,奇之,上《古劍歌》(一名《寶劍篇》),武后甚為嘉賞,授右武衛(wèi)胄曹右控鶴內(nèi)供奉。歷官涼州都督、安西大都護(hù)、太仆卿等職,后為宰相。守邊時,軍威大振,邊患平息。后因誅太平公主有功,進(jìn)封代國公。玄宗時因軍容不整,流放新州,旋改饒州司馬,病死于途中。生平詳見張說《郭代公行狀》、新舊《唐書》本傳。其詩慷慨雄邁,深受杜甫贊揚(yáng)?!?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度圃娎m(xù)拾》補(bǔ)詩1首。
唐詩匯評
郭震(656-714),字元振,以字顯。魏州貴鄉(xiāng)(今河北大名東北)人。康慨任俠,少有奇志。咸亨四年(673)登進(jìn)士第,復(fù)中拔萃科,授通泉尉。武后索其文章,上《寶劍篇》,后覽之嘉嘆,授右武衛(wèi)鎧曹參軍,使吐蕃。累遷涼州都督、金山道行軍大總管。入朝,相睿宗。開元元年,以誅蕭至忠等功,封代國公。出為朔方道大總管。未行,會玄宗講武驪山,坐軍容不整,流新州。尋起為饒州司馬,道卒。有《郭元振集》二十卷,已佚。《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二百五
震字元振。以字顯。魏州貴鄉(xiāng)人。舉進(jìn)士。授通泉尉。唐休璟破吐番。元振參預(yù)其謀。以功拜主客郎中。睿宗景云二年累官至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館陶縣男。以誅太平公主功進(jìn)封代國公兼御史大夫。持節(jié)為朔方道大總管。未行。元宗于驪山講武。坐軍容不整流新州。尋以舊功起為饒州司馬。道病卒。開元十年追贈太子少保。

作品評論

詩藪
唐人歌行烜赫者,郭元振《寶劍篇》、宋之問《龍門行》、《明河篇》、李嶠《汾陰行》、元稹《連昌辭》、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盧令《月蝕》、李賀《高軒》,并驚絕一時。
《載酒園詩話又編》
《寶劍篇》英氣逼人,自是磊落丈夫本色。獨(dú)其樂府詩,又何凄艷動人也。誰謂兒女情長,則英雄氣短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00—765 【介紹】: 唐渤海蓨人,字達(dá)夫,一字仲武。少貧寒,游長安,失意歸,客居梁、宋間。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為書記。歷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h侯。世稱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邊塞詩著稱,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卒謚忠,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說 字達(dá)夫,一說字仲武,則是與編《中興間氣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誤。排行三十五。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晚年曾任左散騎常侍,后人因稱“高常侍”。20歲時游長安求仕不果,此后長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寶八載(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寶十二載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書記。安史亂起,曾先后任左拾遺、淮南節(jié)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等職。廣德二年(764)召還長安,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左散騎常侍,進(jìn)封渤??h侯。次年正月卒于長安,贈禮部尚書,謚忠。新、舊《唐書》有傳。年譜多種,今人周勛初《高適年譜》較為翔實(shí)。有明人輯《高常侍集》傳世,存詩200余首,多作于顯達(dá)之前,題材廣泛,思想內(nèi)容較深廣。高適擅寫邊塞軍旅生活,有邊塞詩40余首,代表其詩歌創(chuàng)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稱杰作。唐殷璠謂“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靈集》卷上)。杜甫譽(yù)其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綱云“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詩話》卷一)。高適與岑參并為盛唐邊塞詩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詩風(fēng)各異,清劉熙載概括為“岑超高實(shí)”(《藝概》卷二)。今人劉開揚(yáng)有《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有《高適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收詩1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高適(約700—765),字達(dá)夫,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早年隨父旅居嶺南。開元中曾求仕長安,又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家貧,浪跡漁樵,與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寶八載,因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載,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驍衛(wèi)兵曹、掌書記。安史禮起,助哥舒翰守潼關(guān)。潼關(guān)失守,奔行在,擢諫議大夫,遷淮南節(jié)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東都,歷彭、蜀二州刺史。廣德元年,遷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入朝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左散騎常侍。有《高運(yùn)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編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適字達(dá)夫。滄洲渤海人。舉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遺。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元宗西狩。適閒道及帝于河池。遷御史。擢諫議大夫。累除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召為刑部侍郎。轉(zhuǎn)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永泰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評事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yù)常科,隱跡博徒,才名自遠(yuǎn)。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
舊唐書·高適傳
天寶中,海內(nèi)事干進(jìn)者注意文詞。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shù)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zhì)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
滄浪詩話
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
吳禮部詩話
引時天彝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xí)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
《唐詩品》
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瑯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jié)雖離,而音調(diào)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fēng)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yuǎn)矣,其殆庶乎!
詩鏡總論
七言古,盛于開元以后,高適當(dāng)厲名手。調(diào)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
詩鏡總論
高達(dá)夫調(diào)響而急。
詩藪
達(dá)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
唐詩歸
鐘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并稱,皆有不能強(qiáng)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yuǎn)之氣,既皆相敵。古詩似張九齡、宋之問一派;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cè)歷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學(xué)其不整。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史稱達(dá)夫五十始為詩,而能以氣質(zhì)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yù)???,隱于博奕,才情自遠(yuǎn)。今讀其七言古諸篇,感慨悲壯,氣骨風(fēng)度絕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豈能多得?
《詩源辨體》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規(guī)宗。然析而論之,高五言未得為正宗,七言乃為正宗耳。岑五言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蕩,而高語多粗率,未盡調(diào)達(dá);岑語雖調(diào)達(dá),而意多顯直。高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多忌“鶴膝”?!哐愿栊?,高調(diào)合準(zhǔn)繩,岑體多軼蕩。
《詩源辨體》
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
《詩源辨體》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fēng),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蓋過而非不及也。
《詩辯坻》
達(dá)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風(fēng)調(diào)別處。
按指唐詩歸
中鐘惺所論:趙伯溶云:此論
《唐詩歸折衷》
甚妙,譬如臨池家楷中帶隸,自是高古。元美乃謂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陳正字時入古體,亦是矯枉之過,八股遂不可學(xué)秦漢耶?此公素善論體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鐘但采其不整者耳。吳敬夫云:尚氣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張,而神思未閑,體氣不厚,實(shí)傷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氣象”也。故讀王、孟者,當(dāng)于幽閑之中寮其骨韻;讀高、岑者,當(dāng)于豪邁之外賞其風(fēng)神。
《載酒園詩話又編》
鐘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遠(yuǎn)之氣,既皆相敵”。余意亦終有別。高五言古勁渾樸厚耳;岑稍點(diǎn)染,遂饒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氣力,李、杜之下,即當(dāng)首推;岑自膚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雖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屬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長律亦岑不如高。
《師友詩傳續(xù)錄》
問:高、岑似微不同,或高優(yōu)于岑乎?
答:唐人齊名,如沈宋、王孟、錢劉、白、皮陸,皆約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別。
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
鐘伯敬謂高、岑詩如出一手,大謬矣。
原詩
盛唐大家,稱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yōu),孟則大不如王矣。高七古為勝,時見沉雄,時見沖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減杜甫。岑七古間有杰句,苦無全篇,且起結(jié)意調(diào)往往相同,不見手筆。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yīng)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云隨馮”、“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攜《廣輿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shí)高、岑培之也??傊栽掳罪L(fēng)清、鳥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日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野鴻詩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煉句,又不傷大雅,可謂文質(zhì)棖彬。
養(yǎng)一齋詩話
初學(xué)入手,求其筆勢穩(wěn)稱,則王摩詰、高達(dá)夫二家乃正善學(xué)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渾耳。
一瓢詩話
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如以高達(dá)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yīng)酬活套,是作踐高、岑語也。后人茍能師法高、岑,其應(yīng)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惡矣。
《唐詩別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矯健者。
石洲詩話
高常侍與岑嘉州不同,鐘退谷之論,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諸公為一手耳。
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甲庸淺所及。然學(xué)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遠(yuǎn)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馀韻,仍是俗手耳。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左太沖、才力縱橫,意態(tài)雄杰,妙于造語,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xì)w;舍下蛩鳴,居然蕭索;載酒平臺,贈君干里:發(fā)端既遠(yuǎn),研意彌新,在小謝之間居然一席。七古與岑一骨,蒼放音多,排奡騁妍,自然沉郁。駢語之中,獨(dú)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dāng)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1—762 【介紹】: 唐隴西成紀(jì)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護(hù)府所屬碎葉城。中宗神龍初,遷居蜀之綿州昌隆縣青蓮鄉(xiāng),又嘗寓居山東,故亦稱山東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十歲通詩書,被稱為“天才英特”。喜縱橫術(shù),擊劍任俠,輕財(cái)重施。青年時離蜀漫游,玄宗天寶初,入長安,經(jīng)賀知章、吳筠推薦,詔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quán)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天寶三載在洛陽結(jié)識杜甫。二人于詩壇齊名,并稱“李杜”。安史亂起,白為永王李璘府僚,參與平亂。因永王兵敗,坐流夜郎,中途遇赦東還,依族人當(dāng)涂令李陽冰。不久病卒。其詩風(fēng)雄奇豪放、清新飄逸,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有《李太白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排行十二,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竄于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龍?jiān)?705)隨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今人多從此說。近人陳寅恪謂其先為西域胡人,隴西李氏乃偽托(《李太白氏族之疑問》)。其出生地亦多異說,或謂生于條支(今阿富汗加茲尼),或謂生于焉耆碎葉(今新疆庫爾勒與焉耆回族自治縣),亦有謂武后神功年間遷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知章譽(yù)為“天上謫仙人”,后人又稱“李謫仙”。在蜀中度過青少年時代,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西入長安,北上太原,先后隱居安陸(今屬湖北)與徂徠山(在今山東)。天寶元年(742)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權(quán)貴,三載(744)賜金還山。此后漫游梁宋、齊魯,南游吳越,北上幽燕。今人或謂天寶十二載(753)曾第三次入京,學(xué)術(shù)界多以為開元年間和天寶初兩次入京,不承認(rèn)三入長安;亦有不承認(rèn)開元年間曾入長安者。天寶末,安祿山叛亂,李白應(yīng)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內(nèi)訌,李璘兵敗被殺,李白受累入獄,獲釋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761),聞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時已屆暮年,仍欲從軍,半道病還,寶應(yīng)元年(762)卒于當(dāng)涂(今屬安徽馬鞍山)。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遺召,其時已卒。生平事跡詳見魏顥《李翰林集序》、李陽冰《草堂集序》、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舊《唐書》本傳。年譜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黃錫圭均有《李太白年譜》,今人有詹锳《李白詩文系年》,郁賢皓《李白叢考》,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等。李白一生以大鵬自喻,以“安社稷”、“濟(jì)蒼生”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從科舉入仕,然始終未能得志。詩與杜甫齊名,杜甫《飲中八仙歌》曾詠及,《滄浪詩話》譽(yù)之為“仙才”。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內(nèi)容豐富,有要求報(bào)效祖國、功成身退而發(fā)泄不得志之悲憤感情者,如《行路難》、《將進(jìn)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憂慮國事者,如《古風(fēng)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獨(dú)酌有懷》等;有蔑視權(quán)貴、鄙棄富貴者,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hù)歌》等;有描繪高山大川自然風(fēng)光者,如《蜀道難》、《望廬山瀑布》等;有歌唱愛情友誼者,如《長干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李白論詩主張?zhí)煺孀匀?,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之境界。其絕句感情真摯,形象明朗,語言樸素,意境含蓄,韻味深長。其樂府歌行名篇則熔《莊》《騷》為一爐(龔自珍《最錄太白集》),“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藝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蕩,形象雄偉,氣勢磅礴,色彩絢爛,常借神話傳說,多用比興、夸張手法,具有“風(fēng)雨?duì)庯w,魚龍百變”、“白云從空,隨風(fēng)變滅”(《唐宋詩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獨(dú)特之“縱逸”(《河岳英靈集》卷上)風(fēng)格。前人論李白詩歌之歷史地位,常與杜甫并列。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diào)張籍》);胡應(yīng)麟則云:“才超一代者李也,體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虛,杜若地負(fù)海涵,包羅萬匯。”(《詩藪》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兩種,皆詩文合刻,30卷。一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有日本京都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圖書館,為殘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繆曰芑本配。清康熙年間繆曰芑曾據(jù)前一種翻刻,世稱繆本。注本今存元蕭士赟《分類補(bǔ)注李太白詩》25卷;明胡震亨《李詩通》(與《杜詩通》合稱《李杜詩通》)21卷;明朱諫撰《李詩選注》13卷,將200余首指為偽作,另編《李詩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詩文合編,末6卷為附錄,最為通行。今人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王琦注本為基礎(chǔ),參校各本,旁搜唐宋以來詩話、筆記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評箋補(bǔ)充,考訂謬誤,較詳備。近年又有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兩種問世。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詩論叢》、王運(yùn)熙等《李白研究》、羅宗強(qiáng)《李杜略論》、裴斐《李白十論》、郁賢皓《李白考論集》等。中華書局曾選擇部分單篇論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論文集》。資料匯編有裴斐與劉善良編《李白資料匯編(金元明清之部)》。《全唐詩》存詩25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36首、斷句10。
唐詩匯評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出生地有蜀中、西域、長安諸說,迄無定論。少時居綿州彰明縣清廉鄉(xiāng)(今屬四川江油),讀書吟詩,遍觀百家,好神仙,任俠仗義,曾手刃數(shù)人。二十五歲辭親遠(yuǎn)游,出三峽,游洞庭、衡山、襄漢、廬山、金陵、揚(yáng)州。開元十五年與故相許圉師孫女結(jié)婚,留居安陸十年。其間曾西入長安,北游太原。三十五歲后,遷居山東任城,與孔巢父等隱于徂徠山,號“竹溪六逸”。天寶元年應(yīng)詔入京,供奉翰林。三載,因權(quán)貴讒毀,“賜金放還”。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同游梁宋、齊魯。曾受道箓于齊州紫極宮。后復(fù)漫游江淮、吳越、河北、梁宋等地。安史亂起,入永王璘幕府。璘兵敗,被捕下潯陽獄,長流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漂泊于武昌、岳陽、豫章、金陵、宣城等地。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白以六十一歲高齡前往從軍,道病還,依族叔當(dāng)涂令李陽冰,尋病卒。白長于歌詩,嗜酒,人稱“謫仙”。與杜甫齊名,并稱“李杜”,在古代詩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李陽冰受白遺命,編其詩文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萬編其詩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北宋宋敏求輯、曾鞏編次其詩文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十五卷。
詞學(xué)圖錄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白出生于安西大都護(hù)府碎葉城,五歲隨父遷居綿州昌?。ń窠停┣嗌忇l(xiāng)。天寶初供奉翰林。有《李太白集》,《尊前集》錄其詞12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白(701—762)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世人又稱謫仙、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靜寧西南),先世流遷中亞,5歲隨父定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xiāng)。出蜀后游歷江湖。天寶元年(742)應(yīng)召入長安,任翰林院供奉,后因蔑視權(quán)貴遭讒出京。今存李白詩共計(jì)1000馀首,有《李太白集》。在湖北游歷、居住多年,結(jié)識孟浩然,二人多次到黃鶴樓上會客送友、飲酒賦詩,留下不少關(guān)于黃鶴樓的佳作,“鄂州雜詩碑”錄存其詩十一首。其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吟詠黃鶴樓的千古絕唱。史書所載“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佳話,更為后人津津樂道。為了紀(jì)念李白,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太白堂和擱筆亭。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七
白字太白。興圣皇帝九世孫。白生夢長庚星。因以命之。舉有道不應(yīng)。天寶初至長安。賀知章言于元宗。召見金鑾殿。論當(dāng)世事。奏頌一篇。詔供奉翰林。忤高力士。摘其詩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之。白遂求還山。乃賜金放還。安祿山反。永王璘辟為府僚。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長流夜郎。會赦還。代宗立。以左拾遺召。白已先卒。年六十馀。文集二十卷。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檢,常林棲十?dāng)?shù)載。故其為文章,率皆縱逸。至如《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也。
李陽冰《草堂集序》
凡所著述,言多諷興。自三代以來,《風(fēng)》《騷》之后,馳驅(qū)屈、宋,鞭撻揚(yáng)、馬,千載獨(dú)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趨風(fēng),列岳結(jié)軌,群賢翕習(xí),如鳥歸鳳。盧黃門云:“陳拾遺橫制頹波,天下質(zhì)文,翕然一變?!敝两癯婓w尚有梁、陳宮掖之風(fēng),至公大變,掃地并盡,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橫被六合,可謂力敵造化歟!
本事詩
白才逸氣高,與陳拾遺齊名、先后合德。其論詩云:“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fù)古道,非我而誰與!”故陳、李二集律詩殊少。嘗言“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使束于聲調(diào)俳優(yōu)哉!”
裴敬《翰林學(xué)士李公墓碑》
為詩格高旨遠(yuǎn),若在天上物外,神仙會集,云行鶴駕,想見飄然之狀:視塵中屑屑米粒,蟲睫紛擾,菌蠢羈絆蹂躪之比。
中山詩話
歐(陽修)貴韓(愈)而不悅(杜)子美,所不時曉;然于李白而甚賞愛,將由李白超趠飛揚(yáng)為感動也。
蘇轍《詩病五事》
李白詩類其為人,駿發(fā)豪放,華而不實(shí)、好事喜名,時不知義理之所在也。語用兵,則先登陷陣不以為難;語游俠,則白晝殺人不以為非;此豈其誠能也哉?白始以詩酒奉事明皇,遇讒而去,所至不改其舊。永王將竊據(jù)江淮,白起而從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觀其詩,固然。唐詩人李、杜稱首,今其詩皆在。杜甫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
黃庭堅(jiān)《題李白詩草后》
余評李白詩如黃帝張樂于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
西清詩話
李太白詩逸態(tài)凌云,映照千載,然時作齊梁間人體段,略不近渾厚。
歲寒堂詩話
至于李杜,尤不可輕議。歐陽公喜太白詩,乃稱其:“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之句。此等句雖奇逸,然在太白詩中,特其淺淺者。魯直云:“太白詩與漢魏樂府爭衡”,此語乃真知太白者。王介甫云:“白詩多說婦人,識見污下?!苯楦χ撨^矣。孔子刪詩三百五篇,說婦人者過半,豈可亦謂之識見污下耶?
歲寒堂詩話
韻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淵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韓退之是也;意氣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杜子美,李太白、韓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態(tài),太白多天仙之詞,退之猶可學(xué),太白不可及也。
珊瑚鉤詩話
李唐群英,惟韓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詩,務(wù)去陳言,多出新意。
艇齋詩話
古今詩人有《離騷》體者,惟李白一人,雖老杜亦無似《騷》者。
竹坡詩話
元微之作李杜優(yōu)劣論,謂太白不能窺杜甫之藩籬,況堂奧乎?
唐人未嘗有此論,而始為之。
至退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則不復(fù)為優(yōu)劣矣。
韻語陽秋
杜甫、李白以詩齊名……然杜詩思苦而語奇,李詩思疾而語豪。
韻語陽秋
李白樂府三卷,于三綱五常之道,數(shù)致意焉?!炀堪字惺?,亦豈純于行義者哉!永王之叛,白不能潔身而去,于君臣之義力如何?既合于劉,又合于魯,又娶于宗,又?jǐn)y昭陽、金陵之妓,于夫婦之義為如何?至于友人路亡,白為權(quán)窆;及其糜潰,又收其骨,則朋友之義庶幾矣。
苕溪漁隱叢話
引王安石語:詩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此李白所得也。
同上引《雪浪齋日記》
或云:太白詩其源流出于鮑明遠(yuǎn),如樂府多用《白纻》。故子美云“俊逸鮑參軍”,蓋有譏也。
能改齋漫錄
引劉次莊語:李白則飄揚(yáng)振激,如浮云轉(zhuǎn)石,勢不可遏。
朱子語類
李太白詩非無法度,乃從容于法度之中,蓋圣于詩者也。
朱子語類
李太白終始學(xué)《選》詩,所以好。
滄浪詩話
觀太白詩者,要識真太白處。太白天才豪逸,語多率然而成者。學(xué)者于每篇中,要識其安身立命處可也。
滄浪詩話
李杜二公,正不當(dāng)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
滄浪詩話
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滄浪詩話
人言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同,長吉鬼仙之同耳。
沈光《李白酒樓記》
太白峭訐矯時之狀,小得大用,流斥齊魯。眼明耳聰,恐貽顛踣。故狎弄杯觴,沉溺曲蘗;耳一淫樂,目混黑白?;蚓菩焉窠。暵犱J發(fā),振筆著紙,乃以聰明移于月露風(fēng)云,使之涓潔飛動;移于草木禽魚,使之岍茂褰擲;侈于閨情邊思,使之壯氣激人,離情溢目;移于幽巖邃谷,使之遼歷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車馬弓矢,悲憤酣歌,使之馳騁決發(fā),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懷,盡見窮通焉。
木天禁語
太白(詩)雄豪空曠,學(xué)者不察,失于狂誕。
木天禁語
(樂府)上格如《焦仲卿》、《木蘭詞》、《羽林郎》、《霍家奴》、《三婦河》、《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為絕唱。李太白樂府,氣語皆自此中來,不可不知也。
陳繹曾詩譜
李白詩祖《風(fēng)》《騷》,宗漢魏,下至鮑照、徐、庾,亦時用之。善掉弄,造出奇怪,驚動心目,忽然撇出,妙入無聲。其詩家之仙者乎?格高于杜,變化不及。
唐詩品匯
詩至開元、天寶間,神秀聲律,粲然大備。李翰林天才縱逸,軼蕩人群,上薄曹、劉,下凌沈、鮑,其樂府古調(diào),能使儲光羲、王昌齡失步,高適、岑參絕倒,況其下乎?
升庵詩話
楊誠齋云:“李太白之詩,列子之御風(fēng)也;杜少陵之詩,靈均之乘桂舟、罵玉車也。無待者,神于詩者歟?有待而未嘗有待者,圣于詩若歟?”……徐仲車云:“太白之詩,神鷹瞥漢;少陵之詩,駿馬絕塵?!岸u,意同而語亦相近,余謂太白詩,仙翁劍客之語,少陵詩,雅士、騷人之詞。比之文,太白則《史記》,少陵則《漢書》也。
四溟詩話
子美五言絕句,皆平韻,律體景多而情少。太白五言絕句平韻,律體兼仄韻,古體景少而情多,二公齊盡其妙。
四溟詩話
堆垛古人,謂之“點(diǎn)鬼簿”。太白長篇用之,自不為病,蓋本于屈原。
四溟詩話
徐伯傳問詩法于康對山,曰:“熟讀太白長篇,則胸次含宏,神思超越,下筆殊有氣也。”
李攀龍《唐詩選序》
太白縱橫,往往強(qiáng)穹之末。間雜長語,英雄欺人耳。
李攀龍《唐詩選序》
(太白)五七言絕句,實(shí)唐三百年一人,蓋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顧失焉。
《藝苑卮言》
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恍,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然自足太白樂府。
王稚登《合刻李杜詩集序》
聞諸言詩者,有云:供奉之詩,仙。拾遺之詩,圣。圣可學(xué),仙不可學(xué);亦猶禪人所謂頓、漸,李頓而杜漸也。杜之懷李曰“詩無敵”,李之寄杜曰“作詩苦”。二先生酬贈,亦各語其極耳。
王稚登《李翰林分體金集序》
供奉讀書匡山,鳥雀就掌取食。散金十萬如飛塵,沉湎至尊之前,嘯傲御座之側(cè),口中不知有開元天子,何況太真妃、高力士哉!當(dāng)其稍能自屈,可立躋華要,乃掉臂不顧,飄然去之,坎壈以終其身。迨長流夜郎,與魑魅為伍,而其詩無一羈旅牢愁之語,讀之如餐霞吸露、欲蛻骨沖舉,非天際真人胸臆,疇能及此?其放浪于曲生柔曼,醉月迷花,特托而逃焉耳。
劉世教《合刻李杜分體全編序》
隴西(李)趨《風(fēng)》,《風(fēng)》故蕩詄,出于情之極,而以辭群者也;襄陽(杜)趨《雅》,《雅》故沈郁,入于情之極,而以辭怨者也。趨若異而軌無勿同,故無有能軒輊之者。
詩藪
李杜才氣格調(diào),古體歌行,大概相埒。李偏工獨(dú)至者絕句,杜窮極變化者律詩。言體格,則絕句不若律詩之大;論結(jié)撰,則律詩倍于絕句之難。然李近體足自名家,杜諸絕殊募入彀。截長補(bǔ)短,蓋亦相當(dāng)。惟長篇敘事,古今子美。故元、白論咸主此,第非究竟公案。
詩藪
李才高氣逸而調(diào)雄,杜體大思精而格渾。超出唐人而不離唐人者,李也;不盡唐調(diào)而兼得唐調(diào)者。杜也。
詩藪
太白筆力變化,極于歌行;少陵筆力變化,極于近體。李變化在調(diào)與詞,杜變化在意與格。然歌行無常矱,易于錯綜;近體有定規(guī),難于伸縮。調(diào)、詞超逸,驟如駭耳,索之易窮;意格精深,始若無奇、繹之難盡;此其稍不同也。
詩藪
李杜二家,其才氣本無優(yōu)劣、似工部體裁明密,有法可尋;青蓮興會標(biāo)舉,非學(xué)可至。又唐人特長近體,青蓮缺焉。故詩流習(xí)杜者眾也。
詩藪
備諸體于建安者,陳王也;集大成于開元者,工部也。青蓮才之逸,并駕陳王,氣之雄,齊驅(qū)工部,可謂撮勝二家,第古風(fēng)既乏溫淳,律體微乖整栗,故令評者不無軒輊,
詩藪
太白五言沿洄魏、晉,樂府出于齊、梁,近體周旋開、寶,獨(dú)絕句超然自得,冠古絕今。
唐詩鏡
太白雄姿逸氣,縱橫無方,所謂天馬行空,一息千里。
唐詩鏡
太白七言樂府接西漢之體制,掩六代之才華,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至贈答歌行,如風(fēng)卷云舒,惟意所向,氣韻文體,種種振絕。五言樂府摹古絕佳,諸詩率意而成,苦無深趣。蘇子由謂之“浮花浪蕊”,此言非無謂也。讀李太白詩當(dāng)?shù)闷錃忭嵵?,不求片字句之奇?/blockquote>
詩鏡總論
太白長于感興,遠(yuǎn)于寄衷,本于十五《國風(fēng)》為近。
詩鏡總論
太白其千古之雄乎?氣駿而逸,法老而奇,音越而長,調(diào)高而卓。
詩鏡總論
太白七古,想落意外,局自變生,真所謂“驅(qū)走風(fēng)云,鞭撻海岳”。其殆天授,非人力也。
唐詩歸
鐘云:古人雖氣極逸,才極雄,未有不具深心幽致而可入詩者。讀太白詩,當(dāng)于雄快中察其靜遠(yuǎn)精出處,有斤兩,有脈理。今人把太白只作一粗人看矣。
唐音癸簽
太白于樂府最深,古題無一弗擬,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離,離而實(shí)合,曲盡擬古之妙,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青蓮雄姿逸氣,變化無方,七古千載罕有并驅(qū)。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王元美云:“太白之七言律變體,不足多法?!庇薨矗禾灼哐月?,集中僅得八篇,駘蕩自然,不假雕飾,雖入小變,要亦非淺才可到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興趣求之,當(dāng)知非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與諸家爭衡矣。胡元瑞云:“五言律,太白風(fēng)華逸宕,持過諸人,后之學(xué)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此論最有斟酌。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五、七言絕,多融化無跡,而入于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七言絕多一氣貫成者,最得歌行之體。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取高華奇逸者,咸左袒乎李;取雄渾沉厚者,獨(dú)首推乎杜:要之二子不可高下定論。胡元瑞謂李猶莊周,杜猶左氏,或庶幾焉。
《詩源辨體》
太白歌行,窈冥恍惚,漫衍縱橫,極才人之致……此皆變化不測而入于神者也。
《詩源辨體》
屈原《離騷》在千古辭賦之宗,而后人摹仿盜襲,不勝饜飫。太白《鳴皋歌》雖本乎騷,而精彩絕出,自是太白手筆。至《遠(yuǎn)別離》、《蜀道難》、《天姥吟》,則變幻恍惚,盡脫蹊徑,實(shí)與屈子互相照映。謝茂秦云:“太白詩歌若疾雷破山,顛風(fēng)播海,非神于詩者不能?!?/blockquote>
《詩源辨體》
太白歌行,雖大小短長,錯綜無定,然自是正中之奇。
姜齋詩話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漢人皆有之,特以微言點(diǎn)出,包舉自宏。太白樂府歌行,則傾囊而出。如射者引弓極滿,或即發(fā),或遲審久之,能忍不能忍,其力之大小可知已。要至于太白止矣。
姜齋詩話
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李杜所以稱大家者,無意之詩十不得一二也。煙云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
鈍吟雜錄
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騷雅,下迄梁、陳七言,無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諷刺沉切,自古未有也。
姚鼐《五七言今體詩鈔序目》
盛唐人,禪也;太白則仙也。于律體中以飛動票姚之勢,運(yùn)廣遠(yuǎn)奇逸之思,此獨(dú)成一境者。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太白天才豪邁,托興悠長,飲酒學(xué)仙、適以佐其蒼茫之勢。他人為之,則滓矣。故曰:氣大則物之大小畢浮其形。王摩詰微妙有禪理,然不在其作禪語中;太白縹渺有仙骨,然不在其作仙語中:此當(dāng)從神味會之,難與俗子語。
《唐音審體》
馮復(fù)京曰:太白古詩全出己調(diào),宋人乃謂出于子昂《感遇》。子昂局促,太白蕭散,烏可同日語!
《唐音審體》
馮復(fù)京曰:太白歌行曰神、曰化,天仙口語,不可思議。其意氣豪邁,固是本調(diào),而轉(zhuǎn)折頓挫,極抑揚(yáng)起伏之妙,然亦有失之狂縱者。此公才高如轉(zhuǎn)巨虬、駕風(fēng)螭,不可以為訓(xùn)。
《貞一齋詩說》
太白妙處全在逸氣橫出,其五言古從曹、阮二家變出,并不規(guī)模小謝,亦非踵武伯玉。
《唐詩別裁》
太白詩縱橫馳驟,獨(dú)《古風(fēng)》二卷,不矜才,不使氣,原本阮公,風(fēng)格俊上,伯玉《感遇》詩后,有嗣音矣。
《唐詩別裁》
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fēng),波浪自涌,白云從空,隨風(fēng)變滅。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唐詩別裁》
集中如《笑矣乎》、《悲來乎》、《懷素草書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擬,后人無識,將此種入選,嗷訾者指太白為粗淺人作俑矣。讀李詩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遠(yuǎn)逸宕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
《唐詩別裁》
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yuǎn)。太白有焉。
說詩晬語
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澹,并入化機(jī);而三家中,太白近樂府,右丞、蘇州近古詩,又各擅勝場也。
詩法易簡錄
太白七古不獨(dú)取法漢魏,上而楚騷,下而六朝,俱歸镕冶,而一種飄逸之氣,高邁之神,自超然于六合之表,非淺學(xué)所能問津也。
《梅崖詩話》
太白七言近體不多見。五言如《宮中行樂》等篇,猶有陳、隋習(xí)氣,然用律嚴(yán)矣,音節(jié)亦稍稍振頓。七言長短句則縱橫排奡,獨(dú)往獨(dú)來,如活虎生龍,未易捉摸,少陵固嘗首肯心醉矣。
甌北詩話
(白)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屈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若論其沉刻,則不如杜;雄鷙,亦不如韓。然以杜、韓與之比較,一則用力而不免痕跡,一則不用力而觸手生春;此仙與人之別也。
石洲詩話
大,可為也;化,不可為也。其李詩之謂乎?太白之論曰:“寄興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若斯以談,將類于襄陽孟公以簡遠(yuǎn)為旨乎?而又不然。蓋太白在唐人中,別有舉頭天外之意,至于七言,則更迷離渾化,不可思議。以此為“寄興深微”,非大而化者,其烏乎能之!所謂七言之靡,殆專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
龔自珍《最錄李白序》
莊、屈實(shí)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shí)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其斯以為白之真原也矣。
昭昧詹言
太白亦奄有古今,而跡未全化,亦覺真實(shí)處微不及阮、陶、杜、韓。
昭昧詹言
太白胸襟超曠,其詩體格安放,文法高妙,亦與阮公同;但氣格不相似,又無阮公之切憂深痛,故其沉至亦若不及之。然古人各有千古,政不必規(guī)似前人也。阮公為人志氣宏放,某語亦宏致,求之古今,惟太白與之匹,故合論之。
昭昧詹言
太白當(dāng)希其發(fā)想超曠,落筆天縱,章法承接,變化無端,不可以尋常胸臆摸測;如列子御風(fēng)而行、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威鳳九苞,祥麟獨(dú)角,日五彩,月重華,瑤臺絳闕,有非尋常地上凡民所能夢想及者。至其詞貌,則萬不容襲,蹈襲則凡兒矣。
昭昧詹言
大約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詞不接,發(fā)想無端,如天上白云,卷舒滅現(xiàn),無有定形。
《越縵堂詩話》
太白七古,超秀之中,自饒雄厚,不善學(xué)之,便墮塵障。
三唐詩品
古風(fēng)運(yùn)陰、何之俊響,結(jié)曹、王之深秀,第才多累質(zhì),振采未沉。七言雄放,多用典籍成語,正如亂頭粗服,益見其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2—770 【介紹】: 唐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又稱少陵野老。杜審言孫。初舉進(jìn)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長安近十年,以獻(xiàn)《三大禮賦》,待制集賢院。安祿山亂起,甫走鳳翔上謁肅宗,拜左拾遺。從還京師,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棄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營草堂于浣花溪,世稱浣花草堂。后依節(jié)度使嚴(yán)武,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代宗大歷中,攜家出蜀,客居耒陽,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詩歌,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后人又稱其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名篇甚多,為世傳誦。有《杜工部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
其十三世祖杜預(yù),乃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故杜甫自稱“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十世祖杜遜,東晉時南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故或稱襄陽杜甫,乃指其祖籍。
而杜甫一度曾居長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
其祖父審言,武后時官膳部員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詩之形成曾起積極作用。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轉(zhuǎn)變時期,安史之亂乃此轉(zhuǎn)變之關(guān)鍵,杜甫一生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與其時代之興衰密切相聯(lián)。
青年時代正值玄宗開元全盛時期,經(jīng)過前后三次、歷時十年之漫游生活。
開元二十三年(735),舉進(jìn)士,不第。
天寶六載(747),玄宗“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
杜甫應(yīng)是屆制舉,又落第。
十載,獻(xiàn)《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
十四載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
十一月安史亂發(fā),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長安陷落。
杜甫亦陷其中。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改元至德。
肅宗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鳳翔,授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
乾元元年(758)六月,貶華州司功參軍。
次年七月棄官,由華州往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今甘肅成縣),年底達(dá)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對安定。
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因避亂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臺)、閬州(今四川閬中)。
廣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劍南節(jié)度使嚴(yán)武聘杜甫為節(jié)度使署中參謀,又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
故又稱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離成都,至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在夔州近2年,作詩430多首。
大歷三年(768)正月,出峽,抵湖北江陵,又轉(zhuǎn)公安、岳陽。
輾轉(zhuǎn)漂泊于江湘之間。
大歷五年冬,詩人病死于由長沙至岳陽之小舟中。
生平詳見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銘》,新、舊《唐書》本傳。
年譜多家,其中以蔡興宗、魯訔、蔡夢弼、單復(fù)所編年譜及黃鶴所撰《年譜辨疑》影響較大。
近人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考訂頗詳,可參考。
杜甫現(xiàn)存詩歌1440余首。
宋人王洙所編《杜工部集》20卷,為今存之最早版本。
其詩歌乃圍繞詩人所處時代環(huán)境與自身遭際而創(chuàng)作。
其“渾涵汪茫,千匯萬狀”之詩歌內(nèi)容,反映當(dāng)時社會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譽(yù)之為“詩史”。
在詩歌藝術(shù)方面,杜甫承繼前賢,勤于探索,刻意求工,無體不精,形成其“沉郁頓挫”,“律切精深”之藝術(shù)風(fēng)格。
元稹稱杜詩:“上薄風(fēng)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dú)?!保霸娙艘詠砦从腥缱用勒?。
”(《杜工部墓系銘》)故杜甫之于唐詩,具有集前代之大成,開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響至大。
對杜詩之整理編纂、系年、分類、評點(diǎn)、注釋、研究,歷代學(xué)者用力至勤。
迄清以前之專門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種左右。
版刻流傳最廣泛者,有錢謙益《杜詩箋注》,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等。
僅辛亥后近人之有關(guān)專著,亦達(dá)200余種之多。
全唐詩》編為19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陽(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鞏(今河南鞏縣)。早年漫游吳越。舉進(jìn)士落第,復(fù)游齊趙。天寶三載結(jié)識李白,同游梁宋、齊魯。五載,入長安,應(yīng)試落第,遂居留長安,進(jìn)《三大禮賦》,又投詩干謁權(quán)貴,十五載,始得授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安史叛軍陷兩京,被俘困長安。至德二載夏,間道奔肅宗行在鳳翔,授左拾遺,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二年棄官經(jīng)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營草堂寓居。寶應(yīng)元年蜀亂,流亡梓、閬諸州。廣德二年回成都。時嚴(yán)武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薦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卒,蜀中亂,離成都經(jīng)云安至夔州。大歷三年正月出峽,經(jīng)江陜、公安漂泊至湖南,轉(zhuǎn)徙于岳、潭、衡諸州間。五年冬,病卒。在我國古代詩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譽(yù)為“詩圣”,其詩被譽(yù)為“詩史”,與李白并稱“李杜”,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yuǎn)。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歷中,樊晃集其詩編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編《杜工部集》二十卷、補(bǔ)遺一卷行世,為后世各種杜集祖本?!?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九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甫字子美。襄陽人。徙河南鞏縣。天寶初應(yīng)進(jìn)士不第。十三載獻(xiàn)三大禮賦。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冑曹參軍。祿山陷京師。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遺。上元二年。嚴(yán)武鎮(zhèn)成都。奏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作品評論

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
唐興,官學(xué)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wěn)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體之變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wù)華者去實(shí),效齊梁則不逮于魏晉。工樂府則力屈于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秾莫備。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fēng)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dú)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茍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輔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辭氣豪邁,而風(fēng)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本事詩
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dāng)時號為“詩史”。
新唐書·杜甫傳贊
唐興,詩人承陳隋風(fēng)流,浮靡相矜。
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
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
然恃華者質(zhì)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
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
他人不足,甫乃厭徐,殘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
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dú)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
”誠可信云。
孫僅《讀杜工部詩集序》
公之詩,支而為六家:孟郊得其氣焰,張籍得其簡麗,姚合得其清雅,賈島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鍵,陸龜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爾,尚軒軒然自號一家,赫世煊俗。后人師擬之不暇,矧合之乎?風(fēng)騷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詩,公之馀波及爾。
蘇軾《王定國詩集敘》
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黃庭堅(jiān)《大雅堂記》
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于文。夫無意而意已至,非廣之以《國風(fēng)》《雅》《頌》,深之以《離騷》《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闖然入其門耶?故使后生輩自求之,則得之深矣。
秦觀《韓愈論》
杜子美之于詩,實(shí)積眾家之長,適其時而已。昔蘇武、李陵之詩,長于高妙;曹植、劉公干之詩,長于豪逸;陶潛、阮籍之詩,長于沖淡;謝靈運(yùn)、鮑照之詩,長于峻潔;徐陵、庾信之詩,長于藻麗,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峻潔之姿,備藻麗之態(tài),而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諸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dú)至于斯也,豈非適當(dāng)其時故耶?……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韓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與!
后山詩話
詩欲其好,則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蘇子瞻以新,黃魯直以奇,而子美之詩,奇常、工易、新陳莫不好也。
《潛溪詩眼》
老杜詩,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類如此。皆拙固無取,使其皆工,則峭急而無古氣,如李賀之流是也。然后世學(xué)者。當(dāng)先學(xué)其工者,橢神氣骨皆在于此。
歲寒堂詩話
王介甫只知巧語之為詩,而不知拙語亦詩也;山谷只知奇語之為詩,而不知常語亦詩也。歐陽公詩專以快意為主,蘇端明詩專以刻意為工,李義山詩只知有金玉龍鳳,杜牧之詩只知有綺羅脂粉,李長吉詩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間一切皆詩也。惟杜子美則不然:在山林則山林,在廊廟則廊廟,遇巧則巧,遇拙則拙,遇奇則奇,遇俗則俗,或放或收,或新或舊,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無非詩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詩盡人間興”,誠哉是言”!
歲寒堂詩話
子美詩奄有古今。學(xué)者能識國風(fēng)、騷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處;識漢魏詩,然后知子美遣詞處。
《遁齋閑覽》
或問王荊公云:編四家詩,以杜甫為第一,李白為第四,豈白之才格詞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詩,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變也。至于甫,則悲歡窮泰,發(fā)斂抑揚(yáng),疾徐縱橫,無施不可。故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綿麗精確者,有嚴(yán)重威武若三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駕之馬者,有淡泊閑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fēng)流蘊(yùn)藉若貴介公子者。蓋其詩緒密而思深,觀者茍不能臻其閫奧,未易識其妙處,夫豈淺近者所能窺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來無繼也。
苕溪漁隱叢話
山谷云,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
滄浪詩話
少陵詩憲章漢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則前輩所謂集大成者也。
滄浪詩話
李、杜二公,正不當(dāng)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時詩勝似關(guān)輔時,夔州時詩勝似成都時,而湖南時詩又勝似夔州時,一節(jié)高一節(jié),愈老愈剝落也。
楊維楨《李仲虞詩序》
觀杜者不唯見其律,而有見其騷者焉;不唯見其騷,而有見其雅者焉;不唯見其騷與雅也,而有見其史者焉。此杜詩之全也。
唐詩品匯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詩,沖遠(yuǎn)渾厚,上薄風(fēng)雅,下凌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為變,以變?yōu)檎?,妙用無方,如行云流水,切無定質(zhì),出于精微,奪乎天造,是大難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憤激切、愛君憂國之心,一系于詩,故常因是而為之說曰:《三百篇》,經(jīng)也;杜詩,史也?!霸娛贰敝?,指事實(shí)耳,不與經(jīng)對言也;然風(fēng)雅絕響之后,唯杜公得之,則史而能經(jīng)也,學(xué)工部則無往而不在也。
丹鉛總錄
杜子美詩諸體皆有絕妙者,獨(dú)絕句本無所解。
藝圃擷馀
少陵故多變態(tài),其詩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麗句,有險句,有累句。后世別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終不失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麗句也。輕淺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則以其有險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險愈老,正是此老獨(dú)得處,故不足難之;獨(dú)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雖然,更千百世無能勝之者何?要曰:無露句耳。
詩藪
盛唐一味秀麗雄渾。杜則精粗、巨細(xì)、巧拙、新陳、險易、淺深、濃淡、肥瘦靡不畢具,參其格調(diào),實(shí)與盛唐大別,其能會萃前人在此,濫觴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經(jīng),敘事兼史,尤詩家絕睹。
詩藪
太白筆力變化,極于歌行;少陵筆力變化,極于近體。李變化在調(diào)與詞,杜變化在意與格。然歌行無常矱,易于錯綜;近體有定規(guī),難于仲縮。調(diào)詞超逸,驟如駭耳,索之易窮;意格精深,始若無奇,繹之難盡,此其稍不同者也。
詩藪
大概杜有三難:極盛難繼,首創(chuàng)難工,遘衰難挽。子建以至太白,詩家能事都盡,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體,前人未備,伐山道源,為百世師,二也;開元既往,大歷繼興,砥柱其間,唐以復(fù)振,三也。
唐詩鏡
杜子美之勝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勝也;數(shù)百言不覺其繁,三數(shù)語不覺其簡,所謂“御眾如御寡”、“擒賊必擒王”,以力勝也。五七古詩,雄視一世,奇正雅俗,稱題而出,各盡所長,是謂武庫。五七律詩,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饒情乏,子美直攄本懷,借景入情,點(diǎn)熔成相,最為老手,然多徑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澤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故用材實(shí)難,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維楨《雷起部詩選序》
昔人云詩至子美集大成,不為四言,不用樂府舊題。雖唐調(diào)時露,而能得風(fēng)雅遺意。七言歌行擴(kuò)漢魏而大之。沉郁瑰琦,巨麗超逸。五言律體裁明密,規(guī)模宏遠(yuǎn),比耦精嚴(yán),音節(jié)調(diào)暢;七言律稱是。至于長律,闔辟馳驟,變化錯綜,未可端倪,冠絕占今矣。
唐音癸簽
少陵七律與諸家異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題數(shù)首不盡,二也;好作拗體,三也;詩料無所不入,四也;好自標(biāo)榜,即以詩入詩,五也。此皆諸家所無,其他作法之變,更難盡數(shù)。
《詩源辨體》
或問:子美五七言律較盛唐諸公何如?曰:盛唐諸公唯在興趣,故體多渾圓,語多活潑;若子美則以意為主,以獨(dú)造為宗,故體多嚴(yán)整,語多沉著耳。此各自為勝,未可以優(yōu)劣論也。
池北偶談
宋明以來,詩人學(xué)杜子美者多矣。予謂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氣,魯直得杜意,獻(xiàn)吉得杜體,鄭繼之得杜骨。它如李義山、陳無己,陸務(wù)觀、袁海叟輩、又其次也;陳簡齋最下。
《杜詩詳注凡例》
元微之作序銘,盛稱其所作,謂“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故王介甫選四家詩,獨(dú)以杜居第一。
秦少游則推為孔子大成,鄭尚明則推為周公制作,黃魯直則推為詩中之史,羅景綸則推為詩中之經(jīng),楊誠齋則推為詩中之圣,王元美則推為詩中之神,諸家無不崇奉師法。
宋惟楊大年不服杜,詆為村夫子,亦其所見者淺。
至嘉隆間,突有王慎中、鄭繼之、郭子章諸人,嚴(yán)駁杜詩,幾令身無完膚,真少陵蟊賊也。
楊用修則抑揚(yáng)參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繭齋詩談》
詩有以澀為妙者,少陵詩中有此味,宜進(jìn)此一解。澀對滑看,如碾玉為山,終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繭齋詩談》
五言排律,當(dāng)以少陵為法,有層次,有轉(zhuǎn)接,有渡脈,有閃落收繳,又妙在一氣。
《繭齋詩談》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渾博大,其在山林與朝廷無以異,其在樂士與兵戈險厄無以異,所不同者山川風(fēng)土之變,而不改者忠厚直諒之志。志定,則氣浩然,則骨挺然,孟子所謂“至大至剛?cè)跆斓亍闭?,?shí)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發(fā)。少陵獨(dú)步千古,豈騷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詩別裁》
少陵五言長篇,意本連屬,而學(xué)問博,力量大,轉(zhuǎn)接無痕,莫測端倪,轉(zhuǎn)似不連屬者,千古以來,讓渠獨(dú)步。
《唐詩別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宮,千門萬戶;如巨鹿之戰(zhàn),諸候皆從壁上觀,膝行而前,不敢仰視;如大海之水,長風(fēng)鼓浪,揚(yáng)泥沙而舞怪物,靈蠢畢集。別于盛唐諸家,獨(dú)稱大家。
《唐詩別裁》
杜詩近體,氣局闊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處,尤在錯綜任意,寓變化于嚴(yán)整之中,斯足以凌轢千古。
《杜詩鏡銓》
五古前人多以質(zhì)厚清遠(yuǎn)勝,少陵出而沉郁頓挫,每多大篇,遂為詩道中另辟一門徑。無一蹈襲漢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詩鏡銓》
少陵絕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氣度,然以為正聲則未也。宋人不善學(xué)之,往往流于粗率。
甌北詩話
少陵之真本領(lǐng)……仍在少陵詩中“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句。蓋其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筆力之豪勁,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無淺語。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杜工部五言詩,盡有古今文字之體。前后《出塞》、“三別”、“三吏”,固為詩中絕調(diào),漢魏樂府之遺音矣。他若《上韋左丞》,書體也;《留花門》,論體也;《北征》,賦體也;《送從弟亞》,序體也;《鐵堂》、《青陽峽》以下諸詩,記體也;《遭田父泥飲》,頌體也;《義鶻》、《病柏》,說體也;《織成褥段》,箴體也;《八哀》,碑狀體也;《送王砯》,紀(jì)傳體也,可謂牢籠眾有,揮斥百家。
《峴傭說詩》
少陵七律,無才不有,無法不備。義山學(xué)之,得其濃厚;東坡學(xué)之,得其流轉(zhuǎn);山谷學(xué)之,得其奧峭;遺山學(xué)之,得其蒼郁;明七子學(xué)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三唐詩品
情芳意古,蘊(yùn)藉宏深,本《小雅》怨誹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簡蓄不逮古人,沉厲過之。七言骨重氣蒼,意研律細(xì),諸家評論,以此賅焉。
《唐宋詩舉要》
五言長律,作者頗夥,然不能以顥氣驅(qū)邁,健筆摶捖,則與四韻無大異,不過衍為長篇而已。杜老五言長律,開闔跌蕩,縱橫變化,遠(yuǎn)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長律,最為難工,作者亦少,雖老杜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無論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7—791?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待價曾孫。初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后折節(jié)讀書,肅宗時入太學(xué)。代宗永泰中,為洛陽丞,遷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尋改江州刺史,追赴闕,遷左司郎中。貞元初,復(fù)出為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后罷居蘇州永定寺,齋心屏除人事。工詩,與顧況、劉長卿等相酬唱。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合稱“王孟韋柳”,或與陶淵明合稱“陶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7—792?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排行十九。
曾任左司郎中,人稱韋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蘇州刺史,人稱韋江州、韋蘇州。
出身關(guān)中望族,玄宗天寶十載(751)以門資恩蔭入宮為三衛(wèi)郎,頗任俠負(fù)氣。
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進(jìn)長安,失職流落。
肅宗乾元元年(758)進(jìn)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
代宗廣德元年(763)為洛陽丞,剛直為政,鞭笞軍騎,見訟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罷任。
曾東游淮海,經(jīng)淮陰、寶應(yīng)等地,抵廣陵。
大歷九年(774)為京兆府功曹。
不久,攝高陵宰、轉(zhuǎn)鄠縣令。
十四年轉(zhuǎn)櫟陽令,即因疾辭歸,居灃水北岸善福寺,又稱西齋,曾編成《灃上西齋吟稿》數(shù)卷(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
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書比部員外郎。
四年出為滁州刺史,旋即罷任,閑居滁州西澗。
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
三年入朝為左司郎中,次年出為蘇州刺史。
六年罷任,寓居蘇州城外永定寺。
約于貞元八年(792)卒于蘇州。
一說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為諸道鹽鐵轉(zhuǎn)運(yùn)江淮留后(見沈作哲《補(bǔ)韋刺史傳》),葉夢得、錢大昕、余嘉錫等已辨其非。
生平見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姚寬《西溪叢語》卷下、沈作哲《補(bǔ)韋刺史傳》。
近人萬曼有《韋應(yīng)物傳》、孫望有《韋應(yīng)物事跡考略》、傅璇琮有《韋應(yīng)物系年考證》。
韋應(yīng)物秉性高潔,其詩淡遠(yuǎn)清瑟,人比之陶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韋詩“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
長于五言,“高雅閑淡,自成一家體”(白居易《與元九書》)。
其“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同上),劉熙載亦云:“韋蘇州憂民之意如元道州。
”(《藝概·詩概》)《全唐詩》存詩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4首。
通行之詩集有四部叢刊本《韋刺史詩集》10卷附錄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韋蘇州集校正拾遺》1卷(清盧文弨編校)。
注本有陶敏、王友勝《韋應(yīng)物集校注》。
唐詩匯評
韋應(yīng)物(約737-約792),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天寶末,為玄宗三衛(wèi)近侍,時年十五,頗任俠負(fù)氣。后入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廣德中,任洛陽丞,被訟,棄官閑居。大歷中,任京兆府功曹,攝高陵令,又歷鄠縣、櫟陽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貞元元年,轉(zhuǎn)江州刺史。三年,入為左司郎中,出守蘇州,卒。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應(yīng)物工詩,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有《韋應(yīng)物詩集》十卷。北宋王欽臣重加校定編次,仍為十卷,題《韋蘇州集》,行于世。《全唐詩》編其詩為十卷。
詞學(xué)圖錄
韋應(yīng)物(737-約791) 京兆長安人。少年時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豪橫放浪。安史亂起,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后中進(jìn)士,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韋左司、韋蘇州。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東坡有"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之句。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 《韋蘇州集》。散文存一篇。詞存四首,見《尊前集》。
全唐詩補(bǔ)逸
韋應(yīng)物,京兆長安人。生開元二十五年。少以三衛(wèi)郎事明皇。乾元間為太學(xué)生,始折節(jié)讀書。永泰中為洛陽丞。大歷間歷仕京兆府功曹參軍。十四年,自鄠縣令制除櫟陽令,以疾辭不就。建中中拜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diào)江州。追赴闕,改左司郎中。復(fù)出為蘇州刺史。約卒于貞元九年。其詩閒澹簡遠(yuǎn),人比之陶潛,稱陶韋云。補(bǔ)詩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應(yīng)物。京兆長安人。少以三衛(wèi)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遷洛陽丞。大歷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diào)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為蘇州刺史。

作品評論

李肇《國史補(bǔ)》
韋應(yīng)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至焚番掃地而坐。其為詩馳驟建安以還,各得其風(fēng)韻。
白居易《與元九書》
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澹,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
李、杜之后,詩人繼出,雖間有遠(yuǎn)韻,而才不逮意。獨(dú)韋應(yīng)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臨漢隱居詩話
韋應(yīng)物占詩勝律詩,李德裕、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張籍、王建詩格極相似,李益古、律詩相稱,然皆非應(yīng)物之比也。
后山詩話
右丞、蘇州,皆學(xué)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寬夫詩話》
蘇州詩律深妙,白樂天輩固皆尊稱之,而行事略不見唐史為可恨。以其詩語觀之,其人物亦當(dāng)高勝不凡。
《蔡百衲詩評》
韋蘇州詩如渾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過處,大似村寺高僧,奈時有野態(tài)。
《陵陽室中語》
韋蘇州……詩清深妙麗,雖唐詩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詩訓(xùn)》
徐師川言:人言蘇州詩,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蘇州詩。李、杜以來,古人詩法盡廢,惟蘇州有六朝風(fēng)致,最為流麗。
歲寒堂詩話
韋蘇州詩,韻高而氣清。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雖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無優(yōu)劣。以標(biāo)韻觀之,右丞遠(yuǎn)不逮蘇州,至于詞不迫切而味甚長,雖蘇州亦所不及也。
郡齋讀書志
詩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雖音韻婉諧,屬對麗密,而嫻雅平淡之氣不存矣,獨(dú)應(yīng)物之詩馳驟建安以還,得其風(fēng)格云。
《清邃閣論詩》
其詩無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意常愛之。問比陶如何?曰: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fù)性之人為之,陶卻有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韋則自在,其詩直有做不著處便倒塌了底。
《清邃閣論詩》
韋蘇州詩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
《臞翁詩評》
韋蘇州如園客獨(dú)繭,暗合音徽。
后村詩話
韋詩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學(xué)力所可到也。
《王孟詩評》
韋應(yīng)物居官自愧,閔閔有恤人之心,其詩如深山采藥,飲泉坐石,日晏忘歸。孟浩然如訪梅問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處不同。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里淡無彩色,不免有輕盈之意。誦韋蘇州一二語,高處有山泉極品之味。
《唐詩品》
蘇州詩氣象清華,同端閑雅,其源出于靖節(jié),而深沉頓郁,又曹、謝之變也。唐人作古調(diào),雖各有門戶,要之律體方精,彌多附寄,而專業(yè)之流鮮矣。蘇州獨(dú)騁長轡,大窺曩代,而又去其拘攣補(bǔ)衲之病,蓋一大家也。當(dāng)時詞流秾郁、感蕩成波,其視蘇州淡泊無文,未淹高聽,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雖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靈跨俗,自致上列,不與濁此爭長矣。
四友齋叢說
左司性情閑遠(yuǎn),最近風(fēng)雅,其恬淡之趣,不減陶靖節(jié)。唐人中,五言古詩有陶、謝遺韻者,獨(dú)左司一人。
詩藪
蘇州五言古優(yōu)入盛唐,近體婉約有致,然自適大歷聲口,與王、孟稍有不同。
唐詩歸
鐘云:韋蘇州等詩,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筆肖然清妙,非專以淺淡擬陶者。世人誤認(rèn)陶詩作淺淡,所以不知節(jié)詩也。譚云:總是“清”之一字,要有來歷、不讀書不深思人。僥幸假借不得。
詩鏡總論
詩之所貴者,色與韻而已矣。韋蘇州詩,有色有韻,吐秀含芳,不必淵明之深情,康樂之靈悟,而已自佳矣。
詩鏡總論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將韋詩陳對其間,自覺形神無間。
《詩源辨體》
唐人五言古氣象宏遠(yuǎn),惟韋應(yīng)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淵明,以蕭散沖淡為主。然要其歸,乃唐體之小偏,亦猶孔門視伯夷也。
《詩源辨體》
韋、柳五言古,猶摩詰五言絕,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詩源辨體》
應(yīng)物之詩,較子厚雖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韻最工;七言古既多矯逸,而勁峭獨(dú)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淵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詩源辨體》
東坡云:“柳子厚詩在淵明下、韋蘇州上”。朱子云:“韋蘇州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庇薨矗喉f、柳雖由工入微,然應(yīng)物入微而不見工,子厚雖入微,而經(jīng)緯綿密,其功自見。故白唐人而論,是柳勝韋;由淵明而論,是韋勝柳。
《詩源辨體》
六朝五言,謝靈運(yùn)俳偶雕刻,正非流麗。玄暉雖稍見流麗,而聲漸入律,語漸綺靡,遂成雜體,若應(yīng)物,蕭散沖淡,較六朝更自迥別。
《詩源辨體》
應(yīng)物五七言律絕,蕭散沖淡。與五言古相類,然所稱則在占也。
《同上》
韋于五言古,漢晉之大宗也。俯視諸子,要當(dāng)以兒孫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頓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揮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揮斥,其揮斥者必流俗之吝留,豈其以擺脫自異哉!吟詠家唯于此千鍛百煉,如《考工記》所稱五氣俱盡、金錫融浹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錄》
唐詩之修閑澄澹,韋公為獨(dú)至。五言古律二體。讀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皆以平心靜氣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誠佳,但觀劉須溪細(xì)評,亦太鉆皮出羽。唯云“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雖淡無釆色,不免有輕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謂二人意趣相似,則又不然?!白灶櫣?,才非管樂儔。聞君薦草澤,從此泛滄洲”,自是隱士高尚之言?!按倨菹驴砂В瑢捳碇禄?。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自是循吏倦還之語。原不同床,何論各夢!宋人又多以韋、柳并稱,余細(xì)觀其詩,亦甚相懸。韋無造作之煩,柳極鍛煉之力。韋真有曠達(dá)之懷,柳終帶排遣之意。詩為心聲,自不可強(qiáng)。
分甘馀話
東坡謂“柳泖州詩,在陶彭澤下,韋蘇州上?!贝搜哉`矣。余更其語曰:韋詩在陶彭澤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揚(yáng)州作論詩絕句,有云:“風(fēng)懷澄澹推韋柳,佳處多從五字求。解識無聲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蘇州!”又常謂:陶如佛語,韋如菩薩語,王右丞如祖師語也。
《唐音審體》
昔人謂韋與王、孟鼎立為三,以其皆近陶體也,馮復(fù)京曰:韋公本有六朝濃麗之意,而澄之為唐調(diào),突過唐人之上。
《劍溪說詩又編》
韋詩不唯古澹,兼以靜勝。古??蓛?,靜非澄懷觀道不可能也。
《劍溪說詩又編》
詩中有畫,不若詩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七言不如五言,近體不如古體,五言古體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但以為步趨柴桑,未為得實(shí)。如“喬木生夏涼,流云葉華月”,陶詩安有是格耶?
石洲詩話
王孟諸公,雖極超詣,然其妙處,似猶可得以言語形容之。獨(dú)至韋蘇州,則其奇妙全在淡處,實(shí)無跡可求。
《峴傭說詩》
后人學(xué)陶,以韋公為最深,蓋其襟懷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淵明,在當(dāng)時已定論,唯其志潔神疏,故能淡言造古?!稊M古》十二篇,雖未遠(yuǎn)跡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畫寢清香”、“郡齋夜雨”,瑯然疏秀,有雜仙心。至若“喬木生夏涼,流云吐華月”,亦復(fù)自然作妙,不假雕飾之功。唯氣格未遒,視古微疑渙散。
《詩學(xué)淵源》
其詩閑淡簡遠(yuǎn),人比之陶潛,雖或過當(dāng),而其《擬古》之作,寢幾于《十九首》;效陶一體,亦極沖淡之懷,但微嫌著跡耳,著跡則近于刻畫矣。然當(dāng)此之時,高古曠達(dá),殊無出其右者。
《詩境淺說》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風(fēng)華掩映,而見意不多者,韋詩其上選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7?—821? 【介紹】: 唐河中寶鼎人,字元夫。少隱居于陽羨山,四十余應(yīng)江西觀察使李衡征辟,為從事。復(fù)署福建觀察使柳冕幕府。冕欲構(gòu)馬總罪,使戎按問,戎不從冕意,雖百般脅迫,終不屈,遂辭職自放江湖間。后為福建觀察使閻濟(jì)美副使,歷衢、湖、常三州刺史,累遷浙東觀察使。所蒞皆以政績聞,卒于任所。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7—821 字元夫,蒲州寶鼎(今山西萬榮西南)人。
客居常州陽羨山。
德宗貞元八年(792)為江西從事,十三年為福建從事,憲宗元和二年(807)為浙東從事。
四年征為刑部員外郎,改河南令。
八年后累歷衢、湖、常三州刺史,十二年遷浙東觀察使。
穆宗長慶元年(821)以疾去官,九月卒于蘇州。
生平見韓愈《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銘》,元稹《唐故越州刺史浙江東道觀察等使河?xùn)|薛公神道碑》,新、舊《唐書》本傳。
全唐詩》存詩4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睦州桐廬人。
少從嚴(yán)維學(xué)詩。
代宗大歷六年登進(jìn)士第,復(fù)應(yīng)制舉,未中。
數(shù)年后歸睦州,曾與劉長卿酬唱。
德宗初居長安,與嚴(yán)維、清江唱和。
有詩名,其《題慈恩寺塔》詩,為白居易、元稹所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行十八,睦州桐廬(今浙江桐廬)人。
少從嚴(yán)維學(xué)詩。
代宗大歷六年(771)登進(jìn)士第,復(fù)應(yīng)制舉未中。
十一、十二年間歸睦州,與劉長卿過往唱酬。
大歷末、德宗建中初居長安,與嚴(yán)維、清江唱和。
事跡散見《中興間氣集》卷上、《云溪友議》卷下、《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jì)事》卷二六。
八元有詩名,白居易、元稹曾賞其《題慈恩寺塔》詩。
全唐詩》存詩6首。
唐詩匯評
章八元,生卒年不詳,睦州桐廬(今屬浙江)人。少喜為詩,嘗于郵亭偶題數(shù)語,嚴(yán)維見而異之,親為指諭,數(shù)年間,詩賦精絕。大歷六年(771)登進(jìn)士第。復(fù)應(yīng)制科舉。德宗朝,任句容主簿。有《章八元詩》一卷,已佚。《全唐詩》存詩六首。

作品評論

中興間氣集
八元嘗于都亭偶題數(shù)言,蓋激楚之音也。會稽嚴(yán)維到驛,問八元曰:“爾能從我學(xué)詩乎?”曰:“能。”少頃遂發(fā),八元已辭家,維大異之,遂親指喻,數(shù)年詞賦擢第。如“雪晴山脊見,沙淺浪痕交”,此得江山之狀貌矣。
鑒誡錄
文宗朝,元稹、白居易、劉禹錫唱和千百首,傳于京師,誦者稱美。
凡所至寺觀臺閣林亭,或歌或詠之處,向來名公詩板潛自撤之,蓋有愧于數(shù)公之詠也。
會元、白因傳香于慈恩寺塔下,忽睹章先輩八元所留之句,命僧拂去埃塵,二公移時吟味,盡日不厭。
悉令除去諸家之首,唯留章公一首而已。
樂天曰:“不謂嚴(yán)維出此弟子!
”由是二公竟不為之。
詩流自慈恩息筆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1—814 【介紹】: 唐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東野。少隱居嵩山。性狷介,與韓愈友善。年四十五、六方登進(jìn)士第。后調(diào)溧陽尉。鄭馀慶為東都留守,署為水陸轉(zhuǎn)運(yùn)判官。后馀慶鎮(zhèn)興元,又奏為參謀。工詩,與賈島齊名,并稱“郊島”,又以詩風(fēng)瘦硬,有“郊寒島瘦”之說。卒,張籍私謚貞曜先生。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1—814 字東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郡望平昌(今山東商河縣西北)。少隱嵩山,稱處士。德宗貞元十二年(796)登進(jìn)士第。十六年任溧陽縣尉,抑郁不得志,遂辭官。曾任河南水陸運(yùn)從事,試協(xié)律郎。憲宗元和九年(814),因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鄭馀慶奏,遷為興元軍參謀,試大理評事,赴任時暴死途中。終生貧困潦倒,死后竟無錢下葬。友人張籍等私謚貞曜先生。生平詳見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及新、舊《唐書》本傳。有近人夏敬觀《孟郊年譜》、今人華忱之《孟郊年譜》,后者較完備。孟郊早年居湖州,曾參加僧皎然組織之“詩會”(見《送陸暢歸湖州因憑題故人皎然塔陸羽墳》、《醉會中贈鄭方回》等),其詩歌思想受皎然影響甚巨。詩與韓愈齊名,為韓孟詩派之開派者。其詩可以德宗貞元八年(792)長安應(yīng)試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由隱而仕,詩亦要求有為而作,詩歌基調(diào)積極明快,步武盛唐。后期仕途蹭蹬,遂由言志轉(zhuǎn)向抒情,形成險怪詩風(fēng)。其詩反映社會生活較廣泛,或歌吟生民疾苦,或指斥藩鎮(zhèn)割據(jù),均體現(xiàn)其“下筆證興亡,陳詞備風(fēng)骨”(《讀張碧集》)之主張。大部分詩則抒寫一己之窮苦情懷,與賈島詩有類同處,故有“郊寒島瘦”之稱(見蘇軾《祭柳子玉文》)。“寒”既指其詩內(nèi)容之嗟悲嘆苦,亦謂其詩有清冷之意境美。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生新瘦硬之美,韓愈稱之為“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掐擢胃腎。神施鬼設(shè),間見層出?!?《貞曜先生墓志銘》)“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薦士》)詩集10卷,明凌濛初刻《孟東野詩集》,載有宋人國材、劉辰翁評語。今人華忱之點(diǎn)校之《孟東野詩集》較完備。注本有華忱之、喻學(xué)才《孟郊詩集校注》,韓泉欣《孟郊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5卷,《全唐詩外編》補(bǔ)詩1首。
唐詩匯評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屢舉進(jìn)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寧等地,貞元十四年(798),登進(jìn)士第。寄寓汴州。十六年,授溧陽尉。因終日吟詩,多廢吏事,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竟辭官歸。元和元年,河南尹鄭馀慶辟為水陸轉(zhuǎn)運(yùn)從事,武協(xié)律郎。九年,余慶出鎮(zhèn)興元,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行次閿鄉(xiāng),暴疾年。友人張籍等私謚為貞矅先生。郊一生到意為詩,長于五古、樂府。與韓愈、張籍、李翱、盧仝等友善,名重于時。北宋宋敏求編有《孟東野集》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十卷。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年五十始第進(jìn)士。調(diào)溧陽尉。鄭馀慶鎮(zhèn)興元。奏為參謀。卒年六十四。張籍謚之曰貞曜先生。

作品評論

韓愈《送孟東野序》
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它浸淫乎漢氏矣。
因話錄
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文公至高,孟長于五言,時號“孟詩韓筆”。
詩人主客圖
清奇僻古主:孟郊。
唐摭言
孟效……工古風(fēng),詩名播天下,與李觀、韓退之為友。
新唐書本傳
郊為詩有理致,最為愈所稱,然思苦奇澀。
中山詩話
孟東野詩,李習(xí)之所稱“食薺腸亦苦,強(qiáng)歌聲不歡。出門如有礙,誰謂天地寬”,可謂知音。今此傳郊集五卷,詩百篇。又有集號《咸池》者,僅三百篇,其間語句尤多寒澀,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刪取者。東野與退之聯(lián)句詩,宏壯博辯,若不出一手。王深父云:“退之容有潤色也。”
《王直方詩話》
李希聲語余曰:孟郊詩正如晁錯為人,不為不佳,所傷者峻直耳。
臨漢隱居詩話
孟郊詩蹇澀窮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觀其句法,格力可見矣。
《童蒙詩訓(xùn)》
徐師川問山谷云:“人言退之、東野聯(lián)句,大勝東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潤色。”山谷云:“退之安能潤色東野?若東野潤色退之,即有此理也?!?/blockquote>
《菪溪詩話》
孟郊詩最淡且古,坡謂“有如食彭越,竟日嚼空螯”。退之論數(shù)子,乃以張籍學(xué)古淡,東野為天葩吐奇芬,豈勉所長而諱所短,抑亦東野古淡自足,不待學(xué)耶?
彥周詩話
東坡《祭柳子玉》文:“郊寒島瘦,輕白俗。
”此語具眼。
歲寒堂詩話
退之于籍、湜輩,皆兒子畜之,獨(dú)于東野極口推重,雖退之謙抑,亦不徒然。世以配賈島而鄙其寒苦,蓋未之察也。郊之詩,寒苦則信矣,然其格致高古,詞意精確,其才亦豈可易得!
唐詩紀(jì)事
李翱薦郊于張建封云:“茲有平昌孟郊,貞士也。伏聞執(zhí)事舊知之。郊為五言詩,自前漢李都尉、蘇屬國,及建安諸子,南朝二謝,郊能兼其體而有之?!崩钣^薦郊于梁肅補(bǔ)闕書曰:“郊之五言詩,其有高處,在古無上;其有平處,下顧兩謝。”韓愈送郊詩曰:“作詩三百首,杳默《咸池》音?!北硕咏灾砸?,豈欺天下之人哉!
《臞翁詩評》
孟東野如埋泉斷劍,臥壑寒松。
《滄浪詩話?詩評》
孟郊之詩刻苦,讀之使人不歡。
《滄浪詩話?詩評》
孟郊之詩,憔悴枯槁,其氣局促不伸,退之許之如此,何邪?詩道木正大,孟效自為之限阻耳。
后村詩話
孟生純是苦語,略無一點(diǎn)溫厚之意,安得不窮?此退之所以欲和其聲歟!
后村詩話
孟詩亦有平淡閑雅者,但不多耳。
詩林廣記
朱文公云:孟郊吃飽了飯,思量到人不到處。
滹南詩話
郊寒白俗,詩人類鄙薄之,然鄭厚評詩,荊公、蘇、黃輩曾不比數(shù),而云樂天如柳陰春鶯,東野如草根秋蟲,皆造化中一妙,何哉?哀樂之真,發(fā)乎情性,此詩之正理也。
唐詩鏡
孟郊語好創(chuàng)造,然多生強(qiáng),不成章趣。人謂郊寒島瘦,余謂郊拙島苦。
唐詩歸
鐘云:東野詩有孤峰峻壑之氣,其云郊寒者,高則寒,深則寒也。忽作貧寒一例看。譚云:詩家變化,自盛唐諸家而妙已極,后來人又欲別尋出路,白不能無東野、長吉一派。
《唐詩類苑序》
東野苦心,其詩枯瘠。
唐音癸簽
韓公甚重郊詩,評者亦盡以為韓不及郊。獨(dú)蘇長公有詩論郊云:“未足當(dāng)韓豪?!焙笤z山詩亦云:“東野悲嗚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臥元龍百尺樓?!痹敹福w亦論其大局歟!不可不知。
《詩源辨體》
東野五言古,不事敷敘而兼用興比,故覺委婉有致,然皆刻苦琢削,以意見為詩,故快心露骨而多奇巧耳,此所以為變也。
《詩源辨體》
東野詩諸體僅十之一,五言古居十之九,故知其專工在此,然其用力處皆可尋摘,大要如連環(huán)貫珠,此其所長耳。
《詩源辨體》
古人自許不謬。東野詩云:“詩骨聳東野,詩濤浦退之?!币詽龤w韓,以骨自許,不謬。但退之非不足于骨,而東野實(shí)不足于濤。如東野《峽哀》十首,語亦奇險,然無退之之才,故終不足于濤。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中唐諸君子各有矯時易俗之志,因其質(zhì)之所近,而以一體自見焉。東野之氣悲,氣悲則非激越吞吐之間,不足以展其概,故于五古為最近也,
說詩晬語
孟東野詩,亦從《風(fēng)》、《騷》中出,特意象孤崚,元?dú)獠粺o斫削耳。以郊、島并稱,銖兩未敵也。元遺山云:“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在元龍百尺摟?!睋P(yáng)韓抑孟,毋乃太過?
《唐詩別裁》
東坡目為“郊寒島瘦”,島瘦固然,郊之寒過求高深,鄰于刻削,其實(shí)從真性情流出,未可與島并論也。
劍溪說詩
孟郊詩筆力高古,從古歌謠、漢樂府中來,而苦澀其性也,勝元、白在此,不及韋、柳亦在此。
劍溪說詩
郊詩類幽憤之詞,讀之令人氣塞。
《四庫全書總目》
郊詩托興深微,而結(jié)體古奧,唐人自韓愈以下,莫不推之。
《瀛奎律髓匯評》
(孟郊)刻意苦吟,字字沉著??嗾Z是東野所長。
石洲詩話
諫果雖苦,味美于回。孟東野詩則苦澀而無回味,正是不鳴其善鳴者。不知韓何以獨(dú)稱之?且至謂“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亦太不相類,此真不可解也。蘇詩云:“那能將兩耳,聽此寒蟲號”,乃定評不可易。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孟東野蜇吻澀齒,然自是盤餐中所不可少。
北江詩話
孟東野詩,篇篇皆似古樂府,不僅《游子吟》、《送韓愈從軍》諸首已也。即如“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圓”,魏晉后即無此等言語。
昭昧詹言
姜塢先生曰:筆瘦多奇,然自是小。如《谷梁》,孟郊詩是也,大家不然。
昭昧詹言
孟東野出于鮑明遠(yuǎn),以《園中秋散》等篇觀之可見。但東野思深而才小,篇幅枯隘,氣促節(jié)短,苦多而甘少耳。
養(yǎng)一齋詩話
每讀東野詩,至“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岸趟生Q不巢,高石云始棲。君今瀟湘去,意與云鶴齊”?!敖c湖相通,二水洗高空。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風(fēng)”?!疤炫_山最高,動躡赤城霞。何以靜雙目?掃山除妄花。靈境物皆直,萬松無一斜”諸句,頓覺心境空闊,萬緣退聽,豈可以寒儉目之!……其《送別崔寅亮》云:“天地唯一氣,用之自偏頗,憂人成苦吟,達(dá)士為高歌”,詞意圓到,豈專于愁苦者哉!
《藝概?詩概》
昌黎、東野兩家詩,雖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難爭險。惟中有質(zhì)實(shí)深固者存,故較李長吉為老成家數(shù)。
《藝概?詩概》
孟東野詩好處,黃山谷得之,無一軟熟句;梅圣俞得之,無一熱俗句。
《湘綺樓論唐詩》
東野用思艱澀,同于昌谷,時有嘲諷;然千篇一格,近于隘者,固非大家。
《峴傭說詩》
孟東野奇杰之筆萬不及韓,而堅(jiān)瘦特甚。譬之偪陽之城,小而愈固,不易攻破也。東坡比之“空螯”,遺山呼為“詩囚”,毋乃太過!
《峴傭說詩》
孟郊、賈島并稱,謂之“郊寒島瘦”。然賈萬不及孟,孟堅(jiān)賈脆,孟探賈淺故也。
《東目館詩見》
東野五言能兼漢魏六朝體,真苦吟而成,其劌目鉥心,致退之嘆為咸池音者,須于句法、骨力求之,不然退之拔鯨牙乎,何取乎憔悴枯槁?
《東目館詩見》
許彥周曰:東野可愛不可學(xué),亦非僅言其凄戾。余謂高妙簡古,直是難學(xué),惟遺物而立于獨(dú)者近之。
《東目館詩見》
東野清峭、意新、音脆、最不凡,亦少疲薾語。烏得以“寒”概之,殆以退之雄崛相形耳。
《詩法萃編》
閬仙、東野并擅天才,東野才力尤大,同時惟昌黎伯與相敵,觀集中聯(lián)句詩可見,兩人生李、杜之后,避千門萬戶之廣衢,走羊腸鳥道之仄徑,志在獨(dú)開生面,遂成僻澀一體。而東野古詩神旺興來,天骨開張之作,不特追逐李、杜,抑且希風(fēng)漢京。
三唐詩品
(孟郊)與韓退之、李長吉同源,而鐫容露骨,故與閬仙有寒瘦之譏,而語重意??,固可針砭浮靡。七言蒼勁,有明遠(yuǎn)之風(fēng)。
《瓶粟齋詩話》
孟東野詩源出謝家集中,如《獻(xiàn)襄陽于大夫》及《汝州陸中丞席喜張從事至》、《游枋口柳溪》諸作,時見康樂家數(shù),特其句法出之镵刻耳。洪北江評東野詩,以為篇篇似占樂府,非確論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5—? 【介紹】: 唐河中人,字景山。德宗貞元五年進(jìn)士。初為張弘靖從事,歷秘書郎、太常博士、虞部員外郎,出為鳳翔少尹。穆宗時復(fù)召為國子司業(yè)。工詩,旦暮吟詠不輟,年老頭搖,人言吟詩所致。年七十致仕。文宗太和中為河中少尹,不領(lǐng)職務(wù),歲給祿以終其身。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5—? 字景山,行第十二,河中(今山西永濟(jì)西)人。
德宗貞元五年(789)登進(jìn)士第。
憲宗元和六年(811)以監(jiān)察御史為河中節(jié)度使從事。
歷太常博士、鳳翔少尹等職。
穆宗長慶元年(821)為國子司業(yè)。
四年以河中少尹退歸鄉(xiāng)里,韓愈有《送楊少尹序》記其事。
生平見《唐才子傳》卷五、《唐詩紀(jì)事》卷三五。
一生吟詠不輟,年老頭搖,人言吟詠所致。
早年以“三刀夢益州,一箭取遼城”(《贈盧洺州》)知名。
與白居易、元稹、劉禹錫、張籍等詩人相交往。
趙璘稱:“巨源在元和中,詩韻不為新語,體律務(wù)實(shí),工夫頗深。
”(《因話錄》卷三)王夫之稱其“七言平遠(yuǎn)深細(xì),是中唐第一高手”(《唐詩評選》卷四)。
全唐詩》存詩1卷。
《全唐詩續(xù)拾》補(bǔ)3首,斷句5,題1則。
唐詩匯評
楊巨源(755-832?
),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濟(jì))人。
貞元五年(789)登進(jìn)士第,授校書郎。
元和中,以監(jiān)察御史為張弘靖河中幕從事。
入朝,自秘書郎遷太常博士,再遷虞部員外郎。
出為鳳翔少尹,復(fù)召為國子司業(yè)。
長慶四年,年七十致仕返鄉(xiāng),執(zhí)政奏以為河中少尹,不絕其祿。
后以國子祭酒致仕。
巨源以詩聞于元和、長慶間,為韓愈、張籍、元稹、白居易等知重。
與令狐楚、李逢吉尤善。
有《楊巨源詩》一卷。
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清奇雅正主:李益。……入室十人:劉畋、僧清塞、盧休、于鵠、楊洵美、張籍、楊巨源、楊敬之、僧無可、姚合。
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收》
劉公夢得、楊公臣源,亦備有勝會。
郡齋讀書志
巨源在元和中,詩韻不造新語,體律務(wù)實(shí),用功頗深,旦暮搖首,微詠不輟,年老成疾。
吳禮部詩話
楊巨源始與元、白學(xué)詩,而詩絕不類元、白。……巨源清新明嚴(yán),有元、白所不能至者。
唐才子傳
巨源才雄學(xué)富,用意聲律,細(xì)挹得無窮之源、緩雋有愈永之味。長篇刻琢,絕句清泠,蓋得于此而失于彼者矣。
詩藪
此君中唐格調(diào)最高,神情少減耳。
唐音癸簽
唐大歷后,五七言律尚可接翅開元,惟排律不人競。錢、劉已降,氣味總薄。元、白中興,鋪敘轉(zhuǎn)凡。所見中唐揚(yáng)臣源、晚唐李商隱、李洞、陸龜蒙三家。楊則短韻不失前矱,三家則長什尤饒新藻。
《唐詩評選》
此公七言,平遠(yuǎn)深細(xì),楚中唐第一高手,《紀(jì)事》稱其不為新語,律體務(wù)實(shí)。所云新語者,十才子以降,枯枝敗梗耳。虛實(shí)在神韻,不以興比有無為別。如此空中構(gòu)景,佳句獨(dú)得,詎不賢于硬架而無情者乎?以此求之,知此公之奏雅子鄭、衛(wèi)之濱,曲高和寡矣。
養(yǎng)一齋詩話
余謂七律法至于子美而備,筆力至子美而極。后此如楊巨源、劉夢得甚有工夫。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楊少尹情致纏綿。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7—845稍后 郡望安定(今甘肅涇川),曾任懷州司馬。
后棄官歸隱,吟詩參禪,稱“胡隱士”。
晚年定居洛陽。
武宗會昌五年(845)三月,與吉皎、鄭據(jù)、劉真、盧真、張渾等人于白居易履道私第為“七老會”,作《七老會詩》,稱:“閑居同會在三春,大抵愚年最出群。
”同年夏,又合李元爽、僧如滿為九老會。
人慕之,繪為“九老圖”。
生平事跡散見白居易《七老會詩序》、元稹《悟禪三首寄胡杲》及《唐詩紀(jì)事》卷四九。
全唐詩》存詩1首。
共 8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